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案例纸的故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一册(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一册(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一册(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一册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造纸术的发现改进。

《九章算术》。

张衡发明地动仪。

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二在教师的帮助下,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对比和归纳综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秦汉时期许多重大的科技成就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特别是造纸术的发现更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现和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创制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伦的医学成就。

教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在许多领域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很多成就是世界之最,处于领先地位。

西汉初期,我国劳动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

<<九章算术>>的许多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

华伦的麻沸散,并用它来实施外科手术,这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最早的,这么多伟大成就,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骄傲。

四巩固练习利用课件演示课堂练习题。

(一)选择题: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一项伟大的发明,这主要因为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是构思巧妙的地动仪能够测定地震方向是世界上最早测出地震方向的仪器。

(二)填空题:东汉时候,____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于年改进了造纸术。

《》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础。

东汉著名医学家____创制了麻沸散和五禽戏。

____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____。

(三)讨论题: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人们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纸又有什么重要意义?本讨论题让学生利用课后查找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五板书设计第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二《九章算术》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三医学方面: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华伦创制麻沸散和五禽戏。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一、重点和难点本课的主题是秦汉文化,而且是昌盛的秦汉文化,所谓“昌盛”,即兴旺、兴盛的意思,可见秦汉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本课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

本课的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使用纸之前,世界各地人们的书写材料各不相同,不是价钱太贵,就是很不方便,不适合于大量使用。

我国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不仅解决了上述种种困难,而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2)地动仪。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东汉时候,地震更加频繁,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

由于当时对地震现象还不能科学地解释,以为是神灵主宰,造成人们的恐惧。

张衡却不信鬼神,制造了地动仪。

通过实际检测,告诉了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地动仪还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它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本课的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建议1.教师可先提问:“我国秦汉时期的文化所以昌盛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得出:国家的统一,封建经济的繁荣,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往的加强等等,都是秦汉时期的文化之所以昌盛的原因。

2.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并引用引言中提到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3.讲述纸的发明与改进的经过,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录像机或投影仪、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展示《汉代造纸示意图》,使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并通过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优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4.介绍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如兵马俑、长城、丝绸之路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
(2)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影响?
(3)列举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3)材料分析题: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解读。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总结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强调秦汉统一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归纳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故事、图片等导入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汉时来自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课堂讲解:针对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辩论、实践活动等,巩固所学知识;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4.教师将对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3.教师强调学习历史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秦汉时期的历史,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章节《昌盛的秦汉文化》的理解和记忆,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整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形成300字左右的文字材料。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秦汉时期的文物、古迹等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Lesson 18 flourishing Qin Han culture (1) teac hing design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我们观察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科技史的学习,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2)地动仪。

2、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三、学法方法;1.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内容,掌握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背景,懂得文化的繁荣同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对外的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就事论事地看待历史现象的毛病。

2.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归纳概括出本课所涉及的秦汉时期重要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可以设计成不同形式的表格,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出一期历史小报,在班级交流、展示。

这既可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又可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四、学习过程:(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纸的发明时间--------早期,用-------做纸,又薄又软,-----------,上面有墨绘的----、-----、-----等。

新课标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doc

新课标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doc

新课标-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华佗。

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

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示意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教学难点】地动仪涉及到物理学原理,对于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汉代造纸示意图》,使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并通过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优点。

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动态的地动仪震动示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地动仪有什么价值。

探索实践:由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旧布(旧绸子)和一块木板(或竹板),用毛笔在上面每人写一句唐诗,然后再用纸写同一句唐诗,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内容,掌握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背景。

调动学生收集民华佗、张仲景有关的故事。

指导学生设计表格,归纳知识或出一期简报,在班级交流、展示。

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平台】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教师:一天,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和数学家陈九章同机去参加一次学术性会议。

途中,钱老为了活跃气氛,提出和陈老对对子,要求以各自的名字为题。

钱老出的上联是:韩赵魏三强。

陈老想了一会,对出下联:勾股弦九章。

同学们,你们知道对联中的“九章”指的什么?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出示: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二、合作探究教师出示:《东方朔上奏图》教师:这幅图描绘的是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本的情景。

这个奏本用了三千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

同学们,你看到这一情景,有什么认识?学生:汉武帝时,奏本是写在竹简上的。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案例纸的故事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案例纸的故事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案例纸的故事活动目的:通过开展说──动──谈──演的系列主题活动《“纸”的故事》,用形象的展示和学生自身的直接体验去了解纸产生的背景以及纸产生的过程及其影响;在活动准备及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表达、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提高对事物的比较认识能力;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认识到纸的发明是人类一大创举,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活动准备:学生需要准备道具:书、本、钱、画等纸制用品;竹片、木块、丝绸、纸张、毛笔等书写工具以及绳子等装订工具;收集资料,书写或编排短剧《“纸”的故事》。

教师推荐资料及相关网站(见学生天地),指导短剧编排。

活动步骤:1.说一说:(1)出示书、本、钱、画等纸制用品,请大家说说纸的其他用途。

(2)纸产生之前,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2.动一动:(1)“你写,我写,大家写”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竹片、木块、丝绸、纸张、毛笔,让学生在不同的材料上写下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或词。

(2)“作品包装”要求学生将竹片、木块装“册”、纸张装订。

3.谈一谈:请同学谈谈在准备、书写、制作过程中各自不同的感受。

4.气演一演:短剧:“纸”的故事活动过程:教师:(拿出书、练习本、画)问:同学们,这些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用品是用什么制成的?学生:纸。

教师:你还能说说纸的其他用途吗?学生:包装纸可以用来包装礼品;我们每天都使用的卫生纸;班级开晚会时候,经常用皱纹纸做成花来装点教室;过年时候,我们都经常在家门口贴的“福”字、春联等;每天我们使用的钱,也是纸制成的;我们写信用的信封、邮票……教师:我们今天的生活似乎已经离不开纸了,那大家想象一下在纸产生之前,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学生:古时候,人们的甲骨文就是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我还知道我们有个典故叫“学富五车”,就是因为哪个时候人们写字是写在竹片上的,所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人书读的多,有学问;人们古时候,好像都使用铜钱、银元,我奶奶家都还有呢;我们现在用卫生纸挺方便的,但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古人们好像都使用的是手巾;老师,我还在电视上见过,古时候人们去买东西,都是用竹叶一包,绳子一提的……教师:刚才大家说的都很好,有自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也有从电视、生活中观察得来的知识。

昌盛秦汉文化教学案

昌盛秦汉文化教学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 3 单元第7(课)教案课题: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目标:1、掌握并归纳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2、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三.教学过程(一)出示课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本时的情景》,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交流助学:1.小组交流:在小组内,根据预习学案的题目展示预习成果,并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便进行组间交流。

2.组间交流:针对组内交流的情况,提出共性问题,由组长书写下来,以便精讲点播。

(三)拓展深学:1.情景引发:出示课件,《蔡伦》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2.探讨交流:问题一:回忆纸的发明以及书写材料的演变?结合课本《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蔡伦如何改进造纸术?问题二:了解《九章算术》成书的时间及内容;问题三:地动仪发明的时间、人物、作用、意义。

问题四:回顾春秋时期战国名医扁鹊的成就,归纳东汉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

(四)系统建学:指导学生自行构建本课知识网络,小组内交流补充,并板书展示。

(五)拓展延伸:列表掌握并归纳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教后反思:六:限时达标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一)》限时达标(限时5分钟,共10分)班级:姓名:等级填空:1、被称为“医圣”的是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时候人,其代表作为__________,书中全面阐述了__________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2、我国造纸术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纸张的发明最早出现在__________,那时用__________造纸。

4、东汉时候,宦官__________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

5、世界公认最早的地震仪器是__________,是_________时候________发明的。

新课标-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教学设计

新课标-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教学设计

新课标-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秦汉文化的发展背景和特点。

2.掌握秦汉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影响。

3.培养学生对秦汉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秦汉文化的发展背景2.秦汉文化的核心内容3.秦汉文化的影响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秦汉文化的核心内容•秦汉文化的影响2. 教学难点•秦汉文化的影响在当代的体现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秦汉文化的图片和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秦汉文化的兴趣。

2. 探究秦汉文化(20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研读《昌盛的秦汉文化》课文,并完成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任务。

2.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全班一起讨论秦汉文化的发展背景和核心内容。

3. 分析秦汉文化的影响(25分钟)1.学生继续小组合作,分析并总结秦汉文化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影响。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成果,并与全班一起讨论秦汉文化在当代的体现。

4. 深化理解(1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化对秦汉文化的理解,特别是对其核心价值观的体认。

5. 总结归纳(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总结归纳,从不同角度梳理秦汉文化的重要特点和影响,并选择代表进行汇报。

6. 课堂练习(15分钟)根据教师提供的秦汉文化相关问题,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对秦汉文化的理解。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或图书馆资源,进一步拓展了解秦汉文化的内容,并写一篇关于秦汉文化的论文。

并设置一个辅导时间,学生可以自由选题,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六、课堂评价1.学生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和小组讨论的质量,进行评价。

2.学生表现:通过学生的课堂发言和课堂练习的成绩,进行评价。

3.课堂作业:布置秦汉文化相关的作业,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该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昌盛的秦汉文化》课文2.图片和视频片段3.互联网资源或图书馆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案例纸的故事教学设计Lesson 18 flourishing Qin Han culture (1) stor y teaching design of case paper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案例纸的故事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活动目的:通过开展说──动──谈──演的系列主题活动《“纸”的故事》,用形象的展示和学生自身的直接体验去了解纸产生的背景以及纸产生的过程及其影响;在活动准备及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表达、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提高对事物的比较认识能力;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认识到纸的发明是人类一大创举,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活动准备:学生需要准备道具:书、本、钱、画等纸制用品;竹片、木块、丝绸、纸张、毛笔等书写工具以及绳子等装订工具;收集资料,书写或编排短剧《“纸”的故事》。

教师推荐资料及相关网站(见学生天地),指导短剧编排。

活动步骤:(1)出示书、本、钱、画等纸制用品,请大家说说纸的其他用途。

(2)纸产生之前,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1)“你写,我写,大家写”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竹片、木块、丝绸、纸张、毛笔,让学生在不同的材料上写下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或词。

(2)“作品包装”要求学生将竹片、木块装“册”、纸张装订。

3.谈一谈:请同学谈谈在准备、书写、制作过程中各自不同的感受。

4.气演一演:短剧:“纸”的故事活动过程:教师:(拿出书、练习本、画)问:同学们,这些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用品是用什么制成的?学生:纸。

教师:你还能说说纸的其他用途吗?我们每天都使用的卫生纸;班级开晚会时候,经常用皱纹纸做成花来装点教室;过年时候,我们都经常在家门口贴的“福”字、春联等;每天我们使用的钱,也是纸制成的;我们写信用的信封、邮票……教师:我们今天的生活似乎已经离不开纸了,那大家想象一下在纸产生之前,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学生:古时候,人们的甲骨文就是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我还知道我们有个典故叫“学富五车”,就是因为哪个时候人们写字是写在竹片上的,所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人书读的多,有学问;人们古时候,好像都使用铜钱、银元,我奶奶家都还有呢;我们现在用卫生纸挺方便的,但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古人们好像都使用的是手巾;老师,我还在电视上见过,古时候人们去买东西,都是用竹叶一包,绳子一提的……教师:刚才大家说的都很好,有自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也有从电视、生活中观察得来的知识。

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第一个活动环节“你写、我写、大家写”,我们以六人为一个小组,大家可以分工协作,分别在你们准备好的竹片、丝绸、纸张上写下你们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或词,我们来比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写的最漂亮?学生:学生分成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竹片、丝绸、纸张、毛笔进入活动。

教师:(略)教师:我们的每个小组都非常认真和热情地完成了任务,下面进入第二个活动环节“作品包装”,请大家将刚才自己所完成的优美作品竹片装“册”,将丝绸、纸张进行一番包装!同样我们来比比哪个小组最有创意?哪个小组最迅速?学生:学生动用了绳子、小刀、钉书机、颜料等进入活动。

教师:大家都已大功告成了!下面我们将邀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将你们的作品向大家展示出来,还要请一位组员把你们最喜欢的一首诗或词富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我们将评出今天的“最有创意奖”、“雷厉风行奖”、“最佳组合奖”。

(略)教师:我们欣赏了大家优秀的作品,也评选出了今天的优胜者,下面进入最后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大家谈”!将你在这个活动准备、书写、包装过程中的体会给我们大家谈出来。

”学生:我的竹片可是自己骑车到郊外去砍来了,回家后爸爸、妈妈帮忙划开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我们这才写了几个字,古时候大臣上书,难怪要用人抬呢!我们组的丝绸手绢是我们凑的零花钱买的,有点贵!还是纸便宜。

刚才我们小组写字的时候,在竹片上用毛笔写,根本就看不清,用钢笔写,把我钢笔尖都快磨坏了,用圆珠笔写,才勉强能看清!我们用丝绸写字的时候,派的是我们班的书法高手上的,可一到手绢上就什么字体呀、优美呀都没了!全是一快一快墨的,溢出来了!我们组同学说我手巧,派我把竹片装“册”,我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每块竹片上钻眼,用绳子给串起来,特别麻烦的是,我发现要在每块竹片上打个结,整个竹片才会比较固定!我们小组最满意的是我们对纸作品的包装,用颜料将整张纸涂上颜色,然后在上边为我们的《望庐山瀑布》配上了一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图画。

我们都觉得很美,很有意境!但把竹片装册时特别费劲,给丝绸包装时,又用小刀剪形状、又是想办法,挺费神的!教师:同学们都谈了大家的感受,我们普遍认为用竹简书写不方便、不易修改,并且装册很麻烦、笨重、不利于携带和阅读;丝绸书写很容易溢出,并且丝绸太贵!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不断去探索新的书写材料,纸就孕育而生了!下面就请出我们班上优秀的演员们,为我们大家送上一出精彩的短剧《“纸”的故事》,希望你们能在故事中进一步去了解纸的历史、纸的产生、纸的影响。

“纸”的故事(旁白):纸,作为书写材料,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相传中国上古曾有过结绳记事的时代。

那时,连文字也不曾有,更谈不上书写文字的纸张了。

商、周时代文字已经成熟,我们的祖先就想出了各种记录文字的办法。

同学:(动作:用小刀在龟甲上刻字)我们商朝人把文字刻在乌龟和牛、羊等动物的胛骨上,这样一来后人都能看看我们这辈的事了。

同学:(动作:用小刀在石头上刻字)商朝的“甲骨文”用的甲骨得来是很费事的,刻字也不方便,到了我们西周,可早就不用这一套了,把文字刻在石头上和青铜器上,不是更方便吗?(旁白):甲骨文、金文为人类提供了最初的记事方式,但都存在着种种不足,春秋战国以后,新的书写材料又出现了。

同学:(动作:用毛笔在竹筒上书写,把刚才的竹简展示出来)石头、青铜太笨重了,并且也不是随处可寻,我们发现了在竹子、木头上书写也不失为一良方啊,竹子和木头随处可见,加工方便,可以用笔墨书写,写错了还可以用刀削去重写!同学:(动作:用毛笔在丝绸上书写)秦皇当年每天批阅的竹简公文,听说重达一百多斤;西汉时候,齐人东方朔上书汉武帝,用了三千根木简,由两个身强力壮的人才抬进宫去,汉武帝看完它,足足花了二个月;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外出游学,随身携带的书就足足装了五车,也就有了“学富五车”的典故。

前人为何不去重拣轻呢?丝帛也可以用来书写啊!它柔软、光滑、轻薄,易于运笔、舒卷。

(旁白):竹简和丝帛比甲骨、青铜有很大的进步,但也还存在种种不足。

在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一种能为大多数人利用的书写材料──纸便慢慢地发明出来了。

(旁白):我国最早的纸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呢?据说早期的纸与丝有关。

同学:(打开,动画展示纸的制作过程)在下蔡伦,前人用蚕丝造纸,花费太高,我挑选了些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等原料,先把这些东西搅拌石灰,沤过,再放在石臼中舂,舂散后加水煮烂,掺和胶一类有粘性的物质,然后使其互相溶合成浆状,再用细帘在浆中均匀地捞出这些细碎的纤维,让它干燥,造出的纸是质地轻薄,也是价廉耐用的。

(旁白):(出示《造纸术传播图》,旁白学生边示意图表边讲解)蔡伦改进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魏晋时期纸和造纸技术传入朝鲜,公元6XX年又从朝鲜传到日本。

公元751年唐朝与阿拉伯人发生战争,一些唐兵被阿拉伯人停去,其中有造纸工匠,他们又把造纸技术传到了阿拉伯,于是阿拉伯也设立了造纸工厂。

以后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埃及与摩洛哥,也学到了我国的造纸技术。

公元1150年,西班牙有了造纸工场。

再后来,德国、英国、荷兰也造起纸来了。

16世纪后,造纸技术由欧洲传到北美洲。

此后,逐渐传遍了全世界。

我国古代的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在我国以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纸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起了很大作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学文化的一项重大贡献。

学生天地:推荐网站:?id=ipXX&pa=/#cl背景资料: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吗?伴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祖先不断地在寻找新的书写材料,最终发明了理想的书写材料,那就是纸。

我国造纸术的发明,长时期以来一般都归功于东汉时的宦官蔡伦,这是因为《后汉书·蔡伦传》明确记载:“自古书契多编竹简,其用嫌帛者谓之纸,嫌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蔽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以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伦纸’。

”自此,人们常把蔡伦向汉和帝献纸的那一年──元兴元年,即公元1XX年,作为纸诞生的年份,蔡伦也因此而被奉为造纸祖师,差不多所有产纸的地区都为他塑像造庙。

在他的故乡湖南宋阳县,元朝曾重修蔡伦庙;在他的墓地陕西洋县龙亭铺(蔡伦于公元1XX年被封为龙亭侯),也建有祠庙;日本等国的造纸工人,也奉蔡伦为“纸神”。

蔡伦受到国内外人们的纪念和崇敬,蔡伦发明造纸术似乎也成定论。

但是,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实践,动摇了千余年来盛行的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说法。

首先是1933年,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泊汉代烽燧遗址上发现了一片古纸,这是一片麻纸,长约40厘米,宽约100厘米,纸面可清晰见到麻,在同一遗址中还发现有汉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的木简,因此,该纸当为西汉时期的文物,比“蔡伦造纸”的公元1XX年早了一个半世纪。

其后是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再次出土了比新疆罗布泊的纸还要早约一个世纪的西汉初期的古纸,而且有数十张之多,经科技史专家潘吉星教授的研究和分析化验,确认此灞桥纸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芒麻的纤维所制成。

在这之后,1973年在甘肃居延汉代金关遗址,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颜村汉代窖藏中,也分别出土了西汉时的麻纸。

再后是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附近的放马滩古墓葬中,出土了西汉初年文、景二帝时期(公元前179-公元前141)的绘有地图的麻纸,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1990年,在敦煌甜水井西汉邮驿遗址中发掘出了多张麻纸,其中3张纸上还书写有文字。

以上事实有力地说明了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初期,我国已发明了造纸术,而且当时造出的纸已经可以用于书写文字和绘图,这比蔡伦早了两三百年。

东汉蔡伦虽然不是纸的最早发明者,但他改进造纸技术,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把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这些废弃物品都充分利用起来,降低了纸的成本,尤其是用树皮做原浆纸,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