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对话中的后现代性_一_不确定性_红楼梦_文本的首要特征.kdh

合集下载

也论《红楼梦》的不确定性

也论《红楼梦》的不确定性

也论《红楼梦》的不确定性作者:张瑞影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10期内容摘要:一些研究将《红楼梦》与后现代主义联系在一起,用伊哈布·哈桑的不确定性来分析《红楼梦》,具体表现为小说的主题、情节、语言、人物形象等的不确定性,由此得出《红楼梦》具有后现代特征。

但笔者认为《红楼梦》的不确定性不同于后现代的不确定性,而且也不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表现。

关键词:后现代不确定性《红楼梦》一.后现代的“不確定性”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它的复杂性首先就体现在不确定上。

传统文化以严谨而精确的定义来自我界定,而后现代主义恰恰以其不确定性来自我界定(高宣扬2005,17-18)。

哈桑把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综合为不确定性和内在性(王治轲194)。

他认为“不确定性包含复义、破裂、替代等所有形式,影响着知识和社会……不确定性遍及我们所有的行动、思想和阐释,不确定性构成了我们的世界”(Ihab Hassan168)。

不确定性显示出一种不愿意接受任何约束及反对任何固定化的精神,对抗传统的统一性和确定性原则(高宣扬2013,4)。

哈桑认为后现代主义实质上反形式;取消深层,只有浅表,注重游戏,反对阐释;具有随意性,倾向无中心、无等级状态,排除任何设计和构思;宁愿保留在极个人的、通俗的领域内等。

(王治轲195)二.《红楼梦》中的不确定性一些研究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情节、语言、人物形象等都不能确定,因此具有后现代特征。

文章点明《红楼梦》绝不是后现代小说,这一点非常正确,一些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很有启发性,但笔者认为,文章有不严谨之处,《红楼梦》的不确定性并不是后现代的不确定性。

下面,本文拟就从《红楼梦》的主题、内容、人物、语言之维来阐释红楼梦的不确定性不同于后现代的不确定性。

2.1主题的不确定文章在分析主题的不确定时说,“小说的主旨是梦幻,梦幻的特征就是虚无缥缈,无法确定其所指和意义……不同的读者总能从小说中读出不同的意义,究其原因,或许小说原本就没有什么确定的意义(曾艳兵203)。

浅谈后现代主义下的语言观

浅谈后现代主义下的语言观

浅谈后现代主义下的语言观摘要: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进行全面反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倡导去中心主义、提倡多元化,认为应该将人的自我置于中心位置,人是意义解构的主体,而意义则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基础上产生的,具有“主体间性”。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07-0057-02*本文受西华大学外国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重点学科经费资助。

作者简介:刘萍,女,硕士,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用学。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邮编610039一、引言人类社会总是在一个社会制度对另一个社会制度的革命与替代下发展的,而人类社会的思潮亦是如此。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以信息与科学技术全面膨胀和泛滥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出现了对传统社会思潮的反动,这主要表现在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对“现代主义”所进行的最全面、最激烈和最具根本性的批判,由此产生了新的哲学思潮。

传统的社会思潮崇尚以一种连贯的、权威的、确定的方式解释一切社会现象,希望寻找这些现象背后的统一的规律,而后现代主义则对之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它把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放在第一位,对一切现象进行不拘一格的多元化的解构,试图展示一个即定现象背后所隐匿的所有可能。

比如,在信息表达领域,后现代主义认为,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由说话人或写作者给定的,它有多层面解释可能性,应该把对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让位于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反映,以及二者之间互动所产生的思想碰撞。

也就是说,作者的意图可以由读者进行相应不同的表现。

后现代主义的这种多元价值取向直接表现在它对现代主义哲学的批判和反动中(于鑫 2004)。

二、后现代主义下的语言观1、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进行了彻底的反动,全面解构了自柏拉图以来的全部西方哲学思潮,这主要表现在德里达对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论为基础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反动。

后现代多元化语境下的现代人沟通的诘责[宝典]

后现代多元化语境下的现代人沟通的诘责[宝典]

后现代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现代人性沟通的追问——看《巴别塔》与《迷失东京》的两次沟通障碍□段荣丰“人类相互理解,故齐心协力建巴别通天塔,上帝迁怒于人类通天之欲,令人世间有万种语言,巴别塔故顷刻瓦解。

”——《圣经》创世纪第11 章在第59届法国戛纳电影节上,墨西哥导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执导的影片《巴别塔》(《BABEL》),一举为他赢得了最佳导演奖。

该片是这次电影节上最受好评的电影之一,导演借《圣经》中古代“巴比塔”的传说,揭示了现代人人际间语言交流和文化隔膜所造成的重大障碍以及人们所面对的恐怖主义、移民危机和人生困顿等主要社会矛盾。

“Babel”原意是“声音的混乱、嘈杂”,而今成了人类因不同身份背景沟通不良、误解重重的隐喻,也成为人类分离的象征。

伊纳里多在戛纳电影节为该片首映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实际上,我想在影片中表达的是,语言并不是真正的障碍,它是所有困难中最容易克服的一项。

而最难以跨越的,是不同国家,不同宗教间的互不认同。

而这种不认同,是长久以来人际间难以估量的威胁。

”因语言的沟通不畅而引发的现代人心灵沟通、民族文化认同等的障碍不啻让人联想到另一部影片——《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

诚然,这两部影片在情节内容、叙事结构、叙事手法上都不属同一类型,但又很容易使人产生某种相似性联想。

例如,都是异国的人因语言不同产生的迷茫,都处于文化多元的时代,都体现出文化和人心灵的隔阂与冲突,都在逃避、都很无奈,隐喻着人性的矛盾。

这种语言隔阂的背后,是后现代多元文化语境下人类究竟应该“和而不同”还是“同而不和”的现代性追问。

一、《巴别塔》的沟通天堑影片《巴别塔》分别用几个看似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故事,描述了被分散的人类在现代社会的沟通障碍。

导演冈萨雷斯至今拍过三部作品,继《爱情是狗娘》、《21克》之后的“隔阂三部曲”的完结片《巴别塔》,依旧在讲述着一个意外的突发事件下千头万绪的命运。

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性

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性

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性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性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性摘要:后现代主义是在二十世纪,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演变过来,经历了一开始的为少数派人士所推崇,到现在存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改变着各行各业人们的生活理念。

而中国的当代文学亦在此范围,体现了其荒诞、反传统、不确定等特点。

在将当代文学带入愈来愈世俗化的同时,又体现了自我文学生命的价值。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开始谈起,阐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性。

关键词:后现代;世俗;荒诞;反传统;自我文学在过去的二十世纪中,人们对于文学的演进与发展,做了许多的新的试验与尝试,这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诞生与发展壮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空虚是这种变化最典型的特性,因此一部分人的审美观念和趣味也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条件下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并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总体上来说,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包括以法国为中心的存在主义和新小说派,法、英、美的荒诞戏剧,美国的“跨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以及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

它们普遍的思想倾向,是要推翻公认的思想方式及基础生活的经验,虚无主义的观念被引入文学领域,从而显示出人存在本身的“毫无意义”。

这种在过去被视为极度挑战传统观念的“反人类、反社会”思维模式,在当时特定的时代特征下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产生不断壮大发展的趋势。

后现代文学的产生与发展,除了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来源于相应的文化转变的因素。

后现代主义的直接产生来源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使人们丧失了对政治和对改良世界的热情,变得冷漠,被动,人与人之间不再频繁的互相联系。

传统的社会关系的纽带都已松驰,人们没有了信仰,精神萎靡,失去了精神家园,处于一种没有根基,没有依靠的世界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度展开,这种生活态度也逐渐走入中国人的视野,国人从刚开始的好奇到现在的认为是以种理所当然,经历了几十年的转变,这种观念深入各行各业,成为一种自然现象。

后现代主义的三个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三个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三个特征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创作方法的多元性、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

第一个特征是: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主题的不确定,形象的不确定,情节的不确定和语言的不确定。

主题的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作家便强调创作的随意性、即兴性和拼凑性,并重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参与和创造。

形象的不确定:人物即影像使得后现代主义文学形象的确定性完全被解构了。

情节的不确定:后现代主义作家反对故事情节的逻辑性、连贯性和封闭性。

语言的不确定: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的最重用的因素,它甚至都上升到了主体的位置。

从某种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就是语言的不确定性。

第二个特征是:创作方法的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创作原则必然导致其创作方法的多元性。

多元性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又一基本特征。

在失去中心与绝对之后,全球人类共同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世界文化呈现出一派多元发展态势,人们所重视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对话。

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多元性无疑同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倾向不无关系。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这种多元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融合贯通之中。

第三个特征是: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

后现代主义则倡导以语言为中心的创作方法,高度关注语言的游戏和实验。

前者通常将人的意识、潜意识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加以描绘,刻意揭示人物的内在真实和心灵的真实,进而反映出社会的“真貌”。

而后者则热衷于开发语言的符号和代码功能,醉心于探索新的语言艺术,并试图通过语言自治的方式使作品成为一个独立的“自身指涉”和完全自足的语言体系。

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分析

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分析

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分析1. 引言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晚期以来在社会科学、文化研究和艺术领域广泛流行的思潮。

在当代文学中,后现代主义体现了一种对传统叙事结构和现实呈现方式的挑战,具有独特的特征和风格。

2. 后现代主义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传统文学通常遵循线性叙事、人物情节发展和固定结构等规则,而后现代主义打破了这些传统模式,采用多元视角、非线性叙事、混合媒介等手法。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探讨后现代主义与传统文学之间的不同之处。

3. 后现代主义的语言技巧后现代主义作家通常使用富有创意和玩味性的语言技巧,以突显故事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例如,在小说中运用流畅变换语境、字词重复、断裂语法等手法来达到符号推理效果。

4. 后现代主义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后现代主义文学常常模糊时间和空间的边界,通过交错线索、平行时空等手段来挑战传统的叙事结构。

这一部分将探讨后现代主义作家如何处理时间和空间概念,并产生令人难以预料的效果。

5. 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主题与意义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对人类经验的高度描摹,探讨存在、真理和身份等哲学问题。

我们将研究几个重要后现代作品,分析其中隐藏的主题和意义。

6. 后现代主义文学对读者的影响后现代主义作品强调读者的参与性和解释权力,在某种程度上要求读者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阅读经验。

我们将讨论后现代主义文学对读者提出了何种要求,并且可能带来了怎样的阅读体验。

7. 结论通过对当代文学中后现代主义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后现代主义作品在当下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这些特征包括打破传统叙事规则、创新语言技巧、虚拟时间空间等,都展示了后现代主义在文学领域中的独特地位。

以上是关于当代文学中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分析,希望能为您提供有用的信息。

《2024年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范文

《2024年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范文

《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篇一一、引言自清代《红楼梦》成书以来,该部小说不仅在国内引发了强烈的关注与争议,且在全球华人圈乃至学术界有着极高的研究热度。

到了20世纪,伴随着文艺思潮的演进和社会变迁,《红楼梦》文学批评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本文将针对这一时期内的《红楼梦》文学批评进行综合的回顾与评述,揭示其特点与演变过程。

二、20世纪初至中期《红楼梦》文学批评在20世纪初至中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学者们开始以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审视《红楼梦》。

这一时期的批评者们不仅关注文本的文学价值,还对其背后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一时期的批评多以实证为主,强调文本的实证性和可证性。

如鲁迅、胡适等学者的研究,多从文献考证、版本源流等方面入手,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中期至后期的文化研究风潮与《红楼梦》文学批评在中期至后期的文学批评中,学者们开始关注《红楼梦》的内在精神和文化价值。

此一时期的社会思潮深刻影响了批评方法的发展,更多的文化研究者从文学之外的社会、哲学、心理学等领域切入研究。

此时期的《红楼梦》文学批评表现出跨学科的特性,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四、政治与意识形态对《红楼梦》文学批评的影响在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影响下,《红楼梦》的文学批评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该作品的解读和评价往往受到政治氛围和意识形态的制约。

然而,即便在如此环境下,仍有不少学者坚守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的原则,以更为客观的态度来审视和解读《红楼梦》。

五、当代的《红楼梦》文学批评与新趋势进入当代,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红楼梦》的文学批评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开放的特点。

更多的学者开始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角度来研究这部作品,对其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和全面。

同时,随着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兴起,对《红楼梦》的解读也更加注重其复杂性和多元性。

六、结论总的来说,20世纪的《红楼梦》文学批评经历了从实证到文化研究、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的转变。

也论《红楼梦》的不确定性

也论《红楼梦》的不确定性

也论《红楼梦》的不确定性一.后现代的“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它的复杂性首先就体现在不确定上。

传统文化以严谨而精确的定义来自我界定,而后现代主义恰恰以其不确定性来自我界定(高宣扬2005,17-18)。

哈桑把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综合为不确定性和内在性(王治轲194)。

他认为“不确定性包含复义、破裂、替代等所有形式,影响着知识和社会……不确定性遍及我们所有的行动、思想和阐释,不确定性构成了我们的世界”(Ihab Hassan168)。

不确定性显示出一种不愿意接受任何约束及反对任何固定化的精神,对抗传统的统一性和确定性原则(高宣扬2013,4)。

哈桑认为后现代主义实质上反形式;取消深层,只有浅表,注重游戏,反对阐释;具有随意性,倾向无中心、无等级状态,排除任何设计和构思;宁愿保留在极个人的、通俗的领域内等。

(王治轲195)二.《红楼梦》中的不确定性一些研究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情节、语言、人物形象等都不能确定,因此具有后现代特征。

文章点明《红楼梦》绝不是后现代小说,这一点非常正确,一些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很有启发性,但笔者认为,文章有不严谨之处,《红楼梦》的不确定性并不是后现代的不确定性。

下面,本文拟就从《红楼梦》的主题、内容、人物、语言之维来阐释红楼梦的不确定性不同于后现代的不确定性。

2.1 主题的不确定文章在分析主题的不确定时说,“小说的主旨是梦幻,梦幻的特征就是虚无缥缈,无法确定其所指和意义……不同的读者总能从小说中读出不同的意义,究其原因,或许小说原本就没有什么确定的意义(曾艳兵203)。

”布赖恩·麦克黑尔认为“占支配地位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模式涉及本体论不确定性,针对的是由文本所投射的世界的矛盾本质。

在后现代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观点,“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虚构的世界,具有不确定性,很难找到可靠的途径来了解这个世界”(巴特勒126)。

《红楼梦》中夹杂着大量的虚实真假,确实有许多不确定,但“全书主体来写的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故事,但作者却把它纳入一个非常不现实、超现实的神话式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制造的不确定的文本策略。还“有 后设”的叙事方式、互文及
复制手法的想象性使用、对于多重文本和结尾的设计等,使文
本在本体位置、类型、含义等很多方面具有不确定性特征,在
233
二 零 零 六 年 第 六 辑
234
读者面前形成文学上不可理解的斯芬克斯之谜。传统小说那 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被彻底驱逐,文本内部的各元素相互 颠覆、分解,曹雪芹似乎从未想留给我们一个确定的能指。
而在甲戌本第一回的脂批“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 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中,笔者似乎 感到了脂砚斋为与曹雪芹共同缔造的文学奇迹的得意。脂批 几乎是与《 石头记》同时传世的,这与小说流传之后评论家所 加的( 不参与文本创作的)文学评论不同,笔者以为,脂批根 本就是《 石头记》创作的一部分,是曹雪芹有意为之的文本策 略,这一芹一脂( 脂砚斋的身世问题暂且搁置)根本就是同
② 王钦峰《:后现代主义小说论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1 年,第 7 页。
③ 利奥塔《:何谓后现代主义》,王宁译,见王岳川等《:后现代主 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52 页。
整地流传下来?各种学说的提出、回应纷纷嚷嚷。脂批透露了 多
大量八十回后的情节,如有宝玉“ 悬崖撒手”一回,有“ 狱神庙

红玉茜雪”一回,有妙玉流落到瓜洲渡口、琪官与袭“人 供奉玉
对 话
兄”等情节,!$#但我们在通行的《 红楼梦》版本中却看不到这些


内容;加之前半部预设的谶语与通行本后四十回情节发展的


地向阅读者透露此书的自传因素,如“: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
性 ︵
却反失落无考据余说却大有考证”;“⑧ 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

子袭官外……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嫡真实事非

妄拥也”;“⑨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
知公子无缘骂死宝玉,确是自悔”。⑩又有对于明斋主人总评的
批语“,此书虽空中结构,必有所实指”,’()以及证实黛玉、可
脂砚斋在第十三回回末批注“,此回只十页,因删去天香 楼一节,少却四五页也“”;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 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 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 芹溪删去”。!"#既然脂砚斋认为秦可卿原型的言行令人感服,不 忍在其痛处下笔,而让曹雪芹删去对其不光彩死因的描写,为 什么脂砚斋自己又在第十三回中一再批注,“如 彼时合家皆知 ,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贾珍 哭的泪人一般可笑,如丧考妣,此作者刺心笔也“”;另设一坛于天 香楼上删却是未删之笔“”;此时贾珍恨不能代秦氏死……因忽 又听得秦氏之丫鬟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也触柱而亡,此事 可罕补天香楼未删之文……小丫鬟名宝珠者……从此皆呼宝珠 为小姐非恩惠爱人,哪能如是,惜哉可卿,惜哉可卿”。!$#如果没有这 些脂批“,一般的读者大概只会对第五回中秦可卿的判词感到 费解,不会费心探究秦可卿的真正死因。但批者却用批语证实 了秦可卿确有其人”,!%#从红学研究的历史来看,这些批注无疑 成为诱使阅读者及红学研究者关注秦可卿死因及与贾珍爬灰 这一事件的主因,这不是与脂砚斋欲替秦可卿遮羞的初衷矛 盾吗?

矛盾,无疑向阅读者展示了结局的不确定性。这使探讨曹氏原


著中的故事发展及人物命运“的 探佚学”,成为红学研究中一
性 ︵
门专门的学问,“如 俞平伯对于红学的文学批评范式的设计。

他把对作者本意的研究,看作是打开作品全部意义的大门”。!%#

又有作者的不确定性、内容接隼上的矛盾以及版本的不确定
性甚至于书名的不确定性等形成“的 曹学“”、版本学”等,构成
后现代文本通常是一个多元的文本,由于其开放性或模
糊性,阅读者可以对它做出无限的解释;后现代的读者也不再
是一个被教化或被熏陶的消极主体,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解
读文本。曹雪芹把错综复杂的线索元素和情节符号安排进前
八十回,后四十回的发展脉络及结局无疑对读者构成了一种
期待。原稿究竟是多少回?原本究竟是怎样的?为什么没有完
了百年红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红楼梦》文本的残缺建构了一
个不稳定的、具有开放性结尾的世界,暗合了后现代小说的不
确定性文本策略,它丰富了红学研究的内涵及外延,给红学开
拓了一个又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
而“ 红学的第一大公案是宝钗和黛玉孰优孰劣问题,早
在清末,就有因对钗、黛的看法相左而‘ 几挥老拳’的记载。
而就创作而言,小说与自传融合本身就是后现代小说的 一个有效的文本策略“,我们看到很多后现代小说家有意识地 把自传成分引入小说框架内,把真实的事件与虚构的事件并 置,将有案可稽的真实人物与故事人物混为一谈。在历史话语 与小说话语的交织碰撞中”,!&#有效地消解了真实与虚构的界 限,使人物及事件本身呈现出后现代小说的不确定性特征。
《 红楼梦》在创作上与当代西方小说保持的某种契合即前瞻
230
性,为其审美选择重新定位。而所谓“ 不确定性”,其本身就是
一个不确定的术语,简而言之,是指后现代主义放弃二元对
立,放弃对终极意义的解释与追求。“ 不确定性”被哈桑列为
后现代的首要特征。⑤笔者以为,曹雪芹亦是一位擅长模糊其
创作意旨、创造作品的“ 不确定性”,从而使读者对文本意义
卿、湘云等都有原型的脂批。
正是作者自揭本意和大量的脂批,透露了小说的自传因
素,加之历史上曹家的世系确与小说中贾家的自况有可以比
附的方面,遂引起了阅读者探寻及考证的兴趣。
俞平伯先生前期认为《 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后期认
231
二 零 零 六 年 第 六 辑
232
为“ 我新近发见了《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余英时先生也认 为《 红楼梦》中“ 含有曹家真实事迹”!$#的部分自传因素;刘梦 溪先生则称《 红楼梦》为“ 与众各别的小说”。《!%# 红楼梦》中含 有曹雪芹家世的部分因素,有作者真实的情感经历及无法排 遣的内心伤痛,这在红学各流派之间是大致得到认可的。所 以笔者以为还是把这部突破了小说与自传的体裁疆界,与作 者的身世经历有关的《 红楼梦》,定义为含有自传因素的小说 似乎更为恰当。
自揭创作过程的一些话“: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 多
隐去……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

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
对 话
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等,隐约透露了作者与


隐去真事的关系。

“ 深知曹家上代……旧事”⑦的权威评论者脂砚斋也不断
的多种阐释成为可能的作家。
一、小说与自传融合,有效的后现代文本策略
“ 自传说”是指“ 把曹雪芹和贾宝玉看作一个人,而把曹
家跟贾家处处比附起来”。笔者以为《,红楼梦》是小说不是作
者自传的观点是中肯的,因为他的整个艺术构想远远超越了
具体的历史世界。就是作者及权威评论者脂砚斋“ 也并没有
概说全书都是自传”。⑥但是,小说第一回有“ 不敢稍加穿凿”等
阅读期待,将他们引入能指的迷宫便抽身而去,使寻找意义、
寻找美的努力陷入失望的尴尬”。!$#
《 红楼梦》文本有无数隐晦不清的暗示、碍语、曲笔、用
典,以及意蕴模糊的判词和曲子等,但所谓的草蛇灰线大多 多
是不确定的能指,其深奥难解的寓意常常使阅读者的解释多

种多样、莫衷一是,于是争论蜂起,毁誉参半,而且长期持续,
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等,!&#也因是作者的暗笔、谶语,

因此其本身就是玄妙、模棱两可的,属在不确定之列,因此才
有红学界对其南辕北辙的解释。
在第一回里,曹雪芹说小说创作的人物事“件 不敢稍加穿
着”,又明确提出小说创作的人物事件“并 无朝代年纪可考”,
这种自我解构与颠覆造成的不确定性,不能不说是曹雪芹有
曹雪芹把真实的自传成分纳入虚构的小说框架内,使我 们似乎可以隐约捕捉到曹雪芹的生平家事及皇室内部斗争 的影像,但这个影像又是支离破碎、无法确定的。因此笔者以 为《,红楼梦》文本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 “ 不确定性”。
红学研究滥觞百年,其实无论是考证还是索隐,红学家们 不懈追寻的还是文本之外那些难以确定的东西“:索隐派”旧 红学从书中不确定的只言片语中考证明清的历史、人物、事件 与《 红楼梦》文本的关系“,自传说”新红学考证曹雪芹及曹家 与《 红楼梦》文本的关系。因为都是对于文本中蕴涵的不确定 性因素的考证,所以尽管积累的资料已经相当丰富,但各种考 证问题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


用当代文学理论解构古典小说文本,在理论与时段上是
六 辑
否可行?哈桑、利奥塔为我们提供了可能的理论。哈桑认为:
历史是隐迹羊皮纸,而文化则可以渗透到过去、现在和未来
的一切时间。如果我们冒失地为后现代主义宣布一个创始的
日期,我们就会不断地发现后现代主义的先行者。“① 哈桑找
到 的 最 早 的 先 例 是 英 国 感 伤 主 义 作 家 劳 伦 斯·斯 特 恩
235
……‘ 拥薛’和‘ 拥林’两大派,在可预见的将来,看不出有调 和的余地……”!"#笔者以为,曹雪芹对钗黛二人有意地采用了 “ 才貌均等的写法”,如“ 宝钗善柔黛玉善刚,宝钗用屈黛玉用 直,宝钗徇情黛玉任性,宝钗做面子黛玉绝尘埃,宝钗收人心 黛玉信天命”!$#等,这里人物的塑造不再围绕一定的原则或秩 序进行,而是非中心的、模糊的,正是曹雪芹对于后现代不确 定性文本策略的完美运用。
富于生机力量的众多的批评者的刺激下呈现出一种声势浩荡
的拓展姿态,笔者以为,正是此种不确定性文本策略与确定性
考证的矛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给红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