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精选4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精选4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精选4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

(板课题)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作者简介(略)背景介绍(略)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2、齐读3、自由读(提出质疑)四、品析词作内容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无奈、凄凉、苦闷、悲愤(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

初三语文教案(7篇)

初三语文教案(7篇)

初三语文通用教案(7篇)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应试教育为主的国家。

最大的学习环境还是在学校,所有一切学习的基础也还是在语文之上。

以下是小编准备的初三语文教案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初三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资料和叙述顺序。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潜力。

3、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1、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2、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以前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以前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

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有无数的智者,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残杀的不幸者,这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并能从杨修的身上得到一些启示。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用心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庖(páo)官主簿(bù)谮(zèn)绰(chāo)刀恃(shì)才放旷麾(huī)四、整体感知1、理清结构,复述故事要点。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九年级优秀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设计五篇

九年级优秀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设计五篇

九年级优秀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设计五篇国外有专家认为,在早期视听教材令人失望的情形下,“是教学设计使他们走出了困境。

”后来他们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致力于严格的教学设计。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范进中举》【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语言触及人物内心世界。

2、形成多重对话,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得的世风。

【教学重点】1.体会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通过品读语言触及人物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句导入:高明的《琵琶记》里有这样一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大家看是什么意思呢?(早晨还是耕种在田的乡野村夫,晚上已经平步青云,登堂入室拜见帝王,贵为人上。

)是什么有如此大的神力能让人的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科举制度。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考中举人的范进的生活变化。

板书课题:《范进中举》。

二、解题:强调题目对文章里的重要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文题的理解,这样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快速高效的阅读效果。

㈠解析“范进”:“进”的意思前进、进取,科举中又有进士一说,文中第一句也说:“范进进学回家”。

这样看来,你估计范进的名字里有他的什么愿望?(补充范进从20岁开始应考,年年进考场,经历了数不清的希望与失望,参加科考已成为范进年复一年的机械行动。

可以说,范进把大半生的精力都耗费在了科举追求中!科举使他变得思想麻木、精神萎顿,除了“起承转合”、“子曰”“诗云”,他几乎别无所知、别无所能。

他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起码的人格尊严;苦苦挣扎在社会底层,靠嗟来之食养家糊口。

然而就在他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之时,命运之神猝然光顾。

54岁的他不但考中了秀才,接着又一步登天变为了举人“老爷”!)㈡解析“中举”:举人和昔日的秀才不可同日而语,一但中举,其父为(老)太爷,其人为老爷,其子为少爷,故有“一世中举,三世为爷”之说。

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设计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设计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设计五篇作为九年级语文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教案,那么大家会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设计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选择⒈写字与识字:田圃禁锢忍冬寒浅滞留喑哑丝缕喧嚷蓑衣斗笠润如油膏洗衣谣襁褓温声细语⒉理解“雨说”与“诗人说”之间的诗意转化,了解文学作品中拟人艺术表现手法与拟人修辞的区别。

⒊梳理“雨说”的内容及情感,理解“雨”与孩子的关系,联系写作背景,理解“勇敢地笑”等诗句的深层含义。

⒋诵读诗文,理解“雨”的仁慈、无私、博爱的奉献者形象,感受作者对春之生命和希望的赞美,即诗人对祖国儿童的关爱和祝福。

⒌运用比喻或拟人修辞方法选择仿写诗意的情境画面,进行口语交流训练和诗歌写作小练习:⑴“雨说:四月的大地等待久了”⑵“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⑶“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请跟我”⑷“雨说,我要教你们,”⑸“雨说,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了,要记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⒍将本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诗与散文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或将本诗与朱自清《春》中的春段落比较,体会诗歌与散文语言的不同。

二、教学安排⒈充分朗读,在朗读中感受“雨”的形象;⒉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意的深邃;⒊要以知识为先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⒋拟用2课时授完。

三、教学设计㈠导入新课“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

而诗人郑愁予化身为雨,悄悄地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说了些什么呢?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雨说》。

㈡作家简介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师归纳、概括: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

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

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3篇)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3篇)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3篇)初三上册语文教案2022一教学目标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教学方法整体感知读写赏悟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并释题1、“囚”是什么意思?2、“绿”是指什么?明确:绿色的常春藤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明确:喜爱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

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

(4)填写句子:作者通过写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五篇】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

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

⽆忧考⼩编整理了九年级上册语⽂教案设计【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范进中举【教学⽬的】1,积累词语,理解词语,运⽤词语。

2,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3,了解科举制度下社会各⾊⼈等⼼灵扭曲,趋炎附势的众⽣相。

【教学重点】感知主要⼈物形象范进,理解范进形象的典型性。

欣赏本⽂的讽刺⼿法,体味对⽐,夸张与写实在讽刺⼩说中的作⽤。

教学⽅法:⽂献法讨论法点评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图⽚【教学时间】2课时第⼀课时(⼀)导⼊新课如果说《孔⼄⼰》是⼀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认识⼀位古代知识分⼦--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命运发⽣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学习从清代⼩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范进中举》。

(⼆)检查预习1.《儒林外史》是⼀部怎样的⼩说?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2.范进是怎样的⼀个⼈?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于统治阶级⾏列。

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

张乡绅送银⼦,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收下”。

可张乡绅刚⾛,“范进即将这银⼦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爷”,两个⼈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两个⼈思想本质是⼀样的。

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凭科举道路⽽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

所以写范进中举后⽽发疯正是从另⼀个⾓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的毒害。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7篇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7篇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7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全诗,领悟诗的意境。

2.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3.学习和掌握自主品读诗歌的能力,了解诗歌的多种色彩。

二、教学重点:领悟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掌握自主品读诗歌的能力,了解诗歌的多种色彩。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语言: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笼罩着漫天黑暗,遭受着践踏和苦难,诗人们或为之扼腕叹息,或为之慷慨激昂,或为之嘶哑歌唱……又或者,会发出另一种声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倾听诗人穆旦的声音。

【设计意图】同为1938创作的诗歌,却与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在诗境上有所差异。

艾青与穆旦分别作为“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两首诗也恰巧体现出两种诗派的差别,在比较阅读的同时,也可借此让学生对诗派有所认识。

(二)诗歌感受及层次划分教师语言:既然是倾听诗人的声音,便要以你最认真的态度和最有效的方式来理解穆旦的话,下面请同学们用最喜欢的方式诵读这首诗,并且完成任务:【课件出示】①诗歌整体给你怎样的感受?②诗歌可以如何划分层次?学生活动:朗读,完成任务。

明确:①浪漫的、闲淡的、荡漾的……②1~2节:美好的、令人沉醉的春日图景;3~5节:议论与抒情,抒发憧憬与深情。

教师语言:请在这两个部分中,任选你喜欢的一部分尝试进行朗诵,可以在课本上标注好重音、停连和语气,然后与大家分享你的朗诵。

学生活动:朗诵,分享。

明确:(示例)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柔和地)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悠长地)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回味地)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充满生机地)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设计意图】诗歌的篇幅较长,且有一定的层次,可以进行分节的研读,在此之前先以朗诵来带动理解。

2024年秋季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19篇)

2024年秋季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19篇)

2024年秋季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19篇)2024年秋季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学生,介绍自己。

2、了解学情,探究原因。

3、了解语文,明确目标。

【教学重点】1、真正了解“语文是什么?”2、明确“语文该怎么学?”【教学难点】1、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有效地提出要求和建议。

【教学过程】一、导入。

能够走进一个班级,一起学习语文,是我们的缘份,感谢缘份让我们坐到一起。

今天我们坐在九年级的课堂上,这是一个让人油然而生紧迫感的课堂,在这里,你们要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转折。

正因为它的重要性,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做一些总结和展望,当然,这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快地相互认识和了解。

所以,请大家不要有什么顾虑,我们只是坦诚地交流这样几个话题。

(幻2)二、明确“语文”及“学语文”概念。

1、我是否真正了解“语文是什么”?《乞丐的故事》英国,街头。

一个平常的日子。

一个盲人蹲坐街角行乞。

他的面前有一块牌子,上书:我是个瞎子。

过客行色匆匆,但是很少有脚步停留。

于是盲人收获甚微。

第二天,著名诗人雪莱经过,挥笔就改了牌子上的话,令人意外的情形出现了,行人纷纷驻足,施与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

牌子被改后的文字为:春天来了,我却什么也看不见。

这就是语文,诗意的,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

2、我的语文学得怎样?原因?3、语文,我们怎么学?(1)商量着学。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老师只是帮助你学习的,所以要学会主动学习,不会的问题和同学商量和老师商量。

(2)幸福地学。

学习不只是一项任务,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

如果我们把学习当作一件痛苦的事情,生活就会变得痛苦。

怎样让学习不痛苦呢?我们还是先做一下《幸福的.约定》。

三、提出要求和建议。

1、老师保证:(一)、尊重每一个同学,不打你们,不骂你们。

如果生气,告诉你们。

(二)、保持微笑,尽量不生气,不发火,不迁怒于你们。

如果发火,提醒老师。

(三)、说到做到,有错就改。

2、希望你能做到:(一)、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多,告诉老师;如果不多,请一定完成,并保证不抄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教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和生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4、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2、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工具:通过比较人物过去和现在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教学方法整体建构尝试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由《乡愁》导入。

(1)、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思念,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

“乡愁”在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2)、鲁迅的小说《社戏》,通过对故乡一群农家少年朋友形象的刻画,表现了故乡那淳朴的风俗人情,特别是农家子弟诚挚的情谊、美好的心灵、活泼的天性,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那么《故乡》中的故乡又是怎样呢?
2. 介绍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
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增]��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3. 作家、作品介绍: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选自《呐喊》(小说集)。

(《百草园》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

思考:
1、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会使人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郁悒满怀。

那么,诵读全文,你认为笼罩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3、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哪些又着墨较多?
4、归纳二十年后的闰土、杨二嫂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呢?
明确:1、整个《故乡》的色调,是昏暗、阴冷、低沉的。

其中唯一欢快的语调出现在对儿时回忆的描写中,但无论就谋篇布局,还是就语言特色而言,笼罩着的是一种忧郁和感伤。

2、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
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

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
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

(全文重点)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
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三(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
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3、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

4、闰土: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杨二嫂:外貌的变化、行为放纵卑下、语言尖刻泼辣。

补充使用:
三、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精读文章,把握人物形象。

1、(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
思考并讨论:闰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前后对比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写他的变化。

那么,作品是从哪几方面来进行对照的?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
明确:
(1)外貌对照: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2)动作、对话对照: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碴,”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
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
对我: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4)小结: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

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

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

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
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

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2、自由朗读39自然段—52自然段,用以上方法继续分析杨二嫂的人物形象(外貌、对话、动作描写)
明确: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外貌描写——”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对话描写——
动作描写——
——她的说话和动作表现了她尖嘴利舌,贪小泼辣的小市民习性和日趋贫困的生活。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补充使用:
四、深入探究回归系统
结合人物分析,探讨小说主题。

有关小说主题,也即作品表现的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态度,主要看法有:(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

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封建社会所扼杀。

(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

总结:本文主要通过塑造闰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来突出小说的主题。

使用补充:
五教学后记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