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专家共识.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专家共识.

(四)Ph阳性ALL( Ph+-ALL)的治 疗
1.非老年(<55岁)Ph+ -ALL的治疗: (1)诱导治疗:开始治疗和一般Ph- -ALL相同,建议VDP诱导治疗;鼓
励进行临床研究。一旦融合基因或染色体核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 证实为Ph/BCR-ABL阳性ALL则进入Ph+ -ALL治疗序列,可以不再 应用L-Asp。自第8天或第15天开始加用伊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伊马替尼用药剂量400~600 mg/d,持续应用。若粒细胞缺乏 (ANC<0.2×109/L)持续时间超过1周、出现感染发热等并发症,可 以暂停伊马替尼。诱导化疗结束第(28±7)天复查骨髓和细胞遗传学 (诊断时有异常者)、BCR-ABL融合基因以判断疗效。有造血干细 胞移植条件者,行HLA配型,寻找供体。WBC≥1×109/L、 PLT≥50×109/L者可进行鞘内注射。
液白细胞数正常、症状体征好转后再行放疗(头 颅+脊髓),头颅放疗剂量2000~2400 cGy,脊 髓放疗剂量1800~ 2000 cGy,分次完成。进行过 预防性头颅放疗的患者原则上不进行二次放疗。
(七)ALL治疗反应的定义
1.CR:①外周血无原始细胞,无髓外白血病; ②三系 造血恢复,骨髓原始细胞<5%; ③ANC>1.0×109/L; ④PLT>100×109/L; ⑤4周内无复发。
2.巩固强化治疗:(1)治疗分层:危险度分组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行allo-HSCT , (2)达到CR后应尽快巩固强化治疗:缓解后强烈的巩固治疗可提高疗效( 尤其是高危组患者),最常用的方案包括6~8个疗程的治疗:含大剂量MTX 、Ara-C、L-Asp的方案2~4个疗程,再诱导方案1~2个疗程。在整个治疗过程 中应强调非骨髓抑制性药物(糖皮质激素、VCR、L-Asp等)的应用。 ①一 般应含有HD-MTX方案:MTX 1~3g/m2(T-ALL可以用到5g/m2)。应用 HD-MTX时应争取进行血清MTX浓度监测,注意甲酰四氢叶酸钙的解救,解 救至血清MTX浓度0.1μmol/L(至少应低于0.25 μmol/L)可停止解救。 ②可 选择Ara-C(标准剂量或大剂量)为基础的方案。 ③可继续应用含L-Asp的方 案。④缓解后6个月左右参考诱导治疗方案再予诱导强化1次。 (3)造血干细胞 移植:有合适供体的患者(尤其是高危组患者、微小残留病监测持续阳性或> 10-4的标危组患者)建议行allo-HSCT治疗。无合适供体的高危组患者(尤其 是微小残留病持续阴性者)、标危组患者可以考虑在充分的巩固强化治疗后 进行auto-HSCT。auto-HSCT后的患者应继续给予维持治疗。无移植条件的 患者、持续属于低危组的患者可继续巩固强化治疗。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最常见的成人急性白血病之一,约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 30%,目前国际上有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不同研究组报道的系统治疗方案,完全缓解(CR)率可达70%~90%,3~5年无病生存(DFS)率达30%~60%[1];美国癌症综合网(NCCN)于2012年首次公布了ALL的诊断治疗指南,我国于2012年发表我国第1版成人ALL 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

最近2016版WHO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3]发表,对于ALL的分类有一些更新,提出了一些新概念;NCCN对于成人ALL的临床指南也先后几次修改[4]。

基于此,对我国成人ALL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一、诊断分型(一)概述ALL诊断应采用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诊断模式[5],诊断分型采用WHO 2016标准。

最低标准应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查,以保证诊断的可靠性;骨髓中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20%才可以诊断ALL;免疫分型应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最低诊断分型可以参考1995年欧洲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EGIL)标准(表1)[6],疾病分型参照WHO 2016版分类标准[3]。

同时应除外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系列确定建议参照WHO 2008造血及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的标准(表2),可以同时参考1998 EGIL标准(表3)[7]。

表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免疫学分型(EGIL,1995)表2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WHO 2008诊断标准表3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诊断积分系统(EGIL, 1998)预后分组参考Gökbuget等[8]发表的危险度分组标准(表4)。

细胞遗传学分组参考NCCN 2016建议:预后良好遗传学异常包括超二倍体(51~65条染色体)、t(12;21)(p13;q22)和(或)ETV6-RUNX1;预后不良遗传学异常包括亚二倍体(<44条染色体)、t(v;11q23)[t(4;11)和其他MLL 重排]、t(9;22)(q34; q11.2)、复杂染色体异常。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课件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课件

①一般应含有HD-MTX方案:MTX l~3g/m2(T-ALL 可以用到5g/m2)。应用HD-MTX时应争取进行血清 MTX浓度监测,注意四氢叶酸钙的解救,解救至血清MTX 浓度0.1μmol/L(至少应低于0.25μmol/L)可停止解救。
②可选择 Ara-C(标准剂量或大剂量)为基础的方案。 ③可继续应用含L-Asp 的方案。 ④缓解后6个月左右参考诱导治疗方案再予诱导强化1次 。
出现感染发热等并发症时,可以临时停用伊马替尼,以减少患 者的风险。
(3)血像恢复后(白细胞≥1x109/L,血小板≥50x109/L)可以 进行鞘内注射。
(4)建议于诱导化疗结束时(约为治疗的第28±7天左右)复查 骨髓和细胞遗传学(诊断时有异常者)、BCR/ABL融合基因,判 断疗效。
(5)有干细胞移植条件者,行HLA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配型,寻找供 体。
续使用,也可与强化巩固方案交替序贯进行。 (3)自取得完全缓解后总的治疗周期至少2年。
(四).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Ph+ALL)
• 诱导治疗:
(一)非老年(年龄<55岁)Ph+-ALL的治疗
和一般Ph阴性 ALL一样,建议予VCR或长春地辛、蒽环 /蒽醌类药物、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方案(VDP)诱导治疗; 鼓励进行临床研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淋巴细胞恶性 增殖性疾病起源于单克隆B淋巴细胞和T淋 巴细胞的前体细胞,特点是骨髓和外周血 中出现大量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它的增 生及聚集抑制正常造血,出现三系细胞减烷化剂) 3.病毒(EBV) 4.遗传因素 5.其他血液病的最终转变
临床表现1
1.贫血(较早出现并渐加重,表现苍白、无 力、头晕、心悸、厌食和浮肿等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专家共识.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专家共识.
生存率60%。 但是 < 60岁病人 5年生存率 30-40% > 60岁病人 5年生存率 <15%
复发后5年生存率仅7%: 第二次机会非常少
诊断分型
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 子生物学)诊断模式
分型采用WHO2008标准,同时应参考欧洲 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EGIL)诊断标准除 外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符皓 8/14/2013
流行病学
ALL是最常见的儿童急性白血病, ~80% 在成人中占 ~20% 发病率呈双峰:
第一个高峰 2-5岁 第二个高峰在 5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升高
流行病学
“成人” = 年龄 > 14岁 完全缓解( CR)率达70%~90%,3~5年无病
2.CR伴血细胞不完全恢复(CRi):PLT<100×109/L或 ANC<1.0×109/L,其他应满足CR的标准。
2.确诊ALL的患者,若WBC≥50×109/L, 或者肝、脾、淋巴结明显肿大,பைடு நூலகம்防止肿 瘤溶解综合征的发生。
方案:同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
(二)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的治 疗
1.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治疗:短疗程、短间隔 的治疗方案。治疗疗程应不少于6个,如 MDACC的Hyper-CVAD/MA方案,德国多 中心成年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组 (GMALL)方案(A、B方案)。有条件的患者 可联合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可以明显改 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细胞遗传学异常
分子异常
预后相关性
年龄越大预后差
预后略差
差: B 细胞 >30,000/μL; T 细胞 >100,000/μL B-ALL:CD20和CD25 表达预后差 T-ALL: CD13差; CD1a好 差: t(9;22); t(4;11); t(1;19); complex (>5); 亚二倍体; 近四倍体; BCR-ABL-like 好: 高二倍体; del 9q 差: JAK2; IKFZ1; PAX5; TLX3; BAALC 好: TLX1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PPT课件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PPT课件
(2)单次应用CTX剂量较大时(超过1g)可以予美司钠解救 。
(3)诱导治疗第14天复查骨髓,根据骨髓情况调整第3周 的治疗。诱导治疗第28(7)天判断疗效,未能达CR的患者 进入挽救治疗。
中国成人急淋CALLG-2008方案多中心研究初步结果报 告
诱导治疗反应
• 共574例非Birkitt淋巴瘤 /白血病ALL患者
• 40-64岁:临床试验或多药化疗。(如CALGB8811、 Hyper-CVAD、MRC UKALLXII/ECOG2993等)
• 65岁:临床试验、或多药化疗、或糖皮质激素。
共识推荐
• 诱导治疗
至少应予长春新碱(VCR)或长春地辛、蒽环/蒽醌类 药物(如柔红霉素-DNR、去甲氧柔红霉素-IDA、阿霉素 、米托蒽醌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为 基础的方案(VDP)诱导治疗。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学分型 (EGIL,1998修改)
1.B系ALL(CD19+和/或CD79a+和/或CD22+,至少 两个
阳性) 早期前B-ALL(B-I) 无其它B细胞分化抗原表达 普通型ALL(B-II) CD10+ 前B-ALL(B-III) 胞浆IgM+ 成熟B-ALL(B-IV) 胞浆或膜或+
的诊断标准。
2008年WHO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的分类关于前体 淋巴细胞肿瘤的具体分型
1.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NOS,不另做分类) 2. 伴重现性细胞遗传学异常的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3. 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二.成人ALL的预后分组
(1)标危组—年龄35岁,白细胞计数BALL30109/L、T-ALL100109/L,4周内达CR 。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诊断和预后分组解读(全文)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诊断和预后分组解读(全文)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诊断和预后分组解读(全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生物学特征和临床异质性很大的疾病,以骨髓和淋巴组织中不成熟淋巴细胞的异常增殖和聚集为特点。

20世纪70年代之前,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是唯一的诊断工具,此后逐渐发展为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细胞遗传学(常规细胞遗传学)、免疫表型[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分子细胞遗传学[荧光原位杂交(FISH),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子生物学(大多数以PCR为基础的技术和测序)等相结合的综合诊断模式。

可见ALL的诊断分类是一个逐步完善、多步骤的过程,ALL 的现代检查、诊断方法应包括精确的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这些方法的结合有助于精确的诊断、确定预后相关因素、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检测标记,设计针对性的治疗策略。

一、ALL诊断方法的演进ALL诊断分型主要有FAB (French-American-British)和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两种标准。

FAB标准主要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要求骨髓中原始淋巴细胞比例超过30%。

FAB协作组于1976年用Romanowsky染色观察血片及骨髓涂片,根据细胞大小、核质比例、核仁大小及数量、细胞浆嗜碱程度等,辅以细胞化学染色对ALL各亚型细胞特征进行描述。

但是单纯的形态学诊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准确性有限。

ALL患者的免疫表型分析不仅可以确定受累的系列(B或T细胞系),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临床重要的亚型,是ALL分型最为重要的检查之一。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ALL免疫学分型方法主要参考欧洲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EGIL)的标准。

1994年在法国召开的EGIL会议上,提出ALL的四型21类法,即先按T、B淋巴细胞系和髓系抗原积分系统确定不同抗原积分,再按积分和抗原表达及分化程度把ALL分为四大类型(裸型、纯型、变异型、多表型)21个亚型。

1995年发表了简化后的EGIL分型、1998年又进行了修改(即本共识中推荐的免疫学分型)。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全文版)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全文版)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全文版)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最常见的成人急性白血病之一,约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 30%,目前国际上有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不同研究组报道的系统治疗方案,完全缓解(CR)率可达70%~90%,3~5年无病生存(DFS)率达30%~60%[1];美国癌症综合网(NCCN)于2012年首次公布了ALL的诊断治疗指南,我国于2012年发表我国第1版成人ALL 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

最近2016版WHO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3]发表,对于ALL的分类有一些更新,提出了一些新概念;NCCN对于成人ALL的临床指南也先后几次修改[4]。

基于此,对我国成人ALL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一、诊断分型(一)概述ALL诊断应采用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诊断模式[5],诊断分型采用WHO 2016标准。

最低标准应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查,以保证诊断的可靠性;骨髓中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20%才可以诊断ALL;免疫分型应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最低诊断分型可以参考1995年欧洲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EGIL)标准(表1)[6],疾病分型参照WHO 2016版分类标准[3]。

同时应除外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系列确定建议参照WHO 2008造血及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的标准(表2),可以同时参考1998 EGIL标准(表3)[7]。

表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免疫学分型(EGIL,1995)表2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WHO 2008诊断标准表3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诊断积分系统(EGIL, 1998)预后分组参考Gökbuget等[8]发表的危险度分组标准(表4)。

细胞遗传学分组参考NCCN 2016建议:预后良好遗传学异常包括超二倍体(51~65条染色体)、t(12;21)(p13;q22)和(或)ETV6-RUNX1;预后不良遗传学异常包括亚二倍体(<44条染色体)、t(v;11q23)[t(4;11)和其他MLL 重排]、t(9;22)(q34; q11.2)、复杂染色体异常。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

PPT文档演模板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治疗的 专家共识
• 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阴性或Ph阳性):
若WBC≥50109/L,或者肝脾、淋巴结肿大明 显,则使用预治疗,以防止肿瘤溶解综合征的发 生。
预治疗方案: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口服或静 脉用,连续3-5天。可以和CTX联合应用 (200mg/m2/d,静脉滴注,连续3-5天)。
PPT文档演模板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治疗的 专家共识
①一般应含有HD-MTX方案:MTX l~3g/m2(T-ALL 可以用到5g/m2)。应用HD-MTX时应争取进行血清 MTX浓度监测,注意四氢叶酸钙的解救,解救至血清MTX 浓度0.1μmol/L(至少应低于0.25μmol/L)可停止解救。
鉴于CD20单克隆抗体(美罗华)可以明显改善此类 患者的预后,有条件的患者可联合CD20单克隆抗体 治疗。
PPT文档演模板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治疗的 专家共识
• 治疗中应注意充分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 预防和治疗,包括鞘注化疗药物和头颅放疗的进 行。
• 考虑预后不良的患者可进行干细胞移植:有合适 供体者可以行异基因干细胞移植(Allo-SCT),无 供体者可以考虑自体干细胞移植(ABMT)。
一旦融合基因或染色体核型/FISH证实为Ph/BCR-ABL阳 性ALL则进入Ph+-ALL治疗序列:
(1)Ph/BCR-ABL阳性ALL治疗中可以不再应用门冬酰胺 酶。
PPT文档演模板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治疗的 专家共识
• (2)自第8天或第15天开始加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
尼等),伊马替尼用药剂量400mg-600mg/日,持续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方案 (CALLG2008)
1.预治疗: 2. 诱导治疗:VDCLP方案(I): 3.早期巩固强化治疗: 4.晚期强化:
5.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预防治疗:
6.维持治疗:
1.预治疗: 如果WBC≥50×109/L,或者肝、脾、淋巴结肿大明显 ,应给予预治疗,以防止肿瘤溶解综合征的发生。泼 尼松 60 mg/d, -3至-1 d;环磷酰胺(CTX) 200 mg · m-2 · d-l,静脉滴注,-3至-1 d。
2. 诱导治疗:VDCLP方案(I): 长春新碱(VCR)2 mg,静脉注射,第1、8、15、22天(1.4 mg/m2 ,每次不超过 2 mg 或采用长春地辛,每次 4 mg);柔红霉素(DNR) 40 mg/m2,静脉 滴注,第 1~3、15~16天 (根据血常规和第14 天骨髓象决定) 或去甲氧柔红霉素(IDA)8 mg ·m-2 · d-1, 第 1~3天;CTX 750 mg/m2,静脉滴注, 第 1、15天(美斯钠解救);
岁以下的患者,未诊断CNSL时可以不进行头颅放疗。
6.维持治疗:
每月 1 个疗程,直至缓解后 3 年。 每 6 个月给予强化治疗 1 次; 维持治疗期间每 3 个月复查1次。 维持治疗方案:
6-MP 60 mg ·m-2 ·d-1,
口服,第 1~7天; MTX 20 mg ·m-2 · -1,口服,第8天。 d
4.晚期强化: ①VDLP 方案(V)(再诱导治疗)
②COATD 方案(Ⅵ) ③大剂量MTX+L-Asp方案(Ⅶ) ④TA 方案(Ⅷ)
4.晚期强化:
①VDLP 方案(V)(再诱导治疗):VCR 2 mg,静脉注 射,第1、8、15、22天;DNR 40 mg/m2,静脉滴 注,第 1~3天;L-Asp 6000 IU/m2,静脉滴注,第 11、14、17、20、23、26天;地塞米松8 mg · m-2 · d-1,口服或静脉滴注,第 1~7、15~21 天。
二、治疗
(二)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的治疗
1.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治疗。
2.治疗中应注意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预防和治疗,包括 鞘注化疗药物和头颅 放疗。 3.考虑预后不良的患者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合适供体者可 以行异基因造血干细 胞移植(allo-HSCT),无供体者可以考虑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
头颅和脊髓照射的患者,
Ara-C和 Vm26 均减1d。
③大剂量MTX+L-Asp方案(Ⅶ):
MTX 3g/m2 (T-ALL可加量至5g/m2),第1 天持 续静脉滴注24 h;L-Asp 10 000 IU,静脉滴注,第 3、4天;MTX 10 mg+地塞米松5 mg, 鞘内注射,第1天(已行放疗的患者不再鞘注)。
②COATD 方案(Ⅵ):
CTX 750 mg/m2,静脉滴注,第 1天;VCR 2 mg, 静脉注射,第1天;Ara-C 100 mg ·m-2·d-1,
静脉滴注,第1~7天;
替尼泊甙(Vm26) 100 mg ·m-2 ·d-1, 静脉滴注,第1~4 天; 地塞米松 6 mg ·m-2·d-1, 口服或静脉滴注,连用7 d。
3.早期巩固强化治疗: ②大剂量甲氨蝶呤(MTX)+L-Asp方案(Ⅲ):MTX 3g /m2(T-ALL可加量至 5g/m2),
第1天持续静脉滴注 24 h;鞘注MTX 10 mg+地塞米松 5 mg,第1 天;L-Asp 6 000 IU/
m2,静脉滴注,第3、4天。
3.早期巩固强化治疗
③MA 方案(Ⅳ):米托蒽醌 8 mg ·m-2·d-1 (5 mg/支)或 6 mg · -2·d-1(2mg/支),静 m 脉滴注,第1~3 天;Ara-C 0.75 g/m2每 12 h静脉滴注 1次,第 1~3 天。
二、治疗
(三)Ph阴性 ALL(Ph--ALL)的治疗 1.诱导治疗 2.CR后的巩固强化治疗 3.维持治疗
二、治疗
(三)Ph阴性 ALL(Ph--ALL)的治疗
1.诱导治疗:
至少应予长春新碱(VCR)或长春地辛、蒽环/蒽醌类药物[如柔红霉 素(DNR)、去甲氧柔
红霉素(IDA)、阿霉素、米托蒽醌等]、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地塞 米松等)为基础的方案(VDP) 诱导治疗。推荐采用VDP 联合CTX和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组成 的VDCLP 方案,鼓励开
3.早期巩固强化治疗: ①CAM (T)方案(Ⅱ):CTX 750mg/m2,静脉滴注,第 1、8天(美斯钠解救);阿糖胞苷(Ara-C) 100 mg · m-2· d-l,静脉滴注,第1~3、 8~ 10天; 6-巯基嘌呤 (6-MP)或硫鸟嘌呤(6-TG)60 mg ·m-2·d-1,口服, 第 1~7 天。
②缓解后定期监测,应保证缓解后第16、 22 周的残预防和治疗 CNSL是急性白血病(尤其是ALL)复发的主要根源之一, 严重影响白血病的疗效。
1.CNSL 诊断标准 2.CNSL的预防
二、治疗
(七)ALL治疗反应的定义
1.CR
2.CR伴血细胞不完全恢复(CRi)/L或 ANC<1.0× 109/L,其 他应满足CR的标准。总反应率(ORR)为CR 与CRi之和。
二、治疗
(一)预治疗 (二)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的治疗 (三)Ph阴性 ALL(Ph--ALL)的治疗 (五)微小残留病的监测
(六)CNSL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七)ALL治疗反应的定义 (八)ALL治疗推荐方案
二、治疗
(一)预治疗
1.Burkitt 淋巴瘤/白血病患者诊断后应进行预治疗,以防止肿瘤 溶解综合征的发生。 预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口服或静脉给药 ,连续 3~5 d。可以和环 磷酰胺(CTX)联合应用(200 mg m-2·d-1、静脉滴注、连续 3~5 d)。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 与治疗专家共识 (2012 年)
一、诊断分型
ALL 诊断应采用 MICM 同时应参考欧洲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EGIL)诊断标准除外混合 表型急性白血病(表 1)。
最低标准应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查,以保证诊断的可靠性。骨髓中原始 /幼稚淋巴细胞比例≥20%(参考NCCN2012 建议)才可以诊断ALL。免疫分 型应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最低诊断分型建议参考 EGIL标准(表 2)。
高危组、未行头颅照射的患者,每6 个月强化治疗的同 时鞘注1次。低危组鞘注12次,
高危组16次。L-Asp 应用16~20 次左右。
谢 谢
展临床研究。
二、治疗
(三)Ph阴性 ALL(Ph--ALL)的治疗
2.CR后的巩固强化治疗:
(1)治疗分层:达CR后应根据患者的危险度分组情况判断是否需要 行 allo-HSCT,需行
allo-HSCT者积极寻找供体。
(2)达到 CR 后应尽快进入缓解后(巩固强化)治疗:缓解后强烈的 巩固治疗可提高疗效(尤其是高危组患者),最常用的方案包括 6~8 个疗程的治疗:含大剂量 MTX、Ara-C、L-Asp的方案 2~4 个疗程,再诱导方案 1~2 个疗程。
④TA 方案(Ⅷ): Vm26 100 mg ·m-2·d-1,静脉滴注,第 1~4 天; AraC 100 mg · -2 ·d-1 m 静脉滴注,第1~7天。
5.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预防治疗:
18 岁以上的高危组患者一般应考虑进行分次(10~12 次)颅脑照射 ,总量 18~20 Gy; 有 CNSL 证据者照射剂量为 24 Gy,照射野为颅脑+脊髓。标危组 患者可以酌情进行。18
二、治疗
(四)Ph阳性 ALL( Ph+-ALL)的治疗 1.非老年(<55 岁)Ph+ -ALL的治疗 (1)诱导治疗 (2)缓解后治疗 (3)维持治疗 2.老年(≥55 岁)Ph+-ALL的治疗
二、治疗
(五)微小残留病的监测
ALL整个治疗期间应强调微小残留病的监测: ①早期监测:诱导治疗期间(第 14天) 和(或)结束时(第 28 天左右);
3.难治性疾病 4.疾病进展(PD) 5.疾病复发
二、治疗
(八)ALL治疗推荐方案
1.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协作组( CALLG) 治疗方案(CALLG2008)(见附录) 2. CALGB8811方案(Blood,1995,85:2025-2037) 3.BFM强化方案(Blood,2008,112:1646-1654) 4. Hyper-CVAD 方案(MDACC)(Cancer,2004,101:2788-2801)
2008年《WHO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关于前体淋巴细胞肿瘤 的具体分型见表 3。
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BL,归入成熟B 细胞肿瘤)的诊断:
①细胞形态学:a.典型BL;b.变异型
②免疫表型 ③遗传学 BL 的预后不良因素:年龄偏大、疾病晚期(Ⅲ期以上)、体能状况 差、骨髓(尤其是 外周血出现原始细胞)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乳酸脱氢酶(LDH)增 高等。
二、治疗
(一)预治疗
2.确诊 ALL( Ph 阴性或 Ph 阳性)的患者,若 WBC≥50×109/L,或者肝、脾、淋巴结明显肿大, 则进行预治疗,以防止肿瘤溶解综合征的发生。预治 二、治疗 疗方案: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口服 或静脉给药,连续 3~5 d。可以和CTX 联合应用( 200 mg·m-2· d-1、静脉滴注、连续3~5 d)
强化治疗方案:
MOACD 方案:米托蒽醌8 mg/m2,静脉滴注,第1 、 2天; VCR 2 mg,静脉注射,第1天;CTX 600mg/m2,静脉滴注,第1 天;Ara-C 100 mg · m-2· d-1,静脉滴注, 第1~5 天; 地塞米松6 mg ·m-2 ·d-1, 口服或静脉滴注,第 1~7 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