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联合超声波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推拿联合超声波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推拿联合超声波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4, 12 (6): 389-392 DOI: 10.1007/s11726-014-0812-8

?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 and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14︱● 389 ●

CLINICAL STUDY

Tuina plus Ultrasonic Therapy for Infantile Muscular Torticollis

Shen Zhi-fang, Luo Kai-tao, Zhu Gao-feng, Jin Yue-qin

Jiaxing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 Zhejiang 314001, China

Author : Shen Zhi-fang, bachelor, Chinese medicine physician. E-mail: shenzf08@https://www.360docs.net/doc/021041132.html,

CLC Number : R244.1 Document Code : A

Abstract

Objective :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uina plus ultrasonic therapy in treating infantile muscular torticollis.

Methods : Seventy kids with muscular torticollis were intervened by tuina plus ultrasonic therapy, and the efficacy was evaluated after 8-month treatment.

Results : After 8-month treatment, 41 subjects were cured, accounting for 58.6%, 27 were improved, occupying 38.6%, 2 failed, occupying 2.8%,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7.2%.

Conclusion : Tuina plus ultrasonic therapy can produce a significant efficacy in treating infantile muscular torticollis, without adverse effects. Key Words

Tuina; Massage; Ultrasonic Therapy; Torticollis; Infant

As a common disease in kids, infantile muscular torticollis (IMT) is a congenital abnormality of the motor system, with incidence ranging from 0.3% to 0.5%. It’s caused by unilateral contraction or fibrosis of the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characterized by the head is tilted in lateral bending toward the affected muscle and face is rotated toward the healthy side. Delayed treatment will lead to asymmetric faces and eyes, even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ids. During recent years, our department adopted tuina plus ultrasonic therapy in treating IMT. The report is now given as follows.

1 Clinical Materials

1.1 Diagnostic criteria

By referring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IMT from the Shanghai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Guidelin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 head tilt at birth or several months after birth; abnormal postures of head and neck, presenting head tilt towards the affected side, rotation of face to the healthy side, and chin points to the shoulder of the healthy side; usually affecting one side, lump or mass may be palpated along the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kids in later stage may present adaptive alterations of head, face, and spine, with restricted development of face of the affected side, flat occiput of the healthy side, and lateral curve of thoracic vertebrae; osseous torticollis caused by abnormal cervical vertebrae was ruled out by frontal X-ray examination of cervical spine. 1.2 Inclusion criteria

In conformity with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IMT; the parents of the kid having signed the informed consent form.

中文翻译稿

●︱Copyright?2011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

推拿联合超声波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沈志方, 罗开涛, 朱高峰, 金月琴 嘉兴市中医院, 浙江314001,中国

【摘要】目的:观察推拿联合超声波疗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推拿联合超声波疗法治疗70例小儿肌性斜颈患者,8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8个月后痊愈41例,占58.6%,好转27例,占38.6%,无效2例,占2.8%,总有效率97.2%。结论:推拿联合超声波疗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疗效显著,无副作用。

【关键词】推拿;按摩;超声波疗法;斜颈;婴幼儿

小儿肌性斜颈是儿童的常见病,归属儿童运动系统先天性畸形,发病率为0.3%~0.5%。本病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纤维化变性,使患儿头向患侧倾斜,颜面向健侧旋转,下颌指向健侧肩部的一种不对称畸形。如延误治疗,可出现患儿两侧颜面、双眼大小不对称,甚至影响小儿发育。近年来我科运用推拿联合超声波疗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中小儿肌性斜颈的诊断依据[1]:刚出生时或出生后数月内发现头项倾斜;头颈姿势异常,头顶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下颌向健侧肩部靠拢;单侧发平凡,患儿胸锁乳突肌上可触及肿块,后期患儿的头面部及脊柱可出现适应性结构改变,患侧颜面发育受阻,健侧枕部较扁平,胸段脊柱发生代偿性侧弯;颈椎正位X 线摄片排除因颈椎畸形而引起的骨性斜颈。 1.2 纳入标准

符合小儿肌性斜颈的诊断标准;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颈部局部皮肤破溃者;因颈椎结核、肿瘤、炎症,骨及关节发育异常,或视力障碍等引起的斜颈。 1.4剔除标准

治疗过程中接受其他与本病有关的治疗方案的患者;不能按规定疗程进行规范治疗的患者。 1.5一般资料

共纳入7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推拿科门诊,其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9 d 至6个月,平均1.2个月。足月顺产38例,剖腹产30例,产钳2例。左侧病变25例,右侧45例。70例患者颈部均触及包块,包块在胸锁乳突肌上段8例,中段51例,下段11例。颜面大小不对称5例。

2 治疗方法

2.1推拿

患儿取仰卧位,不用枕,医者坐于患儿头上端。 按揉弹拨法:医者用食、中、无名指沿胸锁乳突肌起点至止点(桥弓穴)来回揉动,然后轻柔弹拨胸锁乳突肌,重点弹拨胸锁乳突肌的起、止点及(或)肿块。按揉法与弹拨法交替使用,约10 min ,频率100-120次/min (图1)。

图1. 按揉弹拨法

拿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相对用力拿患侧胸锁乳突肌,重点拿捏肿块及挛缩部位。约2 min ,频率100~120次/min ,手法由轻及重,以患儿能承受为度 (图2)。

图2. 拿捏法

被动牵伸法:医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缓缓地将患儿的头推向健侧,使患儿头部在额状面内作被动侧向运动;然后将一手扶住患侧枕后部,另一手扶住健侧下颌部,使患儿头部控制在垂直轴上,向患侧作缓和的被动旋转运动,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操作时手法轻柔,每一手法重复20~30次(图3)。

图3. 被动牵伸法

按揉法:按揉患儿两侧颈项肌、斜方肌,约2 min,配合轻拿肩井穴,结束操作(图4)。

图4. 按揉法

嘱患儿家属在喂奶、睡眠时使患儿头面转向患侧加以纠正,并可适当做胸锁乳突肌的被动牵拉。

2.2 超声波治疗

采用韩国HANIL-TM生产的HS-501型超声波治疗仪,超声频率1 MHz,输出声强为0.5W/cm2,在超声探头上涂抹耦合剂,然后使探头紧贴在病灶部位,匀速往返运动,每次治疗时间为20 min。2.3疗程

推拿治疗及单纯超声波治疗均为隔日1次,治疗8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中小儿肌性斜颈的疗效判定标准[1]。

治愈:患儿头颈可长时间保持于中立位,并可自由向两侧旋转,运动幅度正常,畸形消失者。

好转:患儿头颈能保持于中立位,但习惯处于轻度斜颈位(<10°),或斜颈较治疗前明显改善(15°以上),可自由向两侧旋转,运动幅度基本正常。

无效:患儿头颈不能保持中立位,或近期效果尚可,但远期又恢复斜颈畸形。

3.2 结果

经8个月治疗后,70例患者中痊愈41例,占58.6%,好转27例,占38.6%,无效2例,占2.8%,总有效率97.2%。

4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中医“筋结”“筋挛”范畴,病位在“筋”。其病因病机主要是先天不足、局部压迫或外伤等原因致使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筋、脉、肉失于濡养,挛缩成结而成。现代医学认为小儿肌性斜颈的病因主要有子宫内拥挤学说、宫内或围产期筋膜间室综合征后遗症学说、SCM胚胎发育异常学说;遗传学说;血肿学说等[2]。

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1岁以内非手术治疗为主,2岁及以上则以手术治疗为主。推拿作为小儿肌性斜颈早期治疗的主要方法,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3-4]。现代研究表明,通过手法刺激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粘连组织,通过被动牵拉,能够拉伸挛缩的胸锁乳突肌,增加肌肉弹性,进一步改善微循环。同时手法可促进细胞内蛋白质的分解,产生类似与组胺和类组胺的作用,促进肌肉组织修复和生物力学功能恢复[5-6]。超声波通过其机械震动能使组织质点交替地压缩和伸张,同时尚能引起局部组织细胞内的物质运动,对细胞产生微细按摩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局部新陈代谢,促使挛缩的肌纤维松弛[7]。两者结合相得益彰,疗效显著。

本病治疗越早,疗效越好,因此要早发现,早治疗[8-9]。同时,日常姿势的改变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本研究70例斜颈患者中有2例合并有先天性髋关节半脱位,发病率为2.85%,而先天性髋关节半

?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 and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14︱●391 ●

脱位发病率在1.1‰-3.8‰[10],可见斜颈患者发生先天性髋关节半脱位的概率远大于正常儿童,应及时予以排查。

本研究发现患者疗效和疗程的长短与肿块的大小、硬度、部位具有明显相关性,疗效的好坏及疗程的长短与肿块的大小、硬度成反比,即肿块越大、越硬疗效越差,疗程越长;同时中段肿块相对于两端更容易治疗,下段肿块由于可挛缩到锁骨的下方,一方面不易发现,另一方面也不易于治疗,因此相对起效最慢,疗效也最差。由于小儿皮肤幼嫩,推拿时应注意手法要轻快灵活,平稳着实,切忌手法粗暴、野蛮,做扳法时,应注意旋转的角度及力量。

总之,本研究表明推拿结合超声疗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疗效可靠,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392 ●︱?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 and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14

小儿斜颈推拿治疗及体会

【基层园地】 小儿斜颈推拿治疗及体会 王 智,高梯辉,路 标,姜艳清,王文智■ (河北省中医院,河北石家庄 050011) 关键词:伸筋液;推拿;小儿肌性斜颈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250(2009)05-0393-01 小儿斜颈又称先天性斜颈,民间俗称“歪脖”、“斜头”,其临床表现是以患儿头向患侧倾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为特征,为临床少见病。有报道其发病率在婴幼儿中约占1%,常因发现不及时或误诊失治,出现面颈胸部畸形,给患儿造成不良后果。 1 一般资料 病历来源:本文200例皆为门诊积累,其中男114人占57%,女86人占43%,最小的3d,最大的2岁;分娩产势:顺产101人占51%,剖腹产96人占48%,产钳13人占1%;发病部位:左侧105例,右侧95例。 2 诊断标准 患者头位前倾,面部转向患侧,面下颌偏向健侧,在患肌处触及一卵圆或条索状肿块,质地坚硬。 3 治疗方法 (1)递质的配制:自拟伸筋液:西红花5g,冰片10g,伸筋草15g,溶于75%乙醇250ml内,密闭摇匀, 3d后即可使用;(2)按摩手法:医者对患侧胸锁乳突肌推拿按摩数遍后,继用拇指蘸取适量伸筋液反复揉肿块及周围并弹拨,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相对按摩肿块反复数遍。在此过程中,拇指、食指、中指及患处保持湿润状态,然后医者两手分别固定患侧肩部及患者头部,使头部向患侧肩部,然后一手扶住患儿下颌部,另一手拖住脑后左右转动。同时以颈椎为纵轴向上拔伸旋转,颜面肌肉萎缩或偏小的可采用太阳、睛明、下关、颊车、地仓、迎香、风池等穴位进行点揉。 4 疗效标准与结果 痊愈:颈部肿块消失,胸锁乳突肌活动范围正常,有111人占55.5%;显效:肿块明显缩小变软,颈项活动轻度受限,有84人占42.0%;无效:经治疗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有5人占2.5%,总有效率97.5%。 5 典型病例 郭某,男,6个月,其父母发现其颈部向左侧歪斜随来我院就诊。症状:颜面旋向左侧,左侧可触及长3.8c m、宽1.5cm肿物。颈部C T:排除骨性斜颈,随之以伸筋液为膏质推拿治疗,每日1次,12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肿物消失,颈部活动范围恢复正常。 6 体会 胎儿在母体胎盘进行气体交换进出呼吸运动,具有肺泡扩张及生长作用。B超于妊娠11周,可见胎儿胸壁运动,妊娠16周时出现羊水,28周末有呼吸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如出现脐带绕颈,胎儿呼吸窘迫,使胸锁乳突肌挛缩,出现血肿机化血液循环受阻,笔者推测胎儿脐带绕颈呼吸窘迫为直接发病原因。 推拿治疗本病在于通过手法作用于挛缩的胸锁乳突肌上,促进病变部位血液循环,改变挛缩程度,加速病变的吸收,使挛缩的胸锁乳突肌恢复正常。同时,通过以伸筋液为膏质,可以避免小儿娇嫩皮肤损伤,还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效。再施揉捏法及揉法时可以较重,但须注意刚柔相济,不能使用暴力;做颈部侧扳及旋转扳法时,要使小儿放松,幅度由小及大,要有节奏,切不可用蛮劲,以免引起颈部及周围组织的损伤及不适[1~3]。对于后期颜面肌肉的萎缩,可采用太阳、睛明、下关、颊车、地仓、迎香、风池等穴位点揉。 通过治疗对于1周内尤其是6个月的患儿治疗率达100%,对1周到1周半的有效率达96%,1周半以上的因其肿物机化纤维化,建议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孔令承,田岩,等.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88例.中国实用医 药研究(三)[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9.8. [2] 罗才贵.推拿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 [3] 王智.伸筋液为膏质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临床研究[J].河 北中医药学报,2008,23(4):35. 收稿日期:2008-04-28 ■通讯作者:王文智,男,主任医师,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050091)。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科研资助项目(42761135)393 2009年第15卷第5期2009.Vol.15.No.5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 ournal of Basic M 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 e Medicine

小儿肌性斜颈的调理思路—2017百强儿推师崔皓量

小儿肌性斜颈的调理思路—2017百强儿推师崔皓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养生保健已被大多数人所重视,尤其是二孩时代的到来,孩子的人数比例开始增加,以小儿推拿为首的儿童保健产业,逐渐发展壮大。 现如今,孩子生病大多选用含有抗生素的药物治疗,虽治疗速度快,但难免会对孩子身体造成损伤。小儿推拿是中国传承已久的中医疗法,目前小儿推拿已经被正式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中医项目第一次进入'公卫'项目,是目 前进入'公卫'项目的仅有2个中医药项目之一,其绿色安全的特点已深入人心,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 小儿推拿论坛作为儿推行业的引领者,致力打造儿推行业的标杆,挖掘儿推优秀人才并展示他们的技术、理念、思路、手法等,儿推论坛策划了本次全国百强儿推师的评选活动。活动细节请看以下链接: NO.LTBQ170021扶助小儿推拿—崔皓量文章末尾有 彩蛋:1-崔皓量老师关于小儿肌性斜颈调理思路—音频;2- 崔皓量老师关于调理小儿疾病的手法—视频演示。请至文末观看!崔皓量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拜名老中医 赵安富教授为师,努力学习中医临床相关知识,特别对中医儿科学及小儿推拿技法产生浓厚兴趣。随赵老研习小儿推拿、针灸、中药等调理方法。期间多次参加学习各派老师的精进

课程及取学于民间高手,并在机缘指引下,再拜道光清流派第六代掌门人韩阳光为师,研习道清流派小儿推拿技法。本流派应用五行辩证和独一无二的特殊五行手法,一般推拿时间在八至十分钟左右,并在临床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加之配以本派天河,地河,三关,六腑,乾坤,将相,君水等独门取穴,在临床推拿中起效更快。应用五行手法推拿能使咳嗽症状当天明显缓解,腹泻多数一次止泻,嗓子红肿痛,当场止痛等等,受到广大家长认可!临床中尤其擅长小儿“腹泻”“斜颈”“咳嗽”等的调理。 本人在经过多年的临床服务经验积累后,于2016年创办大 连扶助健康咨询有限公司。自扶助小儿推拿成立以来,以“本门派小儿推拿技法”和“现代科学育儿知识”为指导,以“传承中医文化,尽心服务于每个宝宝”为宗旨,并通过高素质员工团队的悉心服务,深受家长认可,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推拿机构! 扶助小儿推拿门头展示 扶助小儿推拿店内环境展示 附一:视频演示-崔皓量老师手法展示附二:视频演示-崔皓 量老师手法展示

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 【概述】 小儿肌性斜颈是指因胸锁乳突肌挛缩所造成的斜颈。本病多发现于出生后两周左右。发病率0.3%~0.5%。1/4发生在右侧,1/5伴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斜颈可分为先天性斜颈与后天性斜颈;也可根据病位,将斜颈分为骨性斜颈、肌性斜颈、眼性斜颈、神经性斜颈、精神性斜颈。本病在早期无骨性改变,病久可出现颈椎发育异常,甚至累及胸椎。因此本病应及早治疗。按摩推拿对于6个月以内的患儿有较好的疗效。 【解剖】 胸锁乳突肌: 起于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肌纤维自前下向后上走行, 止于乳突。 其作用是:两侧收缩使头后伸; 单侧收缩使头向同侧侧屈,面向对侧旋转。 【病因】 本病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有三种学说:产伤学说、宫内发育障碍学说、缺血性肌挛缩。但这三方面也不能完全解释本病。如主张产伤致病的认为,是由于肌肉撕裂,造成血肿,最后发生纤维性挛缩而导致本病。可时剖腹产的婴儿亦有患肌性斜颈者。因此产伤学说不能很好地解释本病的发生。主张缺血性肌挛缩的主认为,因动脉供血不好,导致肌肉缺血,而引起本病。但是骨科上所见的缺血性肌挛缩(如Volkmann缺血挛缩)见不到肌肉上的肿块。 【症状】 1.颈部歪斜:出生后二周左右出现颈部歪斜。颈部歪向患侧,面部向对侧旋转。 2.胸锁乳突肌挛缩:患侧胸锁乳突肌上有一椭圆形的肿物,大小一般在1×2cm2以下,位于肌肉层,质软,皮界清,有一定的活动度。 3.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出现面部发育的不对称;颈椎发育的不对称;甚至发现智力发育障碍。 【治疗】 1.揉捻胸锁乳突肌:患儿仰卧,医生以拇食两指揉捻胸锁乳突肌,力量适中即可。 2.推捋胸锁乳突肌:医生在患儿局部涂少量滑石粉,用拇指沿胸锁乳突肌的走行方向推捋。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经络推拿方法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经络推拿方法 小儿肌性斜颈治疗原则:舒筋活血,软坚散结。小儿肌性斜颈是指以头向患侧歪斜,颜面旋向健侧为其特点的先天性疾病,俗称“歪脖”。临床上,斜颈分为四型:肌性斜颈,骨性斜颈,眼源性斜颈,神经性斜颈。本节只讨论第1型即肌性斜颈,本病早期(6个月以内)推拿治疗,疗效较好。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出生马上或数日后可发现患儿头向一侧偏斜,一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可触及棱形肿块(部分患儿数月后可自行吸收),继而胸锁乳突肌挛缩,僵硬,头向患侧歪斜及向患侧旋转活动受限,严重者随年龄增大,可发生颜面、五官,甚至肩背不对称畸形。 治疗 1.治疗原则:舒筋活血,软坚散结。 2.手法处方 ⑴用食、中指与拇指拿住患侧肌肉硬节处捏揉10~15分钟。

⑵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患侧胸锁乳突肌起点至止点推揉2~3分钟。 ⑶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部,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扳拉,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称斜扳或被动扳拉活动法,反复操作7~10次;然后用双手托拿住患儿头部向上牵引的同时向患侧旋转,称被动转头活动法,反复操作7~10次。 3.方义:推揉及捏揉肌肉局部能舒筋活血,改善局部血供,缓解肌肉痉挛。被动扳拉及转头活动能拉长伸展挛缩的肌肉,有助于恢复肌肉的弹性,改善和恢复颈部功能活动。 4.加减治疗 ⑴如患儿面部及肩部畸形明显者,加点按太阳、颊车、人中、迎香、风池、肩井、肩髃、天宗等穴各5~10次,以活血通络,改善局部畸形。 ⑵患侧上肢活动障碍者:加在患侧上肢施以揉、拿、一指禅推等法2~3分钟,同时点按肩髎、肩髃、臂臑、天宗、曲池、尺泽、手三里、内关、外关、合谷等穴各5~10次,以加强患肢血供,促进恢复患侧上肢功能活动。 日常护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