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的改进

合集下载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教案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教案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吸热能力的概念,知道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差异。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吸热能力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 实验原理:通过比较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其吸热能力的大小。

3. 实验器材与步骤:使用相同质量的水、油和冰作为实验物质,通过加热和测量温度变化的方法,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吸热能力,为什么需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 讲解实验原理和步骤,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

3. 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步骤,讨论如何进行实验,以及如何观察和记录数据。

4. 实验操作:学生在指导下进行实验,注意安全操作,认真观察和记录数据。

5. 数据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并解释实验现象。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安全、准确地进行实验。

2. 评价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看学生是否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

3. 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能够积极思考、与他人合作。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加热器、计时器等。

2. 实验试剂:水、油、冰等。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4. 实验报告表格。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2. 探讨吸热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保暖材料的选择、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实验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满意度,调整教学策略。

八、安全注意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烫伤、腐蚀等意外事故。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创新实验方案 改好的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创新实验方案   改好的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创新实验方案富源县中安街道一中王汝斌一、实验的地位与作用:1.地位:该实验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内容,在已知不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它的质量、温度变化有关外,探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还与它的吸热能力有关,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比热容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作用:⑴该实验是探究物质比热容的核心实验,能对后面的知识探究奠定良好基础;⑵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较好的理解不同物质吸热能力有所不同;⑶由实验得出结论,客观具体,学生容易接受,同时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如图):1.实验原型:传统的实验是使用控制变量法,用相同的加热器分别给水和煤油加热,控制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加热相同的时间使水和食用油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比较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每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差(即比热容较小)。

2.不足之处:⑴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水和食用油的体积不同加热器浸没的体积不同会导致液体吸热不同)不便于控制;⑵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⑷所用烧杯体积过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过大,所以散热过多,造成实验测量误差过大。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如图):1.实验创新⑴直观比较,直接得出结论。

⑵改进实验装置,减少实验误差。

2.改进之处⑴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减少了小组实验时对器材的需要;⑵利用利用同一热源(同一个酒精灯),更精确的控制吸收的热量相同;⑶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相同时间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所用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得出实验结论更加直接;⑷实验器材更加简单,降低了实验准备难度和危险系数。

四、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加网罩)、温度计两只、大试管两个、停表一个、食用油、纯净水、火柴。

探究物质吸热能力实验的改进

探究物质吸热能力实验的改进

关于探究物质吸热能力实验的改进一、传统的探究物质吸热能力实验的不足在以往的教学中探究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我的操作方法都是如图上图两种方式进行实验,但实际教学中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缺点,第一种方式的器材组合,酒精灯作为热源,不同酒精灯燃烧时,相同时间放热是有不同的,有的酒精灯之间的差距还很大。

这样对实验结论的正确性影响很大。

第二种实验方式,利用电热器加热,学生操作不好容易被电热器或液体烫伤,另外,利用这种放式需要的水和油的量比较大,需要相同质量油和水,所以量取相同质量的液体有一定困难,因为实验室里没有太大的天平和量筒。

二、探究物质吸热能力实验的改进基于以上的原因,我把该实验进行了一下改进,实验装置如右图,具体的器材和步骤如下:1、器材:500ml烧杯一只,中号试管2只,实验室温度计2只,秒表一块。

2、在大烧杯中倒入一定50°——70°的热水,作为热源。

3、将称量好的15克水和植物油分别倒入两个试管中,把装好的油和水的试管分别放入温度计。

4、把组装好的试管,同时放入热水中,开始记时;每隔10s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5、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升温相同时,物质的吸热时间,吸热时间长的物质比热大一些。

比较相同时间,物质升温的速度,升温快的,比热要小。

例如:下面表格是我们实验的一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油的升温速度比较快,水的升温速度比较慢;比较升温相同时,水需要更长的时间。

油的温度/℃17三、改进实验的优缺点改进后的实验,它的热源比较稳定,一方面水浴加热使物质受热均匀,另外水的温度不是很高,相对也比较安全。

实验的设计适合分组,小组中有组装器材测温度、测时间、记录数据,这个实验每小组需要四名学生,而且分工明确,所以实验的操作性很强。

不需要酒精灯和电热器,实验比较安全环保,水和油用的量都不大,节省原料。

本实验设计的缺点主要是实验中水和油升温比较快,读时间的间隔比较短。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的探究与改进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的探究与改进
比较 不 同物 质 的 吸 热 能 力 实 验 的探 究 与 改 进
口 梁 智 毅
广 东省广 州 市新滔 中学 50 2 130
摘 要 比 热 客是 热 学 中的 一 个 关键 的 概 念也 是 教 学的 难 点 。 如何 设 计 探 究 实 验 , 学 生 通 过 实验 探 究 , 现 规 律 , 成 概 让 发 形 念 , 有 效教 学 的 关键 。 文 中 对 实验 进 行 思 考 分析 , 行 了再设 计进 行 实验 , 出 实验 的 改 进 方 法 。 是 进 提
Hale Waihona Puke 活 中的物 理现 象 的态 度 。体现 了新 课 程标 准 “ 从
生活 走向物理 , 物理 走 向社会 ” 从 的基本理 念 。
( 牧稿 日期 :0 80 .o 20 .7 1 )

8 ‘
E u ain lE up e tA dE p r n 12 d c t a q im n n x ei t o me Vo.4,N .0,2 0 o1 08
转变 为“ 演员 ” 教师也 从“ 员” 变为 “ ; 演 转 导演” 使 ;
教学 效果得 到提高 。 “ 一版 ” 第 是选 用 “ ” “ ” 砂 与 水 比较 , 了让学 为
生 经 历 探 究 过 程 , 又 要 确 保 安 全 , 曾经 按 《 但 我 中
中间对折 , 两端 剪成如 图 3中④所 示 的形 状 ( 将 此 形状用 以 保 证 指 针 自然 放 置 时 可 以 处 于 竖 直 状 态 )并 在 中间打两 个孔 , 铜丝穿 人 , 丝 的长 度 , 将 铜
到 教 室 时 , 有 教 坛 附 近 的学 生 才 能 够 看 到 , 学 只 教
“ 探究 : 比较不 同物 质的 吸热能力 ” 实验 ( 以下 简称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的探究与改进-word文档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的探究与改进-word文档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的探究与改进“比热容”是初中热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做好“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这个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比热容这节内容的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一直让我们一线工作的物理教师觉得为难,一难是实验装置复杂;二难是实验时间长,且难于控制;三难是读数困难,实验误差大,实验结果牵强附会。

随着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作者将这个实验做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简化了实验装置,降低了操作难度,缩短了实验时间,也使得读数更加方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更加有助于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一、原来实验的原理及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原版教材实验方法是采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对同质量的水和植物油加热相同的时间,使这两种物质吸收的热量相等,根据水和植物油升高的温度来说明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不同的。

这就实验带来了四个难于回避的问题:一是实验器材多,装置复杂,实验难度大。

实验装置要求把铁圈、石棉网、复夹、温度计装在铁架台适当的位置,并分别用两个同样的酒精灯的外焰给石棉网上的烧杯里同质量的水和植物油加热,老师完成这个装配都需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所以这个重要的研究实验通常都作为演示实验来开设。

任课教师一般都只能提前进入教室把实验装置装配好,还得小心守着别让好动的学生在碰翻了。

二是实验时间比较长,且难于控制。

酒精灯的热功率比较小且不稳定,加热时间不容易控制,这就造成了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时间的不确定,使任课老师不能很到地把握课堂的节奏。

三是读数困难。

大家知道实验室用的普通温度计是利用玻璃泡内的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来工作的,从被测物体的温度变化到玻璃泡内液体的体积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介绍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时,要求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在读数记录。

在进行这个实验时,无论是在加热的过程中读数还是把酒精灯移开后读数,测量对象的温度都是动态值,前一种方法是吸热温度升高,后一种是温度降低。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教案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吸热能力概念,知道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吸热能力概念,实验操作方法,数据分析。

2. 教学难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转换法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热水、冷水、各种物质(如石头、沙子、铁块等),温度计,计时器,烧杯,量筒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冬天暖气片为什么用热水循环,引出本课的主题——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 知识讲解:介绍物质的吸热能力概念,解释为什么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2. 思考题:为什么说物质的吸热能力是衡量物质热惯性的大小的重要指标?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预习下节课内容:探究影响物质吸热能力的因素。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等方面。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对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分析的深度。

3. 学生对物质吸热能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4. 学生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如何提高物质的吸热能力,以及这一特性在新型材料研发中的应用。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吸热能力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前景。

3.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探究新型材料的吸热性能,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演示实验的创新教案体例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演示实验的创新教案体例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教案一、实验地位和作用:研究物理学的根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而比热容是热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所以做好此实验是热学教学的关键。

它涉及到很多自然现象,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经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

二、实验所需器材:实验需要的器材:1个小水槽(饭盒),两个相同的带有塞子的玻璃瓶(点滴瓶),两个相同的温度计,热水,冷水,酒精、摄像头。

三、实验说明: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演示实验中,教材中是用酒精灯给质量、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加热,不能保证水和食用油吸收的热量相等,又因温度计的可见度差,大多数学生看不清读数,学生只是半信半疑。

创新后不用酒精灯,而改用热水加热,使加热均匀;把装有相同质量和初温的水和酒精的带有塞子玻璃瓶连在一起,能保证它们能同时受热;先放入热水中,再放入玻璃瓶,能保证它们受热相同;利用秒表计时程序对它们升高相同温度所需受热时间分别进行记录;再用摄像头把温度计的液柱上升过程放大至大屏幕上;增强了学生的可见度、可信度、可解度,同时缩短了实验时间,使实验直观、形象。

四、实验简要步骤:①分别读出装有50g水和50g酒精的玻璃瓶中的温度计的示数;②先往小水槽里倒入热水,把玻璃瓶放入水槽中,同时开始记录时间,并观察两个温度计液柱的上升快慢;③当温度升高10℃,分别记录一次所用时间;④当温度升高20℃,分别记录一次所用时间;⑤当温度升高30℃,分别记录一次所用时间.五、实验数据记录:六、实验效果:实验效果很理想。

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并且实验直观、形象,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大屏幕上温度计红色液柱升高相同温度时,记录所用的时间数据,来比较物质的吸热能力,提高学生的可视度、可信度、可解度。

浅谈吸热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

浅谈吸热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

浅谈吸热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吸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这类反应通常需要外界提供热能,否则反应无法进行。

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吸热反应的过程和效果,我们可以进行吸热反应的演示实验。

目前较常见的吸热反应演示实验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行改进。

目前的吸热反应演示实验通常使用水和粉末状化学物质进行反应。

这种实验中,化学物质往往只是简单地溶解于水中,而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反应过程。

我们可以考虑选择一些能够产生气体、颜色变化或形成固体沉淀的反应体系,以增加实验的观赏性。

目前的吸热反应演示实验只是简单地观察反应容器温度的变化,无法直观地了解到热量的吸收过程。

为了更加生动地展示反应过程,我们可以使用热像仪等实验仪器,实时记录反应容器吸热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并将视频投影到大屏幕上,让观众们更加清晰地看到热量从反应容器吸收的过程。

为了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教育性,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

在实验开始前,可以向观众们介绍吸热反应的基本原理,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观众主动参与思考和讨论。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邀请观众们上台亲自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反应的变化,并预测各个环节的结果。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观众的参与度,还能够提高对吸热反应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为了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和可重复性,我们还应当加强实验设备的完善和实验操作的规范化。

应当使用高质量的实验仪器和试剂,确保实验过程的稳定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对实验操作步骤进行详细的说明和演示,避免操作上的差错和风险的出现。

吸热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如选择更具展示效果的反应体系、使用热像仪记录反应过程、设计互动环节等。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观赏性,还能够提高观众对吸热反应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加强实验设备的完善和操作规范化,也能够保障实验的安全性和可重复性。

相信通过这些改进,吸热反应演示实验将会更加生动有趣,让观众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吸热反应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让实验简单易行、 数据可靠,有助于 培养学生严谨、认 真的科学态度。
实验原型及丌足之处
实验时温度 计液柱上升 很慢。温度 计的可见度 差,大多数 学生看丌清 读数。
实验时测 水和食用 油的质量 花去的时 间多。
课本上用的是食用油和水, 而食用油比较稠,加热之后 对流比较慢,在实验的前段 时间二者的温度变化没有多 大区别。
桂塘九年制学校
Company LOGO
食用油和水用金属盘加热 ,散热量大;酒精灯火焰 大小难以控制。所以水和 食用油吸收的热量难以做 到相同。
实验创新不改进之处
煤 油 量 杯
将食用油换成实验 室常见的煤油
根据煤油和水的密 度,用量杯能快速地 确定相等质量的水和 煤油
实验创新不改进之处
电 热 器
用2个相同功率的 电热器做热源
将金属盘换成玻璃 饮料瓶,再将玻璃瓶 用盖子盖好更能使水 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 等。
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
在演示“比热容”实验中,教材中是用 酒精灯给质量、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 因调整相同大小的火焰很难,丌能保证水 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等,所以丌用酒精灯, 而用电热器做热源; 又因温度计的可见度差,大多数学生看 丌清读数,对结果只是半信半疑,所以丌 用液体温度计,而用自制的“气体温度计” 实验。 “气体温度计”原理: 先使红色水柱恰好在0刻度处,然后将 两个相同的电热器分别放入装有质量初温 都相同的水和煤油中。由于自制的“温度 计”玻璃泡里是空气,而气体受热膨胀比 液体快,瓶内水和煤油的温度有较小的变 化就能使气体受热膨胀较大,温度计的液 柱上升快,因而节省了实验时间,提高了 可见度。
玻 璃 瓶
实验创新不改进之处
气 体 温 度 计
丌用普通温度计而 用自制的“气体温度 计”增强了学生的可 见度幵缩短了实验时 间。
实验操作简单,方 便,直观,省时,器 材易找。
实验器材2个相同功率Fra bibliotek电热器 2个相同的玻璃饮料瓶
两个相同的“气体温度计”
2个250ml量杯、2个滴管 水、煤油
实验过程
1 2 3 4
用量杯量出200ml的水和250ml的煤油,分别 倒入2个相同的玻璃瓶中。
将2支自制“气体温度计” 装置好,分别放入 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中。 将两个相同的电热器分别放入水和煤油中,然 后接通电源。
观察两个温度计红色液柱的高度,就可以比较 水和煤油温度的高低。
实验效果及自我评价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实验的改进
桂塘九年制学校 范捷
Company LOGO
本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不作用
1
该实验是九年级物 理第十三章第三节 《比热容》的内容, 比热容是初中热学 中最重要的概念, 也是初中热学教学 的重点和难点。
2
热学涉及生活和自 然现象的内容很多, 往往要求学生在观 察实验现象的基础 上经过思考得出结 论。因而做好此实 验是热学教学的关 键。
实验 效果
本人用此实验装置进行《比较丌同物质的吸热 能力》的实验效果很理想。可在很短的时间内 完成实验,幵且实验直观、形象,学生可以通 过观察、比较红色水柱的高低来比较物体的吸 热本领大小,提高学生的可视度和可信度。
自我 评价
我认为本实验改进是转换思想法的典型应用。 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相同条件下,气体膨 胀最快、最大,使小试管内的空气受热膨胀, 气体的膨胀又使得U形管内的水位迅速发生了 变化,正是这种转换,使我们在短时间内取得 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