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帆论文

合集下载

三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结构的计算机仿真

三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结构的计算机仿真
MA Ming1,ZHANG Chen-chen2,ZHANG Yi-fan1
(1. Key Laboratory for Advanced Textile Composite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Tiangong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2.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gong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关键词: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椭圆形截面;纱线轨迹;织物结构仿真
中图分类号:TB332;TP391.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员远苑员原园圆源载(圆园19)园6原园园45原07
. All RighCtosmRpeutseerrsvimedul.ation of 3D four directional braided composites structure
(1. 天津工业大学 先进纺织复合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7;2. 天津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天津 300387)
摘 要:为了在分析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编织结构时,使三维编织预制体结构仿真分析更加接近真实的情况,以三

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假设编织纱线的截面为椭圆形,结合四步法编织原理和三维编织预制体
Abstract:In order to analyze the braided structure of three-dimensional 3D braided composites袁 and make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of 3D braided preforms closer to the real structure袁 3D four directional braided composites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袁 assuming that the cross-section of braided yarn is ellipse袁 combining the four-step braiding principle and the braiding parameters of 3D braided preform袁 the yarn movement is discussed袁 and the motion trajectory of the yarn is optimized by using cubic B -spline curve袁 which is realized by Matlab. The space coordinates of yarn trajectory calculated by Matlab and VS2010 are imported into SolidWorks to realize the simulation of 3D braided preform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yarn distance and the pitch length are constant袁 the long axis radius is kept constant袁 and the length of the short axis is closer to the length of the long axis袁 and the fiber volume fractio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hort axis length. When the yarn distance and the pitch length are constant and the major axis radius is less than half of the yarn spacing袁 the short axis radius is kept constant袁 and the fiber volume fraction increases as the long axis radius increases. When the length of the long and short axes of the yarn and the yarn distance are constant袁 the length of the braided preform increases as the pitch length increases. Through the above experiments袁 the visualization of the braided preform structure is realized袁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subsequent 3D braided structure research and mechanical property analysis.

浅谈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处理及利用

浅谈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处理及利用

建 筑 科 学60科技资讯 SC I EN C E & TE C HN O LO G Y I NF O R MA T IO N 1 园林景观中地形的作用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地形的处理是有着重大作用的,它包括骨架作用、结合切分空间作用、环境作用和景观作用等几方面。

由于地形的处理不同所产生的景观效果也是不同的。

地形处理是造园的基础,也是造园的必要条件,不同的地点和环境条件灵活的组景,依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地体现了“景为我所用”的原则,因此,可以说,地形的处理对景观的整体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1骨架作用地形是构成园林的骨架,是景观中所有元素和设施的载体,在景观设计中对地形的处理和设计主要是根据当时项目的主题所确定的方案来进行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游客的需求。

在地形的处理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自然,结合景点的自然地形、地势地貌,体现出真实的景观环境,做到顺应自然,就地取材。

所以说地形在景观中起到骨架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合理地布置建筑,变化地形,来创造更优美的景观。

通过适当的地形处理,来创造更多的层次和空间,做到精、巧,形成景观的精华。

此外,地形处理应与景观主题相协调,以消除建筑和景观之间的界限问题,做到地形与景观融为一体。

1.2结合切分空间作用结合切分空间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通过地形的不同来组织空间形成优美的景观或是分割空间来体现空间的层次感,同时可以满足各种的使用功能。

地形的形态各异,特点不同,所以在景观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利用地形的优势我们让整个空间变化,增加旅游者的游览心情,比如说堆积假山和建造人工湖,我们在组织和分割这个空间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很多因素,包括整体的视觉效果,符不符合生态环境的要求等等。

通过结合和切分空间来彰显地域特色。

1.3环境作用地形的适当处理,改善了局部的环境状况,净化了城市的空气,还能点缀风景,有利于改善当地的水质量,地形对当地的通风和采光都有一定的影响;改善了植物的种植条件;夏天可以做到避暑;通过改善地形,建筑布局也得到提高,变得更有规划;同时具有抗旱、灌溉、防灾的作用,有些地形还可以种一些有特色的植物;对当地的旅游事业也做到了一定的贡献,地形的不同就会有很多的旅游者慕名而来,比如说张家界、武夷山、海南等,都是因为地形的不同所以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事业;同时又些地形也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比如说东北黑土地,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也带动了东北人民的经济的收入,提高了国家的整体国力。

硕士论文后记参考模板

硕士论文后记参考模板

硕士论文后记参考模板硕士论文后记参考模板这篇毕业论文经过较为长久的准备,一段时间集中精力的赶稿,如今终于写成了二稿,稿子交给导师,我确实也该动笔写我的后记了。

这篇后记要怎么写,我乃斟酌良久,最后我想我不如做得略微特立独行些,写出我这些年的成长来,而我的寻寻觅觅的心情,我对那些帮过我善待我的人们的感谢,也包含其中了。

我与燕园的缘分,到如今已近七年,其中研究生的这三年尤其值得我铭刻。

铭刻什么呢?首先是我的导师姜涛教师。

他教给我的远不止是学术,从他那里我太丰收了,以致于一时竟说不出他教了我什么。

这些天我交了稿子,正在读一本介绍中国社会学史的书,读之收获很大。

我一边读一边想,姜教师以一个诗人,为何要下那么多功夫把社会学纳入他的知识构造与思想方法?我认为这个答案很要紧,关乎人文学者的安身立命问题。

我以我对社会学的粗浅涉猎而认为:最重要的是,社会学视野教诲我要回到人类生活中去。

历史尚可能以大人物为中心,而社会学是真正关注日常生活和普通人。

当一个人在书斋里太是玄思了的时候,翻开社会学著作,便马上看到普通人怎样生活,这复杂纷繁的人间俱呈于目前。

我尚还在思索,思索得并不通彻,但感到对我自己,研究生期间能接触这样的思想让我兴奋,而且对我真正有所补益。

我幼稚的青春期,曾经长期是与这个时代和它的群众生活充满紧张感的人,中学时代从学校学到的不过是应试,而我自己私下里的阅读和自我教育,那么把我变成了一个典型的不合群的文学青年。

那时的我锋利而盲目,虽然我对美妙事物的信仰都是真诚的。

生活环境的限制和性格的幼稚爱走极端,让我信任孤独而不是交往,梦想超脱而不是参与。

我曾自己选择孤独,但我的孤独不是我向世界交出的答卷,只是说明我盼望却没有答案。

那时我没什么说知心话的人,却自己指认历史中的无数同伴,比方阮籍、嵇康,比方写作《野草》的鲁迅,比方波德莱尔和尼采……我充满年轻人的冲动爱这些人,却不能爱我生活的世界。

我相信一切美妙的灵魂都是痛苦而纯洁、孤独而挣扎的,而我在这个时代,至少我狭小的生活圈里看不到这些。

公安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公安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公安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作者:张一帆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9年第03期摘要:本文联系到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对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公共安全需求,处于风险社会的中国的公共安全问题的特点以及公安机关的应对策略进行了简要的析。

关键词:风险社会;公共安全挑战;应对策略一、什么是风险社会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1986出版的《风险社会(Risk Society)》一书中,通过对工业社会现代性的反思提出了“风险社会(Risk Society)”这一全新的社会理念。

《风险社会》中的“风险”不同于人们传统观念中的“风险”和自然界的“风险”,而是一种属于未来世界的、具有面向未来的不确定性的风险。

贝克认为,现代世界正在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转变,“风险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其重要特征是充满着不确定性因素,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和个人的风险日益趋向于逃脱工业社会建立的风险预防和监督机制。

贝克指出:“风险社会至少是伴随着工业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甚至有可能早在人类社会自身刚刚诞生时就已经浮现了。

……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

”二、中国的公共安全存在的挑战1、政府应对风险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一是公共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统一协调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二是政府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时,应对措施、应对方式和应对意识上落后:三是政府在公共安全治理中没能充分调动起全社会的力量。

2、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公共安全意识缺乏。

首先,社会公众之间普遍缺乏安全感,缺乏社会信任。

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受到前几年社会发生的“小悦悦”、“红心鸭蛋”等不良社会问题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再加上讹人事件的不断增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更是雪上加霜。

其次,由于“帮忙陌生人”的代价越来越大,怕好心办坏事糟糕的更是会被连累,所以人们助人为乐的热情逐渐降低“人们失去昔日对科学的迷信,整个社会信任感丧失了。

影视后期特效制作技术分析

影视后期特效制作技术分析
5 结论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中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要求,已经由 原本的拍摄、剪辑素材,对作品进行配音这种简单的制作,提升 到了特效画面构思的创新、各个制作环节的技术化处理和每个 画面的艺术化处理的这种更高层次的要求。为了满足现代影 视作品后期制作要求,提升特效制作水平,制作人员应当要在 拍摄好实景视频素材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设备和相应的特效
Tel:+86-551-65690963 65690964
影视后期特效制作技术分析
赵学斌
(新疆库车市库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疆 库车 842000)
摘要:无论是动画作品还是影视题材作品,在没有用后期特效进行处理前,都是独立、单一存在的,只有通过后期的剪辑、 合成和特效处理等制作流程,才能够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伴随现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数字时代的来临,影视后 期的制作技术也在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制定新的发展方向。要想在影视后期制作中,将特效制作技术的作用发挥出来,加 强相关研究非常必要。因此,从影视制作概念入手,根据影视制作的具体流程和关系,分析影视后期特效制作的技术,并 阐述其在二维和三维动画中的应用,就成为当前影视后期特效制作工作的重点研究内容。
关键词:影视后期;特效制作;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18-0209-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所谓的影视后期制作,就是将拍摄到的素材,利用相应的 技术进行剪辑、合成和特效技术手段处理后形成的镜头。而不 同的镜头在利用故事情节串联起来后,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影 视作品,所以影视后期制作在影视行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传统的影视后期制作知识单纯的素材剪辑与合成,即在保证镜 头流畅转换的基础上,将作品完整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但随 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影视作品质量要求的提升,影视后 期特效制作技术开始出现,分析和研究该项技术,不仅可以打 破传统电影剪辑存在的弊端,还可以提高当代影视作品的质量 和后期制作水平,满足现代人对影视作品内容和最终呈现效果 的需求。

从开元、天宝年间隶书碑刻看唐代隶书的程式化书风

从开元、天宝年间隶书碑刻看唐代隶书的程式化书风

晚清金石学家柯昌泗曾在《语石异同评》中如此论述唐代隶书随时代演进出现的书风变化:唐人分书,明皇以前,石经旧法也,盖其体方势峻。

明皇以后,帝之新法也,体博而势逸。

韩、蔡诸人,承用新法,各自名家。

从中明显可以看出,柯昌泗认为唐代隶书书风以明皇李隆基为界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初唐隶书多取法于北朝碑碣,面貌相去东汉时期的隶书较远,而后的开元、天宝年间,在唐玄宗的引领下,隶书书风一改初唐的方峻楷势,而重取汉隶宽博体势,发展出了丰厚圆融,端方大气的隶书新书风。

1 唐代书法的“尚法精神”在隶书程式化书风形成中的作用提起唐代书法的精神内核,“尚法”这一概念可以说是最深入人心的定论。

“唐人尚法”这一说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失之偏颇,但基本反映了唐代书法整体的审美取尚。

纵观唐代人的书论,对于“法度”的强调也是屡见不鲜。

张怀瓘在《六体书论》中就明确指出:是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

欲探其奥,先识其门。

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

无独有偶,虞世南也在《劝学篇》中提出:夫道者,学以致之,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则去之逾远矣。

不得其门而入,虽勤苦而难成矣。

今立以君臣之体,类以攻战之势,将以近而喻远,必因筌而得兔。

虞世南认为学书求道如果缺失了法度的规范,就会难以窥见其中门径,纵使勤勉有加也会事倍功半,难以成功。

当然,因为当时的隶书已经不再是官方公文和民间使用的通行书体导致其书写者和受众群体相对于汉魏六朝时期大幅缩小,加之取法面的相对单一,所以在当时的尚法观念熏陶下,对于技法和形式的规范导致当时的隶书在书写和审美上都出现了遵循某种固有范式的程式化倾向。

2 唐代隶书程式化书风在作品上的体现从唐代隶书“帝之新法”时期比较典型的作品如唐玄宗的《石台孝经》、《纪泰山铭》和史维则的《大智禅师碑》中,我们都可以很明显地从其书风中看出程式化的特点。

2.1 用笔方面以唐玄宗《石台孝经》、《纪泰山铭》和史维则《大智禅师碑》这三个当时的典型隶书作品为例,从《石台孝经》中的点和短撇之类的小笔画来看(如图1),可以看出几乎都是用同样的书写手法,从与点画方向相逆的方向,横向的点画就纵顿入笔,纵向的点画就横切入笔,然后转换行笔的方向,同时提笔出锋,形成前端重而末尾尖锐的点画形状。

产学研合作网络演化的异质性机制——以北京为例

产学研合作网络演化的异质性机制——以北京为例

Heterogeneous mechanism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network ——A case study of Beijing
作者: 孙玉涛[1];张一帆[1]
作者机构: [1]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出版物刊名: 科研管理
页码: 113-12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9期
主题词: 产学研合作;组织连接;知识距离;体制距离
摘要:如何建立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已经成为当前区域科技的重要议题,异质性连接机制是产学研融合的重要动力之一。

本研究探讨了知识异质性或者知识距离、体制异质性或者体制距离和复合异质性或者复合距离在产学研组织合作网络动态演化中的作用机理,并运用随机效应面板模型和2001—2008年北京专利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显示:知识异质性对新进入者间建立连接呈负向作用,对新进入者与在位者、在位者之间建立连接呈正向促进作用;体制异质性对新进入者间建立连接呈正向促进作用,对新进入者与在位者、在位者之间建立连接呈负向抑制作用;复合异质性对三种连接的建立均存在显著正向促进作用。

基于响应面法的鸟撞风扇叶片损伤预测

基于响应面法的鸟撞风扇叶片损伤预测

第 50 卷第 2 期2024 年 4 月Vol. 50 No. 2Apr. 2024航空发动机Aeroengine基于响应面法的鸟撞风扇叶片损伤预测刘洋1,罗忠2,张海洋1,沈丽娟1,赵凤飞1,张宗锴1(1.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沈阳 110015; 2.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沈阳 110819)摘要:有限元模拟鸟撞风扇叶片损伤成本高,为解决工程问题,采用经典叶栅鸟撞切割模型建立了鸟撞风扇叶片动载荷数学模型,结合鸟撞部件试验结果,以拟合技术明确风扇叶片损伤程度与最大关键动载荷计算值间的函数关系,形成叶片损伤预测响应面,实现对鸟撞风扇叶片损伤的快速预测,并建立基于响应面法的鸟撞风扇叶片损伤预测工作流程。

结合涡扇发动机吞鸟试验技术要求、风扇结构设计特征及已开展的鸟撞部件试验结果,建立叶片损伤预测响应面,初步识别2种鸟撞方案的径向弯曲、弦向弯曲,并计算撕裂范围分别不超过0.3867和0.3941,撕裂与弦向弯曲相关性显著,呈抛物线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预测的损伤在可接受的安全性水平范围内,预测方法能够识别损伤范围及趋势,可为后续鸟撞有限元模拟、试验策划、安全性分析、风扇叶片抗鸟撞设计等工作提供量化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鸟撞;风扇叶片;损伤;响应面法;航空发动机中图分类号:V232.4文献标识码:A doi:10.13477/ki.aeroengine.2024.02.012 Prediction of Damage to Fan Blade from Bird Strike Based 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LIU Yang1, LUO Zhong2, ZHANG Hai-yang1, SHEN Li-juan1, ZHAO Feng-fei1, ZHANG Zong-kai1(1. AECC Shenyang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Shenyang 110015;2.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Automation,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110819)Abstract:The cost of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bird strike fan blade damage is high. In order to solve engineering problems, the classic bird strike cascade slicing model is used to establish th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dynamic load of bird impact.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bird strike component tests, the fitting technology was used to clarify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fan blade damage and the calculated value of the maximum critical dynamic load, and the blade damage prediction response surface was formed. Rapid prediction of fan blade damage due to bird strike was realized, and the prediction workflow based on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was established. Combin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urbofan engine bird ingestion test, the fan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conducted bird strike component tests, the blade damage prediction response surface was established, the radial bending, and chordwise bending of two bird-strike schemes were preliminarily identified, and the tearing ranges do not exceed 0.3867 and 0.3941, respectively. The tearing and the chordwise bending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showing a parabolic tre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dicted damage is within the acceptable safety level. The prediction method can identify the damage range and trend. It can provide quantitative technical support for subsequent work such as bird strik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test planning, safety analysis, fan blade bird strike resistant design, etc.Key words:bird strike; fan blade; damag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aeroengine0 引言涡扇发动机运行中可能遇到不同类型的外物侵入进而造成损伤,称为可能损伤飞机/发动机的外来物质、碎屑或物体(Foreign Object Debris,FOD),分为软体和硬体2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
摘要:人民币国际化意义非常重大,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的核心内在要求,所以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也必将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在简要分析美元、欧元货币国际化道路的基础上,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建议,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人民币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货币一体化
正文: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变幻,频频洗牌,国际货币领域同
样也有大事件发生,首当其冲的就是欧元的诞生,改写了多年来以美元为主宰地位的国际货币格局,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成为以美元和欧元并列称雄的全新格局。

另一件就是我国的货币,也就是人民币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瞩目,国际社会上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有学家预言,人民币会成为继美元、欧元之后的又一种世界货币。

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许多辉煌成就,似乎有非常充分的理由使人们相信人民币会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货币,或者说人民币终将成为一种硬通货。

我们先来简要分析一下美元和欧元的国际化历程,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美国成为当时全球最具潜力的巨大市场和众多项目的投资源。

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暴露出欧洲政局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大量的闲置资金持有者并不看好本国的经济,因为他们需要投资,因而自然将目光转向蓬勃发展的美国。

紧接着在二战中,远离欧洲战场的美国不仅在经济上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还大发战争财,也利用这个机会占领了西欧各国的市场。

因此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大幅领先。

这些因素为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创造了坚固的基础。

在1943年7月的“怀特计划”中,通过基金货币单位“尤尼它”初步提出美元与黄金挂钩。

1944年7月 1日,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上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有其特殊的国际背景,其国际化的过程依赖的是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欧元国际化的历程。

欧元的诞生是区内各国合作的结果,是货币国际化的一种独特模式。

1950年9月1日,欧洲16国为解决相互之间的货币结算和实现各国货币自由兑换,建立欧洲支付联盟。

1969年12月召开的海牙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建议,实施从稳定汇率到实现统一货币。

在1978年4月召开的海牙会议上,法、德两国总理提出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建议,12月欧共体在布鲁塞尔达成协议,决定正式建立有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等17国参加的欧洲货币体系。

欧洲货币体系建立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将欧共体内部的汇率相对稳定下来,使各成员国家降低因美国宏观经济失调引起的美元危机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1988年6月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向欧共体12国财长提交了《欧共体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报告,提出货币自由兑换、资本自由流动、金融一体化和固定成员国汇率等内容。

1991年欧共体达成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协议——《马约》,规定最迟在1997年1月成立欧洲央行,并在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欧元。

1997年6月的《阿姆斯特丹条约》,确定了正式启动欧元的日程安排,欧洲货币联盟也如期启动。

2002年1月1日,欧元成为有形货币,迅速取代了区域内流通的12种货币,成为区域内唯一合法货币,欧元以合法身份成为国际货币。

反观国内的现状,存在四种货币,因此货币的一体化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而对于国内货
币的一体化,可以参考欧元的体系,但是目前大陆和台湾虽有密切的经济交往,却缺乏深层的政治对话,就货币合作问题达成一致阻力较大。

因为政治上存在的障碍,使我们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首先在大陆和港澳地区实现货币的统一。

若取得成功,人民币国际化将会取得重大进展。

首先,建立香港,澳门和珠三角经济合作区,三者本来就相互依存,进一步加强合作不仅有基础,也是官方早已达成的共识。

其次,实现港澳货币一体化。

在这方面,港澳已具备坚实的基础,同为中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便扫除政治上的问题,多年以来港澳一直实行固定汇率,所以港元代替澳元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

最后便是实现人民币与港元的一体化,人民币与港元可先实行固定汇率,形成稳固的货币联盟,然后加快香港地区货币与金融政策与内地一致,实现两者的统一。

最后,在人民币在东南亚和亚洲甚至更广的范围内成为一种关键货币,并发挥主导作用,政治环境合适时,再整合一直游离的台币。

在对外方面,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逐步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所有的国际货币都是可以自由兑换的。

人民币最终要走向国际化,自由兑换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

当前人民币在资本方面还没有实现完全自由兑换。

应该稳步推进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为最终走向国际化奠定基础。

自由兑换是货币国际化的关键阶段。

(二):加快人民币周变化,要想成为国际货币,区域货币是必由之路。

周变化的目标是促进在周边国家的流通和使用,树立信用度。

这也是国际化的最基础的阶段。

(三):促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区域化是指通过参加亚洲尤其是东南亚的经贸与合作,成为本区域经济活动的主要支付手段和结算工具。

并成为本地区国家和私人价值储备资产的重要部分。

目标是成为东南亚乃至亚洲区域的关键货币,这是国际化的最关键的阶段。

(四):人民币的全球化,全球化也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终极目标,全球化指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执行和承担国际货币的职能,成为具有全球性质的国际货币。

在这个时候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已较大规模流通,具备国际货币的特征和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