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语的活用

合集下载

成语活用的方式

成语活用的方式

成语活用的方式
1. 直接引用成语:哎呀呀,你看“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比如小明总仗着他厉害的哥哥在学校欺负人,这不是活脱脱的狐假虎威嘛!
2. 换字活用成语:嘿,“画蛇添足”可以变成“画龙添足”呀,就像本来一幅好好的龙的画,非得给添上脚,不就奇怪了嘛!
3. 拆分成语:“专心致志”可以拆成“专心”和“致志”呀,说他做事的时候特别专心,一心一意地致志于那件事。

4. 谐音活用成语:“一马当先”变成“一码当先”,哎呀,就像在扫码的场合,一个人迅速掏出手机扫码,可不就是一码当先咯!
5. 扩展成语:“望梅止渴”可以说成“远远望梅止口渴”,想象一下在沙漠中远远看到梅子就想着能止口渴啦,多形象!
6. 与现代词汇结合:“马到功成”结合“马上”,可以说“马上马到功成”呀,寓意立刻就能成功。

7. 改变成语结构:“朝三暮四”变成“暮四朝三”,咦,效果不也一样嘛,就像有些人做事老是变来变去的。

8. 跨领域活用成语:把“高瞻远瞩”用在选股票上,说那个专家选股票真是高瞻远瞩,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潜力呢!我觉得成语活用真的好有趣呀,可以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还能创造出好多新奇的说法呢,大家都快来试试呀!。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常常会有一些词因为某些语言交流上的方便,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阅读古代文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

而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已经没有了,只有在某些成语中还有着这种用法。

下面就对成语中词类活用现象分类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应用于成语中主要有五种情况: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和偏正关系,也不表示判断,则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敬贤礼士”中的“礼”和“士”都是名词,若都翻译成名词,则意思不通,所以此处的“礼”作动词使用,是“礼遇”的意思。

此类成语还有:报仇雪恨、披发文身、披发缨冠、汗颜无地、祸国殃民、面墙而立、心猿意马、如日中天其中,当两个相同的名词连用时,其中必有一个用作动词,比如说“春风风人”和“春雨雨人”中的“风”和“雨”后面接有名词“人”,在此作为动词,译为“吹拂”和“下雨”。

2、名词前有“能”、“可”等能愿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不可名状”中的“名”,本是名词,但前面又能愿动词“可”字,故在此作动词,意为“说出”,此类成语还有:能文能武、人皆可夫、不可救药3、名词前有副词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不期而遇”中的“期”,本是名词“日期”的意思,在此因前面有一副词“不”,所以在此作为动词,译为“约定日期”。

此类成语还有:不谋而合、不速之客、不毛之地、未雨绸缪、横行不法、不名一钱、莫名其妙、不翼而飞、言必信行必果、密云不雨4、名词用“而”连接,那么“而”字前面的或者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画地而趋”中的“趋”字,“而”字之前是一个动宾词组,所以名词“趋”作动词,译为“疾走”。

此类成语还有:不胫而走5﹑名词的前面有“所”字,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无所事事”中的“事”字,用在“所”之后,用作动词,译为“做事”。

综合以上五种情况,当名词作动词时,在词中充当谓语成分,后面一般都有宾语。

语文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语文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语文成语的用法和意义语文成语是汉语中的独特一部分,它们是由一些特定的字组成的固定短语,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

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成语被广泛使用,能够丰富语言表达,增加修辞效果,并传达深层的思想意义。

本文将介绍语文成语的用法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一、成语的用法成语在语言表达中具有多种用法,如下所示:1. 形容特定的事物或情境:成语可以通过一组特定的字,准确地形容或描绘某种事物或情境。

例如,成语"如鱼得水"形容一个人在适应新环境时感到非常舒适和自在。

2. 表达意图和感情:成语可用于表达作者的意图、情感或态度。

通过运用恰当的成语,可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成语"大义灭亲"传达了坚守原则的勇气和决心。

3. 丰富修辞效果:成语是修辞手法中的常见元素,可以通过借用成语的形式和内涵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描述一个人目光狭窄、见识短浅时,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起到了强调和夸张的作用。

4. 表示人物特征和行为方式:成语可用于描述一个人的特征、行为方式或处事态度,使得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人物。

例如,成语"卧薪尝胆"形容一个人对于报复的坚定决心。

二、成语的意义成语作为语文的一部分,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思想。

以下是一些常见成语的意义及其思想内涵:1. 国士无双: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或领域内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才能或成就。

强调个体的杰出和独特。

2. 一马当先:比喻在众人中做事领先。

表达了迅速、勇敢地做事的态度和决心。

3. 学富五车:形容知识渊博,博学多才。

强调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4. 跳梁小丑:比喻行为鲁莽、可笑且不值一提的人。

揭示出自负和不自量力的负面特征。

5. 自愧弗如:形容感到自愧、觉得自己不如他人。

表达了对他人优秀之处的敬意和仰慕。

成语不仅是文字的符号,更是文化的载体。

每一个成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成语活用的例子

成语活用的例子

成语活用的例子
成语活用的例子如下:
1. 不翼而飞:小偷在商店里偷走了珠宝,警察一到现场,发现珠宝已经不翼而飞。

2. 画蛇添足:本来这幅画已经非常完美了,但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画家在上面画蛇添足,反而毁了整个作品。

3. 铁石心肠:他对亲人的离世毫不动情,简直是铁石心肠。

4. 杀鸡取卵:这家公司只顾着追求眼前的利润,却忽视了长远发展,好像杀鸡取卵。

5. 韬光养晦:他从小就很低调,善于韬光养晦,不轻易展现自己的才能。

6. 运筹帷幄:他是团队的领导者,擅长运筹帷幄,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给出明确的指示。

7. 水落石出:经过调查,最终真相水落石出,原来小偷就是屋
主自己。

8. 过犹不及:他一向做事过于小心谨慎,有时候过犹不及,反而错失了一些机会。

9. 风雨同舟:困境时,大家要风雨同舟,共同面对困难,共同度过。

10. 胸有成竹:他在会议上表现得非常自信,因为他已经胸有成竹,对解决问题有清晰的思路。

成语活用

成语活用

成语活用所谓成语的活用,就是临时改变一下成语的结构或意义,即变换一些成分,或者赋予成语以新的意义和用法。

成语的活用又可以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形式的活用主要是指通过增字,减字,换字及变序等手段改变成语的结构,使成语的形式发生变化,内容的活用主要是指改变成语的本来含义和使用场合,或者改变成语的感情色彩,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而这两个方面又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成语的结构形式和意义一般是固定的,不能随便更动,但有时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可以活用,其方式大致有:一.易序式。

改变成语语素的词序。

如万“头攒动,碑前啜泣重。

一颗巨星陨落去,谁不首疾心痛!”……其中“首疾心痛”由“痛心疾首”易序而成,这是为了押韵;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重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将“损人利己”改为“损己利人”,很好的概括了革命作家柔石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高尚情操和高贵品质。

二.易字式。

改换成语中的某个字,如“水落油出、燃煤之急、虎头豹尾……”便是由成语“水落石出、燃眉之急,虎头蛇尾”易字而成的。

三.扩充式。

在成语中间嵌入其他的词语。

如“标新立异,披星戴月”,有人分别扩充为“标现代化之新,立现代化之异”;“披星而出,戴月而归”。

四.节缩式。

将四字成语节缩成两字或三字,如“大方之家,抛砖引玉,画蛇添足……”常被减缩为“大方,引玉,蛇足”。

五.离析式。

拆成成语,另成新意。

如“有土而不豪,是绅而不劣(矛盾)”由“土豪劣绅”离析而成;“已到了悬崖,为何还不勒马?”由“悬崖勒马”离析而成。

六.标点式。

在成语中间插入标点符号,另造新意,如“望洋兴叹”(漫画标题)中的“洋”加引号代指洋货,强烈地讽刺了某些国人的崇洋心态。

“对!牛弹琴。

”在成语中加以叹号,并在最后加一句号,则使成语“对牛弹琴”变成了句子,并能有力的回击对方,达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艺术效果。

七.否定式。

反弹琵琶,对一些成语的意义给予否定。

《旁观者未必清》,《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即是此类标题。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

汉语成语,源远流长。

因其结构具有稳固性和定型性,因而现在一部分成语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痕迹,体现出“词类活用”这种古代语法现象。

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十种活用情况。

一、名词作状语在汉语成语里,有些名词(包括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对动词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如“风流云散”中的“风”、“云”就分别作“流”、“散”的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像风一样飘流,像云一样消散”。

又如“狼吞虎咽”、“草得露宿”、“左顾右盼”、“大江东去”、“世风日下”等成语中的加点名词,也都属于这种活用情况。

二、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在某些成语中,也即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名词或名词短语失去了它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特点。

如“不毛之地”中的“毛”,就是“长毛”、“长树木、庄稼”。

另外,像“未雨绸缪”、“观望不前”、“大言不渐”、“纨绔子弟”、“轻车熟路”中的“雨”、“前”、“大言”、“纨绔”、“轻车”和“熟路”等词,都是用如动词。

三、动词作状语在汉语成语中,有些动词或动词短语可以单独用在另一动词前面作状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哀梨蒸食”中的“蒸”,就直接用在动词“食”的前面作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把有名的哀家梨蒸着吃”。

又如“坐以待毙”、“伫候佳音”、“抱头鼠窜”、“侧目而视”、“揭竿而起”等成语中的加点动词,也都用在动词的前面作其状语。

四、动词用如名词在成语中,有些动词失去其自身的语法特点,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

它不再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的发生,而是表示这一动作行为本身的存在,或者表示与这一动词有关的人或事。

如“道不拾遗”中的“遗”,已不再表示“丢失”这个动作行为的发生,而表示与其有关的物品,“丢失的东西”。

又如“见多识广”、“围城打援”、“救死扶伤”、“混淆视听”、“网漏吞舟”中的加点动词,也都是用如名词。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在中文语言中,成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常常用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思或者信息。

成语作为语言构件,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者日常交流中。

它们经过长时间的生活和文化的沉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成语由于具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常常可以发生一些词类活用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成语的这种词类活用现象,以及这种现象所反映的中文语言特点。

一、成语中的名词活用许多成语中的词语原本是名词,但在成语中被用作动词,这种现象称为名词活用。

例如,“画蛇添足”中的“蛇”原是名词,表示一种爬行动物,但在成语中,它被动词“画”的宾语,表示一个负面的意义——在完美的事物上额外添加不需要的元素,导致它变得更不完美。

“井底之蛙”中的“蛙”也是一个名词,表示一种两栖动物。

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主语,表示一种狭窄的心态。

这种词类转换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词汇经济性和表达能力的灵活性。

二、成语中的动词活用除了名词活用外,成语中还存在动词的活用形式。

例如,“隔岸观火”中的“观火”原本是一个动词,表示观看火灾,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名词,表示站在一边看别人的事情发生,自己没有干预或提供帮助。

“画龙点睛”中的“点睛”也是一个动词,在本意上表示为一幅画作点上最后一个点;但在成语中,它表示在已经很好的文章或事物上再加上一点点的精华,从而让它更完美。

这种动词活用的变化也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三、成语中的形容词活用相比于动词和名词的活用,在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形式并不常见。

但是,一些成语中也会有形容词的转化。

例如,“满腹经纶”中的“经纶”本是一个形容词,表示有经纬知识的人;但在成语中,“经纶”变成了名词,表示知识的储备和丰富。

“滥竽充数”中的“充数”是一个名词,但在成语中,它被变成了形容词,结合滥用“竽”,表示用一些无用或者不太合适的人或物来填补人员名单或者场景,以便让其看起来完整。

这种形容词活用的变化反映了中文语言的修辞和比喻能力。

成语典故活用

成语典故活用

成语典故活用:
1. 画蛇添足:原意是在画蛇时多画了一双脚,形容做事过分,反而破坏了原有的事物。

例:你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只是最后一段有些画蛇添足,删去会更好。

2. 破釜沉舟:原意是打破炊具,沉船入胜地,表示决心战斗到底。

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破釜沉舟,全力以赴。

3. 望梅止渴:原意是看到梅子就解渴了,形容用想象来安慰自己。

例:这次考试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绩,但是想想自己的努力,也算是望梅止渴了。

4. 亡羊补牢:原意是羊丢了才去修补羊圈,比喻出了问题才想办法补救。

例:这次事故暴露出我们的管理漏洞,应该及时亡羊补牢,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5. 东施效颦:原意是东施模仿西施皱眉的样子,形容盲目模仿别人,反而显得可笑。

例:他学着别人的口音说话,结果弄得不伦不类,真是东施效颦。

6. 班门弄斧:原意是在鲁班面前炫耀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例:你在这位专家面前谈这个问题,简直是班门弄斧。

7. 对牛弹琴:原意是对牛弹奏琴曲,形容对方根本不懂得欣赏或理解。

例:跟他讲这些高深的理论,简直就是对牛弹琴。

8. 一鼓作气:原意是一口气完成一件事,形容鼓起干劲,一下子完成任务。

例:我们要一鼓作气,争取在天黑前赶到目的地。

9. 一举两得:原意是一次行动得到两个好处,形容一举成双。

例:这次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友谊,真是一举两得。

10. 一箭双雕:原意是一箭射中两只雕,形容一次行动得到两个好处。

例:这次谈判既签订了合同,又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真是一箭双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活用成语【内容摘要】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逐渐固定于一种民族语言中。

成语是反映和记录社会生活的主要工具,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成语。

要想正确、灵活使用成语,必须认识、了解它。

从成语的内容看,它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佛教经典和历代文献民言警句。

这些成语有的说明一个道理,有的是描绘一个景物,有的是记录一个事物,有的是描摹一种神态。

从形式看,它基本上是“四字格”,这种形式最具汉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

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成语其实也是在不断变革的。

根据需要,赋予成语新的词义内容或者改变成语结构和组成,即为成语活用。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成语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活用。

【关键词】成语活用结构意义修辞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逐渐固定于一种民族语言中。

成语是反映和记录社会生活的主要工具,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成语。

要想正确、灵活使用成语,必须认识、了解它。

从成语的内容看,它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佛教经典和历代文献民言警句。

这些成语有的说明一个道理,有的是描绘一个景物,有的是记录一个事物,有的是描摹一种神态。

从形式看,它基本上是“四字格”,这种形式最具汉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

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成语其实也是在不断变革的。

根据需要,赋予成语新的词义内容或者改变成语结构和组成,即为成语活用。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成语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活用。

一、探源活用许多成语来源于有关的典故。

如果从典故活用方面考虑, 成语还有一种特殊的活用方式, 好象过去还未注意到。

比如“黔驴之技”、“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项庄舞剑”、“以著代筹”、“结草衔环”、“画龙点睛”、“滥竿充数”、“胸有成竹”等等, 分别来自传说、寓言或历史故事。

由于典故可以居用, 所以这种有出典的成语也可以从典故方面加以活用,例如收入《汉语成语词典》和《汉语常用成语手册》中的“一枕黄粱”、“蚂蚁缘槐” , 就是对成语“黄梁美梦”“南柯一梦”的活用,但这不是对原语义或结构形式的活用, 而是从引典方面的活用。

因为从成语原来的意义或结构形式方面是怎么也活用不出“蚂蚁缘槐”这种格式的。

只有从原成语的来源着手, 才能从槐树下的蚂蚁窝概括出“蚂蚁缘槐”的形式。

二、如何从结构上活用大家都知道,成语具有结构上的凝固性这一特点,但有时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也可以对成语进行灵活运用。

如将成语拆开运用,增减或换用成语的构成成分,以及调换成语内部结构成分的顺序等等。

以下我就从这个方面来分析:1、节缩法为了表达的需要,在使用时对成语进行简化,以达炼含蓄的目的,常见的是把四字成语节缩为两字。

如:(1)薪胆余生吾有舌,熏莸异类汝无家。

(2)寒士简编穷皓首,野人芹曝抱丹心。

例(1)中的“薪胆”是“卧薪尝胆”的节缩。

例(2)中的“献曝”是“献芹献曝”的节缩。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节略形式,就是取成语的第四字和第二字为略语,这类形式比较少见。

如:纵擒有策新疆定,叛服何常旧史亡。

该例中“纵擒”是成语“七擒七纵”的缩略。

2、扩展法为了表达的需要,在遵循原成语内在语法结构规律、了解语素性质的前提下,可以在原成语的语素间插进别的语词,使原成语的结构放松、形体扩大。

如:(3)各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必然会有某些不同特点,但这是大同中的小异。

(4)事因难能,所以可贵。

例(3)中的“大同中的小异”是成语“大同小异”的扩展用法,突出了“小异”。

例(4)中将“事因”、“所以”插入成语“难能可贵”中,便成语变为复句,其它的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混水休想摸鱼”等等都是这种用法。

3、换字法成语换字指的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将成语中的一个或两个构成成分临时替换为别的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收到鲜明生动的表达效果。

如:(5)广开才路,不拘一格选人才。

(6)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表时机不二。

(7)地里尽是些阴郁的低头扫墓的人,间以喝多了酒引吭悲歌的醉客。

例(6)、(7)中“广开才路”、“表里不二”分别是对成语“广开言路”、“表里不一”的换字。

例(7)中的“引吭悲歌”出自成语“引吭高歌”,因为“醉客”当时心中充满的不是兴奋的情绪,而是悲伤的感情,所以把“高”换成“悲”才确切。

此外,成语活用的方式还有“谐音”。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换字,但变体与原形更换的成分字音相同或相近。

如:“一往情深”换成“一网情深”;“弄巧成拙”换成“弄俏成拙”;“更新换代”换成“更新换袋”。

这种情况,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很多,像“一厢情愿”换成“两厢情愿”;“取信于民”换成“失信于民”;“望洋兴叹”换为“望书兴叹”“望楼兴叹”等的活用也屡见不鲜;再如把“讨价还价”说出“要价还价”,把“知难而退”说成“知难而进”,更有巧用“见缝插针”为“见缝插绿”等。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用法在广告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很有趣、巧妙。

4、易序法易序就是写诗为文,或应语法的要求,或为格律所限,或因风格习惯的支配,把某一成语的语素重新结合。

如:(8)下午两点多钟,两人回来,头垂气丧,精疲力竭。

(9)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0)“好啦,好啦,你就别说这些了,不管是狗仗人势也罢,还是人仗狗势也罢,反正这件事你就看着办吧!例(8)为了所后面的“精疲力竭”保持结构上的对称性,而将成语“垂头丧气”改变语序,有的成语变换语序后会发生变化,如“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含有自不量力的贬义。

将它变换语序为“弄斧班门”,其语意则变为主动向名家挑战,表现了锐意索取的可贵精神,富有改革开放的时代物色。

例(9)“取义成仁”是“成仁取义”的词序变更,上句“取义成仁今日事”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下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十分协调,如果不用“取义成仁”而用原成语“成仁取义”,那就显得平仄不协调了;例(10)的原成语“狗仗人势”和它的变体“人仗狗势”配合运用,相互映衬,把思想感情表达的全面周到。

三、如何从意义上活用1、曲解置某一成语的实际含义而不用,却故意“望文生义”,即用其字面意思,歪曲理解,以收到幽默诙谐的表达效果。

如:(11)他得穿那刷刷作响的竹布衫。

乍一穿起这有声有色的竹布衫,连家犬带野狗都一致汪汪地向他抗议。

(12)爱作弄人的小恶魔一般在室内飞舞的花絮,“无孔不入”地向着她们的五官钻进……(13)朋友们背后曾说她这样漂亮而无儿女,真是个“绝代佳人”。

(14)商家开始“度日如年”……例(11)中“有声有色”的实际含义是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这里用其字面义,即有声音颜色。

例(12)中“无孔不入”常用来比喻利用一切机会干坏事,这里也是用其字面意义,突出了飞絮无处不在的特点。

例(13)的“绝代”本为“当代独一无二”之意,这里却被曲解为“断绝后代”;例(14)中说的是元旦尚未到来,已出现了消费高峰,商家高兴地说:这样的日子天天就像过年,“年”本指时间单位,这里则指年节。

2、双关法利用成语的本义及比喻义,使语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如:(15)义工代赈的项目是疏浚苏州城里的小河,这个工作很辛苦,但很有意义。

旧社会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污泥浊水,我们要把污水变清流,使这个东方的威尼斯变得名副其实……句中的“污泥浊水”一语双关,既指河流中的污泥、浊水,又比喻旧社会留下来的一切腐朽和反动的东西。

四、如何从修辞手法上活用1、改变褒眨有些成语或褒或贬, 感情色采十分鲜明。

但这种褒贬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某些特定场合下, 当需要改变某成语的褒贬意义以表达某种思想、说明某种观点时, 便可通过嵌入注释性成分、换用或简约成分以及引伸意义等活用方法, 对原成语的含义作一番新的不同的解释。

如:(16)甲:奥运会期间谁最贪得无厌?乙:跳高运动员!他们总是得寸进尺。

(17)有人批评我们“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说得正对, 难道我们能够不好六亿人民之大, 喜社会主义之功吗?姚云朗站起说:“我们就是好大喜功,好大油田,喜为祖国立大功”。

例(16)“贪得无厌”、“得寸进尺”贬义词褒用,非常形象表现出跳高运动员顽强进取的精神。

例(17)“好大喜功”原指封建帝王对外用兵, 伸张威力, 现在用来形容工作中盲目贪大,追求铺张, 作风不踏实。

而例(18)却一反贬义而为褒义, 它在原成语的每个部分中间分别嵌入注释性成分, 用以形容有雄心, 有魄力, 要干一番大事业。

2、实现对偶对偶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手段它要求字数相同, 结构一样, 但两个结构的各个相对部分又互异。

在某些情况下, 为使一成语和另一成语或非成语结构实现对偶, 就需要对该成语作相应的变动。

常见的手法有:①嵌入、改换字词。

如:(18)他们跟敌人作斗争的时候,充满了“手中无寸铁, 腹内有雄兵”的英雄气。

例(18)为了和“腹内有雄兵”实现对偶,在“手无寸铁”中间插进一个“中”字, “中”与“内”相呼应, “手”与“腹”相对别。

②拆开使用。

不少成语本身就具有完整的对称结构, 因此, 在一定情况下, 将其拆成两部分即可实现对偶, 甚至对比、映衬或排比。

就是将成语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使用。

如:(19)我们两个人的“开源”的途径既不广,只得极力“节流”。

(20)二十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过去历史上是空前的,但还是绝后的战争。

例(19)中把成语“开源节流”拆开来用,逐一突出,以示强调。

例(20)也是将“空前绝后”拆成两部分来用。

五、其它方式活用为了增强成语的生动性形象性, 使人产生新鲜感, 常用的活用方法是:①、改换形象。

如:(21)传单上可真把敌人的佛面兽心写绝了向旧时代……狗仗虎势之徒到处充斥……把“人面”改作“佛面” , 将“人势”变为“虎势”, 以“佛”与“兽”作对比,使“狗”与“虎”联系起来, 造成比原成语更加新鲜、强烈的修辞效果。

②、增加形象。

如:(22)这些鼠辈真是鼠性难移, 什么伤天害理的坏事都干得出来。

改“本性”为“鼠性” , 平添了“鼠”的形象, 使人耳目一新。

嵌入同样喻义、同样格式而形象不同的仿造成语。

无实事求是之意, 有哗众取宠之心。

华而不实, 脆而不坚。

“脆而不坚”系仿“华而不实”格式而得, 二者排比连用, 使原有形象更加深化。

③、引伸形象。

如:(23)这些坚定的人, 好比屹立在天地的岩石。

它们诞生于“水深火热”之中, 经过大水和烈火的锻炼, 它们生成了一身坚强的筋骨, 所以特别经得起狂风疾雨的打击。

例(23)中“水深火热”的原意是比喻处境艰苦,无法生存。

这里用其字面意义, 表面上说岩石来自水火之中, 实际上以此比喻革命者历尽艰苦斗争之考验, 有一语双关之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