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语的活用及其规范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
一、成语中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什么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
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三是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1)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不稂不莠(长狼尾草、长狗尾草),密云不雨(下雨),不毛之地(长草木),不情之请(近人情),莫名其妙(说出),华而不实(结果实),不衫不履(穿上衣、穿鞋子),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等。
(2)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一诺千金(一个许诺下来就价值千金);洞烛其(照亮),计日程功(计量、考核),韩信将兵(带领),平步青云(行走,这里指走上)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
A、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
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
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
B、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一天天地”。
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
C、“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
2、普通名词作状语。
A、表示方位和处所。
如: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外面);筑室道(在路上)谋;虎口余生(虎口里);金榜题名(金榜上);风餐露宿;风雨飘摇;管窥蠡测(从竹管孔里);道不拾遗等。
B、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
成语活用

成语活用现象浅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他是现代词汇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具有构成辞格的特殊功能,是我国宝贵文化的财富。
它既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灵活性的一面。
这种灵活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成语活用。
首先要指出的是,成语活用是在了解了成语愿义的基础上的活用,要以原成语为基础和依据。
所以成语和成与活用是源与流的关系,我们要想了解流,必须要弄清楚源。
那么,我们就是先说说这个源——成语。
为什么大家喜欢成语活用,它具有哪些优点呢?一.成语特点:(1)形式整齐汉语成语最显著的特点是大多由四字构成,书面上由四个汉字记录,这是汉语独有的语音形式。
成语的四音节形式,是在汉族文化传统,心理习惯影响下,在汉语语汇长期发展下形成的。
成语中的四个音节,既可以满足容纳丰富的语言信息的需要,表意清楚。
又能构成错综复杂的语法关系,而且形式又简单,不至于太松散。
(2) 音律和谐成语是人们在长期反复运用语言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它的每一个结构要素,都已失去了独立性,而相互依存,凝结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定型化的语言单位。
(4) 言简意赅成语的内容十分丰富,他通过提炼的形式,传递出丰富的信息,所以言简意赅是成语在表义上的突出特征。
许多成语往往具有双层含义,真实意义常隐于字面意义的背后,引发人们广泛的联想,这也是成语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
如“守株待兔”“偃旗息鼓”形象而含蓄的说明了深刻的哲理,令人深思。
成语以其结构的凝固性,意义的完整性,声律的和谐性,被公认为是民族语言的珍品。
成语言简意赅,透过简短的形式,领悟丰富的内涵,常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
成语本身常由修辞形式凝结而成,富有语言魅力。
加上成语用字典雅古朴,字字取精用宏,韵味独具,气势不凡。
成语具有如此多的特点为什么还要活用呢?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它活用的原因。
二、成语活用的原因(一)喜闻乐见成语的独特特点和成语以四字格为主的形式,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对称美,均衡美,反映在语言结构就是钟爱四字格。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在中文语言中,成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常常用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思或者信息。
成语作为语言构件,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者日常交流中。
它们经过长时间的生活和文化的沉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成语由于具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常常可以发生一些词类活用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成语的这种词类活用现象,以及这种现象所反映的中文语言特点。
一、成语中的名词活用许多成语中的词语原本是名词,但在成语中被用作动词,这种现象称为名词活用。
例如,“画蛇添足”中的“蛇”原是名词,表示一种爬行动物,但在成语中,它被动词“画”的宾语,表示一个负面的意义——在完美的事物上额外添加不需要的元素,导致它变得更不完美。
“井底之蛙”中的“蛙”也是一个名词,表示一种两栖动物。
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主语,表示一种狭窄的心态。
这种词类转换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词汇经济性和表达能力的灵活性。
二、成语中的动词活用除了名词活用外,成语中还存在动词的活用形式。
例如,“隔岸观火”中的“观火”原本是一个动词,表示观看火灾,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名词,表示站在一边看别人的事情发生,自己没有干预或提供帮助。
“画龙点睛”中的“点睛”也是一个动词,在本意上表示为一幅画作点上最后一个点;但在成语中,它表示在已经很好的文章或事物上再加上一点点的精华,从而让它更完美。
这种动词活用的变化也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三、成语中的形容词活用相比于动词和名词的活用,在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形式并不常见。
但是,一些成语中也会有形容词的转化。
例如,“满腹经纶”中的“经纶”本是一个形容词,表示有经纬知识的人;但在成语中,“经纶”变成了名词,表示知识的储备和丰富。
“滥竽充数”中的“充数”是一个名词,但在成语中,它被变成了形容词,结合滥用“竽”,表示用一些无用或者不太合适的人或物来填补人员名单或者场景,以便让其看起来完整。
这种形容词活用的变化反映了中文语言的修辞和比喻能力。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人们在平时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固定表达方式,具有形象生动、简练精确的特点。
然而,由于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往往比较复杂,所以在使用成语时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避免出错或误解。
本文将介绍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并提供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成语。
一、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是使用成语的前提。
成语虽然短小精悍,但其内涵却往往十分丰富。
因此,我们在使用成语时,应该先通过查阅词典或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确保对成语的含义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只有理解了成语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运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出现与原意相悖的情况。
例如,在描述人物个性特点时,可以使用成语“一丝不苟”来形容一个做事十分认真、严谨的人。
但如果我们误用成语,可能会导致表达的内容与本意相反,给人产生误解。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一定要确保自己对成语的含义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二、正确运用成语的语境成语的表达需要根据语境来进行,不同的语境会对成语的意义产生不同的解读。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使其更好地与周围的语言环境相协调。
例如,在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中,我们可以使用成语“水落石出”来形容一种情况变得清晰明朗,毫无疑问。
但如果我们将这个成语用于其他语境,可能会引起误解,降低表达的效果。
因此,使用成语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进行表达。
三、正确运用成语的语法结构成语在语法上有一定的特点,掌握了成语的语法结构,才能更好地使用它们。
在成语使用中,一些常见的语法结构包括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倒装结构等。
例如,成语“一鸣惊人”中的“一鸣”是主语,“惊人”是谓语。
如果我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改变了语法结构,可能会让人产生困惑。
因此,正确运用成语的语法结构是使用成语的基本要求。
四、避免成语的滥用和重复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过度使用或滥用成语会使文章显得艳俗和不自然。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我们应该注意适度,避免成语过于频繁地出现。
成语典故活用

成语典故活用:
1. 画蛇添足:原意是在画蛇时多画了一双脚,形容做事过分,反而破坏了原有的事物。
例:你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只是最后一段有些画蛇添足,删去会更好。
2. 破釜沉舟:原意是打破炊具,沉船入胜地,表示决心战斗到底。
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破釜沉舟,全力以赴。
3. 望梅止渴:原意是看到梅子就解渴了,形容用想象来安慰自己。
例:这次考试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绩,但是想想自己的努力,也算是望梅止渴了。
4. 亡羊补牢:原意是羊丢了才去修补羊圈,比喻出了问题才想办法补救。
例:这次事故暴露出我们的管理漏洞,应该及时亡羊补牢,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5. 东施效颦:原意是东施模仿西施皱眉的样子,形容盲目模仿别人,反而显得可笑。
例:他学着别人的口音说话,结果弄得不伦不类,真是东施效颦。
6. 班门弄斧:原意是在鲁班面前炫耀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例:你在这位专家面前谈这个问题,简直是班门弄斧。
7. 对牛弹琴:原意是对牛弹奏琴曲,形容对方根本不懂得欣赏或理解。
例:跟他讲这些高深的理论,简直就是对牛弹琴。
8. 一鼓作气:原意是一口气完成一件事,形容鼓起干劲,一下子完成任务。
例:我们要一鼓作气,争取在天黑前赶到目的地。
9. 一举两得:原意是一次行动得到两个好处,形容一举成双。
例:这次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友谊,真是一举两得。
10. 一箭双雕:原意是一箭射中两只雕,形容一次行动得到两个好处。
例:这次谈判既签订了合同,又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真是一箭双雕。
浅谈成语的活用现象

11语言研究浅谈成语的活用现象唐志勤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新圩学校摘要:成语作为一种约定成俗的语言,以其形体的短小精悍、语言的言简意赅,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在人们的口语交际中,还是在书面语言环境中,充分显现出它无以伦比的旺盛的生命力,正因为成语从其灵活多变的特点驰聘于语言交际天地,因此,随着社会、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其活用的现象就益加活跃了。
一、成语的还原为了表达的需要,人们有时不按该成语的本义和比喻义使用,而是力求返朴归真,追本溯源,直接用其字面之义,我们称之为词义的还原或是望文生义。
请看下面文句:日本新剧先驱者小山内薰先生,亲友帮他整理藏书时,发现好多书本里都央着钞票,那是小山内薰先生为逃避夫人耳目而藏匿的私房钱,可能是藏后日久遗忘的。
为此,他的亲友只好一本书一本书一页一页翻阅,以免疏漏。
等所有藏书都仔细检查搜出许多钞票之后,才将小山内薰先生的藏书卖给旧书店。
古人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真的没有骗我们。
这段引文中“开卷有益”语出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太宗同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日:‘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
这个成语原来指的是只要读书,就有好处。
上文中的“开卷有益”却是偏离了原义,它说的是“打丌书本,便得到了好处——钞票。
”这显然是属于望文生义的一种词义还原。
像这种用法,在鲁迅先生的《安贫乐道法》中也有运用。
例如:还有一种是极其彻底的:说是大热天气,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换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做“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出自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席卷:像卷席一样。
如同卷席子一样把天下包括无余。
形容势力很大,能够尽快占有并控制天下。
鲁迅先生在这罩指的穷人用破席铺在路上睡觉,这同样是偏离了原义的一种用法,先生从字面上将“席卷天下”特意作了牵强附会的解释,这种“望文生义”的解释方法,使语言富有调谐趣味。
正确使用成语

正确使用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凝练了丰富的寓意和情感,能够生动地形容事物和表达观点。
然而,由于成语的广泛运用和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有时会误用或滥用成语,造成误解或让人感到突兀。
因此,正确使用成语尤为重要。
本文将着重探讨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和技巧。
一、了解成语的意义和来源要正确使用成语,首先要了解成语的意义和来源。
成语通常具有含蓄和隐晦的特点,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只有真正理解了成语的实际含义,才能避免在不适当的场合误用或滥用成语。
二、注意成语的语境成语的使用要结合语境进行,只有在恰当的语境下使用才能发挥出它们的表达效果。
不同的场合需要使用不同的成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另外,要注意成语的时态和语气,适当调整它们的用法和形式。
三、避免滥用成语虽然成语可以起到形象生动的表达作用,但滥用成语可能会造成矫揉造作、过于庞大或煞风景的感觉。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适度,避免在不适合的场合频繁使用成语。
四、注重成语的形象表达正确使用成语需要注重其形象表达的效果。
成语通常采取了一种隐喻或象征的方式,能够更加形象地描绘事物。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选择具有明确形象的成语,并且在表达时要尽量贴近成语的意义和形象。
五、积累丰富的成语搭配正确使用成语需要积累丰富的成语搭配,掌握它们在实际语境中的用法。
通过广泛阅读和实际运用中积累搭配,能够更好地把握成语的使用方法,避免误用或滥用成语。
六、注意成语的变化和演变成语是语言的产物,它们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有些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的使用可能与原来的含义有所出入,因此要注意对成语的了解和掌握,以避免发生因过时或错误理解而产生的误用。
七、避免直译成语有些成语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直译成语可能会造成语义上的歧义或不通顺的表达。
因此,要避免在跨文化交流或翻译中直译成语,而是选择合适的翻译或替换。
八、注重成语的适用性虽然成语已经成为中文表达中常用的固定搭配,但并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适合使用成语。
汉语成语的使用技巧总结

汉语成语的使用技巧总结1. 理解成语的含义成语是汉语中常用的固定短语,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
在使用成语之前,要确保自己对其含义的理解是正确的,以避免语义上的错误。
2. 注意成语的搭配成语的搭配是指将成语与其他词语组合在一起使用。
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其搭配的词语是否合适,以确保语句的流畅和准确性。
3. 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典故成语大多源自于历史典故、文化故事或历史事件等。
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典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同时也能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4. 注意成语的时态和语境一些成语使用时有时态和语境上的限制。
在使用成语时,要根据具体语境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态,以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5. 多读多练多积累成语的掌握需要通过多读多练来提高。
可以多读相关的文章、故事或诗词,通过实际运用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6. 使用成语要恰到好处成语的使用要适度,不要过度和滥用。
在写作和口语中的使用应尽量恰到好处,以免显得啰嗦或造成语言呆板。
7. 注意成语的音、韵和节奏成语的音、韵和节奏是汉语语言美的体现。
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其音律和节奏感,以增加语言的韵味和美感。
8. 结合实际情况使用成语成语是语言的表达方式之一,应结合实际情况来使用。
在写作或口语中,要根据具体内容和语言目的选择合适的成语,以增加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总结:通过合理地理解成语的含义、注意成语的搭配、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典故、注意成语的时态和语境、多读多练多积累、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注意成语的音、韵和节奏以及结合实际情况使用成语等使用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汉语成语,丰富语言的表达,增加语言的韵味和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成语的活用及其规范
摘要:成语是人们长期沿用的,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意义完整的定型短语。
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立意和行文的需要,成语是可以活用的。
在结构方面分为节缩、扩展、换字、易序;在意义方面可分为别指、色彩的改变、双关。
除此之外,成语的活用也可能是上述几种情况的综合。
关键词:成语;活用;规范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的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
它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两大特点。
其意义一般不是构成成语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成语。
一般成语,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
这是语法界早已有的定论。
但是从语言运用、发展的规律来看,成语是可以灵活运用的。
灵活运用并非要改变成语的固定内容和形式,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运用而已。
一旦离开了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成语仍然要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从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来看,古往今来,成语活用的情况并不罕见,鲁迅、毛泽东的文章更是司空见惯,且均为社会所认可。
成语的活用是指为了收到鲜明生动的表达效果,把原来惯用的成语变换一下构成成分而套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的现象。
成语的活用现象既不能视为窜改成语,也不必说成成语换字,它只是一时的灵活运用,原来的成语并不会因此而退出被运用的场合。
成语的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表达上的种种需要所采用的一种临时性修辞手法。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活用成语更加切合说话时的情况,能收到更好的修辞效果。
因此,随着社会和语言的不断发展,成语活用的现象将会变得越来越活跃。
成语的活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语结构的改变,可分为节缩、扩展、换字、易序四种形式,另一个是意义的改变,分为别指、色彩的改变、双关三种形式。
一、结构上的活用
(一)节缩
成语节缩一般是缩减成语的字数,使之更加精练含蓄,读者一看就知道它是由某个成语变化而来的。
成语“节缩”在特定的语境中,不但可以取代原成语,具有与原成语相同或相近的表意功能,而且表意比原成语更为凝练、含蓄,具有特殊的修辞效果。
如:
(1)这一弄反成蛇足。
(画蛇添足)
(2)梅竹之情总难忘却。
(青梅竹马)
(3)听起来似乎的确斩截些,女人的尤其如此……(斩钉截铁)
(4)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知识财富,使之薪传于后。
(薪尽火传)
(5)对于这个问题,我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纯属管窥之见。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以上例子分别是画蛇添足、青梅竹马、斩钉截铁、薪尽火传、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这些成语的节缩。
(二)扩展
为了表达的需要,在遵循原成语内在语法结构规律、了解语素性质的前提下,可以在原成语的语素间插进别的语词,使原成语的结构放松、形体扩大。
如:
(6)我们不能视人民之苦若无睹。
(视若无睹)
(7)你这一走,那就鞭长而莫能及之了。
(鞭长莫及)
(8)发无产阶级之愤,图社会主义之强。
(发愤图强)
(9)海市的虚情,蜃楼的幻想。
(海市蜃楼)
(10)惟他老人家的命是从。
(唯命是从)
这几例分别是成语视若无睹、鞭长莫及、发愤图强、海市蜃楼、唯命是从的扩展。
这些被扩展的成语既有原形意义作烘托,又与现实很贴近,因此让人感到新鲜精辟,意味深长。
(三)换字
成语换字指的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将成语中的一个或两个构成成分临时替换为别的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收到鲜明生动的表达效果。
如:
(11)地里尽是些阴郁的低头扫墓的人,间以喝多了酒引吭悲歌的醉客。
例(11)中的“引吭悲歌”出自成语“引吭高歌”,因为“醉客”当时心中充满的不是兴奋的情绪,而是悲伤的感情,所以把“高”换成“悲”才确切;
此外,成语活用的方式还有“谐音”。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换字,但变体与原形更换的成分字音相同或相近。
如:
“一往情深”换成“一网情深”(指社会保障涵盖面应该包括各种性质的企业和所有劳动者,织成一张安全网);“弄巧成拙”换成“弄俏成拙”(指化妆品质量有
问题,加之使用不当,使用后引起皮肤疾病);“更新换代”换成“更新换袋”(指鲜牛奶为提高保鲜质量更换包装)。
这种情况,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很多,像“一厢情愿”换成“两厢情愿”;“取信于民”换成“失信于民”;“望洋兴叹”换为“望书兴叹”“望楼兴叹”等的活用也屡见不鲜;再如把“讨价还价”说出“要价还价”,把“知难而退”说成“知难而进”,更有巧用“见缝插针”为“见缝插绿”等。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用法在广告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很有趣、巧妙。
(四)易序
易序就是写诗为文,或应语法的要求,或为格律所限,或因风格习惯的支配,把某一成语的语素重新结合。
如:
(12)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3)“好啦,好啦,你就别说这些了,不管是狗仗人势也罢,还是人仗狗势也罢,反正这件事你就看着办吧!
例(12)“取义成仁”是“成仁取义”的词序变更,上句“取义成仁今日事”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下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十分协调,如果不用“取义成仁”而用原成语“成仁取义”,那就显得平仄不协调了;例(13)的原成语“狗仗人势”和它的变体“人仗狗势”配合运用,相互映衬,把思想感情表达的全面周到。
二、意义上的活用
(一)别指
别指就是成语原形指的是某一事物,变体借用来改指另一事物。
从而形成诙谐生动的表意。
如:
(14)朋友们背后曾说她这样漂亮而无儿女,真是个“绝代佳人”。
(15)商家开始“度日如年”……
例(14)的“绝代”本为“当代独一无二”之意,这里却被曲解为“断绝后代”;例(15)中说的是元旦尚未到来,已出现了消费高峰,商家高兴地说:这样的日子天天就像过年,“年”本指时间单位,这里则指年节。
(二)色彩的改变
色彩的改变指借用成语的原形,但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色彩的改变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是语体色彩的改变。
如:
(16)何涛也没有对象,同学中有好几个来做介绍,最后都遭他痛骂一顿回去了,因为他们都“瞎了眼”,居然把他当作“收破烂的”,终于再也没有谁敢出来前仆后继。
“介绍对象”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上例却将“前仆后继”这种用于重大事情和正式场合的词语用在日常生活的语言环境中给人一种不相称的感觉,幽默就产生于这种成语与语境的不相称之中。
另一个是感情色彩的改变。
如:
(17)甲:奥运会期间谁最贪得无厌?乙:跳高运动员!他们总是得寸进尺。
“贪得无厌”、“得寸进尺”贬义词褒用,非常形象表现出跳高运动员顽强进取的精神。
(三)双关
利用成语的本义及比喻义,使语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如:
(18)义工代赈的项目是疏浚苏州城里的小河,这个工作很辛苦,但很有意义。
旧社会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污泥浊水,我们要把污水变清流,使这个东方的威尼斯变得名副其实……
句中的“污泥浊水”一语双关,既指河流中的污泥、浊水,又比喻旧社会留下来的一切腐朽和反动的东西。
三、成语活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成语活用是汉语词汇运用中的一个“特区”,它令人耳目一新的结构形式和丰富多样的表情达意的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活用必须规范,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用成语要慎重。
吕叔湘曾经说过:“成语之类的东西当然有用,可是要用得恰到好处……第一,要在非用不可的时候才用,用了确实能使整段文字因此生色……第二,不能接二连三的用,海参鱼翅是美味,吃多了也要腻味”。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使用成语要慎重,同样活用成语也要慎重。
(2)活用成语要合乎语境语体。
语境,指语言环境即交际环境,交际场合。
语体“是根据不同的交际领域、交际目的、交际方式等划分的风格类型”。
只有在合适的语境中,读者才能体会到活用的意义和创造者的良苦用心,才能收到出人意料又入人意中的效果。
(3)活用成语要讲原则。
即活用后的成语内部结构要合理,否则就不能说
活用成功。
其原则包括两方面:一要合语法规则,二要符合生活逻辑。
此外,从规范化角度,凡是为了修辞目的,在一定语境中更换个别字的活用成语,在书面上要用引号标志出所更换的字,以示区别,提醒读者不要与原成语混淆。
“成语活用,妙趣横生。
活用得恰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无论怎样活用都要为准确表达思想,增强修辞效果服务,都要符合语法规范,决不能随心所欲地打乱成语的固定结构,去强求形式上的新意,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祝鸿熹. 祝鸿熹汉语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李庆荣.现代实用汉语修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许肇本.成语知识浅谈[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