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成语的活用

合集下载

浅谈成语的活用

浅谈成语的活用

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活用成语【内容摘要】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逐渐固定于一种民族语言中。

成语是反映和记录社会生活的主要工具,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成语。

要想正确、灵活使用成语,必须认识、了解它。

从成语的内容看,它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佛教经典和历代文献民言警句。

这些成语有的说明一个道理,有的是描绘一个景物,有的是记录一个事物,有的是描摹一种神态。

从形式看,它基本上是“四字格”,这种形式最具汉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

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成语其实也是在不断变革的。

根据需要,赋予成语新的词义内容或者改变成语结构和组成,即为成语活用。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成语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活用。

【关键词】成语活用结构意义修辞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逐渐固定于一种民族语言中。

成语是反映和记录社会生活的主要工具,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成语。

要想正确、灵活使用成语,必须认识、了解它。

从成语的内容看,它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佛教经典和历代文献民言警句。

这些成语有的说明一个道理,有的是描绘一个景物,有的是记录一个事物,有的是描摹一种神态。

从形式看,它基本上是“四字格”,这种形式最具汉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

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成语其实也是在不断变革的。

根据需要,赋予成语新的词义内容或者改变成语结构和组成,即为成语活用。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成语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活用。

一、探源活用许多成语来源于有关的典故。

如果从典故活用方面考虑, 成语还有一种特殊的活用方式, 好象过去还未注意到。

比如“黔驴之技”、“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项庄舞剑”、“以著代筹”、“结草衔环”、“画龙点睛”、“滥竿充数”、“胸有成竹”等等, 分别来自传说、寓言或历史故事。

语文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语文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语文成语的用法和意义语文成语是汉语中的独特一部分,它们是由一些特定的字组成的固定短语,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

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成语被广泛使用,能够丰富语言表达,增加修辞效果,并传达深层的思想意义。

本文将介绍语文成语的用法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一、成语的用法成语在语言表达中具有多种用法,如下所示:1. 形容特定的事物或情境:成语可以通过一组特定的字,准确地形容或描绘某种事物或情境。

例如,成语"如鱼得水"形容一个人在适应新环境时感到非常舒适和自在。

2. 表达意图和感情:成语可用于表达作者的意图、情感或态度。

通过运用恰当的成语,可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成语"大义灭亲"传达了坚守原则的勇气和决心。

3. 丰富修辞效果:成语是修辞手法中的常见元素,可以通过借用成语的形式和内涵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描述一个人目光狭窄、见识短浅时,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起到了强调和夸张的作用。

4. 表示人物特征和行为方式:成语可用于描述一个人的特征、行为方式或处事态度,使得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人物。

例如,成语"卧薪尝胆"形容一个人对于报复的坚定决心。

二、成语的意义成语作为语文的一部分,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思想。

以下是一些常见成语的意义及其思想内涵:1. 国士无双: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或领域内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才能或成就。

强调个体的杰出和独特。

2. 一马当先:比喻在众人中做事领先。

表达了迅速、勇敢地做事的态度和决心。

3. 学富五车:形容知识渊博,博学多才。

强调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4. 跳梁小丑:比喻行为鲁莽、可笑且不值一提的人。

揭示出自负和不自量力的负面特征。

5. 自愧弗如:形容感到自愧、觉得自己不如他人。

表达了对他人优秀之处的敬意和仰慕。

成语不仅是文字的符号,更是文化的载体。

每一个成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

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

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摘要:选择成语作为知识梳理的对象是很有必要的。

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IJ'。

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

汉语成语数量众多,包罗万象,来源渠道宽广,独具风格。

本文选择从汉语成语的语法特点方面作为突破口,来浅析成语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汉语成语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汉语成语;语法;特点成语是一种人们相沿习用而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汉语成语最明显的特点是四个音节构成的占大多数,占成语的 95%以上。

有人对《中国成语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 )作过统计,结果是:它共“收条目 17934 个。

其中由四音节构成的有 17140个。

约占总数的 95.57%” 其次,成语是人们长期运用语言的结果.它具有结构的定型性和意义的完整性的特点.其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一般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会造成结构和意义上的混乱。

再者。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具有音乐美,成语就突出地表现了汉语的这一特点.其音律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匀称整齐、节奏鲜明;平仄相间,音调高低起伏,具有旋律美。

掌握成语上述的音义形方面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我们从音义形的高度去了解成语呈现出来的更多特点。

词类活用在成语中的表现“词有定类,类有定词”是汉语语法学的共识。

汉语中的词和句法成分虽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哪类词主要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基本上是一定的。

例如,名词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定语、宾语.不作述语;形容词在句中一般作定语、状语、补语,不能带宾语。

但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充当另一类词来使用,这种语法现象被称作词类活用。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在一定语言结构中可以临时用作动词。

充作由一般动词充当的述语.这种现象也体现在成语中。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在中文语言中,成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常常用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思或者信息。

成语作为语言构件,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者日常交流中。

它们经过长时间的生活和文化的沉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成语由于具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常常可以发生一些词类活用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成语的这种词类活用现象,以及这种现象所反映的中文语言特点。

一、成语中的名词活用许多成语中的词语原本是名词,但在成语中被用作动词,这种现象称为名词活用。

例如,“画蛇添足”中的“蛇”原是名词,表示一种爬行动物,但在成语中,它被动词“画”的宾语,表示一个负面的意义——在完美的事物上额外添加不需要的元素,导致它变得更不完美。

“井底之蛙”中的“蛙”也是一个名词,表示一种两栖动物。

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主语,表示一种狭窄的心态。

这种词类转换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词汇经济性和表达能力的灵活性。

二、成语中的动词活用除了名词活用外,成语中还存在动词的活用形式。

例如,“隔岸观火”中的“观火”原本是一个动词,表示观看火灾,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名词,表示站在一边看别人的事情发生,自己没有干预或提供帮助。

“画龙点睛”中的“点睛”也是一个动词,在本意上表示为一幅画作点上最后一个点;但在成语中,它表示在已经很好的文章或事物上再加上一点点的精华,从而让它更完美。

这种动词活用的变化也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三、成语中的形容词活用相比于动词和名词的活用,在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形式并不常见。

但是,一些成语中也会有形容词的转化。

例如,“满腹经纶”中的“经纶”本是一个形容词,表示有经纬知识的人;但在成语中,“经纶”变成了名词,表示知识的储备和丰富。

“滥竽充数”中的“充数”是一个名词,但在成语中,它被变成了形容词,结合滥用“竽”,表示用一些无用或者不太合适的人或物来填补人员名单或者场景,以便让其看起来完整。

这种形容词活用的变化反映了中文语言的修辞和比喻能力。

「2论文:浅谈成语的活用」

「2论文:浅谈成语的活用」

浅谈成语的活用【内容摘要】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一般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

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立意和行文的需要,是可以活用成语的。

其中在结构方面可分为简化、扩展、词序变更;在意义方面可分为直解、色彩的改变、仿拟;在词性方面可分为名词性的活用为动词性的,成语作谓语时带上宾语、补语等。

除此以外,成语的活用也可能是上述几种情况的综合,且成语活用具有一定的规范。

【关键词】成语特点运用语法结构【正文】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它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两大特点。

其意义一般不是构成成语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成语。

一般成语,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1、探索成语的来源成语有一定得渊源,也有一些演变的情况,很多成语如果不知道它的来源,不了解它的演变情况,就难以理解,也难以正确运用,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 来源古代文献这是最主要的方面,寓言故事自相矛盾:《韩非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后来概括为自相矛盾,寓意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1.2 来源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出自《山海经·海处北经》: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意思是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邓林。

现比喻自不量力。

1.3来源历史事件闻鸡起舞:《晋书·祖狄传》:“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共被同寝,中夜间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说的是祖狄立志为国效力,与刘琨互勉,夜里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刻苦练武,后来概括为“闻鸡起舞”,比喻乘着某个好时机及时奋起行动。

浅谈成语的活用现象

浅谈成语的活用现象

11语言研究浅谈成语的活用现象唐志勤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新圩学校摘要:成语作为一种约定成俗的语言,以其形体的短小精悍、语言的言简意赅,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在人们的口语交际中,还是在书面语言环境中,充分显现出它无以伦比的旺盛的生命力,正因为成语从其灵活多变的特点驰聘于语言交际天地,因此,随着社会、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其活用的现象就益加活跃了。

一、成语的还原为了表达的需要,人们有时不按该成语的本义和比喻义使用,而是力求返朴归真,追本溯源,直接用其字面之义,我们称之为词义的还原或是望文生义。

请看下面文句:日本新剧先驱者小山内薰先生,亲友帮他整理藏书时,发现好多书本里都央着钞票,那是小山内薰先生为逃避夫人耳目而藏匿的私房钱,可能是藏后日久遗忘的。

为此,他的亲友只好一本书一本书一页一页翻阅,以免疏漏。

等所有藏书都仔细检查搜出许多钞票之后,才将小山内薰先生的藏书卖给旧书店。

古人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真的没有骗我们。

这段引文中“开卷有益”语出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太宗同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日:‘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

这个成语原来指的是只要读书,就有好处。

上文中的“开卷有益”却是偏离了原义,它说的是“打丌书本,便得到了好处——钞票。

”这显然是属于望文生义的一种词义还原。

像这种用法,在鲁迅先生的《安贫乐道法》中也有运用。

例如:还有一种是极其彻底的:说是大热天气,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换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做“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出自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席卷:像卷席一样。

如同卷席子一样把天下包括无余。

形容势力很大,能够尽快占有并控制天下。

鲁迅先生在这罩指的穷人用破席铺在路上睡觉,这同样是偏离了原义的一种用法,先生从字面上将“席卷天下”特意作了牵强附会的解释,这种“望文生义”的解释方法,使语言富有调谐趣味。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汉语成语是在汉语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词类,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习惯上,它们用于表达一种比喻意义,常常比一般词语更生动表达情感。

在语言文字中,它们除了提供简洁鲜明的表达外,还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汉语成语使用者可以通过肯定、否定、正反对比、反讽等不同的方式活用这类词语,使用它们来表达更多的意思。

汉语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不同场合。

例如,表示褒贬,表达感情等。

例如,“识时务者为俊杰”、“鹤立鸡群”等。

它们常用于让某些事情显得框架独立,以及表达深刻蕴涵,而这些蕴涵必须依赖于上下文,以使语义更加清晰。

此外,成语中的词类也可以被用来表达引申义、拟人的意义,如“捧腹大笑”、“黔驴技穷”等。

在文学作品中这种活用更为常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

这类活用的危险之处也不容忽视,如成语的堆砌或者拘泥于意象,必须当心使用。

有时候,汉语成语可以用来作为谚语来表示一种观点或者做某件事情的忠告,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宁可不作,莫作糟糕”等,在当今社会中,这类谚语仍然被广泛使用。

汉语成语是汉语语言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词类之一,它们可以用来表达一系列情感和想法。

它们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被活用,比如表达、讽刺、褒贬,或者用作谚语。

掌握好汉语成语,能更有效地表达完成思维,从而提高文字描述的修辞能力,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汉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汉语语言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丰富了汉语文化的内涵,助力中国文化的传播。

要掌握好汉语成语,应该从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语言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入手,学习汉语成语的正确使用,从而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条件,增强文字表达能力。

语文成语的用法与意义

语文成语的用法与意义

语文成语的用法与意义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字的珍贵遗产,每一个成语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成语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交流。

本文将探讨语文成语的用法与意义,并展示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灵活运用。

一、成语的定义和特点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汇形式,它的特点是由数个字组成,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固定的搭配。

成语通常以四个字为主,但也有三个字、五个字或更多字的成语。

每个字在成语中都有特定的意义,相互组合形成了特定的成语。

成语在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智慧的结晶。

二、成语的用法1. 修辞手法:成语常常被用作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比如,“一鸣惊人”在文章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突出表现,起到强调和夸赞的作用。

2. 比喻义和象征意义:成语常常具有特定的比喻义和象征意义,在文学作品中被用来描绘形象、描述情感等。

比如,“画龙点睛”原意是绘画时点出龙的眼睛,意味着关键之时给予关键之笔,后来引申为强调事物关键和重要之处。

3. 交际应用:成语是汉语中常用的交际工具,用来增强交流的亲切感和表达的准确性。

人们在日常对话中经常使用成语,从而打造了独特的语言氛围和文化共识。

三、成语的意义成语通常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人生哲理,通过成语我们可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

下面举几个例子:1. "守株待兔":意指一个人坐下来等待运气降临,而不去主动努力。

这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能只依赖运气,而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来实现目标。

2. "视同儿戏":意指对待重大事务像对待儿童玩耍一样轻描淡写。

这个成语提醒人们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事情,不可麻痹大意,否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3. "因噎废食":意指因为一次失败而放弃继续努力。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失败不等于终结,应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最终取得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成语的活用【内容摘要】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惯用的,形成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结构匀整稳固,含义丰富,风格高雅,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关键词】成语特点运用语法结构【正文】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惯用的,形成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结构匀整稳固,含义丰富,风格高雅,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一、探索成语的来源成语有一定得渊源,也有一些演变的情况,很多成语如果不知道它的来源,不了解它的演变情况,就难以理解,也难以正确运用,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来自古代文献:这是最主要的方面,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其惘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后人概括成“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来自历史事件:闻鸡起舞:《晋书·祖狄传》:“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共被同寝,中夜间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说的是祖狄立志为国效力,与刘琨互勉,夜里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刻苦练武,后来概括为“闻鸡起舞”,比喻乘着某个好时机及时奋起行动。

来自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改写。

例如:水落石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

出类拔萃——“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孟子《公孙丑上》)。

有不少成语是群众口头相沿习用的,这类成语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口语色彩,一般是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之后才见于书面的,比较通俗生动。

例如:欢天喜地、七嘴八舌、水到渠成、得过且过。

也有来自宗教经典或外国寓言的,这类成语数量不多,其中大部分是佛经里的。

例如:五体投地——来自《楞严经》《圆觉经》。

种豆得豆——来自汉代安世高泽《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火中取粟——来自法国寓言是人拉·封登的《猴子与猫》。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了不少新的成语,例如:力争上游、忆苦思甜、分秒必争、百花齐放等。

二、成语的特点语言中词汇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词,另外还包括一些固定的词的组合,这就是熟语。

汉语的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成语,它的特点是:结构的稳固性,成语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结构上凝固成型,构成成语的语素,一般不能随意颠倒、更换,也不能任意增加或减少,例如“聚精会神”不能说成“会神聚精”;“去伪存真”,不能说成“去假存真”等。

意义的整体性,汉语成语大多由四个语素组合而成,四个语素高度融合成一个整体,表达一个概括的完整意义。

整个成语的意义与各个语素的意义的关系是不完全相同的,例如:“问道于盲”,词免试说“向盲人问路”,实际是指“向无知者求教”。

有好多成语来自深化、传说、寓言和历史故事,都有具体的事情演化而成,这类成语实际所指的对象就不限于表层所说的事物,例如:“画蛇添足”,来自《战国策·齐策二》的一则寓言,它的整体意义是比喻多此一举,反而把事情弄糟。

有的成语的意义与组成的语素意义已经丧失联系,整个成语的意义不能从语素意义推断出来,例如“瓜田李下”,尽管每个语素的意义我们都能理解,但是我们如果不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古乐府)和习惯用法,就根本无法从语素意义去理解其整体的比喻义。

也有一些成语,它们的意义与语素意义联系紧密,或者相当于各个语素的合成,一看就能理解。

但是,就是这样的成语也不同于普通的短语,其意义并不限于各个语素的简单搭配,而在于表示一种高度融合的整体意义。

例如“视死如归”的表层意义是“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深层的整体意义是“形容为了某种正义的理想或事业而不惜牺牲生命”。

功能的单词性,成语是比词大的语素单位,构造比单词复杂,涵义也远比单词的功能丰富,可是,成语在句子中的功能与单词的功能相同,都是充当造句单位,成语在句子中通单词一样,可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这是成语的基本功能,例如:暴风骤雨袭击了这个村庄。

(作主语)在战斗中,战士们视死如归。

(作谓语)。

这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

(作定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

(作状语、作宾语)大家把他驳斥的哑口无言(作补语)三、揭示成语的内涵有些成语,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通过揭示成语的丰富内涵,可以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成语“鞠躬尽瘁”,出自蜀汉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可教育学生为革命为人民竭尽全力,奋斗终身。

“先忧后乐”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教育学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可教育学生虚心好学,永不自满。

出自《孔子家语》的“载舟覆舟”,说明人民力量的伟大,取得民心的重要。

出自《淮南子》的“塞翁失马”,说明了坏事与好事互相转化的道理。

出自《吕氏春秋》的“物极必反”,说明事物发展到顶点就会向着相反方向转化,通过这些成语的学习,可以启发学生树立辩证观点。

四、浅谈成语的运用(一)辨析成语的形、音、义形、音、义三者之间,义是首要的,掌握了义,音、形也就容易解决了。

成语“再接再厉”,原指公鸡相斗,每次接战前都要磨快它的嘴,明白了“厉”同“砺”,磨快的意思,就不会再写成“再接再励”了。

“走投无路”中的“投”,是投奔的意思,不能写成“头”。

1、弄清语义,如果单从字面上去望文生义,有的成语与其本来的语义差异甚大,有的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例如:⑴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差强人意”中“差”,“强”,分别作“稍微,比较地”“振奋起来”解释,其正确语义是“大体上还算能使人满意”,而在这句话中却将“差”、“强”理解为“差使”“强迫”,把“差强人意”理解为“强人所难”,从而导致失误。

⑵这不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仓,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万人空仓”,本义是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仓里出来,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在这句中“万人空仓”的运用恰恰相反,错误地将它理解为“所有的人都从仓里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中”,这可谓大相径庭,因此,要恰当的士用成语,借助成语词典弄清语义是前提,平时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假期成语语义知识的积累,在成语运用上,那种“不求甚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2、要辨明差异,汉语中的同义词极其丰富,同义成语也比比皆是,因而在这同时,我们要注重同义成语的辨析工作,通过辨明其细微差异,达到准确贴切运用的目的,例如:⑶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

⑷苏轼也擅长书法,她取法颜真卿,但能,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可供选择的成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⑶⑷是依次选填“独树一帜、别具一格”还是依次选填“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呢?我们还是先辨明其差异再说,“独树一帜”即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不难看出⑶中应填写“别具一格,”⑷中应填写“独树一帜”。

⑸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⑹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负众望,结果落选了。

“巧夺天工”的语义是“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极其巧妙”,与这个语义相近的成语是“鬼斧神工”(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认为所能达到的)。

两个成语相同点是“技艺高超巧妙”,不同点是,前者强调“人工”,后者强调“天然”,可见⑸中的成语“巧夺天工”运用不恰当。

“不负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

“不孚众望”(孚:信服),即“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众:众人,大家),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可见⑹中的成语“不负众望”运用是恰当的。

3、要分辨褒贬。

成语的情感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例如:⑺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⑻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代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⑺旨在赞扬“这些年轻科学家”敢想敢干的精神,句中却用“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了”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述显然是不恰当的;可用“所向无敌”。

⑻旨在赞美陕西和江南的剪纸艺术巧妙,风格各异,而句中却用“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达这个意思,同样也不恰当,删去“半斤八两”保留“各有千秋”。

4、要顾及语境,成语的运用要受到陈述对象的制约,要受具体语言环境的限制,要做到彼此勾连,前后照应,首尾一贯,伦次井然,例如:⑼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

⑽玉器厂展品室里陈列着鸟兽、花卉、人物等各种玉雕展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真是。

⑾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

⑿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珠宝、翡翠、玉雕、字画,品种齐全,真是。

(可供选择的成语:应接不暇、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琳琅满目)从成分的搭配角度看,⑼、⑾可选择“应接不暇”“目不暇接”。

再从语义的前后照应看,“应接不暇”即“原指美景繁多,来不及观赏,后指人事纷繁,应付不过来”;“目不暇接”即指“东西很多”可见⑼、⑾依次应填入“目不暇接”“应接不暇”。

⑽、⑿也可以从语义的前后照应角度考察,“美不胜收”是“形容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琳琅满目”指“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前者强调“好”,后者强调“珍贵”,因此⑽、⑿只有依次填入“美不胜收”、“琳琅满目”才保持前后一贯。

要准确、恰当、贴切地运用成语,借助工具书弄清成语语义是基础,加强对同义成语的辨析是保证,顾及语言环境是关键。

(二)剖析成语的语法结构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分析掌握成语的语法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成语的造句功能,准确灵活地运用成语,成语的语法结构与词组时相同的,它的结构方式,大致上有以下几种:并列关系:理直气壮分门别类高瞻远瞩博大精深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偏正关系:沧海一粟默默无闻得意忘形焕然一新不劳而获后补关系:轻于鸿毛弱不禁风相逢狭路逍遥法外动宾关系:包罗万象莫名其妙崭露头角重整旗鼓主谓关系:胸有成竹鹏程万里笑容可掬炉火纯青连动关系:画蛇添足过河拆桥负荆请罪量体裁衣兼语关系:调虎离山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指鹿为马值得注意的是,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又分别有几种情况,在并列关系中“多快好省”四字都是并列的,“隐恶扬善”是动宾+动宾,“残羹冷炙”是偏正+偏正,“家破人亡”是主谓+主谓。

在偏正关系中“弥天大谎”是定语式,“慷慨陈词”是状语式,“巧夺天工”是补充式。

五、成语的修辞手法成语的构成,往往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所以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成语的修辞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⒈比喻:危如累卵,比喻极不稳定而非常危急的情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