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2)

课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和饮食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3.探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4.感受生活变化里的现代化进程。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合作探究一:近代以来我国男女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特征?一、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化⑴中国服饰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⑵近代男女服饰的变化:①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中西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③普通女子的着装由宽松肥大开始向合身适体的方向发展,20世纪20年代之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⑶现代男女服饰的变化:①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③改革开放后,无论是服装的花式、款式,还是面料、质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近现代服饰变化的特征:阶段服饰特征时代特征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土洋并存,中西合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美观大方,彰显个性,异彩纷呈。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多元社会。
◆合作探究二:近代以来中国的饮食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二、食(并行于世的中西餐)⑴中国传统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这四大菜系的长足发展和最终形成,是近代百年的事情。
⑵19世纪40年代起,中国饮食文化的变化: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⑶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专题四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共34张PPT)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 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 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西装到中山装,从旗袍的改良 启示
1、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略; 2、反映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他的“断发”主张能否实现?为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情景发生在什么时期?(2分)
(3)近代中国,包括“断发”在内的社会习俗 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影响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 因素有哪些?(4分) 6.(1)留辫子会妨碍机器生产;留辫子不利于作战; 留辫子不卫生,梳辫子又浪费时间;留辫子会遭到外人欺 侮。(4分)不能实现,因为戊戌变法失败。(2分) (2)辛亥革命时期(或民国初年)。(2分) (3)主要因素:①近代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传入。 ②近代社会变革的推动(或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的推 动)(4分)
1、 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2分)
2、门襟五粒纽扣指的是五权分立(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监察)(3分)
3、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3分)
三民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义
礼
(二)饮食的变迁(食)
一、近代以来服饰变化 (衣)
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 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男女服饰变化的情况。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共31张PPT)

识体系梳理部分
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 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
中山装前面五个扣代表 立法、行政、司法、监察、考试 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代表 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 上衣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 袋盖为倒笔架寓为以文治国,封闭的衣领显示了严谨治身 的理念。
异彩纷呈
袍
食
传统中餐到鸦片战争后中西餐并存
住 社会 风俗
传统民居(北方四合院)→西式住房出现、中
西合璧
婚姻由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反对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
包办、主张婚姻 自由; 丧礼趋于简化;
丧葬由土葬开始向火葬 改革、社会习俗也得到
其他风尚变化; 极大变化
作业:
背诵近代以来社会生活领域 发生变化的原因
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 恋爱经过。(完全新式)
●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病逝) 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
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 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中西合璧)
●第三次婚姻:1923,迎娶周峻 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
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 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
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湘潭学友会合影
拘谨、保守、呆板
美观、适体、方便
西餐在中国
广州最老的西餐馆:太平馆 设在路边的“咖啡茶座”
四合院: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西式住房开始出现 (外国人来华后)
蔡元培:三次婚姻印证中国近代婚俗变迁
●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旧式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50)

—从近现代服饰变迁 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生活变迁
时间
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
辛亥革命以后
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社会主义 制度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
在20世纪末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和精 神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因:
1.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推动 2.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迅速发展 3.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 4.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劳动
男子:长跑马褂、西服、中山装
物质
近代服饰 女子:旗袍
变化中的
男女服饰
清末旗袍 (宽松肥大)
民国时期的改良旗袍 (体现女性曲线美)
20世纪五六十年 代流行列宁装、 布拉吉(连衣裙)
解放初期, 列宁装是 最时髦的 女装。
“文化大革命”期间流 行绿军装
(5)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层出不穷
阶段
表 现 服 饰 特 征 时代特征
晚清
长袍马褂 旧式旗袍
宽大 拘谨
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饮食变迁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四大菜系 鲁菜
代表区域 山东
粤菜
广州、潮州等
川菜
四川
淮扬菜
扬州、南京、镇江等
九 转 大 肠
鲁菜:主要流行于山东地区。其味咸、鲜、脆嫩,
风味独特,刀工精细,尤其讲究“清汤”、“奶汤” 的调制,风行于北方地区。
川菜:以四川地区为代表。具有麻、辣、烫、酥、
2020春历史必修2(人民版)课件:专题四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一些先进的 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国外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潮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1)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上延续。 (2)政治局势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政治体 制的改革使人们获得了自由和平等的地位。 (3)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直接 推动了物质生活的变化。
(2)丧葬风俗。 ①近代: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出现 西式丧礼。②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殡葬风俗 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其他风俗。 ①民国成立后,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 对迷信。②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4)思想观念: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 了受教育的权利,开始步入社会。 [易错易混] 1.近代社会习俗风尚变化是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结果。 2.近代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分子阶 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 革命后。
3.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呈现出缓 慢演进的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 以来,人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直接反映了社会的发展 与进步。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改 革开放等的影响。
2.表现 (1)婚姻风俗。
古代 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近代 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现代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运用“一二三四”归纳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
要点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1.鸦片战争后 (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西方列强在 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使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 传入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2)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不断推 行各种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发生变化。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 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也促进了近代社会生活 的演变。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四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4.重要影响
(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 原料 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 西点 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住宅 四合院 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 (1)出现:鸦片战争后,在 租界 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 始大量出现。
典型特征。西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等广
受欢迎。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 改革开放 等
的影响。
2.表现 (1)婚姻风俗: ①古代:缔结婚约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开始主张 婚姻自主 ,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3.吃西餐在近代中国成为一种时尚。四合院是北方地
区的典型民居。删繁就简是婚俗变迁中的主要特征。
记知识纲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变化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 方便、 平民化 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1)男子服饰:
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②西装在 鸦片战争 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③辛亥革命后, 中山装 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 ①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②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 旗袍 ,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
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 (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 连衣裙 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9)

辩论 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
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 愈烈。与之相反的是在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 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 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观点1:西方文化的进入,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 观点2:这就是一种文化侵略
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你如何看待 这种现象和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包办婚姻
婚姻自主
中式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2、丧葬礼俗
(1)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 旧式丧礼趋于简化 ② 出现了带有西方色彩的西式葬礼,
一些城市建立了殡仪馆、公墓 特点:新旧并存,民间多为旧式
(2)新中国成立后
土葬
火葬
阅读下列材料: 3、其他风俗
材料一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
成,皇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
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
拜跪礼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1)变化:近代教育兴起; 剪辫易服; 妇女由缠足到放足、不缠足; 采用阳历;
内因:辛亥革命社交外礼因仪:由西跪方拜文作化揖的变影为响鞠躬、握手。 新文化运动 (新1)中阅国读成材立料一,概述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和习俗有哪些变化? 改革开放
三、住——居室建筑的演进
1、北方典型的传统 民居 四合院
南方典型的传统民居 江南水乡传统民居
三、住——居室建筑的演进 2、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花园、别墅)
特点: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西式家具的传入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婚姻: 2、葬礼: 3、其他风俗:
1、婚姻习俗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33)

2、受时代政治运动和政府政策的影响。 3、先进的中国人发现自己落后,积极主动地吸收一些外国先进的生活
方式。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出现。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的结果。
西装和中山装 列宁装、“干部服”
旗袍、 连衣裙
向从 开封 放闭
走
⒈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⒉西餐与中餐:
建筑风格和居室陈设的西化
婚嫁习俗的变迁 丧葬礼俗的变化 其它社会风俗的变化
练一练:
阅读材料:
材料一 18、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这些西方国家疯狂地越洋抢滩,掠夺金钱,贩卖奴隶,开辟市场,建立殖 民统治 ——岳麓版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的变迁
导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 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作为社会转型重要组 成部分的生活和社会习俗,在力度和深度上, 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衣
男、女 服饰变化
二、食
四大菜系 及形成因素
三、住
居室建筑演变
清炖狮子头
中餐讲求食物的色香味美 西餐讲求食物的营养搭配
为什么在不的地域会形成不同 的菜肴特征。
其与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同时 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 特产、风俗习惯等影响。
三、住
福建土家楼
贵州苗家吊脚楼
归纳:居室建筑演进
原因:
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
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 民居建筑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
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这种变化的总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一、物质生活的变迁
(一)近代以来服饰变化及原因
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1)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2)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
(1)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D、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3)饮食的变迁
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三)居室建筑的演讲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
2.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3.完全欧化的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
欧化的新式住宅。
二、习俗风尚的变革
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
2.近现代婚姻风俗的变迁。
(1)近代婚姻风俗。
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
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3.丧葬礼俗的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
(2)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
4.其它社会风俗的改变。
(见教材P57第3段)
教学小结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