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上课用
《蜀相》教案(精选8篇)

《蜀相》教案《蜀相》教案(精选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蜀相》教案(精选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蜀相》教案(精选8篇)1教学目标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设想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
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
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
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
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
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
统编版《蜀相》优质课件

统编版《蜀相》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 诗歌的字、词、句解读3. 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背景,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2. 掌握诗歌的字、词、句解读,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3. 领悟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的崇敬之情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结构及艺术特色2. 教学重点: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及艺术手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2.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介绍杜甫生平及其创作特点,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基础3. 字、词、句解读:分析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意4. 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及艺术手法,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歌5.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类似的古诗,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6.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 字、词、句解读3. 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4. 例题及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蜀相》诗句,并概括诗歌主题思想答案:诗句翻译略;主题思想:表现了诗人对蜀汉名臣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2. 拓展延伸: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分析其创作风格及主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字、词、句解读的掌握程度,以及诗歌主题思想的领悟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历史人物的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底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字、词、句解读2. 诗歌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作业设计与拓展延伸一、字、词、句解读《蜀相》一诗中,字词句的解读是理解诗意的基础。
其中,生僻字词如“翊戴”、“峥嵘”等,需要教师重点讲解,解释其在诗句中的意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蜀相》(上课用最终版)

武 侯 庙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慙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武 侯 庙
剑江春水绿沄沄,
五丈原头日又曛。
诸葛北伐必经的剑江的水流湍急, 他殒亡之地点五丈原的日头昏暗。 他意图统一中原未竟地不归刘禅, 他死前有对应的大星已陨落军中。 南阳卧龙冈武候庙徒然生出秋草, 四川西部关塞和山脉有雾霭阻隔。 不要因为正统不传万古而生惭愧, 谈论三国历史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 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 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 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 史过程,因而称为“诗 史”。其主要作品有“三 吏”“三别”等。因其卓 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 “诗圣”,与“诗仙”李 白齐名。著有《杜工部 集》。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 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 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 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 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 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 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 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 的精神。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五、六两句,以高度凝练、精辟的 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 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同时申述诗人所以景仰诸葛亮的缘由。 这两句是议论,但这议论富有情韵,因 此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 饱满。
蜀相教案【优秀7篇】

蜀相教案【优秀7篇】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篇一一、学情分析和教学设想古诗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经常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在鉴赏古诗时,学生对课文把握透彻,领悟深刻;但是,单独做题时,却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怎样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掌握的方法去解决课外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本课便是笔者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教授《蜀相》这首诗时,笔者的设想是让学生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单元要求“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采用“提问法”来授课。
为此,设计了读、问、背、练这几个环节,力图让学生通过掌握作者和主人公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迅速进入诗歌中去,并能从诗歌中读出个人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的生平,背诵全诗。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作品创作的背景,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关键词语,进而把握诗句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三、教学重点1、诗中有关诸葛亮的典故;2、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悟作者感情。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杜甫。
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有着心念苍生的博大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坚持着这样的生活信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但是,杜甫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一生颠沛流离。
在他人生的最后时期――“安史之乱”后的第五年――公元759年,诗人来到成都,开始了他“飘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人飘泊成都期间所写的作品――《蜀相》。
(二)紧扣文本,知人论世1、诗歌的题目是“蜀相”,所指的是三国时期刘备蜀汉政权的丞相――诸葛亮。
蜀相(上课用)

人文环境: 金陵、石头城、台城、六朝旧事、后唐 遗事、乌衣巷、朱雀桥、西塞山、后庭花、 赤壁 。 常见内容: 感慨历史,刻画人物,描绘景象,发表 议论。 常用手法: 以小见大、寓虚于实、今昔对比 鉴赏方法: 掌握一定的历史文化典故 抓住所咏史事与现实的联系
• 赤壁 杜牧 •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 死而后已的精神。
19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 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 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20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 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 •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 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揣摩语言 想象意境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独自
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黄鹂好音,无人聆听
空 ——白白地
意境
冷清寂寥
寄 寓
融情于景 以乐衬哀 炼字型诗歌鉴赏方法
•(1)释义 •(2)描述 •(3)答手法 •(4)意境/感情
寂寞和感伤
找找诗眼
① 山青花欲燃”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乌衣巷 [唐]刘禹锡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金陵图》韦庄 •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 《金陵五题〃台城》 • 刘禹锡 •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蜀相》杜甫优秀课件

《蜀相》杜甫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杜甫的名篇《蜀相》,该作品位于教材古诗文单元第三节。
详细内容包括诗的背景介绍、逐句解读、意象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以及艺术特色赏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蜀相》的历史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 掌握并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技巧,解读诗句,分析诗歌意象。
3. 领悟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句的深入解读,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领会杜甫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蜀相》注释版、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历史图片和相关介绍,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2. 新课内容学习:a. 介绍杜甫及《蜀相》的背景。
b. 逐句解析诗句,分析意象,理解诗意。
c. 通过例句讲解,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并讨论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蜀相》的艺术特色和杜甫的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蜀相》2. 内容:a. 杜甫及《蜀相》背景b. 逐句解析诗句c. 意象分析d. 文言文阅读技巧e. 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翻译《蜀相》全文。
c. 从《蜀相》中选取一句最打动你的诗句,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c. 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作品,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深入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组织课后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绘画等形式,表达对《蜀相》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逐句解析诗句,分析意象,理解诗意。
2. 通过例句讲解,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3. 作业设计中的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
4. 课后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和小组活动。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逐句解析诗句,分析意象,理解诗意《蜀相》这首诗的意象丰富,情感深沉。
《蜀相》教案完美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蜀相》教学设计2.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3. 教学目标:a.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蜀相》全文b.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c.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时代背景d.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作4. 教学重点:诗歌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5. 教学难点:诗人的情感和时代背景的理解二、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蜀相》全文及其注释、翻译2.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3. 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诗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b. 提问学生对唐代诗人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唐代诗歌的特点2. 文本解析(15分钟)a. 讲解《蜀相》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动机b.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象,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c.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情感变化,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3. 诗歌鉴赏(15分钟)a. 学生自主欣赏《蜀相》,感受诗歌的美b. 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c.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4. 创作练习(10分钟)a. 学生根据《蜀相》的描写手法,进行即兴创作b.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5. 课堂小结(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b.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疑问四、课后作业1. 背诵《蜀相》全文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对诗歌的翻译和解析3. 搜集有关唐代诗歌的资料,了解其他诗人的作品风格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总结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去演绎《蜀相》。
2. 分组进行蜀相文化探究,了解蜀相的历史背景、人物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
3. 开展一次“我为蜀相写简历”活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描述蜀相的一生。
蜀相(上课用)

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壮志未酬)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 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 (1)对英雄的称颂、 崇敬、仰慕。 • (2)对英雄和自己 壮志未酬的叹惋和感 伤。
主旨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 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 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 未就的深沉感慨。
对照阅读
越 中 览 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繁华热闹 冷落萧条
借古
伤今
盛衰无常的感慨
作业布置
• 课堂背诵 • 课后预习《书愤》,多角度思考与本诗的不同。
蜀 相 杜甫
蜀
相
杜甫
解题 相: 丞相
蜀汉丞相 蜀相:
诸葛亮
建安四年 (199年 ) , 19 岁的诸葛亮与友 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刘备 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 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与其相 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 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 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 自此开始辅佐刘备。后助刘备败曹操于 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 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 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
熟悉文本 •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 理解诗歌内容。
赏析诗歌
• 1、从诗歌内容上来看,这首诗是哪类诗歌? • 咏史: • (1)怀人:①怀念青史留名的成功者(敬 仰;渴慕、希望建功立业的宏愿;落魄不 羁的悲伤)②怀念人生失意者(怀才不遇、 人生迟暮) • (2)怀事(相关古迹):昔盛今衰;怀古伤 今;文人的忧患意识。
2、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 种怎样的意境?
• 意象:祠堂、翠柏、 碧草、黄鹂 • 意境:寂寞、悲凉 • 感情: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繁天下计
三顾: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指帮助刘备 刘备开国 开:指帮助刘备开国 辅佐刘禅 刘禅继位 济:辅佐刘禅继位
三件大事
天下计: 天下计:天下鼎足三分之大计 老臣心: 老臣心:忠心报国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未捷身先死,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抒发 抒发 了自己功业未就 的深沉感慨。正如《 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了自己 功业未就 的深沉感慨 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 以自恨也”。
标题
诗人于武侯祠吊古,但题为“ 诗人于武侯祠吊古,但题为“蜀 而非武侯祠,有何深意? 相”,而非武侯祠,有何深意? 突出孔明的身份,他不是一个人,是 突出孔明的身份,他不是一个人, 心怀蜀国基业的相! 心怀蜀国基业的相!来体现他鞠躬尽 死而后已的情操, 瘁,死而后已的情操,用蜀相的身份 吊唁他比用诸葛亮这名字更妥。 吊唁他比用诸葛亮这名字更妥。
•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 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 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收二川(东川与西川,为蜀汉基业打下了地盘),排八 阵(著名的八阵图,夷陵之战,诸葛亮料定刘备必败, 就设下石兵八阵,差点把陆逊困死其中,多亏诸葛亮的 老丈人黄承延带路,才勉强逃出),六出(六出祁山, 刘备死后,为完成辅汉兴刘的大业,诸葛亮六次北伐中 原,每次都是从祁山出兵)七擒(七擒孟获,南蛮王孟 获造反,诸葛亮带兵镇压,为收复南蛮人心,七次擒住 孟获而不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外带佩服,发誓永不造 反),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诸葛亮第六次出祁 山与司马懿战于五丈原,自知身体不好不久于人世,就 设下四十九盏明灯的法阵,向上天再借十年,可是被不 知情的魏延闯入,四十九盏灯被风吹灭,不久诸葛亮病 死于五丈原),一心只为酬三顾 (报答刘备三顾茅庐 的知遇之恩 ) • 取西蜀(攻取西蜀) 取西蜀(攻取西蜀) 定南蛮(平定南方叛乱) 东和(东和孙权) 北拒( 定南蛮(平定南方叛乱) 东和(东和孙权) 北拒(北 拒曹操 ) 用火攻(指赤壁之战) 用火攻(指赤壁之战)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 赏心悦目 象,以此二字修饰,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 以此二字修饰,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 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 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 等凄凉伤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 凄凉伤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 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 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 人的情怀。 的情怀。
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两朝开济老臣心。 两朝开济老臣心。
合
出师未捷身先死, 出师未捷身先死,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长使英雄泪满襟。 长使英雄泪满襟。
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 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
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 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 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 寄托哀思、 感慨兴衰、 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 等目的。 今等目的。
鉴赏要点: 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 弄清史实。 物一定要有所了解, 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 知识。 知识。 要体会意图。 ②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 思古之幽情, 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 的媒介。 的媒介。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 2、起承 转合,笔路清晰,结构严谨 3、以动衬静 4、借古抒怀
丞相祠堂何处寻? 丞相祠堂何处寻?
起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蜀 相
锦官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柏森森。 锦官城外柏森森。
承
映阶碧草自春色, 映阶碧草自春色,
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
隔叶黄鹂空好音。 隔叶黄鹂空好音。
转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三顾频烦天下计,
•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 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 开创基业、 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 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的诸葛亮 • 这段时间,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 亮的诗篇, 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丞相祠堂何处寻?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丞相——不称“蜀相”, 丞相——不称“蜀相” ——不称 亲切 •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 ——有目的的专程来访, 有目的的专程来访 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 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 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 切 •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 柏森森——自为问答, ——自为问答 祠堂之所在、外景, 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 安谧、肃穆的气氛 安谧、肃穆的气氛
•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 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 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 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 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 信任宦官 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 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 如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
诸葛亮(公元 字孔明。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琊 年),字孔明 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 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蜀汉政治 军事家。 家、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 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 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 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 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 鼎立的局面。 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 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 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 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 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的铿锵誓言, 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 和推崇。 和推崇。
③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 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 这样几种情况: 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 静的理性思考。 静的理性思考。第二种情况是把史 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 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 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第三 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 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 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