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

合集下载

康有为简介

康有为简介
中国探索宪政的先驱之一 ——康有为
1,人物简介 2,生平年表 3,戊戌变法 4,主要贡献 5,后世评价 6,我的看法
青 衣
人物简介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 号长素,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 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 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 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 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 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 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有《康子篇》、
对文学贡献:所著的《广艺舟双楫》从理论上 全面地系统地总结碑学的一部著
作,提出“尊碑”之说;诗歌创作颇 多,政论文开创梁启超“新文体”先河。
青 衣
青 衣
后世评价
有为:有才学、见识,思想先进是一
位有政治头脑的爱国战士。
无为:急于求成、好高骛远、认识浅短,
巴结权贵、轻视商人、忽略本质 基础而导致变法失败,言行不一。
《新学伪经考》等。
青 衣
生平年表
1876年学习宋明理学; 1879年开始接触了解西学; 1882年逐渐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88年上书光绪提出变法受阻; 1895年4月发起公车上书,后失败; 1895年8月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 1898年4月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6月筹备戊戌变
法,变法失败后组织保皇会; 1917年和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失败; 1927年3月8日食物中毒身死青岛。
青 衣
我的看法
1,博学多才,善于学习 2,政治思想先进,但首鼠两端
3,急功近利,欠缺谋略 4,政治形象与自身行为出入巨大
青 衣
谢谢观赏
青 衣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和“维新变 法”,是1898年发生在我国的一次向西方 学习制度,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的运 动。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康有为。

康有为资料

康有为资料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又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

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他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康有为故居原名"涎香老屋",坐落于南海丹灶镇银河乡苏村,清代民居建筑,为一厅、二廊、二房布局,硬山顶,故居面积81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珠江三角洲清代农村住宅形式--" 镬耳屋"。

"涎香老屋"始建于清代中叶,至康有为时,康氏家族已在老屋住了五代人,故康有为故居称之为"百年旧宅"。

是康有为出生及幼年生活和读书的地方。

现在,在康有为故居中有"涎香书屋"、"澹如楼"、"七桧园"旗杆夹石。

出都留别诸公康有为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出虎门康有为粤海重关二虎尊,万龙轰斗事犹存。

至今遗垒余残石,白浪如山过虎门。

康有为的书法创作与他的书学思想,可谓手心相应。

这一点,也正和康有为的学术思想与政治活动紧密结合的行世风格,相映成趣。

康有为的书体,从碑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尤其是在《云峰石刻》、《六十人造像》、《泰山经石峪金刚经》诸碑中,他涵泳沉潜,创造出独特的魏碑行楷——康南海体。

康有为的书法,初视不甚平正和顺,细节处理甚至稍嫌刚糙与悍戾,与柔弱甜美的帖派书风形同冰炭。

但其放笔直取,一任霸悍,解衣磅礴,不拘小节,有动少静,敢作敢为……这份声威,一见夺目,再见惊心,非常“动人”。

康有为生平与丰功伟绩及后世评价

康有为生平与丰功伟绩及后世评价

康有为生平与丰功伟绩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他创立"强学会",定期 集会讲学,将所写讲义 刊登在《中外纪闻》上。 同年,康有为开始编纂 《大同书》,对破除迷 信、提倡科学,促进中 国近代科学的发展都起
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来临
之际,康有为又创办了 《不忍》杂志,继续宣传贡献。他在广州创办的"万木草 堂",以及在海外创办的"中华学 校"等都成为了培养维新人才的 重要基地。这些学校培养出了一 批批优秀的人才,对中国近代史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有为的丰功伟绩
促进文化交流
康有为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多次出访海外,与外国学者、政治家进行交流和 合作,对中国近代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第3部分
后世评价
后世评价
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 要人物,他的丰功伟绩和思想 主张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主张、办学理念以及 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都得到了
后人的高度评价
同时,也有人对他的思想和行 为提出批评和质疑,但无论如 何都无法抹杀他在中国近代史
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20XX 感谢大家倾听
维新思想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试 图在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 制。变法失败后,他逃亡
海外
2
第2部分
康有为的丰功伟绩
康有为的丰功伟绩
康有为的丰功伟绩主要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推动变法维新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 上重要的政治家和思 想家,他积极推动变 法维新,试图拯救中 国。他提出了许多现 代化的思想和主张, 如建立君主立宪制、 发展资本主义等,对 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康有为

康有为

4.人物评价
康有为的一生,当时与后世褒贬不一 。
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 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 袖。
2.人物思想
赋税思想
商兴才能 国富。 统治者必 须“保 商”, “轻税”
立宪思想 君主立宪 依宪治国
书学思想
提出“尊碑” 之说。 诗歌创作,具 有浓郁的浪漫 主义特色。政 治论文打破传 统古文程式, 汪洋恣肆,骈 散不拘 。
3.主要著作
• 考》 《日本变政考》 《大同书》 《欧洲是一国游记》 《广艺舟双楫》等
近代思想启 蒙先锋
康有为
生平简介 人物思想
大纲
主要著作 人物评价
1.生平简介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 素,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 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 家、教育家,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 的代表人物,后为保皇派首领。 初年学习传统儒学,国家的危亡, 现实的刺激,使他对旧学发生怀疑。 1879年,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 和当时的改良思潮,开始糅合古今 中西之学改良政治。
• 1898年,康有为就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 同年,他又在上海组织发行了《强学报》。
•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 发布《明定国诏》,宣布实 行新政,“变法自强”。
戊戌变法
• 反对派发动“戊戌政变”, 使得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前后一百零三天,又称“百 日维新”。

•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组织保皇会,反 对革命。 •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 “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拥立溥仪登 基,不久即在北洋政府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 1927年病死于青岛。
公车上书
• 1895年,得知《马 关条约》签订,联 • 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 合1300多名举人上 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 万言书,即“公车 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 上书”。 法,受阻未上达。

康有为

康有为

Kang Youwei康有为(1858~1927)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广厦,号长素。

广东南海人。

家为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祖父赞修,道光举人,曾为州学正、训导。

父亲达初,早年从朱次琦游学,做过知县。

生平和思想咸丰八年(1858),康有为生于南海西樵之银塘乡(亦名苏村)(见彩图广东南海县苏村康有为故里)。

7岁能文,被目为神童。

又有志于圣贤之学,开口不离圣人,乡里戏呼为“圣人”。

19岁得从同县大儒朱次琦学习。

朱次琦,号子襄,道光年间进士,教授于本乡礼山草堂,学者称九江先生。

他沟通汉学与宋学,而直溯孔子,自有一套教学体系。

除教授生徒经学、史学、掌故之学、性理之学、词章之学外,又注意学生孝悌、气节、气质、威仪等品德修养,“一时咸推为师表”(缪荃孙《朱次琦传》)。

康有为从朱学习三年,思想颇受其影响,也为学业奠定了基础。

康有为从礼山草堂回西樵山后,开始了接触新知识的时期。

他在西樵山独学的4年中,除研究史学并由宋明性理而扩及佛学外,因结交张延秋编修,得知“京朝风气,近时人才及各种新书,道、咸、同三朝掌故”(《自订年谱》)。

又遍读当时所能见到的、由江南制造局及西方教会所译的各种西书。

光绪八年(1882),他赴京师应顺天乡试下第南归,复游上海。

前此他曾游览香港,至此愈加感到“西人治国有方”,不可像古人那样把外域都看做是不开化的夷狄,更大量购买西书而归。

从此遂大讲西学。

由于广读西书,思想变化日益显著,自成其独特的体系。

他学习算学,“以几何著人类公理”(同前),并著内外《康子篇》,内篇言天地人物之理,外篇言政教艺乐之事。

光绪十四年(1888)以后,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刺激下,康有为开始接触实际政治,并以自己学习所得教授生徒和著书立说,扩大影响。

光绪十四年他赴京师应顺天乡试,又落第,鉴于中法战争后,国势日蹙,乃于九月发愤上万言书(《上清帝第一书》),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

书虽为顽固派所阻,未得上达,但引起朝野很大震动。

康有为

康有为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七日(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光绪帝被软禁,戊戌六君 子被杀。九月初十日(10月24日),康有为经由吴淞、香港到达日本,他在途中发表公开信,说是“天祸中国, 际此奇变”,称慈禧太后为“伪临朝”,称幽废光绪帝为“罪大恶极”,并将“密诏”改窜露布,提出“无徐敬 业之力,只能效申包胥之哭” ,表示要“奉诏出外求救”。接着,康有为发出《奉诏求救文》,首数慈禧太后 大罪十条,继言光绪帝“勤政爱民,大开言路”等“圣明”。说明自己“过承知遇,毗赞维新,屡奉温室之言, 密受衣带之诏”,准备“奉诏求救”。当他在香港时,就想“动身到英国去”,并“先告英使署参赞及上海领事、 香港总督,请其电英廷相救”。还谒见英国子爵柏丽斯辉,“请其出力相救”。 他的弟子梁启超在逃亡途中上 书伊藤博文,请他与英、美诸公使商议揭破慈禧太后“欲杀寡君之阴谋,诘问其幽囚寡君之何故”。 等到了日 本,康有为又请文部大臣犬养毅予以支持; 又上书同文会领袖近卫笃麿,说明“受衣带之诏,万里来航,泣血 求救”。 这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陈少白也在日本,“以彼此均属逋客,应有同病相怜之感”,拟亲往 慰问,借敦友谊,曾托日人宫崎寅藏、平山周等向康有为示意。康有为表示自己奉有“密诏”,不便和革命党人 往来,拒绝合作。孙中山又通过日本人的关系,组织一次孙、陈、康、梁的会谈,商讨合作方法,康有为不到会, 派梁启超为代表,没有谈出什么结果。孙中山复派陈少白往访,梁启超导陈见康,陈少白反复辩论至三小时,请 康有为“改弦易辙,共同实行革命大业”。康答曰:“今上圣明,必有复辟之一日。余受恩深重,无论如何不能 忘记,惟有鞠躬尽瘁,力谋起兵勤王,脱其禁锢瀛台之厄,其他非......
强学会 “公车上书”被拒绝代呈,光绪帝没有看到。不久榜发,康有为得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康有为又 于同年五月初六日呈送《上清帝第三书》,提出了变法的步骤,指出自强雪耻之策有四:即富民、养民、教士、 练兵,而如何审端致力于上述四策,则在乎“求人才而擢不次”、“慎左右而广其选”、“通下情而合其力”三 者,以求“人才得,左右贤,下情达”。这次上书由都察院代呈,光绪帝第一次读到他的上书。接着,他又上 《第四书》,再次吁请“尊贤而尚功,保民而亲下”,使“有情必通,有才必用”,并正式提出了“设议院以 通......

康有为

康有为
面阐发了这个思想。他认为这是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儿童从胎 教到20岁的全部教育由公立政府负责,全社会的人都有权接受这一完整的教
育,其中人本院、育婴院、怀幼院(或叫慈幼院)是六岁以前的儿童受教育
的机构,属学龄前教育,为"公养阶段";6岁以后儿童入小学院,至大学毕业 20岁,为"公教"阶段,接受系统的学龄期的教育。
德性,萌发仁心,孕育其博爱、反正、平和的心境,从而间接地影响胎儿。康有
为主张在人本院设女师、女保、女博等专门对孕妇进行教育。康有为还要求孕妇 读好的书,听好的音乐。
论婴幼儿教育
• 婴幼儿教育是康有为大同世界设计的学前教育公养制度的又一级。婴 儿出生后,在人本院6个月,断乳后进育婴院。若育婴院后设慈幼院 的,则育婴院收婴儿至两岁,三岁幼儿入慈幼院至五岁,六岁入小学 院。如果不设慈幼院,则婴幼儿总归于育婴院。儿童在育婴院接受完 全的学前公育教育。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
素,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 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
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
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绪十七年( 1891年)后在广州设得知《马关条约》签
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
上书”。“戊戌变法”的发动者和领导者,最早 提倡借助西方经验推动行政改革的改革者之
论胎教
• 康有为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胎教学说,尤其是他的关于创立人本院以对孕 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新颖独特,亘古未有。人本院也称胎教院,是对孕 妇和胎儿进行集体胎教的社会公益机构,是实施儿童公养公教的重要措施之 一,康有为把设立人本院作为去家界,除私有根源以实现大同理想社会的重
人本院的论述。

戊戌变法之康有为

戊戌变法之康有为

04
康有为的思想和影 响
康有为的哲学思想
01
康有为的哲学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主张“仁爱”和“天 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02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受到环境和教育的负面影响,
因此需要回归本真,发扬人性中的善。
康有为提倡“知行合一”,认为知识和行动应该相互配合,才
03
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维新派的出现及其改革主张
文化教育
康有为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主张废除八股文,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校, 推广西学,提高国民素质。
军事改革
他强调军事改革的重要性,主张建立现代化的军队,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装备, 提高国家的国防实力。
03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 中的作用
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和主张
康有为认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和强大,必须进行全面的改 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他主张建立君主立宪5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 义和教训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重要改革,通过引进西方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戊戌变法中的经济改革措施,如鼓励兴办实业、发展资本 主义经济等,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经 济的瓦解。
康有为的政治生涯和晚年生活
政治生涯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曾多次上书请求变法 ,并积极参与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流亡海外,继 续宣传变法思想。
晚年生活
康有为晚年回归中国,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同时继续关注 国家政治事务。他晚年生活相对平静,但仍坚持自己的政治 信仰和理念。
02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 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有为、梁启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姬群康有为、梁启超作为叱咤风云、家喻户晓的近代著名人物,他们的名字是与戊戌变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他们两人曾经生活在中国近代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对近代历史的演变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为实现改良政治、救亡图存而进行的教育改革中,音乐启蒙教育也成为他们思想主张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众所周知,康有为作为维新变法的领袖人物,非常看重教育的功能。

他把从事教育事业当作进行政治活动、救亡图存、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典型的教育救国论者。

在其教育思想的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倡导音乐教育的内容。

在写于1891年的《长兴学记》中,他不仅对学生提出了义理、经世、考据、词章以及礼、乐、书、数、图、枪的知识培养,而且对学生提出进行音乐、舞蹈、体操和军事技艺的训练。

他还特意撰写了《文成舞辞》,让学生伴随着鼓乐的节奏,边歌边舞,以此陶冶学生的性情,锻炼学生的体质,以便去担当起救国救民的重任。

(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77~378页)这些主张在其后来著名的《请开学校折》(1898),尤其是《大同书》(1902)中有进一步的阐发。

在《请开学校折》中,为“鼓荡国民,振厉维新”,他呼吁“广开学校,以养人才”。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07页)他提出对七岁以上的孩童应“教以文史、算数、舆地、物理、歌乐”,把歌乐作为众多科目中的必修科目之一。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音乐教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划,例如从孩童(3~5岁)开始,就要求育婴院不仅要“养儿体”、“开儿知识”,而且要“乐儿魂”,认为“婴儿能歌,则教仁慈爱物之旨以为歌,使之浸渍心耳中。

”对小学(6~10岁)的音乐教育也有要求:“儿童好歌,当编古今仁智之事,令为歌诗,俾其习与性成。

”对中学(11~15岁)的音乐教育则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目的,因为“此时纯为学龄”,乃“一生之学根本于是”,故“养体开智以外,又以育德为重”,但礼乐也不可废,他说:“礼以固其肌肤之会,筋骸之节,人世相交之道,公家法律之宜;乐以涵养其性情,调和其气血,节文其身体,发越其神思。

”至16~20岁的大学教育中,康有为认为:“大学更重德性,每日皆有歌诗说教,以辅翼其德,涵养其性,而所重则尤在智慧也。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13~120页)可见,康有为已初步有了把学习音乐和德育、智育与体育的教育并重的意识,明确指出每个阶段学生学习音乐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一方面,他对音乐学习的重视是建立在以德、智为主基础上的,这是大方向;另一方面,他又倡导德、智、体、美平衡发展,充分看到了音乐对人的思想的陶冶、智慧的开启的重要性。

这样,音乐教育不仅构成了康有为革新求强、救亡图存思想中有机的重要一环,而且也使康有为成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最早的提倡者。

作为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不仅继承并且大大发展了康有为关于音乐教育的思想理念。

他认为,音乐教育在“开民智、育人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应立之于幼学,故在《论幼学》中特别强调指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儿童教育理念中,儿童“必习音乐,使无厌苦,且和其血气也”。

就是说,从小向儿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传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知识时,不仅“必习体操,强其筋骨”,更要授以音乐教育,使儿童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梁启超的音乐教育思想还突出体现在两大方面。

首先,作为“新民”运动的大力鼓吹者,他不仅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而且看到了音乐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乐学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张静蔚编选:《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页)。

并强调“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同上,第106页)。

在这里,梁启超将“音乐”看得与“诗歌”一样重要,并称之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

且特别指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种,实为学校中万万不可阙者。

”(同上,第112页)其次,倡导“音雄以强”、“发扬蹈厉之气”的军歌。

他说:“顷读杂志《江苏》,屡陈中国音乐改良主义,其第七号已谱出军歌、学校歌数阙,读之拍案叫绝,此中国文学复兴之先河也。

”(同上,第106页)他以斯巴达的历史证明军歌的巨大威力:“昔斯巴达人被围,乞援于雅典,雅典人以一眇目跛足之学校教师应之,斯巴达人惑焉。

及临阵,此教师为作军歌,斯巴达人诵之,勇气百倍,遂以获胜。

甚矣声音之道感人深矣。

”为此他感喟道:“中国人无尚武精神,其原因甚多,而音乐靡曼亦其一端,此近世识者所同道也。

”并认为“中国向无军歌”、“于发扬蹈厉之气尤缺”的状况,“非徒祖国文学之缺点,抑亦国运升沉所关也。

”因此当读毕黄公度《出军歌》四章后,“狂喜,大有‘含笑看吴钩’之乐”,并将全歌录于文中,还由衷赞曰:“顷复见其全文,乃知共二十四首,凡出军、军中、旋军各八章。

其章末一字,·421·义取相属,以‘鼓勇同行,敢战必胜,死战向前,纵横莫抗,旋师定约,张我国权’二十四字殿焉。

其精神之雄壮活泼沉浑深远不必论,即文藻亦二千年所未有也。

诗界革命之能事,至斯而极矣。

吾为一言以蔽之曰,读此诗而不起舞者必非男子。

”(同上,第101~102页)他不仅倡导创作军歌,对涌现出的好军歌备加称赏,而且亲自作具有军歌风格的《黄帝》四章和《终业式》四章,让同仁谱成歌曲演奏。

从他把歌曲特别是军歌不计篇幅引入自己的诗话的行为,足见其对音乐社会效果的推重。

他的这一音乐理念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从当时一些著名人士的言论中可以看出。

例如奋翮生在发表于1902年的《军国民篇》说:“军人之于音乐尤为关切深钜……然即非军歌、军乐,亦莫不含有爱国尚武之意,听闻之余,自可奋发精神于不知不觉之中。

”(同上,第184页)竹庄1904年在《论音乐之关系》中说:“凡所谓爱国心、爱群心、尚武之精神,无不以乐歌陶冶之。

则欲改良今日中国之人心风俗,舍乐歌末由。

学校为风俗人心起源之地,则改良之著手,舍学堂速设唱歌科末由。

”(同上,第214页)曾志忞1904年在《音乐教育论》第三章中专列“音乐于军事上之功用”条曰:“音乐者,一足以慰军士之疲劳,二足以忠军士之规律,三足以鼓军士之勇敢。

”(同上,第202页)如果把梁启超有关音乐教化功能的论述置于其诗教观念的知识谱系中加以考察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他的上述思想与其整体诗教观念是一脉相承的,或者说,他的音乐教化功能的论述只是其诗教观念中的有机部分。

他不仅这样大力鼓吹音乐的教化功能,而且在近代,将小说的教化功能推向极致的同样是他。

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黄霖等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修订本>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梁启超对小说社会作用的描述,虽然不像过去停留在经验认识的水平,而是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一种崭新的阐释策略理性思维下,对小说影响人的“熏”、“浸”、“刺”、“提”等四种力作了精彩的分析,并且这种分析超越了在小说社会作用问题上既有的经验认识,使他的小说批评具有了明显的知识和学理的深度,但从根本上说,他的立足点仍然未能摆脱儒家的教化理念,仍然强调的是小说对世道人心和群治的影响力量与载道功能,从而服务于他的改良政治。

对音乐作用的论述同样未能超越这个范畴。

这就是他把“诗歌”和“音乐”并列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的共同基础。

无疑,这是儒家教化传统影响下的基本思维模式。

应该说,梁启超虽非专事音乐的音乐教育家,但他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倡导及其对音乐教育思想的推重与阐释,使他在近代音乐教育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

总之,作为近代历史人物的康有为、梁启超,其有关音乐教育的思想意义重大。

第一,对吸收西洋音乐特点而兴起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一次具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同时又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对此后清政府和民国初年教育部制定的若干学堂章程与学校教则里关于音乐教育内容及其意义的阐发产生了积极影响。

如果我们再对康有为、梁启超音乐教育思想加以概括的话,不难发现,其音乐教育思想以鲜明的“修身”、“治世”为内涵和特质。

这一内涵和特质的形成,既是近代中国风雨如磐、悲壮泣血的民族历史所使然,生动地记录着那一代知识分子心忧天下、赤子报国的爱国忠诚与心路历程,又自然而然地承继着中国儒家诗教思想的传统,是儒家诗教思想传统在近代这一特定历史境遇下的一次集中呈现。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思想观念对整个20世纪的文学艺术的走向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即使在音乐审美功能大受青睐的当下,“修身”、“治世”之音依然强健,依然或隐或显地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5-03-18【作者简介】姬群(1963-),女,河南商丘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映雪】20世纪后期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思潮关学增1耿娜2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已被西方国家政府广泛采纳与使用,并已成为近百年来西方公共行政主导模式的官僚制日显步履艰难、但仍持续运行之时,新一轮政府改革思潮在西方国家广泛兴起。

这一改革思潮在“新公共管理“(N e wP u b l i cM a n a g e m e n t)等理论影响下,以对官僚制的批判和否定为突破口,提出了“政府再造”(R e i n v e n t i n g G o v e r n m e n t)、“政府新模式”(N e w P u b l i cf o rG o v e r n-m e n t)等口号及一系列新的革新理念和改革主张,并且在·5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