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化制度下的弹性运作——从乾隆三年盐斤漂失案看明清香山场的变迁

合集下载

救荒无奇策:清代灾赈方式及其特点

救荒无奇策:清代灾赈方式及其特点

救荒无奇策:清代灾赈方式及其特点赵晓华摘要:清朝灾赈方式名目繁多,贯穿整个赈灾过程,不同的赈名面向不同的赈济对象,规定了不同时期的赈灾期限和标准,体现了清代荒政既系统严密又灵活多变的实施特点,这有利于加强对灾赈钱粮的合理分布和管控,也有利于将赈灾和农业生产恢复紧密关联起来。

不过,由于灾赈方式名目繁多而不易把握,增加了赈灾的繁难程度,对地方官员的办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晚清以降,在官赈能力衰落、筹赈艰难的情势下,地方官不得已改赈为抚,对传统灾赈方式进行了变通。

关键词:清代;灾赈方式;赈名;荒政作者简介:赵晓华,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历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3)10-0121-12清朝集历代荒政之大成,建立了系统完备的救灾制度。

一旦自然灾害发生,报灾、勘灾、查赈等救灾程序依次进行,在确定受灾程度、划分灾民等差的同时,赈济活动也随之展开。

清代灾赈方式名目繁多,包括正赈、抚恤、加赈、摘赈、续赈、补赈、展赈、抽赈等,每种赈名都有各自的赈灾时限和赈济对象。

关于清代荒政的研究成果可谓宏富,但是对于清代灾赈方式名目、特点及变化的专门探讨还较少①,已有研究成果中,对上述灾赈名目的解释也有所分歧。

实际上,根据成灾情形,清朝区别灾民受灾程度,在赈灾的同时致力于恢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近代救灾法律文献整理与研究”(18JZD024)。

①相关研究主要有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张祥稳、余林媛:《乾隆朝灾赈类型考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岑大利:《清代的救灾政策述论》,《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20年第3期;等等。

121救荒无奇策:清代灾赈方式及其特点复农业生产,详细确定了赈济的不同方式及实施标准。

清代灾赈方式名目及标准的确定,体现了清代荒政制度的系统性,也反映了其因地制宜的理念和思想。

世上成功斯积德

世上成功斯积德

她·视野V i e wSTRAIT SISTER22011861年立秋这天中午,福州北郊翠微院的僧人智得步行来到城区东门外塔仔弄。

桂香街的一棵桂树底下,乡民们正在水井边汲水,见到和尚,便招呼道:“师父,你又来找我们拙夫公啦!”智得向他们颔首微笑问了个讯。

这口井为古代义井,但经过春秋板荡,早已废弃。

1844年,看到乡民喝一口水要到远在二里路外的溪边挑水,魏杰就花钱把井重新挖掘清理,算来它已经使用了17年。

“魏施主功德。

”智得心里想道。

塔仔的魏宅很大,也是挖井那几年陆续修建的。

这里有十间房舍是当年魏杰向当地的“林半街”购买来,分给他的七个弟弟和三个儿子。

魏杰把塔仔弄的这个居所名为“鹤山草庐”。

智得进屋,见魏杰正在书房兀自吟咏。

“鹤山草庐”里有他的书房,名“静修书房”,屋里收藏了万卷书籍。

虽说没有取得什么功名,但魏杰已然在福州的诗人圈里有了一定名气。

魏杰见了智得,便拉他看新写就的《自嘲》:此生傲癖从心懒,也觉诗脾得意清。

底事晚年吟未绝?都因名利不关情。

和尚便与他一番谈诗论佛。

但很快言归正题。

智得此来原有一请,他要建九峰山的海会塔,准备供养祖师舍利,兼顾四众。

智得的翠微院在北郊外的九峰山,信徒颇众。

他见四乡的乡民只能借耕地或山林埋藏先人,觉得不如建一海会塔,帮助存放骨骸。

此念一动,他首先想到要商量的人便是魏杰。

02魏杰(1796-1876),谱名大信,字从岩,号拙夫。

他是唐代名臣魏征的后裔,祖上随王审知来榕,清代康熙年间以来,便有一支迁居福州东门外菜园口,以农为业。

有一种人,你把他放在任何境地里,他都踏踏实实,守正而行,竭忠尽智,在某领域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魏杰就颇有此风。

他小时候资性聪慧,被送入私塾,但几年后因为家计沉重,他作为魏家长子便辍了学,种菜种田,倒也乐安天命。

农家的生活,日出日落,辛苦劳作而已。

父亲魏君诏也是一生务农,九个孩子都朴实勤快。

积年之后,魏家便因农事勤、生活俭,持家有方而成殷实之家。

清末香山的乡约、公局——以《香山旬报》的资料为中心

清末香山的乡约、公局——以《香山旬报》的资料为中心

清末香山的乡约、公局——以《香山旬报》的资料为中心邱捷【摘要】笔者曾在学报发表过关于晚清广东士绅基层权力机构"公局"的论文,但限于资料,研究得尚不深入.本文主要利用清末广东香山县地方刊物<香山旬报>,着重讨论香山公局在诉讼、缉捕事务中官绅、官民、绅民关系等问题.考虑到晚清的香山是广东经济较发达、社会变迁较迅速的县,旧式士绅权力机构与新政时期成立的绅商机构在行使权力时有不少交集,因此,对香山县的个案作较为深入的分析,对探讨清末珠三角甚至范围更为广阔的区域的社会变化,应该是有一定价值的.【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50)003【总页数】14页(P69-82)【关键词】晚清;香山县;士绅;公局【作者】邱捷【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历史系,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2关于晚清的士绅,研究成果之多,已难于列举。

然而,根据一手资料作出的详细的个案研究却不是很多。

例如,迄今很少论著详细论述某个州县、镇乡的士绅与乡村基层权力机构运作的具体情况。

这两年,笔者有机会读到保存下来较多的清末广东香山县地方刊物《香山旬报》①笔者引用的《香山旬报》、《香山循报》(仅见一期,系前者改名),大部分来自中山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研究部的内部电子资料,小部分来自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藏本。

,发现不少涉及士绅基层权力机构的记载,特别是其中刊登的“牌批”(即官府对禀状的批示),尽管文字简略(多则数百字,少则一二十字),很多批示所涉及案件的来龙去脉并未得到清楚反映,但每期“牌批”的数量都很多,而且很多“牌批”直接提及士绅基层权力机构②例如,第8期共有“县批”100条,明确提及士绅基层权力机构的有 30条;第9期共有“县批”78条,明确提及士绅基层权力机构的有 27条。

,所以,利用这些“牌批”,再加上该刊物的“论说”、“本邑新闻”等栏目的内容以及其他文献,我们得以较多了解有关香山士绅基层权力机构的基本情况及其执行诉讼、缉捕等权力的史实,并探讨其时香山官绅、官民、绅民关系等问题。

刘洪石:略论清代的票盐改革

刘洪石:略论清代的票盐改革

① ②⑥⑦ ⑧ ③ ①⑤
载《历 史研 究
《淮 北 票 盐 志 汐

上 亏 国 课 下 累 民食 ⑦ 而 且 盐 商 本 身 也
, ,
’ ,
《清 史稿

食货 志 孔
⑩ 参 见 王 思 治 金 成 基《清 代 前 期 两 淮 盐 商 的 盛 衰 公


拖欠赔 累

,
破产在即

从嘉庆至道光二 十
刘 洪 石 略 论 清 代的 票 盐 改 革
两之 多 ⑥
两 淮 纲 盐 实始 于 清顺 治 九年 数 有 了 一 定 的分 配
,


嗓 口 的 这 就 是 高 额 的 税 课 巨 量 的捐 输 高
, ,
,
淮 南派 行 一百 四 万二 千
利 的努 银 繁 多 的浮 费 层层 的勒索 一 句 话
, , ,

,
三 百 九 十 引 淮 北 派 行 二 十 二 万 九千 一 百 二
,

,
即 将 各 商 所 领 盐 引 分 成 十 纲 编 成 纲 册 舟年
以 一 纲 行 积 引 九纲 行 新 引 纲 盼 许 商 人 永 远
取 得 这 场 改 革 的 成 功 的 然 而 封 建 社 会 自身 发 动 的 这 场 改 革 制 定 的 一 系列 的 新 经 济 政
,
策 对 我 们 今 天 的 经 济改 革 仍 有 着 一 定 的 现



原 先被 两 淮 盐 商 垄 断 的 六 省

国 赋 最 为 紧要

而 夭 下盐 课 则又 以两 淮
二 百 五 十 余 州县 的 位 市 场 丧 失 殆 尽 盐

对比宋明清的盐税明朝盐税大量流失

对比宋明清的盐税明朝盐税大量流失

对比宋明清的盐税,明朝盐税大量流失宋朝富可敌国(世界)的议论不绝于耳,人口占世界的25%,gdp占世界的75%,每年税入1亿6000万贯(这个1亿6000万是贯、石、匹、束的总和),耐心研究了一下宋明两朝的财政收入,发现问题。

问题是:两朝的盐税收入差距巨大。

盐税占两朝财政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南宋末期,盐税甚至于占到财政总收入的80%以上,盐税实实在在支撑着两个王朝。

明朝万历年间,明朝国库(太常库)平均每年财政收入209万两白银,其中盐税超过100万两,明朝末期,盐税最高时达到250万两白银(整个财政收入约366万两白银)。

下面问题就是:宋明两朝的盐产量是多少?正常一个人一年消耗不到5公斤盐,2007年,中国食用盐销量829万吨(全部盐销量6200万吨,包括工业用盐),人口12.7亿,人均每年消耗食用盐13斤,考虑到现在食用盐价格低廉,有可能一部分移作工业使用,食用的食盐也就是10斤左右。

北宋时人口6000万(官方统计),盐产量不会超过6亿斤,其中最重要的盐产地是两淮流域,盐城、泰州一代的盐产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0,绍兴二十七年仅淮南产盐就达到380万石,淮盐一年产量100万引略多一点,这样估计当时全国的盐产量大致在200万引——300万引,一引116.5宋斤(据《宋史·通货志》,“盐引每张,领盐116.5斤,价6贯。

”)折合149市斤,北宋中期一年的官方盐产量大约是3亿多斤,每人每年5斤盐的消耗,比现在低一半,主要是因为盐价贵,吃的省,还有私盐的冲击。

宋朝朝廷把盐引卖给盐商,一引6贯钱,可得盐税1200万贯每年,有时朝廷会滥发盐引,还会多得盐税,但这样引起通货膨胀,盐商会提高盐价,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那么明朝的盐产量如何呢,按明代的“纲盐制”∶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10个纲,每纲盐引为20万引,每引折盐300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公使(运输)银三两。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第一中学高一3月月考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第一中学高一3月月考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第I卷(每题1.5分,共45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

5分,共45分)1、《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2、中国秦朝因长城和兵马俑而名满世界,这些举世闻名的工程得以完成的基本条件是A.繁重的赋税 B.苛刻的兵役 C.沉重的徭役 D.土地兼并3、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

这一现象说明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 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 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4、“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立,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5、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长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D、晚上“市”门紧闭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7、《盐铁论·轻重》载:“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

”封建社会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稳定统治秩序,增强中央政府实力 B。

协调盐与铁的生产关系C. 进一步拓展官营手工业的经营范围 D。

保障盐铁生产,满足人民需要8、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这表明清政府A.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起底盐改:一个古老垄断行业的转身

起底盐改:一个古老垄断行业的转身

起底盐改:一个古老垄断行业的转身作者:屈一平来源:《人民周刊》2015年第11期国企改革的靴子落地——9月13日,“22号文”(《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剧透”之后,新一轮国企改革将全面启动。

其中盐业改革,由于其千年垄断历史的特殊性,遭遇此轮国企改革,前景更加令人猜疑。

早在一年前,中国盐业改革的号角就已吹响——2014年10月29日,中国盐业协会对外披露,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议已通过第七套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并在各部委完成意见征求。

方案的核心为2016年起废止盐业专营,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

盐,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历代均由官营。

《明史》记载:洪武初年即在诸产盐地次第设置转运盐使司、盐课提举司。

此二职都是地方官,负责日常盐务。

而众所周知的《红楼梦》中林黛玉之父林如海,所任巡盐御史则是代表朝廷巡视地方盐务。

这一千年官盐改革之路,颇为坎坷。

第六个食盐专营改革方案提出的时间,要追溯到5年前的2009年。

而今,再度遭遇国企改革,这一古老垄断行业的千年转身,真的能如期实现吗?将面临怎样的阻挠和压力?《人民周刊》记者多方调研,众多盐业改革专家人士指出,盐业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设置三年的改革过渡准备期——一方面,需要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倒逼国有盐企转变观念,调整思想;另一方面,政府需要过渡准备期,保障食盐安全和边远发放以及安置盐企员工,以此保障千年盐业改革的平稳着陆。

“这个行业已经麻木”盐业在古代是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部门,早在战国时期,秦商鞅变法后就置盐官,实行食盐官营。

明清时,扬州盐商之富更是天下闻名。

中国对盐业实行专营管理,实际上是承袭了历史上对盐业专营的长期做法,但与封建时代实行盐业专营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已经迥然不同了。

今天,盐税在财政收入中已经无足轻重(如果按照目前每吨25元的最高盐税征收额度计算,2013年盐税收入还不到国家税收的万分之二),政府实行盐业专营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食盐健康和战略储备。

重庆市巴蜀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卷

重庆市巴蜀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卷

巴蜀名校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仪礼·觐礼》日:“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

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周代以政治联姻巩固统治B.法家思想的发展C.宗法制与分封制联系密切D.儒家思想的影响2.西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从域外引入多种作物,根据下表可知,这些作物的传入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A.推动了中西文化的全面交流B.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C.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D.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3.唐初实行食实封制度,皇室诸王派人直接到封户之州征取租庸调,分割国家税收。

后来,封户缴纳的封物改为由国家征收后送到京城,再由食封的皇室诸王领取,庸调也降到以三丁为限。

这说明A.官僚政治日益强化B.政府财源发生改变C.赋税制度发生变革D.中央集权面临危机4.据统计,北宋客户占全国人口的35%~40%,宋朝政府明文规定出租者与租佃者之间的关系是纯契约关系,客户拥有迁移自由。

“富民召客为佃户。

每岁未收获间,借贷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重文轻武忽视经济发展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5.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图1所示农具道:“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

”这种农具的使用A.提高了农业播种的效率B.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C.实现了农业动力的变革D.标志着精耕细作模式的成熟6.在2022年3月27日召开的“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座谈会上,学者们回顾了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台湾的风雨历程,为今日维护国家统-一、领土主权完整提供了有意义的历史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过 程 当 中,往往 能 够形成 更 为灵 活 的机制 ,这
面。陈锋在 《 清代盐政与盐税》④ 中指出清代的食
盐 运销制 度是 “ 割据式 的引岸制 ” ,盐销 区域划分 僵硬 ,很难变通 ,为食盐 运销带来诸多不便 ,成为 了私 盐流通的其 中—个根源 。黄 国信 的 《 区与界 : 清代 湘粤赣界邻地 区食盐专卖研 究 》 也为我们展 现 了在生硬 的运销 “ ”限的划分下 ,“ 界 区”中的人
② 刘 志伟 .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 — 明清广东户籍赋役制度研究【 . :中山大学出版社,97 M] 广州 19 . ③ 曾仰丰 . 中围盐政史 【 . M】 商务印书馆,97 13 .徐泓. 的盐务行政机构 [. :台大历史学 系学 报, 9 , 5. 明代 J 台北 ] 1 0( ) 9 1 徐泓. 清代
灶仓廒吹揭倒塌 ,加以暴雨滂沱 , 冲下透 ,人 上 力难支 ,以致溶化多盐。伏查照雍正十二年惠潮
二 州漂失 盐包 之盐本 银两 ,经 前任 总督鄂 弥达 奏 明 ,于雍 正 十一年余 盐埠 羡银 内拨抵 在案 。今 香 山等场 ,所遭飓 风更 大 ,动项 赈恤 ,前项 溶化 盐
正 是本文 希望考察 的内容 。
中国的盐场管理制度研究起步较早 ,以往学
们如何透过各种方式,打破界的限制。他们的研究
作者简介 :徐靖捷 ( 9 5 ,女 ,中山大学历史学 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 18 一) ① 傅 衣凌 . 中国传统社会— —多元 的结构『 . 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9 8( . 1 18 , ) 3
因此 ,在香 山场 ,虽然 明末以来 ,产盐 日少 ,但商人和灶户仍然通过其他手段 ,交足课税 ,而进一步将香山场
开发成稻 田区。 本文表明 , 在国家的僵化制度下 , 场的居 民却有着多样的生计 , 盐 展现出富有弹性的运作方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键 词 :珠江三角洲 ; 盐场;管理制度;香山 中 图分 类号 :K .8 2 4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 0 一 9 6 ( 0 0) 4 _ 0 7 1 O 3_ 8 4 2 1 0 _o 4 - 2
来 ,探 讨珠 三角盐场 明清 以来 的发展模式 。香 山场
从乾隆三年七月到乾隆八年九月,鄂弥达 、
马 尔泰 、庆复 、策楞等人 先后担任 两广总督一 职 。 从 策楞上 报 的奏折 内容看 ,前 三者也 曾经 上奏 禀 明案 件的处理情 况 。其 中马尔 泰称 :“ 隆三年 七 乾 月 之飓风 ,迥 异寻 常 ,飞沙走 石 ,树 拔连 根 ,场
两淮盐场 的研究【】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研究论文: 26 17. c, / 第 0 种, 2 9 ④ 刘淼 朋 代 盐业 土地关系研究[. 史研 究, 9,)刘淼 明 朝 灶户的户役『. J盐业 ] 1 02. 9 ( J盐业史 研究 , 9,) 】 1 2 2 9 (. ⑤ 徐 泓. 明代前期 的食盐 生产组 织【 . J 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 , 7 , 4. 泓. 】 1 5( ) 徐 9 2 明代后期盐业 生产组织与生产形态 的变 迁[] ̄ D f c/ H 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96 / l 17 . ⑥ 薛 宗正. 明代灶 户在盐业生产 中的地位[ . J 中国历史博 物馆刊,9 3( .陈诗启. 的灶户和盐 的生产[ . 】 18 , ) 5 明代 J 厦门大学学 】
包含今 天的中山市 、珠海市和澳 门的大部 分地 区, 建县以前属于东莞县管辖。唐至德二年 (6 ) 76 东莞 县曾经在 此设 立香 山镇 。宋绍兴二 十二年 ( 2 , 15 ) 1 东莞县令姚孝资上呈分香 山镇设香山县 ,获得朝廷 同意 ,并将南海 、新会 、番禺三县划出一部分土地 归入香山县管辖 。在香 山县山场村设立香 山场 ,设
虽然是针对食盐运销制度, 但是却给了笔者很大的启
发 。僵 化的盐政似乎也会影响到盐场的管理制度方
月 间户部 尚书徐本 所上 。在徐 本 的奏 折 中 ,此 事
终于告一段落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一件盐场盐斤
漂失 案件需要废 时 6年才 最终定论 ?
面?盐场的人们又是如何面对和应付这种局 面的? 本文 以明到清 中期 的香山场为中心 ,希望将香 山场 的发展 与 国家对 盐场管 理制 度 的变化结 合起
徐靖捷 : 僵化制度 下的弹性运作——从乾隆三年盐斤漂失案看明清香山场的变迁
・7 4・
僵化制 度下 的弹性运作
从乾隆三年盐斤漂失案看 明清香 山场 的变迁
徐 靖捷
摘 要 :明清以来,珠江三角洲的沙田日 益成陆, 开发沙田比生产食盐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人们
纷纷开垦盐场 田地 , 威胁 到食盐的生产。 但是盐场的管理制度始终存在 , 商人 和盐 民必须完成 国家的课 税要求。
在 王朝 整齐 划一 制度 下 ,地方 社会 往往 能 够展 现 出弹性很 大 的适 应 能力① 。在 广大 的农 耕 区 ,这 种
“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制度运作方式 已经被许 在 多学者揭示出来 。作为国家专门管理的盐场 ,国
家对 其本来 就 有着 更 为严格 和 复杂 的管 理要 求 , 而 随着环境 和人事 的变迁 ,盐 场在 制度 实 际运作
界主要从 明清 两朝盐 场 的管理机 构⑧ 食 盐生产关 ,
导 言
系㈤ ,灶户的基层组织及演变 灶户的地位和作 , 用 等方面进行研究。然而 , 他们的研究主要从制
度方 面进行考量 , 很少具体 分析制度与地方社会 如 何结 合 。 一些学者 也开始 注意到清代盐政 的僵化局
明清 以来 的中 国社会 呈现 出多元 化 的趋势 ,
报 , 5, ) 1 7( . 9 1
⑦ 陈锋. 清代盐政 与盐 税『 】 M. 郑州: 中州古籍 出版社 , 8 . 1 8 9 ⑧ 黄 国信 . 区与界 :清 代湘粤赣界邻地区食盐专卖研究f 】 M . :生活 ・ 书 ・ 北京 读 新知 三联 书店, 0 . 2 6 0
< 盐业史研究>2 1 年 4期 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