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知识总结(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第四章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第四章

初中地理知识归纳总结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一、人口与人种1、世界人口的增长⑴目前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0亿(1999年10月12日)⑵人口的增长速度:①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决定的②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③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一般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快。

2、世界人口的分布(P66中的图4.5)⑴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单位:人/平方千米)⑵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人口稠密区: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40%,集中了人口的70%。

①亚洲东部、南部②欧洲③北美洲东部人口稀疏区:①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干②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湿③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冷④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高⑶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的影响3、人口问题⑴人口增长快,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问题:①衣——需求量大②食——粮食紧缺③住——住房紧张④行——交通拥挤⑤上学、就业、看病难⑵人口少→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⑶城市化问题: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的无计划膨胀,产生或加剧一系列问题。

⑷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不同的人种⑴类型:根据肤色、发形、面部特征、体毛等外部体质特征,人类可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

白种人是世界第一大人种。

⑵分布: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⑶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平等的。

二、世界的语言和宗教1、世界的语言⑴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⑵汉语: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居民与聚落》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居民与聚落》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材地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 / 七年级地理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七年级上册《居民与聚落》知识点归纳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广阔的见识,可以让学生了理解到做人的道理还有生存的意义,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地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一.世界人口的增长1.世界人口的变化趋势:缓慢→加快→更快→变慢2.xx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5亿。

3.为什么人口增长越来越快?随着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人的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降低,使口增长速度加快。

4.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衡量。

5.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自然增长率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

6.出生率是一年内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7.死亡率是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1.世界人口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稠密可用人口稠密度来表示。

人口稠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

2.人口分布的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3.人口分布的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三.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交通,居住,就业,生活,环境,资源,医疗,教育。

2.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带来人口老龄化,劳动短缺,国防兵力不足。

四.不同的人种1.不同人种产生的原因:在人类发展早期,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受到环境的影响,身体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

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必考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必考知识点归纳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必考知识点归纳选择题1、如图所示的传统民居中,最适合游牧民族居住的是A.B.C.D.答案:AA、B、C、D中A是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建造,最适合游牧民族的居住;故答案为A。

2、谷爱凌夺得2022年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金牌。

接受采访时,她流利的说着两种不同的语言,其中一种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另一种是使用最普遍的,它们分别是()A.汉语、英语B.法语、汉语C.汉语、俄语D.汉语、西班牙语答案:A根据所学可知,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超过13亿人使用。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语言,由于历史上英国的殖民地遍及全球,英语的影响也遍及世界,所以A符合题意。

排除BCD,故选A。

3、下图中有关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地居民都以白色人种为主B.两地纬度相同,气候类型相同C.两地都以水稻种植业为主D.两地都是世界著名的产油区答案:A甲为阿拉伯半岛,乙地为印度北部,两地居民都以白色人种为主,两地纬度相同,但甲为热带沙漠气候,乙为热带季风气候;两地都以小麦种植业为主;甲是世界著名的产油区,故选项A 正确。

故选A。

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亚洲的知识。

4、下列关于世界居民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缓慢B.西欧以白色人种为主,多信仰基督教C.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北部D.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英语答案:B关于世界居民的叙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快;西欧以白色人种为主,多信仰基督教;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故选:B。

5、中东地区的大多数民居墙厚、窗小、色浅,这是因为A.受地形影响B.受宗教习惯影响C.抵御冬季的寒冷D.适应炎热干燥、多风沙的气候答案:D西亚地区属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燥,多风沙,墙后窗小可以抵御高温和风沙,色浅是为了反射强烈的太阳光线的照射。

所以选D。

6、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世界三大宗教起源于()A.欧洲B.亚洲C.非洲D.北美洲答案:B宗教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其中信仰人数最多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其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发源于亚洲西部,佛教发源于亚洲南部,故选B。

初一地理上册 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初一地理上册 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文化遗产:聚落中的文化遗产也是其文化特色之一,包括历史建筑、古迹、传统手工艺等。这些文化遗产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是聚落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
添加标题
聚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介绍聚落的形成背景、历史演变和现代发展
聚落的历史遗迹:介绍聚落中的历史遗迹,如古建筑、古村落等,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
聚落的发展趋势
新型聚落形态的出现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乡村聚落的逐渐消失
聚落发展的可持续性
03
聚落的分布与特点
聚落的分布规律
分布地区:平原、盆地、河谷等地区
分布特点:沿河流、山麓、海岸线等分布
影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交通等
分布规律:不均匀分布,城市多分布在平原地区,乡村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
聚落的特点与优势
聚落的保护与传承: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聚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聚落的文化特色:分析不同地区聚落的文化特色,如建筑风格、民俗风情等
聚落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聚落文化的影响:分析聚落文化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聚落文化的形成:介绍聚落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特点
聚落文化的传承:探讨聚落文化如何传承、发展和演变
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如气候、地形、水文等
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选择适合生存的地点定居
聚落的形成还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聚落的分类
乡村聚落: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聚落
乡村城市融合型聚落:兼具乡村和城市
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聚落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初一地理上册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初一地理备考重点来啦!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备考重点来啦!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备考重点来啦!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知识点总结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知识点重点考查人口的分布特点和目前主要的人口问题。

今天的主要内容是居民与聚落知识点,大家一定要仔细阅读学习,希望对大家期末备考有帮助!知识点第一节、人口与人种1.世界人口的数量:2006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到65亿。

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详见教材64页图4.1世界人口增长曲线)3. 决定人口增长速度的原因: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当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自然增长率等于0,表示人口停止增长;自然增长率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汉语是一个语族,主要分布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新加坡共和国、蒙古、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老挝、朝鲜、韩国、日本、美国西部州和夏威夷州等国家和地区。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会说汉语的人大约有16亿,居世界人口数量使用语言第一(占世界人口使用语言五分之一)、使用广泛度居世界第二(英语广泛度第一,有5000多万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汉语是联合国承认的官方六大的工作语言之一。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聚落的形成人类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动到稳定,逐步确立了乡村聚落。

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①圆形或多边形村落(少河的平原)②带状村落(河网密布的平原)古代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②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古代城市的分布特点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发展早的地区。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不知道大家是否学会了呢?大家一定要好好利用最后的时间复习备考,预祝大家可以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五章复习(2024版新教材)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五章复习(2024版新教材)

山区、河流、河谷地区——条带状聚落
平原地区——团块状聚落
二、知识梳理
分布地区 民居特点 西亚民居 墙厚、窗小
8.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民居形态
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热带沙漠气候,昼夜温差大,多风沙,防止 热量传导和减少风沙的侵入
东南亚民居
双层木屋 或竹楼
热带地区,气候湿热,防潮、通风、散热
黄土高原
窑洞
使用人数最多
汉语
使用范围最广
英语
二、知识梳理 5.世界的三大宗教
三大宗教
基督教
主要分布地区 欧洲、美洲、大洋洲
发源地
亚洲西部 (巴勒斯坦地区)
伊斯兰教
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 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亚洲(阿拉伯半岛)
佛教
亚洲的东部 和东南部
亚洲(古印度)
标志性建筑 建筑特点
教堂 顶部有十字架
清真寺 圆顶
佛寺、庙宇 塔状建筑
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会给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二、知识梳理 3.三大人种的分布
根据体质方面(皮肤颜色、头发形状、面部特征等)的特征,人类可以划分为白 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此外还有大量混血人种。
人种 肤色 头发 面部 体毛
主要分布区
黄种人 淡黄色 黑直 扁平 中等
白种人 较浅
二、知识梳理
10.国际经济合作
南北对话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
南南合作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
国际经济合作使得差距减小
合作的重要性:全球资源、能源分布不均、优势条件各异;国家间经济息息
相关,需取长补短。
波状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本章整合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本章整合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完成第2~3题。
2.随行翻译除了母语外,还应精通的语言是( D )
A.英语
B.法语
C.西班牙语
D.阿拉伯语
3.随行人员看到最多的宗教建筑物是( B )
A.教堂 B.清真寺
C.寺庙 D.佛塔
解析:第2题,沙特阿拉伯主要使用阿拉伯语。第3题,沙特阿拉伯人
多信奉伊斯兰教,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代表性建筑物。
4.(2021江苏连云港中考)以下民居景观图中,反映当地湿热环境的 是( B )
欧洲西部、南北美洲东部等地。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
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世界人口稠密区。
关闭
D
解析 答案
9.(2021湖南长沙中考)不同人种外表特征与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据此推测黑色人种的故土位于( ) A.非洲 B.美洲C.欧洲 D.亚洲
关闭
非洲主要位于热带,太阳照射强烈,因此最有可能是黑色人种的故乡。
5.(2021湖南邵阳中考)20世纪70年代,印度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开场
推行控制生育方案政策,鼓励一对夫妇只生育两个孩子。政府对不
多于两个孩子的夫妇,在就业、教育、住房和医疗等方面给予照顾。
以下状况是由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引起的是( )
A.劳动力短缺
B.国防兵源缺乏
C.社会福利优越 D.环境破坏严重
2.当地的资源: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地的资源直接影 响建筑材料的选择。如我国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以窑洞为主,当地 居民就是利用黄土土层深厚、直立性强的特点,建造了冬暖夏凉、 干湿宜人的窑洞。再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用冰雪建 造了冰屋,屋外冰天雪地,屋内却很温暖。
一二
【例2】 不同的民居特点反映了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以 下民居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的是(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城市聚落的发展
01
02
03
经济发展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聚 落的发展,因为经济活动 需要人口聚集,同时也需 要各种设施和服务。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是指农村人口 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的发 展促进了城市聚落的发展 。
社会进步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生 活品质的要求提高,这也 促进了城市聚落的发展。
城市聚落的特点与分布
04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形态与地理环境
聚落的形态和分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例如,山地地区的聚落多位于山谷 地带,而河谷平原地区的聚落则多分布于河流沿岸。
聚落发展与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中的资源,如土地、水源、矿产等,对聚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 作用。例如,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更适合发展农业,从而形成较大的村庄或城 市。
聚落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聚落演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聚落也会发生相应的演变。例如,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 城市化的进程加速,许多农村聚落逐渐演变为城市聚落。
聚落类型与社会经济特征
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的社会经济特征也有所不同。例如,城市聚落的居民往往拥 有更高的收入和更高的教育水平。
聚落与文化的关系
护和修缮。
传承与创新
在保护文化遗产和历史名城的 同时,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实现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的发
扬光大。
政府规划与建设
政府对乡村聚落进行规划和建设,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 平和幸福感。
乡村聚落的特点与分布
特点
乡村聚落规模较小,人口较少,房屋建筑多为木结构或土胚 房,居民职业以务农为主,生活节奏较慢。
分布
乡村聚落多分布在平原、盆地、河谷等地区,呈分散或集聚 的分布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的增长
(1)增长的特点是: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加快,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P70图4.1)。

(2)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的增长速度越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决定,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从地区分布看,欧洲、北美等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较低,个别国家出现负增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2.世界人口的分布
(1)分布特点:不平衡(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

人口的疏密程度用人口密度表示。

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通常用“人/千米”表示。

(2)分布状况(P72图4.4):
四个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历史上养育了众多的人口)、欧洲和北美东部(原因: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所以人口稠密)
四个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3.人口问题:一个地区保持合理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成为人口问题。

(1)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上学困难、就业困难、饥饿贫困、资源短缺、犯罪率升高(一般考试时列举出3—4条即可)
(2)增长过慢甚至停止增长或不断减少带来的问题(主要在发达国家):社会抚养老年人负担过重、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

(3)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有的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实行生育控制政策;有的人口停止增长或者人口不断减少的国家,采取措施鼓励生育。

4.不同的人种:
(1)根据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

(2)同一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世界的语言:
(1)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是世界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

(2)六种语言的分布(P78 图4.9)结合课本P79的表格4.4
①汉语:中国和东南亚等②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南部③俄语:俄罗斯等国家④法语:法国、非洲的中西部⑤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⑥阿拉伯语: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

(1)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主要分布欧洲、美洲、大洋洲(2)伊斯兰教:教徒被称为穆斯林。

世界第二大宗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和清真教。

(3)佛教:世界第三宗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4)目前,世界上有一半人以上的人是不信教或是无神论者。

(5)宗教建筑及建筑物:基督教—教堂—十字架;伊斯兰教—清真教—新月;佛教—佛塔(或寺庙)—法轮。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1)乡村聚落:一般规模较小,分为农村、牧村、渔村。

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2)城市聚落:一般规模较大,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3)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的景观有较大差异(P81 图)
2.聚落与环境: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

(1)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

(2)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团块状,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地等呈条带状。

(3)聚落与民居建筑P83活动题1 ①西亚的房屋(厚墙隔热、窗小防风)③北极地区印纽特人的冰屋(低矮无窗,保温效果好)②东南亚的木楼、竹楼,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上层通风好、既凉爽又防潮)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传统聚落从不同角度记录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2)聚落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些特色鲜明的乡村聚落正在逐步消失: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越来越少。

4.世界遗产:
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有:法国“巴黎塞纳河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省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等。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一、地域发展的差异
结合课本P90活动题1、2、3的答案
1.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欧洲、北美洲、亚洲的日本等
2.沿海比内陆发展水平高
3.经济发达的地区多分布在沿海的平原地区,内陆地区及高原、山区较落后。

温带的季风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区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寒带、热带及沙漠气候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区分的依据:根据发展水平的差异,分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差异存在诸多方面,例如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医疗水平、教育水平等。

2.P90图5.3
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欧洲最多:英法德意等;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日本。

3.世界上有190多个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非、南美洲。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4.从世界范围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在国际上,一般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之为“南北对话”,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之为“南南合作”。

5.发展中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举例:如印度的软件产业、中国的航天工业、核工业等超过了某些发达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