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课件 第4章 居民与聚落 本章整合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课件 第4章 居民与聚落 本章整合
关闭
B
答案
知识建构导图
1 2 3-4 5 6 7 8 9 10-11
5.“骑楼”是岭南(南岭以南)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它是在楼房前座 跨入人行道横空而建,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 廊。长廊的突出作用是( )
A.体现当地民族特色 C.节省建筑材料
D
B.体现房屋的建筑美 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2.当地的资源: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地的资源直接影响 建筑材料的选择。如我国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以窑洞为主,当地居 民就是利用黄土土层深厚、直立性强的特点,建造了冬暖夏凉、干 湿宜人的窑洞。再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用冰雪建造 了冰屋,屋外冰天雪地,屋内却很温暖。
专题归纳复习
一二
保文护化这、些民古俗建等筑信的息,主所要以有原重因要是的( 研究)价值。
关闭
A1.它0.D能适11应.D当地的环境
B.它能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
C.它比现代建筑好看
D.它记录的信息有研究解价析值 答案
专题归纳复习
一二
【例1】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一二
专题归纳复习
(1)①②③所表示的地区,人口比较稠密的是
,当地有哪
些优越的自然条件?
;比较稀疏的

,因为当地的自然条件是

(2)除了自然条件,影响人口分布的另一重要因素是

解析: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亚
洲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的原因是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
关闭
①第地1形0题,从②图气上候看,聚③落河分流布在④山间交的通平地上,反映了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A有.①公②路穿B过.②聚③落,反C映.③了④交通D对.①聚④落的影响。图片没有显示河流,也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总结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总结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总结要点图解一、世界人口1.人口增长率:到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70亿。

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2.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用人口密度来表示。

人口密度=某地人口数÷某地陆地面积数(人/千米²)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的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

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寒冷的极地地区、高寒的高山高原区。

南极洲是无人定居区。

3.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以及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②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国防兵力不足等问题。

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人种1.三大人种: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三大人种分布: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南部及大洋洲。

阿拉伯人印度人属白色人种。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另外在美洲地区也有部分黑色人种分布。

三、世界语言1.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2.主要语言的分布:四、世界宗教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主要介绍居民的分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以及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

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掌握聚落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同地区的民居风格,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学生在地理思维和方法上还需进一步培养。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居民的分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认识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地理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居民的分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

2.难点:聚落形成的地理环境分析,民居特色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原因和民居特色。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4.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实地考察地点,安排考察时间。

3.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区的民居,引导学生关注民居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居民的分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展示相关地图和数据,让学生了解聚落形成的地理环境。

3.操练(15分钟)分析具体地区的聚落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四章居民与聚落PPT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四章居民与聚落PPT

辩论: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
人多好……
人少好……
你对辩论双方提出的观点 有什么看法?你能否提出自己 的观点,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人口越多,创造的财富越多 人口越多,劳动力也就越多 人多力量大 人口多意味着人才多
你倾向于哪种观点?理由是什么?
人口越多,消耗的资源和财富越多 人口越多,对环境的压力越大 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就会少 人口多未必人才就多
人口/亿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70
每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年
100
30
时间趋短
人口增长
15

速度趋快
12
趋于稳定
12
12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 十分缓慢;工业革命以后, 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 加快,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
1 学习目标 3 新课讲解 5 当堂小练 7
2 新课导入 4 课堂小结 6 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1.分析世界的人口问题,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相关措施。 2.了解世界人种的划分依据及三大人种的主要特征。
新课导入
世界人口从10亿增至20亿,经历了100年;从20亿增 至30亿,经历了30年;从30亿增至40亿,经历了15年;从 40亿增至50亿,经历了12年;从50亿增至60亿,经历了12 年。根据美国有关部门的预测,2011年世界人口将增至75 亿,根据联合国有关统计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至95 亿。
近几十年来人口增长速度为何越来越快?
医疗水平提高 人类寿命延长 婴儿死亡减少 生活水平提高
想一想:人口增长的快慢由什么来衡量?
人口出生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初一地理上册 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初一地理上册 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文化遗产:聚落中的文化遗产也是其文化特色之一,包括历史建筑、古迹、传统手工艺等。这些文化遗产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是聚落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
添加标题
聚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介绍聚落的形成背景、历史演变和现代发展
聚落的历史遗迹:介绍聚落中的历史遗迹,如古建筑、古村落等,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
聚落的发展趋势
新型聚落形态的出现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乡村聚落的逐渐消失
聚落发展的可持续性
03
聚落的分布与特点
聚落的分布规律
分布地区:平原、盆地、河谷等地区
分布特点:沿河流、山麓、海岸线等分布
影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交通等
分布规律:不均匀分布,城市多分布在平原地区,乡村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
聚落的特点与优势
聚落的保护与传承: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聚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聚落的文化特色:分析不同地区聚落的文化特色,如建筑风格、民俗风情等
聚落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聚落文化的影响:分析聚落文化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聚落文化的形成:介绍聚落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特点
聚落文化的传承:探讨聚落文化如何传承、发展和演变
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如气候、地形、水文等
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选择适合生存的地点定居
聚落的形成还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聚落的分类
乡村聚落: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聚落
乡村城市融合型聚落:兼具乡村和城市
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聚落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初一地理上册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作业课件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作业课件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内习题】
1.造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原因是( C )
A.居民人口的多少
B.占地面积的大小
C.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D.地形和气候的差异
2.(2020,兰州)聚落的形成与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等条件关系密切。下列
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条件是(C ) ①地表崎岖 ②气候暖湿 ③交通闭塞 ④水源充足
5.下列关于聚落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如不对传统聚落加以保护,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B.应尽力保护那些具有传统特色的、民族特色的聚落 C.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D.对于那些较为破旧的聚落应当拆除,以利于美化环境
6.下列民居中,属于在炎热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是( A ) A.墙壁较厚、窗户较小的民居碉房 B.双层木楼或竹楼 C.山西的平遥古城 D.北京的四合院 7.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A.敦煌博物院对外轮流开放石窟 B.在古代建筑上刻写“××到此一游” C.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 D两岸,地形平坦广阔,气候适宜。因此,它们应
该是最早产生城市的地区。
【答案】AD
(2)(2020,通辽)结合下图,下列区域中聚落分布密度最小的是( )
A.东亚 B.欧洲 C.北美洲中部 D.亚马孙平原
【解析】聚落多分布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东亚、欧洲、北美洲中部都是 聚落分布较大的地区;亚马孙平原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聚落分布密度最 小。故选D。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下列地理条件不利于聚落的形成的是(B ) A.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B.地形崎岖 C.土壤肥沃,利于耕作 D.水源充足,地形平坦 4.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各地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面的几种搭配中不能正确 体现这种关系的是( A) A.中国南方—平顶房屋 B.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 C.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D.东南亚地区—高架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PPT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PPT


7.这篇文章诗意盎然的优美散文,文 辞优美 ,字里 行间透 着灵气 ,迸发 出勃发 向上的 追求与 热情, 展示了 作者与 众不同 的个性 。要在 反复"读" 中用心 去体会 。

8.学习本文,不光要了解文章的内容 ,分析 其结构 ;更重 要的是 要认识 文学作 品对青 少年成 长的意 义,从 而养成 自觉主 动地阅 读优秀 文学作 品的习 惯。培 养热爱 大自然 、热爱 生活、 热爱祖 国的思 想感情
异 生产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
方式 动
产生
早晚

城市 范围大,建筑物高, 道路密集,人口稠密, 汽车流量大等 大城市、中等城市、 小城市等 主要从事工业、服务 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历史文化、生 活习俗等
水源充足
自然资 源丰富
地形平坦 交通便利
拉萨布达拉宫
就布达拉宫的旅游开 发与保护,谈谈个人
的观点。
人类的聚 居地—— 聚落
类型 形成 发展
课堂小结
乡村 城市
区别与联系
条件:水源、土壤、地形、气候、 交通、资源等
特色民居
分布
稠密区 稀疏区
聚落的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
视野拓展
气候与房舍拾趣
“叶子房” 赤道两侧的热带地区,终年高温多雨, 房屋要尽量通风和降温。例如,太平洋上的 岛国西萨摩亚,农村住房是用一根根树干围 起来,呈圆形或椭圆形,顶上覆盖着椰子叶, 房子没有墙,四面通风。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目标导航
1. 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 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理解聚落的形成 与发展的主要条件及其聚落的主要形态。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教版 七年级上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核心笔记
一、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含义:人们的聚居地——__乡__村____和___城__市___,统称聚落。
2.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聚落 规模
劳动生产方式或类型
乡村 较___小_____ 主要有农村、___牧__村___、渔村等不同类型 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4.聚落的分布:目前,在一些河流___中__下__游__平__原____地区或 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 密集;在___高__山___、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核心笔记
5.聚落的形态
典型地区
形成原因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聚
平原地区 落规模较____大____,人 口众多,房屋密集
练能力
(3)观察和分析此图,说出下列变化: ①聚落的人口总数在不断__增__加____。 ②聚落的占地规模在不断___扩__大___。 ③聚落的建筑群不断___增__多___, 并有向高空发展变化的趋势。 ④聚落的交通将越来越___完__善___。
练能力
【点拨】本题考查聚落的类型、城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及聚 落的形态。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受劳动生产方式的影响,在 景观上有很大的差异。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早期聚落大多选择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 条件优越的地方,并且随着聚落的发展,城市聚落往往成为 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并成为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受地形、水源、土壤、资源等自然条件的 影响,聚落的形态多种多样。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 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多呈团块状。
城市的顺序是( B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②① 【点拨】聚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 扩大,许多乡村聚落被城市聚落所取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赵恩红【课标要求】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结束前三章自然地理学习之后,初次涉及的人文地理的知识,由前后紧密联系的四部分组成,分别为世界人口的增加、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不同的人种。

首先通过了解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及人口分布,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及地理计算的技能,并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次通过探究活动呈现人口问题,使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最后通过了解三大人种特点及分布,明确自然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为了保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本节内容设置为1课时。

【教学构思】利用视频导入,激发兴趣,并联系当下实际,了解世界上的人口总数。

世界人口的增长,整合教材4.1及4.3图,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读出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并根据数据在学案中绘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读图-绘图-得出结论过程,并根据抚顺2007年出生率、死亡率(本年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由学生计算自然增长率,巩固自然增加率=出生率-死亡率,体会人口负增长。

世界人口的分布,由学生自主学习总结人口密度公式,并根据抚顺,及本省省会沈阳的面积及人口数,巩固计算,并体会人口分布的疏密,过渡到世界人口的分布,教会学生“读图三部曲”,掌握读图方法,培养读图能力,并结合世界地形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影响人口分布原因,同时利用大量图片,使学生树立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观念。

人口问题,利用探究作为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思路:根据教材及学案给出材料(关于抚顺的人口迁移)探究人口过快、过慢增长、及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带来的问题,并请同学以恰当的表现形式全班交流(画漫画、情景剧、举例子等),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培养创新精神及与人合作能力,并利用图片视频等,使学生体会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三大人种,利用课件三大人种图片及世界人种的分布图,利用组内交流、抢答形式明确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并树立种族平等观念。

小结利用歌诀“一二三四”总结主要内容,呈现本节内容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利用汉字“人”的相互支撑的结构比拟我们人类和自然环境,体会只有相互支撑,才能和谐共处,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升华学生情感。

【媒体设计思路】本节采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利用世界人口日及北京节前大堵车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直观印象;利用世界人口增长动画,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及进行地理计算的基本技能;并将世界人口分布图及世界人种分布图等以powerpoint的形式呈现,指导学生学会读图方法,同时利用人种图片及人口问题图片,使重点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记忆。

【设计意图】1.以人地关系为贯穿课堂,联系知识的线索,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学习生活中有用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力。

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引出探究的思路。

通过活动,增加感性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有些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展开,既展现了个性才能,又培养了团体协作精神,在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中提高兴趣,发展了能力。

3.培养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示意图、分布图,图片,把教材中结论形象化,动态化。

通过看图、用图,析图,培养学生敏锐的地理眼光。

4.结合乡土地理知识,利用家乡地理事物分析理解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关心、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初步认识人种的地区差异。

(2)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及计算的基本技能,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3)理解人口问题及对社会环境经济的影响,初步认识环境资源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使用地图、资料,理解人口增长、分布及人种分布的特点。

(2)通过具体事例,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种族平等观及人地和谐观念。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的增长、分布的特点【教学难点】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视频导入师:同学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人吗?下面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一下,(课件展示)2010年7月11日,第20个世界人口日时的一段视频。

生:到2010年7月11日,世界人口总数约为68亿。

生:到2050年,全世界人口将达到91亿。

及时鼓励:说得很准确。

师:那么,地球上的人口总数是怎样变化的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板书)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世界人口的增长一世界人口的增长师:请同学们抢答: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每增加10亿分别需要多少年?(课件展示)动画---世界人口增长示意生:抢答,分别是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及时鼓励:反应真敏捷。

过渡:由这组数据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生: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师:表述很准确,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完成学案。

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附本部分学案)<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4)1.根据表格数据完成右侧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生:自主学习,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分析增长特点,明确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方法。

及时鼓励:通过观察,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但听得好,看书也很认真。

学案完成更是出色。

(课件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生:在18世纪之前,人口增长缓慢,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18世纪之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口快速增加;生: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联系实际: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 (课件展示)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1师:人口自然增长率负值表示什么?0又表示什么? 生:负值表示人口减少,0表示人口不增不减。

师过渡:世界上各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同,那人口分布又是什么情况呢? (板书)世界人口分布 二 世界人口分布师:请同学们阅读67页活动1,思考: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人口分布的疏密?用公式怎么表示? 生:人口密度=人口数/面积(人/平方千米) 联系实际:计算抚顺、沈阳的人口密度 (课件展示)生:抚顺人口密度是199(人/平方千米) 生:沈阳人口密度是537(人/平方千米) 生;沈阳比抚顺人口分布稠密。

师总结过渡:我们身边抚顺沈阳的人口分布不同,那么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我们需要利用世界人口分布图来观察。

师:读图要循序渐进,根据“读图三部曲”(观图—知地—求理),观图—熟悉图例,明确图意;知地—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求理—探究分布规律,理解成因。

请同学们根据图例,找出人口分布四大稠密区和四大稀疏区(人口密度大于200人为人口稠密区;小于1人为稀疏区),并分析这样分布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课件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地形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19601975 1987 1999205019301830生: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是人口稠密区。

生:极地地区,北非地区,南美洲北部人口稀疏。

生; 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自然条件好,是人口稠密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气候潮湿的雨林地区,人口稀少。

师生总结: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区,而“高、干、冷、湿”地区人口稀少。

(课件展示)极地,沙漠,高原,雨林图片过渡: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分布不均产生了很多人口问题。

(板书)人口问题三人口问题师:请同学们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根据合作提示,分组探究下面两个问题:1.谈谈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哪些问题?2. 谈谈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原因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课件展示)合作提示:1.各组自主选择探究题目2.先通过阅读教材或学案资料,提取信息,形成自己观点3.组内交流各自观点,互相补充4.组长收集整理组员观点,以恰当的表现形式全班交流(画漫画、情景剧、举例子等)(附本部分学案)<合作探究>(参照教材P67--- P 70)1.结合所见所感,谈谈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哪些问题?(可以就粮食、环境、自然资源、能源消耗、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2.阅读资料改革开放以来,抚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抚顺市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外来人口超过10万人。

这些进城打工人员,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日益庞大的流入人口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能力提出挑战。

思考:请你结合自己所见所闻,谈谈目前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原因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组1:情景剧(学生准备矿泉水瓶,几个同学扮演拾荒者,因为一个水瓶争抢起来,最后本组出示结论:因为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压力大,捡破烂也面临很大竞争。

)组2:漫画(狭小的教室挤满了学生,医院人满为患,病人无法就医)组3:城市人口太多,虽然为城市建设做出很大贡献,但垃圾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非常严重。

(课件展示)北京节前大堵车视频师生总结:人口问题就是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之间的不和谐,进而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那么,人口增长过慢会怎么样呢,什么样的人口增长模式才是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呢?生:人口增长过慢会使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人口老龄化等。

生:科学的人口观就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课件展示)图片:滥砍滥伐、土地沙漠化、资源短缺、全球变暖,就业压力等过渡:目前世界上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困扰各国政府,包括我们的温总理,英国首相卡梅伦,美国总统奥巴马等许多国家领导人也非常关注这些问题。

(课件展示)温家宝、卡梅伦、奥巴马图片四三大人种师:通过三国领导人图片观察:三大人种在体质特征上有哪些不同?(课件展示)三大人种杰出人物图片生:肤色、发色、眼色等的不同。

师:什么因素对人种的形成产生了影响?生:阅读《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师:三大人种在世界上是如何分布的?(课件展示)世界人种分布图师:根据“读图三部曲”读图。

生:观图---根据图例,知道亚洲东部为黄种人,欧洲为白种人,非洲中南部为黑人。

生:知地---可以看出人种在分布上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生:求理--有人说非洲师黑人的故乡,但是黑种人不仅仅分布在非洲,这是因为历史上黑人曾经被当做奴隶贩卖到美洲等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