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达斑岩型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合集下载

斑岩矿床蚀变分带(附模式图)

斑岩矿床蚀变分带(附模式图)

斑岩矿床蚀变分带由内向外依次:
钾化带:
自岩浆房,斑岩上侵温度为600℃
Cu-Au:流体富Fe、Mg,为黑云母化
Cu-Mo:为钾长石化居多
A vein 特征:粗大、不规则、贫矿
特征矿物:钾长石、黑云母、磁铁矿
青磐岩化带:
由于次生钾长石化消耗了K、Al,而Ca、Na、Cl元素向上迁移
温度在300~400℃间,pH:4~5
特征: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钠长石(脉)等
组合矿物: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
绢英岩化带:
温度300℃ pH~3
天水/地下水加入,硫逸度的增加,流体富酸性,发生如下反应:3KAlSi3O8+2H+===KAl3Si3O10(OH)2+6SiO2+2K+(钾长石)(绢云母)
同时,黑云母→绢云母+黄铁矿
高级泥化带:
温度100~150℃ pH~1-2
绢云母/钾长石+H+→地开石/叶腊石+SiO2
地开石/叶腊石+K+→明矾石(浅肉红色)+ SiO2
硅帽
以多孔状石英为特征,前面形成的SiO2到后期在顶部富集形成石英,经过长期的淋滤作用,石英中夹杂的一些泥质矿物被淋滤掉后,只剩下这种多孔状的石英(ruggy quartz)
成矿主要集中在钾化带和青磐岩化带、钾化带与绢英岩化带接触的部位。

另外,还会出现某个矿(如Cu)的次生富集带,这个次生富集带可以存在于任何一个蚀变带中,待其被剥蚀后,又会形成新的次生富集带。

在物探中,根据斑岩的这种蚀变分带特征,利用磁法可以确定某地的剥蚀深度。

斑岩成矿模式图:。

宝山矿区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思路

宝山矿区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思路

宝山矿区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思路宝山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区之一,位于江苏南部的宝应县境内,是一处以斑岩型矿床为主的矿区。

本文将分析宝山矿区斑岩型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找矿思路。

一、地质背景宝山矿区位于扬子板块东缘中段,是长江与淮河之间,由华南岩体与华北岩体相互交错的地带。

该地区早生代时期经历了岛弧的形成和消失,从而形成了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良好条件。

随着板块构造演化,该地区先后发生了多期活动的岩浆侵入和断裂变形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斑岩型矿床。

二、矿床类型宝山矿区主要矿化类型为铜、钼、铅、锌、金、银等多金属矿床。

其中,铜、钼矿床主要分布在宝山南部和西南部,以斑岩型矿床为主,富含铜、钼等元素。

铅、锌矿床则主要分布在矿区东部和北部,以层控型矿床为主。

金、银矿床则分布广泛,主要是以层控型、脉状型和胶体型为主。

三、地质特征1. 斑岩体:宝山矿区的斑岩体主要是花岗斑岩、斑岩和正长岩等,都是岩浆热液作用的产物。

这些斑岩体与区域断裂和构造破碎带密切相关,形成了多个矿化中心。

2. 矿化类型:宝山矿区的矿化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硫化物型、氧化物型、碳酸盐型和含钼型矿床。

这些矿床的矿物组成、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环境各异。

3. 矿化特征:宝山矿区的铜、钼矿床主要由斑岩体内嵌的硫化物矿物组成,包括黄铜矿、黄铜母矿、闪锌矿、黝黑铜矿等。

这些矿物形成了复杂的矿物粒度和组成结构,有些还具有显微孪生现象。

另外,钼矿床中还含有蓝鸟石、黄钾石、鸟石石等常见的硅酸盐矿物。

4. 控矿因素:宝山矿区斑岩型矿床控矿因素主要是构造和岩体特征。

区域性断裂和构造破碎带是矿床形成的重要地质背景,是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

而岩体特征主要是指斑岩体的形状、构造和化学成因等,这些因素都对矿床的形成、成矿物质的来源和矿床特征产生了影响。

四、找矿思路1. 选址:在找矿前需要对区域的地形、地质、地球物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可能具有矿化条件和找矿潜力的区域。

2. 实施地质调查:在选定的矿区内进行实地地质调查,主要包括岩石、地形、地貌、断层、岩浆岩、热液交代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金银多金属矿床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金银多金属矿床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11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钦杭成矿带 1 花岗岩有关钨锡矿床 1 白垩纪盆地 1 深部找矿 1 构造控矿 1 斑岩-矽卡岩-脉状铜铅锌矿床 1 成矿系列 1 成矿多样性 1 张-宣地区 1 幔枝构造 1 地幔热柱 1 华南地区 1 中晚侏罗世 1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科研热词 银矿床 银多金属矿床 银多金属成矿带 矿床地质 桐柏地区 成矿作用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围山城 伴生金 主要表现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科研热词 成矿系列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金银多金属矿床 矿床类型 深部找矿 浅成低温热液 桐柏山 构造控矿 找矿标志 张宣地区 幔枝构造 层控造山型矿床 地幔热柱 围山城金银成矿带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科研热词 银多金属 钼 金 造山型矿床 破山银矿 矿床成矿系列 桐柏山 招平断裂 成矿演化 成矿流体 微量元素 山后金矿 层控造山型矿床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围山城金银成矿带 同位素地球化学 东秦岭-大别
科研热词 黄铜矿 陆陆碰撞 闪锌矿 银金矿 银矿物 铜(钼)矿床 辉钼矿 西藏 自然银 自然金 砷黝铜矿 矿床 热液区 河北涞源 河北木吉村 构造控矿 木吉村铜(钼) 控矿模式 成矿流体 成矿时代 成矿作用 幔枝构造 多金属硫化物矿床 块状硫化物矿床 冈底斯带 re-os同位素年龄

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分析

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分析

195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分析王建平(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铜陵 244000)摘 要:对于斑岩铜矿床而言,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类型的铜矿资源,现阶段社会上的一般以上的铜矿资源供给,都是由斑岩铜矿提供。

这种矿床,具有着明显的特征性,例如低品位、吨位大以及在开发过程中较为容易等特点。

并且在矿石成分上较为简单,比较容易进行选择。

为此,本文为了能够更好的发现以及开发斑岩型矿床,就需要对其矿床的成矿模式进行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斑岩型;矿床;构造环境;成矿模型;经济价值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24-0195-2 收稿日期:2020-12作者简介:王建平,男,生于1978年,汉族,安徽铜陵人,大专,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找矿。

伴随着人们对于铜资源的需求量提升,使得人们对其斑岩矿床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此明确出其成矿的实际特征,通常情况下,预期火成岩成分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其岩石的种类比较丰富,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对其成矿的模式,进行细致的了解。

1 区域地质概况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在本文的分析过程中,以庐江县沙溪铜矿为例,该勘查的区域,位于杨子准地台、华北地台以及大别山造山带,与其郯(城)~庐(江)断裂带等,是山脉的复合部位,在地质条件上,构造独特。

在该区域当中,由于构造上的特殊性,使得岩浆活动的十分频繁,同时在西侧位置,受到北西西向的构造控制的影响,因此出现了粗面岩的火山岩带。

而在南东侧,则受到了北东向构造的影响。

在长期的地质环境变迁的过程中,其陆相的火山岩构造,都是形成与侏罗纪到白垩纪之间的时期,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与我国东部地区的燕山期岩浆的喷发,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由于在该区域当中,岩浆的活动较为频繁,同时在燕山旋回区域当中,是以岩浆喷发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或者进行侵入的活动,不仅仅有着侵入的,沙溪山长杂岩体,同时还需要流纹质,以及粗面质的火山喷发岩石组合。

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成矿流体与找矿预测研究:以华南若干典型矿床为例

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成矿流体与找矿预测研究:以华南若干典型矿床为例

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成矿流体与找矿预测研究:以华南若干典型矿床为例导读: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都是重要矿床类型,二者之间通常存在紧密的时空关系,其成矿过程中都离不开热液流体。

热液流体在成矿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的同时,其演化活动痕迹(如流体包裹体)也被保存在矿体及其围岩蚀变带中,通过测试不同部位流体包裹体的温度、压力、盐度以及成分等参数,根据流体演化模型,分析其空间变化规律,可以推断热液流体活动中心,恢复成矿作用过程,进而圈定找矿靶区,即流体填图也是一种找矿预测有效方法,且具有分析矿床成因类型的优势。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成矿流体与找矿预测等前沿研究基础上,以中国华南富家坞斑岩型铜钼(金)矿、桐村斑岩钼矿,以及邱村和安村浅成低温热液金矿为例,系统总结了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流体特征、演化规律和金属沉淀机制,建立了从斑岩型到浅成低温热液型流体演化的“气相迁移”模型,并以福建紫金山铜金矿床为例,介绍了应用流体填图进行找矿预测的实例,研究指出紫金山深部依然存在寻找斑岩矿化的潜力。

本文研究成果为流体填图找矿勘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

------内容提纲------0 引言1 斑岩矿床流体特征与成矿机制1.1 初始流体特征1.2 流体沸腾(不混溶)1.3 金属沉淀机制1.4 富家坞斑岩铜钼(金)矿1.5 桐村斑岩钼矿2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流体特征与成矿机制2.1 成矿流体特征2.2 金属沉淀机制2.3 邱村金矿2.4 安村金矿3 斑岩到浅成低温热液流体演化3.1 成因联系3.2 流体演化4 找矿预测4.1 流体填图与找矿预测4.2 紫金山铜金矿5 结语0 引言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是两类具有密切时空和成因联系的岩浆-热液矿床类型,两者不仅提供了世界近70%的铜和90%的钼,同时也是贵金属金、银的重要来源,并伴生有铅锌等金属,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对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成矿流体和成矿机制研究历来备受重视。

热液矿床类型及特征(斑岩型矿床)

热液矿床类型及特征(斑岩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
--特点
• 经济特点
矿床埋藏深度浅,适合于大规模、机械化露天开采。
矿石品位较低( Cu 一般为 0 .4 - 1 % ) ,但矿化分布均匀, 矿石工艺性能稳定,可选性好。
矿床常成群、成带分布,规模巨大;
矿石中常伴生有多种有用组份可供综合利用,除 Cu 、 Mo 、Au 、W 、Sn 、Pb 、Zn 外,尚可综合回收 Ag 、 Re(铼)、 Co 、S 、Se(硒)、Te(碲)等元素。
本节内容
斑 斑岩型矿床的概念 岩 斑岩型矿床的形成条件
斑岩型矿床的特点
型 斑岩型矿床的成因 矿 斑岩型矿床的类型 床
斑岩型矿床
① 物理化学条件 ② 岩浆岩条件 ③ 地层条件 ④ 构造条件
--形成条件
斑岩型矿床 形成条件——物理化学条件
• 温度 • ——斑岩型矿床的形成经历了高、中温热液阶段 • ——黑云母化和钾长石化形成于 700 ~ 600 ℃ • ——石英-绢云母化形成于 420 ℃ 左右 • ——泥化蚀变形成于300 ~ 100 ℃ • ——硫化物形成于 350 ~ 250 ℃ • 深度 • ——中深到浅成的范围(2 ~ 5公里) • (次火山环境的产物)
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绢云母、绿泥石、重晶石等。
斑岩型矿床
--特点
• 地质特点-矿石组构
矿石构造以细脉浸染状为主; 由矿化中心向外依次为: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状、脉状。
斑岩型矿床
--特点
斑岩型矿床典型矿化及其分带
斑岩型矿床典型矿石构造及其分带
斑岩型矿床
--特点
• 地质特点-矿床的氧化和次生富集作用
这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人为挖掘矿坑
斑岩型矿床
--概念

青海格尔木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青海格尔木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青海格尔木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格尔木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属于新生代与古生代的垮塌构造成矿带,是青藏高原腹部富集大型铜多金属矿床之一。

该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如下:一、地质特征1.矿体与矿化类型: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主要矿体类型为脉状、管状和肢状。

矿化类型主要有石英脉型、石英闪长岩脉型、斑岩和蚀变岩型等。

2.岩石类型与构造类型:区内主要岩石类型为二叠-三叠系海相沉积岩和新生代火山岩。

其次是二叠纪花岗岩体和三叠纪花岗岩体。

矿区构造类型为多克隆构造和裂隙构造,属于垮塌构造较为活跃的地区。

3.矿体分布特点: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中的矿体主要分布在矿区中央与西南部的山脊上,呈带状分布的特点。

4. 成矿物质来源:该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区内分布广泛的古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岩和岩浆岩。

不同年代和类型的岩石经过动力学和热液作用后形成多种不同类型的矿化作用。

二、成矿模式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主要是沉积岩、火山岩和岩浆岩经历多种成因作用,形成围岩矿化,再通过蚀变作用,形成矿体矿化。

成矿过程包括多个阶段:1. 岩浆-热液成矿作用阶段:矿床区内广泛分布着富集钾、硅、钇等元素的花岗岩体和拉斑岩体。

这些岩浆的晚期阶段常常形成高温、高压和高盐度的热液,对周围的沉积岩和火山岩进行了充分的蚀变和矿化作用。

2. 较晚阶段的成矿作用:最后一次成矿作用主要以蚀变为主,使得矿床中的石英、斑岩和蚀变岩等围岩充分矿化,矿物种类更加丰富。

矿床的形成主要受控于造山带演化,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引发地壳重力坍塌,较为复杂的垮塌构造形成了多道断裂/岩浆通道,大规模热液流体在其中的运移作用下沉积于目的地,形成了具有工业价值的大型矿床。

此外,在成矿过程中,蚀变作用在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矿床的品位和规模。

总之,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是一座具有高程度元素富集特点的新生代-古生代矿床。

其成矿过程表现为多个阶段的多样性作用控制,综合作用才能成功生成大规模的矿床。

斑岩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

中国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包括斑岩型Cu(-Mo、-Au)、斑岩型Mo、斑岩型Au和斑岩型Pb-Zn 等矿床类型,主要产出于青藏高原大陆碰撞带、东秦岭大陆碰撞带和中国东中部燕山期陆内环境,在地球动力学背景、深部作用过程、岩浆起源演化、流体与金属来源等方面与岩浆弧环境斑岩型矿床存在重要差异。

在大洋板块俯冲形成的岩浆弧,主要发育斑岩Cu-Au矿床或富金斑岩Cu矿(岛弧)和斑岩Cu-Mo及斑岩Mo矿床(陆缘弧)。

相比,在大陆碰撞带,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发育斑岩Cu、Cu-Mo和Cu-Au矿床,矿床受斜交碰撞带的走滑断裂系统控制,后碰撞地壳伸展环境则主要发育斑岩Cu-Mo矿床,矿床受垂直于碰撞带的正断层系统控制;在陆内造山环境,早期发育斑岩Cu-Au矿床,晚期发育斑岩Pb-Zn矿床,它们主要沿古老的但再活化的岩石圈不连续带分布,受网格状断裂系统控制;在后造山(或非造山)伸展环境,则大量发育斑岩Mo矿和斑岩Au矿,它们则主要围绕大陆基底—克拉通(或地块)边缘分布,受再活化的岩石圈不连续带控制。

大陆环境斑岩Cu(-Mo,-Au)矿床的含矿斑岩多为高钾钙碱性和钾玄质,以高钾为特征,显示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性。

岩浆通常起源于加厚的新生镁铁质下地壳或拆沉的古老下地壳。

上地幔通过三种可能的方式向岩浆系统供给金属Cu(和Au):①提供大批量的幔源岩浆并底垫于加厚下地壳底部,构成含Cu岩浆的源岩;②提供小批量的软流圈熔体交代和改造下地壳,并诱发其熔融;③与拆沉的下地壳岩浆熔体发生反应。

大陆环境含Mo岩浆系统高SiO2、高K2O,岩相以花岗斑岩为主,花岗闪长斑岩次之,既不同于Climax 型,又有别于石英二长斑岩型Mo矿床,岩浆起源于古老的下地壳。

金属Mo主要为就地熔出,部分萃取于上部地壳。

大陆环境含Pb-Zn花岗斑岩多属铝过饱和型,与S型花岗岩相当,以高δ18O(〉10‰)和高放射性Pb为特征,Sr-Nd-Pb同位素组成反映其来源于中下地壳的深熔作用,金属Pb-Zn主要来源于深融的壳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