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PPT
《古代文论选读导论》课件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了自己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强调 了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个性特色,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 抒情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韩愈及其《师说》
总结词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其《师说》是一篇 弘扬教师精神的著名散文,对古代文论中关于教师和学 问的论述产生了重要影响。
详细描述
韩愈在《师说》中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和责任感,提倡 尊师重教的精神,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教育思想产生了 深远影响。
04
CATALOGUE
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丰富文学创作手法
古代文论中的意境、意象等理论 ,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 艺术手法和灵感。
提升文学审美水平
古代文论强调的文质兼美、言意 兼善等理念,有助于提升现代读 者的文学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
拓展文学研究视野
古代文论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为 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视角,有助于拓展文学研究的领 域和深度。
庄子及其《庄子》
总结词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庄子》是 一部哲学和文学相结合的著作,对古道法自然”的观 念,强调了文学作品的自然、朴素和简约之
美,反对过度雕琢和矫揉造作。
屈原及其《离骚》
要点一
总结词
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其《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 最早的长篇抒情诗,对古代文论中抒情传统的发展产生了 重要影响。
唐宋元明清
各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文论著作,如唐代的《古文观止》、宋代的《 沧浪诗话》、明清的《闲情偶寄》等,涉及广泛,思想丰富。
古代文论的影响与价值
影响
古代文论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我国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 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全套课件254

3·知人论世
文学批评除了以意逆志外,还要联 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环境 和时代背景加以考察。 王国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 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 解者,寡矣。”
第二节 总结·孟子的继承与新创
孟子的“仁政”更为空想和理想化, 把它建立在“不忍”之心的心理原 则上
孟子的“性善论” “人皆可以为尧舜”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第四章《庄子》选录
庄子其人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
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也。”
妻死,鼓盆而歌
第一节逍遥游——庄子哲学的核 心
《大宗师》“安时而处顺,哀乐不 能入也。”
《齐物论》 与天地“并生”,与万 物“为一”
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在任自 然而无为的精神遨游中实现个体身 心存在对现实的超越。
第二节《庄子》对古代文艺 思想的影响
浪漫·奇崛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
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傥,不 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 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 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 来。”
第三节《庄子》的主要内容
1·探寻规律
庖丁解牛 轮扁斫轮 开辟了与儒家的功能论不同的本体 论研究的新角度,对文艺创作内部 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对“政”与“刑”
2 .文艺思想
2·1文艺与政治 《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2·2文学的社会作用 《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
接上
2·3文艺批评标准——中和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
之,曰:思无邪。”(《为政》)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 而不伤。”( 《八佾》 )(孔安国释 为“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 也。”)
古代文论魏晋南北朝 98页PPT文档

《典论·论文》
1.1.论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 曹丕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派关于文学作品价值和作用 的理论。并把文学地位和作用提到了空前高的程度。
• 首先,他把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业”,即治理国家 的伟大事业。他所称“文章”:一是指诗、赋、散文, 二是指理论著作,如徐干的《中论》和他的《典论》。
• 其次,他认为文章是“不朽之盛事”,即“盛大”的 事业,是永垂不朽、留名千古的事业。
第三节 “诗缘情”:陆机诗论的核心
第三节 “诗缘情”:陆机诗论的核心
• 陆机的文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文赋》中, 这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 而系统的论创作的文章。
• 《文赋》广泛涉及了关于创作激情的产 生,创作构思时思维活动的特点,艺术 的独创性,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问题,感性问题等。
•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1,文学的独立
• 汉朝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孝武 本纪》:“而上向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 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 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 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宋)范晔《后 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 都是重要的标志。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 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 韵者文也。”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对文笔 之分有进一步的说明:“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 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 摇荡。”萧绎所说的文笔 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 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
3,文学的审美追求
• 文学的自觉,最终还是表现为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 • “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 而绮靡”的“绮
古代文论课件

第五节
老子庄子的文艺观
3、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得意”、“忘言” 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 得意” 忘言”
庄子在《天道》 庄子在《天道》篇中详细地论述了文艺创作 的相互关系: 中“言”与“意”的相互关系: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 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 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 我犹不足贵也, 其贵也(郭象注:其贵恒在意言之表) 故视而可见者, 其贵也(郭象注:其贵恒在意言之表)。故视而可见者, 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 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 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 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 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第一章
绪论
一 、课程的性质、意义及内容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向大家简要 介绍中国的文学批评及其特色和成就。 介绍中国的文学批评及其特色和成就。本课 程涉及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的主体文学思潮 及其发生发展线索、 及其发生发展线索、重要文学理论范畴及其 演变发展、重要文论家及其主要文论思想, 演变发展、重要文论家及其主要文论思想, 重要文论著作及其理论意义等
第五节
一、老子的道论
老子庄子的文艺观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论。“道”是万物自身运作的规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论。 是客观性的、实有的道。 律,是客观性的、实有的道。
二、庄子的文艺观
化老子客观之道为主观心灵之道。 化老子客观之道为主观心灵之道。 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 心斋、 坐忘” 1、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 “坐忘”。 人间世》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人间世》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 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 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 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大宗师》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 此谓坐忘。”
1古代文论选段 ppt课件

2020/12/27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2020/12/27
5
问题1:《毛诗序》是如何认识诗歌本质的?具有什 么意义?
认为诗歌的本质是情志统一,即诗歌既可 以言志,又可以抒情。
突破了前人“诗言志”的传统,更加全面地 概括了诗歌的本质特征。
2020/12/27
6
典论·论文(节选)
作者曹丕即魏文帝。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关于国 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
《典论·论文》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 标志。《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 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 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他的《典论论文》提出了下 列有关文学批评的四个主要问题:文学作品的功用,作家修养和 作品风格,不同文体特点、标准,文学批评应有正确态度。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2020/12/27
4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 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 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蹈之也。
一章古代文论选读导论ppt课件-PPT课件

(二)本於心——儒家
2 、“文本於心”。書畫理論也極其重視心的作用, 如唐柳公權說:“心正則筆正”,宋郭若虛說:畫 是心印。
宋歐陽修在《童心說》一文中說:“夫童心者, 真心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 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 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天下之至 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李贄以“真心”釋 “童心”,“真心”不僅是指真實不妄之心,而且 具有本體的意義了。
二、關於文學創作的構思 3、儒家吸收和改造道家在認識論上的虛靜學說,荀 子論虛靜就不排斥知識學問,他所提出的“虛一而 靜”是和他的“勸學”相統一的。陸機、劉勰繼承 老莊玄學虛靜想像說,將其移植運用于文學創作領 域,在中國文論史上首次揭示了藝術想像、心理活 動的奧秘。 陸機《文賦》開篇第一句話“佇中區以玄鑒, 頤情志於典墳”,強調了文學創作的根本條件: 一是必須具備虛靜的精神狀態,並以此保證藝術想 像的充分展開; 一是必須具備相當的文學辭章素養,以便能達意傳 情。陸機談由虛靜而想像說“其始也,皆收視反聽, 耽思傍訊,精鶩八極,心游萬仞”。
二、關於文學創作的構思
1、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變化發展是循環往復
的:“反者,道之動”、“歸根曰靜,是曰 複命”;他貴柔守靜,提出“致虛極,守靜 篤”的主張。此後,守虛靜,抱元一,便成 為老莊玄學思想的一個根本特徵。
2 、莊子則發展了老子的虛靜學說,認為它是進入道 的境界時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狀態。虛靜必須在 “絕學去智”的基礎上方可達到,然而也只有達到 虛靜,才能對客觀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認識,進 入“大明”境界。
劉禹錫提出創造意境的關鍵是要做到“境生於 象外” ,司空圖要求詩歌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 景” ,即是就其意在言外的特色而說的。這正是受 道家和佛家對言意關係認識影響之結果。
1古代文论选段 ppt课件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 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 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 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译文】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 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 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 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 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 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 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 流传后世。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 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三 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 也。
问题3:《诗品序》从哪几个方面阐释“怨”的来源?
1、自然景物方面; 2、个人际遇方面。
白居易《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 士,祖籍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 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 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 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译文:评论诗词以境界为最高标准。一首词如果有境界,自然显得格调高迈、超 逸不群,自然就有了名句。
境界不仅仅是指景色和事物。喜怒哀乐每一项都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 写出真景物,真感情的人,那他才是有境界的。否则就是无境界。
从古至今,那些做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没有不经历三种境界的:“昨夜西 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 是第三境界。这些话都是大词人才能作出来。但是根据这个意思解 释诗词,恐怕晏同叔和欧阳修等人是不会赞同的。
古代文论5ppt课件

以陶渊明的《饮酒》诗为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言外之意、文外之旨) 嵇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以及钟嵘 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曹丕《典论论文》有哪些重要内容?
(从论述建安七子入手)首先提出 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 特点之关系: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 之匹也。……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 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 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 扬、班俦也。
第三,关于音乐创作的问题: 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 外:唯乐不可以为伪。(要求背诵) 关于艺术真实的不同表达:西方论艺术真实注 重于艺术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的一致,而中国古代 则侧重于强调作家的思想感情与艺术作品中思想感 情的一致。这种对艺术真实的要求,是中国古代文 学理论中真实论的主要内容。
古代文论课件 5
2、汉代正统文学观念与先秦儒家的联 系与区别在哪里?
第一,保守性增强与批评性减弱: “温柔敦厚”、“主文而谲谏”、“发 乎情,止乎礼义”、→ “述而不作”:都 是为了强调对上层统治者及其统治措施的 批评,必须要限制在统治者可以接受的范 围之内。对社会黑暗的揭发,不能越出封 建伦理道德规范,必须严格遵守“礼义” 界限,不许越雷池一步。
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 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 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 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 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 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 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 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 画以尽情,而画以尽情,而画可忘。
其次,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 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先秦文论(8学时)[目的与要求]1、解与熟悉先秦文学理论的基本特点。
2、重点掌握《论语》、孟子、《庄子》等人的文艺思想。
3、了解先秦其他诸子的文艺思想及其特点。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1学时)参考文献:施昌东《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先秦是中国文学的开端。
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指出:《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
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
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
在先秦文学史上,诞生可许多令人仰慕的第一: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个文化巨人孔子,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第一部编年体史纲《春秋》,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等等。
先秦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滥觞时期。
比较而言,先秦文学理论具有以下鲜明特点:1、文学和文学批评尚未形成专门学科,文史哲合一,文学批评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色彩。
诸子之学是文学批评的摇篮。
先秦尚无专门的文学及文学理论,文艺思想往往和哲学、史学等杂糅在一起。
2、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
先秦文论广泛涉及到了包括天人关系、美善关系、文质关系、言意关系、诗乐关系等在内的文艺问题。
诗言志是先秦文学批评的一面光辉旗帜,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主。
3、先秦文学批评处于草创时期,无理论批评专著问世,批评形式多为语录条目,片言只语,吉光片羽,散见于散见于经、史、子、集著述中。
然而,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进程中,先秦诸子的文学观念与文学批评,却是中国文学批评的长河之源。
先秦对“文学”概念的认识: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学作为物质手段而具有审美价值、能给人以美感的作品。
但在古代,“文学”一语泛指学问、文教、文化修养等。
先秦典籍中,如《论语·先进》:“德行:额渊、阂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员;政事:冉有、季路;文学:于游、子夏。
”是说于游、子夏在熟悉、掌握古代文献典籍方面最有成绩。
…《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谓学问也。
……子赣、季路。
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
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文学”亦指从事于学问,提高文化修养。
汉代依然如此。
《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据《史记索隐》引如淳曰。
指历法、度量衡的制度、法式),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文学”也包括了各方面的学问、制度等。
而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各种学问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者,于是给人一种印象.即“文学”一语常常指儒学而言。
如《史记·孝武本纪》:“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绍、王威等以文学为公卿。
”又《儒林列传》;“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于三公。
”总之,先秦两汉时代,“文学”一语与今日“文学”的含义不一样,它不但不是就审美而言,而且也不包含运用语言文辞进行写作的意思。
当然,如果从学问的对象、所研习的典籍的角度说,今天看来是文学作品的典籍,如《诗经》,也是包括在内的。
它也是子游、子夏所熟悉的典籍,是荀子所提倡的“学问”的对象,但仅仅是其中之一而已,而且并不被视为审美欣赏的对象,而是被当作“学问”的资料、教材看待的。
第二节《尚书·尧典》(1学时)《尚书·尧典》所提出的“诗言志”说,是中国古典诗学与文学批评的奠基之石,朱自清称之为“开山的纲领”;《尧典》显露出重视文艺的教育功能的倾向;《尧典》并提到了原始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
一、作家作品:《尚书》也称《书经》,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关于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是我国最早的历史载籍之一,也是我国散文的一个源头。
相传有百篇。
西汉初存28篇。
相传是由伏生口授,晁错用汉是通行的隶书书写的,是为《今文尚书》。
《尧典》是其中之一。
后来,鲁共王从孔氏旧宅壁中得《尚书》等数种书。
用先秦篆文书写,《尚书》比伏生所献多16篇,是为《古文尚书》。
东晋时,今古文尚书俱已不全。
梅赜(z é)又献上一种本子,凡58篇,即今传世者,或称为《伪古文尚书》。
现传《十三经注疏》即收此本,共有58篇正文及一篇孔安国的序,计59篇。
《尧典》说: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二、内容分析:《尚书·尧典》记载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理论,概括起来,其主要文艺思想有三个方面:1、诗歌(文艺)的教育作用。
舜要求夔用音乐来教化自己的子弟,使他们的品行和德操达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的美刺和言志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诗歌的一种认识:作者通过诗歌表标准。
这里对于乐的理解不应只局限于音乐,而应想到包括音乐、诗歌等形式在内的文艺对人们所产生的教育作用。
当然,舜所指之乐,是正统之声,是王室之声,其内容必须符合礼教规范。
2、“诗言志”顾名思义,“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志的。
这概括了诗歌基本特点,对我国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朱自清先生称之为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诗言志的观念,在先秦时代相当普遍。
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曾记载赵文子对叔向说:“诗以言志。
”但这里的“诗”却不是指创作诗篇,而是指“诗三百”中现成的诗篇。
襄公二十七年(前546),郑伯享赵文子于垂陇,郑国子展等七子应赵文子之请.赋诗言志。
所谓赋诗言志,是借“诗三百”中的篇章,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子大叔赋《野有蔓草》,即借该诗中“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之句表达自己与赵文子相见的愉快心情,《左传》记载这种史实很多。
可知春秋时列国间公卿大夫在进行外交活动时,常常这样赋诗言志。
赋诗者往往不管原诗的整体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这叫做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齐国卢蒲癸的话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清楚地表明了当时人们的这种观念。
除外交方面外.当时人们在一般言辞中间,也颇多断章取义地运用“诗三百篇”。
春秋以后,赋诗言志的情况不复存在,但在言辞和论著中断章取义地引用“诗三百”,却一直延续到战国和汉代。
这种风气对文学批评也发生了一定影响。
《庄子·天下篇》说,古之道术有存在于《诗》、《书》、《礼》、《乐》者,“《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荀子·儒效》说,《诗》、《书》、《礼》、《乐》是圣人之道的体现,“《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显然《庄子》、《荀子》所说的“诗”都是专指《诗三百》而不是一般的诗歌,所说的“志”也并非泛指。
但它们的这种说法,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先秦时代,诗言志是一种普遍的观念。
由于对“志”的含义的不同理解,以及相应的文学倾向的影响,“诗言志”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个支派:(1)重志:要求诗歌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对人进行道德规范。
志,指规范性的情,要合乎礼义道德。
如,孔子提出“思无邪”,《诗大序》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要“温柔敦厚”等等;唐韩愈、柳宗元、元白等人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宋代朱熹等理学家的相关理论等。
这一派的观点违背了艺术规律,片面强调了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严重窒息了文学的发展,影响也不大。
(2)重情:强调诗歌对于抒发个体情感的作用。
陆机《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以情纬文”,萧刚《答张赞谢示集书》曰:“寓目写心,因事而作”等等。
重情理论的缺点在于,忽视了文学的社会性、客观性及其教育作用,因而对文学创作带来了不良影响;是对诗言志理论的片面发展。
但同时,对诗歌艺术规律的总结贡献较大。
(2)情志并重。
从批评史的角度来看,“诗言志”理论的主流是情志并重。
近人闻一多先生曾从分析字形入手,指出,“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并进一步阐述说“志与诗原来是一个字。
”唐代孔颖达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孔颖达的理论使情志并举在理论上得以确立,这标志着中国传统诗学对诗歌本质特征的体认已趋于成熟。
此外,刘勰、钟嵘、白居易、叶夑、王夫子等人都是主张情志并举的。
这一认识既强调了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又重视了文学本身的抒情性特点,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诗乐舞三位一体《尧典》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早期口头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原始歌谣。
这是诗歌的鼻祖,应该也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
在开始乃至其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它是与乐、舞结合在一起的。
这是它的特点之一,也是与当时人的进化、文明程度紧密相关的。
《尚书·尧典》及《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是原始歌谣此一特点的文献佐证。
第三节《论语》与孔子的文艺思想(2学时)(一)孔子及《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
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周灵王二十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周敬王四十一年)。
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曾任鲁国司寇,摄行政事。
其后因道不行,54岁时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但终不见用。
68岁归鲁,晚年致力于教育和整编古籍。
其思想学术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祖庭广记》:“先圣有异质:面如蒙倛(神像),手垂过膝,眉一十二材,目六十四理。
立如凤峙,坐如龙蹲。
手握天文,足履度子。
望之如仆,就之如升。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可见,《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及弟子言行语录体的书。
撰写的不止一人,成书可能在曾参逝世的公元前四三六年以后。
《论语》原有《鲁论》、《齐论》、《古论》三种,现存《论鲁》二十篇。
在《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论乐、论诗、论文的一些见解,为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文艺理论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孔子的文艺思想孔子主“仁”,重“礼”,崇“乐”,尚“中和之美”。
孔子“思无邪”、“尽善尽美”、“文质彬彬”、“兴观群怨”等文艺观念,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1、论诗、乐的标准:诗无邪。
孔子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论诗、乐时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