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课件
西方文论课件 PPT

第五章 新古典主义与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论
新古典主义: 17世纪产生于法国并盛行于整个欧洲的文艺思潮。 其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强调天赋理性,抑 制后天情欲,“我思故我在”)。 新古典主义文论推崇古希腊、罗马的文艺,其基本特 点是崇尚理性、模仿自然、推崇古典。 代表作是布瓦洛的《诗的艺术》、蒲柏的《论批评》 启蒙运动: 17世纪中叶以后,启蒙运动蓬勃发展。 其实质是思想解放运动。 最早在英国出现,代表人物是培根 法国启蒙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卢梭、狄德罗 德国启蒙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温克尔曼、莱辛
2.文艺才能的来源:灵感说
(1)灵感是文艺才能的来源 (2)灵感是一种迷狂状态 (3)灵感来源于“神启”或“前生 的回忆” “神启”:诗歌是神凭附人发的 诏令,诗人是代神说话 “前生的回忆”:灵魂是不死的, 是独立于物质的
3.“理想国”和文艺的功用
文艺功用观: (1)总要求是文艺要有益于城邦,合乎城 邦制定的规范 (2)核心内容是反对文艺的快感作用 评: (1)是奴隶主贵族的功利主义,把文艺变 成政治的附庸,是反动的。 (2)明确提出美感作用的对象是人的心灵, 发现了艺术特有的美感作用,是“真正伟 大的艺术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语)
“画家应该研究普遍的自然,就眼睛所看到的 东西多加思索,要运用组成每一事物的类型的那 些优美的部分。用这种方法,他的心就会像一面 镜子真实地反映面前的一切,就会变成好像是第 二自然。” 涉及两大问题:
艺术的理想化 艺术创造
3、艺术应以表现人和人的感情为中心 主张绘画不仅求形似,而且要求神似,表现 人的“心灵的意向” 4、认为画优于诗 “画是哑巴诗,诗是盲人画” 但画优于诗: (1)更直观,审美效果更直接 (2)更容易使人看到和谐比较 (3)更需要智慧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一节 柏拉图
2、诗兴的迷狂
被神灵凭附的诗人处于迷狂状态。《斐德若篇》中 指出,世间有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仪的迷狂、诗 神的迷狂和爱情的迷狂。
“此外还有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它凭附到 一个温柔贞洁的心灵,感发它,引它到兴高采烈神飞色舞的境 界,流露于各种诗歌,颂赞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垂为后世的 教训。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 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尽管他自己妄想单凭诗的艺 术就可以成为一个诗人。他的神智清醒的诗遇到迷狂的诗就黯 然无光了。”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
第一节 柏拉图
3、评价
意义: 作为西方最早深入探讨文艺与政治关系的理论家,柏
拉图高度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尤其是政治教化功能。 局限: 柏拉图的问题在于他过于强调文艺的政治功能,以致
几乎取消了文艺的审美功能。事实上,文艺的政治功能 和审美愉悦功能并非完全不相容,后来古罗马的贺拉斯 提出的“寓教于乐”理论就对柏拉图的理论作出了纠正 。
第一节 柏拉图
4、诗与艺术
在古希腊人通常的观念中,诗歌并不属于艺术。如 果说艺术是经验、规则、技巧的产物,那么诗歌则是诸 神启发的结果。诗歌的主要任务不是给人们带来快乐, 而是承担着沟通人神关系或进行道德训导的使命。
柏拉图继承了这一流行的观念,认为诗与艺术原本 不同,其本质也不在模仿,但现实中出现了大量模仿的 诗,它们与绘画、雕塑等模仿的艺术一样,只是制造现 实世界的影像,“并不曾抓住真理”。
第一节 柏拉图
3、艺术与真理
在柏拉图看来,艺术作为模仿的模仿,无法达到真理 性的认识。在他的三重世界中,理念世界是唯一的真实 体,感性的现实世界作为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只是近似 真实体的东西,而艺术世界作为对现实事物的外形和影 像的模仿,只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 着三层”。模仿的艺术不但与真实的理念相隔甚远,而 且对现实世界这一“近似真实体的东西”也无法做到真 实的了解和掌握。
西方文论课件知识讲稿

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本 质主义、反结构主义等。
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后现代主义文论强调文本的独立性和自足 性,认为文本与作者、读者、世界的关系 是相对的,意义是多元的、不确定的。
德里达、福柯、德勒兹、加塔里等。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与思想
01
德里达
解构主义文论的创始人,认为语 言符号的意义是多元的、不确定 的,文本的意义也是多元的、不 确定的。他主张对文本进行“解 构”,即揭示文本中的矛盾和冲 突,打破原有的意义结构。
法国的布瓦洛、英国的德莱顿等。
思想
主张文学作品应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和社会责任, 推崇古希腊罗马作家的创作原则和艺术标准。
古学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欧洲文学的规 范化和艺术化。
局限性
过于强调模仿和传统,束缚了文学的 创新和个性表达,忽视了文学的情感 和内在价值。
西方文论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西方文论经历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现代 主义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详细描述
西方文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其发展 过程中经历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现代主 义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代表 人物,如古典主义的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 比亚、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以及现代主义的卡夫卡等。 这些理论观点和代表人物对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西方文论课件知识讲稿
目录
• 西方文论概述 • 古典主义文论 • 浪漫主义文论 • 现实主义文论 • 现代主义文论 • 后现代主义文论
01 西方文论概述
西方文论的定义与特点
要点一
总结词
西方文论是关于西方文学的理论研究,具有多元性、历史 性和批判性的特点。
第七章 浪漫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柯勒律治(1772— 1834),英国著名浪漫 主义诗人和批评家。 其文论著作主要有 《文学生涯》、《莎 士比亚评论集》等。
第二节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
(1)论想象
①他给“想象”确定的两个 内涵是统一的精神与融合的 魔力
想象是将作家的主动性与对 象的被动性在相当的深度与 限度上加以综合的“中间力 量”。
“诗人之作诗只受到一种限制,那就是,他必须 把直接的快感授给一个人,使之获得所期望于他 的见识。”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
第二节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
(3)论诗的语言
①力主诗歌应该运用日常乡间语言。
“我也采用了这些乡下人的语 言(当然清除了其中那些似乎 是真正的缺点,清除了一切经 常会而且必然会使人厌恶或唾 弃的因素),因为此等人时时 刻刻都接触到最精彩的语言所 从出的最精彩的事物。”
——弗·施莱格尔:《文学史讲演》
第一节 施莱格尔兄弟和海涅
(2)在文学的内容方面, 弗·施莱格尔要求文学反映 时代,艺术应该发挥认识功 能。
他所说的对时代的反映、对 生命和社会的认识,都是经 过主观化了的认识,现实仅 仅是观念的化身,观念始终 是第一位的。
第一节 施莱格尔兄弟和海涅
“浪漫主义的诗是包罗万象的 进步的诗。它的使命不仅在于 把一切独特的诗的样式重新合 并在一起,使诗同哲学和雄辩 术沟通起来,它力求而且应该 把诗和散文、天才和批评、人 为的诗和自然的诗时而掺杂起 来、时而融合起来。
——柯勒律治:《文学传记》
第二节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
“良知是诗才的躯体,幻 想是它的衣衫,运动是它 的生命,而想象则是它的 灵魂”
——柯勒律治:《文学传记》
西方文论PPT课件

2021
31
第四章 法国新古典主义文论
一、基本界定: 1.新古典主义:指十七世纪君主专制时期所倡导的对古典的
摹仿,它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中的一 种带有浓厚宫廷色彩、贵族倾向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 它把向古典学习推到极点,并使之系统化、法律化,而 且较多的是在政治、伦理上对古罗马精神的借用,赋予 其更多的现时代的官方意志。 2.新古典主义文论产生的文化语境及特征 (1)政治基础:中央集权制 (2)哲学基础:唯理主义 (3)文化历史传统
(1)基本思想:神学目的论——宇宙自然、人都由神创 造,神创造自然和艺术的目的是为满足人们的全部欲 望。因此,哲学研究的重点不是自然,而是人类本身 的灵魂。
(2)艺术和美:艺术摹仿自然(通过人的外在方面来表 现其精神性内涵/早期典型化理论的萌芽)
(3)美和善:相关,“美在功用”。
2021
13
第二节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2021
21
d.悲剧的布局:“情节的整一性”原则
“突转”:指要安排一些行动,使主人公突然由顺境急转 为逆境;
“发现”:指让行动揭示主人公由顺境转为逆境的潜在的 秘密的原因,这样才能使观众惊奇,从而形成怜悯与 恐惧的心理,达到悲剧的效果。
2021
22
e.悲剧冲突的本质:“过失”说
悲剧人物必须善良,不善良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 之情;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这就是“过 失”说.
2021
18
第三节 亚里斯多德《诗学》
1.文艺本质论 a.文艺是对人的行动的摹仿 b.诗比历史更真实 c.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 “人”:贵族 “诗”:史诗 “历史”:充满或然性的现实 “真实”:反映论
2021
(完整word)西方文论课件

古罗马古典主义文论关于古罗马:公元前753年,罗慕洛在台伯河畔建立了罗马城,开创了古罗马的王政时代;至公元476年,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在日尔曼民族铁骑的逼迫下退位,古罗马时期宣告结束.罗马是一个很奇特的国家,其军事实力相当强大,由于集体主义和尚武精神的存在,全盛时期的罗马帝国的版图横跨了亚欧大陆;在政治上罗马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民主的民族国家;但罗马的文化却是一个纯粹的舶来品,几乎全部脱胎于古希腊。
古罗马的文艺创作情况:古罗马奴隶制的全盛时期:罗马神话是把罗马神的名字和古希腊神话的内容结合起来形成的;罗马的第一位诗人安德罗尼库斯是俘虏的希腊奴隶;罗马史上重要的剧作家-—普劳图斯和泰伦斯的作品也是模仿希腊米南德的新喜剧。
罗马共和时期的黄金时代: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的创作都是从古希腊的神话、史诗、抒情诗中汲取养分,进行改造和创新的。
第一节贺拉斯及其《诗艺》贺拉斯是奥古斯都的宫廷诗人,也是古典主义的奠基人.《诗艺》是西方诗人谈诗的第一部著作,是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一个模仿,提出了罗马帝国的文艺法则,其主要观点包括:1、古典主义原则--从总的方向上为罗马文艺立法承袭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提出文艺模仿古典的原则,主张全面向古希腊的艺术家学习,创造表现罗马奴隶主上流社会人物的军功伟业和高贵性,创造无愧于罗马大帝国的光辉艺术。
题材上要求既要从荷马史诗中取材,又要描写罗马祖先的光辉业绩;语言上既主张向古希腊的诗人学习,又鼓励诗人敢于创新。
2、理性主义倾向——从目标上为罗马文艺立法贺拉斯说:“要写作成功,判断力是开端和源泉。
”A 承认诗人的天才有天资的因素,更强调苦学和训练B 认为诗人应该从古希腊哲学家那里吸取思想材料,要有对国家、对朋友尽责的道德感,要懂关于元老、法官的职责及战场上将领的作用等知识,他才能正确的进行文艺创作--指出艺术模仿生活是通过作家主体判断的模仿,揭示了主体创作的重要作用3、艺术创作的“合式”原则——从内容到形式上为罗马文艺立法合式:要求在艺术上做到协调一致、妥帖得体,恰到好处,叫人感到合情合理、无懈可击。
西方文论课件2

西方文论课件2西方文论第一章:古希腊文艺与希腊三贤一、古希腊文论综述怎样看待古希腊文话中“神”的观念?二、柏拉图(一)苏格拉底1、生平概述(前470年―前399年)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2、学说特色:(1)神秘主义色彩:他指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存活、发展和吞噬都就是神精心安排的,神就是世界的支配。
苏格拉底指出所有的一切都是神缔造与精心安排的,彰显了神的智能与目的。
(2)心灵的转为: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就是什么,世界就是由什么形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作“自然哲学”。
苏格拉底则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为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例如什么就是正义,什么就是非正义;什么就是坚强,什么就是多疑;什么就是正直,什么就是伪善;什么就是智慧,科学知识就是怎样单单的;具备什么品质的人才能够环境治理不好国家,治国人才必须如何培育等等。
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
他为哲学研究缔造了一个代莱领域,并使哲学“从天上返回了人间”,(3)寻求事物的普遍意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
-1-(二)柏拉图1、生平概述(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了不起的哲学家,也就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了不起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就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西方文论教程》教学课件 第一章 古希腊文论

三、诗为迷狂说
如果没有缪斯的迷狂,单想凭技巧便成为一个名副 其实的诗人,那么无论谁去敲诗的大门,都注定要 被挡在门外。神智清醒的人所写的诗,遇到迷狂中 人的诗,便黯然无光了。[1]
[1] Plato, Phaedrus, 245a. J. Cooper and D. Hutchinson ed. Plato: Complete Works, Indianapolis: Hacketet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1] Plato, Ion, 543b. J. Cooper and D. Hutchinson ed. Plato: Complete Works, Indianapolis: Hacketet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诗人迷狂系代神所言,是柏拉图对后代影响深 远的著名诗学思想。这是说,诗人描述人类的 崇高行为,一如伊安之吟诵荷马,不是凭借艺 术的规那么,而是为缪斯所迫。这是一种迫不 及待,非得一吐为快的迷狂。至于神何以要剥 夺诗人的正常理智,苏格拉底的解释是,原因 在于神想使听众明白,诗人在恍惚迷狂之间发 布这些至尊无价的言词时,已经失去了常人的 理智,所以真正说话的是神,我们是通过诗人 在清楚聆听神的话语。另外,诗人创作不是凭 借技艺,而是迷狂中代神所言使然。
画家的名称是模仿者,诗人也是模仿者,就像所有的 模仿者一样,他们和真理是隔了两层。
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说,从荷马以降的所有诗人, 都只是模仿者,他们模拟德行或者诸如此类东西 的形象,而永远不达真理。如前所见,诗人和画 家一样,他对做鞋的手艺一窍不通,却能有模有 样画出画家的形象。他的画只能取悦那些同他见 识相当的人,他们完全是根据色彩和形状来作出 判断。[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作:
1. 《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 2.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 3. 《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
4. 《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美学风格或美学现象二十涵盖了新 的历史时期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广大领域的一个历史整体表征,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一种历史必然。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 1.深度模式的削平 2.历史意识的消失 3.主题的零散化 4.距离感的消失
含义: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又称“批判的社会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意思潮中 影 响最大的一个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的名称来源于德国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城 的一个“社会研究所“ 学派代表人物及观点: 本杰明:a.创造性的推出艺术生产理论 b.现代艺术(现代人的神话或反讽的乌托邦) 阿多尔诺:a.艺术已进入它的没落时代,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b.否定的艺术与艺术的否定:为现代主义艺术辩护 马尔库塞:a.艺术应当用永恒的审美品质来说明 b.艺术的根本职能是维护高扬和解放人的主体性 哈贝马斯:a.“交往合理化”的文化美学
谢谢观赏
•
意识形态及代表人物
路易斯· 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 法国著名哲学家、“结构 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出生于阿尔及利亚首都附近的比曼德利小镇, 其父是一家银行的经理。1924—1930年在阿尔及尔上小学。1930—1936年 在法国马塞上中学。因德国法西斯入侵而应征入伍,随军驻守布列特尼半岛。 1940年被德军俘虏,关押在集中营,直到战争结束才获释。1945年重返高等 师范学校,在哲学家巴歇拉尔指导下研究哲学。194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留 校从教,并于同年加入法国共产党。1962年升为教授,1975年通过答辩,又 被庇卡底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发表的主要著作有《孟德斯鸠、卢棱、马 克思:政治和历史》、《保卫马克思》、《阅读〈资本论〉》、《列宁与哲 学》、《自我批评》等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独特理解:他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包括意识形态表 象体系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这两方面。一方面,他认为意识形态具有独特逻 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体系是人们体验自己与自己的生存条件的想象性关系, 是一种无意识的客观结构而且是社会的历史生活的一种基本结构。另一方面, 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套有其具体的实践和机构的物质体系强调了意识形态的物 质性和实践性各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就是意识形态物质性的表现它包括教 会学校家庭政治组织通讯交往及文化设施等阿尔都塞认为:1.任何意识形态 都是受阶级利益支配的,因而不是对真实世界的描绘和反映。2.意识形态是 科学的对象。
•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理 论
伊格尔顿:特里· 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1943-),当代著名的西方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批评家。出生于英国曼彻 斯特附近的萨尔福一个工人阶级家庭,1961年进入剑桥大学,在这所充 满贵族气息的大学,出身工人阶级的伊格尔顿倍感孤独,于是投身于学 校文化圈外的政治运动中。在校学习期间,伊格尔顿深受老师威廉斯的 影响,阅读和钻研了马克思本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西马)理论家 的著作,并逐渐成长为一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 ► 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的归纳: ► 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的归纳 ► 1.指社会特定团体的的信仰和观念,或者这些信仰和观念的生产, 它是在一定社会利益刺激下形成的思想形式或具有行动导向功能的话语。 ► 2.指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权利的生产所形成的思想观念。 ► 3.是必不可少的中介,通过这一中介个体可以感知它所存在的世界 并且成为个体和社会结构的联系 ► 意识形态生产中的六个范畴 1.一般生产方式 2.文学生产方式 3.一般意识形态 4.作者意识形态 5.审美意识形态6.Text 文本
►
大众文化及代表人物
什么是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主要指一个地区,一个社团,一个国家
新近涌现的,被一般人信奉接受的文化,它是大众 社会的产物。 代表人物:卢卡契,詹姆逊,葛兰西
卢卡契伟大的现实主义
匈牙利著名理论家乔治· 卢卡契(1855一1971)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 其漫长的一生中致力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了著名的“总体性”哲学.被普遍 目为具有国际影响的思想家。在美学和文艺学方面,卢卡契也有巨大的声誉,有 人称之为“美学方面的马克思”,在文艺理论方面,他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 “伟大的现实主义”理论,被誉为“二十世纪西方四大批评家”之一。 卢卡契 所理解的“现实主义”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不完全相同,它包 括了后者,但又超越了其局限,他是从艺术本体意义上去研究关注现实主义的。 在他那里,“现实主义”与“伟大的艺术”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如他明确指出:“现 实主义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切真正伟大的文学的共同基础”。
第二十一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所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又称“西欧马克思主义”或“新马克思主义”指20世 纪20年代由西欧共产党人卢卡契,柯尔施和葛兰西等人开创,发轫于德国,奥地 利,意大利等国,60年代开始遍及欧美的一股既不同于第二国际模式的马克思主 义,又有别于第三国际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的西方文化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和文论研究是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个发展时期:
1,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奠基时期。 代表人物:卢卡契,葛兰西
2,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多元展开时期 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
3,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后现代时期 代表人物:哈贝马斯,詹姆逊,伊格尔顿 理论源头: 卢卡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理论”
•
第一节:法兰克福学派文 艺理论
• 主要特色与内容
• 一 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的是完整的社会现实,而非支离破碎的生活表象
的简单镜映 • 二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提供的是一种审美的反映,因而对社会现实具有一种 穿透性和超越性 • 三 卢卡契强调文学是入学 指出人道主义精神是伟大现实主义文学的核心 • 四 对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批评及布莱希特等人的论争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
文化霸权理论 是安东尼奥·葛兰西 对西方文化研究的巨大
贡献。为大众文化的研究广阔的视角。葛兰西认为马克思 主义的上层建筑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称为市民文化。另 一个是政治社会或国家。这两个阶层一方面相当于统治集 团通过社会行使的霸权职能。 另一方面相当于国家和司 法政府所行驶的直接统治或管辖职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由于市民社会比较发达,资产阶级不仅可以通过国家 机器从政治经济上剥削被统治阶级。而且更多可以通过意 识形态的作用使被统治阶级认同资本主义统治的文化秩序, 自愿接受资产阶级的统治。 所谓文化霸权就是一种意识 形态的领导权
詹姆逊
弗雷德里克· 詹姆逊,1934年4月出生于美国的克里夫兰,在耶鲁大学 获得硕博士学位,博士专业方向是法国文学,博士论文是《萨特:一种 风格的起源》。耶鲁毕业后,在哈佛大学任教。1967年后,到美国加州 大学圣迭戈分校担任副教授、教授,主讲法国文学和比较文学。1976年 后,又回到耶鲁大学法文系担任教授。1986年,他来到杜克大学担任主 讲比较文学的讲座教授、文学系主任兼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2003年辞 去系主任职务,继续担任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兼任杜克大学人文科学 学术委员会主任
詹姆逊的文化成就
弗雷德里克· 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包含了关于 时代的具有同质意义的理论难题。詹姆逊阐明了当前保守主义话题的发展方向,并指 出这是以“历史的衰落感”和“空间的新兴感”为标志的时代。詹姆逊把文化看成是 理解时代特性的主要手段,但却是在全然不同的理论范式下来处置这些难题的。这比 任何右翼的思想家的理论都更具有一致性并且难以反驳。然而,这里的文化既不是区 分多种文明的界碑,也不是识别生产效率的分类编码,而是一件资本主义新阶段的非 凡的法衣,它同经济自身一同不断扩张,并第一次真正像行星般地在全球周游。换句 话说,文化现象并不与全球化现象相对立,而是全球化现象的最引人注目的表现;而 经济的发展,与其说是受到多种文化动因的制约,不如说是被某种决定了生产和消费 方向的单一文化因素所左右。这种所谓有单一的文化因素,正是后现代主义在詹姆逊 的叙述中,后现代性既是全球性的又是地区性的,它所形成的多国资本的世界空间, 并未耗尽地球资源或历史资源。后现代是一种文化“要素”,而非一个完整的系统。 它可以容纳那些残存的或突然产生的反对它的种种文化形式。在这个(无论比过去任何 时候复杂多少倍的)资本主义世界仍然分裂,为在发展水平上存在巨大差异的许多地区 的条件下,它还能怎样呢?詹姆逊指出,在还没有新的集体劳工力量能在国际范围内 形成与多国资本主义争夺霸权的势力。在发达资本主义的领地内,“大家还处于低潮, 没有人能说明大家还要在这种状态中呆多久”。但是,将后现代、现代和传统主题统 合在一起的新的文化创造和政治对抗形式在中心之外继续繁荣发展。詹姆逊在台湾看 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最令研究者振奋的国家电影工业,他写道,“这是因为在晚期资 本主义阶段,即使是中心也被边缘化了,关于边缘的不平衡性和来自晚期资本主义经 验的不平衡发展结果的表述,要比衰落的中心所能作的任何表述更加强烈有力,更加 意味深长,而且,尤其是具有更加深刻的象征意义。”由后现代性所书写的资本主义 空间的重大扩张也意味着这一点。“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非殖民化与国家解放运动 的巨大浪潮之后,世界各民族的新的自我意识”已经滋生出来。这里,文明和文化的 保守主义理论家的预言也有了人口统计学上的依据,那就是“各民族中所共有的趋势 的日益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