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探讨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特点的关系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特点的关系【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中医辨证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根据病情特点对病人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本文通过对不同中医辨证分类与病理特点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了气滞血瘀、脾虚肝郁、肝肾阴虚、痰湿内蕴等证型的病理特点及与肝硬化的关系。
结论部分强调了中医辨证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的重要性和个体化治疗的意义,同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为该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辨证、病理特点、气滞血瘀、脾虚肝郁、肝肾阴虚、痰湿内蕴、个体化治疗、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疾病背景介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简称PB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以胆汁淤积、肝内胆汁小管破坏和纤维化为特征。
这种疾病主要影响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为疲乏、黄疸、皮肤瘙痒、肝脾肿大等症状。
PBC 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
PBC的传统治疗主要是以荷尔蒙、免疫抑制剂等西药进行控制,但随着人们对中医辨证治疗的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寻求中医的帮助。
中医辨证治疗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表现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达到调整体内阴阳平衡,增强自身免疫力,减轻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
深入了解PBC与中医辨证的关系对于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2 中医辨证的重要性中医辨证在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医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中医诊疗的基本方法。
在诊断疾病和确定治疗方案时,中医辨证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苔、面色等指标,结合病人的症状表现和疾病发展过程,准确把握病人的病情及其发展规律,从而指导中医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这种疾病,中医辨证更是至关重要。
由于该病病因复杂,病情多样,不同病人的病理特点也各不相同,对于患者来说需要进行精准的辨证分型才能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2例临床体会

( 京 医科 大学 附 属淮 安市 第一 人 民 医院 , 南 江苏 淮 阴 2 3 0 ) 230
关键 词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从脾论治; 免 疫 抑 制 剂 中 图分类 号 : 4 7 R/8 文献标 识码 : C 文章 编号 :0 80 0 ( 0 8 1 .5 30 1 0 —8 5 2 0 ) 02 5 -1
LS IH N M DCN N A E I E IAR SA C 0 O .9N .0 I Z E E IIEA DM T RAM DC E E R H2 8V L1 O 1 H 0
时珍 国医国药 2 0 0 8年第 1 9卷第 1 医结 合治 疗 原 发 性 胆 汁性 肝 硬 化 2 2例 临床 体 会
2 2 西 药 .
2 2 1 支持 对症 消胆胺 , .. 补充维生素 A, 维生素 D, 补钙 。 等 。依分期不 同调整剂量 。
3 典型 病例 女 ,5岁 , 民 ,0 4O —2初 诊 。 4 农 2 0 一62
足, 湿邪困脾 , 脾经伏火 , 气血 淤滞 皆有关 。治疗对 症综 合考虑 , 凡能益气化 湿清热 养 阴温 阳行 气活血 皆可助 脾运 , 能 拘泥 一 不 硬化所表现 的症状 , 用 益气 化 湿 、 肝 化 淤治则 , 以清热 化 运 柔 配 湿、 活血化淤随症加减 。
4 体 会
11 一般资料 2 . 2例患者均为 女性 , 门诊病房 收治 ( 为 本病多 见 原发性胆 汁性肝硬化是 一种病 因 尚不 明确 的慢 性坏死性 肝 于女 性 , 因资 料 有 限 , 收 治 到 男 性 ) 未 。诊 断 参 照 18 9 2年 美 国 风 细胞炎性疾 病 , 它不 同于病毒 性肝炎肝硬化 。该病往往 合并其它
2金实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治疗研究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治疗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实第一部分理论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原因不明,由免疫损害介导的以肝内小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及肝硬化;临床表现为慢性梗阻性黄疸与肝脾肿大,晚期可出现肝功能衰竭与门脉高压等征象。
本文就其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作一综述。
一、流行病学流行病学:PBC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西方国家患病率较高,约6.7~940/100万,年发病率约0.7~49/100万,[1]且呈逐年增长趋势,这可能与人们对该病认识提高有关。
PBC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其中90%~95%为女性,大部分集中在30~70岁之间,儿童少见。
在肝硬化死亡的患者中约2%为PBC。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PBC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主要病因有遗传因素、感染因素、手术史、环境因素等;大量资料显示免疫功能失调与PBC密切相关,表现为体液免疫的亢进和细胞免疫的降低。
三、临床表现PBC起病隐匿,呈进行性发展,临床上可分为有症状和无症状两类。
无症状者约为48%~60%,可有如下表现:1、乏力:最常见,约78%患者以乏力为首先症状。
2、皮肤瘙痒:患者初始的皮肤瘙痒呈间歇性发作。
瘙痒与血清中胆汁酸盐浓度升高刺激皮肤末稍神经有关。
3、黄疸:疾病早期不出现黄疸或为隐性黄疸,出现黄疸时常提示病情加速发展。
约25%患者皮肤瘙痒和黄疸同时出现。
4、吸收不良:胆汁分泌至肠腔减少,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导致脂溶性营养素吸收障碍,从而产生相应的症状。
5、皮肤色素沉着、黄染、粗糙增厚、黄色瘤。
此外,约70%患者出现肝脏肿大,35%出现脾脏肿大。
其他体征还包括杵状指、角膜的Kayser-Fleischer环以及蜘蛛痣、腹水、静脉曲张等。
6、实验室检查生化检查以胆汁淤积的表现为主,主工包括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r-GT/GGT),一般高于正常值上限的3~5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特点的关系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特点的关系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具有胆汁淤积、进行性纤维化和肝脏结构改变等特点。
中医辨证分型是中医特有的诊断方法,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病因、病程等进行分类,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本文将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特点的关系,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一、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理特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以慢性胆汁淤积和进行性肝脏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
其病理特点主要包括:胆汁淤积、肝内胆管损伤、进行性肝脏纤维化、肝内胆管增生及肝功能受损等。
这些病理改变导致肝脏结构和功能的持续性变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二、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辩证分型是通过对病人的脉搏、舌象、症状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病人的证型。
根据中医理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可分为气滞血瘀型、肝肾阴虚型、湿热蕴结型、肝胆湿热型、肝胆湿热蕴结型等。
三、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特点的关系1.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是指病人出现肝郁气滞、形成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血瘀滞阻等证候的类型。
病理上,气滞血瘀型的患者往往出现肝胆管扩张,胆汁淤积,肝内胆管损伤等症状。
在治疗上,中医应重视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
2. 肝肾阴虚型肝肾阴虚型是指病人出现肝肾亏虚、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等证候的类型。
病理上,肝肾阴虚型的患者往往出现肝脏纤维化、肝功能受损等症状。
在治疗上,中医应重视滋阴潜阳、益肝肾的治疗方法。
3. 湿热蕴结型湿热蕴结型是指病人出现湿热蕴结、热毒内蕴、气机不畅等证候的类型。
病理上,湿热蕴结型的患者往往出现肝内胆管增生、肝脏结构改变等症状。
在治疗上,中医应重视清热燥湿、通利气机的治疗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中医辨证分型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理特点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证型对应着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辩证施治,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中医辨证施治的临床意义利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病人的病情,为后续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观察

参考 文 献
【 1 1 孙 玉凤. 中 医药治 疗功 能性 消化 不 良的进展 Ⅲ. 河北 中医 , 2 0 0 8 ,
3 0 ( 6) : 6 6 7 — 6 6 9 .
中西 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观察
骆 稚 平
摘
要: 目的 : 探 讨 中西 医结合 治 疗原发 性胆 汁性肝硬 化 的 临床 效果 。 方法: 选择 我 院2 0 1 0 年1 月~ 2 0 1 2 年1 月之 间收治 的8 0 例 原发性 胆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 1 8 — 0 0 2 9 — 0 2
原发 性 胆 汁性 肝 硬 化是 一 种 自身 免 疫性 肝 疾 病 , 目前 对 其 疗 、 保肝 治疗 和 支持 治疗 。 发 病 原 因 的研 究 尚不 明 确 , 多发 于 中老年 女 性 , 主 要 的 临床 表 现 1 . 3 - 2 观察 组 : 观察 组 采用 中西 医结 合 疗法 进 行治 疗 , 在 常规 熊去 为黄疸 、 皮 肤瘙 痒 和 乏 力 , 且 当前 并 无特 效 药物 进 行治 疗 。西药 氧 胆酸 治疗 的基 础上 , 加用 中药 进行 辩证 治疗 。 ①肝 郁脾 虚证 : 患 熊 去 氧 胆 酸是 当前 治 疗 原 发 性胆 汁性 肝 硬 化 的主 要 临 床 用 药 , 者 乏力 、 肝 区疼痛 、 皮肤 瘙痒 、 舌 淡红 、 苔薄白、 大便 溏 薄 、 脉 弦细 ,
2 0 1 4年 3月
2 9
属 “ 胃脘 痛 ” 、 “ 反 胃” 的范畴 。从 发 病机 制 方 面来说 , 现 代 西 医学 动 , 熊去 氧胆 酸有 消炎 利胆 的作 用 。 大 量 的文献 报道 , 传统 的单 纯 认 为, R E的发病 机制 主要 是 由于 胃酸 、 胃蛋 白酶等 具有 强 消化 功 使用 中药 或 西药 的方 法 治疗 R E虽 然 在 短 时 间 内有 一定 的临 床 能 的消 化液 直接 侵蚀 食 管 的黏膜 而 引起 的一种 炎 症病 变 , 长期 的 效果 , 但 其复 发率 居 高不下 , 一直 是 临床 医生倍 感棘 手 的事情 。 本 侵蚀 可致 食 管黏 膜 的表 面发 生柱状 上皮细 胞 的化生 , 最 终 可 引起 院采 用 中西结 合 的方法 治疗 R E , 临床 疗效 较好 , 无 明显 的不 良反 B a  ̄ e t 食管 甚 至是 癌 变 。近 年来 的大 量药 理 实 验方 面 的研 究 已 应发 生 , 值 得 广大 医家借 鉴 。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5例临床观察

临床研 究 ・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原 发 性 胆 汁性 肝硬 化 2 5例 临床 观察
董振 华 徐 慧媛 齐贺彬
将 2 例 5
【 摘要 】 目的 观察 中西 医结合治疗原发 性胆汁性肝 硬化 (B ) P C 的临床疗效 。方 法
P C患者根据 中医辨证分 型分 为肝郁脾 虚 、 胃气虚 、 B 脾 湿热瘀血 、 肾阴虚 4种证型 , 同证型 采用不 肝 不
e fn tn A T A T, L G T adT i)n g eea m rvdaprnl,hc d a ds nf r u co ( L , S A P, G n BL adIM w r li poe p aet w i i i t i i— i l y hn ce g i cn iee c s o p rd w t toeb f et a e t P<0 0 , <0 0 ) C n ls n It r i h— a t f rn e m a i s e r r t n ( df c e hh o em .5P . 1 . o c i n ga v C i u o e te
fr n o mu a r dfe o i e e ts n rme . d t n l , ro e x c oi c d w s a p id I wa e e t r lswe emo i d f rd f r n y d o s Ad i o al u s d o y h l a i a p l . t s f i i y c e
t bs re ci i a f c c fe ra me ta ai u n x so ie u to n t r up . s t Of2 o o e v ln c le a y at rte t n nd v ro si de e flv rf ncin i wo go s Re uls i 5 c s s, c s swe ee e tv ake l 1 a e fe tv t oa fe tv ae wa 6% .Ev r n e flv a e 9 a e r f ci em r dy, 0 c s sef ci e;het tlef cie r t s7 e id xo — y i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西医治疗临床分析

状和 实验 室化验指标进行改善 , 然而此药对于黄疸显著 以及症状
7 4例患者服用保肝降酶药物 , 如甘草 酸制剂 以及还原性谷胱
甲组 : 给予 自拟 的中药愈肝方进行治疗 , 药方 主要包含秦 较重 的患者来 说起 不到显著效果脚 。而近年来 中医在该病 的诊 断 甘肽等。 和治疗 中取得 了较大的发展 , 且我 院近年来采用 中西医结合 的方 艽 、 茜草 以及旆莶草等 。 如果患 者有乏力症状 , 则要辩证加减党参 如果患 者属于纳差则 要辩证加减 茯苓 以及 白术 等 ; 如 法 治疗 P B C取得 较满 意效果 , 现报 道如 下 , 并 为临床 治疗 提供 和黄芪等 ;
7 6岁之 间 , 平 均年龄 为 ( 5 6 8 + 8 . 4 ) 岁, 病程 在 1 . 5 7 . 8 年之间, 平 量 同甲组 。
. 4观察 项 目 均病 程为 ( 3 . 4 6  ̄ 2 . 1 ) 年。其中 一 G T显著 升高的有 2 4例 、 A L P显 1
著升 高 的有 2 0例 、 A 显著 升高 的有 1 2年妇女 当中发生 , 黄疸 、 皮肤瘙痒 、 乏力 以及显著 疗 前 为 C级 的 ; 有 合并其 他 重大 疾病 。 并且 这些 疾病 无 关 P B C
升高 了碱性磷酸酶和 一 谷氨 酰转肽酶是临床常见症状 , 实施抗线 的 ; 处 于哺乳 期和 妊娠期 的妇女 。
. 3 治 疗 方 式 粒体抗体有 利于诊 断本 病。 服用 U D C A( 熊去氧胆酸 ) 可 对临床症 1
对患者治疗前后 的 T B I T 、 AL T 、 A S T 、 A L P 、 T B A、 A L B 、 一 G T等
抽取患者肘静脉血进行测定 , 时间为清晨 , 空 l 0例 , T B I L升高的有 8例 。 在 患者 自愿的基础 上依 照不 同的治疗 生化指标进行观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膜炎 、角膜溃疡进 行治疗 ,可 以使基底 膜的完整 性得到保 护 ,使渗 出 减少 ,对组织 间质和胶原 蛋 白的再生 起到积极 的促进作 用 ,有助于 修 2 . 2两组治疗 效果对 比:治疗 后 ,与对照 组 比较 ,观察组 的治疗 总效 复病 变组织 ,使 白细胞吞 噬能力增 强 ,并且对 干扰素产 生发挥诱导 作 用 ,使抗病毒作用增 强,改善临床症状 ,从而达到治疗 目的嘲 。在本 次 研 究 中,观 察组 的总有效率 为9 7 - 3 %,明显 高于对 照组的7 5 . 6 8 %,并 且与对照组 比较 ,观 察组的起效时间和 治愈时间短 ,效果显 著。
规保肝和支 持性治疗措 施 。主要使 用的是腺 苷蛋氨酸 。这种药物 对改
善患者肝脏功能具有重要作 用。患者连续使用 1 个月 的时间。同时所有
患者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进行治疗 ,1 3  ̄ 1 5 m g ,每天服用2 次。观察组
患者在此基础 上使用异甘草酸 镁治疗 。即将2 0 0 mL 的异甘 草酸镁加入
用 采用 常规 治疗 方 法 ,观 察组 患者 在常 规 治疗 方 法基础 上 予 以异 甘草 酸镁 静脉 滴 注 ,对 比 两组 患者 治疗 效果 。结果 对 比 两组 患者 临床 治
疗 效率 ,观 察 组 患者 治疗 有效 率 为 8 8 . 1 %,对 照组 惠者 治疗 有 效率 为 7 1 . 4 %,数 据符 合 统 计学 差异 ( P< O . 0 5 ) 。结 论 在 治 疗原 发性 胆 汁
角膜 炎、角膜 溃疡是 比较常见 的一种感染 性眼病 ,临床表现 以患 眼烧灼感 、刺痛 、异 物感 等症状 为主 ,往往 合并视力 障碍 、畏光 、分 泌 物增加 以及 流泪等症状 ,该病 具有致盲率 高 、发病 率高 、起病 急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探讨蒋健,何淼(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科,上海200021)[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的临床特征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
方法以16例PBC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熊去氧胆酸(13~15mg・kg-1・d-1)和中药“止痒方”、“软坚散”、“消黄散”等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结果(1)患者女与男比例为15:1,中位年龄52.5岁。
AMA-M2阳性者14例(87.5%)。
所有病例胆道酶水平异常升高,ESR增快;CHOL、IgM异常率较高(均62.5%)。
约半数有乏力、皮肤瘙痒、关节疼痛、黄疸、脾肿大等表现,并伴有至少1项、最多4项合并症。
(2)经中西医结合治疗3个月,AL P、GGT及Glb即大幅下降,治疗12个月后有显著性意义的降低(P<0.05)。
TBIL、C HOL亦呈渐降趋势。
同时上述诸症状、体征有不同程度减轻。
结论PBC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有特征可循。
熊去氧胆酸是有效的治疗药物,中药治疗对改善症状和体征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特征;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图分类号]R65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977(2003)02-0099-04Clinical features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nd treatment of it by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JIA NG Jian,H E Miao(Depar 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Shuguang Hos pital,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20002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and its t reatment by integrat ed t 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Methods16PBC patients were ob-served.Ursodeoxycholic acid(UDCA)was used in the dose of13to15mg・kg-1・d-1,with some t radi-tional Chinese herb prescription.Results(1)T he propor tion of women to men was15∶1,the mean age was52.5years.AM A-M2was positive in14subjects(87.5%).Biliary t ract enzymes and ESR were ele-vated in all subjects.The ratio of hypercholesterolemia(CH OL)and abnormity in IgM was high (62.5%).Fatigue,pruritus,arthralgia,jaundice,splenomegaly were noted in more than half cases.Ev-ery patient had one to four complications.(2)ALP,GGT and Glb declined evidently af ter3months’t reatment by western medicine associated with t 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declined markedly after12 months’t reatment(P<0.05respectively).TBIL and CH OL declined gradually during the t reatment course.Symptoms and sign s were lightened.Conclusion PBC has complicated and especial clinical fea-tures.U DCA therapy is effective in PBC,whil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ext raordinary effect in t reating the symptoms and signs.[KEY WORDS]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clinical features;therapy;integrat ed t 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J Chin Integr Med,2003,1(2):99-102]①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以小叶间胆管肉芽肿样破坏导致逐渐进展的胆管阻塞及胆汁淤积,引起肝脏纤维化、肝硬化并最终导致肝脏衰竭为特征的进行性破坏性肝病[1]。
以往认为PBC在东方的发病率远较欧美为低[2],但近年在中国发现PBC患者日益增多[3]。
由于PBC的临床表现复杂且预后较差,故研究PBC 的临床特点及各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
近年,我们门诊确诊16例PBC患者,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结合其诊断与治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999年6月至2002年12月在曙光医院门诊确诊和治疗的PBC患者,共16例。
其中女性15例,男性1例;年龄42~64岁,中位数52.5岁;发现该病时的病程1~13年,中位数4年。
[基金项目]上海市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蒋健(1956-),男,搏士,副主任医师.Fa x:(021) 53823660;E-mail:jia ngjian426@sohu.co m除有1例乙型肝炎病毒指标为阳性外,其余病例各种肝炎病毒指标均为阴性。
1.2临床诊断依据参见文献[4]。
1.3实验室检查包括生化学(肝、肾功能)、血液学(血液常规、ESR)、免疫学(抗线粒体抗体A MA、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抗核抗体A NA、免疫球蛋白)等。
除AM A及AM A-M2亚型由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免疫实验中心检测外,其余均在本院检验科检测。
影像学诊断包括B超、CT、ERCP 及胃镜检查。
1.4治疗方法1.4.1中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1)皮肤瘙痒属血热风燥者,治以祛风凉血止痒,自拟“止痒方”(石菖蒲、甘草等)主之,1剂/d或1剂/2d;(2)肝脾肿大等属血瘀者,治以活血化瘀,自拟“软坚散”(丹参等)主之,6g/次,2次/d;(3)黄疸属湿热蕴积者,治以清利湿热,利胆退黄,自拟“消黄散”(青黛等)主之,4 g/次,2次/d;(4)肝功能异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为主者,予垂盆草冲剂1~6包/d,1~2次/d,或联苯双酯片1片/d;(5)以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为主属热毒壅盛者,治以清热解毒,自拟“解毒饮”(蒲公英、皂角刺等)主之,1剂/d 或1剂/2d;(6)乏力、轻度贫血和/或WBC下降者,予螺旋藻胶囊,4粒/次,3次/d;(7)肝区疼痛属阴虚气滞者,治以理气养阴止痛,一贯煎加减,1剂/d;(8)慢性腹泻属脾胃虚弱者,自拟“止泻散”(白术等)主之,10g/次,2次/d。
以上均为口服。
1.4.2西药全部病例均予熊去氧胆酸(ur sode-oxycholic acid,UDCA)13~15mg・kg-1・d-1,分2次服用。
关节疼痛予甲氨喋呤(MTX)10mg,1次/周。
防治骨质疏松,予维生素AD丸,1丸/d或1丸/2d。
以上均为口服。
1.5症状、体征疗效判断方法自觉症状或体征全部消失或减轻50%以上记“显效”;减轻25%~50%记“有效”;减轻<25%记“无效”。
肝脾肿大经治疗B超示恢复正常范围(脾:长径<110mm,短径<40 mm;肝:斜径<135mm)者,记“显效”;[(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正常范围上限值)]×100%>50%者,记“有效”;其余记“无效”。
以本文资料总结时最近一次症状和体征记录作为“治疗后”的结果。
1.6统计学处理方法计量资料用t检验。
2结果2.1治疗前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均以胆道酶中度以上升高为主。
治疗前碱性磷酸酶(ALP)在正常上限值2倍、5倍、10倍以上者分别为14例(87. 5%)、6例(37.5%)和3例(18.8%);谷氨酰转肽酶(GGT)在正常上限值2倍、5倍、10倍以上者分别为15例(93.6%)、13例(81.3%)和8例(50.0%)。
其它主要检查项目异常率依次为ESR100%, AS T93.6%,球蛋白(Glb)81.3%,AL T、总胆红素(TBIL)、免疫球蛋白IgG各75.0%,总胆固醇(CH OL)、免疫球蛋白IgM各62.5%。
A M A(1:100~1:10000)及A MA-M2阳性14例(87.5%);A NA阳性2例(12.5%);其中1例A M A和AN A同时阳性。
见表1。
表116例PBC患者治疗前后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x±s)项目治疗前(n)治疗3个月(n)治疗6个月(n)治疗9个月(n)治疗12个月(n)A LP(I U/L)677.73±450.20(16)401.64±268.50(15)451.54±355.07(13)450.38±406.54(12)376.00±287.07(12)* GG T(I U/L)693.07±558.36(16)437.73±518.20(15)379.98±345.61(13)356.77±276.20(13)*325.72±253.23(12)* A L T(IU/L)117.40±93.68(16)75.27±74.19(15)*58.09±44.10(13)*54.23±30.75(13)*47.58±36.77(12)* A ST(IU/L)127.46±101.79(16)78.51±40.39(15)69.65±28.79(13)*72.35±41.52(13)59.75±28.82(12)* T BA(μmol/L)86.48±89.65(16)62.47±54.27(14)43.63±30.34(11)55.12±66.62(12)39.81±42.49(11) T BI L(μmol/L)38.46±29.37(16)30.70±21.59(15)33.81±39.19(12)24.81±14.37(13)29.37±19.90(12) DBI L(μmol/L)18.53±12.11(16)13.25±11.53(15)15.63±20.12(12)11.56±8.91(12)13.73±12.19(12) CH O L(mm ol/L)8.47±4.41(16)7.45±3.56(14)7.13±3.50(12)6.53±3.18(12)6.43±2.91(10) Alb(g/L)40.23±4.15(16)42.22±3.12(14)43.02±3.23(13)41.63±4.94(12)41.30±4.57(12) Glb(g/L)43.92±9.61(16)37.75±5.81(14)*38.83±7.71(13)38.25±5.44(12)37.98±5.27(12)* P-Alb(mg/L)243.96±95.26(16)263.71±106.85(13)281.40±112.36(12)291.20±107.01(11)242.29±98.79(11) ESR(m m/h)63.27±27.73(13)58.54±35.16(13)56.40±36.50(10)58.41±26.99(11)65.30±28.46(10) WBC(×109/L)5.79±2.58(14)5.89±1.79(13)5.87±2.11(10)5.76±1.84(11)5.21±1.89(12)R BC(×1012/L)3.66±0.42(13)3.74±0.51(13)3.98±1.04(11)3.95±1.12(11)3.68±0.42(12)H GB(g/L)119.54±9.42(13)121.58±9.23(12)123.27±10.74(11)128.18±28.72(11)117.50±7.99(12)P LT(×109/L)141.50±87.08(16)173.85±76.44(13)155.36±64.81(11)151.77±62.81(11)138.17±59.97(12)注: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2.2治疗前症状和体征出现频度出现频度在50.0%以上的症状和体征计有乏力、皮肤瘙痒、关节疼痛、黄疸、脾肿大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