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矛盾新视角下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分析
基于《矛盾论》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基于《矛盾论》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者:徐伟杰来源:《新丝路(下旬)》2019年第08期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作出全新研判,认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整个社会主义全过程,社会根本矛盾的内在属性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这决定着社会主要矛盾在性质上一直是人民内部矛盾,即人民需求与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矛盾有其特殊性,形成了不同发展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本文基于《矛盾论》的视角把握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演变,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从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主次矛盾转化看供需关系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矛盾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1.概念内涵:社会主要矛盾是矛盾的特殊性问题毛泽东的矛盾学说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将其作为矛盾的特殊性进行特别定义,在《矛盾论》中单列一节分析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两种矛盾力量不平衡问题。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主要矛盾作了明确定义,认为主要矛盾“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他强调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只有“一种”,社会主要矛盾就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之后,我国社会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早在1956年4月毛泽东就论述了十大关系(实质上就是十大社会矛盾),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中提出划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着重分析了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
2.历史定位:社会主要矛盾与基本国情内在一致毛泽东的矛盾学说在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就是将其作为矛盾的特殊性进行特别定义,这种特殊性表现为矛盾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
浅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浅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作者:胡建学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9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本文主要运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深入界定和论证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并针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策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毛泽东同志在写于1937年8月的《矛盾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并论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
毛泽东认为,任何矛盾由于矛盾双方自身的地位、力量、作用等方面的不同,从而使得矛盾双方要分为主要的方面和次要的方面;主要的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
这就从原因、地位和作用三个方面确定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的基本内涵。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可以将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的基本内容概括为:由于矛盾双方的不平衡性,矛盾双方无不区分为主要和次要的两个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矛盾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矛盾斗争中由于力量的增减,两者又会互相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了变化。
这一原理的提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也为人们认识矛盾,解决矛盾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界定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我们已经明确界定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还要进一步界定矛盾的主要方面,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
(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取得支配地位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是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属于社会主要矛盾中的次要方面。
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前,改革时代(1979年至2011年)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决策。
如何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如何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者:董小君来源:《理论探索》2020年第03期〔摘要〕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全新研判,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从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双重视角,可以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特征。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体体现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路径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处理好地方与地方的关系,实现城乡及区域协调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处理好本国与他国的关系,构建全面开放体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重构收入分配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不平衡发展,不充分发展〔中图分类号〕F012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20)03-0096-06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新时代方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是继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论断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作出的全新研判。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理论与历史的双重逻辑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都有其理论与历史的双重逻辑。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是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与时俱进的科学论断。
(一)理论逻辑: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视角下,厘清决定主要矛盾的因素,以及主要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理论,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马克思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关系中抽象出了社会基本矛盾。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他在总结矛盾运动规律基础上,指出贯穿人类社会一切形态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基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基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研究,探讨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问题。
首先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并通过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进行深入分析。
随后对主要矛盾转化的原因进行了解析,探讨了转化的路径及影响因素。
最后总结了主要矛盾转化的意义,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该研究,能更全面地认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分析、原因、路径、影响因素、意义、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新时代中国正处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关键时期,这一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往主要围绕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逐渐减弱,而新的社会矛盾随之出现。
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转化,对于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以及社会结构的不断演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日益增长,社会矛盾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针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更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1.2 研究意义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对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运用,能够深入挖掘主要矛盾的本质和规律,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供科学的分析框架和方法论支持。
研究主要矛盾的提出和转化路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分析影响主要矛盾转化的因素,可以为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提供重要参考,促进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社会稳定的维护。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百年认识

PRWORLD \ 公关世界 55P UBLIC RELATIONS FORUM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
毛泽东指出,只要“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1]。
回顾建党百年来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1921-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比较复杂,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个逐步清晰的过程。
党的一大的纲领中第一条就明确指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
由此可见,1921年,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主要受到《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影响,直接认为,我国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如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一样,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此时的中国共产党主要地还是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与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的结合不足。
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开始从《宣言》对资本主义社会剖析的理论中逐步向中国的革命现实转向,开始明确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
但是,对中国究竟应该怎么革命?谁来领导革命?谁是革命的动力?这些问题仍然不是很清楚。
1923年,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党的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在接下来的国共合作中,对资产阶级内部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对资产阶级中官僚资产阶级的封建性、买办性特点认识不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敌友,并最终导致大革命的失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毛泽东在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民作为革命主力军的作用逐渐在党内形成认识。
日本全面侵华以后,毛泽东指出:“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2]。
浅析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矛盾

浅析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盾浅析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盾⼴东省佛⼭市三⽔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丧失。
西⽅资本主义国家则利⽤侵略特权,逐渐把中国卷⼊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给⾃⾜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所以,鸦⽚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盾由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盾、封建主义和⼈民⼤众的⽭盾。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盾成为各种社会⽭盾中最主要的⽭盾。
从此,中国进⼊民主⾰命时期,中国⼈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命任务。
近代前期的第⼀阶段(1840年⾄19世纪60年代),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先是民族⽭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民⼤众的⽭盾占主导地位。
所以,在两次鸦⽚战争中,中国⼈民的主要任务是抵抗殖民侵略,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民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政府。
在第⼆阶段(19世纪60年代⾄1901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社会的主要⽭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盾。
所以中国⼈民的主要任务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在第三阶段(20世纪初到1919年),⾟亥⾰命前后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盾集中体现在⼴⼤⼈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盾上。
所以,中国⼈民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统治,发动了⾟亥⾰命、新⽂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在近代后期,从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命⼤致可分为4个阶段。
在第⼀阶段,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国民⼤⾰命时期(1919年5⽉⾄1927年7⽉),北洋军阀与中国⼈民之间的⽭盾是社会的主要⽭盾。
所以1923年中共三⼤制定了⾰命统⼀战线⽅针,国共合作,发动了国民⼤⾰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要矛盾演变及依据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要矛盾演变及依据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多次演变,这是基于对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研究和观察得出的结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的领导阶级,而资产阶级则是被打倒的地主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阶级。
这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政府通过土地改革和国有化等措施剥夺了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和经济基础,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由于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的推进,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
农民生产力水平不高,收入相对较低,存在着严重的贫困和落后。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中国政府实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和经济收入水平。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再次发生了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一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是资源分配不均等、城乡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到了新世纪,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一步演变。
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也面临了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社会不公平现象加剧,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压力和社会保障问题依然突出。
这导致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和基本民生需求的呼声日益高涨。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中国政府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到农民和农村经济之间的矛盾,再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再到社会不公平和民生需求的矛盾的演变。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摘要】本文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探讨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表现为经济结构转型与社会结构变革。
分析了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社会发展需求多元化。
然后,展望了变化的趋势,重点在于社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升级。
提出了应对策略,包括加强政策调控和促进社会公平。
结论指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发展的必然规律,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应对。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内涵、表现、原因、趋势、对策、深刻内涵、重要性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时代下,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新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出现。
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未来发展方向,也对中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唯物辩证法视角下,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相互对立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通过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创新发展思路,找准解决问题的路径。
本文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探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正文2.1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相对简单的阶级矛盾演变为多元化的矛盾体系。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结构变动等因素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这也进一步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特征和新形势。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还表现在矛盾的主体转变。
传统意义上,社会主要矛盾主要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在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社会矛盾的主体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阶级范畴,而是涵盖了更广泛的范围,包括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