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四毋”与企业家修炼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辩证法

汉朝的盛世伴随着儒学的兴起和繁荣,唐朝的盛世伴随着儒学的风雅到了极至,宋朝的盛世伴随着程朱理学的大兴。只有清朝的盛世没有延续汉文化的复兴,而是汉文化的衰落,结果清帝国逐步从乾隆时期GDP世界第一沦落为任人欺凌的贫弱封建王朝。这其实不是中-全球品牌网-国传统文化的封建性造成的,而恰恰是在清王朝的统治下,把汉文化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给丢掉了。“自强不息”也有开放创新之意,“厚德载物”也是兼容并蓄。正是丧失了这两点精神内涵,我们才从保持千年世界头号经济强国走向了衰弱之路。(有关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观点,可以参见爱维龙媒段俊平先生《孔子的人生三宝与企业家修炼》、《老子的人生三宝与企业管理》、《孔子的“四毋”与企业家修炼》)
物质和精神文明是衡量一个社会与国家发达程度的两个缺一不可的指标,有时精神文明也许更重要。物质上的匮乏从古到今没有摧毁一个民族的自信,而精神的匮乏会毁掉一个民族。我们在实现经济强国梦时,一定要把这个梦注入文化和文明的色彩,那样中华精神会在“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中完美绽放。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对于君子来说,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品格特征,两千多年来,对这两句的解释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总的意义并没有太大的分歧,那就是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勇往直前”,君子还应该“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两句话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无论是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和道家的水德至上的出入世思想都源于这两句话的哲学内涵。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也是这两句话的翻版。这两句话不仅是论述君子行为,也可理解为对社会发展的一种哲学思考。“自强不息”就是一个国家一定要积极向上,走“富国强民”的道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追求GDP的经济发展模式。因为社会刚健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富有。孔子在《易经?易传》中也说“富有之谓大业”。所以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有“自强不息”精神追求的很重要的指标特征。但是我们在“自强不息”时,一定不要忘记“厚德载物”。在物质不断增强,财富不断增加的前提下,要想承载这个飞速增长的物质总量,必须“厚德”。“厚德”就是一个国家社会道德伦理的建设和培育。因为只有社会的道德文明高度发达,才能承载物质富有而带来的各种问题和困惑。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至今依然璀璨,就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的几个盛世王朝,也是文化文明大发展的时期。
孔子的人生三宝与企业家修炼

孔子的人生三宝与企业家修炼引言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至今,而他在人生中通过不断的修炼和实践,总结出了一些人生经验,以及他认为的人生三宝。
这些宝物有助于企业家实现成功和开展业务。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孔子的人生三宝,并探讨如何将其应用于现代企业家的修炼。
孔子的人生三宝修身孔子认为,修身是人生的首要任务。
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自律,才能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孔子自身也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磨炼自己的品德,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在企业家的修炼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重个人修炼。
只有通过自我提升,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更好的业务成果。
企业家可以通过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了解不同的观点和思想来自我修炼。
此外,通过遵守自己的承诺,保持道德品质和与员工、客户进行诚信的交流,也能加强个人的修炼。
齐家是孔子另一宝物。
他认为,通过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情感,一个人才能在社会上真正发挥作用。
他主张通过正确的家庭教育,来不断强化家庭成员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企业家也可以从中受益。
通过管理好家庭和情感,企业家可以获得更好的内在平衡,提高自己的感情稳定性和心理健康。
这些精神获得也会映射到工作中,提高伙伴、客户、劳动力的工作体验,并最终促进业务稳定性和增长。
治国孔子的第三个宝物是治国。
他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人物,他对政治和治理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他强调在治理国家时必须尽心竭力地为人民服务,具备强烈的民族意识,并能够消除腐败的政治渊源。
在现代企业家领导中,治国的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家应该关注自身的社会责任,在经营生意的过程中,不仅要创造财富,还要考虑社会和环境的德累。
企业家可以在事务管理中,将客户、雇主和社区带到一个标准上,可以保证贯彻公司的价值和伦理规范,并让企业家立脚于行业中非常壮观的地位和尊重人的道德价值。
论孔子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

论孔子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论孔子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一、儒家思想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宝贵财富(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政思想。
“仁”即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儒学精义的所在,而《论语》中“仁”是商人视为经营管理的“黄金法则”,“终身行之”可以掌握自己经营的命运,并且能获得他人的帮助,从而达到商业上的成功,反之会遭受失败,所以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是不容忽视的。
仁爱,体现的是人道原则。
任何一种有生命的管理理论都不能回避这个主题。
儒家思想里面有句话这样说的“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企业管理中也是如此。
企业领导者爱惜员工,赢得员工的尊重,使得他们忠于职守,忠于企业,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因此企业内部容易协调一致,能形成强大的内聚力和整体力。
(二)“民为邦本”的人本思想。
儒学中有等级思想,但儒学思想其中也有强调民本的。
《尚书》中有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在谈治国之道时说:“文武之道,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证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儒学这种以民本得民心,从而达到稳定、兴旺发达的思想,我们抽去其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这一消极方面,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能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做到“民为贵”,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信念,这样才能上下同舟共济,企业才会有所发展。
(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激励人们要向日月星辰永远运转那样,要刚健有为,奋发向上。
自强不息关键在于“自”,强调自立、自爱、自重。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常会面临挫折与困境。
对此,管理可以从儒家思想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以求再发展。
(四)“诚信为本”的企业信念。
《论语》中多处讲到“信”,《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任何人都要讲信用,无信不立。
有信用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信任、拥戴。
企业在处理与外部关系时,也要强调信誉,企业信誉是一项无形的资产,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比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还要重要。
孔子的三畏与企业家的心智模式

孔子的三畏与企业家的心智模式荐415 段俊平原创 | 2011/3/23 14:04 | 投票编辑推荐关键字:管理咨询集团管控中国化管理俯瞰一线中国企业家,其实不乏有孜孜以求的目标,不乏有默默无闻的实干精神,也不乏有艰难困苦中奋斗的韧性,更不乏有吃苦耐劳的中国人特有创业精神的特质。
但是企业家群体一旦成功以后,或者是事业上稍有长进之时,就变得自信满满,忘了谦虚,忘了谨慎,甚至变得傲慢和狂妄起来。
开始目空一切,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事情办不到的。
“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办不到的事情”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完全丧失了中国人历来特有的敬畏之心。
其实对事物的规律把握和对人和事物的刻骨铭心的敬畏,是一个企业家必须永远保持的心智模式。
敬畏之心是一个企业家保持清醒头脑,保持良知,保持不犯错误,不会中途夭折的最根本的根。
没有敬畏之心,没有对事物和人的某些敬重,也就等于这个人离失败已经很近了。
黄光裕的人生历程就是很好的例证。
黄光裕少年时期开始闯荡江湖,凭借着敢想,敢做,敢闯打造出了国美的一片天地。
他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付出了常人无法承受和忍受的各种人生历练,抓住了稍纵即逝的商机,终于走向成功,一度成为中国首富和企业家学习的楷模。
随着赞美和和恭维的不断增加,黄光裕陶醉了,以为自己的成功方法可以向无数领域拷贝,以为自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自己当初打天下的如履薄冰的敬畏和孜孜追求的恭慎的致胜武器被他彻底丢掉了。
他忘记了成功路上的每一个细节,忘记了捕捉前进路上的每一个变化,忘记了时间与空间的不同而采取的策略也不同的行动理念,忘记了权宜之计的本色,忘记了成为首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他变得异常自负,孤独和空虚。
创造的激情已被赌博的刺激取代。
他以为天地之大没有他办不成的事情。
结果失去了人生命中的最主要的良知,失去了敬畏的心智模式,结果使自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地。
孔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论语》与领导艺术之“四毋

《论语》与领导艺术之“四毋”2008-1-31 16:41:35 [ 浏览字号:大中小]所谓领导,就是设定目标,率领和引导组织或个人在一定的时境以及其他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计划或方法实现该目标的行为过程。
有分工协作必须要有领导。
����依山人看来,领导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艺术,需要不断地顺势而变,需要不断创新。
领导艺术应该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重点。
特别是在当今中国,企业的朝气、活力,甚至生死存亡都和领导层是否得力密切相关。
对于一个亏损企业,领导班子的更换往往会使企业起死回生。
����《论语》曰:“子绝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其意是说,孔子在处理问题时,没有四种毛病:不凭空想象,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孔子此“四绝”对企业管理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换言之,这也是企业管理中最基本的管理艺术或领导艺术,我们可以理解为:企业领导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存在四种毛病,不以自己的主观态度来处理事情,不强行推销自己的观点,不固执于一个判断,不以自我为中心。
����一、企业领导处理问题时要“毋意”����“毋意”,就是企业领导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态度来处理问题。
在处理问题时,企业领导如果不经过认真、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多方了解,仅凭个人的想象和员工平时的表现来主观地判断员工的对错,最终往往会导致问题处理的失误,不仅员工不服,而且还会影响上下级的感情。
因此,在处理问题之前企业领导一定要三思而行。
一思,对问题的了解是否详细,是否掌握了全部的情况和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并且经过了多方的印证。
因为只有透彻了解情况,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问题的处理才能做到客观、公正。
二思,处理问题是否掺杂了个人因素、个人感情和个人好恶,对人对事的处理是否实事求是,是否分清了主次责任�对员工的评判是否公正,有没有偏袒任何一方,是否能让员工心服口服。
三思,对事情的处理会产生什么结果。
对结果的预见性是企业领导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古代修身养性经典

古代修身养性经典:孔子“四毋”;《论语》“四勿”;酒色财气“四戒”;纪晓岚“四莫”;《菜根谭》“四毋”;孔子“四毋”----“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
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译为“孔子平日绝无四种心,一无亿测心,二无期必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
”李泽厚先生在其《论语今读》中译为:“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他认为,什么是我,是最大的问题,孔子的“无我”与现代理论差距太大,此处的“我”应是“不自以为是”,包括不自以为是和不以自己的得失、利益为原则或准绳。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毋意,是说孔子作人处世,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
毋必,是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能适应,能应变。
毋固,是不固执自己的成见。
毋我,是专替人着想,专为事着想。
他认为孔子的这一思想就是佛教的平等相。
《论语》“四勿” ----“四勿”是颜渊问仁,孔子所作回答。
从日常一言一动中做出了明确的指导,是后学修为的不二法门。
养正蒙学也多从此而入手。
语出《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试斯语矣。
”译语:颜渊向孔子请教“仁”的涵义,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传统的礼仪,这就是仁的内容。
在人人都能够克己复礼的那天,天下就是仁义道德的理想社会了。
实践仁的内涵,只能从自己做起,如果自己不做,而要求别人去做,那怎么行得通呢?”颜渊又请教说:“请问具体的做法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不合乎礼节的就不要看,不合乎礼节的就不要听,不合乎礼节的就不要说,不合乎礼节的就不要做。
”颜渊说:“颜回我虽然不聪明伶俐,请您关照我按照您说的去做吧。
孔子的思想与企业管理_孔子思想对企业管理的指导方法

孔子的思想与企业管理_孔子思想对企业管理的指导方法孔子的思想不仅在教育方面有独特见解,对于企业管理也有着指导方法。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思想与企业管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思想对企业管理的指导方法一孔子“道之以德”的管理内控思想控制,是管理的基本手段,其对象包括人、事、物和行为的控制,孔子的“道之以德”主要讲的是对人的控制,他主张以“德治”为核心,虽然他也承认“齐之以礼”,即以礼义制度为规范行为的外在控制。
但他最强调的组织管理要以道德价值为导向进行控制,这是最根本的控制,是最佳的控制。
在管理方面,管理人的行为是表面的,能管住一个人的心才是高境界的管理控制。
所以,孔子的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为强调以人的思想为中心的“人治”,同时辅之以礼为法规的“法治”。
孔子在《礼记.缁衣》中说: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什么意思,就是说,对老百姓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他们感化他们,再用礼教来整顿他们,那么,他们就会人心归服你,亲近你,向往你;从心里面服从你,如果你用政法的条款来诱导他们,用刑罚的厉害来整顿他们,他们不是逃跑逃避,就是去钻法律的空子。
逃避成功,他们不但不会感到羞耻,反而会自鸣得意。
这就没有起到管理的根本目的。
用现代管理语言来说,孔子的“道之以德”就是强调管理者通过自身的模范行为,把一定的价值观念灌输到组织成员的头脑中去,使之化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这是一种强调内在控制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二孔子“齐之以礼”的外在控制管理思想“齐之以礼”是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控制理论,孔子把“齐之以礼”与“道之有德”相提并论,认为二者都是使民众“有耻且格”的管理方法。
他们互为表里。
由此,孔子十分重视礼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
他认为,礼是管理者修养的标准,治民的标志,治国的依据。
所以,一个管理者,想要成功,就必须遵循礼的标准去办事。
思想上,循礼则通顺,不循理则错乱;生活上,循理则协调,不循理则会发生毛病;行为上,循礼则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不循礼则偏邪不正,庸俗粗野。
孔子的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和领导力有哪些借鉴

孔子的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和领导力有哪些借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和学说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灵魂之一,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和领导力来说,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 尊重人才,注重团队协作孔子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还取决于与周围人的合作与支持。
他提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观念,也许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这个观念被诠释为“团队是成功的关键”。
企业家应该尊重人才,让人才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发挥团队的力量,共同实现企业发展。
2. 诚信对待人际关系孔子的思想强调诚信和正直。
在他的眼中,诚信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
诚实守信、言出必行,这是他一贯的信条。
作为现代企业家,要承认人与人之间信任和合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商业交易和人际关系上,诚信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关键。
3. 倡导“仁爱”和文化的人性化“为国家除害,行仁政以正民心”的思想是孔子教育的核心,他认为,仁爱是人性的体现,可以弱化权力和利益,强调公平、公正、宽容、慈爱、善意等人性关怀,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现代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未必仅仅注重利益最大化,反而将“精神文化”和“个人价值观”注入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使企业有一种人性化的魅力,从而更好地吸引人才,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对“管理”和“领导力”的思考“治理国家,行仁政;管教家庭,行孝悌;制作乐器,运用和鸣;学问修养,实事求是;讲究风范,正心、同德。
”这是孔子的五个方面的思考,他主张领导和管理要从自身做起,从德行为基础,有恰当的价值观,凭借诚信、正义和尊重来影响员工,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
5. 反思“谦虚”孔子认为学习一门技能时,“虚心受教,功夫到家自然成”,因此要注重自省,谦虚待人,把优点挖掘出来,才能有所进步。
对于企业家来说,应该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多听取意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和领导能力。
总之,孔子的思想是一种内在的、友好的审视,可以帮助现代企业家认真思考自己的价值、目标和责任、生产、销售,以及企业的氛围和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毋”之二:毋必
“毋必”就是对事物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 全否定。不要一棍子把事把人打死,要用辩证 的、一分为二的哲学观处理各种事物。 企业家一定要克服偏激的思想和过极的行为。 过度的创新就是冒进,过度的守旧就是倒退。 在决策时,企业家一定要按统筹兼顾、科学评 估、持续发展、平衡和谐的原则为出发点,不 要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错误。
4
“四毋”之三:毋固
“毋固”就是不要一味的固执己见, 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和意见,狂 妄自大、目空一切。 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社会 阅历有限,所以取长补短、兼容并蓄是每 个人进步和提升自我的最好途径。海纳百 川方显海之阔,企业家一定要听取各方意 见,避免刚愎自用,固步自封。
决策,和谐发展
孔子的绝四“四毋”追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构建和 谐社会的要求。一个企业要想科学的发展,其领导者必须践 行“四毋”行为标准。只有做到“四毋”才有可能建立一套 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才能避免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胡乱 决策,才能践行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念,才能建 立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 企业家做到“四毋”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要求。企业要 想建立与自然、社会、员工和谐统一,必须要求企业管理者 具备民主的“四毋”作风,“闻过则喜,一日三省,谦虚谨 慎”是和谐的重要保证和前提,与自然和谐就是不臆断,按 规矩办事;与社会和谐就是不固执、不狂妄;与员工和谐就 是不自我、不唯我独尊。孔子的“四毋”也是企业家成为内 圣外王的至高境界的必备的道德和行为标准。
孔子“四毋”与企业家修炼
1
孔子的“四毋” 追求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说的是孔子一生 行为做到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的 绝四行为标准被后人称为孔子的“四毋追求”。 这里的四毋是孔子一生始终以此为戒的行为道 德标准,是孔子之所以超越普通人而成为圣人的原 因之所在。感悟孔子精神高尚之余,我们不难从中 发现:“不主观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 不自私自利”的“四毋”,其实也是当代企业管理 者应该修炼的道德标准,也是成功企业管理者在决 策时必须遵行的思维观和方法论。
“四毋”---领导魅力的源泉
孔子的绝四“四毋”,不仅是孔子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标准,也是孔子建立人格魅力和人格力量的重要媒介。孔 子之所以弟子三千,无论在其穷困潦倒之日,还是有如丧 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之时,总有忠实的弟子在追随着他。 这个原因恐怕孔子的绝四“四毋”起了很大作用。 人格力量的渗透是构建领导威信的重要途径,能杜绝 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私的毛病,拥有“舍己从 人”的胸襟,时时反思自己而不迁怒于人,这样的企业家 怎能没有人格力量,怎能不成企业思想引导的力量典范, 怎能不被员工爱戴?所以贯彻孔子的绝四“四毋”追求, 是能成为魅力型领袖的有效途径。
9
儒释道的智慧
儒家的出世精神与企业发展最为契合,中国传统文人的社会责任 意识、历史使命感与企业家精神有着天然的联系。儒家倡导的“仁爱” 可以理解为“以人为本”的鼻祖,“治国齐家修身”恰是个人价值与 企业价值的融合。“外王内圣”——张瑞敏先生已经给出了答案,外 王就是要创世界名牌,内圣就是要自我修炼,不断提高。无论是理念 还是实践指导,儒家的思想都可以与现代企业相兼相容。 儒家治世,佛家治心。佛家讲求戒定慧和因缘果报。其重要意义 在于给予人们一个希望的彼岸,一颗平静的心灵。建议压力巨大的企 业高、中层管理者都应该了解一些佛学,不但有安神静心的作用,还 能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和睦友善。 道家传统是养身,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平 衡与和谐。道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功夫、太极、茶、国画等等中 国文化的符号,无不渗透着“道”的审美意象。在品牌的美感体现上, “道”将是中国企业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 千百年来,儒释道三家并存,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其中,佛与道 又是对儒家这支大干的有效补充与调整,三教相融的力量,强大到中 国两千年来不需要普及的宗教。
8
儒释道的智慧
儒家、道家、佛家是我国文化史上三种重要的思想资源与文化 传统。尤其表现在人生智慧上。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礼乐教化的 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尽心知性而知天。 道家老子、庄子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逍遥的智慧,超越 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 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和。 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无执的智慧,启迪人们空掉外 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 真。 儒家治世,佛家治心,道家养身。儒释道三教的哲学,充满 了普遍和谐、园融无碍的智慧,在今天仍有其价值与意义。
2
“四毋”之一:毋意
“毋意”这里的意思是一切要以事实 为依据,不要凭空主观臆断,没有洞察 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企业家一定要履行实事求是的哲学 思想精髓,要把功夫放在调查研究和亲 历亲为的行动当中,只有建立在“行” 的“思”才能思的科学、思的准确,按 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拍脑门办事是企业 家一定要牢记的管理理念。
“毋我”就是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 把唯我做成忘我。一切以集体、以团队 为思维出发点。 过于自我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 山”,要有全局意识,要有群体意识, 不要独乐乐,要众乐乐。如果企业家一 切从企业全局大局为出发点,一切以全 体员工为出发点,而不计较个人的得与 失,这样才能引领企业和员工走向成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