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3第1课至13课基础知识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分类1. 农业手工业:耕作、养殖等2. 家庭手工业:纺织、编织、陶器等3. 手工作坊:铁器、铜器、金银器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1. 家族传承:手工业技术主要依靠家族传承2. 作坊生产:手工业以作坊形式进行生产3. 技术保密:手工业者严格保守技术秘密4. 市场需求:手工业生产受市场需求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市场的发展2. 改善人民生活:手工业产品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3. 技术进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第二章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商品交换2. 发展:夏商周时期商业活动逐渐繁荣3. 市场形式:市场、市集、夜市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1. 市场调节:商业活动受市场供求关系调节2. 货币交易:商业活动以货币交易为主3. 区域性: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知识点三:中国古代商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繁荣:商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2. 加强地域交流:商业活动促进了地域间的交流和合作3. 文化传承:商业活动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1. 农学:农学著作如《农政全书》、《齐民要术》等2. 医学:中医药学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3. 天文学:历法、天文观测等4. 数学:算术、几何、代数等5. 工程技术:建筑、水利、冶金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实用性:科学技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2. 传承性:科学技术主要通过书籍传承3. 创新性:科学技术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创新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1. 推动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于生产、医疗等领域,推动社会发展2. 文化传承:科学技术的传承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四章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时期出现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2. 发展:夏商周时期出现儒家、道家等学派3. 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出现“百家争鸣”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点1. 多元性:各种思想学说并存,互相竞争2. 传承性:思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3. 包容性: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1. 塑造民族性格: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2. 影响政治制度: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3. 促进文化繁荣:思想文化的繁荣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第五章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成就1. 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等2. 散文:儒家经典、史书、文学作品等3. 小说:明清小说等4. 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1. 抒情性: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强调抒情言志2. 寓意性:文学艺术作品富含寓意和哲理3. 地域性:文学艺术作品受地域文化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1. 丰富文化内涵:文学艺术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2. 传承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作品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3. 审美教育:文学艺术作品对人们的审美教育和道德修养产生影响第六章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战争类型1. 城邦战争:古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2. 帝国征服: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民族迁徙:日耳曼人、匈奴人的迁徙战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主要战争与征服1. 特洛伊战争:希腊城邦与特洛伊城的战争2.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帝国对欧洲、北非、中东的征服知识点三:古代世界战争与征服的影响1. 促进文明交流:战争与征服带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2. 疆域扩张:战争与征服使帝国疆域不断扩大3. 破坏与重建:战争带来破坏,但也催生新的政治、文化重建第七章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1. 古埃及:建筑设计、医学、数学等2. 古希腊:哲学、数学、物理学等3. 古印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4. 古阿拉伯: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思想文化成就1. 古埃及:宗教信仰、象形文字等2. 古希腊:哲学、戏剧、雕塑等3. 古印度:佛教、印度教、梵文等4. 古阿拉伯:伊斯兰教、阿拉伯数字等知识点三:古代世界科技与文化的影响1. 促进人类思维发展: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发展2. 传承与创新: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3. 对后世的影响: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梳理总结,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五单元-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13 第五单元
第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 课 的碰撞和交流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两次世界大战对文化的 破坏。 2.认识两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提供了契机。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国家间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难点 认识战争对文化的双重影响。
——节选自1943年中、 美、英《开罗宣言》
英军搬离苏伊士运河后, 阿尔及利亚人民庆
纳赛尔举手欢呼
祝国家独立
3、最终瓦解的标志:1990年,纳米比亚获得独立
时间
20世纪40 年代末至 50年代
20世纪 50—60年 代末
20世纪 60—90年 代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地区 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冲击
亚洲 印度、巴基斯坦和众多东南亚国家获得独立
义等 。②由民族主义政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如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洲埃及的华夫
脱党领导的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民族民主运动。
运动领导具有更高的层次性
(3)参加斗争的主体更加广泛,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等都参加进来,逐渐具有了全民族运动的规模,
改变了以往主要停留在下层人民的自发起义或民族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局面。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3)二战再次改变了世界格局,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重新绘制了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 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包括将“日本 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摘编自徐蓝《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的新进展》
——摘编自余建华《本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与特征》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每课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知识点汇总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 1 -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 6 - 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 10 - 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 - 13 - 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 17 -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 21 -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 24 - 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 28 -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 30 - 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 33 - 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 37 - 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 41 -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 45 -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 48 - 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 54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1)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覆盖内容比较全面
一、第一部分统一的唐朝
1.继承西魏文化和政治体系
(1)武则天继位,维持西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政策,以确保统一;
(2)彻底废除北魏宦官政治,军队也由武则天实施统一管理;
(3)制定了七郡七十二县的行政体系,使政治管理更加一致;
(4)实行额外派官制,将中央官员分配到各州、县任职,从而保证
中央对地方的统一管理;
(5)积极发展商业,尤其是外贸,唐朝也继承了西魏的“开边邦”
的外交政策,与西方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6)继承西魏文化,大力宣扬儒家文化,实行科举制度,提倡文学
创作,促进的唐朝文化的发展。
2.唐太宗李世民的
(1)实行了九品官人制,大大简化了官制,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和能力;
(2)取消山海经学试,代之以同级考试,以增加考试的水平和实效性;
(3)强调治国理政,重视经济建设,唐太宗实行了新的出纳、考核、租税制度,推行把官职从继承转变为任命,目的是提高官员素质;
(4)发展武装力量,促进军队的统一;
(5)大力发展丝绸之路,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促进唐朝的鼎盛;。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一、蒸汽时代的到来1、历史背景:(1)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1)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
(2)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3)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
工业部门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意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形成。
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1、过程:(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
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3)发电机不断完善,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
2、影响:(1)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
(2)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3)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4)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5)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信息技术的发展1、过程:(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评价):(1)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高二历史必修三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高二历史必修三的重点知识点。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官僚地主阶级通过土地所有权和政治权力的相互结合,统治着农民大众。
这种社会结构为长期的封建专制提供了基础。
此外,社会等级森严、礼教强调、家族观念重视等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阶段:秦汉时期的封建社会和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
在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封建王朝,封建制度逐渐完善。
而在唐宋元明清时期,封建制度不断演变和发展,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农民起义与民族大融合等事件不断发生,对封建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传承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思想文化、科技发展以及艺术与建筑等方面。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技发展方面,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等重大科技发明对世界科技史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在艺术与建筑方面,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陶瓷和建筑等文化形态日益发展,其艺术精髓一直被后世传承。
综上所述,高二历史必修三主要涉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前三课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前三课知识点总结第一课:古代史古代史是历史学科中最为久远的部分,它涵盖了从人类文明的出现到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的历史。
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如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
在学习古代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1. 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在远古时期是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掌握了农业和畜牧业的技术,开始定居,形成了原始农业文明。
古代史的起源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2. 古代文明的发展:在远古的时期,人类文明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古代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等。
这些古代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古代史中,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凯撒的列传、罗马帝国的兴衰等。
这些事件对古代文明和后世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史是历史学科中最为久远的部分,它涵盖了从人类文明的出现到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的历史。
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如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
在学习古代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1. 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在远古时期是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掌握了农业和畜牧业的技术,开始定居,形成了原始农业文明。
古代史的起源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2. 古代文明的发展:在远古的时期,人类文明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古代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等。
这些古代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古代史中,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凯撒的列传、罗马帝国的兴衰等。
这些事件对古代文明和后世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优质课课件_12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870年以后,欧美资本主义 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 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 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之中, 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回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表现在哪些 方面?
①电力的广泛使用
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
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美国军方认为,万一仅有的一个集中军事指挥中心被前 苏联的核武器摧毁,那么全国军事指挥就将瘫痪,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设计一 个由多个分散指挥点构成的指挥系统,某些指挥点的摧毁,并不影响其他指挥点的正常运 转,而这些分散点的相互联系则要通过某种形式的通信网。
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研制:1946年美国,用于计算炮弹弹道 发展:电子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 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发展阶段,第五代新型计 算机正在研制之中 特点:存储量大、运行速度快、体积小、轻便实 用、能代替人脑进行高水平的工作 应用:不仅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而且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如数据处理、设计实验、 自动控制、经营管理、信息传播、情报检索、通讯联 络、教学科研、广泛用于生产、办公、军事等各个领 域,走进家庭。
(1)科学家对电的不懈研究:1831年(英)法拉第发现电 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研制奠定理论基础 (2)发电机和电动机发明使用——电力成为新能源 (3)长距离输变电技术成熟——不同地方人使用电 (4)电器的发明,电力的优势(方便、便宜、能量大)。 (5)电力广泛使用带来工业生产的新技术革命浪潮—— 电气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
(新课导入)
• 交通工具: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电气产 品:电灯、电话、电视机、录音机、电脑等。交 通工具大大缩短了空间的距离;电器产品使我们 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刚才咱们说到的这些都是 在人们掌握了如何利用蒸汽机和电以后。也就是 咱们今天要讲到的内容,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我 们把它分为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历史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打下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思想专制;神学色彩。
4.影响: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局势,被汉武帝接受,并付诸实行。
二、儒学成为正统1.原因: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巩固皇权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推动。
2.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以儒学为选才授官标准。
(3)教育方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中央兴办太学,郡县设立学校。
3.影响(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宋明理学一、程朱理学1.背景(1)魏晋南北朝: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4)北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1)“二程”(程颢、程颐):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2)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三纲五常是天理,天理须存灭人欲,格物致知明德善。
3.地位及影响(1)地位: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影响: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但扼杀了人性;传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
二、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守仁,也叫王阳明(明朝)。
2.思想主张(1)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反省内心可以获得天理。
(2)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3.地位: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三、对宋明理学的评价1.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气节、品德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李贽的离经叛道(代表作是《焚书》《藏书》等)1.背景: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尖锐;江南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李贽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和道学家的伪善。
2.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和个性发展。
3.影响: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2.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评价(1)进步性: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局限性:没有提出建立新制度的设想,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正统思想的主导地位。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1.背景:前5世纪,古希腊经济繁荣,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的地位提高。
2.概况(1)研究主题:人和人类社会。
(2)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
(3)思想主张①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③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3.影响: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起了思想启蒙和解放的作用。
但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道德。
二、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1.背景: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2.主张(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 “美德即知识”。
(3)善是人的内在灵魂、“认识你自己”。
(4)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已有的美德。
3.影响: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1.柏拉图: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在《理想国》里把人分为三等,各尽其责。
他的思想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强调理性也承认感觉;创立了逻辑学;他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文艺复兴1.兴起于意大利的原因(1)经济:十四五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政治: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追求现世的享乐。
(3)人才:意大利汇聚众多人才。
(4)文化:意大利人能接触到大量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存和典籍。
2.实质:14~17世纪初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现世生活自由和幸福;崇尚理性和科学。
4.主要成就(1)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三杰”①薄伽丘:《十日谈》抨击禁欲、提倡平等、张扬个性。
②但丁:《神曲》率先表达了对教会丑恶现象的憎恶;是文艺复兴的先驱。
③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人文主义之父”。
(2)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3)莎士比亚:英国卓越的戏剧家,创作了《哈姆雷特》等作品。
《哈姆雷特》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5.扩展: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6.影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二、宗教改革1.背景(1)在文艺复兴影响下,人们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16世纪时,天主教会在德意志势力很大,教皇在此出售赎罪劵。
2.概况(1)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2)扩展: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除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
3.马丁·路德的主张(1)“因信称义”: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
(2)每个基督徒都可以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
(3)简化宗教仪式,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4.实质:宗教改革是一场宗教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5.影响:民众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第7课启蒙运动一、理性时代的到来1.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1)经济: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根本原因)(2)阶级: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3)政治: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4)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5)科技: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挑战教会的权威。
2.启蒙运动的概况(1)进程:17世纪始于英国——18世纪中叶在法国进入高潮——扩展到其他国家。
(2)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理性”。
所谓“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4)主要内容:呼唤理性的阳光;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1)主要思想: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等。
2.孟德斯鸠(1)主要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2)意义: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3)代表作:《论法的精神》3.卢梭(1)主要思想:阐述了“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思想;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2)代表作:《社会契约论》三、启蒙运动的扩展1.康德(1)称谓: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2)主要思想: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提出“人非工具”思想;相信主权在民,人要自由也要自律;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3)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2.启蒙运动的影响(1)欧洲: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2)世界: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二、数学1.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1)内容: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2)意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计算工具:早期是算筹,后演变为算盘。
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推广。
三、天文历法1.原因:为了采集、狩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不少朝代都设有专门的天象观测机构。
2.成就:(1)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2)《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3)创制了浑仪、简仪等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
(4)历法:夏朝时《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一、从《诗经》到唐诗1.《诗经》(1)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特点: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4)影响:《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1)创作者:屈原。
(2)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代表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离骚》。
3. 汉赋(1)含义:以楚辞为基础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