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古书?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古诗词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古诗词作者:阚莹莹来源:《新城乡》2017年第03期诗词在我们的心中,是一种与“远方”一样,充满着希望与美好的所在,它即使不能改变现在的生活,但是在内心,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这是才女武亦姝在《中华诗词大会第二季》“飞花令”环节中脱口而出的一句词,出自《诗经·豳风·七月》。
毫无疑问,这又是一位迅速火遍全网的00后,风头甚至盖过某卫视老牌歌唱竞技节目推出的“进口小哥哥”。
朋友圈有人震惊云:平时对网络深恶痛绝的爸妈在每周一次的亲情通话中问我的第一句话居然不是“有对象了吗?”,而是“你知道电视里有个女娃叫武亦姝吗?”满足了网友对才女所有想象的武亦姝的确是网络中的一股清流,尊陆游为男神,常把苏轼“随身携带”。
她的走红是否为昙花一现尚不可知,留给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在今天,我们还读古诗词?诗中见人生林语堂曾经这样形容没有诗歌的后果:“如果没有诗歌,生活习惯的诗和可见于文字的诗,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
”我们从小便读诗,甚至有些准父母们把诗歌当成未出世宝宝的胎教音乐,诗歌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恐怕不止于高考试卷古诗文默写那仅仅6分的重量。
在我小时候,那是个电视在周二还会停播检修的时代。
我对于图书的热爱与今天对手机的沉迷不分伯仲。
父亲每次出差回家之前会在旧货市场为我淘几本儿童读物。
那时,一套安徒生童话、一本寓言故事,以及一本可随身携带的古诗词成为我为数不多的宝物。
记忆中,那本古诗词鉴赏小书的封面用牛皮纸制成,左边用行楷从上至下写着“古诗词鉴赏”五个小字,右边画了一扇雕花小窗,里面几根翠竹半掩半现。
虽然是用胶水装订,但是也模仿了古书线装的样式,颇有些古风的味道。
其中第一首诗,便是汉乐府的《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一本小学生读物,所以关于这首诗歌并没有太多深奥的注解,唯独注解了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学中医,要读那些古书

学中医,要读那些古书学中医的人,必然要阅读一些中医古籍。
中医古籍浩如烟海,200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共收入中医古籍13455种。
这么多的书籍我们穷尽一生也无法读完,那么我们如何有选择的阅读中医典籍呢?我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个导航,使大家在中医古籍的书海里不至于迷航。
首先是中医经典类,这一类古籍主要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温病条辩》。
《黄帝内经》现在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黄帝内经》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臧象学说、脉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养生学说和运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所以是学中医者的必读书,应该精读。
《难经》也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其内容主要是对《内经》理论的继承、阐释和发展。
在《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中医的诊法学说、脏象经络学说、腧穴学说和治则治法学说。
由于《难经》的主要内容散见于现在中医的各种教材中,所以个人觉得这本书可以列为必读书,但不必精读。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书其实是一部著作,它们合在一起就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只是由于历史的沿革而分成了现在的两本书。
这两本书是中医临床医学文献的奠基之作。
它首次将病症、病因、病机、诊法、治则、方药合为一体进行论述,终结了中医理论与病症、方药相分离的局面。
使中医成为了一个理论、机理、治疗、药物四方面完备的临床医学体系。
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影响巨大。
它所创立的“六经辨证”至今仍是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之一,它创立的许多方剂至今为许多医家所沿用或成为他们创新的源头。
所以这两本书是学中医者的必读书,必须精读。
《温病条辩》是中医的一部温病学著作。
作者吴鞠通是中医温病学派的集大成者。
《温病条辩》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纲领,丰富了中医温病学的证治内容,完善了中医临床医疗体系,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是学中医者的必读书。
个人以为中医温病学派名家众多,诸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杨栗山、余师愚等都对温病学做出重大贡献。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一、为什么要读古注《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歧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刘熙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陆筠注:“折枝为磬折腰肢。
”朱熹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杜甫诗《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梦溪笔谈》:“士人刘克博观异书。
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克乃按《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
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
余在蜀中,见人家有养鸬鹚使捕鱼,信然,但不知谓之‘乌鬼’耳。
”古书的注释按时间分可以分为古注和今注两大类(大体清代以前的注释叫古注)。
今注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般说来观点比较正确。
科学性较强,而且使用现代汉语,通俗易懂,但我们阅读古书仅仅借助今注是不够的,这是因为:1、古代的传注家距古书成书时代近,如汉代注先秦之书,也就是几百年,语言变化不大,典章制度尚存,加之他们学识渊博,学风扎实,所作的注解往往比较可靠。
这些古注都是今注的基础和依据。
今注有的比较简单,各种注本对一些问题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加确切、深入的理解古书的内容,就必须阅读古注。
2、有许多古书至今没有今注。
我国的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有今注的只是一小部分,对多数没有今注可参考的古书在阅读时必须借助古注。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古注。
如(清)阮元在《十三经注疏》前的《重刻宋版注疏总目录》中说:“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
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
”二、古注的类型古注的别称有:传、笺、章句、注、疏等,按今人的理解都是指对古书注释或注解,但它们的原义有细微差别,经历一个发展过程。
1、先秦就有“传、解、说”的各目,这些大都是解释的意思。
“传”有“传通”之意。
《说文》:“传:遽也(送信的快车或快马)。
必读古籍推荐

文/刘勇(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我想来说说中国古代的书怎么读,或者说有关中国传统的书怎么读。
首先,为什么要读古书,为什么要了解中国文化我想,无论是学习西方还是学习中国,都不能仅限于学习知识,学习的更是一种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的方法,或者说是思想。
那么我们学习西方,学的是他的理性,学的是他的逻辑、思辨,那么学习中国,特别是中国传统呢,我觉得是学一种情怀,是一种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的情怀,是一种本来感同身受但却逐渐被世人淡忘的情怀。
其次,应该读哪些书呢,特别是对于并不是将中国文化作为主业的同学,哪些中国的古书或者说关于中国古代的书值得一读呢我想分为哲学、文学、历史三个大项,然后按照历史时期的推演逐一来介绍一下。
在读具体原著之前,有必要读一些通史类的书,它能提纲挈领地将知识串联起来,有了骨架,然后往里填肉,便有了脉络。
(1)哲学类:我推荐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三联)和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复旦)。
前者的地位不消说了,我来说说后者。
葛兆光是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
他的这本思想史有点西方写史的味道,由于他是做禅宗思想史起家的,所以书中涉及大量宗教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据说这本书在南开曾被诟病过,但作为我的师兄,还是要力挺一下的。
(2)文学类:虽然有袁行霈主编的一套四卷本《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但我还是推荐刘大杰先生写于民国时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百花)。
因为我觉得做学问不光是有思想,有学识,还要有才气。
(3)史学类:有两套大部头的书,一是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上海人民),一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中国社科),这两套书随便哪套啃下来都很了不起。
至于小部头的书,则有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以及张帆的《中国古代简史》(北大)。
翦伯赞是新中国成立后北大历史系的系主任,他的书观点虽然有些陈旧,但不失为历史教材中的经典著作。
张帆是研究元明清历史的,曾经还给我上过课,他的书我没看过,应该也是继承了北大一系的传统。
看古书的好处

看古书的好处
看古书的好处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古书在人们的认识和思想方面起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
尽管现代社会的信息爆炸让许多人更喜欢追求新奇的
事物,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古书对我们的益处,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探
讨看古书的好处。
1.扩展知识面
古书是培养人的智力和品格的重要素材,通过阅读古书,人们可
以学习到许多历史、地理、文化和社会知识。
古书包含广泛的主题、
不同的内容和全球的视野,而这些都是现代书籍所不能替代的。
另外,古书也是我们深入理解语言运用、思辨逻辑和美学原理的一种重要途径。
2.弘扬传统文化
古书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阅读古书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
文化,加深我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将传统
文化发扬光大,并缓解现代社会文化冲突的趋势,对弘扬国粹,倡导
中华文化有着积极作用。
3.提高文化修养
古书中的经典著作,常常触及到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它们
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还展示出高超的文学艺术技巧,做为内容
创作者的我们可以透过这些文艺傑作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创作水准。
在阅读古书时,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它们所蕴含的深奥道理,还能
够加深自我认知和提高思维理解能力,从而提升个人修养。
总之,阅读古书能够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扩大我们的思想视野,加深我们对于语言文学的领悟,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文
明的历史与发展,将我们的文化精神延续下去。
学习古书有着难得的
精神营养,我们应该加强对古书的推广和重视。
《为什么读经典》读后感1000字_初三优秀作文

《为什么读经典》读后感1000字_初三优秀作文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人们感觉生活节奏变快了许多。
在这一个闹市区里,顶楼里的那个老人家正在认真地读着一部古书。
这不是什么习以为常的场景吗?虽然每个人都很忙碌,但还是有人抽出时间去品味那些古老的文字,这些人为什么要读那些古书呢?《为什么读经典》这篇文章,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
经典是一个时代的精华,是人类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它们记录了历史,记录了人们的思想,记录了人类的发展历程。
通过它们,我们可以快速地亲近古代文化,学习它们的价值观。
通读《论语》、《诗经》等古典读物,我们可以学习到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的主张,它们中的每个学派都有不同的思想体系。
同时,我们也能够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另一方面,经典可以帮助我们借鉴前人的经验,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
“经典”是经过多年、多代人反复检验,不断发展改进而形成的,所以它们的智慧和真理具有永久的价值。
读经典,可以使我们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取启示,从中发掘出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在看待世界和处理人际关系时,古人的智慧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其实,经典也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一种对永恒真理的探求。
“经典”是对好的文艺作品的一个评价标准,是那些有着真理和美的作品。
在阅读古经典时,我们不仅仅是在学习,更是在追求。
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都有着显著的不同,读经典就是为了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这也有助于人们心灵的积累和提升。
读经典,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某一个理论或知识点,而是在人生的历程中寻找一种自己的精神归属。
当你举目望去,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和信息,有些时候会让人迷失方向,不知如何选择。
读经典,就是在为自己的人生提供一种更深层次的指引,让我们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总结起来,我认为读经典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时,很容易被喧嚣所迷惑,孤立自己的思维。
静勤古书寻乐趣闲观云物会天机横批

静勤古书寻乐趣闲观云物会天机横批
【实用版】
目录
1.静心阅读古书,寻找乐趣
2.闲适地观赏自然景物,领悟天机
3.横批:与自然和谐共处,乐在其中
正文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书典籍浩如烟海,其中蕴藏着无尽的智慧和乐趣。
阅读古书,便是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他们的思想与情操。
这种乐趣,并非简单的消遣,而是一种静心养性的过程,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沉淀。
因此,静心阅读古书,寻找其中的乐趣,是一种让心灵得到升华的境界。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美好。
而当我们放慢脚步,闲适地观赏自然景物时,却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天机。
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我们可以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因此,闲观云物,会悟天机,是一种对生活真谛的深刻领悟。
横批“与自然和谐共处,乐在其中”,是对前两句诗意的概括和升华。
它告诉我们,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这种快乐,并非物质的满足,而是精神的富足。
当我们真正融入自然,拥抱自然,便能感受到与自然共处的那份快乐。
总的来说,静心阅读古书,寻找乐趣,让我们在智慧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闲观云物,会悟天机,让我们在自然的启示中领悟人生。
第1页共1页。
《古书今读》读后感

《古书今读》读后感《古书今读》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通过对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重新阅读和解读,带领读者走进古人的思想世界,感受他们的智慧和情感。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和价值,也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态度产生了一些反思。
首先,通过《古书今读》,我重新认识到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在当今社会,由于信息爆炸和快餐文化的影响,人们往往只是匆匆浏览一些表面信息,很少深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然而,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通过深入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其次,通过《古书今读》,我意识到古代文学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
虽然古代作品所描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与当今社会有很大的差异,但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却是永恒不变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各种困惑和挑战,而古代文学作品中所传达的智慧和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最后,通过《古书今读》,我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态度产生了一些反思。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往往缺乏耐心和专注,很少能够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和价值。
因此,我决定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更加注重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阅读和理解,以便能够更好地领略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情感。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古书今读》,我不仅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态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反思。
我相信,在今后的阅读过程中,我会更加注重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阅读和理解,以便能够更好地领略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情感,也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愿我们都能成为真正的专业读者,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和品味,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读古书?一个是充实精神,一则与传统或个人精神活动之背景有关,第三个方面是找乐趣。
不论哪个,略一张望,似有现成的答案,但细细想来,义各不安随意地、不带目的地读点前人的书,也还是有用的。
□刀尔登| 文有人说我古书读得多,实在是谬奖。
古书只读过一点点,多则远谈不上,至于写些说今道古的文章,不过是觑个空子,蒙一蒙圆家,方家若是见了,准定笑倒。
我们这一代人,所谓“老底子”,谁也没有,就是偶承家学的,比起除了旧书旧文一无可见的前人,相去也很远。
这差距尤其是在语感上,不过今人接触的知识,远迈古人,所以只要不去写什么旧诗旧文,也没什么可遗憾的。
有这么一个问题:今天的人,为什么还要读古书?这个问题包含许多方面的意思。
第一种意思,是读古书有什么用,而这里的“用”,在不同人那里,意义又各不同。
我的朋友缪哲,一遇到这种提问,立刻斩钉截铁地说:“没屁用。
”不过他一边说没用,一边读旧书,别人听其言观其行,对他的回答,也不怎么信服,说不定还以为他在藏私,好比挖宝的,路人问他在挖什么,他一定说:“废铁,废铁。
”我明白他的意思。
一种用处是实际的,比如他研究艺术史,既然曰“史”,古书非读不可,就算不喜欢,捏着鼻子也得读。
但提这种问题的人,通常其实际的生活与职业,并不需要读旧书,所以对曰“无用”,也有道理。
还有一种,是想到古书里找人生的答案,道德的基础,甚至天地之理,万物之性,这类人,脑子往往是有一点乱的。
缪哲和我一样,对国粹主义,厌恶有加,所以碰到斯人斯问,用一句“屁用没有”堵回去,心里是痛快的,亦合退进兼退之义。
要想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先得清楚什么是“有用”。
我总觉得,凡是喜欢提有用无用之类问题的人,心中的“用”,总是曲曲折折地同馒头包子(黄金屋)、性(颜如玉)和权力(千钟粟)有关,一件事,如果推导不至这三样,在他们看来,总归无用。
其实读古书,即使对职业于此毫无关涉的人来说,在各种实际的方面,也不能说没有用,世事难料,说不定一赶巧,就和馒头包子沾边了。
但这种美事的机会之少,图谋的效率之低,都比读别的书更甚,不值得推荐。
是啊,谁会挥汗如雨地读古书,只是冀盼十年之后没准儿碰到一位爱看聊斋的姑娘?有这工夫干点别的,两次婚都离过了。
所以说到“为什么读古书”,我更愿意从另几个方面考虑,一个方面是充实精神,另一个则与传统或个人精神活动之背景有关,第三个方面是找乐趣。
不论哪个,略一张望,似可有简单的解释,现成的答案,但细细想来,义各不安。
比如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对世界的观念系统,来自古书的,几可说是没有,看待与评论实际事物的工具,来自古书的,几乎没有,据以形成价值立场的,也不大能找得出有什么是来自古书的。
然而,在观念体系之外的,像我们日常经验一样融入心灵背景的,在不可分析的地方,在理性的背面,所有那些材料,那些失去外形、隐身在情绪之中的点滴经验,实又不能忽视。
同多数同龄人一样,我对古书的接触,一直是零星的。
直到大学毕业后,出于某种野心,才从先秦、从经部入手,有系统地读一点,而这计划,几年后就中辍了。
那是一个喧嚣的、生机勃勃的年代。
我对时政忽然发生奇怪的兴趣,对呼朋引类本有天生的热爱,所以那几年间的白天,总是热闹和充满辩论的,但到晚上,如同潮水退去,露出本性的沙底,又对白天的言行,略有厌恶。
在这个时候,很难去阅读任何可能导致情绪激荡或头脑活跃的书,很难去读那些可以充实思考或辩论的武库的书,反倒喜欢翻开一本古书,什么也不用想地标点、记忆——不太像是阅读,因为没有相伴的某种头脑的活动,心灵好像一分为二,一半在沉默,一半在机械地做眼前的事。
这种阅读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是纯知识性的,或者说,是收藏性的,如同一个登山者,匆忙地把山头一个个爬上爬下,然后在表格中,喜悦地画勾,为自己的积累高兴,以至于到了山巅,也不大想起看风景,而这也怪不了他,因为可看的景物,本来不多。
这是值得推荐的活动,将自己的乐趣、宗旨,局限于某一边界清楚的领域之中,有点像钓鱼或下棋,用不着多想其意义,因为这类活动之意义,本来就是抑制我们对意义之不可理喻、无法满足、注定失败的追求。
有一次,有人问我,看旧书有意思吗?我想了想说,没多大意思。
是的,单从阅读的趣味说,没有几本古书(语体小说除外),能够让我读得兴致勃勃,而简直就没有一本,能逗我笑出声来——自然,欢喜不是惟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阅读乐趣,但一大堆书摆在那儿,没一本解颐开怀的,也不像话呀。
要知道,就是把全世界最无聊的二十个人集合起来,我瞧着他们,也能笑起来。
这当然不是说古人就不好玩,而是古人的言行,用那样一种枯死的文字记录下来,失去了一半活跃,再施以记言记事的一本正经,另一半也没了。
假如我活在古代,除了眼前的书,没见过别的,也许会觉得这些书本子有趣,但这只是因为我的趣味被局限了,没上过高山,没济过大川,到园子里看些假山假水,便高兴得要做诗。
可是,我是当代的人,有幸读过些生气勃勃的著作,在被窝里掉过眼泪,在地上打过滚儿,被刺激出过前所未知的想法,瞥见过世界在两个方向上的渊峻,自无法被有限的叙述感动。
大学里的一位同学说过一句妙语:“现在的书边看边摇头,古书边看边点头。
”他指的是旧籍竖排,读时脑袋一点一点的。
他这是反话,他是最不爱看旧书的。
我看旧书,或也在点头点脑,但心里气闷时,难免用力摇一摇。
古书中自有如屈赋和迁史那样的杰作,但总的说来,摇头时多,点头时少。
不少人喜欢把“拿起来就读得下去”的书摆在厕所里一两本,我还没听说谁这么使用古书呢,除非他身体有什么毛病。
年轻时坐火车旅行,随身带本书,挑来挑去,还是弃旧图新,后来觉得不好意思,就带两本书,一本古籍,一本其他读物,前一种就是安慰一下自己,没一次读得下去的。
绝不是说从阅读古书中没有收益。
最现成的收益,是文学上的。
中国古代文学,在展现人类经验方面,不够宽阔,在语言实验上,则有相当的成功。
他们将一种半枯死的语言,钻研到如此程度,足令我们羞愧,因为我们这批使用当代汉语的人,有远更丰富的观察,远更深切的理解,而修辞能力却远有不如。
比这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历史感,或经验感。
我喜欢读些抽象的理论著作,然后意识到,如果没有经验基础,没有对人类事务在细节上的体会,一个人有可能多么摇摆,又多么固执。
正如细碎的经验会令人迷失,概念体系亦会令人忘记初衷。
中国古代著作,在当代来看,没有多少解释力量,特别是对人类的整体命运,然而一旦自人类整体而非中国的角度看去,又是珍贵的记录。
古人所表达的东西,失败比成功更多,正如在未来看时,我们的成功,所表达的,未必比我们的失败所表达的为多。
当代人容易欣然以为已经挣脱了古人的命运,在这时,没有比历史细节更能提醒我们的了。
我动过心思,给一两个喜欢的古人写本传记。
我想过嵇康,想过屈原,想过别的几个人,而一直没敢动笔,因为我还没有能够让传主在我的想象中自主而足够圆满地活动起来。
我的主张,是阅读古书以及面对古代的材料时,不要仅将它们理解为它们与我们的关系,我们还得用想象力,弥补记录的不足,克服理性的单调。
古代的东西,如果视为一条有营养的鱼,捞将上来,一口吃掉,咽下鱼肉,吐出鱼刺,这是买椟还珠。
我喜欢让鱼活在水中,看那鱼尾簁簁的样子,多么生动,对我们的精神是多大的补充。
可惜的是,如果让鱼来写书,它们是不会写到水的,正如我们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我们只好猜测,推断,想象那使古代成为古代的东西,那些使古人可以理解的活动背景。
遗憾的是,这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想了几年,一个字也没有写。
书没看几本,扑通一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跌入九十年代。
那是愤怒和死寂的几年,那是撕扯和决定的年代。
九十年代初,我读古书比前几年更多了,有时一读几小时,全不知在看些什么,泛黄的书页仿佛空无一字,字字行行仿佛言无一物,也有的时候,能够忘情于书中,甚至有点兴致勃勃。
也是在这个时候,感到有两种力量,一种将人捺入书中,一种将人拽出。
我最后还是一跃而出了,然而不是自主的决定,1993年我得了偏头痛,时轻时重地痛了十年,这十年里,我再没用功看过书,更不用说古书了。
不过一点不觉得遗憾,反而有些欣慰。
头早已不疼了,但新的习惯已经养成。
是的,有时还要看书,但只是看着玩,古书也如此,偶尔还从架上抽出一本翻看,稍有不耐,立刻丢开。
我的记忆力变得很坏,不过另带来一种好处,以前那些阅读所得,被坏记性洗汰后,所有的材料既已模糊、沉降,反倒不那么生硬了。
我开始想,也许该到写本嵇康传的时候了,可惜同时,具体的细节也忘了许多,如要写,还得重读许多东西,好不麻烦,还是算了吧。
对我来说,那些数量有限的阅读,还是有用的,一是理解事物,多了一种意义框架;二是对于所谓人类历史,知道了许多细节,而我相信,细节,特别是孤立的、遭受概念污染的程度不是很高、或有办法清洗掉这类污染的细节,是经验的最好内容。
当代中国人无法不面对中国问题与人类问题的宽距,在我看来,在某些领域中,一个人很难专注于研究最先进的学术,而不受中国实际情况的牵扯,很难研究中国问题,而不觉得缺少另一种意义。
我不治学,逃掉了这种两难,但有时会想,要融合两种问题,对人类活动史建立接近直观的感受,或许是办法之一,那么,随意地、不带目的地读点前人的书,也还是有用的。
“孤立的细节”,似乎与“意义的框架”,以及前面提到的“使古代成为古代的东西”相冲突。
假如我看见一些苹果,在空中悬着,而且上下前后地彼此照应着,我便相信有一株看不见的苹果树在那里。
有时,我急切地想看到那棵树(实际上,多数时候,树总是看得见的),有时,我也喜欢孤零零的苹果,使有机会,在想像中种自己的树。
一种经历,是读了一会儿书,纳闷地想,这些事,和其他事物的联系何在呢——这种情况年轻时发生得多,且刺激着我们努力使自己的知识完整,或将各种经验变成知识,年长后发生得就少了,我现在常想,这是不无遗憾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