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中的用字问题

合集下载

03.古书的用字

03.古书的用字

B.有時候,字形雖然沒有簡化,卻兼併了另外一個(或兩個) 音同音近字的記詞功能,而被兼併的字在被“解除”職務後, 多數被廢棄,少數被留用,但記詞的職務大大減少。例如: 丑——丑 醜: 丑——丑:原本只是表示地支,简化字中表示地支没有改 变; 醜——丑:在古汉语中是“美丑”的丑,在汉字简化的时 候由于和表示干支的“丑”同音,因此借用了这个同音词, “醜”就被废弃了。 干——干 乾 榦: 干:甲骨文作 ,是原始的狩猎工具,引申为干求之意; 简化后没有改变。 榦:主干的干则作“榦”,简化以后作“干”,本字就废 弃不用了; 乾:干湿的干本作“乾”;简化为“干”,“乾”在“乾 坤”的义项中保留;
弟: 《論語》:“人皆有兄弟。” 《禮記》:“兄良,弟弟。” 賈: 《孟子》:“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中。” 《孟子》:“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
B、古字分化後,本義為引伸義所奪,因而 造新字表示本義。 暴: 《孟子·滕文公上》:“秋陽以暴之。” 《史記·伯夷列傳》:“以暴易暴兮,不知其 非。” 丞: 揚雄《羽獵賦》:“丞民乎農桑。” 丞相。
谢 谢
三、繁簡字
(一)簡體字的來源 (二)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對應關係
(一)簡體字的來源
1.減省一些成份 婦妇 飛飞 務务 廣广 墾垦 2.符號代替 風风 趙赵 對对 歡欢 難难 鄧邓 聶聂 3.新造形聲字 遠远 認认 補补 態态
4.同音替代 醜(美醜)丑(干支) 後(后来)后(皇帝) 鬬(斗争)斗(容器量词) 5.俗體字 燈灯 實实 遷迁 6.草書楷化 辦办 書书 學学 為为
古書的用字
文學院:李建平
古書的用字
一、古今字 二、異體字 三、繁簡字
一、古今字
1.古今字的定義 .古今字的定義
2.古今字的來源 .古今字的來源 3.古今字的形體聯繫 .古今字的形體聯繫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一)本无其字的“假借”
1、什麼是假借?
《說文解字》云:“假借者,本無其字,依 聲托事,令長是也。” 語言中某個詞要進入書面語卻沒有現成的書 面符號(本無其字),就用一個已有的音同音近 的字來代替(依聲讬事),因此就產生了以一個 字形記錄幾個詞的假借現象。
朱駿聲認為許慎所舉的例字不當,直接換成 “‘朋’、‘來’是也”。
• 不同點: • 1、假借無本字,通假有本字,並且,“本 字”概念不同。 • “假借無本字”的“本字”是“表示本 義的字” ,是為探討字形與意義而設的。 如“難”從“隹”,本義是鳥,但文獻中 借用表示“困難”這一意義。 • “通假有本字”的“本字”是“本來應 該用的字”,是相對於通假字而言的。 “本來應該用的字”,可以用它的本義, 也可以不用它的本義。
• 2、本無其字的假借可能催生新字——為分 化假借而另造新字,本有其字的假借(即 “通假”)則無論直接、間接都不催生新 字,僅是在句子中用音同、音近字來替代 另一個字的用字現象。
二、古今字
(一)什麽是古今字?
某個多義字的幾個意義中,有一個意義或幾 個意義後來用另一個字記錄,原來的這個多義字 與後來的另一個字組成一對古今字。産生在前的 叫古字,産生在後的叫今字。一般解释为“×後 來寫作 ×”。
①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說文》:“畔,田界也。”句中“畔”代 替了“叛”,表示背叛意,故“畔”是通假 字,“叛”是本字。 ②(蘇)秦狀有歸色。 《說文》:“歸,嫁女也。”引申爲還家 等義。句中“歸”代替了“愧”,表示慚愧 意,故“歸”是通假字,“愧”是本字。 ③《史記》:“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句中“蚤”代替了“早”字。“早”為本字, “蚤”是通假字。
(三)今字的字形特點 今字產生之後,它在字形上與古字的聯繫有 四種情況: 1、今字以古字為聲旁、添加有區別意義作用的形 旁而構成的形聲字。 如:“責/債”、“衰/蓑”、“取/娶”。 2、今字以古字的聲旁為聲旁,改變古字的形旁而 構成的形聲字。 如:“赴/訃”、“張/脹”、“謝/榭”。 3、今字完全新造,與古字形體沒有聯繫。 如:“亦/腋”、“蘇/甦”。 4、對古字的筆劃稍作改造以成今字。 如:“母/毋”、“巳/已”。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

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

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

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

“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

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

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

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

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

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

如“彼匪”。

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

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

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

如“其→箕”“取→娶”“昏→婚”。

古代汉语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现象

古代汉语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现象

古代汉语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现象摘要:通假字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是指在某一个意义上相同(其他意义并不相同)而先后产生的不同形体的字。

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关键词: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联系;区别中学不少的教学参考资料和一些古籍文献关于通假字、古今字、假借字的注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分,比如通假字和古今字的注释都用“同”或“通”,使学生很难分清哪个是通假字,哪个是古今字,这就对学生的古文学习造成了不便。

本文就针对古汉语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现象,分析通假字、古今字、假借字的区别和联系,以弄清它们各自的用法。

具体分析如下:一、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一)通假字。

1.定义:通假字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2.产生(1)由于古代字少,古书里使用汉字,用本字的很少,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的现象却很多。

所以,文字的通假现象相当普遍。

(2)写字工具缺乏。

古人写字是刻在龟甲兽壳或竹片上,遇到笔画多的字,就用笔画少的字代替。

写字工具发明后,古书传抄时,后人往往把前人的错字抄写下来,久而久之,别字就越来越多。

(3)作者写作时,一时忘记了本字怎么写,就只好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也就是写了一个别字(通假字)。

有时作者也可能为避免在同一文章中出现反复的字,在同一篇文章中,本字、别字兼用。

3.种类通假字的基本规律是音同(或音近)代替。

所以,我们把通假字分为两大类:音同通假和音近通假。

这里说的音同、音近,是指古音而言,并不是今音。

(1)同音通假:是指借字与本字古音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中的“罢”通“疲”,两字的古音相同。

(2)近音通假又可分为双声通假和叠韵通假。

双声通假:是指借字与本字的声母相同,韵母和声调不同的通假。

如:“毋内诸侯”《鸿门宴》中的“内”通“纳”。

叠韵通假:指借字与本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声母不同的通假。

古书中的用字现象

古书中的用字现象
“剝”通“攴” 《詩經·豳風·七月》:“八 月剝棗,十月獲稻。”
乙、一通多 “一通多”是指一個通 假字可以通幾個本字
“矢”通“屎、誓”
“矢”通“屎”《左傳·文公十八年》:“殺 而埋之馬矢之中。”杜預注:“矢,或作 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與臣坐, 頃之,三遺矢矣。”
“矢”通“誓” 《論語·雍也》:“ 子見南 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 天厭之!天厭之!’”
于薛乎?”
(三)为使假借字与本字在形体上区分 开来
《韓非子·王蠹》:“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 今也。”
《莊子·大宗師》:“哭泣無涕,心中不戚。”
今字的製造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反:返 昏:婚 知:智 益:溢 止:趾 云:雲 莫:暮 然:燃 要:腰 景:影 竟:境 屬:囑 厭:饜 厶:私 弟:悌 康:穅 內:納 孰:熟 見:現 臭:嗅 隊:墜 奉:俸 辟:避僻嬖譬闢
丁、二字互通 “二字互通”是指两 个字互相作对方的通假字。
“错”、“措”互通 《论语·为政》:“举 直错诸枉则民服。”《荀子·天论》:“小人 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此二例中 “错”通“措”。《史记·燕世家》:“燕北 迫蛮貉,内错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此例中 “措”通“错”。司马贞注:“措,交杂也。 又作错。
(一)會意字和形聲字的不同: 泪:淚 岩:巖 凭:慿 岳:嶽 妬:妒 野:
埜 (二)意符不同:
嘆:歎 詠:咏 睹:覩 驅:敺 雁:鴈 暖: 煖 炤 :照 杯 :盃 瓶:缾
(三)聲符不同:
線:綫 袴:褲 煙:烟 螾:蚓 杯:桮 猿:猨
(四)各成分位置的改變變或寫法 的改變:
慚:慙 群:羣 裏:裡 概:槩 峰:峯 略:畧 和:咊 花:芲 襍:雜 夠:够 綿:緜 期:朞 鵝:鵞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义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 奉—捧 坐—座 竟—境 昏—婚 2,因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 舍—舍 辟—避 莫—暮 云—云
四,古今字对应关系
1,取—娶,要—腰 ,取—娶,要— 2,采:①采集②丝织品③色彩
五,古今字的结构关系
1,以古字作声符,添加意符而成: 竟—境 反—返 孰—熟 属—嘱 2,以古字作声符,改变意符而成: 说—悦 赴—讣 被—披 没—殁 3,以古字作意符,添加声符: 自—鼻 4,以古字作意符,改变声符: 谯—诮 撝—挥
六,古今字记录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情况
1,古字记录本义,今字记录引申义 解—懈 道—导 2,古字记录引申义,今字记录本义 益—溢 景—影 3,古字记录本义,今字记录假借义 辟—避 戚—慽 4,古字记录假借义,今字记录本义 要—腰 须—须
七,古今字与通假字的不同
1,时间上 古今字:纵向历时关系; 通假字:横向共时关系. 2,意义上 古字和今字有相同的部分; 通假字和本字之间在意义上没有任何关系. 3,字形上 今字往往在古字基础上增加或改变意符而形成; 通假字和本字之间在字形上没有任何关系.
异体字
一,什么是异体字?
异体字是记录同一个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 体有别,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互相替代的一组字. 也称或体字,重文,俗字. 蚓—螾,睹—覩 螾,睹—
二,古今字与异体字的区别
古今字的产生不仅有时间先后问题,今字 实际上是为了区别不同的意义而产生,而 且,今字产生以后,它所分担的意义只是 古字的一部分,在读音上也往往有些不同; 异体字的产生虽然也有时间先后问题,但 它们的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 都可以互换使用.
三,异体字的种类
从构形角度 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 2,构字部件不同 ; 声符和意符都不同 诉愬 ,村邨 3,构字部件相同而位置不同. 详见课本173页 详见课本173页

用字有争议的古诗

用字有争议的古诗

用字有争议的古诗一、“斜”字“古音”是古代人生造的《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最初引发争议的,就是首句中的“斜”字。

因为这个字,在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和别的一些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本中读“xiá”音。

很多人在上学的时候都听自己的老师讲过,这个属于“古音”。

但是,这个“斜”字在《新华字典》里却一直只有一个读音,念xié。

最近听说,教育部门统一了这些字的发音。

与这个字情况相同的,还有贺之章在《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

过去,这个“衰”字是读“chuī”,现在改回了“shuāi”。

一些家长表示:乱改古诗词的发音,要不得!为了一时偷懒,就改掉了“古音”,让诗词失去了音乐美感,我同样也有这样的感觉。

因为从小跟着语文老师念的就是这种“古音”,现在读到别的唐诗,中间有“斜”字,还是情不自禁地要读成“xiá”。

不过,有一些诗里有“斜”字,却不能读“古音”。

例如张志和《渔歌子》的“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个要分开记忆,比较麻烦。

最近又有人说,原来“斜”字的“古音”其实是古人弄错了韵书搞出来的。

我去查了一下资料,被改掉的这个“古音”,的确不是诗歌本来的发音,但也不是“弄错了”。

这个是南北朝时期兴起的一种“拟古音”,叫“叶韵”。

也就是说,南北朝时期,有人读先秦的古诗感觉不押韵,于是为了押韵,通过想象,给一些字临时“生造出了读音”当成“古音”。

后来,这种“叶韵”在明代朱熹等人处得到了发扬。

“斜”字本来就只有一个读音,只是因为唐朝以后的人读起来,感觉拗口,于是给它捣鼓出来一个“拟古音”。

如此看来,“斜”字到底读是哪个音,只有去杜牧了。

所以我们再坚持用一个宋明之后的“拟古音”读它,就没有必要了。

二、“生”、“深”之异,是古书在流传过程中造成的关于杜牧这首《山行》中的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是“生”还是“深”,这个也是打得不可开交。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5.偏旁位置不同 够——夠 和——咊 峰——峯 鞌——鞍 裏——裡 棋——棊 6.省形或省声 星——曐 雷——靁 累——纍
(四) 繁简字
简化字与其所对应的繁体字合称繁 简字。 汉字简化的历史十分悠久。从甲骨 文时代起历代都有汉字简化的现象。 这里所说的简化字,有其特定的含 义。即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 《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
今字产生的方式: 1.以古字为基础,增加具有表意作用 的形符。 然——燃 奉——捧 队——坠 受——授 坐——座 其——箕 2.以古字为基础,增加具有表音作用 的声符。 自——鼻 晶——星 食——飼
3.改换古字的形符 说——悦 赴——讣 唱——倡 5.完全改换字形 伯——霸 身——娠 6.对古字略加改易 陈——阵 不——丕
古书中的用字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 之间有密切关系。但是由于汉字拥有 几千年的历史,在它们的不断发展变 化之中,同词异字或同字异词的现象 大量存在。这就给大家阅读古书,辨 别词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古今字
这一术语最早见于东汉学者郑玄对儒家 经典的解释中。 《礼记· 曲礼下》:“予一人”,郑注:
古今字与它们所记录的词义的关系 1.古字记录本义,今字记录引申义。 支——肢 解——懈 知——智 2.古字记录本义,今字记录假借义。 牟——眸 采——彩 景——影 3.今字记录本义,古字记录引申义或 假借义。 然——燃 益——溢 亦——腋 要——腰 段——锻 自——鼻là),臘祭。简化为“腊” 腊(xī),小动物整体干肉。 同音替代字 : “後”简化为“后”(君王) 两个以上的字共简为一形: 钟:鍾(一种容器)、鐘(钟鼓)
“余、予,古今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字的形成
孰——熟 《說文》:“孰,食飪也。” 《荀子·富國》:“寒暑和節,而五穀以時
孰。”
古今字的形成
B、古字表假借義,今字表本義。 采——彩 《說文》:“采,捋取也。” 《禮記·月令》:“命婦官染采。”鄭玄注:“采,
五色。” 隹——唯 《說文》:“隹,短尾鳥之總名也。” 商代金文《我作父己簋》:“隹十月又一月丁亥。”
繁簡字
繁簡字是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合稱。所謂繁 體和簡體,是就同一個字構形時所使用的 構件或筆畫的多少相對而言的,構件或筆 畫多的是繁體,構件筆畫少的為簡體。
古書中繁簡字擧隅
學——斆 《史記·張釋之列傳》:“夫絳侯、東陽侯稱
為長者,此二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斆此嗇夫 諜諜利口捷給哉!” 弃——棄 《左傳·成公二年》:“子實不優,而弃百祿,諸 侯何害焉?”
漢字簡化方案
1956年公布 《漢字簡化方 案》,收簡化 漢字515個,簡 化偏旁54個。
《簡化字總表》
1964年公布《簡化 字總表》,在簡 化方案的基礎上 依據偏旁類推, 收字2236個。
簡化原則
簡化方法
簡化方法
簡化方法
簡化方法
簡化方法
簡化方法
簡化方法
簡化方法
簡化方法
簡繁字形的一多對應擧隅
《說文》“誼”下段注:“凡讀經傳,不可不 知古今字。古今無定時,周為古則漢為今, 漢為古則晉宋為今,隨時異用者謂之古今 字。”
古今字的形成
➢由於詞義引申發展而形成的古今字 ➢由於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
古今字的形成
1、詞義引申發展,分化出新字,新字與古 字構成古今字。 A、古字表本義,今字表引申義。
昏——婚 《說文·日部》:“昏,日冥也。” 《墨子·非儒》:“昏禮威儀,如承祭祀。”
《左傳·隱公元年》:“莊公寤生,驚姜氏。” 《周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異體字擧隅
所用造字法不同: 淚——泪 膻——羴 岳——嶽
同為形聲字,所取聲符不同: 饋——餽 楠——枏 猿——猨 洩——泄
同為形聲字,所取義符不同: 逾——踰 糠——穅 嘆——歎 雞——鷄 嘩——譁 遍——徧
異體字擧隅
同為形聲字,聲符義符都不同: 村——邨 剩——賸 粳——秔 偏旁部首位置錯落: 秋——秌 概——槩 鵝——鵞 夠——够
后〔后、後〕 谷〔谷、榖〕 出〔出、齣〕 姜〔姜、薑〕 面〔面、麵〕 丑〔丑、醜〕 斗〔斗、鬥〕 里〔里、裏〕 舍〔舍、捨〕
簡繁字形的一多對應擧隅
松〔松、鬆〕余〔余、餘〕制〔制、製〕 致〔致、緻〕云〔云、雲〕几〔几、幾〕 咸〔咸、鹹〕御〔御、禦〕了〔了、瞭〕
簡繁字形的一多對應擧隅
复〔復、複〕 饥〔飢、饑〕 历〔歷、曆〕 获〔獲、穫〕 钟〔鐘、鍾〕 发〔發、髮〕 汇〔匯、彙〕 坛〔壇、罎〕 干〔乾、幹〕 蒙〔矇、濛、懞〕只〔只、隻、祗〕台〔台、臺、颱〕
通假字
假借:本無其字的假借(六書之一) 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 本有其字的假借又稱為通假:古漢語
書面語中,借用一個音同音近的字來代替 另一個字的現象,稱之爲通假。借用的字 稱爲通假字,被替代的字稱之爲本字。
通假與假借的另一個區別是臨時性與 長期性的不同。
通假字擧隅
《孟子·離婁下》:“蚤起,施從良人之所 之。”
古書中常見的文字問題
古今字 異體字
繁簡字 通假字
古今字
所謂古今字,是一種縱向的、歷時的同 詞異字現象。也就是不同時代用不同的字 記錄同一個詞,前一個時代的字叫古字, 后一個時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古今字的提出
《禮記·曲禮下》:“朝諸侯,分職授政 任功,曰予一人。”
鄭玄注:“余、予,古今字。”
“古今”是相对而言的
古今字的形成
取——娶 《說文·又部》:“取,捕取也。” 《國語·越語上》:“令壯者無取老妻,令 老者無取壯妻。”
解——懈 《說文·角部》:“解,判也。” 《論衡·福虛》:“宋人有好善行者,三世 不解。”
古今字的形成
B、古字表引申義,今字表本義。 益——溢 《呂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 止——趾 《漢書·刑法志》:“當斬左止者,笞五 百。” 衰——簑
古今字的形成
師——獅 《爾雅·釋詁》:“師,衆也。” 《後漢書·順帝紀》:“疏勒國獻師子封牛。”
異體字
所謂異體字,是指在某一歷史時期音 義完全相同、記詞職能也完全相同,只是 形體不同的字。
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
1955年《第 一批異體字整理 表》,採用“从 俗与从简相结合, 照顾书写方便” 的原則,淘汰異 體字1055字。
《說文·衣部》:“衰“古人有言曰:‘人無於 水監,當於民監。’” 臭——嗅 《周易·繫詞上》:“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乳臭未乾
古今字的形成
2、由於假借現象的存在,后出本字與假借字 構成古今字。
A、古字表假借義,今字表本義。 莫——暮 《荀子·樂論》:“飲酒之節,朝不廢朝, 夕不廢夕。” 然——燃 《說文·火部》:“然,燒也。”《孟子·公 孫丑》:“若火之始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