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五)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
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
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
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
“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
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
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
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
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
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
如“彼匪”。
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
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
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
如“其→箕”“取→娶”“昏→婚”。
古代汉语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现象

古代汉语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现象摘要:通假字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是指在某一个意义上相同(其他意义并不相同)而先后产生的不同形体的字。
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关键词: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联系;区别中学不少的教学参考资料和一些古籍文献关于通假字、古今字、假借字的注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分,比如通假字和古今字的注释都用“同”或“通”,使学生很难分清哪个是通假字,哪个是古今字,这就对学生的古文学习造成了不便。
本文就针对古汉语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现象,分析通假字、古今字、假借字的区别和联系,以弄清它们各自的用法。
具体分析如下:一、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一)通假字。
1.定义:通假字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2.产生(1)由于古代字少,古书里使用汉字,用本字的很少,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的现象却很多。
所以,文字的通假现象相当普遍。
(2)写字工具缺乏。
古人写字是刻在龟甲兽壳或竹片上,遇到笔画多的字,就用笔画少的字代替。
写字工具发明后,古书传抄时,后人往往把前人的错字抄写下来,久而久之,别字就越来越多。
(3)作者写作时,一时忘记了本字怎么写,就只好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也就是写了一个别字(通假字)。
有时作者也可能为避免在同一文章中出现反复的字,在同一篇文章中,本字、别字兼用。
3.种类通假字的基本规律是音同(或音近)代替。
所以,我们把通假字分为两大类:音同通假和音近通假。
这里说的音同、音近,是指古音而言,并不是今音。
(1)同音通假:是指借字与本字古音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中的“罢”通“疲”,两字的古音相同。
(2)近音通假又可分为双声通假和叠韵通假。
双声通假:是指借字与本字的声母相同,韵母和声调不同的通假。
如:“毋内诸侯”《鸿门宴》中的“内”通“纳”。
叠韵通假:指借字与本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声母不同的通假。
古代汉语-介词

二、表示原因、目的的介词
这类介词是把名词或代词介绍给动词,表示 产生某种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它们是 “以、为、因、由、缘、用”等。 (一)因 ①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史记》 ②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 史记》
(二)由 ①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左传》 ②知物由学,学乃知之,不问不识。《论衡· 实知》 ★“繇”与“由”通。即可以作时间介词,也 可以作原因目的介词。如: ①繇是疏太子而爱淮阳王。《汉书· 元帝纪》 ②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史记· 孝文本纪》
(二)“由” ①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人。《孟子· 公孙丑 上》 ②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三国志· 蜀国· 诸葛亮传》 (三)“自” ①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颜氏家训》 ②杞子自郑使告于秦。《左传》 (四)在 ①迎新在此岁。《田家》 ②时权拥军在柴桑。《三国志》
(五)向。介词“向”主要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或方向,还可以表示产生动作行为的对象。例如: ①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说菀· 贵德》 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史记· 项羽本纪 》 (六)为。“为”有时也可以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 间或处所,这时可译作“在”。例如: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春秋》 ②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岂可同哉?《 淮南子》
①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 以口舌为劳。而位居【 】我上。《史记》 ②跖之狗吠【 】尧,尧非不仁,狗固吠【 】 非其主。 ③审之也,故国霸【 】诸侯也。 ④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继承礼义,则 归之【 】庶人。《荀子· 王制》
七、介词“以”的用法及其省略 (一)介词“以”的用法 “以”字本来是动词,相当于“用或认 为”。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以”的动 词意义弱化而变成介词了。常见用法有如 下几种: 第一,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之 意,可把这种用法译为“拿、用、把、凭 、靠”等。例如: ①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②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荀子· 王制》
王力古代汉语第五讲_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3、偶尔通用:
剥-扑;蚤-早
第四节 区分通假字、古(今) 字、异体字的途径
一、直接读古书,可明显发现有些字古代的确还 没出现。 二、通过读古注和清人笔记、札记,识别通假字、 古今字等。 三、通过查《说文解字》,认识古字和异体字。 四、通过今人的注释用语识别今字。
小结
C:\Documents and Settings\xu\桌面\新建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五、教材中常见的古今字:
反→返 辟→避 弟→悌 孰→熟 縣→懸 知→智 畕→畺→壃→疆 竟→境 队→坠 田→畋 尸→屍 责→债 贾→價 戚→慼 说→悦
第三节 异体字
一、定义及原因
二、异体字的形体类别 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
泪-涙;嵩-崧; 野-埜;凭-慿
2、构字部件不同
变换形符: 睹-覩;猪-豬;歌-謌;裸-躶;暖-煖
辟→避 《说文· 辟部》:“法也。”
《诗· 小雅· 雨无止》:“辟言不信。”
采→採、彩
《史记· 项羽本纪》:“吾令人望其气,皆为 龙虎,成五采。”
属→嘱
《说文· 尾部》:“连也。” 《冯谖客孟尝君》:“使人属孟尝君。”
赴→讣
《说文· 走部》:“趋也。”
《鲁仲连义不帝秦》:“周烈王崩,诸侯皆吊, 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
5、笔画差异
冰-氷;吊-弔;船-舩; 咒-呪;珎-珍;凡-凢 氷凍酒,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
6、繁简字的差异:
禮-礼;曐-星;雧-集
7、封建皇帝对文字的直接干预
罪-辠;照-曌
三、非异体字 1、意义部分同,读音今同古异:
置-寘;寔-實;仇-雠
2、意义广狭不同,或通或不通,自古同音:
古书用字

(一)由词义引申产生的古今字 1.古字仍表示本义,今字表示引申 义。
2.古字表示引申义,今字表本义 。
• 例:要腰 说文:要,身中也。 墨子•兼爱: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 孝经:先王有至德要道。(重要、关键) 战国策•秦策: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中间) 左传•襄公三年:吴人要而击之。(中途拦截) 白居易红线毯:地不知寒人要暖。(求取)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后人谓欲曰要。(想要) • 属于这种类型的古今字还有州洲、益溢、景影等。
古书用字
• 古今字 • 假借字 • 异体字 • 同形字
一、古今字
古今字这一术语的出处
• 最早出自东汉人郑玄
• ①《礼记•曲礼》: • 君天下曰天子,朝诸 侯、分职授政任功曰 予一人。 • ②《诗经•小雅•鹿 鸣》: • 视民不恌。 • 郑玄注:余、予,古 今字。 • A、B,古今字。
• 郑玄笺:视,古示字 也。 • A,古B字。
(一)本无其字的假借 • 某一个词原来没有本字,一开始就借用另 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记录它。 我、其、夫、须 笨:《说文》:“竹里也,从竹本声。” (体:《广韵· 混韵》:“体,麤貌。又劣 也。”《正字通· 人部》“体,别作笨,义 同。清毛奇龄《越语肯綮录》:“(体) 即粗疏庸劣之称,今方言粗体、呆体,俱 是也。” 體) 难:《说文》:“鸟也。”
• 已有本字的词为什么还要用假借字呢? (1)写别字 “师以口授,弟以笔记,仓促无字,假音而 书;假借既久,习以常例,士子载笔,鲜 用本文。” (2)古代典籍在传抄、翻刻时,因音近形似 而误。 (3)分散文字的职务 何—荷(“何”是负荷之“荷”的本字。 所以要借“荷”来表示“何”的本义,大 概是为了使“何”可以主要用来表示常用 的作为疑问代词的假借义)
古书中的用字

(三)关于通假,有人把它分为两种情况,即所谓 关于通假,有人把它分为两种情况, 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 “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而不用的古音 通假。也有人认为前者不属于通假, 通假。也有人认为前者不属于通假,那是六书中 依声托事”的假借,只有后者才是古音通假。 “依声托事”的假借,只有后者才是古音通假。我 们同意后者的观点。现区分如下。 们同意后者的观点。现区分如下。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古今字所表示的 词义关系来看,主要有: 词义关系来看,主要有: 为本义造今字。有些字被假借作别的意思, 1、为本义造今字。有些字被假借作别的意思,于 是又为它的本义造个所谓的今字。这种文字现象, 是又为它的本义造个所谓的今字。这种文字现象, 文字学上称为加形保义。所保的,就是该字的本义。 文字学上称为加形保义。所保的,就是该字的本义。 例如: 本义是从高处坠落下来。 例如:队,本义是从高处坠落下来。后来假借为队 列的队,于是就造坠字以保住坠落的本义。 列的队,于是就造坠字以保住坠落的本义。队是古 坠是今字。 字,坠是今字。 其他的如: 其他的如:队—坠,正—征,匡—筐,或—国, 段—锻,莫—暮,须—鬚。
今字与古字在形体方面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 今字与古字在形体方面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主要 有: 今字与古字在形体上存在相承的关系。 1、今字与古字在形体上存在相承的关系。 就是说, 就是说,今字是在所谓古字的基础上加上表义形符 而创造出来的。 本来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而创造出来的。如:竟,本来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但在古代文献里也常用来表示边境的意思, 但在古代文献里也常用来表示边境的意思,例如 左传宣公二年》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左传宣公二年》:“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 讨贼,非子而谁? 其中的竟, 讨贼,非子而谁?”其中的竟,用的就是边境的意 后来,就在竟字的左边加上个土,造了个境字, 思。后来,就在竟字的左边加上个土,造了个境字, 这就形成了一对古今字的关系。 这就形成了一对古今字的关系。这是古今字产生的 主要途径。常见的有: 主要途径。常见的有:禽—擒,责—债,要—腰, 辟—避、譬、僻,卒—猝,其—箕,莫—暮,员— 圆,韦—围,取—娶,昏—婚,州—洲,解—懈;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字典。
1974年9月—1975年,进行编写。
1976年以后,对初稿进行过一次修改。
1978年年初,编撰完成。
1979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截至2022年1月,已修订至《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和辞书学观点、方法编写的简明、通俗、实用的小型古汉语字典,在汉语辞书史上有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1995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获得第一届中国辞书奖一等奖成书沿革编写背景掌握古汉语的常用字,是学习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途径。
古汉语的常用字使用频率很高,其中有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有一些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古今词义却有着显著或细微的差别。
不掌握古汉语的常用字,阅读古书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写组决定进行编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出版过程1974年9月—1975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进行编写。
参加编写工作的有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的师生以及北京齿轮厂、北京内燃机总厂、北京第三通用机械厂的部分工人和商务印书馆两位编辑。
编写地点先后设在工厂宿舍和商务印书馆。
字典的收字范围,字形、字音、字义的确定,都经过以王力为首的专家的逐一研究。
字典的初稿,几乎都经过王力的审订。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最初定名为《古汉语字典》,《关于古汉语字典的编写问题(节选)》—文,就是王力在这部字典的一次编写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稿。
王力的这一发言讨论了这部字典编写的思想性问题、科学性问题和具体的做法等3个方面。
科学性问题方面,王力着重强调了语义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指出:这是这部字典的“两大特色,不同于从前的任何词典的”。
关于字典的具体编写,王力讨论了10个问题:收字的问题;词条选择问题;复音词和词组问题;义项问题;标音和标调问题;用现代语解释的问题;词义的时代性;同义词的辨别;举例问题;参考书问题。
古书用字—通假字、假借字、避讳字(古代汉语课件)

字形法
2.凭借字形,辨析通假。 由于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是用笔画少的字 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假字。 例3:操吴戈兮被犀甲。——屈原《国殇》 被——披 穿在身上 例4: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卒——猝 仓猝间
积累法
3.常用通假字,要尽量多记 前面讲到根据读音,寻求本字,但是文言文中字的读音 是按古音读的,与今天对某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 例5: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罢—疲(古代同读pí),而今音“罢”读bà,与“疲”pí不同。 疲惫 例6: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内——纳(古代同读nà),今“内”读nèi,与“纳”nà读音不同。接纳
汉字的发展——通假字、假借字、避讳字
一、通假字
通假字,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通假字:音同本字, 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 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 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 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通假字: 本来应该写成某个字A,但偏偏不 写,写成另一个错别字B,A和B有 同音关系。B就是个通假字。
字音法
(二)怎样辨析通假字? 1.依据字音,求得本字。 阅读文言文时,遇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 便可从字音相同或相近方面去寻求本字。 例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唱——倡 倡导 例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倍——背 背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夫
本义是成年男子, 假借为指示代词、句首语气词、句末语
气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战,勇气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③借而又还,为假借义另造新字。
辟 本义是刑法,假借为避开。假借 之后假借义用后起字“避”来表示。 乌 本义是鸟名,假借为感叹词。假
借之后假借义用后起字“呜”来表示。 采 本义是采摘,假借为文采、色彩。
3、识别条件
音同或音近
4、假借字的分类
1)本无其字的假借。许慎所说的: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①借而不还,本义另造新字。
莫-暮 本义是黄昏、傍晚, 假借为代词、副词。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 秋水》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魏风· 硕鼠》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资治通
鉴》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5、通假字产生的原因
①古人的一种习惯,一种时尚。
②唐· 颜师古 “仓猝无其字”而用了个同 音字代替。 ③汉代大多数的书籍是靠老年人将脑子里 所记忆的背诵出来,重新“著之竹帛” 。 ④认识上的原因 “训诂之要,在声音不 在文字。” (《经义述闻》)
(二)古今字
1、定义 不同的时代记录同一个词(或语 素)使用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汉字形体演变的必然结果。
(三) 异体字
1、定义 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 通用的形体不同的字。
2、异体字的构成情况
1)结构方式不同
泪 -涙 岳 -嶽 岩 -巗 淼 -渺
2)偏旁位置不同
和- 咊 群- 羣 秋- 秌 期- 朞 峰- 峯 鞍- 鞌
3)声符不同 綫 -缐 裤 - 袴 掩 -揜 猿 - 猨 4)意符不同 睹 - 覩 暖 -煖 辉 -煇 嘆 -歎
《石钟山记》
注:莫—暮 古今字
然-燃 本义是燃烧, 假借为代词、连词或者词尾。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 劝 学》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 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战国策· 赵策三》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若火之使然,泉之始达。《孟子· 公孙丑上》
洩 -泄
粮 -糧
瓶 -缾 绔 -袴
(四) 繁简字
1、定义
繁简字是从笔画的多少来区分一个 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笔画多者叫繁体, 笔画少者叫简体。
注意: 现代的简化字并不是正式简化时才临 时创制的。
2、汉字简化的主要原则
① 把繁难的偏旁改成简单的。如: 燈—灯 機—机 憐—怜 遷—迁 膚—肤 ② 删去原字的一部分。如: 務—务 條—条 習—习 雖—虽 開—开
③ 草书楷化。例如: 會—会 東—东 書—书 韋—韦 當—当
④ 采用笔划简单的古字。如: 禮—礼 啟—启 薦—荐
誇—夸 雲—云 捨—舍 ⑤ 同音替代。如: 穀—谷 醜—丑 後—后
徵—征 餘—余
注意:
1、同形字。如: 術—术 蟲—虫 適—适 2、同音替代字。如: 徵—征 榖—谷 後—后 醜—丑 里—裏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难读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古书用字情况复杂,即同一个 词常有不止一个的字形来记录它。 本节介绍的假借字、古今字、 异体字和繁简字,就是古书常见 的四类用字现象。
(一) 假借字
1、定义
古书里的用字,如果所记录词义不是 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产生原因
在古籍中不用其义,只用其音。
3、古今字的分类
第一类是字义完全相同,今字的产生不 涉及汉字的孳乳分化,古今字属同字异 形,是异体字的一类。如:• 塊/块、灋• / 法、埜/野、飮 字在 发展上孳乳分化的结果。又可以分为三 种情况:
1)今字是由古字的本义产生的; 莫--暮 “莫”的本义是“傍晚”, 《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 中” 《礼记· 聘义》:“日莫人倦” 要--腰 “要”的本义是身腰的 “腰”,《说文》:“要,身中也,象 人要(腰)自臼之形,从臼。” 《说文》未收“腰”字,《玉篇》收有 “腰”,解释说:“本作要”。
2)今字是古字的引申义产生的;
贾---價(价) 《说文》:“贾,市 也。”引申之,买卖有价,引申出价义。 竟----境 《说文》:“竟,乐曲尽 为竟。”引申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 止皆曰竟。《左传· 宣公二年》“亡不越 竟,反不计贼。”
3)今字是由古字的假借产生的。
采--彩 《说文》:“采,捋取也。”
隹--唯
“唯”。
表示鸟义。后来假借为语气词
“辟”这个字,《说文》:“法也。从卩, 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原来, “辟”是个会意字,由“卩、“辛”、“口”
三部分组成。本义是“法”,如《诗经· 大
雅· 板》:“民之多辟,无自立辟。”但在古
代、特别是先秦著作中,“辟”经常借作他用:
①《左传· 宣公二年》:“晋灵公不 君。……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②《孟子· 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 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治理、 统治)中国,而抚四夷也。” ③《礼记· 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 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④《论语· 季氏》:“友直,友谅,友多闻, 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
其-箕 本义是畚箕,
假借为代词或者语气助词。
皋之相马,相其神,不相其形。《伯乐荐 九方皋》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亦可使。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 石何?《列子· 汤问》
②兼表本义与假借义,没有新造 字。
耳 本义是耳朵,假借为句末语气助词。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 记· 项羽本纪》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假借之后假借义用后起字“彩”来表示。
④一字被借,本义消失,借义独存。
难 本义为鸟名,借为难易之难。
骗 本义为跃而上马,借为欺骗之骗。 即 本义为就食,借为即使,表未然
义。
奚 本义奴隶,借为疑问代词。
2)本有其字的通假。本有其字,临时 代替。
畔---叛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史 记· 鲁周公世家》 要---邀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诗 经· 桑中》 归---馈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 子豚。《论语· 阳货》 信---伸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周 易· 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