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古书用字
第4节 古书中的用字

2、找到的本字能把句子講通。 3、要有文獻、文字的證明。 (1)不同本子的證明。 (2)經傳異文。 (3)同一意義的不同用字。 在沒有別的例證時,不可只據音同音近而輕 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為某,一定要有充 分的證據和理由。
如:“信”通“伸”的經傳異文。 《易·繫辭下》: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周禮·考工記·鮑人》: 引而信之,欲其直也。 《淮南子·氾論訓》: 時屈時伸。 《易·繫辭上》: 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
又如“雅—鴉”是異體字,本是烏鴉。雅又 借為文雅、雅正的雅。詞義分化後,鴉專 本義鳥名,雅則只表假借義文雅、雅正等 。雅與鴉在鳥這個詞義上構成古今字。 這類古今字,實際上是由兩個異體先分化成 兩個意義和用法都不同的字,然後才構成 古今同詞而異字的。被分化出來的一體, 與前面所說的後出分化字所起的作用並沒 有實質的不同。
古書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書難讀的 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 束縛,“以聲求義”,找同它的本義,不 能望文生義而“硬解”。 清代學者王念孫:“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 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 而讀之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 字而強為解,則詰詘為病矣。”
前人將上面所舉“莊公寤生”的“寤”即如 其字面解為“寐寤”,“謂武姜寐時生莊 公,至寤時始覺其生。”一覺醒來孩子已 生下,又何“驚”之有?所以這樣的解釋 是“以文害辭”,可見明通假對閱讀古書 的重要。
第四節 古書中的用字
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漢字和漢語之間 的關係複雜起來。同字異形、同字異詞、 同詞異字的現象非常普遍。 古書中常見的形體分歧的字有:通假字、 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一、通假字 (一)什麼是通假 通假(通借、假借),是古人用字寫詞時本 有其字而不用,卻用一個音同音近的字來 代替的現象。原本當用的字叫本字,臨時 用來替代本字的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簡 稱借字)。例如: 莊公寤(啎)生,驚姜氏。(《鄭伯克段于 鄢》) 往者屈也,來者信(伸)也,屈信(伸)相 感而利生焉。(《周易· 繫辭下》)
古书中的用字

(一)本无其字的“假借”
1、什麼是假借?
《說文解字》云:“假借者,本無其字,依 聲托事,令長是也。” 語言中某個詞要進入書面語卻沒有現成的書 面符號(本無其字),就用一個已有的音同音近 的字來代替(依聲讬事),因此就產生了以一個 字形記錄幾個詞的假借現象。
朱駿聲認為許慎所舉的例字不當,直接換成 “‘朋’、‘來’是也”。
• 不同點: • 1、假借無本字,通假有本字,並且,“本 字”概念不同。 • “假借無本字”的“本字”是“表示本 義的字” ,是為探討字形與意義而設的。 如“難”從“隹”,本義是鳥,但文獻中 借用表示“困難”這一意義。 • “通假有本字”的“本字”是“本來應 該用的字”,是相對於通假字而言的。 “本來應該用的字”,可以用它的本義, 也可以不用它的本義。
• 2、本無其字的假借可能催生新字——為分 化假借而另造新字,本有其字的假借(即 “通假”)則無論直接、間接都不催生新 字,僅是在句子中用音同、音近字來替代 另一個字的用字現象。
二、古今字
(一)什麽是古今字?
某個多義字的幾個意義中,有一個意義或幾 個意義後來用另一個字記錄,原來的這個多義字 與後來的另一個字組成一對古今字。産生在前的 叫古字,産生在後的叫今字。一般解释为“×後 來寫作 ×”。
①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說文》:“畔,田界也。”句中“畔”代 替了“叛”,表示背叛意,故“畔”是通假 字,“叛”是本字。 ②(蘇)秦狀有歸色。 《說文》:“歸,嫁女也。”引申爲還家 等義。句中“歸”代替了“愧”,表示慚愧 意,故“歸”是通假字,“愧”是本字。 ③《史記》:“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句中“蚤”代替了“早”字。“早”為本字, “蚤”是通假字。
(三)今字的字形特點 今字產生之後,它在字形上與古字的聯繫有 四種情況: 1、今字以古字為聲旁、添加有區別意義作用的形 旁而構成的形聲字。 如:“責/債”、“衰/蓑”、“取/娶”。 2、今字以古字的聲旁為聲旁,改變古字的形旁而 構成的形聲字。 如:“赴/訃”、“張/脹”、“謝/榭”。 3、今字完全新造,與古字形體沒有聯繫。 如:“亦/腋”、“蘇/甦”。 4、對古字的筆劃稍作改造以成今字。 如:“母/毋”、“巳/已”。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
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
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
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
“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
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
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
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
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
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
如“彼匪”。
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
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
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
如“其→箕”“取→娶”“昏→婚”。
第四讲 古书中的用字

第四讲古书中的用字假借字1、什么是假借字古书里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义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假借字产生的原因是书写者只考虑语音因素而不考虑形体因素,造成不同字之间的通用和假借。
这也就是许慎所说的“依声託事”。
2、假借字的两类情形1本无其字的假借本无其字的假借,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就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
例如,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意思的否定性无定代词,原先没有为它专门造字,就借用与之同音的“莫”(本义为昏暮)字来记录它。
这样,“莫”也就成了记录否定性无定代词的专用字。
为了区别,人们后来又造了“暮”来表示日暮的意思。
“莫”和“暮”的关系,属于古今字的关系。
再如借用本义为“燃烧”的“然”,来记录表示“如此,这样”意思的指示代词,借用本义为“畚箕”的“其”,来记录代词和语气词,借用本义为“呼叫”的“乎”来记录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借用本义为“捣臼的棒槌”的“午”,来记录十二地支的第七位,等等,都属于这类情况。
-2本有其字的通假本有其字的通假,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是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
例如,早晚的“早”写成“蚤”屈伸的“伸”写成“信”飞翔的“飞”写成“蜚”屎尿的“屎”写成“矢”,“尿”写成“溺”背叛的“叛”写成“畔”抗拒的“拒”写成“距”修养的“修”写成“脩”等。
-二古今字1、什么是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例如“暮”这个词,本来用“莫”来记录,后来写作“暮”,“莫”和“暮”就是古今字的关系,“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汉字除了表示本义,还用于表示引申义和假借义。
汉字的表词功能扩大以后,为了区别不同的用法,以字为基础加以改造造出新字,来分担原字的某些义项。
原字和新字是为记录同一个词先后用的不同的字,此形成了一对古今字。
第四节 古书中的用字

“假借”是一种“不造字的造 字法”,是“本无其字”的,它是 借用同音字来记录意义抽象、难以 造字的词,一旦借用关系确定,基 本上就固定不变,人们按照约定俗 成的习惯去认读,一般不会发生误 解。
而通假是“本有其字”的,是用 字过程中的借用,借用关系往往不固 定,读书时容易造成误解或困难。这 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留下了空间,二 王父子的《读书杂志》《经义述闻》 不少是解决通假问题的,取得巨大成 就的方法就是因声求义。
清文字学家王筠《说文释例》卷八 提出了分别文的看法:“字有不需 偏旁而意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 递加也。其加偏旁而意遂异者,是 为分别文。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 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 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 其一义也。”
1.今字分担古字的本义,可分为两类: (1)古字被引申义占用,另造新字表示本 义,例如: 华——花 “華”的本字,上面是艸,下 面“垂”字,象花叶下垂形。故“华”的本 义是花朵,《诗经·周南·桃夭》:“桃 之夭夭,灼灼其华。”后来“华”为华丽 等引申义借去,另为本义造“花”字。
3.今字分担古字的假借义。本义仍用 古字表示,另造今字(后起本字)表示 假借义。如: 舍——捨 舍的本义是旅馆,假借为 舍去,在“舍”的基础上加“手”以明 确假借义。 为——伪 “为”的本义是作、干, 假借为假装、虚伪义,后来为此假借义 造“伪”字。
辟 ——避、僻、譬 《说文》: “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辠也; 从口,用法者也。”会意。小篆字形, 从卩,从辛,从口。“卩”,音jié,甲 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 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 义:法律,法度。假借为“回避、躲 避”义的“避”,又假借为偏僻的 “僻”、譬如的“譬”。
州——洲 “州”的甲骨文作 , 象河中有一小块陆地,本义是水中 的陆地。后引申为州郡,于是另造 “洲”字表示本义。 止——趾 “止”的本义是脚趾, 后引申为停止,于是另造“趾”表 示本义。
5第四章古书中的用字 优质课件

通假字是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
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 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昂首观 之,项为之强”(《童趣》)中,“强”是通假 字,而其本字是“僵”。
古今字是由于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
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 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 字。如“不亦说乎”的“说”就属于这种情况, “说”是古字,“悦”是今字。再如“莫”和 “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难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古书用字情况复杂,即同一个 词时常有不止一个的字形来记 录它。
古书中四种常见的用字现象: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通假字 。
中学教学并不区分古今字和通假字,只是笼统的称为 通假。大学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研究,才提出这一问题。
古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 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 “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繁简字
简化字与其所对应的繁体字合称繁简字。
这里所说的简化字有其特定的含义,即特 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 所颁布的简化字。
见教材175页
通假字
古书里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 的词义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 义,这个字就是通假字。
通假字产生的原因是书写者只 考虑语音因素而不考虑形体因 素,造成不同字之间的通用和 假借。
举例
反、返
“反”在先秦的意义:①翻转②反叛③违反④返 回
汉代,人们将”返回”意义从“反”字所表示的 诸意义中分化出来,从“辵”(chuò),写成 “返”,其余意义都没有另造新字。
于是,“反”与“返”在“返回”意义上成 为一对古今字。“反”是“返”的本字和古字。
同源分化形成古今字举例
古书中的用字

5.偏旁位置不同 够——夠 和——咊 峰——峯 鞌——鞍 裏——裡 棋——棊 6.省形或省声 星——曐 雷——靁 累——纍
(四) 繁简字
简化字与其所对应的繁体字合称繁 简字。 汉字简化的历史十分悠久。从甲骨 文时代起历代都有汉字简化的现象。 这里所说的简化字,有其特定的含 义。即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 《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
今字产生的方式: 1.以古字为基础,增加具有表意作用 的形符。 然——燃 奉——捧 队——坠 受——授 坐——座 其——箕 2.以古字为基础,增加具有表音作用 的声符。 自——鼻 晶——星 食——飼
3.改换古字的形符 说——悦 赴——讣 唱——倡 5.完全改换字形 伯——霸 身——娠 6.对古字略加改易 陈——阵 不——丕
古书中的用字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 之间有密切关系。但是由于汉字拥有 几千年的历史,在它们的不断发展变 化之中,同词异字或同字异词的现象 大量存在。这就给大家阅读古书,辨 别词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古今字
这一术语最早见于东汉学者郑玄对儒家 经典的解释中。 《礼记· 曲礼下》:“予一人”,郑注:
古今字与它们所记录的词义的关系 1.古字记录本义,今字记录引申义。 支——肢 解——懈 知——智 2.古字记录本义,今字记录假借义。 牟——眸 采——彩 景——影 3.今字记录本义,古字记录引申义或 假借义。 然——燃 益——溢 亦——腋 要——腰 段——锻 自——鼻là),臘祭。简化为“腊” 腊(xī),小动物整体干肉。 同音替代字 : “後”简化为“后”(君王) 两个以上的字共简为一形: 钟:鍾(一种容器)、鐘(钟鼓)
“余、予,古今字。”
古代汉语课件-第四讲古书中的用字

2021印/3/1刷8 不便,书写时常有讹变。
6
▪ 注意辨析:
▪
异体字的条件很严格。有些字本义相同,但是并不是在
任何情况下都能通用,就不是异体字。
▪
例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大概自春秋以后
才分化成两个不同的形体。它们在古书中有通用的地方。如
感叹词“乌呼” ,也写作“於乎”。但作为鸟名的“乌”和
▪ 译文:齐国旧有四种量器:豆、区、釜、钟。 四升为 一豆,各量本身的四倍。以达到釜,
十釜就成为一钟。陈氏的三种量器都在齐旧 量的基础加上一, 于是钟也就相应地增大了。
陈氏用私家大量器借出粮食,却用齐公室的 小量器收回。
▪ P5 文选:
《2021精/3/18卫填海》、《夸父逐日》
12
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眼光决定未来的一 切,相信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 生有挫折没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
2021/3/18
9
▪ (2)同音替代字
▪
即一个字①既承担自己原先的字义,②
同时又被用于作为与之音同或音近的繁体字
的简化字。阅读时,就需要辨认它所表示的
意义究竟是什么。
▪
例如:先後的“後”,简化为“后”,
是借用了原有的“后”字(君主、王后)。
这样, “后”字就兼有了 : ①君主、王后
(“后”)和②後面( “後” )两个字义。
起见,于是在原字的基础上增加意符“竹”,造出了新的
“箕”,专门承担“簸箕”的义项。“其”和“箕”就是在
2021畚/3/1箕8 这个意义上形成的一对古今字。
4
▪ 3、古今字的意义关系
▪
古今字的意义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
▪ (1)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古书的用字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总是随着语言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但同时又受着语言和社会的制约。
汉字也是这样。
汉语的发展和社会用字习惯的部分移易,总对汉字的符号体系、记词功能和书写形式等不断进行调整。
调整的结果,既有代代因循、古今一致的一面(主导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异、前后相乖的一面。
这后者的历史积存,就形成了古书中的种种不同于今的用字现象。
本节只就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扼要介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等几种常见的古书用字现象。
一、古今字(一)什么是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
’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
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
“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②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案之战》)③于是“翦”其发。
(《顺民》)④张脉偾兴,外“彊”中干。
(《韩之战》)以上加“”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强劲的意思。
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彊,而改用婚、擒、剪、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
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二)古今字的来源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
这里所谓汉字的分化,是指由于汉字记词职务的分化而导致汉字的增益。
上古字少,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务,为了减少其兼职,后世便另造新字来分担。
比如共字,在上古就兼有几个记词职务,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①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礼记·曲礼》)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③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④民不知礼,未生其共。
(《城濮之战》)例①是共同的意思,例②是供给的意思,例③是拱揖的意思,④是恭顺的意思。
一个人字身兼四职,也就是分别记录了四个不同的词。
这对运用文字来说是经济,但字的兼职过多,容易造成表意的含混、模糊。
为了增强表意的明确性,后世就造了供、拱、恭三个新字来分别发担它的兼职,共字本身就要用以表示共同、共合这一个义项了。
像这样,我们把原先定一字多职共用字“共”称为母字,把后来特地为分担母字兼职而造的供、拱、恭等称为分化字。
从记录同一个词(比如供给的供)所用字的时代先后来说,古用“共”而今用“供”,于是“共”与“供”构成古今字。
同样,“共”与“拱”、“共”与“恭”也分别是古今字。
古今字的绝大多数是母字与其分化字构成的。
这类古今字从后世表主的分工上看,又有几种情况:(1)古字表引申义,今字表本义。
例如“益”与“溢”。
益字小篆像水从器皿中漫出,本义是水漫溢,引申则又有增益、利益、更加等义。
后来加水旁新造“溢”字专表本义,“益”则只表引申义了。
古书先后在记录漫溢这个词时,益和溢构成了古今字。
《吕氏春秋·察今》:“澭州暴益”,用的是古字。
类似的还有:州——洲、止——趾、要——腰、责——债、新——薪、閒——间、景——影,等等。
(2)古字表假借义,今字表本义。
例如:“莫”与“暮”。
莫字的古字形象日落草莽之中,本义为昏暮,因时常借用为“莫须有”的莫,后来便又加日旁新造暮字专表本义,莫与暮构成古今字。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夙则莫”,用古字。
类似的还有:孰——熟、然——燃、衰——簑、北——背、原——源、午——杵、县——悬、它——蛇,等等。
(3)古字表本义和部分引申义,今字专表某一引申义。
例如“解”与“懈”。
解字从角从牛从刀会意,本义为解剖,引申又有懈怠、松懈的意思,后来加心旁新造懈字,用以专表解字的这一引申义,而本义和其他引申义(如放开、解脱等)仍由解字承担。
古书先后在记录懈怡、松懈的懈时,解与懈构成古今字。
《史记·李将军列传》:“胡虏益解”,又《张释之传》:“王生老人,曰:‘吾袜解’。
”均用古字。
类似的还有:知——智、被——披、坐——座、没——殁、反——返、食——饲、赴——讣、振——赈、潦——涝、张——帐,等等。
(4)古字表本义,今字表假借义。
例如“辟”与“避”、“ 闢”、“譬”、“僻”。
辟字本义为法,在上古又经常假借为躲避、开闢、譬如、乖僻等字,后来增加形旁,分别为这些假借义新造专字。
古书先后在记录这些词时,辟字在不同词义上分别与避、闢、譬、僻构成古今字。
《郑后克段于鄢》:“姜氏欲之,焉辟害?”《晋灵公不君》:“晨往,寝门辟矣。
”《晁错传》:“使主内亡邪辟之行,外无骞汙之名。
”《礼记·中庸》:“辟如行远必自迩。
”皆用古字。
类似的古今字还有:栗—慄、信—伸、胃—谓、舍—捨、戚—慼、采—彩、牟—眸、师—狮、莩—殍、澹—赡、母—毋,等等。
(5)古字和今字的表义具体化。
例如“受”与“授”。
受字甲骨文像彼此双方以手交接一凡(盘)之形,《说文》训为“相付”。
彼上授受,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古代施受同辞,接受和授予均由受字表示。
《新唐书·高俭传赞》:“古者授姓受民,以旌有功。
”这里的受即是赐予(付予)的意思,是用古字。
后世新造授予专表授予义,而受字专表接受义。
教—学、示—视,与此同。
祝—咒,也是古今字。
祝,甲骨文像一人跪于神位之前张口致辞之莆。
祈祷于神,可求赐于己,也可求降祸于,是祝字本含有祝福和诅咒两方面的意思。
《诗经·大雅·荡》:“侯作侯祝,靡屈靡究。
”疏:“口告而祝祖之也。
”后世新造咒字,专表诅咒之义,而祝字专表祝福之义。
兽—狩,也是古今字。
兽字甲骨文从单(狩猎武器)从犬器从犬会意,是狩的本字。
古代“名动相因”,行为动作与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每用同一个来表示,故兽在上古兼有禽兽和狩猎两个方面的意思,后世新造狩字专表狩猎(动词),而兽字则专表禽兽(名词)了。
像这样的古今字,其今字都是为表义的具体体面化而造的专字。
以上所列举的由母字和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不仅具有造字早晚先后的区别,而且绝大多数的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别主的形符构成的形声字(古字为声符),这给我们识别这类古今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2.由于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古今字。
书面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使用同音假借来调剂汉字的记词职务。
原本由某个字担负的记词职务,到了某个历史阶段,因为种种原因,便改由别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承担了。
而且往往一直承担下来,成为记录这个词的正字。
于是前后两个字在彼此交接的那个词义上构成古今字,也就是被借字与借字变成古今字。
例如伯字,本主为“长”(老大),其引申主可特指“诸侯之长”,“春秋五霸”的霸原本作“伯”,《汉书·文帝纪》:“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
”伯与霸所表示的词义判然有别。
后世五伯的伯借用霸字充当。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霸字下说:“俗用为王霸字,实伯之假借也。
”但一借“不还”,到唐代这个借字即已成为正字,至今不变。
于是“伯—霸”在“诸侯之长”这词义上构成古今字。
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古字(被借字)只把部分记词职务转移给今字(借字),而自身仍然承担着余下的职务。
例如“何—荷”就是这样。
何字甲骨文像人有所担荷之形。
《说文》:“何,儋也。
”儋即担字。
由于何字经常要承担记录疑问代词“何”的职务,于是本义就另借荷花的荷字,而除本义之外的其他职务仍由何字自身承担。
类似的古今字还有:内—纳、见—现、女—汝、閒—闲、泉—钱等等。
这类古今字,在古字将部分词职务转移给今字之后,古字与今字分别记录的词,往往是词义不同、词也不同的词,因而在读音上也往往略有差。
另一种是古字(被借字)把自己的记词职务完全转移给了今字(借字),今字通行为正字之后,古字往往被废弃。
例如:“彊—强“就是这样。
彊字从弓畺声,本义是“弓有力”引申为凡强劲之称。
这个字产生得很早,在西周金文中常用以表示强力、强大的意思。
而强字从虫弘声,本义是一种虫子“蚚”,产生在战国之后。
由于彊与疆形近易混,彊又与强同音,且强的本义极少用,于是后世便借“强”为“彊“,久借不还,遂使彊字完全被强字取代而废亡。
类似的古今字还有:辠—罪、迻—移等。
这类古今字往往是古字的义项单一,今字的义项也不多,且本义罕用,所以今字在淘汰了古字之后,不仅不不会影响表义的明确,反而能使习用的汉字字数为之减少。
这是社会对用字的正确选择。
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与由母字分化构成的古今字,虽然都是社会为着养活某些字的兼职而调剂职务而分工的结果,但是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
前者是借用已有的同音字来转移部分职务,即用增加乙字的兼职来减少或取代甲字的职务,不造成汉字的增益;而后者是采用新造分化字的办法来分担兼职,造成了汉字的增多(使用异体字来分担职务的结果,使原来的音义全同的一个字变成了意思不同的两个字,实际也等于造了新字)。
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与后面要讲的通假字也有区别。
通假字是共时(同处于某个时代)的暂时借用现象,在某个词义上通假字不能完全取代被通假字的地位而成为记录这个词的正字;而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则是历时(前后不同时代)的永久性的借用现象,在某一词义上,借字(今字)完全取代了被借字(古字)的地位而成为记录这个词的正字。
例如“早”与“蚤”是通假字,在早晚这个词义上,“蚤”只能在某一时代暂时借用为“早”,并不能最终取代“早”而成为记录“早”这个词的正字。
“见”与“现”是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在显现这个词义上,自从“见”把相应的兼职“借给”现字以后,“现”在后世便完全取代了“见”而成为记录显现这个词义的正字。
3.古今对异体字的不同应用构成古今字。
异体字本是音义全同、记词功能也一样,只是构形有异的字,但是随着汉语和社会用字的发展变化,一部分异体字也会发生变化。
不同时代对异体字的不同应用也往往会构成古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