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中的用字
03.古书的用字

B.有時候,字形雖然沒有簡化,卻兼併了另外一個(或兩個) 音同音近字的記詞功能,而被兼併的字在被“解除”職務後, 多數被廢棄,少數被留用,但記詞的職務大大減少。例如: 丑——丑 醜: 丑——丑:原本只是表示地支,简化字中表示地支没有改 变; 醜——丑:在古汉语中是“美丑”的丑,在汉字简化的时 候由于和表示干支的“丑”同音,因此借用了这个同音词, “醜”就被废弃了。 干——干 乾 榦: 干:甲骨文作 ,是原始的狩猎工具,引申为干求之意; 简化后没有改变。 榦:主干的干则作“榦”,简化以后作“干”,本字就废 弃不用了; 乾:干湿的干本作“乾”;简化为“干”,“乾”在“乾 坤”的义项中保留;
弟: 《論語》:“人皆有兄弟。” 《禮記》:“兄良,弟弟。” 賈: 《孟子》:“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中。” 《孟子》:“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
B、古字分化後,本義為引伸義所奪,因而 造新字表示本義。 暴: 《孟子·滕文公上》:“秋陽以暴之。” 《史記·伯夷列傳》:“以暴易暴兮,不知其 非。” 丞: 揚雄《羽獵賦》:“丞民乎農桑。” 丞相。
谢 谢
三、繁簡字
(一)簡體字的來源 (二)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對應關係
(一)簡體字的來源
1.減省一些成份 婦妇 飛飞 務务 廣广 墾垦 2.符號代替 風风 趙赵 對对 歡欢 難难 鄧邓 聶聂 3.新造形聲字 遠远 認认 補补 態态
4.同音替代 醜(美醜)丑(干支) 後(后来)后(皇帝) 鬬(斗争)斗(容器量词) 5.俗體字 燈灯 實实 遷迁 6.草書楷化 辦办 書书 學学 為为
古書的用字
文學院:李建平
古書的用字
一、古今字 二、異體字 三、繁簡字
一、古今字
1.古今字的定義 .古今字的定義
2.古今字的來源 .古今字的來源 3.古今字的形體聯繫 .古今字的形體聯繫
第4节 古书中的用字

2、找到的本字能把句子講通。 3、要有文獻、文字的證明。 (1)不同本子的證明。 (2)經傳異文。 (3)同一意義的不同用字。 在沒有別的例證時,不可只據音同音近而輕 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為某,一定要有充 分的證據和理由。
如:“信”通“伸”的經傳異文。 《易·繫辭下》: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周禮·考工記·鮑人》: 引而信之,欲其直也。 《淮南子·氾論訓》: 時屈時伸。 《易·繫辭上》: 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
又如“雅—鴉”是異體字,本是烏鴉。雅又 借為文雅、雅正的雅。詞義分化後,鴉專 本義鳥名,雅則只表假借義文雅、雅正等 。雅與鴉在鳥這個詞義上構成古今字。 這類古今字,實際上是由兩個異體先分化成 兩個意義和用法都不同的字,然後才構成 古今同詞而異字的。被分化出來的一體, 與前面所說的後出分化字所起的作用並沒 有實質的不同。
古書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書難讀的 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 束縛,“以聲求義”,找同它的本義,不 能望文生義而“硬解”。 清代學者王念孫:“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 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 而讀之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 字而強為解,則詰詘為病矣。”
前人將上面所舉“莊公寤生”的“寤”即如 其字面解為“寐寤”,“謂武姜寐時生莊 公,至寤時始覺其生。”一覺醒來孩子已 生下,又何“驚”之有?所以這樣的解釋 是“以文害辭”,可見明通假對閱讀古書 的重要。
第四節 古書中的用字
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漢字和漢語之間 的關係複雜起來。同字異形、同字異詞、 同詞異字的現象非常普遍。 古書中常見的形體分歧的字有:通假字、 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一、通假字 (一)什麼是通假 通假(通借、假借),是古人用字寫詞時本 有其字而不用,卻用一個音同音近的字來 代替的現象。原本當用的字叫本字,臨時 用來替代本字的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簡 稱借字)。例如: 莊公寤(啎)生,驚姜氏。(《鄭伯克段于 鄢》) 往者屈也,來者信(伸)也,屈信(伸)相 感而利生焉。(《周易· 繫辭下》)
古书中的用字

(一)本无其字的“假借”
1、什麼是假借?
《說文解字》云:“假借者,本無其字,依 聲托事,令長是也。” 語言中某個詞要進入書面語卻沒有現成的書 面符號(本無其字),就用一個已有的音同音近 的字來代替(依聲讬事),因此就產生了以一個 字形記錄幾個詞的假借現象。
朱駿聲認為許慎所舉的例字不當,直接換成 “‘朋’、‘來’是也”。
• 不同點: • 1、假借無本字,通假有本字,並且,“本 字”概念不同。 • “假借無本字”的“本字”是“表示本 義的字” ,是為探討字形與意義而設的。 如“難”從“隹”,本義是鳥,但文獻中 借用表示“困難”這一意義。 • “通假有本字”的“本字”是“本來應 該用的字”,是相對於通假字而言的。 “本來應該用的字”,可以用它的本義, 也可以不用它的本義。
• 2、本無其字的假借可能催生新字——為分 化假借而另造新字,本有其字的假借(即 “通假”)則無論直接、間接都不催生新 字,僅是在句子中用音同、音近字來替代 另一個字的用字現象。
二、古今字
(一)什麽是古今字?
某個多義字的幾個意義中,有一個意義或幾 個意義後來用另一個字記錄,原來的這個多義字 與後來的另一個字組成一對古今字。産生在前的 叫古字,産生在後的叫今字。一般解释为“×後 來寫作 ×”。
①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說文》:“畔,田界也。”句中“畔”代 替了“叛”,表示背叛意,故“畔”是通假 字,“叛”是本字。 ②(蘇)秦狀有歸色。 《說文》:“歸,嫁女也。”引申爲還家 等義。句中“歸”代替了“愧”,表示慚愧 意,故“歸”是通假字,“愧”是本字。 ③《史記》:“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句中“蚤”代替了“早”字。“早”為本字, “蚤”是通假字。
(三)今字的字形特點 今字產生之後,它在字形上與古字的聯繫有 四種情況: 1、今字以古字為聲旁、添加有區別意義作用的形 旁而構成的形聲字。 如:“責/債”、“衰/蓑”、“取/娶”。 2、今字以古字的聲旁為聲旁,改變古字的形旁而 構成的形聲字。 如:“赴/訃”、“張/脹”、“謝/榭”。 3、今字完全新造,與古字形體沒有聯繫。 如:“亦/腋”、“蘇/甦”。 4、對古字的筆劃稍作改造以成今字。 如:“母/毋”、“巳/已”。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
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
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
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
“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
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
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
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
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
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
如“彼匪”。
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
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
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
如“其→箕”“取→娶”“昏→婚”。
古代汉语(五)古书中的用字

夫
本义是成年男子, 假借为指示代词、句首语气词、句末语
气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战,勇气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③借而又还,为假借义另造新字。
辟 本义是刑法,假借为避开。假借 之后假借义用后起字“避”来表示。 乌 本义是鸟名,假借为感叹词。假
借之后假借义用后起字“呜”来表示。 采 本义是采摘,假借为文采、色彩。
3、识别条件
音同或音近
4、假借字的分类
1)本无其字的假借。许慎所说的: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①借而不还,本义另造新字。
莫-暮 本义是黄昏、傍晚, 假借为代词、副词。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 秋水》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魏风· 硕鼠》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资治通
鉴》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5、通假字产生的原因
①古人的一种习惯,一种时尚。
②唐· 颜师古 “仓猝无其字”而用了个同 音字代替。 ③汉代大多数的书籍是靠老年人将脑子里 所记忆的背诵出来,重新“著之竹帛” 。 ④认识上的原因 “训诂之要,在声音不 在文字。” (《经义述闻》)
(二)古今字
1、定义 不同的时代记录同一个词(或语 素)使用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汉字形体演变的必然结果。
(三) 异体字
1、定义 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 通用的形体不同的字。
2、异体字的构成情况
1)结构方式不同
泪 -涙 岳 -嶽 岩 -巗 淼 -渺
2)偏旁位置不同
和- 咊 群- 羣 秋- 秌 期- 朞 峰- 峯 鞍- 鞌
3)声符不同 綫 -缐 裤 - 袴 掩 -揜 猿 - 猨 4)意符不同 睹 - 覩 暖 -煖 辉 -煇 嘆 -歎
第二节 古书中的用字

第二節古書中的用字由於漢字的歷史悠久,使用人數眾多,特別是為了適應交際的需要等原因,致使一些漢字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形體,歸結起來,主要有三種情況,即古今字、異體字和繁簡字。
此外,在上古時期人們還常常書寫別字,即所謂通假字。
無論是古今字、異體字和繁簡字,還是通假字,都會給我們閱讀古書帶來麻煩,需要認真學習和掌握。
一、古今字古今字从狭义上说,是對前代數詞或數義共用的統用字與後代為了區別而另造的分化字的合稱。
从广义上说,凡是记录某一词义的先后出现的不同形体的字都可以叫古今字。
以下所说的古今字是指狭义的古今字。
古、今的時間界線是相對的,時代較早的字叫“古字”,時代較晚的字就叫“今字”。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誼字下指出:“古今無定時,周為古則漢為今,漢為古則晉宋為今,隨時異用者謂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為古字,小篆、隸書為今字也。
”一般來說,古字兼有多個詞或多個義項,今字分擔的只是古字所記錄的詞或義項中的一部分,古今字之間不能劃等號。
古今字產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種情況:(一)为将兼詞从字形上区分开。
例如:①《莊子·說劍》:“夫子休就舍。
”②《管子·任法》:“舍法而任智,故民舍事而好譽。
”例①中的“舍”為“客舍”,例②中的“舍”為“捨棄”。
“客舍”、“捨棄”本是兩個詞,同由“舍”記錄,後來人們為“捨棄”一義另造了一個區別字“捨”,舍、捨即構成古今字。
(二)为使引申義独立成词。
例如:①《桓公十三年》:“宋多責賂于鄭。
”②《戰國策·齊策》:“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文收責于薛乎?”例①中的“責”為“索債”,例②中的“責”為“債務”。
“索債”、“債務”屬於引申關係,後來人們為“債務”一義另造了一個“債”字,責、債即構成古今字。
(三)为使假借字与本字在形体上区分开来。
例如:①《韓非子·王蠹》:“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
”②《莊子·大宗師》:“哭泣無涕,心中不戚。
第四节 古书中的用字

“假借”是一种“不造字的造 字法”,是“本无其字”的,它是 借用同音字来记录意义抽象、难以 造字的词,一旦借用关系确定,基 本上就固定不变,人们按照约定俗 成的习惯去认读,一般不会发生误 解。
而通假是“本有其字”的,是用 字过程中的借用,借用关系往往不固 定,读书时容易造成误解或困难。这 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留下了空间,二 王父子的《读书杂志》《经义述闻》 不少是解决通假问题的,取得巨大成 就的方法就是因声求义。
清文字学家王筠《说文释例》卷八 提出了分别文的看法:“字有不需 偏旁而意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 递加也。其加偏旁而意遂异者,是 为分别文。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 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 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 其一义也。”
1.今字分担古字的本义,可分为两类: (1)古字被引申义占用,另造新字表示本 义,例如: 华——花 “華”的本字,上面是艸,下 面“垂”字,象花叶下垂形。故“华”的本 义是花朵,《诗经·周南·桃夭》:“桃 之夭夭,灼灼其华。”后来“华”为华丽 等引申义借去,另为本义造“花”字。
3.今字分担古字的假借义。本义仍用 古字表示,另造今字(后起本字)表示 假借义。如: 舍——捨 舍的本义是旅馆,假借为 舍去,在“舍”的基础上加“手”以明 确假借义。 为——伪 “为”的本义是作、干, 假借为假装、虚伪义,后来为此假借义 造“伪”字。
辟 ——避、僻、譬 《说文》: “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辠也; 从口,用法者也。”会意。小篆字形, 从卩,从辛,从口。“卩”,音jié,甲 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 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 义:法律,法度。假借为“回避、躲 避”义的“避”,又假借为偏僻的 “僻”、譬如的“譬”。
州——洲 “州”的甲骨文作 , 象河中有一小块陆地,本义是水中 的陆地。后引申为州郡,于是另造 “洲”字表示本义。 止——趾 “止”的本义是脚趾, 后引申为停止,于是另造“趾”表 示本义。
4.通论六古书用字(古今繁简异体)

(二) 文字的假借
还有些词由于不好造字, 古人就用同音假借的办法来借 字记词,这也就造成了一字记 多词的兼职现象。
1.某字被借走,为它的本义造新字 , 原字与新字构成古今字。 (古字表假借义,今字表本义) 然——燃 “然”字下面的“灬”实 即“火”字,“然”之本义是燃烧。 《说文》:“然,烧也。”由于“然” 被借作代词、连词,以及形容词词尾, 于是本义另造“燃”字来表示。
例如: (1)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诗经·齐风·東方未明》
“莫”字,甲骨文字形象日落草 中,《说文》:“日且冥也。”本 意是日落之时,表示傍晚的意思。 如本例。
(2)莫我知也夫! ------《论语·宪问》
代词“莫”不易造字,就 借用同音的“莫”来记写,如 本例。
这里一个“莫”字就记写了两 个词,后人为了区别,就在 “莫”下加“日”,用“暮” 来专门记写它的本义。
这种为假借义专门造的后起 字,通常称为“后起本字”, 如:“采”本义是采摘,假借义 是文采,色彩。而造的后起本字 为“彩”。
(二)本有其字的假借字
本有其字的假借字有三种情况。
最常见的情况是,在某种意义 上借的字与本字通用
如:叛畔 偶耦 前面一个是 本字,后一个是借字。
有时候,所谓的“本字”属于 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但是它的 使用已经成为了传统,在观念 中已成为专用字。这类字如果 被替换成另一个字,作通假字 处理。
它们有了分工,各司其 职,而没有完全代替。而异 体字则是音义完全相同,互 相代替不需要任何条件,异 体字的实质是多字写一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 不同的同音字或音近字。这样,它既承担自己原 先的字义,同时又表示与之对应的繁体字的字义。 丑:丑醜 ;几:几幾 ;里:里裏 ;饥:饥饑; 后:后後 ;余:余餘 ;斗:斗鬭 ;谷:谷榖; 干:干乾 榦 幹
3. 两个以上的字共简为一形。简化字通常只有 一个对应的繁体字。但也有一些简化字对应两 个或两个以上繁体字的情况。 钟:鍾鐘;发:發 髪 ;历:歷 暦 ;获: 穫 獲 ; 脏:臟 髒
(二)异体字的形体类别
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 往往是一为会意字,一为形声字。 如:泪——涙 岳——嶽 野——埜 絷——馽 灾——烖
2.构字部件不同 (1)变换形符:睹——覩 溪——谿 (2)变换声符:綫——線 粮——糧 (3)声符和形符都有所变换:迹——蹟 村——邨 3.构字部件相同而位置不同 如:和——咊;群——羣;鞍——鞌;雜——襍
(三)古今字的意义关系
1.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 州——洲 队——坠 然——燃 禽——擒 益——溢 责——债 华——花 其——箕 亦——腋 莫——暮 2.今字承担古字的引申义 取——娶 解——懈 知——智 道——導 反— 采——彩 舍——捨 戚——慼 栗——慄
1.取古体字,如礼禮、乃廼 2.草书楷化,如头頭 3.同音替代,如后後、向嚮 4.取其部分,如声聲、亲親、虫蟲、烛燭 5.改换偏旁,如庙廟、怜憐、拥擁 6.重新创造,如國国、护護
(三)学习繁简字必须注意的几种情况 1.同形字。有些简化字跟古书中的某个字形完 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 个字,形体相同纯属巧合。例如:“臘”简化 字为“腊”。
2.本有其字的通假: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 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 而是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 ①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②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 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
早晚的“早”写成“蚤”; 飞翔的“飞”写成“蜚”; 屎尿的“屎”写成“矢”,“尿”写成 “溺”; 背叛的“叛”写成“畔”; 抗拒的“拒”写成“距”; 修养的“修”写成“脩”; …………
(1)借义独存,本义消失。例如: 权,黄华木也。 难,鸟名。 骄,马高六尺为骄。 骗,跃而乘马也。 校,木囚也。 焉,一种黄色 鸟。 笨,竹里也。 我,锯类工具。 (2)借义与本义并存。例如: 耳,借为语气词。 乌,借为疑问代词。 为代词。 戚,借为亲戚的“戚”。
女,借
(3)长期借用,另造本字,这类情况最多。 例如: 自——鼻 而——髵 何——荷 西——栖 其——箕 莫——暮 益——溢 新——薪 易——蜴 来——麦 县——悬 然——燃 孰——熟 衰——蓑
二、古今字
(一)什么是古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 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二)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汉字除了表示本义,还用于表示引申义和假借义。 汉字的表词功能扩大以后,为了区别不同的用法, 以字为基础加以改造造出新字,来分担原字的某些 义项。原字和新字是为记录同一个词先后用的不同 的字,因此形成了一对古今字。
(四)今字和古字的形体联系 今字与古字在形体上大多数有密切关系。 一般是以古字为声符,另加一个意符而 构成,如上面很多例字; 或者古字和今字同为形声字,改换古字 的意符而构成今字,如:被—披;说—悦; 有少数今字与古字在形体构造上没有明 显的联系,如:陈—阵 沉—沈
三、异体字
(一)什么是异体字 所记的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这 些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 有三种情况不能算是异体字: (1)现代读音相同,意义接近,但古音不同,意义 也不是完全相同,不能算是异体字。如:置——寘 (2)有些字,虽然古音同音,但意义广狭不同,有 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因而也不能看作是异体 字。如:沽——酤 雕——凋 (3)有些字在一定条件下虽可通用,但不是在任何 情况下可通用的字,不能算是异体字。如:乌—— 於
古书中的用字
古代汉语
一、假借字
(一)什么是假借字
古书里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义不是 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假借字产生的原因是书写者只考虑语音因 素而不考虑形体因素,造成不同字之间的 通用和假借。
(二)假借字的两类情形
1.本无其字的假借: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 专门造字,人们就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 同音字来记录。
四、繁简字
(一)什么是繁简字 繁简字是繁体字与简化字(简体字)的合 称,繁体字与简体字是相对而言的,如果一个 字只有一种写法,不管笔画多繁,都不能叫繁 体字,不管笔画多简,也不能叫简体字。 (二)简化字的形体来源 简化字是不同时代的人民群众为了书写 便捷而趋简求者的结果。虽然不是立下法则 才进行简化,但一代一代趋简的结果,其方 法也日趋明朗化。
(三)异体字与古今字(区别字)的区别
1.从产生时代的先后看,古今字的“今字”一定产 生在“古字”后,而异体字中的几个字可能有时间先 后的问题,也有可能同时或分不出时间先后的问题。 2.从意义上看,今字所分担的只是古字的一部分意 义,而一组异体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 可以互相换用。 3.从读音上看,今字是为了区别意义而造的,有时 与古字在读音上要有所变化(如莫暮、说悦),而异 体字的读音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