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中的用字

合集下载

03.古书的用字

03.古书的用字

B.有時候,字形雖然沒有簡化,卻兼併了另外一個(或兩個) 音同音近字的記詞功能,而被兼併的字在被“解除”職務後, 多數被廢棄,少數被留用,但記詞的職務大大減少。例如: 丑——丑 醜: 丑——丑:原本只是表示地支,简化字中表示地支没有改 变; 醜——丑:在古汉语中是“美丑”的丑,在汉字简化的时 候由于和表示干支的“丑”同音,因此借用了这个同音词, “醜”就被废弃了。 干——干 乾 榦: 干:甲骨文作 ,是原始的狩猎工具,引申为干求之意; 简化后没有改变。 榦:主干的干则作“榦”,简化以后作“干”,本字就废 弃不用了; 乾:干湿的干本作“乾”;简化为“干”,“乾”在“乾 坤”的义项中保留;
弟: 《論語》:“人皆有兄弟。” 《禮記》:“兄良,弟弟。” 賈: 《孟子》:“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中。” 《孟子》:“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
B、古字分化後,本義為引伸義所奪,因而 造新字表示本義。 暴: 《孟子·滕文公上》:“秋陽以暴之。” 《史記·伯夷列傳》:“以暴易暴兮,不知其 非。” 丞: 揚雄《羽獵賦》:“丞民乎農桑。” 丞相。
谢 谢
三、繁簡字
(一)簡體字的來源 (二)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對應關係
(一)簡體字的來源
1.減省一些成份 婦妇 飛飞 務务 廣广 墾垦 2.符號代替 風风 趙赵 對对 歡欢 難难 鄧邓 聶聂 3.新造形聲字 遠远 認认 補补 態态
4.同音替代 醜(美醜)丑(干支) 後(后来)后(皇帝) 鬬(斗争)斗(容器量词) 5.俗體字 燈灯 實实 遷迁 6.草書楷化 辦办 書书 學学 為为
古書的用字
文學院:李建平
古書的用字
一、古今字 二、異體字 三、繁簡字
一、古今字
1.古今字的定義 .古今字的定義
2.古今字的來源 .古今字的來源 3.古今字的形體聯繫 .古今字的形體聯繫

第4节 古书中的用字

第4节  古书中的用字

2、找到的本字能把句子講通。 3、要有文獻、文字的證明。 (1)不同本子的證明。 (2)經傳異文。 (3)同一意義的不同用字。 在沒有別的例證時,不可只據音同音近而輕 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為某,一定要有充 分的證據和理由。
如:“信”通“伸”的經傳異文。 《易·繫辭下》: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周禮·考工記·鮑人》: 引而信之,欲其直也。 《淮南子·氾論訓》: 時屈時伸。 《易·繫辭上》: 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
又如“雅—鴉”是異體字,本是烏鴉。雅又 借為文雅、雅正的雅。詞義分化後,鴉專 本義鳥名,雅則只表假借義文雅、雅正等 。雅與鴉在鳥這個詞義上構成古今字。 這類古今字,實際上是由兩個異體先分化成 兩個意義和用法都不同的字,然後才構成 古今同詞而異字的。被分化出來的一體, 與前面所說的後出分化字所起的作用並沒 有實質的不同。
古書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書難讀的 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 束縛,“以聲求義”,找同它的本義,不 能望文生義而“硬解”。 清代學者王念孫:“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 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 而讀之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 字而強為解,則詰詘為病矣。”
前人將上面所舉“莊公寤生”的“寤”即如 其字面解為“寐寤”,“謂武姜寐時生莊 公,至寤時始覺其生。”一覺醒來孩子已 生下,又何“驚”之有?所以這樣的解釋 是“以文害辭”,可見明通假對閱讀古書 的重要。
第四節 古書中的用字
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漢字和漢語之間 的關係複雜起來。同字異形、同字異詞、 同詞異字的現象非常普遍。 古書中常見的形體分歧的字有:通假字、 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一、通假字 (一)什麼是通假 通假(通借、假借),是古人用字寫詞時本 有其字而不用,卻用一個音同音近的字來 代替的現象。原本當用的字叫本字,臨時 用來替代本字的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簡 稱借字)。例如: 莊公寤(啎)生,驚姜氏。(《鄭伯克段于 鄢》) 往者屈也,來者信(伸)也,屈信(伸)相 感而利生焉。(《周易· 繫辭下》)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一)本无其字的“假借”
1、什麼是假借?
《說文解字》云:“假借者,本無其字,依 聲托事,令長是也。” 語言中某個詞要進入書面語卻沒有現成的書 面符號(本無其字),就用一個已有的音同音近 的字來代替(依聲讬事),因此就產生了以一個 字形記錄幾個詞的假借現象。
朱駿聲認為許慎所舉的例字不當,直接換成 “‘朋’、‘來’是也”。
• 不同點: • 1、假借無本字,通假有本字,並且,“本 字”概念不同。 • “假借無本字”的“本字”是“表示本 義的字” ,是為探討字形與意義而設的。 如“難”從“隹”,本義是鳥,但文獻中 借用表示“困難”這一意義。 • “通假有本字”的“本字”是“本來應 該用的字”,是相對於通假字而言的。 “本來應該用的字”,可以用它的本義, 也可以不用它的本義。
• 2、本無其字的假借可能催生新字——為分 化假借而另造新字,本有其字的假借(即 “通假”)則無論直接、間接都不催生新 字,僅是在句子中用音同、音近字來替代 另一個字的用字現象。
二、古今字
(一)什麽是古今字?
某個多義字的幾個意義中,有一個意義或幾 個意義後來用另一個字記錄,原來的這個多義字 與後來的另一個字組成一對古今字。産生在前的 叫古字,産生在後的叫今字。一般解释为“×後 來寫作 ×”。
①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說文》:“畔,田界也。”句中“畔”代 替了“叛”,表示背叛意,故“畔”是通假 字,“叛”是本字。 ②(蘇)秦狀有歸色。 《說文》:“歸,嫁女也。”引申爲還家 等義。句中“歸”代替了“愧”,表示慚愧 意,故“歸”是通假字,“愧”是本字。 ③《史記》:“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句中“蚤”代替了“早”字。“早”為本字, “蚤”是通假字。
(三)今字的字形特點 今字產生之後,它在字形上與古字的聯繫有 四種情況: 1、今字以古字為聲旁、添加有區別意義作用的形 旁而構成的形聲字。 如:“責/債”、“衰/蓑”、“取/娶”。 2、今字以古字的聲旁為聲旁,改變古字的形旁而 構成的形聲字。 如:“赴/訃”、“張/脹”、“謝/榭”。 3、今字完全新造,與古字形體沒有聯繫。 如:“亦/腋”、“蘇/甦”。 4、對古字的筆劃稍作改造以成今字。 如:“母/毋”、“巳/已”。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

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

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

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

“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

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

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

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

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

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

如“彼匪”。

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

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

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

如“其→箕”“取→娶”“昏→婚”。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人文学院《古代汉语》课程论文题目: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114班姓名:阿斯耶.玉苏普学号:11010401指导教师:课程序号:1406成绩:古今与通假字的异同摘要:古书难读的一个最重要哦的原因就是古书中的用字情况很复杂,它反映了语言系统的发展文字系统演变之间的矛盾,以及文字系统本身的规范与简化等矛盾。

古书中的用字方法有几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和繁体字。

这四种方法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表现方式。

有联系又有区别。

现在要重点解释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古今字和通假字都是古书中的用字方法。

又有区别,又有联系。

是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用字现象;同一个词,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形来记录。

关键词:古今字通假字区别联系古今字和通假字都是古书中的用字方法,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必须得从基本的概念出发。

上古时代,由于词义引申,文字假借等原因,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一字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是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

新造的字称为《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称为《古字》。

通假字是指古人用字写此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代替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同借字。

财→材涂→途倡→唱底→砥静→净政→征上述是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概念,从中能看出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一.两者的区别(一)时间差别我们划分它们应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同一个字的发展变化状况,古字和今字是先后出现的,系初造字和后造字的关系,属于纵的方面。

古字总是在今字的前面产生的,但是这种先后顺序是相对的,清代段玉裁所说的“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就很好的揭示了这种时间的相对性。

如“然——燃”,“县——悬”。

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则是同一个时期出现的,而通假字则是研究同一时代汉字的通用情况属于横的方面,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倍”通“背”,又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史记·滑稽列传》),“趣”通“促”。

古书中的用字之异体字繁简字

古书中的用字之异体字繁简字



刻、画

草木衰落

63
25
返回本章目录
▪ 3.异体字的整理,应照顾到人们的用
字习惯。
▪喆
▪堃
63
26
练习之一
1. 《楚辞·九歌·山鬼》:“靁填填兮雨冥冥,
猨啾啾兮又夜鳴。”
2. 《左传·昭公十二年》:“昔穆王欲肆其
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
3. 《墨子·辞过》:“當今之主,其爲衣服,
5
(一)异构字
▪ 1.造字方法不同,如:
泪——淚
伞——繖
凭——凴
凭:从几从任。任:担荷,负载。几:
古人坐时凭依或搁置物件的小桌。
63
6
▪ 2.结构类型相同,但偏旁构件不完全相
同。
63
7






63
①同为形声,义近形符的选择不同。
睹-覩
瓶—缾
徧-遍
逾-踰
迹-跡
咏-詠
溪-谿
唇-脣
歌-謌
猫-貓
暖-煖
則與此異矣。冬則輕煗,夏則輕清。”
4. 唐 王湾 《晚春诣苏州敬赠武员外》诗:
“煙和疎樹滿,雨續小谿長。”
63
27
练习之二
1. 唐 孟浩然 《送韩使君除洪府都督》诗:
“無才慙孺子,千里愧同聲。”
2.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瓜异》:“黄瓜
上復生蔓,結西瓜一枚,大如椀。”
3. 宋 岳飞 《满江红·写怀》词:“ 靖康 恥,
(宋欧阳修《蝶恋花》词)
▪ ③ 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庄
子·天运》)
▪ ④姜原出野,见巨人跡,心忻然说。(史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三)关于通假,有人把它分为两种情况,即所谓 关于通假,有人把它分为两种情况, 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 “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而不用的古音 通假。也有人认为前者不属于通假, 通假。也有人认为前者不属于通假,那是六书中 依声托事”的假借,只有后者才是古音通假。 “依声托事”的假借,只有后者才是古音通假。我 们同意后者的观点。现区分如下。 们同意后者的观点。现区分如下。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古今字所表示的 词义关系来看,主要有: 词义关系来看,主要有: 为本义造今字。有些字被假借作别的意思, 1、为本义造今字。有些字被假借作别的意思,于 是又为它的本义造个所谓的今字。这种文字现象, 是又为它的本义造个所谓的今字。这种文字现象, 文字学上称为加形保义。所保的,就是该字的本义。 文字学上称为加形保义。所保的,就是该字的本义。 例如: 本义是从高处坠落下来。 例如:队,本义是从高处坠落下来。后来假借为队 列的队,于是就造坠字以保住坠落的本义。 列的队,于是就造坠字以保住坠落的本义。队是古 坠是今字。 字,坠是今字。 其他的如: 其他的如:队—坠,正—征,匡—筐,或—国, 段—锻,莫—暮,须—鬚。
今字与古字在形体方面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 今字与古字在形体方面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主要 有: 今字与古字在形体上存在相承的关系。 1、今字与古字在形体上存在相承的关系。 就是说, 就是说,今字是在所谓古字的基础上加上表义形符 而创造出来的。 本来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而创造出来的。如:竟,本来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但在古代文献里也常用来表示边境的意思, 但在古代文献里也常用来表示边境的意思,例如 左传宣公二年》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左传宣公二年》:“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 讨贼,非子而谁? 其中的竟, 讨贼,非子而谁?”其中的竟,用的就是边境的意 后来,就在竟字的左边加上个土,造了个境字, 思。后来,就在竟字的左边加上个土,造了个境字, 这就形成了一对古今字的关系。 这就形成了一对古今字的关系。这是古今字产生的 主要途径。常见的有: 主要途径。常见的有:禽—擒,责—债,要—腰, 辟—避、譬、僻,卒—猝,其—箕,莫—暮,员— 圆,韦—围,取—娶,昏—婚,州—洲,解—懈;

第三课 古书的用字

第三课 古书的用字





(二) 异体字的形体差异 异体字的形体差异主要有以下六种: 1.所用造字方法不同,一体为形声,一体为非形声。如: 嶽-岳、耻-恥、淚-泪、磥-磊、膻-羴,等。 2. 同为形声,所取意符不同。如:逼-偪、徧-遍、逾- 踰、咏-詠、误-悮、溪-谿.榜-牓、暖-煖、糠-穅, 等。 3. 同为形声,所取声符不同。如:饋-餽、昵-暱、棹- 櫂、猿-猨、梅裤-袴、掩-揜、溯-泝、楠-枬,等。 4. 同为形声,所取意符和声符都不同。如:愬-诉、迹- 跡、剩-賸、椀-盌、村-邨.妆-粧、粳-秔,等。 5. 偏旁部首所处的位置不同。如:峰-峯、略-畧 、惭- 慙、概- 、鹅松-枀、秋-秌,等。 6. 笔道形态略有不同。这往往是由于书写的风格、习惯的 不同而造成的字体的差异。如:冰- 、册- 、皂- 、吴 - 等。
在古代原本不是异体而是意义或用法不 同(或不尽相同)的两个字,现在为了精简 汉字,在和“异体字整理”时也视同异体字 加以合并而成了一个字。例如“炮”,本是 一种烹调方法。《礼记· 礼运》:“以炮以 燔。”注:“炮,裹烧之也。”而“砲”是 “机石”,指古代战争中用机械之力发石以 攻敌,故字从石。后来发明了火炮,才借 “炮”为“砲”。炮与砲原本并非一字异体。 现在当作异体字合并后,炮行而砲废。 类似的还有奸与姦。
再如“雕”、“凋”、“彫”这三个字各有
自己的本义:“雕” 的本义是指大型的猛禽; “凋”的本义是指草木零落,即凋谢;“彫” 的本义是雕刻。后来“雕” 假借为“彫”, 有了雕刻的假借义,而且一借不归,后来人 们通常把“彫刻”的“彫”写作“雕”。 “彫”也可以假借为“凋谢”的“凋”,例 如《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彫也。”因此,“雕”、“凋”、“彫”也 是假借关系,不是异体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书中的用字1、古书中的用字四种常见的用字现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

1)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古今字成因---一字多义,爲了书面上有所区别,人们就造出新字来分担古字的记词任务,以求达到一字一职同源分化所谓同源----是指某几个词具有相同的语源,词义之间有联系,有引申关系。

奉——捧贾——價昏——婚坐——座禽——擒止——趾道——導包——胞原——源益——溢受——授北——背见——现文——纹臭——嗅同音假借何——荷要——腰戚——慼孰——熟卒——猝采——彩免——娩顷——倾解——懈申——伸尝——嚐县——悬2)异体字----读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3)通假字---- 通假字包括本字与借字。

古书里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义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通假字。

通假的基本原则------同音替代音同音近是用字通假的必备条件,没有这个基本条件。

识别古书中的通假字,可分别从音、义、形、证(例证)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4)繁简字----简化字与其所对应的繁体字合称繁简字。

★5)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比较项目古今字通假字从出现时间上看“历时”现象,古字和今字不是同时并存的“共时”现象,通假字和本字是同时并存的。

从字型上看古今字之间往往有一些联系通假字和本字之间没有联系6)通假与假借的区别古书用字歧异的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是不同的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也卽本字;而假借字则不存在本字的问题通假字的存在说到底是一种写同音别字的现象7)古今词义的异同①、范围上的差异(Ⅰ)词义扩大(菜) (Ⅱ)词义缩小(宫)(Ⅲ)词义转移(汤)②、色彩上的差异(Ⅰ)褒贬色彩不同(爪牙)(Ⅱ)轻重色彩不同(诛)练习:㈠辨析下列詞語的古今變化:去、勤、勸、河、睡、子、禽、穀、瓦、聞、恨、謗、賄、誅、怨、妃㈡说明下列各词的句中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卒]1.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步兵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终、终于3.鲁肃闻刘表卒。

——死4.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通猝,突然5.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报答[信]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2.子皙信美矣。

——确实3.故明主任计不信怒,暗主信怒不任计。

——用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相信5.(马)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

——使者[间]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空隙2.则丑美有间矣。

——距离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小路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5.(汉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

——离间[徒]1.舍车而徒。

——步行2.帅徒以往。

——众人3.倒戟以御公徒。

——跟从的人4.是鲁孔丘之徒与?——弟子5.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只有6.齐师徒归。

——白白地7.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但8.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只[谢]1.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道歉2.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

——推辞3.因之出寥廓,挥手谢公卿。

——辞别4.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告诉5.安世尝有所荐,其人来谢。

——感谢㈢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的词义差别A. 袭、伐、侵1.大叔完聚,善甲兵,聚卒乘,将袭郑。

——偷偷地进攻2.公伐诸鄢。

——大张旗鼓地进攻3.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不大张旗鼓地进攻B. 观、见、视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远看,突出有目的性。

2.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看见,突出看的结果。

3.目不能两视而明。

——仔细观察,突出用眼睛C. 行、步、趋、走、奔1.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

——在路上行走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抬脚走3.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小步跑4.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跑5.及下廷尉诏狱,平原吏人奔走诸阙讼之。

——迅速在跑D. 飢、饿、饥1.黎民不飢不寒。

——一般地饿2.见灵则饿,问其病。

——多日不吃的饿3.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年成不好㈣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义与今义有何不同。

1.厉王虐,国人谤王。

议论(中)——诽谤(贬)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词组:土地方圆——词:地域3.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指成年男性——老婆的老公4.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都邑的城墙——首都5.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儿女亲家——夫妻关系6.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妻儿子女——老婆词的本义与引申义1、本义-----是指造字时代所采用的意义和文献史料所能证明的最早的意义。

2、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可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3、词义引申的方式(1)相似引申(2)关联引申(3)比喻引申4、词义引申的原则:词义引申的基本原则有三种,一是从具体到抽象,二是从个别到一般,以及由实词到虚词。

第二部分郑伯克段于鄢用字方面①莊公寤生——通假字,通“啎”②佗邑唯命——异体字,同“他”③謂之京城大叔——古今字,另造“太”④大都不過參國之一——通假字,通“三”⑤焉辟害——古今字,另造“避”⑥姜氏何厭之有——古今字,另造“餍”⑦無使滋蔓——通假字,通“毋”⑧無庸——通假字,通“用”。

⑨食舍肉——古今字,另造“捨”⑩若闕地及泉——通假字,通“掘”注意下列字的音义①莊公寤生,驚薑氏,故名曰寤生,遂惡(wù)之。

②愛共叔段,欲立之,亟(qì)請於武公。

③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tài)叔。

④公曰:“不義不暱(nì),厚將崩。

”⑤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shèng),將襲鄭。

⑥公曰:“爾有母遺(wèi),繄(yī)我獨無。

”⑦公語(yù)之故,且告之悔。

语法现象一、词类活用1.今京不度。

(度名词用作动词)2.不如早爲之所。

(名词用作动词)3.有献於公。

(动词用作名词)4.隧而相見。

(名词用作动词)二、特殊动宾关系1. 夫人將啓之。

——为动用法2. 惊姜氏。

——使动用法3.無生民心。

——使动用法三、语序:1.姜氏何厭之有.2.敢問何謂也.3.君何患焉?齐桓公伐楚用字方面①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女——汝,古今字)②尔贡包茅不入。

(入——纳,通假字)③王祭不共。

(共——供,古今字)音义方面①昔召康公命我君大公。

(shào)(地名)②北至于无棣。

(dì)(地名)③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入nà——通纳)(共gōng——后作供)(给jì——供给生活用品) 词汇方面①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介词、凭借)②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发情的)③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料想)④师进,次于陉。

(临时驻扎)⑤齐侯陈诸侯之师。

(陈列)⑥君若以德绥诸侯。

(安抚)⑦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城墙、护城河)语法方面①赐我先君履。

——动词用作名词。

②寡人是徵……寡人是问。

——宾语前置③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宾语前置④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介词宾语前置晋灵公不君用字方面而观其辟丸也。

——辟、避古今字宰夫胹熊蹯不孰。

——孰、熟古今字三进及溜。

——溜、霤通假字衮职有阙。

——阙、缺通假字。

宣子田于首山。

——田、畋古今字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竟、境;反、返古今字既而与为公介。

——介、甲通假字自诒伊慼。

——诒、贻,通假字注意下面的音义从台上弹人。

——dàn用弹弓射人稽首而对。

——qǐ跪拜礼能补过者鲜矣。

——xiǎn少晋侯饮赵盾酒。

——yìn喝酒既而与为公介。

——yù参加词汇方面宰夫胹熊蹯不孰。

——煮熟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很少、能尚早,坐而假寐。

——临时的,暂时的贼民之主。

——杀害、大夫书法不隐。

——记载历史的法则语法方面晋灵公不君。

——“君”名词用作动词莫之继也。

——宾语前置晋侯饮赵盾酒。

——“饮”使动用法虽猛何为。

——宾语前置提弥明死之。

——动词为动用法,为……而死。

食之,舍其半。

——“食”使动用法齐晋鞌之战文字方面1、“师陈于鞌”陈——阵,古今字,阵列。

鞌——鞍,异体字,这里是地名。

2、“余姑翦灭此而朝食!”翦——剪,通假字,剪除,消灭。

3、“旦辟左右。

”辟——避,古今字,避开。

4、“韩厥俛,定其右。

”俛——俯,异体字,弯下身子。

5、“无令舆师陷入君地。

”无——毋,通假字,不要。

音义方面1、“左轮朱殷(yān)。

”——深红色2、晋解(xiè)张御郤克。

——姓氏3、韩厥执挚(zhí)马前。

——绊马索4、“属(zhǔ)当戎行。

”——时间副词,恰好5、“且惧奔辟而忝(tiǎn)两君。

”——辱词汇方面1、“擐(huàn)甲执兵,固即死也。

”固,本来。

2、“右援枹(fú)而鼓。

”援,拽过来。

“枹”也写作“桴”。

鼓,击鼓,动词。

3、“无令舆师淹于君地。

”淹,指停留的意思。

4、“马逸不能止。

师从之。

齐师败绩。

”败绩,崩溃之意。

5、“三周华不(fū)注。

”周,用作动词。

绕圆圈的意思。

6、“射其左,越于车下。

射其右,毙于车中。

”越,坠;毙,倒下。

7、“请寓乘。

”寓,寄,托,“寓乘”即搭乘别人的车子。

8、“骖絓于木而止。

”骖(cān),旁边的马。

古代一车驾四马,中间的两马叫“服”,在旁的两马叫“骖。

”9、“摄官承乏。

”摄,暂时代理任职。

10、“郑周父御佐车。

”佐,在旁辅佐,“佐车”即有“副车”。

11、“赦之,以劝事君者。

”劝,鼓励。

语法方面1、右援枹而鼓。

“鼓”名词用作动词。

2、从左右,皆肘之.“肘”名词用作动词.3、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

“饮”,动词用作名词。

指喝的水。

4、人不难以死免其君.“难”为意动用法,以……为难;“免”为使动用法,使……免。

楚归晋知罃注釋下列加點字的音義1.楚歸晋知罃。

2.臣不才,不勝其任。

从力,朕声. 本义是能承担,禁得起之义3.執事不以釁(衅)鼓。

从爨省,从酉釁,血祭也4.兩釋其累囚以成其好解釋下列字的本義1.楚歸晋知罃。

2.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

3.二國圖其社稷。

4.然則德我乎?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5.子歸,何以報我。

本义是按律定罪、判决寫出下列各句中相應的今字或本字1.楚歸晋知罃。

2.而帥偏師以脩封疆。

冯谖客孟尝君“客”由“宀”和“各”构成本义是指到家里来的人。

“貧”由“分”和“贝”构成本义是指缺少钱财“開”会意字“门”、表示门栓的“一”和一双手构成会用双手把门栓拿开把门打开之意。

“罪”从皿非声本义仅仅是捕鱼的网。

“羞”从羊从手本义是指捧羊进献之义“約”本义是指捆扎“義”羊和我構成会以我(兵器)宰羊以祭祀。

“畢”---毕字的形体就是一种带柄的捕鸟兽的小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