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古书中的用字

合集下载

第4节 古书中的用字

第4节  古书中的用字

2、找到的本字能把句子講通。 3、要有文獻、文字的證明。 (1)不同本子的證明。 (2)經傳異文。 (3)同一意義的不同用字。 在沒有別的例證時,不可只據音同音近而輕 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為某,一定要有充 分的證據和理由。
如:“信”通“伸”的經傳異文。 《易·繫辭下》: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周禮·考工記·鮑人》: 引而信之,欲其直也。 《淮南子·氾論訓》: 時屈時伸。 《易·繫辭上》: 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
又如“雅—鴉”是異體字,本是烏鴉。雅又 借為文雅、雅正的雅。詞義分化後,鴉專 本義鳥名,雅則只表假借義文雅、雅正等 。雅與鴉在鳥這個詞義上構成古今字。 這類古今字,實際上是由兩個異體先分化成 兩個意義和用法都不同的字,然後才構成 古今同詞而異字的。被分化出來的一體, 與前面所說的後出分化字所起的作用並沒 有實質的不同。
古書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書難讀的 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 束縛,“以聲求義”,找同它的本義,不 能望文生義而“硬解”。 清代學者王念孫:“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 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 而讀之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 字而強為解,則詰詘為病矣。”
前人將上面所舉“莊公寤生”的“寤”即如 其字面解為“寐寤”,“謂武姜寐時生莊 公,至寤時始覺其生。”一覺醒來孩子已 生下,又何“驚”之有?所以這樣的解釋 是“以文害辭”,可見明通假對閱讀古書 的重要。
第四節 古書中的用字
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漢字和漢語之間 的關係複雜起來。同字異形、同字異詞、 同詞異字的現象非常普遍。 古書中常見的形體分歧的字有:通假字、 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一、通假字 (一)什麼是通假 通假(通借、假借),是古人用字寫詞時本 有其字而不用,卻用一個音同音近的字來 代替的現象。原本當用的字叫本字,臨時 用來替代本字的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簡 稱借字)。例如: 莊公寤(啎)生,驚姜氏。(《鄭伯克段于 鄢》) 往者屈也,來者信(伸)也,屈信(伸)相 感而利生焉。(《周易· 繫辭下》)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2. 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 不同的同音字或音近字。这样,它既承担自己原 先的字义,同时又表示与之对应的繁体字的字义。 丑:丑醜 ;几:几幾 ;里:里裏 ;饥:饥饑; 后:后後 ;余:余餘 ;斗:斗鬭 ;谷:谷榖; 干:干乾 榦 幹
3. 两个以上的字共简为一形。简化字通常只有 一个对应的繁体字。但也有一些简化字对应两 个或两个以上繁体字的情况。 钟:鍾鐘;发:發 髪 ;历:歷 暦 ;获: 穫 獲 ; 脏:臟 髒
(二)异体字的形体类别
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 往往是一为会意字,一为形声字。 如:泪——涙 岳——嶽 野——埜 絷——馽 灾——烖
2.构字部件不同 (1)变换形符:睹——覩 溪——谿 (2)变换声符:綫——線 粮——糧 (3)声符和形符都有所变换:迹——蹟 村——邨 3.构字部件相同而位置不同 如:和——咊;群——羣;鞍——鞌;雜——襍
(三)古今字的意义关系
1.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 州——洲 队——坠 然——燃 禽——擒 益——溢 责——债 华——花 其——箕 亦——腋 莫——暮 2.今字承担古字的引申义 取——娶 解——懈 知——智 道——導 反— 采——彩 舍——捨 戚——慼 栗——慄
1.取古体字,如礼禮、乃廼 2.草书楷化,如头頭 3.同音替代,如后後、向嚮 4.取其部分,如声聲、亲親、虫蟲、烛燭 5.改换偏旁,如庙廟、怜憐、拥擁 6.重新创造,如國国、护護
(三)学习繁简字必须注意的几种情况 1.同形字。有些简化字跟古书中的某个字形完 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 个字,形体相同纯属巧合。例如:“臘”简化 字为“腊”。
2.本有其字的通假: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 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 而是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 ①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②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 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

古 代 汉 语(五)古书中的用字

古 代 汉 语(五)古书中的用字
《石钟山记》 注:莫—暮 古今字
然-燃 本义是燃烧, 假借为代词、连词或者词尾。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 学》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 ➢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战国策·赵策三》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若火之使然,泉之始达。《子·公孙丑上》
其-箕 本义是畚箕, 假借为代词或者语气助词。
通用的形体不同的字。
2、异体字的构成情况
1)结构方式不同
泪-涙 岳-嶽 岩-巗 淼-渺
2)偏旁位置不同
和-咊 秋-秌 峰-峯 群-羣 期-朞 鞍-鞌
3)声符不同 綫-缐 裤-袴 洩-泄
掩-揜 猿-猨 粮-糧 4)意符不同
睹-覩 暖-煖 瓶-缾 辉-煇 嘆-歎 绔-袴
(四) 繁简字
1、定义
繁简字是从笔画的多少来区分一个词 的不同书写形式,笔画多者叫繁体, 笔画少者叫简体。
隹--唯 表示鸟义。后来假借为语气词“唯”。 “辟”这个字,《说文》:“法也。从卩,从 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原来, “辟”是个会意字,由“卩、“辛”、“口” 三部分组成。本义是“法”,如《诗经·大 雅·板》:“民之多辟,无自立辟。”但在古代、 特别是先秦著作中,“辟”经常借作他用:
①《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 君。……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难读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古书用字情况复杂,即同一个 词常有不止一个的字形来记录它。
本节介绍的假借字、古今字、 异体字和繁简字,就是古书常见 的四类用字现象。
(一) 假借字
1、定义 古书里的用字,如果所记录词义不是该
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产生原因
在古籍中不用其义,只用其音。 3、识别条件

第四讲 古书中的用字

第四讲 古书中的用字

第四讲古书中的用字假借字1、什么是假借字古书里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义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假借字产生的原因是书写者只考虑语音因素而不考虑形体因素,造成不同字之间的通用和假借。

这也就是许慎所说的“依声託事”。

2、假借字的两类情形1本无其字的假借本无其字的假借,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就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

例如,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意思的否定性无定代词,原先没有为它专门造字,就借用与之同音的“莫”(本义为昏暮)字来记录它。

这样,“莫”也就成了记录否定性无定代词的专用字。

为了区别,人们后来又造了“暮”来表示日暮的意思。

“莫”和“暮”的关系,属于古今字的关系。

再如借用本义为“燃烧”的“然”,来记录表示“如此,这样”意思的指示代词,借用本义为“畚箕”的“其”,来记录代词和语气词,借用本义为“呼叫”的“乎”来记录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借用本义为“捣臼的棒槌”的“午”,来记录十二地支的第七位,等等,都属于这类情况。

-2本有其字的通假本有其字的通假,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是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

例如,早晚的“早”写成“蚤”屈伸的“伸”写成“信”飞翔的“飞”写成“蜚”屎尿的“屎”写成“矢”,“尿”写成“溺”背叛的“叛”写成“畔”抗拒的“拒”写成“距”修养的“修”写成“脩”等。

-二古今字1、什么是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例如“暮”这个词,本来用“莫”来记录,后来写作“暮”,“莫”和“暮”就是古今字的关系,“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汉字除了表示本义,还用于表示引申义和假借义。

汉字的表词功能扩大以后,为了区别不同的用法,以字为基础加以改造造出新字,来分担原字的某些义项。

原字和新字是为记录同一个词先后用的不同的字,此形成了一对古今字。

第四节 古书中的用字

第四节   古书中的用字

“假借”是一种“不造字的造 字法”,是“本无其字”的,它是 借用同音字来记录意义抽象、难以 造字的词,一旦借用关系确定,基 本上就固定不变,人们按照约定俗 成的习惯去认读,一般不会发生误 解。
而通假是“本有其字”的,是用 字过程中的借用,借用关系往往不固 定,读书时容易造成误解或困难。这 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留下了空间,二 王父子的《读书杂志》《经义述闻》 不少是解决通假问题的,取得巨大成 就的方法就是因声求义。
清文字学家王筠《说文释例》卷八 提出了分别文的看法:“字有不需 偏旁而意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 递加也。其加偏旁而意遂异者,是 为分别文。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 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 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 其一义也。”
1.今字分担古字的本义,可分为两类: (1)古字被引申义占用,另造新字表示本 义,例如: 华——花 “華”的本字,上面是艸,下 面“垂”字,象花叶下垂形。故“华”的本 义是花朵,《诗经·周南·桃夭》:“桃 之夭夭,灼灼其华。”后来“华”为华丽 等引申义借去,另为本义造“花”字。
3.今字分担古字的假借义。本义仍用 古字表示,另造今字(后起本字)表示 假借义。如: 舍——捨 舍的本义是旅馆,假借为 舍去,在“舍”的基础上加“手”以明 确假借义。 为——伪 “为”的本义是作、干, 假借为假装、虚伪义,后来为此假借义 造“伪”字。
辟 ——避、僻、譬 《说文》: “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辠也; 从口,用法者也。”会意。小篆字形, 从卩,从辛,从口。“卩”,音jié,甲 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 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 义:法律,法度。假借为“回避、躲 避”义的“避”,又假借为偏僻的 “僻”、譬如的“譬”。
州——洲 “州”的甲骨文作 , 象河中有一小块陆地,本义是水中 的陆地。后引申为州郡,于是另造 “洲”字表示本义。 止——趾 “止”的本义是脚趾, 后引申为停止,于是另造“趾”表 示本义。

4.通论六古书用字(古今繁简异体)

4.通论六古书用字(古今繁简异体)
奉——捧“奉”的古文字构形中有 两手,其本义是捧。如《韩非子·和 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 而献之厉王。”引申为呈献、供给 等义。 后为本义造“捧”字。
(二) 文字的假借
还有些词由于不好造字, 古人就用同音假借的办法来借 字记词,这也就造成了一字记 多词的兼职现象。
1.某字被借走,为它的本义造新字 , 原字与新字构成古今字。 (古字表假借义,今字表本义) 然——燃 “然”字下面的“灬”实 即“火”字,“然”之本义是燃烧。 《说文》:“然,烧也。”由于“然” 被借作代词、连词,以及形容词词尾, 于是本义另造“燃”字来表示。
例如: (1)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诗经·齐风·東方未明》
“莫”字,甲骨文字形象日落草 中,《说文》:“日且冥也。”本 意是日落之时,表示傍晚的意思。 如本例。
(2)莫我知也夫! ------《论语·宪问》
代词“莫”不易造字,就 借用同音的“莫”来记写,如 本例。
这里一个“莫”字就记写了两 个词,后人为了区别,就在 “莫”下加“日”,用“暮” 来专门记写它的本义。
这种为假借义专门造的后起 字,通常称为“后起本字”, 如:“采”本义是采摘,假借义 是文采,色彩。而造的后起本字 为“彩”。
(二)本有其字的假借字
本有其字的假借字有三种情况。
最常见的情况是,在某种意义 上借的字与本字通用
如:叛畔 偶耦 前面一个是 本字,后一个是借字。
有时候,所谓的“本字”属于 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但是它的 使用已经成为了传统,在观念 中已成为专用字。这类字如果 被替换成另一个字,作通假字 处理。
它们有了分工,各司其 职,而没有完全代替。而异 体字则是音义完全相同,互 相代替不需要任何条件,异 体字的实质是多字写一词。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5.偏旁位置不同 够——夠 和——咊 峰——峯 鞌——鞍 裏——裡 棋——棊 6.省形或省声 星——曐 雷——靁 累——纍
(四) 繁简字
简化字与其所对应的繁体字合称繁 简字。 汉字简化的历史十分悠久。从甲骨 文时代起历代都有汉字简化的现象。 这里所说的简化字,有其特定的含 义。即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 《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
今字产生的方式: 1.以古字为基础,增加具有表意作用 的形符。 然——燃 奉——捧 队——坠 受——授 坐——座 其——箕 2.以古字为基础,增加具有表音作用 的声符。 自——鼻 晶——星 食——飼
3.改换古字的形符 说——悦 赴——讣 唱——倡 5.完全改换字形 伯——霸 身——娠 6.对古字略加改易 陈——阵 不——丕
古书中的用字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 之间有密切关系。但是由于汉字拥有 几千年的历史,在它们的不断发展变 化之中,同词异字或同字异词的现象 大量存在。这就给大家阅读古书,辨 别词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古今字
这一术语最早见于东汉学者郑玄对儒家 经典的解释中。 《礼记· 曲礼下》:“予一人”,郑注:
古今字与它们所记录的词义的关系 1.古字记录本义,今字记录引申义。 支——肢 解——懈 知——智 2.古字记录本义,今字记录假借义。 牟——眸 采——彩 景——影 3.今字记录本义,古字记录引申义或 假借义。 然——燃 益——溢 亦——腋 要——腰 段——锻 自——鼻là),臘祭。简化为“腊” 腊(xī),小动物整体干肉。 同音替代字 : “後”简化为“后”(君王) 两个以上的字共简为一形: 钟:鍾(一种容器)、鐘(钟鼓)
“余、予,古今字。”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三)关于通假,有人把它分为两种情况,即所谓 关于通假,有人把它分为两种情况, 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 “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而不用的古音 通假。也有人认为前者不属于通假, 通假。也有人认为前者不属于通假,那是六书中 依声托事”的假借,只有后者才是古音通假。 “依声托事”的假借,只有后者才是古音通假。我 们同意后者的观点。现区分如下。 们同意后者的观点。现区分如下。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古今字所表示的 词义关系来看,主要有: 词义关系来看,主要有: 为本义造今字。有些字被假借作别的意思, 1、为本义造今字。有些字被假借作别的意思,于 是又为它的本义造个所谓的今字。这种文字现象, 是又为它的本义造个所谓的今字。这种文字现象, 文字学上称为加形保义。所保的,就是该字的本义。 文字学上称为加形保义。所保的,就是该字的本义。 例如: 本义是从高处坠落下来。 例如:队,本义是从高处坠落下来。后来假借为队 列的队,于是就造坠字以保住坠落的本义。 列的队,于是就造坠字以保住坠落的本义。队是古 坠是今字。 字,坠是今字。 其他的如: 其他的如:队—坠,正—征,匡—筐,或—国, 段—锻,莫—暮,须—鬚。
今字与古字在形体方面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 今字与古字在形体方面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主要 有: 今字与古字在形体上存在相承的关系。 1、今字与古字在形体上存在相承的关系。 就是说, 就是说,今字是在所谓古字的基础上加上表义形符 而创造出来的。 本来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而创造出来的。如:竟,本来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但在古代文献里也常用来表示边境的意思, 但在古代文献里也常用来表示边境的意思,例如 左传宣公二年》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左传宣公二年》:“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 讨贼,非子而谁? 其中的竟, 讨贼,非子而谁?”其中的竟,用的就是边境的意 后来,就在竟字的左边加上个土,造了个境字, 思。后来,就在竟字的左边加上个土,造了个境字, 这就形成了一对古今字的关系。 这就形成了一对古今字的关系。这是古今字产生的 主要途径。常见的有: 主要途径。常见的有:禽—擒,责—债,要—腰, 辟—避、譬、僻,卒—猝,其—箕,莫—暮,员— 圆,韦—围,取—娶,昏—婚,州—洲,解—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3-26
一 古今字
2 两个来源:引申义和假借义 两个来源:
(1)古字表示本义,为引申义造今字。 古字表示本义,为引申义造今字。
如:解-懈 赴-讣 支-肢 景-影 飞鸟之景 未尝动也。 庄子·天下 天下》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庄子 天下》
(2)古字表引申义,为本义造今字。 古字表引申义,为本义造今字。
第四节 古 书 中 的 用 字
汉字与词的不对应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 昔者仲尼與 事畢, 於觀之上, 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 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 子何嘆? 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 三代之英, 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 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 講信脩 選賢與(举)能,講信脩(修)睦,故人不獨親其 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 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 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 長,矜(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 有歸。 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 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 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 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記·大 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 大 同》) 古今字 通假字 异体字 繁简字
2011-3-26
一 古今字
1 定义
古今字: 古今字:古今字指在词的某一意义上先后产生 的形体不同的书写形式。 的形体不同的书写形式。
举例:取-娶 莫-暮 举例:
产生原因: 产生原因:词的不断变化与文字的相对稳定 说明: 说明:
“古”与“今”相对而言:段玉裁(P37) 相对而言:段玉裁(P37) 古今字中的古字,一般产生于先秦或两汉时期, 古今字中的古字,一般产生于先秦或两汉时期,今 字一般产生于两汉或魏晋以后。 字一般产生于两汉或魏晋以后。
同音通假
是指借字与本字的古音声母、 是指借字与本字的古音声母、韵部都相同而构成的通 假。
见素抱朴,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 寡欲。(《老子》 。( 心母脂部) 私-思(心母脂部) 孝子不匮, 尔类。 左传》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左传》 心母锡部) 锡-赐(心母锡部) 夫子之病革 。(《礼记》 夫子之病革矣。(《礼记》) 见母职部) 革-亟(jí)(见母职部) 现代读音同古音不一定相同: 现代读音同古音不一定相同: 韩信犹豫,不忍倍 。(《史记》 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史记》) 並母之部) 並母职部) 倍(並母之部)-背(並母职部)
如:州-洲 原-源 益-溢 水暴益。(《吕氏春秋·察今 察今》 澭水暴益。(《吕氏春秋 察今》)
2011-3-26
一古今 字
2 两个来源 古字表本义,为假借义造今字。 (3)古字表本义,为假借义造今字。
如:齊-齋 辟-避 与-欤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孟子·告子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 告子 上》)
墨子为木鸢,三年乃成, 一日而败。(《墨子》 墨子为木鸢,三年乃成,蜚一日而败。(《墨子》) 。( 之死矢靡它。( 诗经》 。(《 之死矢靡它。(《诗经》)
文献资料中通假字和本字在某一时期同时并存
归 -馈
公乘马。 左传》 A 归公乘马。(《左传》) 诗经》 a.之子于归。(《诗经》) 论语》 b.康子馈药。(《论语》) “归”与“馈”同时并存。 归 同时并存。
2011-3-26
一古今字
B. 今字取代古字本义
然 -燃 孰 -熟 要 -腰
C. 今字取代古字的假借义
表木名的“ 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后来造“ 表木名的 “ 章 ” , 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 后来造“ 樟 ” 字 , 取代了“ 的假借义。 的眼眶义。 取代了“章”的假借义。“眶”代“匡”的眼眶义。
D.今字因类化而义同古字
2011-3-26
三异体字
三 异体字的规范和整理
1 整理原则:从俗 从简(参见) 整理原则: 从简(参见) 2 整理方式:取舍法 分化法(参见) 整理方式: 分化法(参见) 3《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1955年12月公布(通知) 月公布( 年 月公布 通知) 异体字整理表》收异体字810 810组 1865个字 个字, 《异体字整理表》收异体字810组,共1865个字,每组 只留一个正体,其余作为异体淘汰,共淘汰1055 1055个异体 只留一个正体,其余作为异体淘汰,共淘汰1055个异体 后根据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作了调 年重新发表的《 字。后根据 年重新发表的 简化字总表》 实际上是796组1027字。 整,实际上是 组 字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说明)(图片) )(图片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说明)(图片)
信(心母真部)-伸(书母真部) 心母真部) 书母真部)
(3)声韵相邻通假(声母、韵部相近) )声韵相邻通假(声母、韵部相近) 阳货……,归孔子豚。《论语 阳货》 阳货》 阳货 , 孔子豚。 论语·阳货
归(见母微部)-馈(群母物部)☆ 见母微部) 群母物部)
2011-3-26
二通假字
4 通假字的判定: 通假字的判定: 原则: 原则:二者古音相同或相近 按通假字的意义理解, 按通假字的意义理解,文意扞格难通
(4)古字表假借义,为本义造今字。 古字表假借义,为本义造今字。
如:队-坠 段-锻 匡-筐 然-燃 萁在釜下然 豆在釜中泣。( 七步诗》 。(《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七步诗》)
2011-3-26
一古今 字
3 三个特点 (1)古今字在形体上的特点 )
A. 相承增加形符
牙 -芽 要 -腰 责 -债 昏 -婚 奉 -捧 益 -溢 正 -征
古写做“ “辐辏” 的“辏”,古写做“凑”,“凑”有聚集的意 辐辏” 后类化写成“辐辏” 思。后类化写成“辐辏”。
思考:古今字和繁简字有何区别与联系? 思考:古今字和繁简字有何区别与联系?
2011-3-26
参考文献
洪成玉《古今字》 语文出版社1995年10月 洪成玉《古今字》,语文出版社1995年10月 1995 第一版。 第一版。 黄文龙《也谈通假字与古今字之辨别》 黄文龙《也谈通假字与古今字之辨别》, 河南师大学报》1998年第 年第6 《河南师大学报》1998年第6期。
2011-3-26
三异体字
定义: 一 定义:
异体字是指形体不同而音义全同, 异体字是指形体不同而音义全同,具有相同的记词功能的 一组字。 一组字。 二 类型 1 造字方法不同产生的异体字 泪-淚 嵩-崧 渺-淼 岩-巖(喦巗) 淚 崧 淼 巖 喦巗) 2 意符 形符或声符不同产生的异体字 意符/形符或声符不同产生的异体字 体-躰 雞-鷄 猫-貓 暖-煖 熔-鎔 躰 鷄 貓 煖 鎔 咽-嚥 猿-猨 鱔-鱣 綫-線 嚥 猨 鱣 線 村-邨 迹-蹟 视-眂 邨 蹟 眂 3 结构不同而产生的异体字 和-咊 群-羣 期-朞 惭-慙 咊 羣 朞 慙 4 因隶变或其他原因形成的异体字 麤觕☆ 春-旾 剩-賸 粗-麤觕☆ 旾 賸 麤觕
2011-3-26
二 通假字
1 (古音)通假、通假字与本字 古音)通假、
定义:语言里的某些词, 定义:语言里的某些词,人们已经为它们造有专用
的字,可是, 的字,可是,书写者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用本字去记 录它,而是用了一个声音相同相近的字来替代, 录它,而是用了一个声音相同相近的字来替代,这 种现象, 通假。 种现象,叫通假。 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先秦典籍中,从语音的角度看, 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先秦典籍中,从语音的角度看, 又称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 又称古音通假。 用以替代的字称作“通假字” 用以替代的字称作“通假字”,被替代的字称为 “本字”或“正字”。例如: 本字” 正字” 例如: 讲信脩 礼记》 脩 (1)选贤與能,讲信脩睦。《礼记》 -“脩”通 )选贤與 2011-3-26 “修”
2011-3-26
音近通假
指通假字和本字读音相近构成的通假。 指通假字和本字读音相近构成的通假。 (1)双声通假(声母相同,韵部相近) )双声通假(声母相同,韵部相近)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 !(《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
惠(匣母脂部)-慧(匣母月部) 匣母脂部) 匣母月部)
(2)叠韵通假(韵部相同,声母相近) )叠韵通假(韵部相同,声母相近) 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 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 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孟子 告子上》
2011-3-26
一古今字
(3)古今字在意义上的特点 )
A. 今字分担古字中的一义 诛责,责任,债务等) 责(求,诛责,责任,债务等)喘息、休息、生长、 息(喘息、休息、生长、止) 细密、亲密、频仍、篦子) 比(细密、亲密、频仍、篦子)牙(牙齿、象牙、萌芽) 牙齿、象牙、萌芽) 商贾、从商、谋求、价值) 賈(商贾、从商、谋求、价值) 债务) 债(债务) 使火止息) 熄(使火止息) 篦子) 篦(篦子) 芽(萌芽) 萌芽) 价值) 價(价值)
2011-3-26
“通假”与“假借” 通假” 假借”
回顾前面所学内容, 回顾前面所学内容,思考后回答
2011-3-26
二通假 字
练习: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本字。 6 练习: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本字。
(1)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说文》序)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说文》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 。(《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孟子》 。(《 (3)寡助之至,,衣人之衣者 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 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 倍义乎!( 史记》 !(《 倍义乎!(《史记》)
思考: 思考:
1.通假与假借有何区别与联系? 1.通假与假借有何区别与联系? 通假与假借有何区别与联系 2.如何区分通假字与古今字 如何区分通假字与古今字? 2.如何区分通假字与古今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