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古书中的用字
第4节 古书中的用字

2、找到的本字能把句子講通。 3、要有文獻、文字的證明。 (1)不同本子的證明。 (2)經傳異文。 (3)同一意義的不同用字。 在沒有別的例證時,不可只據音同音近而輕 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為某,一定要有充 分的證據和理由。
如:“信”通“伸”的經傳異文。 《易·繫辭下》: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周禮·考工記·鮑人》: 引而信之,欲其直也。 《淮南子·氾論訓》: 時屈時伸。 《易·繫辭上》: 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
又如“雅—鴉”是異體字,本是烏鴉。雅又 借為文雅、雅正的雅。詞義分化後,鴉專 本義鳥名,雅則只表假借義文雅、雅正等 。雅與鴉在鳥這個詞義上構成古今字。 這類古今字,實際上是由兩個異體先分化成 兩個意義和用法都不同的字,然後才構成 古今同詞而異字的。被分化出來的一體, 與前面所說的後出分化字所起的作用並沒 有實質的不同。
古書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書難讀的 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 束縛,“以聲求義”,找同它的本義,不 能望文生義而“硬解”。 清代學者王念孫:“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 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 而讀之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 字而強為解,則詰詘為病矣。”
前人將上面所舉“莊公寤生”的“寤”即如 其字面解為“寐寤”,“謂武姜寐時生莊 公,至寤時始覺其生。”一覺醒來孩子已 生下,又何“驚”之有?所以這樣的解釋 是“以文害辭”,可見明通假對閱讀古書 的重要。
第四節 古書中的用字
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漢字和漢語之間 的關係複雜起來。同字異形、同字異詞、 同詞異字的現象非常普遍。 古書中常見的形體分歧的字有:通假字、 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一、通假字 (一)什麼是通假 通假(通借、假借),是古人用字寫詞時本 有其字而不用,卻用一個音同音近的字來 代替的現象。原本當用的字叫本字,臨時 用來替代本字的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簡 稱借字)。例如: 莊公寤(啎)生,驚姜氏。(《鄭伯克段于 鄢》) 往者屈也,來者信(伸)也,屈信(伸)相 感而利生焉。(《周易· 繫辭下》)
古书中的用字

(一)本无其字的“假借”
1、什麼是假借?
《說文解字》云:“假借者,本無其字,依 聲托事,令長是也。” 語言中某個詞要進入書面語卻沒有現成的書 面符號(本無其字),就用一個已有的音同音近 的字來代替(依聲讬事),因此就產生了以一個 字形記錄幾個詞的假借現象。
朱駿聲認為許慎所舉的例字不當,直接換成 “‘朋’、‘來’是也”。
• 不同點: • 1、假借無本字,通假有本字,並且,“本 字”概念不同。 • “假借無本字”的“本字”是“表示本 義的字” ,是為探討字形與意義而設的。 如“難”從“隹”,本義是鳥,但文獻中 借用表示“困難”這一意義。 • “通假有本字”的“本字”是“本來應 該用的字”,是相對於通假字而言的。 “本來應該用的字”,可以用它的本義, 也可以不用它的本義。
• 2、本無其字的假借可能催生新字——為分 化假借而另造新字,本有其字的假借(即 “通假”)則無論直接、間接都不催生新 字,僅是在句子中用音同、音近字來替代 另一個字的用字現象。
二、古今字
(一)什麽是古今字?
某個多義字的幾個意義中,有一個意義或幾 個意義後來用另一個字記錄,原來的這個多義字 與後來的另一個字組成一對古今字。産生在前的 叫古字,産生在後的叫今字。一般解释为“×後 來寫作 ×”。
①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說文》:“畔,田界也。”句中“畔”代 替了“叛”,表示背叛意,故“畔”是通假 字,“叛”是本字。 ②(蘇)秦狀有歸色。 《說文》:“歸,嫁女也。”引申爲還家 等義。句中“歸”代替了“愧”,表示慚愧 意,故“歸”是通假字,“愧”是本字。 ③《史記》:“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句中“蚤”代替了“早”字。“早”為本字, “蚤”是通假字。
(三)今字的字形特點 今字產生之後,它在字形上與古字的聯繫有 四種情況: 1、今字以古字為聲旁、添加有區別意義作用的形 旁而構成的形聲字。 如:“責/債”、“衰/蓑”、“取/娶”。 2、今字以古字的聲旁為聲旁,改變古字的形旁而 構成的形聲字。 如:“赴/訃”、“張/脹”、“謝/榭”。 3、今字完全新造,與古字形體沒有聯繫。 如:“亦/腋”、“蘇/甦”。 4、對古字的筆劃稍作改造以成今字。 如:“母/毋”、“巳/已”。
语文活动:古书中的用字 PPT课件

(2)同音替代字
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 字或音近字。这样,它既承担自己原先的字 义,同时又表示与之对应的繁体字的字义。
莫 本义
昏暮、日暮
新的
否定性无定代词,
义项
没有谁,没有什么
在原字的基础上 造新字分担义项
暮 (今字)
莫 (古字)
在昏暮 日暮的 义项上
义项 高处坠落
娶妻 祭祖之前对 祖宗的崇敬
躲避 畚箕
古字 队 取 齐
辟 其
今字 坠 娶 齋
避 箕
异体字
读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义(包 括本义和引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 不同的字,就是异体字的关系。 辨析: 有些字部分义项通用,还是有一些义项 不通用,它们是不是异体字的关系?
•
52、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
53、年少时,梦想在心中激扬迸进,势不可挡,只是我们还没学会去战斗。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学会了战斗,却已没有了拼搏的勇气。因此,我们转向自身,攻击自己,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
•
54、最伟大的思想和行动往往需要最微不足道的开始。
•
5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39、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
40、事虽微,不为不成;道虽迩,不行不至。
•
41、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
42、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古今字 通假 字 异体字 繁简字

(五)造字假借的作用
一是弥补了象形字 无法构造的缺点 二是节省 了造字 的数量 缺点是: 仍未摆脱表意文字 的局限 汉字系统的形音义 造成了混乱
(六)用字假借
用字假借:是汉字在使
用过程中的假借情况。 原因:一是用了别字: 如:甚矣,汝之不 甚矣, 二是: 从习惯,省事:
旦日,不可不蚤 旦日,不可不蚤自 来谢项王。 来谢项王。“早”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 孤不度德量力, 大义于天下。 大义于天下。“於”
(一)
古今字的形體
古字加形符 其萁;采(才采);員圓; 韋圍;取娶;昏婚;州洲; 县悬;孰熟;属嘱;反返; 改變形符 采採;說悅;赴訃;斂殮; 沒殁;振賑;張脹; 略加变形 母毋;不丕;大太;閒間; 陈阵 形体无关,通假字造成的: 形体无关 亡无;伯霸;辠罪
(二)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和通假字
1、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上古文字量少,一个字可能负担 许多词义,为了加以区别,就对 某个词义另造一个新字,于是就 形成了古今字。所以,古今又叫 区别字。例如: 上古没有“悦”这个字,表示这 个概念经常都是用“说”,但是, “说”的义项和用法很多,于是 就造后起字“悦”来表示高兴这 个概念。又如: “尝”(从旨尚声)的本义就是 表示“口味之也”,但因为“尝” 经常用来表示“何尝”、“未尝” 等概念,因此人们给“尝”加一 个意符“口”构成一个后起字 “嚐”表示“嚐滋味”的概念。 2.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 (1)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从而 掌握古书的词义; (2)承认文字发展的事实,不 要后古薄今,也不要是古非今。 3、 古今字和通假字 中学教学并不区分,古今字和通 假字,只是笼统的称为通假。大 学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研究,才提 出这一问题。
(二)、异体字的类别:
1、造字方法不同造成的 异体字 野:(形声) 埜 (会意) 岩:(会意) 巖 (形声) 灾: (会意) 烖 (形声) 泪涙- 岳嶽- 膻羶shan絷zhi
第四节 古书中的用字

“假借”是一种“不造字的造 字法”,是“本无其字”的,它是 借用同音字来记录意义抽象、难以 造字的词,一旦借用关系确定,基 本上就固定不变,人们按照约定俗 成的习惯去认读,一般不会发生误 解。
而通假是“本有其字”的,是用 字过程中的借用,借用关系往往不固 定,读书时容易造成误解或困难。这 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留下了空间,二 王父子的《读书杂志》《经义述闻》 不少是解决通假问题的,取得巨大成 就的方法就是因声求义。
清文字学家王筠《说文释例》卷八 提出了分别文的看法:“字有不需 偏旁而意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 递加也。其加偏旁而意遂异者,是 为分别文。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 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 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 其一义也。”
1.今字分担古字的本义,可分为两类: (1)古字被引申义占用,另造新字表示本 义,例如: 华——花 “華”的本字,上面是艸,下 面“垂”字,象花叶下垂形。故“华”的本 义是花朵,《诗经·周南·桃夭》:“桃 之夭夭,灼灼其华。”后来“华”为华丽 等引申义借去,另为本义造“花”字。
3.今字分担古字的假借义。本义仍用 古字表示,另造今字(后起本字)表示 假借义。如: 舍——捨 舍的本义是旅馆,假借为 舍去,在“舍”的基础上加“手”以明 确假借义。 为——伪 “为”的本义是作、干, 假借为假装、虚伪义,后来为此假借义 造“伪”字。
辟 ——避、僻、譬 《说文》: “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辠也; 从口,用法者也。”会意。小篆字形, 从卩,从辛,从口。“卩”,音jié,甲 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 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 义:法律,法度。假借为“回避、躲 避”义的“避”,又假借为偏僻的 “僻”、譬如的“譬”。
州——洲 “州”的甲骨文作 , 象河中有一小块陆地,本义是水中 的陆地。后引申为州郡,于是另造 “洲”字表示本义。 止——趾 “止”的本义是脚趾, 后引申为停止,于是另造“趾”表 示本义。
古书的用字

4. 从对应字数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一般是一 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关系 ① 主齐盟者,谁能辩焉? ,彼且恶乎待哉? ③ 望于山川,辩于群神。 《左传· 昭公元年》 《逍遥游》 《史记· 五帝纪》 《史记· 孔子世家》
②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④ 其于宗庙朝廷,辩辩言,唯谨尔。
(二) 异体字的形体差异-4 4. 同为形声,所取意符和声符都不同 愬-诉 妆-粧 视-眂 剩-賸 俯-頫 剩-賸 椀-盌 吻-脗 迹-蹟 村-邨 趟-蹚
(二) 异体字的形体差异-5、6 5.省形与省声造成的异体字 星-曐 蚊-螡 累-纍
6. 偏旁部首所处的位置不同 峰-峯 松-枀 匯-滙 期-朞 略-畧 秋-秌 阔-濶 棋-棊 惭-慙 够-夠 蘇-蘓 概-槩 鹅-鵞 和-咊 群-羣 鞍-鞌
開——开 氣——气 鹼——硷 殲——歼 僑——侨 穜——种
糶——粜 遲——迟 骯——肮 劇——剧 億——亿 擬——拟
⑶ 声符义符,以简换繁
⑷ 就地取材,草书楷化
書——书 專——专 當——当
貝——贝 東——东 韋——韦
車——车 會——会
⑸ 偏旁改造,符号替换
僅——仅 漢——汉 勸——劝 風——风
區——区 學——学 興——兴 聖——圣
(三) 通假字的辨识
《论语· 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 孔子豚。” 《微子》:“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 ” 注意两点: 1、要有古音韵的常识 2、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 轻言通假
三、异体字
(一) 什么是异体字
① 以彊为弱,在俛仰之间耳。《汉书· 晁错传》 ② 执其干戚,习其俯仰。《礼记· 乐记》 ③ 郎中令善媿人。《汉书· 龚遂传》
古书中的用字

(三)关于通假,有人把它分为两种情况,即所谓 关于通假,有人把它分为两种情况, 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 “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而不用的古音 通假。也有人认为前者不属于通假, 通假。也有人认为前者不属于通假,那是六书中 依声托事”的假借,只有后者才是古音通假。 “依声托事”的假借,只有后者才是古音通假。我 们同意后者的观点。现区分如下。 们同意后者的观点。现区分如下。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古今字所表示的 词义关系来看,主要有: 词义关系来看,主要有: 为本义造今字。有些字被假借作别的意思, 1、为本义造今字。有些字被假借作别的意思,于 是又为它的本义造个所谓的今字。这种文字现象, 是又为它的本义造个所谓的今字。这种文字现象, 文字学上称为加形保义。所保的,就是该字的本义。 文字学上称为加形保义。所保的,就是该字的本义。 例如: 本义是从高处坠落下来。 例如:队,本义是从高处坠落下来。后来假借为队 列的队,于是就造坠字以保住坠落的本义。 列的队,于是就造坠字以保住坠落的本义。队是古 坠是今字。 字,坠是今字。 其他的如: 其他的如:队—坠,正—征,匡—筐,或—国, 段—锻,莫—暮,须—鬚。
今字与古字在形体方面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 今字与古字在形体方面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主要 有: 今字与古字在形体上存在相承的关系。 1、今字与古字在形体上存在相承的关系。 就是说, 就是说,今字是在所谓古字的基础上加上表义形符 而创造出来的。 本来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而创造出来的。如:竟,本来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但在古代文献里也常用来表示边境的意思, 但在古代文献里也常用来表示边境的意思,例如 左传宣公二年》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左传宣公二年》:“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 讨贼,非子而谁? 其中的竟, 讨贼,非子而谁?”其中的竟,用的就是边境的意 后来,就在竟字的左边加上个土,造了个境字, 思。后来,就在竟字的左边加上个土,造了个境字, 这就形成了一对古今字的关系。 这就形成了一对古今字的关系。这是古今字产生的 主要途径。常见的有: 主要途径。常见的有:禽—擒,责—债,要—腰, 辟—避、譬、僻,卒—猝,其—箕,莫—暮,员— 圆,韦—围,取—娶,昏—婚,州—洲,解—懈;
古代汉语课件-第四讲古书中的用字

2021印/3/1刷8 不便,书写时常有讹变。
6
▪ 注意辨析:
▪
异体字的条件很严格。有些字本义相同,但是并不是在
任何情况下都能通用,就不是异体字。
▪
例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大概自春秋以后
才分化成两个不同的形体。它们在古书中有通用的地方。如
感叹词“乌呼” ,也写作“於乎”。但作为鸟名的“乌”和
▪ 译文:齐国旧有四种量器:豆、区、釜、钟。 四升为 一豆,各量本身的四倍。以达到釜,
十釜就成为一钟。陈氏的三种量器都在齐旧 量的基础加上一, 于是钟也就相应地增大了。
陈氏用私家大量器借出粮食,却用齐公室的 小量器收回。
▪ P5 文选:
《2021精/3/18卫填海》、《夸父逐日》
12
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眼光决定未来的一 切,相信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 生有挫折没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
2021/3/18
9
▪ (2)同音替代字
▪
即一个字①既承担自己原先的字义,②
同时又被用于作为与之音同或音近的繁体字
的简化字。阅读时,就需要辨认它所表示的
意义究竟是什么。
▪
例如:先後的“後”,简化为“后”,
是借用了原有的“后”字(君主、王后)。
这样, “后”字就兼有了 : ①君主、王后
(“后”)和②後面( “後” )两个字义。
起见,于是在原字的基础上增加意符“竹”,造出了新的
“箕”,专门承担“簸箕”的义项。“其”和“箕”就是在
2021畚/3/1箕8 这个意义上形成的一对古今字。
4
▪ 3、古今字的意义关系
▪
古今字的意义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
▪ (1)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古书中的用字假借字1、什么是假借字古书里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义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假借字产生的原因是书写者只考虑语音因素而不考虑形体因素,造成不同字之间的通用和假借。
这也就是许慎所说的“依声託事”。
2、假借字的两类情形1本无其字的假借本无其字的假借,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就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
例如,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意思的否定性无定代词,原先没有为它专门造字,就借用与之同音的“莫”(本义为昏暮)字来记录它。
这样,“莫”也就成了记录否定性无定代词的专用字。
为了区别,人们后来又造了“暮”来表示日暮的意思。
“莫”和“暮”的关系,属于古今字的关系。
再如借用本义为“燃烧”的“然”,来记录表示“如此,这样”意思的指示代词,借用本义为“畚箕”的“其”,来记录代词和语气词,借用本义为“呼叫”的“乎”来记录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借用本义为“捣臼的棒槌”的“午”,来记录十二地支的第七位,等等,都属于这类情况。
-2本有其字的通假本有其字的通假,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是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
例如,早晚的“早”写成“蚤”屈伸的“伸”写成“信”飞翔的“飞”写成“蜚”屎尿的“屎”写成“矢”,“尿”写成“溺”背叛的“叛”写成“畔”抗拒的“拒”写成“距”修养的“修”写成“脩”等。
-二古今字1、什么是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例如“暮”这个词,本来用“莫”来记录,后来写作“暮”,“莫”和“暮”就是古今字的关系,“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汉字除了表示本义,还用于表示引申义和假借义。
汉字的表词功能扩大以后,为了区别不同的用法,以字为基础加以改造造出新字,来分担原字的某些义项。
原字和新字是为记录同一个词先后用的不同的字,此形成了一对古今字。
例如“其”的本义是畚箕。
但是“其”在古书里被借用记录代词和语气词,并且成它的最为常见的用法。
为了区别起见,于是在原字的基础上增加意符“竹”,造出了新的“箕”,专门用承担“畚箕”的义项。
“其”和“箕”就是在畚箕这个意义上形成的一对古今字。
3、古今字的意义关系古今字的意义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1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例如“州”本义是水中陆地,后来引申表示九州、州郡,于是用今字“洲”表示本义。
又如“队”本义为从高处坠落,后来借用表示队列义,于是用今字“坠”来表示本义。
-2今字承担古字的引申义例如“取”的本义是获取,引申指获取女人做妻子。
娶妻的“取”后来专造“娶”字表示。
“娶”承担的是“取”的引申义。
又如“解”的本义是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后来就造“懈”来承担松懈这个引申义。
-3今字承担古字的假借义例如“齐”的本义为齐平,假借来记录“齐敬”的“齐”这个词-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表示祭祖之前对祖宗的崇敬。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齋”。
“齋”承担的是“齐”的假借义。
又如“辟”本指法制,假借来记录“躲避”的“避”这个词。
后来造了“避”字。
“避”承担的是“辟”的假借义。
-三异体字1、什么是异体字读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就是异体字的关系。
注意辨析,异体字的条件很严格。
有些字本义相同,但是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通用,就不是异体字。
例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大概自春秋以后才分化成两个不同的形体。
它们在古书中有通用的地方。
如感叹词“乌呼”-呜呼,也写作“於乎”-於戏。
但作为鸟名的“乌”和作为介词的“於”却互不相混,分工明确。
还是有一些义项不通用。
因此不能算是异体字。
2、异体字的形体类别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往往是一为会意字,一为形声字。
如,泪,从水,从目涙,从水,戾声-2构字部件不同如,睹,从目,者声覩,从见,者声。
溪,从水,奚声谿,从谷,奚声。
以上为变换形符构成的异体字。
再如,綫,从糸,戔声線,从糸,泉声。
粮,从米,良声糧,从米,量声。
以上为变换声符构成的异体字。
又如,迹,从辵,亦声蹟,从足,责声。
村,从木,寸声邨,从邑,屯声。
以上为声符和形符都有所变换的异体字。
-3构字部件相同而位置不同如,和——咊群——羣鞍——鞌雜——襍-四繁简字1、什么是繁简字简化字与其所对应的繁体字合称繁简字。
汉字简化的历史十分悠久。
从甲骨文时代起历代都有汉字简化的现象。
这里所说的简化字,有其特定的含义。
即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
2、学习繁简字必须注意的几种情况:1同形字有些简化字跟古书中的某个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巧合。
例如,“臘”简化字为“腊”。
臘-là,本义指国君在年终用猎品祭祀祖先鬼神,即臘祭,因而年终的月份也叫做臘月。
腊-xī,本义为小物的整体干肉。
如《捕蛇者说》有“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腊”-xī指把捕获的毒蛇制成肉干。
臘-là简化为“腊”后,就和“腊”-xī混同为一个字了。
在阅读时需要加以辨析。
-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字或音近字。
这样,它既承担自己原先的字义,同时又表示与之对应的繁体字的字义。
阅读时,需要辨认它所表示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例如,“後”简化为“后”,是借用了原有的“后”字。
“后”字的意思为君主,也表示君主的妻子。
这样,简化字“后”字就兼有“後”-先后和“后”-君主、王后两个字的功能。
在阅读时需要辨析。
如《史记·孝景本纪》,“孝文-汉文帝在代-地名时,前后有三男。
”“前后”指皇帝的前妻,即前妻生有三个儿子,而不是前前后后共生了三个儿子的意思。
-3两个以上的字共简为一形简化字通常只有一个对应的繁体字。
但也有一些简化字对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繁体字的情况。
如果我们阅读的是用简化字排印的的古代作品,就需要判别这类简化字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词。
例如简化字“钟”对应“鍾”-一种容器、“鐘”-钟鼓两个繁体字。
在用简化字排印的文章里,遇到“钟”字就要辨析它是哪一种用法。
如《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瓯、釜、钟。
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
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
”这几句说的是齐国陈氏为了收买人心,借贷粮食大斗出小斗进的史实。
根据上下文才知道这里的“钟”指的是作量器的“鍾”,而不是钟磬的“鐘”练习1、指出下列各组字哪些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并说明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的条件,村——邨雕——彫睹——覩鬥——斗蹟——跡脩——修涙——泪逰——游答,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有以下几组,村——邨睹——覩蹟——跡淚——泪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指读音-通常包括古音相同,意义-通常包括本义和各个义项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
“脩——修”在古书中的通用只是同音通假的关系,“雕——彫”“遊——游”二组字虽然在某些用法上相同,但是它们的本义和其他义项并不相同,“鬥——斗”的本义也不相同,它们只是繁简字的关系,所以它们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
2、根据文字学的观点,“莫”字的造字本义是昏暮,但是它被借用作语言中的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后来用“暮”字表示昏暮的意思。
疲劳的意思本来用“疲”字表示,但古书里常用“罢”来代替“疲”,表示疲劳。
请分析一下这两种用字现象各自的性质,并说说它们的区别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括号中的字都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请指出它们的关系属于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中的哪一类。
1 姜氏何厌-餍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古今字-2臧宣书逆晋师,且道-導之。
-《左传·鞌之战》古今字-3公惧,隊-墜于车,伤足。
-《左传·公孙无知之乱》古今字-4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無数。
-《周易·系辞下》异体字-5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周易·系辞下》假借字-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古今字-7子曰,德之不脩-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假借字-8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詠而归。
-《论语·先进》古今字-9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礼记·大学》异体字-10为肥甘不足于口與-歟?轻煖-暖不足于体與-歟?-《孟子·梁惠王上》古今字-11 洪水横流,氾-泛滥于天下。
-《孟子·许行》异体字-12孟子曰,无-毋或-惑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假借字假借字古今字-13不临深谿-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异体字-14故不积蹞-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异体字-1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假借字-16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剱-剣养。
-《韩非子·五蠹》异体字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简化字,并将它还原为繁体字。
1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餘-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左传·僖公四年》征——徵3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台——臺4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
《孟子·许行》迁——遷-5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关雎》钟——鐘6仲子,齐之世家也。
兄戴,盖-采邑名禄万钟。
《孟子·滕文公下》钟——鐘-7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诗·七月》获——穫-8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获——穫-9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复——復-1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