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中的用字

合集下载

03.古书的用字

03.古书的用字

B.有時候,字形雖然沒有簡化,卻兼併了另外一個(或兩個) 音同音近字的記詞功能,而被兼併的字在被“解除”職務後, 多數被廢棄,少數被留用,但記詞的職務大大減少。例如: 丑——丑 醜: 丑——丑:原本只是表示地支,简化字中表示地支没有改 变; 醜——丑:在古汉语中是“美丑”的丑,在汉字简化的时 候由于和表示干支的“丑”同音,因此借用了这个同音词, “醜”就被废弃了。 干——干 乾 榦: 干:甲骨文作 ,是原始的狩猎工具,引申为干求之意; 简化后没有改变。 榦:主干的干则作“榦”,简化以后作“干”,本字就废 弃不用了; 乾:干湿的干本作“乾”;简化为“干”,“乾”在“乾 坤”的义项中保留;
弟: 《論語》:“人皆有兄弟。” 《禮記》:“兄良,弟弟。” 賈: 《孟子》:“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中。” 《孟子》:“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
B、古字分化後,本義為引伸義所奪,因而 造新字表示本義。 暴: 《孟子·滕文公上》:“秋陽以暴之。” 《史記·伯夷列傳》:“以暴易暴兮,不知其 非。” 丞: 揚雄《羽獵賦》:“丞民乎農桑。” 丞相。
谢 谢
三、繁簡字
(一)簡體字的來源 (二)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對應關係
(一)簡體字的來源
1.減省一些成份 婦妇 飛飞 務务 廣广 墾垦 2.符號代替 風风 趙赵 對对 歡欢 難难 鄧邓 聶聂 3.新造形聲字 遠远 認认 補补 態态
4.同音替代 醜(美醜)丑(干支) 後(后来)后(皇帝) 鬬(斗争)斗(容器量词) 5.俗體字 燈灯 實实 遷迁 6.草書楷化 辦办 書书 學学 為为
古書的用字
文學院:李建平
古書的用字
一、古今字 二、異體字 三、繁簡字
一、古今字
1.古今字的定義 .古今字的定義
2.古今字的來源 .古今字的來源 3.古今字的形體聯繫 .古今字的形體聯繫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一)本无其字的“假借”
1、什麼是假借?
《說文解字》云:“假借者,本無其字,依 聲托事,令長是也。” 語言中某個詞要進入書面語卻沒有現成的書 面符號(本無其字),就用一個已有的音同音近 的字來代替(依聲讬事),因此就產生了以一個 字形記錄幾個詞的假借現象。
朱駿聲認為許慎所舉的例字不當,直接換成 “‘朋’、‘來’是也”。
• 不同點: • 1、假借無本字,通假有本字,並且,“本 字”概念不同。 • “假借無本字”的“本字”是“表示本 義的字” ,是為探討字形與意義而設的。 如“難”從“隹”,本義是鳥,但文獻中 借用表示“困難”這一意義。 • “通假有本字”的“本字”是“本來應 該用的字”,是相對於通假字而言的。 “本來應該用的字”,可以用它的本義, 也可以不用它的本義。
• 2、本無其字的假借可能催生新字——為分 化假借而另造新字,本有其字的假借(即 “通假”)則無論直接、間接都不催生新 字,僅是在句子中用音同、音近字來替代 另一個字的用字現象。
二、古今字
(一)什麽是古今字?
某個多義字的幾個意義中,有一個意義或幾 個意義後來用另一個字記錄,原來的這個多義字 與後來的另一個字組成一對古今字。産生在前的 叫古字,産生在後的叫今字。一般解释为“×後 來寫作 ×”。
①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說文》:“畔,田界也。”句中“畔”代 替了“叛”,表示背叛意,故“畔”是通假 字,“叛”是本字。 ②(蘇)秦狀有歸色。 《說文》:“歸,嫁女也。”引申爲還家 等義。句中“歸”代替了“愧”,表示慚愧 意,故“歸”是通假字,“愧”是本字。 ③《史記》:“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句中“蚤”代替了“早”字。“早”為本字, “蚤”是通假字。
(三)今字的字形特點 今字產生之後,它在字形上與古字的聯繫有 四種情況: 1、今字以古字為聲旁、添加有區別意義作用的形 旁而構成的形聲字。 如:“責/債”、“衰/蓑”、“取/娶”。 2、今字以古字的聲旁為聲旁,改變古字的形旁而 構成的形聲字。 如:“赴/訃”、“張/脹”、“謝/榭”。 3、今字完全新造,與古字形體沒有聯繫。 如:“亦/腋”、“蘇/甦”。 4、對古字的筆劃稍作改造以成今字。 如:“母/毋”、“巳/已”。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

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

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

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

“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

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

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

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

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

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

如“彼匪”。

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

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

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

如“其→箕”“取→娶”“昏→婚”。

古今字 通假 字 异体字 繁简字

古今字 通假 字 异体字  繁简字

(五)造字假借的作用
一是弥补了象形字 无法构造的缺点 二是节省 了造字 的数量 缺点是: 仍未摆脱表意文字 的局限 汉字系统的形音义 造成了混乱
(六)用字假借
用字假借:是汉字在使
用过程中的假借情况。 原因:一是用了别字: 如:甚矣,汝之不 甚矣, 二是: 从习惯,省事:
旦日,不可不蚤 旦日,不可不蚤自 来谢项王。 来谢项王。“早”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 孤不度德量力, 大义于天下。 大义于天下。“於”
(一)
古今字的形體
古字加形符 其萁;采(才采);員圓; 韋圍;取娶;昏婚;州洲; 县悬;孰熟;属嘱;反返; 改變形符 采採;說悅;赴訃;斂殮; 沒殁;振賑;張脹; 略加变形 母毋;不丕;大太;閒間; 陈阵 形体无关,通假字造成的: 形体无关 亡无;伯霸;辠罪
(二)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和通假字
1、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上古文字量少,一个字可能负担 许多词义,为了加以区别,就对 某个词义另造一个新字,于是就 形成了古今字。所以,古今又叫 区别字。例如: 上古没有“悦”这个字,表示这 个概念经常都是用“说”,但是, “说”的义项和用法很多,于是 就造后起字“悦”来表示高兴这 个概念。又如: “尝”(从旨尚声)的本义就是 表示“口味之也”,但因为“尝” 经常用来表示“何尝”、“未尝” 等概念,因此人们给“尝”加一 个意符“口”构成一个后起字 “嚐”表示“嚐滋味”的概念。 2.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 (1)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从而 掌握古书的词义; (2)承认文字发展的事实,不 要后古薄今,也不要是古非今。 3、 古今字和通假字 中学教学并不区分,古今字和通 假字,只是笼统的称为通假。大 学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研究,才提 出这一问题。
(二)、异体字的类别:
1、造字方法不同造成的 异体字 野:(形声) 埜 (会意) 岩:(会意) 巖 (形声) 灾: (会意) 烖 (形声) 泪涙- 岳嶽- 膻羶shan絷zhi

古书中的用字现象

古书中的用字现象
“剝”通“攴” 《詩經·豳風·七月》:“八 月剝棗,十月獲稻。”
乙、一通多 “一通多”是指一個通 假字可以通幾個本字
“矢”通“屎、誓”
“矢”通“屎”《左傳·文公十八年》:“殺 而埋之馬矢之中。”杜預注:“矢,或作 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與臣坐, 頃之,三遺矢矣。”
“矢”通“誓” 《論語·雍也》:“ 子見南 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 天厭之!天厭之!’”
于薛乎?”
(三)为使假借字与本字在形体上区分 开来
《韓非子·王蠹》:“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 今也。”
《莊子·大宗師》:“哭泣無涕,心中不戚。”
今字的製造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反:返 昏:婚 知:智 益:溢 止:趾 云:雲 莫:暮 然:燃 要:腰 景:影 竟:境 屬:囑 厭:饜 厶:私 弟:悌 康:穅 內:納 孰:熟 見:現 臭:嗅 隊:墜 奉:俸 辟:避僻嬖譬闢
丁、二字互通 “二字互通”是指两 个字互相作对方的通假字。
“错”、“措”互通 《论语·为政》:“举 直错诸枉则民服。”《荀子·天论》:“小人 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此二例中 “错”通“措”。《史记·燕世家》:“燕北 迫蛮貉,内错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此例中 “措”通“错”。司马贞注:“措,交杂也。 又作错。
(一)會意字和形聲字的不同: 泪:淚 岩:巖 凭:慿 岳:嶽 妬:妒 野:
埜 (二)意符不同:
嘆:歎 詠:咏 睹:覩 驅:敺 雁:鴈 暖: 煖 炤 :照 杯 :盃 瓶:缾
(三)聲符不同:
線:綫 袴:褲 煙:烟 螾:蚓 杯:桮 猿:猨
(四)各成分位置的改變變或寫法 的改變:
慚:慙 群:羣 裏:裡 概:槩 峰:峯 略:畧 和:咊 花:芲 襍:雜 夠:够 綿:緜 期:朞 鵝:鵞

古书中的字

古书中的字
而不考虑形体因素,造成不同字之间的 通用和假借。即许慎所谓“依声託事”。
2
2、假借字的两类情形 ❖ (1)本无其字的假借
某些词原先没有专门造字,人们就从 现有字中选取同音字来记录它。
3
莫(昏暮)—否定性无定代词 然(燃烧)—指示代词
其(畚箕)—代词和语气词 乎(呼叫)—表疑问句末语气词 午(捣臼棒槌)—十二地支之一
14
繁简字需注意的几种情况
❖ 古今同形字: ❖ 臘(là),臘祭。简化为“腊” ❖ 腊(xī),小动物整体干肉。 ❖ 同音替代字 : ❖ “後”简化为“后”(君王) ❖ 两个以上的字共简为一形: ❖ 钟:鍾(一种容器)、鐘(钟鼓)
15
1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构字部件相同而位置不同
❖和——咊 ❖群——羣 ❖鞍——鞌 ❖雜——襍
13
(四) 繁简字
❖简化字与其所对应的繁体字合称繁 简字。
❖ 汉字简化的历史十分悠久。从甲骨 文时代起历代都有汉字简化的现象。 这里所说的简化字,有其特定的含 义。即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 《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 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 “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暮”这个词,本来用“莫”来记 录,后来写作“暮”,“莫”和 “暮”就是古今字的关系,“莫” 是古字,“暮”是今字。
7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 汉字除了表示本义,还用于表示引申义 和假借义。汉字的表词功能扩大以后, 为了区别不同的用法,就以原字为基础 加以改造造出新字,来分担原字的某些 义项。原字和新字是为记录同一个词先 后用的不同的字,由此形成了一对古今 字。
10
(三) 异体字
❖1、什么是异体字 读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义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义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 奉—捧 坐—座 竟—境 昏—婚 2,因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 舍—舍 辟—避 莫—暮 云—云
四,古今字对应关系
1,取—娶,要—腰 ,取—娶,要— 2,采:①采集②丝织品③色彩
五,古今字的结构关系
1,以古字作声符,添加意符而成: 竟—境 反—返 孰—熟 属—嘱 2,以古字作声符,改变意符而成: 说—悦 赴—讣 被—披 没—殁 3,以古字作意符,添加声符: 自—鼻 4,以古字作意符,改变声符: 谯—诮 撝—挥
六,古今字记录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情况
1,古字记录本义,今字记录引申义 解—懈 道—导 2,古字记录引申义,今字记录本义 益—溢 景—影 3,古字记录本义,今字记录假借义 辟—避 戚—慽 4,古字记录假借义,今字记录本义 要—腰 须—须
七,古今字与通假字的不同
1,时间上 古今字:纵向历时关系; 通假字:横向共时关系. 2,意义上 古字和今字有相同的部分; 通假字和本字之间在意义上没有任何关系. 3,字形上 今字往往在古字基础上增加或改变意符而形成; 通假字和本字之间在字形上没有任何关系.
异体字
一,什么是异体字?
异体字是记录同一个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 体有别,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互相替代的一组字. 也称或体字,重文,俗字. 蚓—螾,睹—覩 螾,睹—
二,古今字与异体字的区别
古今字的产生不仅有时间先后问题,今字 实际上是为了区别不同的意义而产生,而 且,今字产生以后,它所分担的意义只是 古字的一部分,在读音上也往往有些不同; 异体字的产生虽然也有时间先后问题,但 它们的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 都可以互换使用.
三,异体字的种类
从构形角度 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 2,构字部件不同 ; 声符和意符都不同 诉愬 ,村邨 3,构字部件相同而位置不同. 详见课本173页 详见课本173页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5.偏旁位置不同 够——夠 和——咊 峰——峯 鞌——鞍 裏——裡 棋——棊 6.省形或省声 星——曐 雷——靁 累——纍
(四) 繁简字
简化字与其所对应的繁体字合称繁 简字。 汉字简化的历史十分悠久。从甲骨 文时代起历代都有汉字简化的现象。 这里所说的简化字,有其特定的含 义。即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 《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
今字产生的方式: 1.以古字为基础,增加具有表意作用 的形符。 然——燃 奉——捧 队——坠 受——授 坐——座 其——箕 2.以古字为基础,增加具有表音作用 的声符。 自——鼻 晶——星 食——飼
3.改换古字的形符 说——悦 赴——讣 唱——倡 5.完全改换字形 伯——霸 身——娠 6.对古字略加改易 陈——阵 不——丕
古书中的用字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 之间有密切关系。但是由于汉字拥有 几千年的历史,在它们的不断发展变 化之中,同词异字或同字异词的现象 大量存在。这就给大家阅读古书,辨 别词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古今字
这一术语最早见于东汉学者郑玄对儒家 经典的解释中。 《礼记· 曲礼下》:“予一人”,郑注:
古今字与它们所记录的词义的关系 1.古字记录本义,今字记录引申义。 支——肢 解——懈 知——智 2.古字记录本义,今字记录假借义。 牟——眸 采——彩 景——影 3.今字记录本义,古字记录引申义或 假借义。 然——燃 益——溢 亦——腋 要——腰 段——锻 自——鼻là),臘祭。简化为“腊” 腊(xī),小动物整体干肉。 同音替代字 : “後”简化为“后”(君王) 两个以上的字共简为一形: 钟:鍾(一种容器)、鐘(钟鼓)
“余、予,古今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书中的用字主要内容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古今字和通假字主要内容一、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概念二、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三、与通假字相关的问题下面语句中加横线字为通假字的是()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C.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D.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E.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概念古今字古今字是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

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其他名称:累增字、分化字、区别字。

郑玄最早使用古今字这个术语。

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ª¡ª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通假字“通假”是古书上出现的字形临时借用现象。

一个汉字记录一个或几个词,通常是固定的。

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人在写文章时,弃本字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通融替代。

这种现象就叫做通假。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产生的原因不同今字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古字的¡°兼职¡±问题。

《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欲之,焉辟害?¡±¡ª¡ª避《晋灵公不君》:¡°晨往,寝门辟矣。

¡±¡ª¡ª闢《晃错传》:¡°使主内亡邪辟之行,外无骞污之名。

¡±¡ª¡ª僻《礼记¡¤中庸》:¡°辟如行远必自迩。

¡±¡ª¡ª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古今字产生的根源古今字产生的根源是一字多义,其实质就是区别字,即以不同的字形来区别不同的意义,它的产生,适应了由于语言的日益精密而对语言提出的¡°一字一义¡±的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

通假字产生的原因通假字或者是由于古人在写书时为了简便,临时用一个笔划较少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或者是由于不知道有本字或书写时笔误,写了一个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或者是由于书写习惯或师承关系,书写时不用本字而用另外一个与本字音同、音近的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通假字与别字不同通假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写别字不被社会所认可。

意义联系不同古字与今字在字义上有继承关系;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联系。

古今字在意义上的联系今字分担古字的本义(1)古字被引申义占用,另造新字表示本义。

益-溢《吕氏春秋²察今》:“ 澭水暴益。

”益——水从器中漫出——增加、增益——利益州-洲水中陆地。

《说文²川部》:“州,水中可居者曰州,水周繞其旁。

”古代民户编制。

——古代行政区划。

止-趾奉-捧(2)古字被假借义占用久假不归,另造今字表示本义。

队-坠其-箕然-燃莫-暮2.今字分担古字的引申义,本字仍用古字表示,另造今字表示某个引申义。

大太解懈取娶景影反返昏婚3.今字分担古字的假借义,另造今字,表示假借义。

舍¡ª捨采¡ª彩辟¡ª避僻譬历时与共时的区别古今字是历史发展中的历时现象,用古字的时候,今字尚未产生,今字产生以后,今字分担的意义不再用古字。

通假字同一历史平面上的共时现象,通假之时,本字与借字并存。

产生的方式不同古今字产生的方式1.增加形符。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ª¡ª反一返¡°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ª¡ª属一嘱¡°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鸿门宴》) ¡ª¡ª奉一捧(4) 齊師敗績,知伯親禽顔庚(《左传¡¤哀公二十三年》:禽¡ª擒¡ª¡ª俘获;被俘;制伏。

(5)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戚¡ª慼(现已简化成¡°戚¡±)(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知¡ª智见¡ª现、取¡ª娶然¡ª燃、孰¡ª熟2.改变形符(1)说¡ª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2)被¡ª披:¡°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3)唱¡ª倡:¡°今诚以吾从诈自称公子扶苏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3.对古字略加改造成为今字。

母¡ª¡ª毋陈¡ª¡ª阵通假字的产生方式同音通假,即通假字与本字在古代声母和韵母都相同(声调可以不同)而通假。

(1)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ª¡ª政¡ª征(赋税)(古音同属章母耕韵)(2)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ª¡ª蚤¡ª早(古音同属精母幽韵)(3)(惠伯)弗聽,乃入,殺而埋之馬矢之中。

(《左传¡¤文公十八年》)¡ª¡ª矢¡ª屎(古音同属書母旨韵)(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ª¡ª畔¡ª叛(古音同属並母换韵)(唐作藩《上古音手册》)2.音近通假,包括双声通假、叠韵通假、声韵相邻通假等三种方式。

(1)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ª¡ª“惠”和“慧”匣母双声,(2) ¡°河曲智史亡以应¡±(《愚公移山》)¡ª¡ª“亡”和“无”明母双声。

(3)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易²繫辞下》)¡ª¡ª韵部:信(震)、伸(真)(5)愿伯具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ª¡ª¡°倍¡±并母之韵,“背”是旁母职韵,二字声韵相邻注释术语不同通假字用¡°某通某¡±古今字用¡°(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某¡±或¡°某的古字¡±与通假字相关的问题单借和互借所谓单借,是指甲能借乙,乙不能借甲。

伸¡ª¡ª信;背¡ª¡ª倍。

¡°信¡±通¡°伸¡±。

伸直,伸长。

《易¡¤繫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所谓互借,甲字和乙字可以互相替代。

A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报任安书》)¡ª¡ª¡°以¡±通¡°已¡±B.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

(《汉书¡¤文帝纪》)¡ª¡ª¡°已¡±通¡°以¡±A.《战国策²赵策一》:“今有城市之邑七十,願拜納之於王,唯王才之。

”——“才”通“裁”B.《战国策²燕策一》:“ 燕王曰:‘寡人蠻夷僻處,雖大男子,裁如嬰兒。

言不足以求正,謀不足以决事。

’”——“裁”通“才”通假字与被通假字的对应关系从对应字数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一般是一对一关系,也有少数一对多的关系。

¡°辨¡±①《礼记²乡饮酒义》:“不慢不争,則遠於鬭辨矣。

”——“辨”通“ 辯”。

争论;辩论。

②《易²繫辞下》:“《復》,小而辨於物。

”——“辨”通“ 徧”。

遍及;周遍。

③《荀子²臣道》:“故因其懼也而改其過,因其憂也而辨其故。

”——“辨”通“變”。

王念孙《读书杂志²荀子五》:“辨讀爲變,變其故,謂去故而就新也。

”④其于宗庙朝廷,辨辨言,唯谨尔。

(《史记²孔子世家》)——形容言语明白流畅。

《论语²乡党》:“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以上一个通假字代替多个本字)一个本字,也可由多个通假字替代相如度赵王以诈,详为予赵城。

齐王怪之,固不敢饮,洋醉,去。

(《史记²吕后本纪》)通假字的辨别碰到按本义、引申义在句子中讲不通的字,又不是六书的假借,就可能是通假字。

确定某字为通假字之后,从与之古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中,寻找哪一个字的意义放在这里可以解释得通,这个字就可能是其本字。

《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说文》:女嫁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