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汉字的构造,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

(2)為假借義造新字。古字表本義,今字表假借義。 為假借義造新字。古字表本義,今字表假借義。 采——彩:采的本義是摘取,《詩·豳風·七 ——彩:采的本義是摘取,《 豳風· 月》:“春日遲遲,菜蘩祁祁。”又假借表“彩 色”義,《禮記·月令》 色”義,《禮記·月令》:“命婦官染采。”鄭 玄注:“采,五色。”此義後作“彩”。 ——避 辟——避、闢、譬、僻:“辟”本指法制,又假 借來記錄“躲避”、“開闢”、“譬如”、“乖 僻”等詞,後為假借義新造專字。 以及如舍捨等 以及如舍捨等 。 王筠在《說文釋例》 王筠在《說文釋例》中稱為本義另造後起字為累 增字,為引申或假借義另造的字為分別文(即分 別字)。
2.廣義異體字: 廣義異體字: 裘錫圭:一般所說的異體字往往包括只有部分用 法相同的字。嚴格意義的異體字可以成為狹義異 體字,部分用法相同的字可以稱為部分異體字, 二者合在一起就是廣義的異體字。 李 榮:“異體字就是功用相同、形體不同的字。 異體字有各種不同的情況……有的異體字功用完 異體字有各種不同的情況……有的異體字功用完 全相同。……有的異體字用途有寬窄之分。” 全相同。……有的異體字用途有寬窄之分。” (《文字問題》,商務印書館,1987) 文字問題》 商務印書館,1987) 屬於廣義異體字中的所謂部分功能相同的異 體字如:1955年公佈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 體字如:1955年公佈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 中的“雕”字一組又精簡掉的“鵰”、“彫”、 “琱”、“凋”四個異體。
古書中的用字
——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 ——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繁簡字 古今字
一.古今字 (一)含義 古今字, 古今字,是指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 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在前的叫“古字” 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在前的叫“古字”, 在後的叫“今字” 在後的叫“今字”。 古今字是一種歷時 的同詞異字現象。 的同詞異字現象。 (二)古今字形成的主要原因 上古漢字數量少, 上古漢字數量少,一個字往往兼表數 為了區別不同的用法, 詞。為了區別不同的用法,就常以原字為 基礎加以改造造出新字, 基礎加以改造造出新字,來分擔原字的某 些義項。 些義項。 箕畚)——箕 古今字) 其(箕畚)——箕(古今字)
古书中的用字

(一)本无其字的“假借”
1、什麼是假借?
《說文解字》云:“假借者,本無其字,依 聲托事,令長是也。” 語言中某個詞要進入書面語卻沒有現成的書 面符號(本無其字),就用一個已有的音同音近 的字來代替(依聲讬事),因此就產生了以一個 字形記錄幾個詞的假借現象。
朱駿聲認為許慎所舉的例字不當,直接換成 “‘朋’、‘來’是也”。
• 不同點: • 1、假借無本字,通假有本字,並且,“本 字”概念不同。 • “假借無本字”的“本字”是“表示本 義的字” ,是為探討字形與意義而設的。 如“難”從“隹”,本義是鳥,但文獻中 借用表示“困難”這一意義。 • “通假有本字”的“本字”是“本來應 該用的字”,是相對於通假字而言的。 “本來應該用的字”,可以用它的本義, 也可以不用它的本義。
• 2、本無其字的假借可能催生新字——為分 化假借而另造新字,本有其字的假借(即 “通假”)則無論直接、間接都不催生新 字,僅是在句子中用音同、音近字來替代 另一個字的用字現象。
二、古今字
(一)什麽是古今字?
某個多義字的幾個意義中,有一個意義或幾 個意義後來用另一個字記錄,原來的這個多義字 與後來的另一個字組成一對古今字。産生在前的 叫古字,産生在後的叫今字。一般解释为“×後 來寫作 ×”。
①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說文》:“畔,田界也。”句中“畔”代 替了“叛”,表示背叛意,故“畔”是通假 字,“叛”是本字。 ②(蘇)秦狀有歸色。 《說文》:“歸,嫁女也。”引申爲還家 等義。句中“歸”代替了“愧”,表示慚愧 意,故“歸”是通假字,“愧”是本字。 ③《史記》:“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句中“蚤”代替了“早”字。“早”為本字, “蚤”是通假字。
(三)今字的字形特點 今字產生之後,它在字形上與古字的聯繫有 四種情況: 1、今字以古字為聲旁、添加有區別意義作用的形 旁而構成的形聲字。 如:“責/債”、“衰/蓑”、“取/娶”。 2、今字以古字的聲旁為聲旁,改變古字的形旁而 構成的形聲字。 如:“赴/訃”、“張/脹”、“謝/榭”。 3、今字完全新造,與古字形體沒有聯繫。 如:“亦/腋”、“蘇/甦”。 4、對古字的筆劃稍作改造以成今字。 如:“母/毋”、“巳/已”。
汉字的构造

汉字的构造古人分析过去的汉字,归纳出了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这就是传统所谓“六书”。
这种排列次序反映出汉字产生和孳乳的一般规律,也即由简单的象形到复杂的会意,继而发展到形声、假借、转注。
简而言之,就是由简单到复杂。
按一般说法,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而假借、转注则为用字之法。
造字之法,即不另造新字,而是利用原有的字,赋予它新的意义,这就是假借字。
因此,假借字是用字之法。
关于转注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由于许慎的定义就含混不清,所以前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象形字象形,就是把实物的外形按轮廓勾画出来,文字就像实物的形状,以形示义,使人一看便知道它表示什么。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画成其物”就是把这个字所标志的对象的形貌画出来,“诘诎”意思是弯曲。
随体诘诎就是随着物体的形貌,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图画的特征逐渐减少,符号作用日益加强。
一方面,它作为文字必须同语言中的词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作为造字的方法,它又必须是符号化了的,必须把住对象的形貌特征,以简便的笔画勾勒出来。
因此象形字的突出特征在于:用极简练的线条描摹对象的形貌特征,构成一个具体的意符。
2.指事字指事就是用“指点”之法表明意义。
许慎对“指示”是这样解释的:“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字所标志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本来无形可像,因此只能用点划符号来表示意义,称为一个抽象符号,无法确指它代表什么。
因此,指事字的突出将征是用点划符号的形态、位置变化的方法,构成一个抽象的意符。
指事字有下列三种情况:1)用纯粹的抽象符号来“指事”。
如:一、二、三、上、下。
这些字不代表任何具体事物的抽象的线条构成的是纯粹的符号性质的文字。
2)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示符号,表示所指的部分是什么意义。
例如:“末”,即在木的顶端上加上指事符号一短横,表示它的意义是树梢。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中的用字1、古书中的用字四种常见的用字现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
1)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古今字成因---一字多义,爲了书面上有所区别,人们就造出新字来分担古字的记词任务,以求达到一字一职同源分化所谓同源----是指某几个词具有相同的语源,词义之间有联系,有引申关系。
奉——捧贾——價昏——婚坐——座禽——擒止——趾道——導包——胞原——源益——溢受——授北——背见——现文——纹臭——嗅同音假借何——荷要——腰戚——慼孰——熟卒——猝采——彩免——娩顷——倾解——懈申——伸尝——嚐县——悬2)异体字----读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3)通假字---- 通假字包括本字与借字。
古书里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义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通假字。
通假的基本原则------同音替代音同音近是用字通假的必备条件,没有这个基本条件。
识别古书中的通假字,可分别从音、义、形、证(例证)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4)繁简字----简化字与其所对应的繁体字合称繁简字。
★5)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比较项目古今字通假字从出现时间上看“历时”现象,古字和今字不是同时并存的“共时”现象,通假字和本字是同时并存的。
从字型上看古今字之间往往有一些联系通假字和本字之间没有联系6)通假与假借的区别古书用字歧异的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是不同的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也卽本字;而假借字则不存在本字的问题通假字的存在说到底是一种写同音别字的现象7)古今词义的异同①、范围上的差异(Ⅰ)词义扩大(菜) (Ⅱ)词义缩小(宫)(Ⅲ)词义转移(汤)②、色彩上的差异(Ⅰ)褒贬色彩不同(爪牙)(Ⅱ)轻重色彩不同(诛)练习:㈠辨析下列詞語的古今變化:去、勤、勸、河、睡、子、禽、穀、瓦、聞、恨、謗、賄、誅、怨、妃㈡说明下列各词的句中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第二节 古书中的用字

第二節古書中的用字由於漢字的歷史悠久,使用人數眾多,特別是為了適應交際的需要等原因,致使一些漢字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形體,歸結起來,主要有三種情況,即古今字、異體字和繁簡字。
此外,在上古時期人們還常常書寫別字,即所謂通假字。
無論是古今字、異體字和繁簡字,還是通假字,都會給我們閱讀古書帶來麻煩,需要認真學習和掌握。
一、古今字古今字从狭义上说,是對前代數詞或數義共用的統用字與後代為了區別而另造的分化字的合稱。
从广义上说,凡是记录某一词义的先后出现的不同形体的字都可以叫古今字。
以下所说的古今字是指狭义的古今字。
古、今的時間界線是相對的,時代較早的字叫“古字”,時代較晚的字就叫“今字”。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誼字下指出:“古今無定時,周為古則漢為今,漢為古則晉宋為今,隨時異用者謂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為古字,小篆、隸書為今字也。
”一般來說,古字兼有多個詞或多個義項,今字分擔的只是古字所記錄的詞或義項中的一部分,古今字之間不能劃等號。
古今字產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種情況:(一)为将兼詞从字形上区分开。
例如:①《莊子·說劍》:“夫子休就舍。
”②《管子·任法》:“舍法而任智,故民舍事而好譽。
”例①中的“舍”為“客舍”,例②中的“舍”為“捨棄”。
“客舍”、“捨棄”本是兩個詞,同由“舍”記錄,後來人們為“捨棄”一義另造了一個區別字“捨”,舍、捨即構成古今字。
(二)为使引申義独立成词。
例如:①《桓公十三年》:“宋多責賂于鄭。
”②《戰國策·齊策》:“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文收責于薛乎?”例①中的“責”為“索債”,例②中的“責”為“債務”。
“索債”、“債務”屬於引申關係,後來人們為“債務”一義另造了一個“債”字,責、債即構成古今字。
(三)为使假借字与本字在形体上区分开来。
例如:①《韓非子·王蠹》:“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
”②《莊子·大宗師》:“哭泣無涕,心中不戚。
古 代 汉 语(五)古书中的用字

然-燃 本义是燃烧, 假借为代词、连词或者词尾。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 学》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 ➢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战国策·赵策三》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若火之使然,泉之始达。《子·公孙丑上》
其-箕 本义是畚箕, 假借为代词或者语气助词。
通用的形体不同的字。
2、异体字的构成情况
1)结构方式不同
泪-涙 岳-嶽 岩-巗 淼-渺
2)偏旁位置不同
和-咊 秋-秌 峰-峯 群-羣 期-朞 鞍-鞌
3)声符不同 綫-缐 裤-袴 洩-泄
掩-揜 猿-猨 粮-糧 4)意符不同
睹-覩 暖-煖 瓶-缾 辉-煇 嘆-歎 绔-袴
(四) 繁简字
1、定义
繁简字是从笔画的多少来区分一个词 的不同书写形式,笔画多者叫繁体, 笔画少者叫简体。
隹--唯 表示鸟义。后来假借为语气词“唯”。 “辟”这个字,《说文》:“法也。从卩,从 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原来, “辟”是个会意字,由“卩、“辛”、“口” 三部分组成。本义是“法”,如《诗经·大 雅·板》:“民之多辟,无自立辟。”但在古代、 特别是先秦著作中,“辟”经常借作他用:
①《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 君。……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古书中的用字
古书难读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古书用字情况复杂,即同一个 词常有不止一个的字形来记录它。
本节介绍的假借字、古今字、 异体字和繁简字,就是古书常见 的四类用字现象。
(一) 假借字
1、定义 古书里的用字,如果所记录词义不是该
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产生原因
在古籍中不用其义,只用其音。 3、识别条件
古书中的用字

5.偏旁位置不同 够——夠 和——咊 峰——峯 鞌——鞍 裏——裡 棋——棊 6.省形或省声 星——曐 雷——靁 累——纍
(四) 繁简字
简化字与其所对应的繁体字合称繁 简字。 汉字简化的历史十分悠久。从甲骨 文时代起历代都有汉字简化的现象。 这里所说的简化字,有其特定的含 义。即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 《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
今字产生的方式: 1.以古字为基础,增加具有表意作用 的形符。 然——燃 奉——捧 队——坠 受——授 坐——座 其——箕 2.以古字为基础,增加具有表音作用 的声符。 自——鼻 晶——星 食——飼
3.改换古字的形符 说——悦 赴——讣 唱——倡 5.完全改换字形 伯——霸 身——娠 6.对古字略加改易 陈——阵 不——丕
古书中的用字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 之间有密切关系。但是由于汉字拥有 几千年的历史,在它们的不断发展变 化之中,同词异字或同字异词的现象 大量存在。这就给大家阅读古书,辨 别词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古今字
这一术语最早见于东汉学者郑玄对儒家 经典的解释中。 《礼记· 曲礼下》:“予一人”,郑注:
古今字与它们所记录的词义的关系 1.古字记录本义,今字记录引申义。 支——肢 解——懈 知——智 2.古字记录本义,今字记录假借义。 牟——眸 采——彩 景——影 3.今字记录本义,古字记录引申义或 假借义。 然——燃 益——溢 亦——腋 要——腰 段——锻 自——鼻là),臘祭。简化为“腊” 腊(xī),小动物整体干肉。 同音替代字 : “後”简化为“后”(君王) 两个以上的字共简为一形: 钟:鍾(一种容器)、鐘(钟鼓)
“余、予,古今字。”
汉字的造字与用字

三、汉字形体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章草)—— 楷书——草书(今草、狂草)——行书(行楷、行草) 甲骨文:上古时期的古人刻写在龟甲 与兽骨上的文字。 金 文:古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也叫钟鼎文 。
篆 书: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人创造的笔画圆转的汉字 形体。秦统一之前的篆书称为大篆,秦统一之后经过李 斯等人改革而推行的篆书称为小篆。 隶 书:两汉时期通行的标准的汉字形体即为隶书。 其特点是笔画方折,字形成“八”字分散,毛笔的运笔 痕迹比较明显,而且几乎完全丧失了原始汉字的图画 性。
2、指事 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纯符号的指事字:上、下 象形字上加符号的:亦、本、末 3、会意 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武信是也。” 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 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其意义的造字法。 例如:步、逐、鬥、莫、牧 4、形声 许慎:“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造字,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 类别。 例如:杞、问、物、江、裏
5、转注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说文》:“考,老也。”又:“老,考也。” 6、假借 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我:《说文· 我部》:“我,施身之谓也。”按,许慎之说非。李孝 定《甲骨文字集释》:“契文‘我’象兵器之形。以其柲(按:字音bì , 古代兵器的柄)似戈,故与戈同,非从戈也。……卜辞均假为施身之谓 之辞。” 其:《说文· 箕部》:“箕,……其,籀文箕。”段玉裁注:“按经 籍通用此字为语词。”据此,“其”字本是籀文“箕”字,假借为语气 副词和代词。 之: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卜辞从止从一,人所之也。 《尔雅· 释诂》:‘之,往也。’当为‘之’之初谊。”按:“之”训 “往”,上古典籍中常见,如《孟子· 梁惠王上》:“牛何之?”但上古 典籍中用以表示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用法则是假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酒酣,高祖击筑。《史记· 高祖本纪》 築室反耕者。《左传》
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 后得幸,前后死,及三男更死,故孝景 得立。《史记· 孝景本纪》
仆夫悲余马怀兮。《离骚》 隔篱呼取尽餘杯。(杜甫诗)
⑵ 音义不同的替代。古代音义完全不同 的两个字,简化后用一个代替另一个。 适(kuò南宫适) ← 適(往;适合) 叶(xié协音,协韵) ← 葉(树叶) 术(zhú白术,苍术)← 術(邑中道) 宁(zhù贮积) ← 寜(安宁) 祇(qí 地神)在特定意义上没有简化,祇 (恰好,仅仅)则简化为只。 祷尔于上下神祇。(论语· 述而) 胡适我梁,祇搅我心。(诗· 何人斯)
• 生動形象的甲骨文字:
鹿
龜
子
亦
鼎
酉
及
拯
三、汉字的形体演变
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 ★ 刻写在用于占卜吉凶的龟甲兽骨上的甲骨 文。线条性笔画。比较草率,日常用。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商代金文。浓厚的图画 性和原始性。有很多笔画是块面构成。 西周金文:线条的平直化和块面的线条化。 ★秦始皇命李斯将史籀大篆略加省改,作为 规范文字,即所谓小篆。秦代官方用篆书,日常 用秦隶(草率的篆书)。 ★西汉中:汉隶。 草率的隶书→章草,行书。 ★魏晋间:楷书(真书)。
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王筠,朱骏声, 桂馥。(说文解字注;说文释例、说文句读;说文通训 定声;说文解字义证)近人丁福保将历代成果集 为《说文解字诂林》,规模宏大。 六书分析汉字从不同角度:象形、指事、会 意、形声四书是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 的不同结构类型,而转注和假借则是从历史 的角度揭示出汉字孳生发展的两种方式—— “四体二用”。
• 会意字 及朝轰暴祭 步 逐鬥莫牧 现代的会意字:甭 歪 尖 孬 夯hāng
•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一般都是象形字、指 事字,也有的是会意字:沫—象形加指事。 苫shān—象形加会意。占,从卜从口。
• 据蒋善国《汉字的组成和性质》一书统计, 《说文》所收9353个字有: 364个象形字,占4%。 125个指事字,占1%多一点。 1167个会意字,占12%多一点。 7697个形声字,占82%。
转注:将原字作为部首(形符),加上不同的声 符构成新字。这是形声字大量增加的一个渠道: 身/躬 走/趋 民/氓 舟/船
假借是用字之法,语言中的词没有造新字去纪录, 而是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现成的同音字去表示。不用造字来满足 用字的需要,控制了汉字数量的增长,同时, “依声托事”,使语言中语音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我 耳 自 其 莫
古书中的用字:古今字 通假字 异体字 古今字:同一个词用两个不同的字来表示, 时间上一个先,一个后,先的是古字,后的 是今字,古字有一义跟今字一样。 特点: 字形上,古今字之间绝大多数有形体相 承的关系,今字是在古字基础上增加形符或 改换形符而成。
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黄昏 婚姻 取妻如之何? 捕 拿取 娶妻 三日不怠,三日不解。
的词的意义并不对等.
异体字和通假字的区别: 两者都是共时的概念.但通假字的本字和借 字不必有意义上的联系,只要音同音近即可; 而异体字必须音义全同.
繁简字:繁体字和简化字,是以笔画多少来划分 的。 1956年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 1986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共有简化字 2235个。
形声字形符和声符的表示法,在《说文》 中大致有四种情况: ① 形符表意,声符表音。“从某,某声。” 桔 桔梗,药名,从木,吉声。 饭 从食,反声。 ② 声符表声兼表意。“从某,从某,某亦 声。”(《说文》大概收入四百多个。会意兼形声字) 阱 陷也,从阜,从井,井亦声。 芬 草初生其香分布,从丱,从分,分亦 声。
象形文字:有固定的概念(字义)和读音,线条 简略,是形象化的符号。 原始的记事图画:画一件事物来帮助记忆,还没 有固定的概念和读音。 (具有形象的事物,动物)
象形 描画事物的形状来表现字义。这种描画并不 要求很细致形象,只要求把特点描写出来。 指事 用记号(指事符号)指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 法。① 难以描画出来的事物。② 抽象的概 念。最基本的两种情况: ⑴ 纯粹用指事符 号。⑵ 在已有的象形字上加上指事符号。
解开 分解 调解 消除 理解 松懈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完毕 究竟 竟然 国境
反复 违反 返回
失其所与,不知。《僖公· 三十年》
知道 知遇 知识 智慧
济北王侍者韩女病要背痛。
腰 半路拦截 要挟 要领
辟/避 舍/捨 共/供 责/债 贾/價 益/溢 要/腰 禽/擒 秦伯说,与众人盟。(兑) 陈述 言论 劝说 喜欢 主父定死,乃发丧赴诸侯。 趋往 奔赴 讣告 敛/殓 创/疮 踞/倨 没/殁 亦/腋 身/娠 吕/膂 形体完全改变。
•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汉书· 冯唐传》) 王先谦补注引刘颁曰:“良说者,甚喜也。” •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 使道。((《左传· 子产不毁乡校》)導)
意义上,今字分担古字的一义。 由于声符相同,语音相同或相近。 原因:字较稳定,语言中的词较活跃, 造成早期一字写多词、字多兼职的现象, 代表两种以上的概念,后来造出新字承 担其中的意义,古今字就产生了。
二、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 (一)形声字的结构形式 ▴ 形符和声符通常的位置: 左形右声:江棋 左声右形:攻期 上形下声:空箕 上声下形:汞基 内形外声:辩问 内声外形:阁裹
▴
形符和声符反常的位置:
锦钦—金 钊到—刀 和—禾 孟—皿 筑笃竺——竹
视祁—示 冯—仌
▴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 ⒈声符偏于一隅
莫→傍晚。否定性无定代词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
莫春者,春服既成……
豆→ 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脚盘 。 豆类植物的总称 觞酒豆肉箪食。(《国语· 吴语》) 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四 豆为区。(《左传· 昭三年》)
叔→尗,豆也,像尗豆生之形也。(说文) 排行第三的:伯仲叔季 泛称父辈的男性 汉代以前,大豆称“菽”。用手去拾尗, 就是“叔”,加个草字头,便是“菽”。大 概秦汉之际,“豆”取代“菽”,因两字古 音相近,舌头舌上不分,引起通用而后取代。
有时候,位置不同,是不同的两个字: 猶 ≠猷 棗 ≠棘 有些是意义完全不同的通假字:修/脩 雕/凋/彫 三种用字现象从意义上来比较: 古今字——只有某一项意义相同。 通假字——字义之间毫无联系。 异体字——意义全同,声音用法全同, 只是形体不同。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
1 古今字是历时现象,通假字是共时现象.
2 古今字是文字创制时有目的的分化,联
系确定;通假字是同音字的临时借用,联 系不固定.
3 古字和今字在字义上有继承关系;通假
字的本字和借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联系.
异体字和古今字的区别:
异体字是一个共时的概念,指同一个词的不
同写法,任何情况下可以互换;古今字是一个
历时的概念,文字分化后,古字和今字所代表
汉字的构造
一、六书说
六书:汉代学者分析小篆的形、音、义而归纳出 来的同汉字有关系的六种原则——象形,指事, 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叙》:指事,象形,形声, 会意,转注,假借。并且首为定义,举出实例。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 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 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 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说文解字· 叙》
⑶
两字共简为一形。两个意义不同的 字用同一个简化新字代替。 钟 ← 鍾(容器)鐘(钟鼓) 历 ← 曆(历法)歷(经历) 脏 ← 臓(脏腑)髒(肮脏) 复 ← 復(反复)複(复杂)
▲
寤/牾 无/毋 阙/掘 假借义跟本义无关。
假借分两种情况: △本无其字的假借,即“六书”中的假借,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孰莫而来 △有本字的假借,即通假。本有其字,写 书的人写了另一个音同音近字来代替。 原因:●求简便(趋简),用笔画较简单 的同音字来代替。 ●一时的疑误(讹误,别字)
异体字:两个字的音义、用法全同,只是形体不同, 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异体字的形体差异有四种情况,(原因): ⑴ 造字法不同: 会意 形声 凷 塊 埜 野 磊 磥 馽 縶 ⑵ ⑶ ⑷ ⑸ 形符不同:懽/歡 溪/谿 声符不同:他/佗 蚓/螾 形符声符都不同:村/邨 剩/賸 偏旁位置不同:稾/稿 胷/胸
③
声符由某一个字省掉一部分充当。 “从某,某省声。” 茸 草丛生貌,从丱,聪省声。 炊 爨也,从火,吹省声。 形符由某一个字省掉一部分充当。 “从某省,某声。” 亭 从高省,丁声。 考 老也,从老省,丂声。
④
会意字和形声字都是合体字,区别: 形声字由表意和表音两部分构成,有表 音成分; 会意字合成的成分都是表意,无表音成 分。
会意
把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合起来,它们的形体或 意义相关联,而构成一个新字新义。
形声
根据事物的意思取个名称,然后用另一个读音 相同或相近的字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指由形符 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字,形符表义,声符表音。
转注
生曰父,死曰考。
两个字部首相同,意义相同,可以互相解释。 假借
本来没有那个字,借用已有的形音寄托一个新 词新义。
通假字:古代汉语书面语里音同音近字的通用
和假借。两字同时存在,在本字见存的情况下, 古书中不用本字而用同声字。 特点:
▲
借字和本字同音或声音相近。
公何不蚤告我。《史记秦皇纪》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之死矢靡它。《诗鄘风柏舟》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周易系辞下》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