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教案设计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赤壁之战》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赤壁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大意,分析赤壁之战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1.3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学会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赤壁之战的惊心动魄,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3.2学习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英勇、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分析赤壁之战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1.3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教学难点2.1理解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
2.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赤壁之战的背景。
1.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赤壁之战吗?它发生在哪个时期?双方的主要将领是谁?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用笔标记出生字词,查字典或询问同学。
3.课堂讲解3.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课文内容,分析赤壁之战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3.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战略战术。
4.小组讨论a.赤壁之战中,曹操、周瑜、诸葛亮等人物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b.你认为赤壁之战中,哪一方的战略战术更为高明?为什么?5.课堂小结5.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表现的英勇、智慧、团结等精神品质。
6.课后作业6.1抄写本课生字词,并组内互相检查。
6.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赤壁之战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赤壁之战的内容和战略战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但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课后作业的布置,既能巩固课堂所学,又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赤壁之战》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赤壁之战》教案三篇篇一教学要求: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理清课文的条理。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习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习。
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赤壁之战》,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
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看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讨论分段。
(按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落。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2)理解“调兵遣将”,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3)让学生谈谈对“隔岸相对”的理解。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赤壁一战的起因。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能够解读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英勇斗争的精神;(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作品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把握;(3)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2)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哲理;(3)对学生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品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并提出问题;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魅力;5. 比较教学法:对比其他作品,分析《赤壁之战》的独特之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赤壁之战》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并提出问题;3.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品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5.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魅力;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7.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和拓展性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3. 知识点掌握: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4. 语文能力:通过写作、翻译等实践活动,评估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5. 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小学四年级语文《赤壁之战》的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赤壁之战》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认识曹操、周瑜、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过对故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学习生字词。
2.教学难点:分析曹操、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故事中的智慧与勇敢。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对诸葛亮有什么印象呢?(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发生在《草船借箭》之后,这个故事就是《赤壁之战》。
请大家猜一猜,赤壁之战的背景是什么?2.自读课文(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节奏。
(2)边读边思考: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述了什么内容?3.学习生字词(1)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并在小组内交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重点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4.分析故事情节(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2)教师根据学生的复述,引导同学们分析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结果。
5.分析人物形象(1)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2)教师引导同学们分析曹操、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6.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从《赤壁之战》中得到的启示。
7.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赤壁之战》,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战争的智慧与勇敢。
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品质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有智慧、有勇气的人。
四、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2.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不少于200字。
五、板书设计赤壁之战起因:曹操进攻东吴,东吴求救于刘备经过:诸葛亮献计,周瑜指挥作战结果:东吴大胜,曹操败走华容道人物形象:曹操:阴险、狡诈周瑜:智谋、勇敢诸葛亮:智慧、谋略六、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和东吴的关系是怎样的吗?生:曹操想统一天下,所以进攻东吴。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篇一:赤壁之战教案(整理版)】《赤壁之战》教学设计设计依据]《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这场战斗的前因后果,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是本课的重点。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从课文读开去。
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会理性地思考战争结果,培养对古典名著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对历史文化的欣赏和积淀。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理清按事情发展的叙述顺序,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
4、积累描写战争、江水、东南风的精彩词句。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战争,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热情。
2、培养学生对历史战争、历史人物的看法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体会作者描写的顺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
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战争,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生字,读写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战役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和结果的叙述顺序。
4、积累描写战争、江水、东南风等精彩词句。
2、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感受战争画面。
1、师:同学们,让我们放松心情,来美美地欣赏一首歌曲吧!它的名字叫《滚滚长江东逝水》。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悲壮的画面,豪放的旋律,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
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在眼前飞扬;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在心间荡漾。
让我们淌过翻滚的长江水,走进历史的天空,去了解一场著名的战役吧
《赤壁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意义。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赤壁之战》课文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3. 教学难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思想内涵的把握三、教学准备:1. 教材:《赤壁之战》课文2. 参考资料:关于《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文学作品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回答相关问题。
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讨论其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意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思考深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评估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的思考深度。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赤壁之战》中的具体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赤壁之战》的大致内容。
2. 第二步:课堂上,先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3. 第三步: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学语言的魅力。
4. 第四步: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人物形象。
八、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写一篇关于《赤壁之战》的读后感。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分析赤壁之战中各方的战略战术,培养学生的军事思维。
3、引导学生探讨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4、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研读,增强对古代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赤壁之战的主要过程和关键事件。
(2)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的战略布局和战术运用。
2、难点(1)对文言文史料中战争描写的理解和分析。
(2)从历史的角度客观评价赤壁之战的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让学生对战役有初步的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各方的战略战术,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研读相关的文言文史料,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关三国时期的影视片段或展示一些三国人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国时期有一场非常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场战役。
”2、知识讲解(1)历史背景介绍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统一北方,势力大增。
而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势力逐渐壮大。
孙权占据江东,也有一定的实力。
曹操企图一举统一全国,于是挥师南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
(2)战争经过详细讲述赤壁之战的经过,包括曹操的军队数量、进军路线,孙刘联军的应对策略,如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庞统献连环计等。
重点讲解赤壁之战中的关键战役,如火烧赤壁,让学生了解孙刘联军是如何以少胜多,击败曹操大军的。
(3)战争结果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退回北方。
孙刘联军取得了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获胜的原因有哪些?(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赤壁之战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赤壁之战 教案教学设计_5

赤壁之战教案教学设计17赤壁之战学生视角本课是《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故事,是人所共知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共享这一名篇无疑是快乐的。
难点课文是如何将这一复杂的事件描述得引人入胜的?教师思考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的。
它生动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针对曹军的弱点,采用火攻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
课文按战争起因、战前双方准备、火烧赤壁的经过、高潮、结局这一顺序来写,条理清晰,层层推进,环节之间衔接紧凑。
基于这一分析,教学时可采用顺序和逆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打破逐段讲读的常规,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明确文章的写作顺序,然后进行复述,从而实施由繁到简、由简到繁的语言训练。
重点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
设计特色以画促思化难为易信息资料1.《三国演义》中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2.关于周瑜的全面评价性文章。
[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彼知己,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明确写作顺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一、品味歌词,导入新课师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要求同学们听后抒发感想。
师借其中的重点句点拨提升学生的认识看法,使学生体会到三国人物的雄心壮志,并对他们的雄才伟略产生敬慕之情,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找出教学与生活的切合点。
)二、通渎全文,扫清学习障碍1.速读,如每分钟一千字,强化效率感,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短时间内掌握主要内容。
(进一步巩固速读的阅读方法,增强它的实用性。
)2.精读。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借助工具书解决,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交流及进一步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 要求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并能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具体语言环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不同之处。 3.能学习运用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合并起来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 难点
1.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懂得利用天时、地利、人和,扬长
避短。 2.能学习运用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合并起来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赤 壁 之 战 2却说曹操在大寨中,与众将商议,只等黄盖前来投降的消息。当日东南风起甚紧。[①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程昱(yù)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操笑曰:
“冬至前后,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3[②这两句话表现出曹操怎样的性格特点?]军士忽报江东一只小船来到,说有黄盖密书。操急唤入。其人呈上书。书中诉说:“周瑜关防得紧,因此无计脱身。今有鄱(pó)阳湖新运到粮,周瑜差盖巡哨,已有方便。好歹杀江东名将,献首来降。4只在今晚二更,船上插青龙牙旗者,即粮船也。”[③你知道黄盖为什么要带粮船“二更来降”吗?]操大喜,遂与众将来到水寨中大船上,观望黄盖船到。[句导读:“大喜”表明曹操已经中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黄盖写信骗曹操,曹操大喜等待黄盖来降。 5且说江东,天色向晚,周瑜斩了曹操派来诈降的将领蔡和,用血祭旗毕,便令开船。黄盖
在第三只火船上,独披掩心,手提利刃,旗上大书“先锋黄盖”。盖乘❶一天顺风,往赤壁进发。是时东风大作,波浪汹涌。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操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6[④“大笑”一词表明什么?]忽一军指说:“江南隐隐一簇帆幔(màn),使
风而来。”操凭高望之。报称:“皆插青龙牙旗。内中有大旗,上书先锋黄盖名字。”操笑曰:
1 知识点详解 ☜ 2 ①点明了事发前的风向、风力,形象地写出了东南风之大。为下文描写赤壁之战时船借风力,势如箭发作好铺垫。 3 ②曹军营寨在江的北岸,周瑜的军队在江的南岸,此时刮起东南风,若周瑜实施火攻,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程昱要曹操小心,可曹操却不屑一顾,由此可见曹操的傲慢轻敌。
4 ③黄盖带兵士和粮草来降,表面上表示有投降的诚意,实际上是为在船里装火药打埋伏,使曹操不起疑心。“二更来降”,是为靠近曹营点火创造条件,因为天黑不易被发现。 5
❶乘,在这里读chénɡ。 6 ④表明曹操自恃兵力强大,过于自负,过于轻敌。 “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来船渐近。程昱观望良久,谓操曰:“来船必诈,且休教近寨。”操曰:“何以知之?”程昱曰:“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tǎnɡ)有诈谋,何以当之?”7[⑤这句话写出了程昱怎样的性格特点?]操省❷悟,8便问:“谁去止之?”文聘(pìn)曰:“某在水上颇熟,愿请一往。”9言毕,跳下小船,用手一指,十数只巡船,随文聘船出。聘立于船头,大叫:“丞相钧(jūn)旨:南船且休近寨,就江心抛住。”众军齐喝:“快下了篷!”言未绝,弓弦响处,文聘被箭射中左臂,倒在船中。船上大乱,各自奔❸回。南船距操寨止隔二里水面。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❹天。10[⑨黄盖为什么在距曹营二里处点燃小船?]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句导读:黄盖近距离点火,使曹操措手不及,悔之已晚。这几句话生动地描绘了火攻的壮观场面,说明了火攻的威力。] 段导读:第2自然段讲黄盖借助东风,实施火攻。 曹操回观岸上营寨,几处烟火。黄盖跳在小船上,背后数人驾舟,冒烟突火,来寻曹操。11[⑩“跳”“冒烟突火”这两个词的作用是什么?]操见势急,方欲跳上岸,忽张辽驾一小脚船,
扶操下得船时,那只大船,已自着了。张辽与十数人保护曹操,飞奔岸口。黄盖望见穿绛(jiànɡ)红袍者下船,料是曹操,乃催船速进,手提利刃,高声大叫:“曹贼休走!黄盖在此!”操叫苦连声。[句导读:从“叫苦连声”中可以看出曹操无比懊悔的心情。]12张辽拈(niān)弓搭箭,觑着黄盖
较近,一箭射去。此时风声正大,黄盖在火光中,那❺里听得弓弦响?正中肩窝,翻身落水。 段导读:第3自然段讲火烧曹营,黄盖为阻止曹操逃走,受箭伤落入水中。 13却说当❻夜张辽一箭射黄盖下水,救得曹操登岸,寻着马匹走时,军已大乱。黄盖军中将
领韩当冒烟突火来攻水寨,忽听得士卒(zú)报道:“后稍舵上一人,高叫将军名字。”韩当细听,但闻高叫“义公救我!”韩当一听知是黄盖,急忙叫人救起。见黄盖负箭着伤,咬出箭杆,箭头陷在肉内。韩当急为脱去湿衣,用刀剜(wān)出箭头,扯旗束之,14脱自己战袍与黄盖穿了,先令别船送回大寨医治。[⑧韩当救黄盖的过程能够说明什么?]原来黄盖深知水性,故大寒之时,和❼甲堕(duò)江,也逃得性命。15[句导读:黄盖虽然中箭受伤,但仍然沉着冷静,机智应对,并利用自己
水性好的优势“堕江”而保全性命,足见黄盖的机智和极强的应变能力。]
7 ⑤这句话写程昱分析了黄盖投降可能有诈,可见程昱很聪明,善于观察,善于分析。 8
❷省,这里读xǐnɡ。 9
❸奔,这里读bēn。 ❹涨(zhànɡ):是充满的意思。
10 ⑨如果点火过早,曹操容易觉察;如果过迟,火船冲进曹军时,火尚未达到最旺的时候,曹兵就有机会将火扑灭。选在不到二里处点火,是最佳时机。这几句话说明黄盖对点火时机把握得非常准确,更说明他是一个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将。 11 ⑩形象地描写出黄盖及部下的勇猛。 12 ❺那:通“哪”,在这里读nǎ。
13 ❻当,这里读dānɡ。 14 ⑧说明韩当具有遇事不乱,有勇有谋的大将风度。 15 ❼和(hé):是“连同”的意思。 段导读:第4自然段讲曹操虽被救,但大势已去,黄盖中箭受伤后被韩当所救。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讲了火烧赤壁的过程。
当日满江火滚,喊声震地。左边是韩当、蒋钦两军从赤壁西边杀来;右边是周泰、陈武
两军从赤壁东边杀来;正中是周瑜等人的大队船只都到。16[⑨这句话说明什么?]火须兵应,兵仗火威。此正是:三江水战,赤壁鏖(áo)兵。17曹军着枪中箭、火焚水溺者,不计其数。后人有诗曰: 魏吴争斗决雌雄❽,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怎样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讲了赤壁之战的结果——曹军大败。
16 ⑨说明东吴进行这场战争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也说明黄盖的诈降计策非常周密。 ❽决雌雄:比一比高低,定一下胜负。
17 这首诗的大意是曹吴争斗,结果曹军失利,在赤壁损失一空。正是那冲天烈火连成的一片火海,让周瑜以少胜多战胜了曹操。全文以诗作结尾,概括性强,有力地总结了全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相关资料,生字词卡片。 一 谈话导入,交代故事背景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吗? 学生:知道,有的还看过。分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课文,就是节选自《三国演义》的。(板书课文题目) 你了解作者罗贯中吗?你听说过赤壁之战吗? 学生甲:罗贯中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学生乙:我看过电影《赤壁》,讲的就是赤壁之战的事情。 教师出示相关资料。 那么,赤壁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到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 初读课文,做到准确、通顺
1.自由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 (1)《赤壁之战》这篇课文读起来和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本文是古典文学原著的节选,文言词较多,朗读起来比现代白话文要困难些。 (2)朗读时要做到字音准确,句子通顺,有什么方法?(学生交流) ①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②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断句要正确。 ③对朗读困难的句子要多练习几遍。 ④在读人物的话语时,还要注意人物的语气、声调。 3.利用工具书,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生字、新词。 (1)结合生字表学习生字,并注意其读音、写法和意思。 (2)理解词语。 却说:旧小说的发语词,后头往往重提上文说的事。 且说:却说,姑且先说。 诈降:假投降。 良久:很久。 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雌雄:比喻胜负、高下。 4.对朗读困难的句子做到正确断句。 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注意反问句的语调) 是时/东风大作。 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 南船/且/休近寨。 韩当/急为/脱去湿衣。 先令/别船/送回大寨/医治。 5.练习朗读课文。 三 指名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1.指名朗读每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可在每段旁边作简明的批注。 2.同桌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课文叙述的是什么事情? 本文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军八十万大军的故事。 (2)理清文章脉络。 第1自然段:实施计策,黄盖传书愿降;曹操中计,喜接黄盖降书。 第2自然段:亲迎黄盖,曹操兴奋不已;火烧曹营,曹操省悟已迟。 第3自然段:曹操叫苦连声,黄盖追寻曹操,中箭落水。 第4自然段:曹操登岸逃走。 第5自然段:数军合围,曹军伤亡惨重;赤壁鏖兵,周瑜大获全胜。 四 指导朗读,积累词语
1.本课是一个历史故事,读的时候,要娓娓道来,切忌平直无变化,应随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对人物语气的把握,要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读描写火烧赤壁的场面的句子时,读出当时紧张激烈的战争场景。 2.学生熟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1.本课是篇文言文,教师应让学生以熟读、理解课文为主。 2.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让学生表现出一种自主参与学习的良好状态。另外,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同学们谈出自己的阅读见解,与大家交流讨论,这样学生会学得比较实在、有效。 3.教师可安排学生观赏一下电影《赤壁》,这会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帮助。
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并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2.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回到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看看几位英雄人物是怎样斗智斗勇的。 二 细读课文,认识故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