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艺体生历史文化课过关27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合集下载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B.探究天理的途径 D.发明本心
【解析】 本题考查朱熹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分析能力。在
世界本原上,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陆王心学主
张“心即理也”,认为本心即天理。在求理方法上,程朱理学 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 通明“理”;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 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故A、B、D属于程朱 理学不同点。宋明理学的理是指儒家的纲常伦纪,这是其共同 之处,故C正确。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1)世界的本原:“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也”。
(2)认识论:“致良知”或“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 省以求理。
视角2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总之,宋明儒学从理学到心学的发展,体现了文化思
想的继承与发展。心学的提出,表明了儒家思想由客观唯心 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的转变。儒学的发展也反映出儒学在不 断吸取其他思想的有益成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天理
”为核心的观念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程朱 ②求理方法:“ 理学 基本主张 ①天地万物的始源:“理” 格物致知 ”
二程(北宋)朱熹(南宋)
③个人修养准则:“存天理,灭人欲” ④集结四书 发明本心
陆王 心学
①核心主张:心是天地万物的②求理方法:“ 陆九渊 (南宋)

渊源
①思想核心:
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3)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 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 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
”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表解)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表解)


强 调 学 问 陆九渊
目的在于做
王 人,明白做人心学的创立者
道理,并努力
心 实行,主张扫 除细枝末节,
王守仁
学 直奔主题
心学的集大成者
“存天理、灭人欲” 心即理也_,心是世界万 物的本源;“宇宙便是 吾心,吾心便是宇 宙”,发明本心
心外无事、心外无物
致良知
内心反省
致良知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认识论(获得 “理”的途径)

把 儒 家 的 程颢、
忠、孝、节、
朱 义上升到天理 程颐
的高度,形成 理 一套囊括天人理学的开创者
关系的严密思 学 想体系
朱熹
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_是宇宙万物的本 原,先理后物
②指出人伦就是天理。
格物致知 (物皆有理)
修养最高境界也是 “仁”
理气论,理先于气,仁 格物致知 是终极源泉,三纲五常 就 是 天 理 , 是 人 性 最 高 (明道德之善) 境界,格物致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表解)
宋明理学发展的两个阶段 - 理学和心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宋朝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中汲取有益
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将儒家
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
的严密思想体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含义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1.试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区别。

理学是一种既继承孔孟正宗(儒家),又贯通宇宙自然(道家)和人生命运(佛教),并以治理国家为目的的新儒学;广义的理学是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狭义的理学则专指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相同点包括:1.思想来源:二者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新儒学。

2.思想轮廓:二者同属唯心主义哲学范畴,都认为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强调道德修养,以儒家的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从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秩序。

3.地位作用:二者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二者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道德品性、民族性格等起了积极作用。

但同时,二者都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级,压制人的自然欲望,具有相同的消极作用。

不同点包括:1.关于世界本原: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人心之外;“理在先,气在后”,即以客观精神(理)为本,为第一性,物质世界(气)则是前者的表现、产物,属第二性,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个人心中,心是惟一的实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

2.关于求“理”的方法:程朱理学偏重于外在工夫,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理,只有通过“格物致知”、“即物而穷理”,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如“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陆王心学则偏于内在工夫,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容易被私欲侵蚀),通过向内体察,加强道德修养,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干货!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干货!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干货!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中国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分裂之后,进入隋唐大一统时代,逐步建立起以儒家经典为标准开科取仕的科举制度,但当时的儒学已经丧失了过去在孟子、荀子、董仲舒时代的活力,加上道家思想的复兴与佛教传入中国,人们更感兴趣的是“性命之学”(本性与命运),儒家很少探讨这些问题,因此在新的时代需要对儒家经典进行新的注解和探讨。

直到唐朝中期韩愈等人才通过对《大学》和《中庸》做出新的解释来回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他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也就是说“道”经过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传到孔子,直到孟子这里就中断了,现在又接上了。

唐宋时期的儒学其实有三个思想来源:儒家本身的思想来源、佛家思想(禅宗为主)、道教(不是道家,这里主要指阴阳学家的宇宙论)。

这三种思想混杂在一起,需要思想家整合,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到宋代,人们首先发展了儒家的宇宙论,为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奠定了基础,比如周敦颐、邵雍、张载发展出的一系列根据《易传》等儒家经典解释宇宙万物产生以及事物运行的规律,尤其是张载强调的“气”的概念,在后来儒家们的宇宙论和形而上学思想里,越来越重要。

进入北宋到十一世纪下半叶,儒家分为两个学派,周敦颐的两个学生程颢(陆王心学)和程颐(程朱理学)分别是两个学派的创始人。

我们先看一下下面这个故事:据说有一天,西京洛阳的一个名士请二程赴家宴,请歌妓到场为二位程先生陪酒,席间不免有打情骂俏之举。

弟弟程颐心中很不高兴,很快就起身离席,告辞而去。

老大程颢却一直安坐于席,与主人把酒临风,尽欢而归。

第二天,弟弟程颐到哥哥程颢的书房中,谈起昨日赴宴时歌妓打情骂俏之事还非常气恼,并指责哥哥不应该同流合污。

老大程颢却说:“昨日宴会中有歌妓伴酒,我心中却没有歌妓的影子,今天我书房中并无歌妓,而你心中却老想着歌妓的形象。

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字数4776阅读22735评论29喜欢79朱熹朱熹,字元晦,号晦庵。

朱熹生活的年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他早年不支持抗金,后来又主张抗金恢复国土。

至南宋败势已难挽回,他就不再谈论抗金问题了。

(背景)他的理论体系具有这样一个鲜明的特点:鼓吹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他大力鼓吹唯心主义,就是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加强对农民的统治。

并且他还大力宣扬韩愈的道统论,他的哲学成为从南宋到明清的正统的官方哲学。

一、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朱熹的基本观点认为理是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并且是事物的根本,在事物之先。

他所讲的理的内容主要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则,把封建道德标准绝对化、永恒化、神秘化,赋予自然世界以道德的意义,加以条条框框的束缚。

“理在事先”就是朱熹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有点类似与柏拉图的理型-现实论,但是有明显有所不同。

因为他还提出了,虽然每种事物都各有各自的理,但这些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个最根本的整体的理的内容。

他称这个最根本、整体的理叫做“太极”,太极中最主要的是仁、义、理、智这种封建社会的道德规则。

他将仁义理智这些道德属性分别对应春夏秋冬,说成是自然界四时变化的固有规律,强调其永恒的性质。

太极包含万物之理,万物分别完整地体现了整个太极。

太极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万物只是他的分别的整体体现。

他为了说明这个思想,引用了佛教的概念,以“月印万川”类比。

据他所言,理是第一性的,是创造物的根本;气是第二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材料。

截然区分了形而上和形而下。

他认为,从事物来讲,理气是不相离的;但从根源上来说,理在气先。

这是一种逻辑上的在先,而非时间上的在先。

他认为每一具体事物虽然都具有那整个的理,但是各物所禀受的气不同,因而整个的理在各个具体事物上表现出来时,受到气的粹驳的影响,就有偏有全。

“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

”前面一句是说方付与万物之初,理同气异;后一句是说,万物得气之后,理受气影响,表现有昏又明,有开有塞,故理近气异。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7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7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附答案解析】

易混易错点27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错因归纳: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哲学观、修养方式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不到位。

释疑解惑(1)相同点①都承认“理”的存在。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③都强调“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

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2)不同点①程朱之“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而陆王之“心”则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

②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真题突破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由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可知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且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项。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南宋至明代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南宋时,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陆九渊继承了程颢的思想,这就诞生了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程朱即程颐、朱熹;陆王即陆九渊、王阳明。

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目的都是为了存天理去人欲。

南宋朱熹理学的修养方法是以读经书和持敬为主。

所谓持敬,就是统一自己的精神,抑制人欲,经常自觉天理。

其践行方法就是静坐。

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定为标准科举教科书,将“读经书”定位知性修养法,而将“持敬”定为实践修养法。

朱熹认为,这两者必须互相帮助、互相依存,才能达到幡然领悟天下事物之理的境界。

朱熹将理学构造成为一个完美、严密的体系。

到了明朝,朱元璋把理学列为明帝国的唯一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明朝捧儒家的朱熹,犹如唐朝捧道家的老子,因为唐朝皇帝姓李,明朝皇帝姓朱。

南宋陆九渊心学在修养上特别重视静坐,主张直观性的感悟真理。

明代思想家陈白沙研究陆九渊心学,在教学中是先静坐后读书,编有《戒色歌》、《戒戏歌》、《戒懒文》,奠定了他明代第一位心学家的地位,有“广东第一大儒”盛誉。

1508年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将陆九渊心学进一步发扬光大。

其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比如见到美色和闻到臭味这是知,而心生欢喜或心生厌恶这是行,知与行不可分也。

他说,“知”是“良知”,是“天理”,是“人之良性本质”。

由于“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恶,“致良知”就是要用“良知”去为人处世,倘若“良知”勃发,就没有了私意障碍,就可以充足其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仁”了。

王阳明提出心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源,他有四句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他提出要用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修炼强大内心,达到“万物一体" 的境界,解决一切问题。

比较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三者之异同,三者目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

高中历史每日一题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含解析)

高中历史每日一题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含解析)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市级示范高中高三联考)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在现代儒学研究史中,一般看法是把王学(即王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这种看法掩盖了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实情。

实际上,王学是有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

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

作者认为“王学”A.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B.主要上承陆九渊的学说C.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D.与程朱思想具有一致性C【参考答案】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

这一变化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B.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C.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

”这首古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思想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思想C.朱熹的理学思想D.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嘉靖元年(1522年),礼科给事中上奏疏说:“三代以下,论正学莫如朱熹”,不指名地批判了王阳明。

世宗立即下诏:“不许妄为叛道之经私自传刻,以误正学(程朱理学)。

”当时的明廷批判王阳明,可能是因为阳明心学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C.否定了封建纲常合理性D.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1.【答案】C【解析】王阳明强调格心获得天理,有利于强化儒学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朱、王二人都信奉天理,即传统儒学伦理,故A错误;朱、王从不同角度阐释天理,有利于理学的推广,故B错误;材料反映朱、王二人对获得天理的路径有分歧,而非否定天理涵盖的内容,故D错误。

2.【答案】D3.【答案】D【解析】汉武帝以来,儒学就处于正统地位,而宋明理学以孔孟为正宗,故排除A;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是对李贽的评论,排除B;阳明心学从根本上是要维护封建纲常,排除C;阳明心学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内心反省而成人致圣,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与程朱理学墨守封建统治秩序不符,故选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混易错点27、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错因归纳: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哲学观、修养方式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不到位。

释疑解惑
(1)相同点
①都承认“理”的存在。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

②都主张“存天理, ”,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③都强调“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

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2)不同点
①程朱之“理”侧重于外在的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 ;而陆王之“心”则更侧重于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

②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2.(2018·天津高考·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3.(2018.4·浙江高考·7)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其主张( )
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
4.(2016·上海单科·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5.(2015·北京文综·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B.②③C.①③ D.②④6.(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7.(2013·福建文综·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8.(2013·广东文综·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9.(2012·全国课标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10.(2012·海南单科卷·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11.(2011·上海单科·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12.(2010·广东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13.(2010·浙江文综·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14.(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模拟突破
1.“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

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材料体现了朱熹( )
A.希望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
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
C.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思想
D.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
2.王守仁提出“四民异业同道”论时指出,舜帝在位时封的九个官职中,“首稷(农业)而次契(商业)。

垂工益、虞(工业),先于夔、龙(教育)”。

这一观点( )
A.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B.顺应了明朝社会经济发展潮流
C.促进明朝革新官僚机构
D.充分肯定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3.宋代朱熹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明代王阳明也要求人们“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这反映了( )
A.两者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B.两者都认为理欲之辩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C.两者都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
D.理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4.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5.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学者须先立志”
6.朱熹曰:“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

”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

”这可以认证二人都主张( )。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7.(2018·北大教育冲刺演练)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

其“一致性”表现在( )
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
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8.(2018·湖北襄阳考前调研)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
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
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9.(2019·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某学者指出,“程朱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使人们从宗教感情中解脱出来,从鬼神迷信中清醒,从汉唐经传注疏的胡同中走出。

”这说明程朱理学
( )
A.有利于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
B.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
C.破除了宗教的精神束缚
D.改变了传统的治学方式
10.(2018·河北保定模拟)宋理宗读了朱熹的书后,感慨地说,“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并追封朱熹为“太师”,还把他的牌位放进孔庙从祀。

宋理宗的言行( )
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表明理学得到普遍认同
C.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强化了理学的教化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