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及梆子腔音乐

合集下载

秦腔简介介绍

秦腔简介介绍
表演形式的探索
秦腔在表演形式上也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引入了现代化的舞美、灯光、音效等手段,提 升了秦腔的艺术表现力和观赏价值。
与其他戏曲形式的交流与融合
秦腔积极与其他戏曲形式进行交流和融合,吸取其他剧种的优点,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
秦腔在国际化舞台上的推广
01
参加国际艺术节
秦腔多次参加国际艺术节,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老戏曲艺术的魅力。
《窦娥冤》
剧情简介
该剧讲述了窦娥蒙冤后,为证明自己 的清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推荐理由
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深刻 的哲理性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赵氏孤儿》
剧情简介
该剧讲述了赵盾一家被奸臣屠岸贾所害,赵盾义子程婴与屠岸贾斗智斗勇,最终 成功复仇的故事。
推荐理由
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悲剧色彩。
秦腔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 ,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
地位。
秦腔的历史起源
秦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它是从中国古代的巫觋祭祀歌舞中演变而来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秦腔不断地吸收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秦腔的兴盛和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秦腔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观察舞台布置、道具、服装和灯光等元素 ,了解它们如何与演员表演相互融合,营 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如何学习秦腔
学习基本唱腔和身段
寻找专业的秦腔培训机构或老 师,学习基本的唱腔和身段,
打好基础。
练习发声和口型
秦腔的唱腔需要正确的发声和 口型,可以通过模仿、练习和 实践来逐渐掌握。
学习剧本和角色
学习秦腔的剧本和角色,理解 每个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心理 变化,以便更好地表演。

陕西秦腔大全100首

陕西秦腔大全100首

陕西秦腔大全100首秦腔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陕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

它不仅是陕西地区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

秦腔在演出中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技巧。

下面将为您呈现《陕西秦腔大全100首》,希望能够让您更加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戏曲艺术。

一、《赵氏孤儿》1. 金戈铁马霸气生,赤手空拳浴血战。

2. 孤儿奋勇挡贼寇,忠义心存不畏难。

3. 兄弟情深血脉连,生死相依一条心。

4. 英雄儿女豪情义,忠诚仁爱天地宽。

5. 天地之间传佳话,勇敢忠诚永留存。

6. 赵氏孤儿仗义行,义薄云天慷慨豪。

7. 孤儿执念守正道,情义义气动人心。

8. 兄弟手足相扶持,忠诚义气赢人心。

9. 赵氏孤儿剑出鞘,义士豪情动人心。

10. 孤儿意气风发时,勇往直前谱豪情。

二、《关公战秦琼》11. 纵横九州武艺高,关公雄风震寰宇。

12. 德间关公名气响,英雄豪杰一时锋。

13. 关公斩秦琼大战,英雄豪气动人心。

14. 秦琼武艺传千古,勇者忠臣铸丰功。

15. 英雄豪杰扛大刀,义薄云天捍国家。

16. 关公义士战豪侠,豪情壮志赢人心。

17. 秦琼威震九州地,英雄忠义表豪情。

18. 关公义士刚烈武,豪情勇气感人心。

19. 秦琼勇者战天下,英雄豪杰永留传。

20. 关公忠心护国家,英雄豪气铁血肠。

三、《霸王别姬》21. 霸王楚汉争霸业,别姬哀怨伤心魂。

22. 乱世英雄辅霸业,别离伤感泪满巾。

23. 霸王忠心定霸业,别离别妾肝肠断。

24. 别姬离去放孤独,霸王把臂叹苍苦。

25. 霸王伤心别姬去,踏碎红尘泪已流。

26. 别姬离去伤离别,霸王一意守决心。

27. 霸王别姬心不改,情深义重约天长。

28. 别姬凄楚离世间,霸王哀痛不可言。

29. 霸王别姬永相思,离别别离泪满衣。

30. 别姬伤离泪已落,霸王守护唤相逢。

四、《孔融让梨》31. 孔融让梨豁肠断,忠厚仁义感人心。

32. 孔融礼节教后人,使人感悟玉握珍。

33. 让梨孔融仁义举,陈琳之言泪已流。

秦腔的曲调和音乐形式

秦腔的曲调和音乐形式

秦腔的曲调和音乐形式八百里秦川乃是秦腔的发祥之地。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秦腔起源年代尚难确定,但据史料记载可知清朝嘉庆年间秦腔已经盛行,距今大约有两百年之久。

秦腔经历世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秦腔的历史悠久,在所有梆子戏系统中可以说是一个先驱。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 );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眉县、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勉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

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

近几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都不发达,中路秦腔起而代之,而东路秦腔、西路秦腔日趋没落,据说东路秦腔调直音硬,西路秦腔调平音软不好听,在西安一带许多剧团竞技夺巧,唱出许多新剧目,颇受人民群众欢迎,所以中路秦腔拥有众多观众,故在陕西及整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

本文重点探讨一下秦腔曲调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秦腔的音阶秦腔使用的是七声音阶,但他的七声音阶和西洋的七声音阶是截然不同的,不同之处在于音程的关系。

西洋的七声音阶(指自然大调)1 2 3 4 5 6 7 i,规定了1—2,2—3,4—5,5—6以及6—7是全音程;而3—4,7—i是半音程。

秦腔的七声音阶则不然,他的3—4和7—i,既非全音程,也非半音程,即是它的4较之西洋音阶中的4稍高,而又高不到#4(一个半音);他的7较之西洋音阶的7稍低,但又低不到 b7(一个半音)。

勉强写成#4和b7是和秦腔音阶的要求以及秦腔的特殊风格不相符合的。

实际上,秦腔音阶中的4,就是3—5这一小三度音程的等分音,7应是6—i这一小三度音程的等分音。

秦腔的板式及音乐

秦腔的板式及音乐

秦腔的板式及音乐秦腔属梆子声腔系统,是以板式变化表达不同情感和内容的音乐结构。

秦腔音乐主要有三大部分:唱腔部分、打击乐(锣鼓点)部分、曲牌部分。

唱腔部分秦腔板式共分为六大类:[二六板]。

基本板式为一板一眼(四分之二节拍),以它为基础,其它板式都是由它衍变而成的。

它的节奏适中,行如流水,运用普遍,起落方便,擅长于表达叙述性、诉说性的情调。

[二六板]有很大一部分的板头用铜器起板,叫做[带板]。

用大铜器起板的叫[大带板],用小铜器起板的叫[小带板],用牙子起板的叫[摇板]等。

[慢板]。

为三眼一板(四分之四节拍),是将二六板节奏扩展一倍而成。

它是秦腔板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板式节奏严谨,旋律丰富,曲调婉转,抒情性强,擅长于揭示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

为了剧情与人物情绪需要,慢板在速度上又有慢三眼与快三眼之分。

在它的板头起法上慢速的有[大塌板]、[一锤安慢板]等;快速的有[紧塌板]、[拦头]等。

[带板]。

为有板无眼(四分之一节拍),是将[二六板]节奏紧缩一倍而成。

它是秦腔唱腔中戏剧性最强、运用很频繁的一种板式。

它的板头起法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慢带板(包括慢剁锤带板),也叫(双锤带板],长于表达开阔、豪迈、雄壮、激昂的情绪。

二是紧带板(包括“紧剁锤带板"),长于表现急躁、紧张、感情冲动的情绪。

它的节奏相当于吉或去节拍。

慢带板的散板拍号为了,紧带板的散板拍号为了,唱法属于紧打慢唱形式,可不受节拍限制,自由灵活。

但紧、慢剁锤板的节奏却很严整,有一定的格式节奏型。

带板既可独立使用,又可与其它板式相互连接,唱腔如由二六板,速度渐快、很自然的转入双锤板后,感情渐激,力度增强,有把音乐推向高潮的作用。

(箭板](尖板)。

为无板无眼的散板性质板式。

是将二六板的正规节奏去掉而成。

它的伴奏和唱腔都比较自由,每句或两句唱完后都要垫上两锤铜器,依次而得名,长于表达激越豪放、悲愤凄楚、内紧而外松的情绪。

[二倒板](二导板)。

秦腔的十首唱段

秦腔的十首唱段

秦腔的十首唱段秦腔是我国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秦腔中的唱段是其传统表演形式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下面我将介绍秦腔中的十首经典唱段。

1.《西河追鱼》这是秦腔中的一个经典唱段,主要讲述了船夫在西河追捕大鱼时的情景。

唱段中有慷慨激昂的背景介绍,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象,让观众们沉浸其中。

2.《花灯春夜》这是一首充满浪漫气息的唱段,讲述了古人在花灯节赏花、观灯的情景。

唱段中有许多细节描述,如热闹的市井,流动的人群等等,展现了古代的风情。

3.《三岔口》这是一个情节曲,唱段中讲述了青年郎在分别女友时的情景。

唱段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了男女之间珍贵的爱情。

4.《城南花雨》唱段叙述了一个遭受巨灾的故事。

城南的居民在大雨中经历了连绵不断的天灾,唱段中情节跌宕起伏,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和追求幸福的渴求。

5.《锁麟囊》这是一个男女情感故事。

唐朝的吕洞宾在与女仙子之间的故事中,用许多美妙的爱情詞汇来渲染两人之间的感情,令人难以忘怀。

6.《打金枝》打金枝讲述了一个节约奇才想出从废石堆里发掘金银财宝的故事。

情节极具巧妙,夸张又不张扬,幽默风趣,是一个颇受人们欢迎的唱段。

7.《柿子香》柿子香是秦腔中的十分经典的唱段,主要介绍一个乡村妇女的故事。

唱段中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以及对女性情感世界的刻画来展现女性的美和可爱,颇受女性观众的青睐。

8.《落花时节》唱段讲述的是一位女子在花园里赏花时的情景。

唱段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与细腻,同时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来表现出其感性和柔情。

9.《探花榜》这是一个讲述科举制度的唱段,讲述了一个年轻人通过努力,从一个小镇小民发展成为一位探花的故事。

唱段中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化传统融入其中,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

10.《巳时黄茶》唱段描写了一个茶农在晨间采摘三月香的情景,是秦腔中的一首经典小调。

唱段中包含了对茶文化的内容,同时也突出了乡村景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恬静。

完整版中国戏曲音乐

完整版中国戏曲音乐

概论部分 1. 戏曲音乐包括唱腔、器乐,其主体部分是唱腔,分独唱、对唱两个部分。

2. 戏曲乐队的核心组织称“文武场” 。

文场乐器:京胡、二胡、板胡、高胡、月琴等。

武场乐器:三弦、扬琴、笛子(北方:梆笛;南方:曲笛) 、琵琶 大锣、小锣、铙、钹、梆子、堂鼓、南梆子(卜鱼)3. 戏曲音乐分类:四大声腔——昆、皮、高、梆。

对应剧种:昆腔:昆曲。

昆腔亦称昆山腔。

皮黄腔:京剧、川剧、粤剧、桂剧。

高腔:川剧、湘剧、赣剧。

梆子腔:河南梆子、秦腔、豫剧、晋剧。

4. 戏曲音乐的节拍称为板式,即:板眼形式。

三眼板类(四拍子) :慢板。

一眼板类(二拍子) :原板、二六板。

有板无眼类(一拍子) :流水板、快板。

散板类(节拍自由) :散板、摇板。

昆曲昆曲:用昆腔来演唱的单声腔剧种,属于曲牌体戏曲。

2001 年获“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称号。

1. 昆曲角色行当:生、旦、净、末、丑。

2. 经典剧目:(1)汤显祖《牡丹亭》(2)孔尚任《桃花扇》(3)洪昇《长生殿》,3. 昆腔中的南曲和北曲 南曲:柔和、细腻,常用五声音阶,级进为主,演唱形式灵活多变,独唱、齐唱、同 唱、合唱,独唱接齐唱等。

北曲:豪放、慷慨,常用七声音阶,跳进为主,演唱形式多为独唱。

4. 主奏乐器:曲笛及管弦 打击乐器:琵琶、箫、三弦、唢呐、鼓板、堂鼓、云锣、小锣、钹。

5. 曲牌板式: 赠板:昆腔特有的一种特慢板式,南曲中常见。

散板、干板( 1/4 拍)、一眼板( 2/4)、三眼板( 4/4)6. 主要演员:张继青,代表作《牡丹亭》中国戏 音乐1) 2) 3)4),主要人物:杜丽娘,柳梦梅,主要人物:侯方域,李香君 主要人物:唐明皇(唐玄宗) ,杨玉环(杨贵妃)京剧京剧是一个以皮黄腔为主的多声腔剧种。

1. 角色行当:生、旦、净、丑 .2. 代表演员: (1)(3)(4)3. 京剧乐器主奏乐器:京胡、京二胡、月琴(京剧三大件) ,阮、唢呐、笛子、扬琴 打击乐器:大锣、小锣、堂鼓、鼓板、碰铃、大铙,钹 现代京剧中可能出现西洋乐器,如提琴,长笛,号,单 /双簧管等。

秦腔简单介绍

秦腔简单介绍

秦腔简单介绍秦腔又称乱弹,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源于西秦腔,如今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象梆子声),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

秦腔开创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是最早的板腔体声腔,也是梆子腔系统的母体。

现在北方各地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

一般戏班,都要按行当建置以“四梁四柱”为骨干的三路角色制。

头路角色包括头道须生、正旦、花脸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须生、二花脸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为三路角色。

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挂头牌演出,其他即为配角。

条件优越的戏班,常不惜重金邀请名角。

各行皆能,文;武、昆、乱不挡的多面手、好把式,又称“戏包袱”,或叫“饱肚子”。

秦腔表演技艺十分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

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

如演《黄河阵》,要用五种法宝道具。

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长串焰火,金交剪能飞出朵朵蝴蝶。

除此,花脸讲究架子功,以显威武豪迈的气概,群众称其为“架架儿”。

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且较早地(也可能是最早的)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加上秦腔艺人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都给各剧种以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

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

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1万本。

因时代久远,散佚颇多。

北方声腔对江西戏曲的影响:戏曲四大声腔

北方声腔对江西戏曲的影响:戏曲四大声腔

在北方声腔进入江西以前,江西本土的戏曲声腔,主要有高腔( 弋阳腔及其支系声腔)、昆腔、海盐腔等声腔类型。

其中对江西戏曲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当数弋阳腔及其支系声腔,如青阳腔、乐平腔、四平腔等,唱腔音乐主要来自南北曲,音乐形式为曲牌连缀体,其次是海盐腔,由于明代江西宜黄人谭纶和戏曲大家汤显祖的原因,在宜黄盛行海盐腔,于明代中晚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由海盐腔形成的宜黄腔,乃至于后来成为皮黄腔重要组成部分的二黄腔,对中国戏曲的影响就更大了昆腔在明代的江西戏曲界,影响及流行范围都不太大,只存在部分地区或部分剧目中,清代以后,昆腔在江西才兴盛起来。

大约在明代末年,来自我国北方的一些戏曲声腔,逐步进入江西,对江西戏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

这些北方的声腔,主要有西秦腔、秦腔及梆子腔音乐。

一、北方声腔进入江西的时间北方声腔进入江西的时间,大致可以分为明代中晚期、清代初期、清代中叶和清末四个阶段。

明代明代江西的戏曲主要有弋阳腔及其支系声腔为主的高腔,以及与海盐腔有直接渊源关系的宜黄腔(指“古宜黄腔” ) ,但在研究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北方声腔在江西的影迹。

(1)刘天虞与汤显祖的戏曲活动刘天虞,陕西人,原任山西潞安知府,后被贬广东。

明万历三十年(1602 年) ,刘天虞从岭南经鄱阳回陕西,取道临川,和汤显祖进行了三四天的聚会,彻夜长谈,对这次聚会,汤显祖是“沉顿激昂,欢楚俱极,无从嗣音,言之哽塞” ,临别汤赠诗《寄刘天虞》 '秦中弟子最聪明,何用偏教陇上声!半拍为成先断绝,可怜头白为多情。

诗中提到秦中弟子唱的“陇上声” ,根据流沙先生的考证,“陇上声”即“陇东调” ,很有可能就是西秦腔。

同时,刘天虞酷爱戏曲,身边一直有三个秦腔班子,几天的相聚,看戏赏戏是必要程序,宜黄戏与秦腔不可能没有互相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从汤显祖的诗中可知,他不但观看了秦腔戏的演出,而且对这种来自西北的不同风格的戏也不排斥,那么这种秦腔不可避免地会对宜黄戏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腔及梆子腔音乐
【教学目标】
1.了解秦腔及梆子腔音乐。

2.知道晋剧音乐的特点。

3.知道河北梆子音乐的特点。

4.了解豫剧音乐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作品鉴赏
1.祖籍陕西韩城县——秦腔《三滴血》选段
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秦腔《三滴血》是著名秦腔剧社“易俗社”的代表剧目之一,1960年拍成戏曲电影。

《祖籍陕西韩城县》是秦腔《三滴血》中李遇春遇到周天佑时,彼此述说自己身世时的唱段。

此段唱腔采用[苦音二六],曲调朴实忧郁,流露出内心的凄苦。

全剧讲述了因三次“滴血认亲”而引发的冤情,最终糊涂官被惩戒,冤案始明,亲人团聚。

教师提问学生该选段唱腔特点及其艺术表达效果。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
秦腔,别称“梆子腔”,是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2.数说闺女劝女婿——晋剧《打金枝》选段
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打金枝》是晋剧代表性传统剧目,1955年拍摄成戏曲电影。

所选片段是皇后沈氏所唱。

唱腔以[二性][垛板]为主体,娓娓道来,情真词切。

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许配汾阳王郭子仪之子郭暧为妻。

郭子仪花甲寿辰,众子媳前来拜寿,只有升平公主依仗皇家权势未至。

郭暧回府怒打公主,公主向父母哭诉,逼代宗治罪郭暧。

郭子仪绑子谢罪,代宗则给郭暧加官晋爵。

经皇后劝解,夫妻和好如初。

教师提问学生:该选段唱腔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知识拓展】
晋剧即为中路梆子,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戏剧剧种,也叫中路戏,中国传统戏曲。

因兴起于山西中部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

晋剧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3.睛川上远树稀白云一片——河北梆子《蝴蝶杯》选段
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蝴蝶杯》是河北梆子的常演剧目,也是各梆子腔剧种共有的剧目,1957年拍摄为戏曲电影。

此段[二六板]唱腔是小生田玉川出场时所唱,曲调高亢激越,表现了田玉川的青春俊朗与意气风发。

明代,江夏知县田云山之子田玉川因打抱不平与胡凤莲相识,以蝴蝶杯为信物定情。

历经周折,有情人终成眷属。

教师提问学生:该选段唱腔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知识拓展】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

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

4.谁说女子不如男———豫剧《花木兰》选段
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花木兰》是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的代表剧目,1956年拍摄为戏曲电影。

此段唱腔是花木兰女扮男装后所唱,体现出常香玉刚柔并济的演唱风格。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十二载,屡建功勋。

辞官回乡后,贺元帅亲临花家,方知木兰为女子。

教师请学生课后搜集常香玉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平生和代表作。

【知识拓展】
豫剧发源于河南开封,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二、知识讲解
1.秦腔及梆子腔音乐
师生欣赏秦腔经典唱段。

教师介绍秦腔及梆子腔音乐的特点。

秦腔亦称“梆子腔”(因用梆子伴奏而得名),在陕西形成以后,流传到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音随地改,先后形成晋剧、河北梆子、豫剧等梆子腔剧种。

今存秦腔以陕西中部关中地区的方言为演唱语音,主要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汉族地区,是西北地区最有影响的戏曲剧种之一。

早期秦腔的演唱以“慷慨激昂”为特点。

近代以来,经过西安的秦腔剧社“易俗社”的改良,风格渐趋委婉。

秦腔唱腔有欢音、苦音之分,分别表现欢快和凄苦的情绪。

梆子腔唱腔是戏曲中最早的板腔体唱腔,早期以高音拉弦乐器“二股弦”为主奏乐器,后改为不同形制的板胡。

板胡以过门和托腔的形式为演唱伴奏,开启了板腔体唱腔演唱及伴奏形式。

2.晋剧音乐
教师请学生描述自己对山西太原的印象,并介绍“晋语”“晋剧”。

晋剧流行于以山西太原为中心的“晋语”方言区(包括与山西接壤的陕西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是陕西关中地区及山西南部的秦腔和蒲剧在晋中地区的演变。

晋剧降低演唱调高,变高音板胡为中音板胡伴奏,以晋语为演唱语音。

节奏舒缓的对唱是晋剧唱腔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在晋剧《打金枝》中有充分体现。

3.河北梆子音乐
教师介绍河北梆子音乐起源和特点。

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天津及北京等地,是从陕西和山西流传到河北及京津地区的梆子腔,其演唱及伴奏较多继承了梆子腔早期高亢激越的音乐特点。

反调唱腔是河北梆子在音乐上的一大发展。

4.豫剧音乐
教师介绍豫剧音乐的发展历程。

豫剧是主要流行于河南及山东部分地区的梆子腔,山西、陕西、甘肃及新疆也有豫剧团。

豫剧虽然与早期秦腔演变的各地梆子腔同源,但在形成过程中亦发展出与其他梆子腔不同的特点。

早期演出以生和净角为主,后来逐渐变为以旦角为主。

常香玉、马金凤等著名旦角演员对豫剧唱法的发展多有贡献,两人分别主演的豫剧《花木兰》和《穆桂英挂帅》都在20世纪50年代深受观众喜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