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中兴名臣
最新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近代中国产生过不少矛盾人物。
曾国藩就是中国近代一个极为复杂而又具有多面性的人物。
他维护传统又越出了传统;他保守旧物同时却抉破了旧物。
作为“中兴名臣”之首,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代表;作为“自强新政”的始作俑者,他又不自愿地为西方以技术为先导的文化开了引接的门洞。
“世事别来一番新”。
这种富有历史内容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儒学中人的忧患困惑及其艰难曲折的历史分化。
曾国藩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曾首开“私家军队”之先例;他亦是历史上少有的大誉大毁之人—肯定之言,谓之成就“震古烁今”;否定之言,则谓其愚诚而不顾“民族大义”。
誉之而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曾国藩—最具争议的历史近代人物。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和泪、充满屈辱和悲愤的历史,同时又是一部在屈辱和悲愤中不断清醒、不断理智、不断抗争的历史。
而曾国藩在省视中西方文化、以及对湘军的组件和治理、外交、人生哲学、对子女的教育、诗文造诣、人才观七个方面对中国近代史、甚至现实的影响尤为深远。
一、对待中西方文化(1)曾国藩以理智的心态去审视中西方文化的优长劣短,以务实的学风去思考现实和未来。
他抛弃了“天朝上国”的盲目虚骄之情,把西方列强当做既可学习又须竞争的对手看待。
尽管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捍卫者,但他对传统文化并非一味盲从。
他不仅对一些前世前人的东西主张取舍,还主张对前世前人的东西进行变更和创新。
并且他还提出经世致用之学而经世之学是由传统文化转向近代文化的桥梁;正是具有经世思想的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率先接受、传播西方先进文化。
而在对待西方技术文化方面,他把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思想从理论层面付诸实践,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达到了“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久之利”的认识水平。
(2)但是,尽管曾国藩提倡经世致用,但他的思想核心始终是保守的程朱理学的“义理”。
这“义理”的核心就是怎样做合乎正统规范的人,怎样维护现存秩序,怎样维护纲常礼教。
曾国藩

毛泽东:予于近人,独 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 杨一役,完满无缺。
蒋介石多次告诫他的子 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 胡林翼等书版及书札”, “曾文正家书及书札......, 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 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 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
唐浩明,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湖南衡阳人, 1946年生,先后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华中师范学院, 后入岳麓书社工作。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 《杨度》、《张之洞》等,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 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重磅发布,唐浩明以82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 富豪榜第6位,引发广泛关注。
“湘乡派”是近代古文 流派之一,因其代表人物曾 国藩为湖南湘乡人而得名。 湘乡派继承并发展了清代桐 城派古文,扩大了桐城派的 影响。于桐城派标榜的义理、 考据、辞章之外,又加“经 济”一条,使文章内容更加 面向社会现实。为文少禁忌, 奇偶并用,舒展雄厚。
清代姚鼐所编 各类文章总集
曾国藩编选《经史百 家杂钞》,补充了姚 鼐《古文辞类纂》摒 弃经史的缺陷
曾国荃 左宗棠 胡林翼 彭玉麟 李鸿章 刘坤一 罗泽南 李续宾
两江总督,一等伯爵,湘军重要将领 闽浙总督,楚军首领,二等恪靖侯 湖北巡抚,湘军重要将领 两江总督,湘军重要将领 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侯,淮军首领 两江总督,湘军重要将领 湘军将领 湘军将领
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 陷,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 运动就此失败。曾国藩、 曾国荃以及湘军的声望此 时达到顶点。
左宗棠: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梁启超: 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 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 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 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 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 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 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 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 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
曾国藩-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作为竭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重臣,他脸上的烙印是抹不掉的;作为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满手腥秽是洗刷不掉的。
但是,这位生于清嘉庆年间,显赫风光于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中国晚清社会“第一名臣”,却以“立功”、“立德”、“立言”昭著于世,被传统文人士子尊崇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其顶礼膜拜,尊为“圣哲”;从谭嗣同、梁启超到陈独秀、毛泽东,无不对其推崇师法,礼为“楷模”。
作为著名的岳麓书院的学人弟子,他继承了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师崇程朱理学,倡导湖湘文化,又身体力行“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先躯。
他的身上,附着了厚重的封建礼教色彩和传统道德观念,是一位集传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之大成的代表人物。
小说的力量是巨大的,唐浩明一部《曾国藩》让曾国藩这个已经沉睡了几百年的人物又重新走入了人们的生活,近代人的评说和现代人的崇拜,让我们感觉也许真正的伟人都不曾离开过。
曾国藩其人曾国藩(19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死后被追谥为“文正”,所以后人又称他为曾文正公。
曾国藩祖父曾玉屏虽然没什么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是私塾的秀才,满腹经伦。
他们对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期待非常高,所以曾国藩从小便是在严格的家庭教育下长大。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
曾国藩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曾国藩:清芬世守盛德日新

曾国藩:清芬世守盛德日新清廉品格世代遵守,崇高美德弘扬光大。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人,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入翰林院,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卒谥“文正”。
论学主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遗稿经后人编为《曾文正公文集》。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标本式人物,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以忠谋政,一生奉行“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曾国藩亦是中国近代化的发轫者之一,他倡导洋务运动,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建立了第一家新型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生前身后,备受推崇。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座落在湖南省现双峰县荷叶镇境内涓水河畔,全宅占地面积约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
富厚堂为土石砖木结构,明清回廊式风格,大气而不显豪华,简朴而不失庄重。
宅内有山有水,古木参天,亭阁相映。
后山的鸟鹤楼和荷花池中的凝芳榭等5座亭阁交相辉映,使富厚堂成了一座国内保存无几、仿泮宫(学宫)风格建造的乡间侯府。
富厚堂正宅又称八本堂,取自曾国藩“八本”家训,其住房简单、朴素、大方。
而富厚堂的精华所在,应数它的四座藏书楼,即公记藏书楼、朴记藏书楼、芳记藏书楼和思云馆,曾氏后人称之为“曾家人的精神中心”。
藏书楼飞檐重叠,防虫、防潮、防火、采光,功能齐全,精巧实用,体现了我国近代藏书楼建筑的高超艺术。
虽历经150余年风雨,至今旧貌依稀。
曾氏家训曾国藩祖父曾星冈少时纨绔,因有长辈讥讽他会是“败家子”而幡然醒悟,自此讲求农事,并提出“治家八诀”,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奠定了曾氏家族耕读孝友的家风。
曾国藩作为家中长子,尤其重视对诸弟及子侄的教育。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对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可能了解的人没多少,毕竟他处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清王朝的衰落时期,与此同时,在封建王朝的腐败堕落时期当代人民只能记得清王朝的腐朽,没人了解这些官员的功勋业绩。
曾国藩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且是之后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曾国藩被誉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第一完人,平天下之言,对于晚清而言可能是正确的,毕竟他拯救了晚晴,打败了太平天国。
让苟延残喘的清王朝在此之后又得以统治中原一段时间,保住了大清江山。
晚晴四大名臣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人。
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道光十四年(1834)求学岳麓书院,师从欧阳厚均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号少荃、仪叟,别名李中堂、章桐,晚清重臣,曾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封爵一等肃毅侯。
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被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李鸿章在职期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洋务运动,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最终却不得不以外交代表身份签署《越南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
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
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人,后3次参加进士考试均落第,遂绝意科举,留心农事,研究舆地和兵法。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进入湖南,左宗棠应邀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和骆秉章幕府,为镇压太平军出谋划策。
咸丰十年(1860年),由曾国藩保荐,以四品京堂襄办皖南军务,左宗棠收集王鑫“老湘军”旧部,增募新兵,组成约5000人的“楚军”,开赴江西…。
曾国藩人物简介

[键入文字]
曾国藩人物简介
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代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姓名:曾国藩
生卒年:18111872 年
籍贯:湖南湘乡
曾国藩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曾国藩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日以读书为业。
28 岁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10 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查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可谓官运亨通。
曾国藩是清王朝由盛世转为没落、衰败的过渡、动荡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在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是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才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
曾国藩毕生追求立德、立功、立言,是儒学文化最典型的实践者,他克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了书生报国的愿望。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国藩在湘潭集结组建陆军13 营、水师10 营,加上勤杂人员共1.7 万余人的湘军,担负起剿灭太平天国的重任。
曾国藩历尽千辛万苦,几度出生入死,后勾结列强,终于在同治三年(1864 年)攻破天京,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因此,他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文人封武侯的第一人,加太子太傅、兵部尚书衔,又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取得军政大权。
由一介书生而成为一个统领群伦的中兴名臣。
1。
曾国藩 中国近代名人介绍

持家教子之术
八本曰:“读书以训诂为本; 作诗文以声律为本;事亲以 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 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 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 不爱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 为本”,三致祥曰:“孝致 祥,勤致祥,恕致祥。”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 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 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 饷愈多,则国愈贫”。他购买洋枪、洋炮、 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 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 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 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 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 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 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中兴名臣—— 曾国藩
曾国藩简介 1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 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 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 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 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 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 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 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简介 2
姓名:曾国藩 别名:曾剃头,曾伯函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 湖南省长沙 出 生日期:公元1811年11月26日 逝世日期:公元1872年3月12日 职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毕业院校:私塾 代表作品:《治学论道之经》, 《持家教子之术》
后世评价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 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 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 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 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 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 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 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 一斑。 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 至。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 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
曾国藩简介 1
•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 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 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 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 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 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 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 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 等毅勇侯。
曾国藩简介 2
姓名:曾国藩 别名:曾剃头,曾伯函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 湖南省长沙 出生日期:公元 1811年11月26日 逝世日期:公元1872年 3月12日 职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毕业院校:私塾 代表作品: 《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曾国藩用人识人之术
怎样用人,特别是怎样用准人, 学问极深。曾国藩用人的学问,是 其人生成功术中重要的的一门,他 从不盲目选人,糊涂授权,而是睁 大自己的一双明亮之眼,遵循“看 透人之后再用人”的方法,该避则 避、该提则提,显示出到位的领导 才智和管理才智。 用人四法:做、省、学、禁; 摸透人的精、气、神; 任用智、言、劳三种人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 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 作字、夜不出门。 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 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 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 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 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 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 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 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 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 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修身 齐家 治国 中华 千古 第一 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 功(完成大事业)、 立德(成为世人的精 神楷模)、立言(为 后人留下学说)“三 不朽”之说,而真正 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 辰,曾国藩就是其中 之一。
屡遭坎坷,立下不世 之功 宦海沉浮,是非后人 评说
点十 页,虽有事 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 盛否。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 日,取积愈难清。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 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 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 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 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 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 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 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 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 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 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 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 (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 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 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 “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 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 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 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 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 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 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 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 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 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 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 的旗臶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 了最后胜利。
曾国藩与《冰鉴》
《冰鉴》一部纵横中外 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 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 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 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 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 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 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 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 喜爱。
后世评价1
梁启超对曾氏倾 心推崇,称“吾谓曾 文正集,不可不日三 复也。”梁在《曾文 正公嘉言钞》序内指 曾国藩「岂惟近代, 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 之大人也已;岂惟我 国,抑全世界不一二 睹之大人也 已。……」。
后世评价2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 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 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 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 将《曾文正公全集》常臵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 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 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 备至。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 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认 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 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 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 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 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 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身居高 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义”,“德以 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 “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 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 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 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 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 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 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 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 极深。他说:“盖真能 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 力也”,要有“旧雨三 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 常青”的精神。文章写 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 “气能挟理以行,而后 虽言理而不灰”。清韵 不匮,声调铿锵,乃文 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通过对家庭成员的 八本三致祥教育,曾家 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 好儿女,尽管是侯门大 族,100多年来未见有 纨绔子弟,这不能不说 是曾国藩教育思想的成 功。 八本曰:“读书以 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 律为本;事亲以得欢心 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 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 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 官以不爱钱为本;行军 以不扰民为本”,三致 祥曰:“孝致祥,勤致 祥,恕致祥。”
文学成就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 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 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 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 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 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 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 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
军事功劳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 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咸 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建立地方 团练,称为湘军,湘军攻破天京 (南京)。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 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 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 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 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 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 饷愈多,则国愈贫”。他购买洋枪、 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 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 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 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 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 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 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 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 的是其战略战术
思想学术
•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 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 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曾 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 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 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 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 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 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 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 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 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 公。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 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 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 以丰年为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