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影片分析:死了都要爱
电影《2012》

2012添加义项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 (共10个义项) 1.2009年美国电影2009年美国电影 2.神秘预言神秘预言3.2009年德国纪录片2009年德国纪录片 4.2012救世主2012救世主 5.卫兰演唱歌曲卫兰演唱歌曲 6.数学释义数学释义7.2012网页游戏2012网页游戏 8.师鹏歌曲师鹏歌曲9.五月天演唱歌曲五月天演唱歌曲 10.2012电视剧集2012电视剧集1.2009年美国电影编辑本义项 2012求助编辑百科名片电影《2012》全幅海报《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该片被称为《后天》的升级版,投资超过2亿美元,是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 )的又一力作。
中文名: 2012外文名: Farewell Atlantis其它译名: 2012世界末日 制片地区:美国 导演: 罗兰·艾默里奇 RolandEmmerich编剧: 罗兰·艾默里奇、哈拉德·克卢瑟类型: 动作,冒险,科幻,灾难主演: 约翰·库萨克,桑迪·牛顿片长: 158分钟上映时间:北美、中国首映:2009年11月13日分级: USA:PG-13对白语言: 英语色彩: 彩色imdb 编码: t t1190080主题曲: 奇迹之刻,演唱者:亚当·兰伯特拍摄时间: 2008年7月~2009年1月《2012》主要人物▪ 杰克逊·克鲁斯特 -- 约翰·库萨克 饰 ▪ 查理·弗罗斯特 -- 伍迪·哈里森 饰 ▪ 劳拉·威尔逊 -- 桑迪·牛顿 饰▪ 凯特·克鲁斯特 -- 阿曼达•皮特 饰▪ President Thomas Wilson -- 丹尼·格洛弗 饰 ▪ 卡尔·安胡瑟 -- 奥利弗·普莱特 饰▪托尼·蒂亚戈-- 乔治·席格饰▪艾德里安•赫莱姆斯里-- 切瓦特·埃加福特饰▪韦斯特教授-- 约翰·比灵斯列饰▪莉莉·克鲁斯特-- 摩根·莉莉饰▪赛特男·特思罗塔尼博士-- 吉米·米斯特雷饰▪葛登·塞尔伯曼-- 托马斯·麦卡锡饰▪诺亚·克鲁斯特-- 连姆·詹姆斯饰▪塔玛拉-- 毕崔斯·罗森饰▪天钦-- 黄经汉饰▪索纳姆奶奶-- 卢燕饰▪尼玛-- 欧斯瑞克·周饰▪索纳姆爷爷-- 张铮饰目录电影剧情演职员表演员表职员表角色介绍杰克逊劳拉精彩对白原声资料影片花絮幕后花絮穿帮镜头影片评价影片制作创作背景后期制作制作发行播出信息上映日期票房统计民众反映影片看点影片赏析影片隐喻主创信息主演导演电影剧情演职员表演员表职员表角色介绍杰克逊劳拉精彩对白原声资料影片花絮幕后花絮穿帮镜头影片评价影片制作创作背景后期制作制作发行播出信息上映日期票房统计民众反映影片看点影片赏析影片隐喻主创信息主演导演展开编辑本段电影剧情查理(20张)关于2012世界末日,在中国,珠光宝气网络学院的胡小凡设计了一款名为“末日之恋”的珠宝信物,用2012世界末日来临前夕,那至死不渝、不离不弃的爱情来诠释面临世界末日时的人间真爱。
电影《2012》分析

电影《2012》心理学分析导演只是根据玛雅预言改编而导演了一部《2012》,其中加入了中国元素也只为打进中国市场,吸引更多的中国观众。
仅场面效果就足以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原本简单的圈钱目的,如今却产生了超乎想象的结果。
不得不佩服导演艾默里奇的手段,以及他对观众心理的了解之透。
导演艾默里奇就像是一个神奇的心理学家,他似乎可以看透所有人的心理,懂得如何吸引全球观众,更懂得如何吸引中国观众。
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大片《2012》已经让我们展现了他强大的功力。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被末日心理所缠绕的人,往往是内心还不够成熟,同时自我意识较弱的人,此类人最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
心理学上有个“近因效应”,即越是新近发生的事情,就越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让人联想起相关的事情。
自从汶川地震后,人们对地震特别关注,导致对此类事件不必要的担忧。
所以最近频频发生的地震让人忧心忡忡。
有些人热衷于末日预言,甚至期待着它的来临。
对这类人,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来分析,这类人往往把自己放在旁观者、揭露者、幸存者的位置上,想象一切能从新再来,从自我胜利和有能力控制一切的现象中获得快感。
海地、智利、土耳其,就连“身边”的唐山,也在近日轻微震动了一下,接连出现的地震消息不仅让少数人产生恐慌心理,甚至将其与虚构的电影《2012》联系起来。
有的人之所以把一些自然界的现象看成是灾难将临的预兆,其实都是“末日心理”在作怪。
他们大多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往往还很敏感、不够成熟,并且自我意识较弱。
整日忧心忡忡,甚至茶饭不思,频频上网搜索各种灾难的信息,这种“末日心理”所造成的结果就是造成“牵连观念”,听不进去客观、科学的解析。
女性以及青少年易受坏信息的影响。
通常来说,如果是一个心智发育成熟,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人,看到有关地质灾害的新闻后,是不会出现这种…末日心理‟的,更不会不断地联想。
死了都要爱赏析

《死了都要爱》是信乐团的一首摇滚情歌。
从歌词来看,这首歌理所当然是属于年轻人的。
要淋漓尽致,要把每天都当成是末日。
为何浪漫的爱情却用末日来陪衬,在笔者看来,但凡末日,所有的一切都会疯狂,都会毫无顾忌,对爱情而言,什么贫穷与富有,权贵与卑贱,什么门第,什么年龄,都可以忽略!而这些,恰恰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成为阻碍。
由此看来,这首歌其实也痛斥现实社会的许多扯蛋之事,梁祝之痛,焦刘之悲,不就是因为现实的诸多桎梏而造成的么?
所以,这首歌既是一首激越的控诉,也是一种高亢的呐喊!的确能楔入当代诸多真心相爱的男女青年灵魂中去,足以引起无数的共鸣!
从弦律上看,这首歌一开始就飙出了高音,初听者肯定会被骇一大跳!
几个意思啊,这是反传统滴!你是不是全程都这样飙,从头飙到尾?
还好,很快,在第三小节高音就转柔和、低沉了,这时咱们才明白,它原来是把传统歌曲的“铺垫——高潮”部分给转换了一下位置,可真别说,这一转换,给人耳目一新,产生了超级带感!
这首歌本来就是摇滚,如果在舞台上,歌者能够用声嘶力竭的气口来牵引,再以夸张的动作辅助,那一定能够达到极燃极劲爆的场效!
的确,信乐团在表演中,也极好地诠释出了这首歌所有的内涵和魅力!赋与了这首歌超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度。
在KTV中,《死了都要爱》成为了很多人都会点的歌,因为这歌,其实不太需要唱功,不像有些情歌,一个歌词有好几种声调,也不像有些摇滚,飙高音的时候还要注意不破音,但这首歌不一样,只要尽情嘶吼就OK了!。
《2012》电影影评

《2012》电影影评《2012》是一部于 2009 年上映的美国灾难片,讲述了世界末日来临时,人类为了生存而展开的一系列逃亡和救赎的故事。
这部电影以其震撼的视觉效果和紧张刺激的剧情,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在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对其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不得不提的是电影的视觉效果。
《2012》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世界末日场景。
山崩地裂、火山爆发、海啸肆虐等灾难场面,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世界末日之中,感受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
电影中的特效制作非常精细,场景的还原度很高,让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灾难的恐怖和毁灭性。
这种视觉上的震撼,无疑是电影的一大亮点,也是其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除了视觉效果之外,电影的剧情和人物设置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电影的剧情较为老套,基本上是一部关于求生的灾难片。
主角们在灾难中不断地寻找生存的机会,期间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挑战,最终成功地登上了方舟,获得了生存的希望。
这种剧情在灾难片中并不罕见,缺乏新意和惊喜。
此外,电影中的人物设置也有些不合理,主角的身份和背景让人感到有些突兀,一些人物的行为和决策也显得有些牵强。
例如,主角的身份是一名失意作家,却能够成为俄罗斯富豪的司机,并且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情节设置让人难以信服。
电影中的人物关系也比较简单,主要围绕着主角一家和一些配角展开。
这些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和互动不够丰富,缺乏足够的情感张力。
相比之下,电影中的反派角色更加鲜明,他们的自私和贪婪,与主角们的善良和勇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电影增添了一些戏剧冲突。
不过,尽管电影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其传达的一些信息和思考仍然值得我们关注。
电影中描绘的世界末日场景,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的脆弱和无助。
当灾难来临时,无论我们有多么强大的力量和财富,都无法逃脱被毁灭的命运。
这也让我们反思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提醒我们要更加珍惜和保护环境,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
《2012》电影观后感

《2012》电影观后感
电影中的场景令人惊叹,特效制作精良,将世界末日的景象逼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感受到了灾难的迫近和人类的渺小。
特别是当巨大的海啸席卷城市,喜马拉雅山被海啸淹没等场景出现时,那种震撼和绝望感让人难以忘怀。
同时,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鲜明生动,他们在灾难中的表现和选择反映了人性的复杂。
电影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关于人类的生存与选择。
当世界末日来临时,每个人都面临着生死抉择。
有些人选择自私自利,只为自己争取生存的机会;而另一些人则展现出了无私的精神,帮助他人共同求生。
电影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探讨了人性的善恶和人类的价值观。
同时,电影也揭示了人类在面对灾难时的脆弱和无奈,以及对生命的渴望和珍视。
电影还引发了我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人类在追求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电影中的世界末日正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所导致的后果。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我们将面临无法挽回的灾难。
此外,电影中的一些情节也让我感到无奈和讽刺。
例如,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人类面临灭亡的危机,但他的声音并没有被重视,最终导致了更多人的死亡。
而美国政府却利用灾难大发横财,成为了诺亚方舟的主宰。
这种不平等和不公正让我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产生了思考。
然而,电影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一些情节的发展显得过于仓促,人物的情感变化不够细腻,导致一些观众难以产生共鸣。
此外,电影对于人类应对灾难的方式和可能性的描绘也有些理想化,忽略了现实中的复杂性和困难。
电影2012影评3篇

电影2012影评3篇电影2012影评1和三年前首映时观影多有不同,因为美洲古老的玛雅人神秘预言中的“末日”之期如此临近,于这样的时间点去观看一部描述末日场景的影片,必然会有点怪怪的,重新制作的3D画面除了在技术层面的一丝惊喜,更多的是让观众对即将面对的灾难来一次“重温”,不失为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甚至会有一瞬间的恍惚——近距离看末日,是一种怎样的心境?但无可否认的是,影片的故事时至今日看起来仍惊心动魄,灾难片中,没有什么比地球毁灭更大更息息相关的“事故”了,人性在此时被最大限度的展露在生与死之间,接受考验的除了伟光正的价值观,还有对灾难的想象与设计:2012地球是如何毁灭的,而人类又将是如何完成的自我救赎。
影片中,冲在末日前面的除了科学家,提前购买船票的富豪,还有一个只出版了几百本小说的作家极其亲属,科学家为人类的存亡献计献策,而他最崇拜的人却是这位失败的作家,所坚持的也是透过小说所传递出的人文情怀,这让人物之间的关系有了扭曲的联系,其实影片中这样的情感的怪圈在影片中比比皆是,就像……就像作为一个粗鲁的前拳击手,卡尔让他的小情人整容成已故妻子的模样,从他钱包中所珍藏的照片来看,那个女人并不漂亮,甚至有着和他一样肥胖的身体,但你能感到他所有的爱都在她那里掩埋;就像……诺亚喜欢他的继父那样,而总统的女儿讨厌她的父亲一样,尽管你觉得杰克逊其实更有趣也更有魅力一些,而总统又是那样拥有崇高和无私的精神。
如上,影片在制造物理灾难之前,先为所有人物制造了情感上无可化解的矛盾,对角色而言,这些情感上的矛盾冲突和世界毁灭所造成的影响是相同的——除了栖身的物理世界,总是被忽视的精神世界同样岌岌可危,同样需要拯救。
于是他们便开始了一点点接近真相,接近灾难的旅程。
或许因为距离影片中所描述的日期越来越近,甚至这个未被证实的日子所带来的毁灭难以阻救,或许只是在观看一部电影而已,在故事的进程中,心态竟然毫无波动,只是安静的,一遍一遍跟随镜头在地动山摇天坍地陷中逃亡,在天火来袭在洪水浸漫中挣扎,像最悲观时平静的祷告,也像在看动物园中的自己。
《2012》影评解说文案_《2012》——“世界末日”带来的感动!

《2012》解说文案_《2012》——“世界末日”带来的感动!美国动作/冒险/科幻电影《2012》,于2012年上映,由罗兰·艾默里奇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哈洛德·克卢瑟编剧,影片讲述了杰克·杰克逊带着孩子去黄石公园度假,却发现曾有美好回忆的湖泊已经干涸了,而这个地区也成为了禁区。
充满疑惑的他在黄石附近的营地偶然认识了查理。
查理告诉他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长期被人类掠夺性破坏,地球自身的平衡系统已经面临崩溃,人类即将面临空前的自然灾害。
查理说有些国家已经在联合秘密研制并建造可以躲避这个灾难的方舟。
杰克逊以为他是个疯子就一笑而过走开了。
第二天灾难发生了。
强烈的地震伴随大量陨石的坠落,让眼前熟悉的家园变成了人间炼狱。
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爆发。
杰克逊和众多家庭一样踏上了求生之路。
面对全球性的自然灾害,不知何去何从的他突然想起查理提到过的方舟和地图,于是决定前往方舟基地寻找生存的机会。
在寻找和前往方舟基地的过程中,杰克逊一家在经历灾难的生死考验之后终于到达了方舟基地。
然而已经制造完成的方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从世界各地闻讯涌来的受灾人群。
谁去谁留已然成为挑战整个人类的道德抉择。
面对灾难,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类做出了最重要的抉择:“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生存机会!”最后人类终于在方舟中度过了这一全球性的灾害,获得了继续繁衍和发展的希望。
主题歌《Time For Miracles》今天一饱“世界末日”的眼福!震撼得我稀里哗啦的(为何是稀里哗啦?)!因为片中几处神圣的诠释人性的片段,我都感动的止不住流泪……当世界末日到来~就这样神速地扑面而来,让人类毫无准备、毫无戒备,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能够做什么呢……祈祷、拥抱家人、逃命?还是用我们能够做的、人类最美好善良的一面来面对灾难呢?!第一个感人场景:美国总统决定留守国民的那一刻!“我是美利坚合众国的最后一位总统”……与国民共存亡的精神实在是令人感动!第二个感人场景:人类是平等的!方舟上的各国首脑决定打开门仓!“看着眼前的同胞们去死而不顾,这样我们即使脱险了良心上会安稳么?!我们怎么跟我们的孩子解释?我们的孩子又如何跟他们的孩子解释!……”(记忆力有限,大意是这样的~o(╯□╰)o~)人类在危难时刻应该体现互助、爱心、齐心协力,不是么?这样才配做人类!第一个发现“玛雅预。
2012电影观后感

《2012》电影观后感篇1《2012》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灾难大片,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
火山喷发、地裂、冰冻、海啸、洪水、陨石雨等等灾难形式交相呈现,能够说实现了史上最全的灾难大集合。
因为其逼真的视觉震撼,当时在全球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当真正步入2012年的时候,世界的空气好象也跟着紧张起来。
种。
种天灾,似乎正在一步步的应验玛雅人的预言。
当心血来潮重新观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忽然有点心里起毛了。
在无情的天灾面前,人类显得那么的渺小和无奈。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幸运的登上“诺亚方舟”,或许……我忽然想到了泰坦尼克沉没那刻,一对老人相拥等待海水淹没的情景。
据说香港政府出钱建造寺庙,请寺院高僧诵经祈福。
也有传说已经秘密建造了和电影里一样的“诺亚方舟”,当然同样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上船。
2012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将是一个新的转折,每一明天对于每个人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个新的开始呢?无论将应对何样的未来,只要一家人在一起,还是值得庆幸的。
明天和意外,不明白谁先来。
如果因为这些就影响自己的心境,实在显得不太划算。
不管明天的太阳是否照常升起,今日的每分每秒还是不能白白浪费的。
就像我此刻挤牙膏一样记录此刻的心境,可能真的很废话,但我此刻真的很想说,这个片子拍得很成功,成功把我给震住了。
2012真的来了,可是别怕,我们都在!《2012》电影观后感篇22012这部电影是一部很典型的美国大片,反映空前灾难的电影,让人们看过以后,有很多感触。
这部电影我十分喜爱,不仅仅让我了解到海啸的疯狂,地震的危险,灾难的残酷,灾难的来临是人们无法抗拒的,我知道了生命是自己争取的,走对一步就能够活下来,走错一步后悔一生。
海啸扑面而来,在睡梦中的人,在不知道的状况下已不在人世,失去生命。
地震会让坚固的房子倒下,再好的车子一转眼已经没有,火山爆发有一个个小火球射打在大地上,在这时钱已无用,生命可贵。
在电影里男主人公是杰克逊,很勇敢,在大家准备关方舟的大门时,有一个东西被卡在了门边,如果门关不上,就无法开启防预措施,这样的话,人们就全部没有期望,但杰克逊为了大家能活下来,冒险去了方舟门边,查看出了问题,发现有一块黄色铁卡在门上,杰克逊使劲往外拨,在这时方舟已经靠近冰川,如果在这时再关不上方舟的门,大家都会没有活不来的期望,时刻紧迫,经过发奋,杰克逊最后拿掉了这个黄色的铁块,大家得救了!美国总统不上方舟,他愿意和人们一起离去,等待着地震、海啸的来临!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有些灾难是我们人类无法避免的,但是只要有智慧,团结不懈地共同发奋,就会有奇迹发生!《2012》电影观后感篇3在空难电影《2012》热映的当下,我也有幸进入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在这里也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影片分析:死了都要爱
罗兰·艾默里奇一直是个视觉奇观主义者,《独立日》、《后天》一直到《2012》莫不如此,幕后全是他的老班底。
但我发现这些电影里的特效越来越行货了,一切一切的波澜壮阔和灰飞烟灭也只能换来观众心底的一声“哇”而已。
那种炫耀式的毁天灭地让我想起一个相声——马三立的《夸住宅》的最后一段:
甲你爸爸戴表上谱,腰里系个褡包,从左边戴起:要带浪琴、欧美咖、爱尔近、埋个那、金壳套、银壳套、铜壳套、铁壳套、金三针、银三针、乌利文、亨得利、人头狗、把儿上弦、双卡子、单卡子、有威、利威、播威、博地,左手拿提梁子,右手提溜八音盒,头顶大座钟,怀揣小闹表。
未曾走道儿是叮当乱响。
乙这是我爸爸戴表?
甲这是给钟表铺搬家!
乙搬家呀!
这里想说明两个问题,首先,灌口是相声中的一种“奇观”,但未必是最搞笑的部分;其次,你带的表多未必就证明你真的有支付实力。
我觉得灾难片这个片种总有一天要走进死胡同,除非有导演愿意设身处地地去体味灭顶之灾降临时人的真实感受应该是什么样的,大义凛然舍生取义固然值得尊敬,但千方百计但求苟活也没什么可鄙视的。
所以《2012》中我最喜欢两个人物,分别是疯狂的世界末日追随者查理,还有俄国富豪尤里,虽然他们一个是对死亡甘之如饴,一个是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但至少他们面对灾难的反应是真实的,因为真实,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辉才更有说服力。
就像尤里最后的结局,他的行为是身为一个父亲的本能反应,这种绝境中被激发出来的爱更加立体地诠释了这个可爱的恶徒形象。
面对迫在眉睫的浩劫,威尔逊总统对自己的首席科学顾问阿德里安说:“这种时候一个科学家要比二十个老政客有价值的多。
”其实《2012》一直是在纠结着这个问题,谁该死,谁该活,而决定生死的,到底应该是效率还是公平。
于是影片中到处都是这样的思辨式对话,达芬奇、毕加索的作品都被保护起来,那些无名小卒的作品就该毁灭吗?阿德里安将男主角杰克逊只印了500册的小说带上了飞船,“这就将成为人类文明的遗产了。
”但与此同时更多更伟大更有资格传世的作品将荡然无存。
十亿欧元换来一个求生的机会,尽管有遗传学家的“甄别”,但用劳拉的话说:“分明看到了货币的作用。
”可笑的是这个货币也即将成为史前货币了。
当大家都赤条条奔赴一个新世界的时候,这种史前价值还有什么意义呢?在《2012》中,除却了美国式英雄主义这种主流意识形态的陈词滥调,这些关于普通人权和资本特权的思考才是更有意义的内容。
影片中有着中国观众为之雀跃的中国元素,背负人类薪火传承使命的诺亚方舟居然是中国制造的,当剧中人说“只有中国才能把这个造得这么好”时,全场都笑了,终于西方人开始正视中国人的技术和友爱了。
但这并非是中国拯救世界,中国依旧只是扮演着一个接单干活的世界工厂角色,而真正的拯救者,还是美国人他们自己。
末日降临之前,当杰克逊带着自己的一双儿女奔赴黄石公园准备露营的时候,他们在车上欢快地唱着一首美国传唱的上百年的民歌,名叫《Will The Circle Be Unbroken》,歌曲表达了对已逝去的亲人的怀念和祝福。
看完电影之后我才明白这首歌曲对于《2012》的重要意义,歌中的副歌部分唱到:“Will the circle be unbroken,By and by, Lord, by and by,There's a better home awaiting,In the sky, Lord, in the sky。
”但愿亲人常伴左右,永不分离,他日相逢,更美的家园在等待我们,在那遥远的天边外……
在片尾,世界重新走出混沌蒙初,开启了0001年的新纪元,阿德里安和劳拉在一起,平静地读着那本只印了500册的《告别亚特兰蒂斯》,至少在那一刻,没有金钱,没有特权,被格式化的世界依旧可以是美好的,因为人们备份了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