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发展史第2章
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习题含解析2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居民、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据此完成1~2题。
1。
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①海鲜②牛羊肉③山货④腌腊制品A。
①②B。
②③C.①④D。
③④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C。
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D。
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1题,安徽省南部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多山货,传统特色菜会较多采用山货,③正确.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将肉类腌腊可以延长存放时间,所以腌腊制品成为当地特色菜的主要原料,④正确.安徽省南部地区不沿海,对外交通不便,当地海鲜较少,传统特色菜不会采用海鲜,①错误。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位于我国农耕区,牛羊少,传统特色菜不会采用牛羊肉,②错误。
故选D项.第2题,闽台地区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
故选B项.。
D 2.B彝族土掌房(如下图)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
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土掌房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将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土掌房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层或三层。
据此完成3~4题。
3.土掌房的效果类似于()A.内蒙古蒙古包B.陕西窑洞C.傣族竹楼 D。
客家族土楼4.土掌房反映的气候特点是()A。
湿冷B。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2.人类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3.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从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自然辩证法贯穿的基本观点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二、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哲学科技哲学的体系:形式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区别:1、看待自然观方面2.看待科学技术方面3.看待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方面三、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社会1、哲学方面2、社会学、历史学方向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研究方向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一)创立时期1、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2、批评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3、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发展时期1、科学社会学2.科学学3.技术文化学二、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1.自然观方面(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1)反归纳主义(2)经验证伪原则(3)划界标准:重言式命题、列尽各种可能性的逻辑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宗教神话、伪科学(4)理论是大胆的猜测:理论先于观察,有保留地赞同康德“理性给自然界立法的观点”、科学开始于问题、理论是大胆的猜测(5)知识增长的理论可证伪度:第一,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可证伪度就愈高;第二,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科学发展的四段式:1、科学开始于问题;2、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3、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即P1→TT→EE→P2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范式:(1)从心理上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2)从理论和方法上说它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模型”或“框架”,总体说,就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所共同具有的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2第二章斑块

3、其它生态学价值
大斑块的生态学价值:
1)有利于生境敏感物种的生存;2)为大型脊椎动物 提供核心生境和躲避所;3)为景观中其它组成部分提供 种源;4)能维持更近乎自然的生态干扰体系;4)在环境 变化的情况下,对物种绝灭过程有缓冲作用。
小斑块的生态学价值:
1)作为物种传播的生境以及物种局部绝灭后重新定居 的生境和“踏脚石”,从而增加了景观的连接度;2)为 许多边缘种、小型生物类群以及一些稀有种提供生境。
D L
2 A
其值最小为1,接近1,表示斑块的形状接近圆形,形 状规则;数值越大,形状越不规则。
2)正方形指数表达式为:
D 0.25L
2 A
其值最小为1,接近1,表示斑块的形状接近正方形, 形状规则,但受人为活动干扰大;数值越大,形状越 复杂,但受人为活动干扰小。
3、斑块形状与生态功能
L/A小,表示边缘面积小,核心区面积大,可 减少外界干扰,有利于内部种的生存,但不利于 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由于环境资源条件(土壤类型、水分、养分以及地形 等)在空间分布不均匀性造成的斑块。
如:沙漠中的绿洲,森林中的沼泽,兴安落叶松林中的樟子松林, 阴坡面重复出现的森林,等等。
起源于环境的异质性。
存在较宽的生态交错区(ecotone),群落间过渡缓慢 受环境资源制约,边界比较固定,周转率极低。
种群变动、物种迁入迁出、灭绝过程存在,但水平极低。 没有调整期和缓冲期。
二、斑块形状
斑块的形状对生物流和非生物流有较大影响。主要 作用于生物的扩散和觅食,同时对穿越景观扩散的 动植物至关重要。
在城市环境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时,不同斑块形状 的配置不仅是设计艺术的需要,也是生态学的基本 要求。
对斑块形状的分析,能够揭示物种动态,确定物种 分布是稳定、扩展、收缩、迁移等不同的状态。
2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 S 2 定压
/ 1
/
三、理想气体PVT均变化过程的熵变
理想气体发生(T1V1---T2V2)状态变化:
V2 S nR ln nCv , mLn T 2 T1 V1
理想气体发生(T1P1-----T2P2)状态变化:
p1 S nR ln nCP , mLn T 2 T1 p2
13
第三节 熵的概念—熵与熵增原理
一、可逆循环过程与可逆过程的热温商: 对于一任意可逆循环过程:
p
a
2
QR Q R T T 0
再将循环分成途径a(12)和b(21), 有
1 QR 0 1 2 T a T b 2 QR
1
b
第二类永动机: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为功而不留 下任何影响的机器。
7
第二节 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 蒸气机发展史上研究热机效率的初衷, 只是寻求解决 热功转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 热不能完全转化成功,如何在理论上求热功转化的 最大效率?
1824年Carnot N L S 提出热机效率有一个极限; Clausius R J E和Kelvin L 分别于1850年和1851年得出了热力学 第二定律.
4
第一节 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不可逆性 • 要使环境也恢复原状,则取决于在不引起其他变化 的条件下,环境得到的热能否全部转变为功。
• 自发过程的不可逆性本质: • 功和热转化的不可逆性-----功可以全部转变为热, 但在不引起其他变化条件下,热不能全部转变为功。 要使热全部转变为功,必然引起其他变化(即一定 有一部分热传给温度较低的热源。 所以实际可能发 生的过程都必然是不可逆的.)
二、不可逆循环过程与不可逆过程的热温商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二章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 2.2.2 群落的动态(1)素材

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二章群落的稳态与调节群落的动态动态〔dynamic〕一词包含的意义十分广泛,按我们的理解,生物群落的动态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群落的内部动态〔包括日、年、季节的变化〕;〔2〕群落的演替;〔3〕地球上生物群落的演化〔见下表〕。
这里只研究前两个问题。
表群落变化的类型一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动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受环境条件〔特别是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制约,并与生物种的生活周期关联。
群落的季节变化动态是群落本身内部的变化,并不影响群落的性质,有人称此为群落的内部动态。
在中纬度及高纬度地区,气候的四季分明,群落的季节变化也最明显。
如北方草原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就是一个例子。
〔见孙儒泳《生态学》P162〕二生物群落的年变化〔波动〕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常有明显的变动。
这种变动也限于群落内部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一般称为波动〔fluctuation〕。
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那么变化而引起的。
其特点是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
在波动中,群落在生产量、各成分的数量比例、优势种的重要值以及物质和能量的平衡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根据群落的变化形式,可将波动划分为三种类型:1不明显波动群落各成员的数量关系变化很小,群落外貌和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这种波动可能出现在不同年份的气象、水文状况差不多一致的情况下。
2摆动性波动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的短期变动〔1~5年〕,它与群落优势种的逐年交替有关。
3偏途性波动这是气候和水分条件的长期偏离而引起的一个或几个优势种明显更替的结果。
通过群落的自我调节作用,群落可回复到接近于原来的状况。
这种波动的时间可能比较长〔5~10年〕。
不同的生物群落具有不同的波动性特点★一般木本植物占优势的群落较草本群落稳定一些;★常绿木本群落较夏绿木本群落稳定一些;★成熟群落较之发育中的群落稳定一些;★在一个群落内部,许多定性特征〔如种类组成、种间关系、分层现象等〕较定量特征〔如密度、盖度、生物量等〕稳定一些;★不同的气候带内,群落的波动性不同,环境条件越严酷,群落的波动性越大。
常缨生物进化论第二章现代进化论的理论来源

达尔文(Charles Robert , ) Darwin 1809-1882
英国人,19世纪杰出的生 物学家、物种起源和发展 学说的创始者、生物进化 论的奠基人。
恩格斯称达尔文的进化论 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 发现之一。
主要著作《物种起源》 《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 变异》。
达尔文的这一论述,与拉马克的多元论不同,它是属 于一元论的范畴。
1
2
1拉马克观点:生物起源和进化的多元系统。个系统 在开始时,缘于自然发生。
2达尔文观点:生物起源的一元系统。最早生命由化 学进化产生。
4、自然选择是变异的最重要的途径。
在同一群体的不同个体之间具有不同的变异,有些变 异对生存比较有利,有些则不利,在生存斗争中就出 现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现象。这就是自然选择。
上述观点与拉马克进化论是一致的。
2、生物进化论是逐渐和连续的,其中不存在不连续 的或不连续的突变。
达尔文指出:“自然选择只能通过累积轻微的、连续 的、有益的变异而发生作用,所以不能产生巨大的或 突然的变化,它只能通过短且慢的步骤发生作用。”
这一观点,与拉马克学说也相一致。
3、生物之间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他们有着共同的祖 先。例如,一切昆虫都有他们的原始祖种,一切哺乳 动物也源于共同的祖先,其他的种群也都这样。
显微镜 指南针 地址锤 气压计 书
1831年,12月31日,环球旅行开始,但大部分时间是 在南美洲进行工作的。这次为期连续五年的科学考察,规 模很大,经历很多,使他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使他成为名 符其实的博物学家。实际上,这是他一生事业的转折点。
环球旅行
考察航线
巴西---南美洲的东海岸---火地岛---南美洲的西海岸 ---新西兰---澳洲---塔斯马尼亚岛---印度洋---非洲的好望角 ---大西洋---巴西
《自然辩证法》导读

《自然辩证法》导读基本信息:书名:《自然辩证法》导读著者:肖广岭编著内容简介:《自然辩证法》写于1873年至1883年间。
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工人运动进入低潮,为了积蓄力量,迎接革命新高潮的到来,工人阶级需要在思想上和理论上更好地武装自己,需要更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在此之前,马克思已经多年致力于《资本论》的写作,力图揭示社会发展的辩证法(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简介:肖广岭,现为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科技政策与战略、科技与区域发展、科技与可持续发展、大学科研与研究生培养、科学认识论等。
曾主持的首都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型项目,获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长白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著作有《市县科技投入论》;《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以区域创新体系能力建设为中心》等。
目录:总序读经典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艾四林/I第一章写作背景、成书过程和出版情况、书的结构/001一、写作背景/002二、成书过程和出版情况/004三、书的结构/005第二章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007一、《导言》的第一部分/008二、《导言》的第二部分/013三、札记的主要思想/018第三章自然科学和哲学/023一、《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024二、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027三、形而上学派和辩证法派——毕希纳/031四、自然科学家得受哲学的支配/031第四章自然界的辩证法、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035一、辩证法/036二、关于对立统一规律/040三、辩证法的有关范畴/041第五章认识自然的辩证法、认识论和辩证逻辑/049一、辩证逻辑的两个基本原则/050二、人类的活动对因果性作出验证/051三、永恒的自然规律变成历史的自然规律/052四、人的感官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053五、概念的发展/054六、判断的发展/055七、假说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形式/056八、归纳和演绎/058第六章物质运动的形式、自然科学的辩证法/063一、运动的基本形式/064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069第七章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073一、数学/074二、力学、物理学和天文学/081三、化学/093四、生物学/095第八章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103第九章《自然辩证法》的影响和意义/109一、广泛和深入的影响/110二、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14参考文献/117章节选读:总序读经典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艾四林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题组首席专家教育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决策。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第一章绪论历史,广义的说,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它可以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
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历史科学,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
历史科学与旧史学的区别:①指导理论不同②阶级属性不同联系:历史科学是在旧史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
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①搜集、鉴定、整理史料的方法。
②分析、综合,对历史得出感性认识,投入实践。
③编写史学论著的方法。
第二章中国史学史概说先秦史学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史学的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我国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有了按年记载的编年史。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春秋》的出现,使我国史学开始了一个新的局面,史学逐步变成了“经世之学”。
《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722BC),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BC),共242年,孔子修订《春秋》的目的在于“正名”,有褒有贬,从而使“乱臣贼子惧”。
孔子和左丘明已开始运用发展变化的历史观点观察社会。
战国时期出现了学术史,如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篇》秦汉史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随后,搞了一场“焚书坑儒”,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大大地阻滞了我国史学的发展。
司马迁与《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成就:①“敢述汉非”、关心人民疾苦,反抗暴政。
②力图探寻历史发展规律③对社会经济关系十分重视。
班固与《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其成就: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但班固的历史观非常矛盾。
荀悦与《汉纪》:《汉纪》是东汉末年荀悦所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的断代史,《汉纪》在史书体裁上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它以“通比其事,例系年月“的八字方针,按年月把史事通通排列起来,加以类比。
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原因:①南北战乱,统治者找不到原因,想从历史中总结②由于战乱,文人学者安全没保障,就著书写作,以抒愤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第四节 近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产生的时代背景(五大缺口)
• (1)天体演化学——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 (2)地质学——赖尔的地质渐变论 • (3)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 • (4)化学上的三大发现——道尔顿的原子论、维勒的 人工合成尿素、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律 • (5)生物学——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2、天堂地狱式的自然图景
• 其理论基础主要是亚里斯多德的“四第三节 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 1、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 • • • • (1)时代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 航海探险和地理大发现 资产阶级文艺复兴运动 新科学传统的形成
• (2)诞生标志——早期标志为1543年哥白尼 日心说的提出;晚期标志是1687年牛顿《自然 科学之数学原理》的问世。 • (3)主要特点: • 一是实验科学。 • 二是经验科学。 • 三是研究方法以实验和分析为主导,进行分门别 类的研究。 • 四是形成了以牛顿力学为核心的科学体系。
1、上帝创世说
•
•
《圣经· 创世纪》开宗明义所说:“在起初,神(天主) 创造天地”。上帝在第一天创造了光明,并划分了昼和夜; 第二天造出了空气和天堂;第三天造出了陆地和植物;第 四天造出了日、月、星、辰;第五天造出了飞鸟和鱼类; 第六天造出了陆地和其它动物,最后从陆地上的各个角落 取来一些泥土和成泥巴,按照上帝自身的形象塑造了一个 泥胎,并赋予其灵魂与生命,把他叫做“人”——亚当, 放在万物生灵的首位。 上帝又是在何时创造世界的呢?17世纪上半叶,爱尔 兰大主教乌歇尔根据古希伯来经典“考证”出上帝创造天 地的时间始于公元前4004年10月26日上午9时整。
• 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朴素的自然观,它具有如下三个基 本特点
1、鲜明的自发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
• 古代自然观的核心问题即“世界本原”的问题,亦即 需要回答世界究竟是物质第一性还是精神第一性的问 题。 • 泰勒斯(BC.624-547)――水 • 阿西克西半尼(BC.585-528)――气 • 赫拉克利特(BC.530-470)――火 • 亚里士多德――火、水、土、气 • 留基伯(BC.500-440)和其学生德谟克利特 (BC.460-370)――原子 • 毕达哥拉斯学派――数
我国古代自然观中也包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 主义的思想。如形成于殷商之际(3000年前)的
“五行说”和“八卦说”(《易经》,首创于伏 羲) 认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形态和 天、地、雷、火、风、泽、山、水这8种自然物 质,就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2、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例1:古代对“自然”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解释。
•
如何理解和认识上述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总观点呢? 通常可以从下述五个方面加以论述和展开,从而概括出以 下5目、5句话: 3、世界是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4、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5、物质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的――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6、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规律论 7、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
第二章 人类自然观的发展
• 所谓“自然观”,就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 关系的总观点和总看法。人类自然观是人类世界观的重 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人类世界观的基础。
• •
在人类历史上,自然观存在着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存在着不同特点的自然观。 • 人类自然观的动态发展,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原因,构 成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两大根源: 一是它的认识根源;二是它的阶级根源。 • • 人类自然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总观点
1873-1883年间,恩格斯认真总结了19世纪 自然科学的一系列伟大成就,在《自然辩证法》一 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总观 点:“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 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 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 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 着。”“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 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 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 动和变化中。”
2、什么叫“形而上学”?
• (1)由来。从安德罗尼柯的《物理学之后》到严复的 《形而上学》。 • (2)什么叫“形而上学的方法”?——就是分析的方 法。 • (3)什么叫“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即对形而 上学方法的抽象概括和普遍化。
3、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主要特征
• (1)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在牛顿的时代,人们普 遍认为,一切运动(热、电、 化学、生命等)都可归结 为机械运动,一切运动的原因都可归结为力。力无所不 包,无所不在,它充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可以用它 解释说明一切自然现象。 • 拉美特利(1709-1751)的《人是机器》(1748) • (2)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静止性、孤立性、片面 性,成为其三个突出的特点 • (3)“自然界绝对不变”的总观点,成为该时期自然观 的中心思想。其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宇宙不变论和 物种不变论,其代表人物就是牛顿和林耐。
• 例2: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学说
• 例3:我国古代“五行说”的“相生相克说”
• 3、历史的局限性——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第二节 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
•
所谓中世纪,通常指欧洲从前476年西罗马 帝国灭亡至十五世纪末文艺复兴运动之间约一 千年的漫长时期,在科学史上通常被称之为 “科学的黑暗时期”。期间,以12世纪末托 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的出版和经院哲学 的兴起为界,又可分为前期和后期。
第一节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 东西方古代概念的不同划分。 • 东方古代文明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为典型代表,包括 由农、医、天、算四大学科组成的实用科学体系,以 及指南针、造纸、火药、印刷术等四大发明。 • 西方古代文明则由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学技术特别 是理论科学体系为典型代表,曾经涌现出一大批青史 留名的伟大科学家和思想家,如毕达哥拉斯、亚里斯 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得、托勒密、盖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