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涧修禊诗序-宋濂-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训练: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附参考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附参考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派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
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髓滋之虞。
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件果。
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
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
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摧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
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
⅛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伊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履以学未成而不暇。
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
通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
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
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节选自《古文观止》)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英雄A俊杰战B攻驻守之迹C诗人文士游眺D饮射E赋咏歌呼之F所G庭学无不H历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肝胆为之悼栗”中“悼栗”的意思是:战栗,颤抖。
B.“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中“侈”读音是chi,意思是:多,大。
C.“顾以学未成而不暇”中“顾”表轻微转折,可译为:不过,但是。
D.“逮今圣主兴”中“逮”的读音是ddi,意思是:捕捉到时机。
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生版

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Ⅰ怎样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五种句式一、判断句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B.C.D.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B.且相如素贱人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译文:答案(1)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这吗?这就是我此次游山的收获。
精要点拨判断句,。
在判断判断句时,首先看其标志:二、被动句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A.B.C.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译文:精要点拨所谓被动,是指。
辨识被动句,三、倒装句汉语句子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介词在介词宾语前,定语和修饰成分在中心词前。
古今汉语,基本如此。
但在文言文中,有一些句子成分却是倒装的,这样的倒装句主要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四种。
我们在阅读和翻译的时候应该首先了解它们的结构,然后把语序调整过来,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
1.谓语前置句(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渺渺兮予怀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C.谁可使者D.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孙将军(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译文:②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
桓公闻之,扶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
”命后车载之。
精要点拨2.宾语前置句(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B.C.D.(2)翻译下面的句子。
【拔高教育】6年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解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高频考点解读】目前的试题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融入到文言语的翻译中去,与考查其他文言知识整合起来,形成表面看是翻译,其实是既考查文言实词,又考查文言虚词,也考查文言句式的综合题。
【热点题型】题型一翻译的原则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译文:答案适逢(双方)使者车马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主持国事的人相见。
解析注意“辙”的借代义;“北”,对元军的蔑称。
此两处用意译。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译文:答案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么呢!解析“衣冠”“日月”“旦夕”“正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
(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译文:答案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
解析“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
(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译文:答案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处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解析“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应意译为“皇宫禁地”。
【提分秘籍】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第也不能变动。
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所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用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
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
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
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

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2016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找准实词得分点,五类实词译到位“得实词者,得翻译之天下。
”诚哉斯言!既然如此,就需要把这些成为采分点的实词“拎”出来,想方设法,保证其翻译得准确无误。
该学案试图强化你的实词采分点意识,帮助你解决好五类重要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活用词和疑难词——翻译到位问题,让你成为一个会临场解决问题的聪明学习者。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
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
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
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藉,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
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
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
或言常平[注]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
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常平:常平仓。
(1)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2)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宋濂,字景濂,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
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
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
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
”帝称善者良久。
濂性诚谨,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
”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题目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C.处处志之(志:记住)D.寻病终(寻:不久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其人端视容寂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犹鱼之有水也C.不复出焉万钟于我何加焉D.乃不知有汉乃重修岳阳楼3.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宋濂,字景濂》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14分)宋濂①,字景濂。
性诚谨,官内延久,未尝讦②人过。
(帝③)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
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
陛下方开言路,恶④可深罪。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
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⑤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濂)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
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
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注】①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学家。
②讦(jié):攻击。
③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④恶:同勿。
⑤诮(qiào):讥讽。
8.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2分)于是帝廷誉之曰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间召问群臣臧否()(2)或指其书曰()(3)既而帝览其书()(4)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3分)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译文:11.文中划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2分)12.阅读选文及下面一段文字,比较两段文字中宋濂形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分)【链接】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则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高考文言文实词翻译方法和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实词翻译方法和答题技巧高考文言文实词翻译方法和答题技巧一.通假字通假字不常出现,而且高中课本要求掌握的通假字也就是一百来字,翻译时,如果照某字的一般意义翻译不通,就应该考虑该字是不是通假字。
要找出其“通”的字,大多需要从该字的同音字或形近字去考虑。
找出本字后再去翻译,整句话的翻译如果很通顺合乎情理和语境,采分点就找对了。
【习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程(指传主孙程)传召诸尚书使收景(指阎景)。
尚书郭镇时卧病,闻之,即率直宿羽林出南止车门,逢景从吏士,拔白刃,呼白:“无干兵。
”镇即下车,持节诏之。
景曰:“何等诏?”因斫镇,不中。
镇引剑击景堕车,左右以戟叉其匈,遂禽之。
(选自《后汉书·孙程传》,有删改)答案郭镇拔剑击刺阎景,阎景从车上摔下来,左右羽林军用戟叉住阎景的胸脯,于是擒获了他。
采分点匈,通“胸”,胸脯;禽,通“擒”,擒获。
2.立(指传主赵立)遣人诣朝廷告急。
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欲遣张俊救之,俊不肯行。
乃命刘光世督淮南诸镇救楚。
高宗览立奏,叹曰:“立坚守孤城,虽古名将无以逾之。
”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
(选自《宋史·赵立传》)答案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XX,光世最终没有执行。
得分点趣,通“促”,催促;讫,通“迄”,最终。
二.实词高考大纲要求掌握120个实词,而每个实词又都有多个含义,只靠死记硬背很难轻松应试。
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准确的义项。
而且考试也主要考察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推断能力。
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
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习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公(指传主王旦)于用人,不以名誉,必求其实。
苟贤且材矣,必久其官,而众以为宜某职然后迁。
公务以俭约率励子弟,使在富贵不知为骄侈。
兄子睦欲举进士,公曰:“吾常以太盛为惧,其可与寒士争进?”至其薨也,子素犹未官,遗表不求恩泽。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3文言文阅读2.4课内分册分篇集训(八下附加)答案版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3文言文阅读2.4课内分册分篇集训(八下附加)答案版(一)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一)1.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
(1)悉.如外人()(2)便要.还家()2.咸(皆)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二)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连。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B.斗折蛇.行(像蛇一样)C.不可久居(居住)D.影布.石上(映)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涧修禊诗序|宋濂|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桃花涧修禊诗序|宋濂|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
桃花涧修禊诗序
宋濂
浦江县北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元麓山也。
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
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
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
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
水蚀道几尽,肩不得比,先后累累如鱼贯。
又三里所,
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
又三十步佹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
又六七步,奇石怒出,下临小洼,泉冽甚,宜饮鹤,曰饮
鹤川。
又五六步,水左右屈盘,始南逝,曰五折泉。
又四十步,从山趾斗折入涧底,水汇为潭。
潭左列石为坐,如半月,其上危岩墙峙,飞泉中泻,遇石角激之,细沫散潭中,点点成晕,真若飞雨之骤至,曰飞雨洞。
洞傍皆山,峭石冠其颠,
遥望见之,病登陟之劳,无往者。
还至石坛上,各敷茵席,夹水而坐。
呼童拾断樵,取壶中酒温之,实髹觞①中。
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
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
时轻
飙东来,觞盘旋不进,甚至逆流而上,若相献酬状。
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②,人皆赋诗二首,即有不成,罚酒三巨觥。
众欣然如约,或闭目潜思;或拄颊
上视霄汉;或与连席者耳语不休;或运笔如风雨,且书且歌;或句有未当,搔首
蹙额向人;或持卷授邻坐者观,曲肱看云而卧。
皆一一可画已而诗尽成杯行无算迨罢归日已在青松下。
又明日,郑君以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
濂按《韩诗内传》,三月上巳,桃花水下之时,郑之旧俗,于溱、洧③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祓除
不祥。
今去之二千载,虽时异地殊,而桃花流水,则今犹昔也。
其远裔能合贤士
大夫以修禊事,岂或遗风尚有未泯者哉?虽然,无以是为也。
为吾党者,当追浴
沂之风徽,法舞雩之咏叹,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而无愧于孔氏之徒。
无愧
于孔氏之徒,然后无愧于七尺之躯矣,可不勖哉!濂既为序其游历之胜,而复申
以规箴如此。
他若晋人兰亭之集,多尚清虚,亦无取焉。
郑君名铉,彦真字也。
注:①髹觞:漆制的酒杯。
②觚翰:指纸笔。
觚,古人用以书写的木简。
翰,毛笔。
③溱、洧:溱水和洧水,郑国的两条水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追浴沂之风徽风徽:风范
B.又三十步佹石人立佹:奇异的
C.祓除不祥祓:古代除灾求祈福的祭祀活动
D.病登陟之劳陟:石级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桃花涧水出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夹水而坐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C.或运笔如风雨,且书且歌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D.而桃花流水,则今犹昔也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皆一一可画已而诗尽成杯行无算迨罢归日已在青松下。
B、皆一一可画已而诗尽成杯行无算迨罢归日已在青松下。
C、皆一一可画已而诗尽成杯行无算迨罢归日已在青松下。
D、皆一一可画已而诗尽成杯行无算迨罢归日已在青松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文字略述了入山沿涧探幽寻胜的过程,并点明了桃花涧得名的由
来,还生动而形象地描写了桃花涧四周的景象。
B.作者绘声绘色地细述详陈桃花涧的四周山水,为桃花涧的修禊雅集布设
了一个赏心悦目、优雅秀丽的自然背景,也是作者“情与境适”的内心感受的自
然流露,是情与景的和谐交融。
C.文章中对曲水流觞、次第取饮的记叙,丝毫没有流露出作者对物情的体味,这正是作者清虚无为的人生态度的一种体现。
D.第三段对赋诗人构思诗篇时的种种情态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写,既各具特点又相映成趣,与桃花涧的自然景致融合为一幅优雅、快乐、和谐、美好的画面,人情物态各尽其妙。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
其上危岩墙峙,飞泉中泻。
郑君以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
5-8、DACC
9.又走了三里左右,两岸都是桃花,山间寒冷花开得晚,到这时候才繁盛。
那上面高耸的岩石像墙一样挺立,飞流的泉水从中间泻出
郑君因为这次出游很欢乐,就结集了所赋的诗作,并托付我作序。
参考译文:
浦江县向北走二十六里,有座山高耸而葱茏茂密,就是玄麓山了。
桃花涧的水从那里流出来,到了元顺帝十六年三月初一,郑铉将要在涧边进行修禊活动,
并且游览穷尽山泉怪石的漂亮景色。
头一天晚上,各位贤士大夫住宿休息,到了第二天,出发时,成群向北走,
带着酒壶和酒杯。
大约走了二里远的地方,才遇到涧流,于是沿着山涧而行,流
水把道路侵蚀得无一完整,不得不侧着身子走,先后紧紧相连想鱼群一样。
又过了三里,两岸都是桃花,山里寒冷,花开得晚,到现在才繁盛,身旁有很多松树,高耸入云好像到了青天一样。
忽然看见鲜花点缀在青翠的树叶间,好像火焰燃烧一样,值得观玩。
又走了三十步,怪石象人一样站着,高约十尺多,面平整,可
以坐下来吹箫,叫做凤箫台。
下面有小水潭,潭上石坛有一丈左右那么宽,可以
在上面垂钓。
听说下大雪时,四周都是洁白如玉的树林,更加显得凄清绝美,叫
做钓雪矶。
西边是绝壁,在台矶边往下看,松罗和凌霄纵横缠绕,红红绿绿,色
彩鲜艳,叫做翠霞屏。
又走六七步,怪石突出,下面是一口小泉,泉水很冷冽,
适合用来给鹤饮用,叫做饮鹤川。
从小水坑引水,象蛇行一样蜿蜒,从石坛前面
流下,声音就像玉佩碰撞一样。
客人中有擅于弹琴的,不愿意让泉水独自清鸣,
弹琴来跟泉水比试。
琴声跟泉水声音相和,非常好听。
走五六步,水流左右弯折,才向南消逝,叫做五折泉。
四十步远,从山脚弯曲进入涧底,水流汇进水潭。
水
潭左边有一排石头列成座位,形状象半圆的月。
在上面高石象墙一样峙立,飞流的泉水从中间泻下,遇到石头的激起,泉水象愤怒一样跳起一二尺,水滴散入水潭中,一点点地形成光晕,真的就像飞雨突然到来,仰头看蓝天象镜子一样明净,才知道是泉,这里叫做飞雨洞。
洞的旁边都是山,又高又陡的石头冠盖在山巅,
深远辽阔,适合仙人居住,叫做蕊珠岩。
远远地望见它,因为一路上的劳累,没
有人去。
回到石潭上,各自铺上坐蓐,围着水流坐下。
叫童仆拾来断木枯柴,取来酒
壶来温酒,倒进漆制的酒杯。
酒杯有托盘,随着水流漂浮,像雁群一样向下。
往前,有中断的,有对对联的,才按次第取来饮用。
这时候微风从东面来,酒杯盘
旋不进,甚至有的逆流而上,碰撞时象相互敬酒。
酒过三巡,年纪最大者命令摆
列纸笔,要求每人赋诗两首,如果没有完成的,罚酒三大杯。
众人高兴的答应了,有的人闭目深思,有的人手捧着脸颊看晴天,有的人跟旁边坐的人窃窃私语,有
的人拿起笔象疾风骤雨,一边写一边吟唱;有的人按着纸张在岩石上,想要写却又不敢下笔;有的人觉得句子不当,挠着头皱着眉头问人;有的人悠闲地吹起口哨,有的人聚在山坡,抢起酒杯就喝,有的人拿着书卷给旁边的人看,有的曲着
手臂卧着看云;都一一可以入画。
一会儿诗句都已经完成,大家喝酒忘记了杯数。
等到要回的时候,夕阳已经在青松下了。
第二天,郑铉因为这次游玩很欢乐,收集这次所赋的诗句并且嘱托我作序。
我按照《韩诗内传》作:三月初一,桃花汛时,郑国旧俗,在溱洧二水上,招魂
续魄,佩执兰草用来拔除不祥之气。
现在离那时已经两千年,即使时间和地点都不同,但是桃花流水更胜从前。
后裔尚且能集合贤人大夫来进行修禊活动,况且遗风未泯的人呢?我辈中人,应该追随浴沂的风范,效法舞雩的咏叹,或许可以情跟环境相适应,快乐跟大道一样,而不愧于作孔夫子的门生;不愧于作孔夫子的门生,然后才不愧于作七尺男儿,不值得勉励吗!我为游览漂亮景色作序之后,又重申这样的箴言。
其他的象兰亭集序,多崇尚道家的清净无为,也没什么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