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

合集下载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应用于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04月~2019年04月收治的60例脊髓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采取传统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对比两种护理模式的影响效果。

结果: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经早期康复训练后膀胱容量为(448.86±29.64)ml,残余尿量为(29.86±4.78)ml,对照组经常规护理后膀胱容量为(305.25±30.11)ml,残余尿量为(92.34±8.46)ml,膀胱功能恢复效果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重脊髓损伤患者在临床护理措施中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可增加膀胱容量,减少膀胱内残留的尿液,促进患者尽早恢复生活常态。

【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功能;早期康复训练脊髓损伤是由各种不同伤病因素引起脊髓结构的损害,造成损害水平以下的脊髓神经功能的障碍。

表现为损伤水平以下的脊髓神经功能立即丧失,出现软瘫,排尿排便功能丧失,各种脊髓反射消失,甚至累及呼吸;膀胱功能障碍,最直观的危害就是影响患者的生活日常,生理上出现不能储尿,排尿费力,排尿踌躇等问题,甚至引起尿路病变,不能排尿,导致肾功能衰竭,危机生命。

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介入早期康复训练,降低患者尿路病变感染风险,是十分重要而又有意义的一个举措,加快患者膀胱功能障碍恢复的进度[1]。

由此,本次以我院收治的60例脊髓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介入早期康复训练的影响效果进行评估。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8年04月~2019年04月收治的60例脊髓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5.5±4.4)岁,执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46.0±4.7)岁,介入早期康复训练护理。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引言】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可致残的疾病,常常导致患者膀胱功能障碍。

正常膀胱功能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因此早期康复训练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其效果,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改进膀胱康复训练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探究重庆小区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其效果,通过实验证明特定的康复训练方法对提高膀胱功能的有效性,为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指导。

【研究方法】1. 实验对象的选择:选择具有脊髓损伤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组康复训练方法:实验组使用特定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包括盆底肌锻炼、肛门指压刺激、温热腰包敷贴等。

3. 对照组康复训练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功能锻炼等。

4. 数据采集:在康复训练开始前和结束后,采集实验对象的膀胱功能指标,包括排尿时间、排尿次数、膀胱容量等。

5.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均值、标准差、t检验、方差分析等。

【实验设计】1. 实验组设计: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康复训练方法,持续4周,每周5次,每次30分钟,共计20次。

2. 对照组设计: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持续4周,每周5次,每次30分钟,共计20次。

3. 数据采集时间点:康复训练开始前和结束后,每个时间点均在早晨空腹时采集。

4. 对照组安慰剂效应控制:在对照组中,使用安慰剂效应进行控制,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数据采集和分析】1. 数据采集:采集实验对象的膀胱功能指标,包括排尿时间、排尿次数、膀胱容量等。

2. 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膀胱功能指标的差异。

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比较,P值小于0.05统计学上认为有显著差异。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效果观察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效果观察

3 0 5 0ml以逐步 建 立按 膀 胱 容 量 进 行放 尿 的 0 0 ,
机制 。
响患者 生命 的维 持 。早 期 实 施 膀胱 功 能 训 练可 j 协助患 者尽 早 建 立 自律 性 膀 胱 , 高 患 者 生 活 质 提
量 。2 0 0 4年 l 2月 至 2 0 0 8年 4月 , 院骨 科 对 2 本 0 例 外伤性 脊髓 损伤 患 者从 人 院 开始 进 行 膀胱 功 能 训练, 在恢 复 膀 胱 自律 性 、 短 留置 导 尿 时 问 、 缩 预 防泌尿 系统并 发症 等 方 面取 得 较 好效 果 。现 报 告
关键词 : 髓损伤 ; 胱功能训练 ; 脊 膀 观察
中 图 分类 号 : 7 . R4 3 6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编 号 : 6 1 8 5 2 0 ) 3 2 6 2 1 7 —9 7 ( 0 9 0 —0 2 —0
脊髓 严重 损 伤 多伴 有 膀 胱 功 能 障 碍 , 接影 直
2 0例 患者 经过 训 练 , 4例 在 1 4d内拔 除导 尿 管, 8例 1 ~2 5 1d内拔 除导 尿管 , 8例 2 ~8 2 0d拔 除 导尿管 ;6例 建立 了 自律 性 膀胱 , 自主 控 制排 1 可 尿, 2例需 行 手 法 协 助 排 尿 , 2例 伴 尿 失 禁 患 者 需
3 讨 论
放尿 1次 , 输液 患者 每 4h放尿 1次 。放尿 前 嘱 未 患者及 家属 抚触腹 部 , 了解 膀胱 充 盈 状 态 ; 尿 时 放 指 导 患 者 有 意 识 进 行 排 尿 动 作 , 持 每 次 放 尿 保
作 者 简 介 : 崇平 ( 3 黄 1 6 一) 女 , 专 , 管护 师 9 . 大 主 收 稿 日期 :0 8 6 2 0 —0 —1 2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探讨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探讨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探讨作者:刘昌桃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科学的膀胱管理方法。

方法:将因颈、胸、腰椎骨折合并完全性脊髓损伤且病情稳定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骨科手术、常规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

对照组的膀胱训练和尿管护理、拨尿管时机、方法按常规进行。

康复组则给予清洁间歇导尿和膀胱再训练。

结果:两组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效果等级比较,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膀胱功能训练尿路感染发生率的比较,康复组发生尿路感染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康复组通过对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进行多种形式的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特别是进行清洁间歇导尿和膀胱再训练,能明显改善截瘫患者排尿功能。

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功能康复训练脊髓损伤或脊髓横断伤时引起的脊髓休克,运动反射受到抑制膀胱松弛,出现充溢性尿失禁。

[1]此期患者因排尿力不足,致大量残余尿,而长期留置导尿也是造成膀胱上行感染的因素,为了使截瘫患者排尿功能能够有效的恢复,我们对此类病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膀胱管理,实行清洁间歇导尿和膀胱再训练,以促进患者自律性膀胱的行成,早日恢复膀胱功能,取得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颈、胸、腰椎骨折合并完全性脊髓损伤且病情稳定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康复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22-62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0-55岁。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脊髓损伤平面与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骨科手术、常规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

对照组的膀胱训练和尿管护理、拨尿管时机、方法按常规进行。

康复组则给予:(1)对于留置尿管开放引流的患者如无尿路感染、血尿等情况时采用水柱法膀胱容量和压力测定方法来初步评估患者膀胱内压力和容量之间的关系【2】。

康复护理及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及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及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及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了35例不同平面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及膀胱功能训练,比较患者康复护理及膀胱功能训练前后的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残余尿量。

结果 35例患者的膀胱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表现为膀胱容量明显增加,残余尿量显著减少,最大排尿量逐渐增多,其中25例患者逐步恢复自行排尿功能。

结论康复护理及膀胱功能训练明显改善了膀胱功能,降低了泌尿系感染的几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应用,可以得到良好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护理膀胱功能训练【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040-02脊髓是控制逼尿肌和尿道内、外括约肌功能活动的初级排尿中枢所在,也是将膀胱尿道的感觉冲动传导至高级排尿中枢的上行神经纤维和将高级排尿中枢的冲动传导至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下行神经纤维的共同通路。

脊髓损伤导致膀胱功能障碍,形成神经源性膀胱,容易引起泌尿系炎症,甚至出现肾积水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者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恢复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可以帮助患者早日脱离尿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了35例不同平面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取得了良好的康复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36.6±3.0岁。

所有患者病因均为外伤,其中颈髓损伤8例,胸髓损伤12例,腰部脊髓损伤15例,所有患者均行CT或MRI明确诊断,并排除尿道畸形、尿路梗阻、肾脏疾病等可以导致膀胱功能障碍的疾病。

在原有脊髓损伤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恢复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及功能训练。

康复训练结合针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

康复训练结合针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

尿动力学检 查均 示不 同程 度 的神经 源性 膀胱 功能 障碍 ,B
超检查提示膀胱容 量减少 ,有 多少 不等 的残余 尿量 。且均
次, 每次 3 0 m i n ,6次治疗后休息 1天 。两组患 者均连续 治
疗 1月后疗效分析。 1 . 3 观察指标 观察 两组 患者 治疗前 后膀 胱容 量 、残余 尿 量 的变化 ,并监测是否出现不 良反应或 泌尿 系统并发症 。 1 . 4 统计方法 采用 S P S S 1 6 . 0统计 软件 对数 据进 行 处理 , 计量资料 以 ( ± s )表示 ,比较采用 t 检验 ,计数 资料 以百 分比 ( % )表示 ,采 用 x 检验 ,P<0 . 0 5认 为差异有统计
康 复 训 练 结 合 针 刺对 脊 髓 损伤 后 神 经 源 性 膀 胱 患者 膀 胱 功 能 的影 响
肖 源
湖南省 常宁市人 民医院 ,湖南 衡阳 4 2 1 5 0 0
f 摘
要】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结合针刺对脊髓损伤 ( S C 1 )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 响。方法 :6 9例 S C I 后神经源性膀胱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3 5 例 和对照组 3 4例 ,观察组接受综合康复训练和针刺治疗 ,对照组仅接 受综 合康复训练 ,连续治疗 1 月后对 比膀胱 功能。结果:观察组 白行排尿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O . 0 5 ) ;两组患者治疗后膀胱容量均有 明显上 升 ,残余尿量均 明显 下降 ,与治疗前相 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治疗后两组组 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容量高于对照组 ,而残余 尿量则低于对

6 5岁 ,平 均 ( 3 8 . 5±8 . 9 )岁 ;病程 1—6个 月 ,平 均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摘要】目的:探讨促进脊髓损伤患者尽早拔除尿管、力争减少尿路感染的方法。

方法:患者在脊髓损伤后稳定期给予定时夹管、间歇性导尿、按压膀胱、训练患者有意识排尿活动并配合针灸、穴位注射等康复方法,拔除尿管。

结论:早期对膀胱功能进行积极康复功能训练可促进脊髓损伤患者顺利排尿,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功能;康复训练【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4-0167-01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尿潴留、尿路感染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甚至是引起截瘫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加强脊髓损伤后膀胱的康复护理的目的就是预防泌尿系统并发症,保护肾脏与膀胱的功能,促进患者排尿功能的恢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0 例,男15 例,女5 例,年龄27~56 岁,平均年龄41.5 岁,其中颈段脊髓损伤12例;胸腰段脊髓损伤7例;脊髓圆锥及马尾损伤1 例,经CT及MRI或手术探查证实脊髓损伤,手术治疗17 例,非手术治疗3例。

留置导管时间最长563天,最短15天。

1.2 方法(1)对于留置尿管开放引流的患者如无尿路感染、血尿等情况时采用水柱法膀胱容量和压力测定方法来初步评估患者膀胱内压力和容量之间的关系。

测定残余尿量。

(2)清洁间歇导尿:根据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制定间歇导尿的频次,4-6h导尿一次,每次导尿量不超过患者的最大安全容量,随着残余尿量的减少逐步延长导尿间隔时间。

当残余尿量小于80ml 时,停止导尿。

(3)膀胱再训练:①反射性排尿训练:在导尿前半小时,通过寻找刺激点,如轻轻叩击耻骨上区或大腿上1/3 内侧,牵拉阴毛、挤压阴蒂(茎)或用手刺激肛门诱发膀胱反射性收缩,产生排尿。

②代偿性排尿训练:valsalva 屏气法:患者取坐位,身体前倾,屏气呼吸,增加腹压,向下用力做排便动作帮助排除尿液。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研究现状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研究现状
正 在 中止 排 大 便 时 收 缩 肛 门做 提 肛 运 动 ,
d i 1 .3 6 / .i n 0 7 — 6 4 . 01 . o : 0 9 9 j s .1 0 s 1x 2 1
脊 髓 损 伤 是 指 脊 髓 某 一 处 受 损 后 导 致 的相 应 受 损 平 面 以下 的感 觉 、 动 、 运 反 射 及 括 约 肌 功 能 等 的 神 经 障 碍 ” 常 引 ,
功 能 达 到 自行 排 尿 的 目的 。在 留置 尿 管 3周 后 , 现 尿 管 周 围 有 尿 液 流 出 , 以 发 可
经 过 留置 尿 管 、 歇 导 尿 、 法 排 尿 问 手 等 膀 胱 功 能 训 练 , 者 可 以 自行 排 尿 , 患 但 是 不受 大脑 的 控 制 , 以 我 们 再 次 将 排 尿 所 训 练 成 条 件 反 射 。 即 在 患 者 身 体 上 寻 找
区进 行 辅 助 按 摩 和 热 敷 , 摸 患 者 下 腹 触
时 间 , 效 降 低 泌 尿 系 统 并 发 症 的 发 生 有
率 , 保 护 患 者 肾脏 功 能 , 高 患 者 生 活 以 提
质量 。
部 , 解 患 者 膀 胱 充 盈 情 况 , 指 导 患 者 了 并
有 意 识 的参 与 排 尿 , 据 尿 量 调 整 患 者 的 根
泌 物 引 起 尿 管 的堵 塞 及 发 生 尿 管 相 关 性 尿 路 感 染 。根 据 患 者 的饮 水 习 惯 和 口 味
助 , 到 没 有 尿 液 排 出 。 松 手 放 松 2分 直
钟, 再重复 3~5次 , 求 排尽 尿液 , 残 力 使
余 <lO 。 每次 辅 助 排 尿 操 作 都 在 患 O ml
会 阴部 挤 压 , 压 时 嘱 患 者 运 用 腹 压 协 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摘要】目的:探讨促进脊髓损伤患者尽早拔除尿管、力争减少尿路感染的方法。

方法:患者在脊髓损伤后稳定期给予定时夹管、按压膀胱、间歇性导尿、训练患者有意识排尿活动并配合针灸、穴位注射等康复方法,下拔除尿管。

结论:早期对膀胱功能进行积极康复功能训练可促进脊髓损伤患者顺利排尿,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333-01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损伤,膀胱或括约肌失去神经支配发生功能障碍,出现尿潴留或尿路感染,而膀胱内高压状态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逆向损害导致肾功能损害,可引起肾功能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采取有效的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对改善疾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其康复训练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由外伤所致,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72例,男60例,女12例;其中颈髓损伤10例、胸段脊髓损伤29例、腰骶段脊髓损伤33例;脊髓完全损伤28例,不完全损伤34例。

2 膀胱功能康复训练
2.1留置导尿对于持续留置尿管开放引流的患者如无尿路感染、
血尿等情况时可予夹管,然后据周围环境温度、补液量、入水量、本身体温、出汗情况、呼吸情况、消化道排泄量的种类、量而定,每2~4 h放尿1次,每次尿量控制在300~500 ml,每次放尿前辅助按摩热敷膀胱,了解膀胱充盈情况,放尿时指导患者有意识增加腹肌压迫膀胱产生排尿感和排空感,使病人的排尿模式与正常排尿相似。

夜间为不影响患者睡眠和避免膀胱内贮尿过多,入睡前放尿后行尿管持续开放引流至第2天早上。

如尿液引流通畅、尿液清、沉渣少、无尿路感染,一般不进行膀胱冲洗,减少逆行感染机会,为早日摆脱尿管做准备。

2.2间歇性导尿(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ic)在脊髓损伤的早期和长期应用中是较常用,目的使膀胱间歇性扩张,有利于膀胱反射性收缩功能的恢复。

应严格限制患者水的摄入量,每天控制在2000ml以内。

避免不规则饮水,每日早、中、晚各饮水400ml(包括饮食水分),两餐间饮水200ml,晚上8:00以后尽量不要再饮水,使膀胱有规律的充盈。

导尿时间相对固定,一般情况下每4 h导尿1次,如2次导尿间歇通过扣击、挤压等排尿手法诱导患者自行排尿,如自行排尿>150ml,且残余尿200ml,且残余尿250ml,且无明显尿路感染可终止导尿。

2.3手法排尿①扳机排尿法:在下腹或下肢寻找扳机点,轻轻敲打耻骨上区,牵拉阴毛,摩擦大腿内侧,捏掐腹股沟等,寻找引起排尿动作的部位,利用皮肤膀胱反射作用,使尿液排出,减少残余尿。

②crede排尿法:当脐上一横指可触及膀胱底时,双手拇指置
于髂嵴处,其余手指放在膀胱底,由膀胱底向体部环形按摩3~
5min,再把双手重叠放于膀胱上慢慢向耻骨后下方由轻到重挤压,直到排出尿液。

操作时可让患者听流水声,必要时热敷小腹。

此法适用于松弛型、感觉麻痹型和无张力型膀胱障碍患者。

③valsalva 屏气法:患者采取坐位,身体前倾放松腹部,训练患者收缩腹肌,同时屈曲膝关节与髋关节,使大腿贴近腹部,从而增加膀胱及骨盆底部的压力,指导患者自己增加腹压促使尿液排泄。

此法适用于尿潴留导致的充盈性尿失禁。

2.4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进行针灸对症,取三阴交、水道、曲骨、气海、阴陵泉等穴位进行电针治疗,必要时加用维生素b12等营养神经的药物穴位注射疗法。

2.5直立床训练直立床是根据患者躯体、肢体的控制和承受能力在0°~90°内随意调节站立角度,使患者逐渐适应由卧位到直立位的体位变化。

直立床训练对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排尿功能和防治泌尿系统感染有明显的治疗作用:①站立有利于尿液由肾脏经输尿管向膀胱引流,预防尿液逆流。

②站立时配合腹式呼吸训练有利于改善内脏包括膀胱的血液循环。

③站立有助于缓解尿道括约肌的挛缩。

④站立可以增加各种深浅感觉包括植物性感觉的输入,有助于重建排尿反射机制。

⑤站立训练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3结论
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开展膀胱功能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康复效果、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帮助患者
早日建立规律性排尿习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晓棠.留置导尿与菌尿的关系探讨[j].中国护理杂志,1995,30(5):273.
[2] 张玉海.膀胱排尿功能障碍.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45.
[3] 朱兆凤.脊髓损伤病人的间歇导尿[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6):373-3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