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3.古诗词三首(相关资料)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会写“德”这个生字。
③你觉得诗中是怎样的一种“愁”呢?(思乡之愁,孤独之愁,一种前途渺茫之愁。)
预设: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候,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两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属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水。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作者“宿”的地方是小船。“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西湖边;“醉书”是指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可见这首诗是作者于六月二十七日这天,饮酒微醉后,在西湖湖畔所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同学们要充分调动想象力,这样才能入诗、入画,感受自然之美、诗歌之美。

部编版语文知识点六年级上册---背诵的课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知识点六年级上册---背诵的课文知识点梳理

语文6年Array级上册背诵知识点背诵的知识点1.《草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qīng xiān),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xuàn rǎn),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一、本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课文,作者先写草原秀美的景色,然后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迎客--款待--联欢--话别的场景。

二、“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句中的蒙指的是蒙古族,汉指的是汉族。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思念之情。

三、这句诗是全文的中心句,集中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无限热爱的情感。

(1)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谈谈你的理解?答: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

因为有了这永远解不完的结,我们的生活才有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2)“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谈谈你的理解?答:人生的意义或乐趣也许就是在不断的解决人生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

平坦的路固然好走,可也失去了行走的快乐。

拓展背诵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件(共12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件(共12张PPT)
七 八 个 星 /天 外,两 三 点 雨 / 山 前。 旧 时 / 茅 店 / 社 林 边,路 转 / 溪 桥 / 忽
诵读悟情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 想象,理解词的意思。
想象词中描写的景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仍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上阕
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 年,听取蛙声一片。
下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 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词牌名 夜行黄沙道中:题目
背诵《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西江月 夜行黄沙 道中》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 收集并传唱经典咏流传——《西江月——夜 行黄沙道中》
❖ 积累辛弃疾的其它田园词——《清平乐—— 村居》。
❖ 3.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理解诗词的意思,感受词 描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 4. 通过反复诵读,能背诵本词。
初读感知
自由读词,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并画出节奏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 月 / 别 枝 / 惊 鹊,清 风 / 半 夜 / 鸣 蝉。 稻 花 香 里 / 说 丰 年,听 取 / 蛙 声 / 一 片。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充满,大方悲 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但他也有清新 自然的词作。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写于辛弃疾晚年退隐江
西农村之时。辛弃疾一直关心人民疾 苦,常常因农民的丰收在望而喜悦, 也为百姓疾苦而伤怀。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部编版

路转溪桥忽见。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蝉年, 听取蛙声一片。
稻花,是指稻子开的花,一般于 夏季开。一株稻穗约开200-300朵稻花 ,一朵稻花会形成一粒稻谷。稻花没 有花瓣,从外观上很难看到雄雌蕊。
【注释】
黄沙:黄沙岭。 别枝:斜枝。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社:土地神庙。 见:同“现”,出现。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
稻花香里说丰年, 进,大疑则大进;疑者,
听取蛙声一片。
觉悟之基也。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宋 朱熹
旧时茅店社林边,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山 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 人、将领,有“词中之龙” 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 安”。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打风吹去。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 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 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 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预习】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讲解

【预习】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讲解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 / 别枝 / 惊鹊,清风 / 半夜 / 鸣蝉。
稻花香里 / 说丰年,听取 / 蛙声 / 一片。
七八个星 / 天外,两三点雨 / 山前。
旧时 / 茅店 / 社林边,路转 / 溪桥 / 忽见。
作者简介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 “词中之龙” 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 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 声一片。” 这几句通过惊鹊、鸣蝉和蛙声等景物,写出了乡村夏夜自然界的活力和生机;通过明 月、清风、稻花等意象,衬托出夏夜的优美和静谧。在动静结合中,表现了诗人因景美年丰而欢 快、喜悦的心情。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黑云翻墨未遮山: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 时,并未遮遍青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 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
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五、问题归纳
1.《宿建德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宿建德江》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了寒江、小舟、孤月、独客、老树、旷野,通过写暮宿建德江 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5.《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诗人在黄沙岭道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的情景。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 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件(18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件(18张PPT)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历城)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 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 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会写的字
词语解释
建德江 别枝 茅店 渚 社林 望湖楼 西江月 见
词语解释
馥郁 摇曳 硕大无朋 琼浆 婆娑起舞 顾影自怜
书面词,形容香气浓厚。 轻轻地摇荡。 形容无比的大。 美酒。 形容盘旋跳起舞来飘速优美的样子。 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
佳句赏析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散开在绿茵中的花朵,就像 天上的星星一样繁多、耀眼,想象大胆而又奇丽,让人眼 前一亮。
赏析: 下片四句写得波涛变幻,林荫路曲。 前两句与上片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村野成趣 的乡土气息相吻合。后两句笔锋一转,小桥一过, 乡村树林边“茅店”的影子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 们的眼前。
《宿建德江》描写的是诗人停船夜宿建德江边时看到的景象, 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描写了骤雨急来急去的变 幻景象,表现了夏日西湖的气象万千,表达了诗人对西湖风景的 爱好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述了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见到 的美好景象及所感受到的乐趣,展现了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风景, 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2.《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风 景,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按照 由高到低的顺序写景,先写天空的广阔,再写高悬,映在水中 与人是那么近,此刻,人孤月单,互相安慰,更突出了诗人的 孤独、寂寞以及思亲之情。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所描写 的月夜风景以明快为主。上片中的“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 蝉”,月明以致惊醒鹊儿,夜半鸣蝉则更令人感到环境的清幽, 这两句中动中寓静,把月下风景描画得令人悠然神往。“稻花 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 由稻花香联想到来年的丰收景象,写出作者内心充满的喜悦。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篇一】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古詩詞三首》課文原文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________注釋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省)的一段。

②[渚]水中間的小塊陸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宋]蘇軾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________注釋①[望湖樓]又叫看經樓,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邊。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________注釋①[西江月]詞牌名。

②[夜行黃沙道中]詞題。

黃沙:黃沙嶺,在今江西省上饒市的西面。

③[別枝]橫斜突兀的樹枝。

④[茅店]用茅草蓋的小客舍。

⑤[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

⑥[見]同“現”。

【篇二】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古詩詞三首》知識點一、作者簡介孟浩然,唐代詩人。

漢族,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詩260多首,多為五言律詩。

風格以清曠沖淡為主,但沖淡中亦有壯逸之氣。

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

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曆城縣人。

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

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

二、生字組詞德dé(美德、德行、品德)鵲què(喜鵲、鵲橋、聲名鵲起)蟬chán(蟬聯、金蟬、蟬蛻)三、破音字宿sù(宿舍) xiǔ(一宿) xiù(星宿)四、譯文1.《宿建德江》:把小船停靠在霧氣彌漫小洲邊,夕陽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悵。

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

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

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一:《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诗词二:《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诗词三:《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导言: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诗词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向您介绍并解读三首六年级上册的古诗词。

一、《静夜思》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以简洁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以月亮为背景,通过描述诗人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对故乡的怀念,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二、《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诗中通过表现壮丽的自然景色,描绘了作者登上高楼的景象,以及进一步向上攀登的愿望。

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追求进步和追求卓越的向往。

三、《春晓》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全诗语言简练,却表达出对春天醒来后美好的生活和无边的希望。

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醒来所带来的喜悦和希望。

结尾:
这三首古诗词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特艺术才华和对自然世界的热爱。

通过阅读和欣赏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唤。

希望这三首古诗词能够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启发,并能够激发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
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省)的一段。

新安江,又称徽港,钱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段,发源于安徽徽州(今黄山市)休宁县境内,东入浙江省西部,经淳安至建德与兰江汇合后为钱塘江干流桐江段、富春江段,东北流入钱塘江,是钱塘江正源。

干流长373公里,流域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

新安江水力资源较为丰富,流域内有丰乐、新安江两座水库。

解放前其航运由屯溪直达杭州,解放后水库截断航线,航运几乎停顿。

新安江素以水色佳美著称。

沿江有白沙大桥、朱池、落凤山、千岛湖、梅城、刘长卿别墅、双塔凌云、新安江水库等胜迹。

新安江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向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

望湖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位于断桥东少年宫广场西侧,傍湖而建。

又名看经楼、先得楼。

登临眺望,一湖胜景皆来眼底。

宋代王安石、苏轼等人,都曾有诗咏望湖楼,或咏楼上观景的感受,其中苏轼的《望湖楼醉书》最有名,望湖楼也因此而名重天下。

望湖楼青瓦屋面,朱色单檐双层歇山顶,整个建筑宏丽古雅。

登楼凭栏,取山形,临碧波,借摩崖,一湖胜景皆来眼底,"天容水色绿净,楼阁镜中悬",确为西湖名楼,让人流连忘返。

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创作背景: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
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