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1

合集下载

景岳全书-1-第18章

景岳全书-1-第18章

第18章理集杂证谟(下)怔忡惊恐经义《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详前脾胃门)《阴阳应象大论》曰∶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金匮真言论》曰∶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

《脉解篇》曰∶阳明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搏,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举痛论》曰∶惊则气乱。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阴所至,为惊惑恶寒战栗,谵妄。

少阳所至,为惊躁瞀昧暴病。

《五常政大论》曰∶委和之纪,其发惊骇。

《至真要大论》曰∶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惊螈咳衄,心热烦躁。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甚则入肝,惊骇筋挛。

诸病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阴阳别论》曰∶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

《大奇论》曰∶肝脉暴,有所惊骇。

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

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阴阳应象大论》曰∶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

《藏气法时论》曰∶肝虚则目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举痛论》曰∶恐则气下。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本神篇》曰∶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愁忧恐惧则伤心。

《寿夭刚柔篇》曰∶忧恐忿怒伤气。

《本神篇》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调经论》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论怔忡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是也。

然古无是名,其在《内经》,则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在越人、仲景,则有动气在上下左右之辩,云∶诸动气皆不可汗下也。

凡此者,即皆怔忡之类。

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

景岳全书译注文白对照

景岳全书译注文白对照

景岳全书译注文白对照
摘要:
1.景岳全书译注文白对照的意义
2.景岳全书的内容概述
3.景岳全书的历史背景和价值
4.景岳全书对现代中医的影响
5.景岳全书译注文白对照版的特点和价值
正文:
景岳全书译注文白对照是我国中医药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是由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所著。

全书共分40 卷,内容包括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药物学等各个方面。

这部书在历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总结了我国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而且对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景岳全书的历史背景和价值可以从多个角度来阐述。

首先,它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代表了我国中医药学的最高水平。

其次,它对现代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许多现代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都源于此书。

最后,它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景岳全书对现代中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为现代中医提供了理论基础,许多现代中医学的理论都源于此书。

其次,它为现代中医提供了方法论,许多现代中医学的治疗方法都源于此书。

最后,它为现代中医
提供了药物学基础,许多现代中医学的药物学理论都源于此书。

景岳全书译注文白对照版的特点和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原文,而且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翻译。

这种形式不仅方便了读者的阅读和理解,而且也对于传承和发扬我国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景岳全书对肝脏的理解

景岳全书对肝脏的理解

景岳全书对肝脏的理解
景岳全书是一部古代医学著作,对于肝脏的理解在其中有着相
当重要的地位。

在景岳全书中,肝脏被认为是五脏之一,具有重要
的生理功能。

景岳全书中对肝脏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解剖结构,景岳全书对肝脏的解剖结构进行了描述,认为肝
脏位于腹腔内,具有肝叶、肝管等组织结构,是消化系统中重要的
器官之一。

2. 生理功能,景岳全书认为肝脏在人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储藏血液、调节气血、疏泄气机、主疏泄等功能。

景岳全书指
出肝脏在气血运行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3. 疾病理论,景岳全书中对肝脏疾病的认识也有所涉及,包括
对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论述,提出
了一些针对肝脏疾病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应用。

总的来说,景岳全书对肝脏的理解是基于古代医学理论和临床
实践的结合,虽然在现代医学知识的指导下有些观点已经过时,但
在古代医学史上仍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历史价值。

同时,现代医学对肝脏的理解已经更加全面和深入,包括肝脏的解剖、生理功能、疾病诊治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研究。

《景岳全书》_齿牙方_中医世家

《景岳全书》_齿牙方_中医世家

《景岳全书》_齿牙方_中医世家《景岳全书》 > 卷之六十宙集·古方八阵\因阵齿牙方(东垣)神功丸:治多食肉人口臭不可近,牙齿疳蚀,牙龈肉脱血出,并治血崩血痢,肠风下血,及逆气上行等证。

黄连(酒洗)砂仁(各五钱)生地甘草(各三钱)当归木香藿香叶升麻兰叶(各一钱,无亦可)上为末,以汤浸蒸饼和丸,绿豆大。

每服百丸或二百丸,白汤食远服。

(东垣)清胃散:方在寒阵。

治齿龈溃烂,喜冷恶热。

《秘验》清胃饮:方在寒阵。

治一切风热牙床肿痛,出血动摇。

《三因》安肾丸:治肾虚牙齿肿痛。

此与《局方》安肾丸同,但少肉桂、茯苓二味,方在热阵。

《直指》立效散:治牙痛不可忍,痛连头脑项背,微恶寒饮,大恶热饮。

防风(一钱)升麻(七分)炙甘草细辛叶(各三分)草龙胆(酒洗,四分)上用水一钟,煎五分,去滓。

以匙抄在口中,痛处少时,立止。

如多恶热饮,更加草龙胆一钱。

此法不定,宜随寒热多少临时加减。

若恶风作痛,须去草龙胆,加草豆蔻、黄连各五分,累用得效。

细辛煎:治牙齿肿痛不可忍,及口气臭。

用北细辛一味煎浓汁,乘热噙漱良久,吐之,极妙。

驱毒饮:治热毒上攻,宣露出血,牙龈肿痛不可忍。

屋游(此即瓦上青苔,不拘多少洗净)上用水煎汤,澄清入盐一撮,频频漱之。

《御药》丁香散:治牙齿痛。

丁香荜茇蝎梢大椒上等分为末。

每用少许擦于患处。

《选要》芫花散:治风虫诸牙痛。

芫花细辛川椒蕲艾小麦细茶(等分)上咀。

水一钟,煎七分,温漱之,日三、四次,吐涎出即愈。

如神散:治风牙虫牙攻蛀疼痛,牙齿动摇,连颊浮肿。

川椒(炒出汗)蜂房(炙)上等分,为细末。

每用二钱,水煎数沸,热漱即止。

赴筵散:治风虫牙痛。

良姜草乌细辛荆芥穗上等分为末。

擦牙,有涎吐之。

蟾酥膏:治风蛀诸牙疼痛。

蟾酥(少许)巴豆(去油,研如泥)杏仁(烧焦)上共研如泥,以绵裹如粟米大。

若蛀牙塞入蛀处,风牙塞牙缝中,吐涎尽愈。

虫牙痛:苍耳艾小麦花椒芫花黑豆煎熬,屡漱之即愈。

韭子汤:治虫牙。

用韭菜子一撮,以碗足盛之,用火烧烟,外用小竹梗将下截劈为四开,以纸糊如喇叭样,引烟熏其蛀齿。

景岳全书-1-第1章

景岳全书-1-第1章

第1章传忠录(上)明理(一)万事不能外乎理,而医之于理为尤切。

散之则理为万象,会之则理归一心。

夫医者,一心也;病者,万象也。

举万病之多,则医道诚难,然而万病之病,不过各得一病耳。

譬之北极者,医之一心也;万星者,病之万象也。

欲以北极而对万星,则不胜其对。

以北极而对一星,则自有一线之直。

彼此相照,何得有差?故医之临证,必期以我之一心,洞病者之一本。

以我之一,对彼之一,既得一真,万疑俱释,岂不甚易?一也者,理而已矣。

苟吾心之理明,则阴者自阴,阳者自阳,焉能相混?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

是编也,列门为八,列方亦为八。

盖古有兵法之八门,予有医家之八阵。

一而八之,所以神变化,八而一之,所以溯渊源。

故予于此录,首言明理,以统阴阳诸论,详中求备,用帅八门。

夫兵系兴亡,医司性命,执中心学,孰先乎此?是即曰传中可也,曰传心亦可也。

然传中传心,总无非为斯人斯世之谋耳,故复命为传忠录。

阴阳篇(二)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

以证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多言者为阳,无声者为阴;喜明者为阳,欲暗者为阴。

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以脉而言,则浮大滑数之类,皆阳也;沉微细涩之类,皆阴也。

以药而言,则升散者为阳,敛降者为阴;辛热者为阳,苦寒者为阴;行气分者为阳,行血分者为阴;性动而走者为阳,性静而守者为阴。

此皆医中之大法。

至于阴中复有阳,阳中复有静,疑似之间,辩须的确。

此而不识,极易差讹,是又最为紧要,然总不离于前之数者。

但两气相兼,则此少彼多,其中便有变化,一皆以理测之,自有显然可见者。

若阳有余而更施阳治,则阳愈炽而阴愈消;阳不足而更用阴方,则阴愈盛而阳斯灭矣。

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一、道产阴阳,原同一气。

《景岳全书》原文及译文

《景岳全书》原文及译文

《景岳全书》是一本非常全面的综合性医学书籍,作者是明代的医学家张景岳。

全书分为六十四卷,内容包括了基础理论、诊断、治疗、方药等多个方面。

1. 凡例:这部分简要介绍了全书的编写原则和体例。

2. 序:这部分通常由作者自己或其他知名医学家撰写,主要介绍了本书的编写背景、目的和特点。

3. 目录:这部分列出了全书的各级标题,方便读者快速找到感兴趣的内容。

4. 卷一至卷六十四:这是全书的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了各种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

其中,脉神章(卷一)主要讲述了诊断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脉诊、望诊、问诊等;论疾病(卷二)则介绍了各种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论内外病因(卷三)重点讨论了内因和外因对疾病的影响;诸证总论(卷四)则是对各种证候的概述和分析;论虚损及其他病因(卷五)专门探讨了虚损和其他病因导致的疾病;论寿夭宜忌(卷六)则讨论了影响寿命的各种因素和注意事项。

景岳全书-1-第11章

景岳全书-1-第11章

第11章从集杂证谟(中)非风论正名(共二条)非风一证,实时人所谓中风证也。

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

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

而古今相传,咸以中风名之,其误甚矣。

故余欲易去中风二字,而拟名类风,又欲拟名属风。

然类风、属风,仍与风字相近,恐后人不解,仍尔模糊,故单用河间、东垣之意,竟以非风名之。

庶乎使人易晓,而知其本非风证矣。

凡诊诸病,必先宜正名。

观《内经》诸篇所言风证,各有浅深脏腑虚实寒热之不同,前义已详,本皆历历可考也。

若今人之所谓中风者,则以《内经》之厥逆,悉指为风矣,延误至今,莫有辩者。

虽丹溪云∶今世所谓风病,大率与痿证混同论治,此说固亦有之。

然何不云误以厥逆为风也。

惟近代徐东皋有云∶ 厥类风,凡尸厥、痰厥、气厥、血厥、酒厥等证,皆与中风相类。

此言若乎近之,而殊亦未善也。

使果风厥相类,则凡临是证者,曰风可也,曰厥亦可也,疑似未决,将从风乎?将从厥乎?不知《经》所言者,风自风,厥自厥也。

风之与厥,一表证也,一里证也。

岂得谓之相类耶?奈何后人不能详察经义,而悉以厥证为风。

既名为风,安得不从风治。

既从风治,安得不用散风之药。

以风药而散厥证,所散者非元气乎?因致真阴愈伤,真气愈失,是速其死矣。

若知为厥,则原非外感,自与风字无涉,此名之不可不正,证之不可不辩也。

但名得其正,又何至有误治之患。

诸厥证义详后厥逆本门,当与此门通阅。

论有邪无邪凡非风等证,在古人诸书,皆云气体虚弱,荣卫失调,则真气耗散,腠理不密,故邪气乘虚而入。

此言感邪之由,岂不为善,然有邪无邪,则何可不辩。

夫有邪者,即伤寒疟痹之属;无邪者,即非风衰败之属。

有邪者,必或为寒热走注,或为肿痛偏枯,而神志依然无恙也;无邪者,本无痛苦寒热,而肢节忽废,精神言语倏尔变常也。

有邪者,病由乎经,即风寒湿三气之外侵也;无邪者,病出乎脏,而精虚则气去,所以为眩运卒倒,气去则神去,所以为昏愦无知也。

有邪者,邪必乘虚而入,故当先扶正气,但通经逐邪之品不得不用以为佐;无邪者,救本不暇,尚可再为杂用以伤及正气乎。

景岳全书-2-第40章

景岳全书-2-第40章

第40章谟集小儿则(上)总论(一)小儿之病,古人谓之哑科,以其言语不能通,病情不易测。

故曰∶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

此甚言小儿之难也。

然以余较之,则三者之中,又为小儿为最易。

何以见之?盖小儿之病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以至惊风吐泻,及寒热疳痫之类,不过数种,且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余故谓其易也。

第人谓其难,谓其难辩也;余谓其易,谓其易治也,设或辩之不真,则诚然难矣。

然辩之之法,亦不过辩其表里、寒热、虚实,六者洞然,又何难治之有?故凡外感者,必有表证而无里证,如发热、头痛、拘急、无汗,或因风搐搦之类是也;内伤者,止有里证而无表证,如吐泻、腹痛、胀满、惊疳、积聚之类是也;热者必有热证,如热渴、躁烦、秘结、痈疡之类是也;寒者必有寒证,如清冷吐泻,无热无烦,恶心喜热者是也,凡此四者,即表里寒热之证,极易辩也。

然于四者之中,尤惟虚实二字最为紧要,盖有形色之虚实,有声音之虚实,有脉息之虚实,如体质强盛与柔弱者有异也,形色红赤与青白者有异也,声音雄壮与短怯者有异也,脉息滑实与虚细者有异也,故必内察其脉候,外观其形气,中审其病情,参此数者而精察之,又何虚实之难辩哉。

必其果有实邪,果有火证,则不得不为治标,然治标之法,宜精简轻锐,适当其可,及病则已,毫毋犯其正气,斯为高手但见虚象,便不可妄行攻击,任意消耗。

若见之不真,不可谓姑去其邪,谅亦无害,不知小儿以柔嫩之体,气血未坚,脏腑甚脆,略受伤残,萎谢极易,一剂之谬尚不能堪,而况其甚乎。

矧以方生之气,不思培植而但知剥削,近则为目下之害,远则遗终身之羸,良可叹也。

凡此者,实求本之道,诚幼科最要之肯綮,虽言之若无奇异,而何知者之茫然也。

故余于篇端,首以为言,然非有察察之见者,固不足以语此,此其所以不易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岳全书1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卷之二入集·传忠录(中)卷之三道集·传忠录(下)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卷之七须集·伤寒典(上)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卷之九从集·杂证谟卷之十从集·杂证谟诸风卷之十一从集·杂证谟非风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风痹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瘟疫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疟疾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卷之二十明集·杂证谟卷之二十一明集·杂证谟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卷之二十三心集·杂证谟卷之二十四心集·杂证谟卷之二十五心集·杂证谟卷之二十六必集·杂证谟卷之二十七必集·杂证谟卷之二十八必集·杂证谟卷之二十九必集·杂证谟卷之三十贯集·杂证谟卷之三十一贯集·杂证谟卷之三十二贯集·杂证谟卷之三十三贯集·杂证谟卷之三十四天集·杂证谟卷之三十五天集·杂证谟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卷之三十七天集·杂证谟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卷之四十六圣集·外科钤(上)卷之四十七贤集·外科钤(下)卷之四十八大集·本草正(上)卷之四十九大集·本草正(下)卷之五十德集·新方八阵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阵卷之五十二图集·古方八阵卷之五十三图集·古方八阵补阵卷之五十四书集·古方八阵和阵卷之五十五宇集·古方八阵攻阵卷之五十六宇集·古方八阵散阵卷之五十七宇集·古方八阵寒阵卷之五十八宙集·古方八阵热阵卷之五十九宙集·古方八阵固阵卷之六十宙集·古方八阵因阵卷之六十一长集·妇人规古方卷之六十二长集·小儿则古方卷之六十三长集·痘疹诠古方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钤古方景岳全书明·张介宾(1563一1640)综合性医书。

六十四卷。

明·张介宾撰于1624年。

全书分传忠录、脉神章、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麻疹论、痘疹诠、外科钤、本草正、新方、古方、外科方等。

全书取材广泛,择取诸家精要,对内外妇儿等各科临床辨证论治作了较系统的分析。

全面论述了中医基础理论,用辩证法的观点论述了阴阳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和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并充分阐发他“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和经验。

治法以温补为主,创制新方二卷。

立论和治法有独到之处。

现存明刻本、几十种清刻本。

1949年后有影印本。

张介宾(1563一1640),号景岳,字会卿,别号通一子,明代的杰出医学家。

祖籍四川绵竹。

时迁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

他出生于兼通医药的官僚世家。

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经史百家,其父张寿峰曾先教他读《内经》,十四岁带他进京拜名医金英为师,尽得金传。

壮年时投笔从戎,遍历东北各地,后卸职回乡,专攻医学,把广泛的经史、天文、术数、堪舆、律吕、兵法等知识运用到医学之中,很快成为名医,求诊者络绎不绝。

张景岳非常重视《内经》,对《素问》、《灵枢》进行了30多年研究,注重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医学理论,用将近四十年的精力研究《内经》全部,著《类经》三十二卷,分摄生、阴阳、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十二类,颇似现代的中医学基础。

他还用图解的形式,对阴阳、五行、运气、经络等学说系统阐发,撰成《类经图翼》十一卷,集自己对《内经》有独特发挥的论文为《类经附翼》四卷。

晚年结合个人丰富的临证经验和独到深湛的理论,撰成《景岳全书》六十四卷,载临床各科的理法方药,确是一部较完整的“全书”。

老骥伏沥,辛勤不倦,晚年复辑短论四十五篇,名《质疑录》。

直到78岁去世,他为医药学宝库增添了二百余万字的文献。

在医学思想上张景岳属温补学派,喜用熟地和温补方药,人称张熟地。

贾序人情莫不欲寿,恒讳疾而忌医,孰知延寿之方,匪药石不为功;得病之由,多半服食不审,致庸医之误人,曰药之不如其勿药,是由因噎废食也。

原夫天地生物,以好生为心,草木、金石、飞潜、溲渤之类,皆可已病,听其人之自取。

古之圣人,又以天地之心为己心,着为《素问》《难经》,定为君臣佐使方旨,待其人善用之。

用之善,出为良医,药石方旨,惟吾所使,寿夭荣谢之数,自我操之,如执左券,皆稽古之力也。

庸医反是,执古方,泥古法,罔然不知病所自起,为表、为里、为虚、为实,一旦杀人,不知自反,反归咎于食忌,洗其耻于方册,此不善学人之过也。

故曰∶肱三折而成良医,言有所试也;不三世不服其药,言有所受之也。

假试之知而不行,受之传而不习,己先病矣,己之不暇,何暇于已人之病?是无怪乎忌医者之纷纷也。

越人张景岳,豪杰士也。

先世以军功起家,食禄千户。

结发读书,不章句。

初学万人敌,得鱼腹八阵不传之秘,仗策游侠,往来燕冀间,慨然有封野狼胥、勒燕然之想,榆林、碣石、凤城、鸭江,足迹几遍。

投笔弃,绝塞失其天险;谈兵说剑,壮士逊其颜色。

所遇数奇,未尝浼首求合也。

由是落落难偶,浩然归里,肆力于轩岐之学,以养其亲。

遇有危证,世医拱手,得其一匕,矍然起矣。

常出其平生之技,着为医学全书,凡六十有四卷。

语其徒曰∶医之用药,犹用兵也。

治病如治寇攘,知寇所在,精兵攻之,兵不血刃矣。

故所着书,仿佛八阵遗意。

古方,经也;新方,权也,经权互用,天下无难事矣。

书既成,限于资,未及流传而殁,遗草属诸外孙林君日蔚。

蔚载与南游,初见赏于方伯鲁公,捐资付梓。

板成北去,得其书者,视为肘后之珍,世罕见之。

予生平颇好稽古,犹专意于养生家言,是书诚养生之秘籍也。

惜其流传不广,出俸翻刻,公诸宇内。

善读其书者,庶免庸医误人之咎,讳疾忌医者,毋因噎而废食也可。

时康熙五十年岁次辛卯孟春两广运使瀛海贾棠题于羊城官舍之退思堂范序我皇上御极五十年,惠政频施,仁风洋溢,民尽雍熙,物无夭札,固无藉于《灵枢》《素问》之书,而后臻斯世于寿域也。

虽然,先文正公有言∶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乃知有圣君不可无良相,而良医之权又与良相等,医之一道,又岂可忽乎哉!自轩辕、岐伯而下,代有奇人,惟长沙张仲景为最着。

厥后,或刘或李或朱,并能以良医名,然其得力处,不能不各循一己之见,犹儒者尊陆尊朱,异同之论,纷纷莫一。

越人张景岳,盖医而良者也。

天分既高,师古复细,是能融会乎百家,而贯通乎诸子者,名其书曰“全”,其自负亦可知矣。

他不具论,观其《逆数》一篇,逆者得阳,顺者得阴,降以升为主,此开阴阳之秘,盖医而仙者也。

世有以仙为医,而尚不得谓之良哉?而或者曰∶医,生道也;兵,杀机也。

医以阵名,毋乃不伦乎?不知元气盛而外邪不能攻,亦由壁垒固而侵劫不能犯也。

况兵之虚实成败,其机在于俄顷;而医之寒热攻补,其差不容于毫发,孰谓医与兵之不相通哉?若将不得人,是以兵与敌也;医不得人,是以人试药也。

此又景岳以阵名篇之微意也。

是书为谦庵鲁方伯任粤时所刻,纸贵五都,求者不易。

转运使贾君,明于顺逆之道,精于升降之理,济世情殷,重登梨枣。

予于庚寅孟冬,奉天子命,带星就道,未获观其告竣。

阅两月,贾君以札见示,《景岳全书》重刻已成,命予作序。

余虽不敏,然以先文正公良医良相之意广之,安知昔日之张君足为良医,而异日之贾君不为良相,以佐我皇上万寿无疆之历服耶?故为数语以弁卷首。

闽浙制使沈阳范时崇撰查序天地之道,不过曰阴与阳,二气之相宣,而万物于以发育。

人固一物耳,皆秉是气以生,赋以成形,不能无所疵疠,而况物情之相感,物欲之相攻,此疾疚之所由兴,往往至于夭札而莫之拯。

有古圣人者起,为斯民忧,调健顺之所宜,酌刚柔之所济,分疏暑寒燥湿之治理,而着之为经,至今读《灵枢》《素问》诸篇,未尝不叹圣人之卫民生者远也。

及览汉史方技传,若仓公、扁鹊之流,多传其治疾之神奇,而其方不着。

洎仲景、立斋、丹溪、东垣辈出,多采其精微,勒为成书,以嬗后世。

及诸家踵接,各祖所传,同途异趋,且致抵牾,即有高识之士,览之茫无津涯,欲求其会归,卒未易得也。

越人张景岳者,少负经世才,晚专于医,能决诸家之旨要,乃着集六十有四卷,以集斯道之大成。

其甥林汝晖携之至岭外,为鲁谦庵方伯所赏识,始为之梓行,凡言医之家,莫不奉为法守。

后其板浸失,贾青南都运复刊之,寻挟以北归,其行未广。

余族子礼南客粤,以其才鸣于时,而尚义强仁,有古烈士之概。

慨是书之不广暨也,毅然倡其同志诸君,醵金以授梓人,锓板摹发。

会余奉命典试,事竟,礼南从余游,出其书视余,请为弁首。

余读其集分八阵,数组诸科,科次以方,方征诸治,其义简,其法该,其功用正而神,是为百氏之正轨,而其究盈虚之理数,析顺逆之经权,则又与大《易》相参,而阴阳之道备是矣。

学人苟得其体用,随宜而措施,则足以利济群黎,可无夭札之患。

且今圣天子方臻仁寿,保合太和,至泽之涵濡,使天下咸登寿域。

更得是书而广其术,行之四方,其于天地生物之心,圣人仁民之化,赞襄补益,厥用良多,而礼南诸君乐善之功,亦将与是集共传不朽。

癸巳科广东典试正主考翰林院编修查嗣撰鲁序人身一小天地也。

天地之气,不越阴阳,阴阳和,而后覆载得其清宁,渊岳得其峙,以至草木鸟兽咸若。

《易》有之∶山泽通气,水火不相射,是谓阴阳和之之谓也,所以《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向余亦谓医与《易》准,故能神明阖辟之原。

人之一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备矣,非气不生,非血不行,气血者,阴阳之属也。

而医则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循环无已,从逆得顺,从消得长,从虚得盈,分先后之天,审燥湿之宜,察刚柔之用。

二气之帮助,则表里虚实,无不洞然于中,斯酌古可以剂今,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善《易》者,未有不善医者也。

夫荣卫调而后经络顺,阴阳错而后疾病生,轩岐具挽回造化之神功,而《灵枢》《素问》一书,犹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后之人虽穷幽极渺,尚恐理解未明,用违其术。

唯仲景张氏、立斋薛氏、丹溪朱氏、东垣李氏诸君,朗悟通神,能窥其奥,皆有着述,为医家指南,以名于越人、淳于之后。

而《医宗》《医录》《医统》《拔萃》《宝镜》诸篇,亦足以羽翼《内经》者,犹之《六经》而外,诸子百家不可废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