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之谜

有关李约瑟及李约瑟之谜华甜116050022 11金融2班一.李约瑟介绍英文名: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身份:英国现代生物化学家、汉学家和科学史专家籍贯:伦敦婚姻状况:李大斐死后两年与鲁桂珍再婚学校:剑桥大学(学士1921年、硕士1925年1月、博士1925年10月)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简介:受英国皇家学会之命,李约瑟从1942年到1946年在中国重庆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他为战时中国优秀科学家在西方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并结识了竺可桢、傅斯年等中国科学家和学者,收集了大量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文献。
此外他又游历了还没有为日本占领的地方,包括敦煌和云南,又参观考察了中国各学术机构从而收集了大量文献和资料。
之后,他赴巴黎当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的第一位部长,而且得到中国学者王铃的帮助而开始写《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1948年,李约瑟回冈维尔与凯斯学院。
尽管在1952年他因到中国查核细菌战的证据而受到排挤和批评,但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写作计划。
李约瑟从1967年至1976年担任冈维尔与凯斯学院院长。
退休后,以他个人藏书为基础建立了东亚科学史图书馆。
1987年,该馆发展为李约瑟研究所。
1994年李约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约瑟首先娶Dorothy Needham,李大斐死后两年,李约瑟再婚,娶鲁桂珍。
从1982年,他得了帕金森氏症,1995年在剑桥寓所辞世,享年95岁。
骨灰安葬在研究所门前的菩提树(中国)下。
二.李约瑟之谜的背景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 全球化地球文明。
从马可·波罗游记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与研究东方文明。
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之谜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花费了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一直努力地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
虽然他所寻求的答案还缺乏系统和深刻,就连他自己也不甚满意,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探索的足迹,为这个难题的解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中国自南宋以来的专制集权制度,特别是封建专制者对中国人愈来愈加强的儒家思想教育是造成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根本原因。
我国的古代文明灿烂辉煌,有至今仍使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
中华民族早在西方科学昌盛之前就有极其卓越的科学成就,15世纪之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遥遥领先于当时的西方文明。
李约瑟在数十册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以大量的史料证明:“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对此,李约瑟有一些很自己的观点,但李约瑟这些观点还不足以说明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因为在这些原因在近现代都被解除了以后,中国人仍然没能在中国土地上某方面获得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度的科学成就。
比如说在中国科举制度废除已近百年、西方发现发明自然科学文化知识早已大规模普及并为众人所接受、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可说与西方人已别无二致,但即使如此也没发生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应有的速度发展,那怕是某一方面由此而有突出表现的状况也没有做到。
李约瑟之谜详解

李约瑟之谜详解对于著名的李约瑟之谜—为什么在前现代社会中,中国科技遥遥领先,但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生在中国,到了现代以来,中国的科技水平就落后了—已经有多个版本的解答。
我在这里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提出另外一个答案。
李约瑟自己认为,中国强大的封建官僚制度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这一强大的制度下,商人难以获取地位与权力,商业得不到蓬勃发展,技术发明给发明者和使用者带来的利润和地位提高有限,因此工业技术革命没有发生。
林毅夫则提出,中国官僚制度中的科举制度扼杀了创造力,把人们都吸引到对四书五经的钻研上去了。
这是制度角度的解释。
另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解释是马克·埃尔文的“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这是一个经济学角度的解释。
“高水平均衡陷阱”的意思是,中国的农业技术发展得太好,人口密度过高,这反过来阻碍了科技发展,因为人口太多,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就变低了,以至于任何节省人力的技术发明都显得没什么价值,因为只要把活儿交给人去干就可以了。
这些解释都各有道理。
不过,我认为,有必要从中国的文字和逻辑的角度来寻找中国的科技进步停滞的原因。
我的观点是,中国的文字的模糊性和形式逻辑的缺乏阻碍了科学理论的建立,阻碍了技术的发展、传承和进步。
我还想指出,这里面有些问题到现在还仍然存在。
没有普及大众的伟大文明中华民族有确切文字记载始于商朝(甲骨文),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并且一脉传承至今,不曾中断,不像有些伟大文明,比如埃及文明就没有一直传承下来。
在历史上很长一个时期,中文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汉字对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影响足以证明这一点。
不过,这个伟大的文明在几千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只是属于精英阶层,一直没有穿透到大众。
在90年前,即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我们的书面文字仍以文言文为主,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语言并不一样。
历史上虽也曾出现过一些白话文经典著作,如《木兰辞》《石壕吏》《儒林外史》和四大名著,等等,这些使用接近于当时白话文的语言写成的著作往往流传更广,然而,更多的著作都是用文言文写成,难以被普通百姓所读懂和接受,只能在精英阶层流传。
综合探究李约瑟难题与我的解答

2、“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 平上远远超过西方”的史实有哪些?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测定了120多个恒 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留下了最早关于哈雷慧星的记录 ▲东汉科学家张衡关于地球是圆形的见解比西 欧人早1000多年; ▲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 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是首次;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 “简仪”,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早300多年。
15世纪后中国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
1、明清统治者固守农耕经济的藩篱,从 根本上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2、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 3、科举制度下的八股取士,使科学技术 完全排斥在各级教育和科举考试内容之 外; 4、传统的自然观、哲学观如天人合一、 阴阳五行等也妨碍了科学理论的发展 5、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1、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 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兴起清除了思想 障碍; 2、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 和新的社会需要又推动了科技的创新; 3 文艺复兴期间科学的实验方法的诞生. 4、科学家们探求自然的不懈努力;
结合明中后期历史背景,分析晚明科技 一度辉煌的原因
1)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耕经济的繁荣. 2)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 了革新工艺技术的需要,推动了科技的 发展;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科学家对古代及明代科技就与近 现代科研成果的区别
内容上:传统科技是以感性和经验成为主 较少对事理和规律的探究,表现为较强的 实用性;而近代科学是建立在对事理和规 律的探究之上,表现为较抽象的理论性。 方法上:近代自然科学与传统科技的差别 就在于是否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
第三讲 李约瑟之谜

[5] 西方人在十三世纪以前还不知道硝石为 何物,而中国早在850年的《真元妙道要略》 就记载以硝石、硫黄和木炭制成火药混合物, 1044年的《武经总要》更给出最早的军用火 药配方。
[6] 1380年前,欧洲人还无法制造出一小块 铸铁,而中国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已在工业规 模上生产铸铁了,到公元一世纪中国人已是 铸铁大师,欧洲人相比之下落后了1500年。 他还根据考古资料,将中国古代的冶炼炉与 后来西方的冶炼炉作了对比,得出结论,中 国古代和中世纪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长期处 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约瑟亲自发起并 分别就任英中友好协会会长、英中了解协会 会长,先后八次来华考察旅行,大规模地搜 集中国科技史资料,实地了解新中国的政治、 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情况。1954年,李 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 动西方汉学界。
他在这部计有三十四分册的系列巨著中,以 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 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 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 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 累远胜于西方”。
林毅夫把中国没有发生科学革命的原因归结 为中国科举制度。他认为,科举制度使中国 古代的知识分子无心于投资现代科学研究所 必须的人力资本,因而,从技术性科学跃升 到现代科学的概率大大降低。这是从科技供 给不足的角度得出的结论。
周兴维和高晋康认为,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 迟缓是由于水稻文化下市场和市场经济的萎 缩。这种水稻文化注重的是节约土地而不是 节约劳动力的技术,形成一种闭锁的路径依 赖和“听天由命”的传统,形成对科技需求 的压迫;政府强本抑末几乎把工商业的供给 抹杀殆尽。因此,没有一个企业社会,自然 也就创造不出科技的需求来。
李约瑟难题及看法

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一问题。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
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
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其原因在于中国在13世纪之前社会制度的民主程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算是最高的;而中国自13世纪以后经济技术与科学发展水平越来越落后,是因为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愈来愈完善,特别是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愈来愈受到集权制度下扭曲为奴化的儒家思想的毒害。
总而言之,宋明以来被集权制度下奴化的儒家违反人性的“三纲五常”等,实际上是变相地提倡懒惰思维和奴化意识,这一社会意识对宋明以来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约束,特别是严重毒化了中国知识阶层的思想,使中国知识阶层留恋于自身历史上业已形成的社会地位,长期以来不但不能成为推动民主的主力,反倒以传统捍卫者的身份成为反对“民主、自由、博爱”思想的急先锋。
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这就是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全球化地球文明。
我国的古代文明灿烂辉煌,有至今仍使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
中华民族早在西方科学昌盛之前就有极其卓越的科学成就,15世纪之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遥遥领先于当时的西方文明。
李约瑟在数十册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以大量的史料证明:“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对此,李约瑟有一些很自己的观点,但李约瑟这些观点还不足以说明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因为在这些原因在近现代都被解除了以后,中国人仍然没能在中国土地上某方面获得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度的科学成就。
比如说在中国科举制度废除已近百年、西方发现发明自然科学文化知识早已大规模普及并为众人所接受、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可说与西方人已别无二致,但即使如此也没发生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应有的速度发展,那怕是某一方面由此而有突出表现的状况也没有做到。
我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我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姓名:学号:专业:院系:著名的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曾在考察科学技术演化时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 而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即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时,一定不会想到这一问题直到21世纪的现在还在吸引着无数学者进行深远广泛而又充满争议的思考和讨论。
李约瑟的一生无疑是十分传奇的,他的一生与中国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
李约瑟,作为最伟大的汉学家之一,创立了科技汉学新流派,打通了古今中西以及科学与人文的壁垒,堪称天下达人。
回顾他的一生,你会感慨,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最好融合其实是体现在人的身上。
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
他在这部计有34分册的系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10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他发现从西汉到南宋千余年间,中国是地球上经济最繁荣、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地区,李约瑟的工作是非常卓著的,他所发现的是中国人自己都忘记的历史。
他认为丝绸之路上传播的不只是丝绸、陶瓷、茶叶等物品,还有科学技术。
李约瑟一口气列举了26项,除了众所周知的火药、指南针、造纸与印刷术四大发明,还包括被我们所忽略的水车、石碾、水力冶金鼓风机、活塞风箱、缫丝机、独轮车。
而同一时期由西向东传播的重要技术,李约瑟只提到了四项:螺丝钉、液体压力唧筒、曲轴、发条装置。
从公元一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国的科技发明沿丝绸之路一直在从东向西传播。
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这样一条由东向西的技术与文化传播之路,有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包括工业革命。
只是到了近代,欧洲开始领先世界,而那时丝绸之路已逐渐荒废,各种先进的技术通过海路逐渐传到中国,其中包括改进了的造纸术、印刷术、炸药和指南针。
这样看来,李约瑟之谜的产生显然是水到渠成的。
他当然会思考,为何之前在现代社会中国科技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而又为何在现代中国不再领先?具体来说,李约瑟难题的具体内容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约瑟之谜
有关中国发明的论述少不了剑桥大学李约瑟(约瑟夫·尼达姆)教授的贡献,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科学和技术史的研究。
他对中国的兴趣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与剑桥大学华裔科学家共事的经历, 1942年他受命去中国工作,这让他无比兴奋。
他对中国的浓厚兴趣促使七卷本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诞生,其中第一卷在他的同伴和学生的帮助下于1954年出版。
李约瑟的另一贡献是创建了剑桥大学的李约瑟研究所,他是当时西方久负盛名的汉学家,被称为20世纪的“伊斯拉谟”。
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他由于谴责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使用生化武器并支持中国和朝鲜,在西方世界备受批评。
然而,他提出的“李约瑟之谜”却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
“李约瑟之迷”的问题是:近代科学为什么在西欧而不是在中国产生?或者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欧而不是产生于曾经在科技方面领先世界的中国?正如戴维·兰德斯指出的那样,中国在更早的时候(约11世纪)就已经具有每年12 5万吨生铁的生产能力,而英国在700年后才达到同样的水平。
第一种解释着眼于中国技术进步的特征。
中国很早就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但之后就少有进步了。
例如:中国的滴漏钟在当时非常先进,它本可以进一步发展成机械钟,但是却是由欧洲发明了比滴漏钟更精确、更耐用的机械钟,并且西方将这种技术垄断了三百多年。
由于中世纪的技术传播速度很慢,当时的中国不能像现在这样很快地
模仿西方的技术。
兰德斯进一步指出:“中国对这些技术没有迫切的需要,虽然朝廷官员和大富人家希望拥有这样的机器,但是他们并不愿承认西方技术先进的现实,这些机器最后只被当做普通的玩具。
这是当时中国犯下的一大错误。
”将火药用来制造武器本可以使中国成为军事强国,但后来又是由欧洲而非中国发展了这项技术。
中国发明的火药杀伤力很弱,只有像欧洲那样将火药压制成球状或卵状才具有极强的破坏力,而遗憾的是中国仅仅把火药用于制造爆竹。
第二种解释认为当中国本应该进一步发展技术时却突然止步了。
中国“大宝船”远洋航行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贸易,而是为了向世界炫耀国威,从而赢得更多的附属国。
这样的航行持续了很多年,由于每次远航开销太大,结果造成了财政危机,于是它就逐渐被取消了,15世纪时一个开放的中国突然封闭起来。
本来就很蔑视商人的统治者明令禁止同国外进行贸易。
贸易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因而中国停止与外界贸易的做法最终导致了自身发展的停滞,并且中国自恃技术先进,既不向外界学习也不继续改进。
与此相反,欧洲从不以向中国学习技术为耻,“直到15世纪,欧洲在很多方面的进步都依赖于亚洲和非洲的技术,”
麦迪逊写道,“在1405~1433年,中国先进的航海技术体现在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上。
中国的航船比葡萄牙的大得多,由于有先进的防水设备,中国的航船更坚固,也更舒适,它们甚至能远洋航
行到非洲。
但是,从那以后,中国就从世界经济的舞台上撤回到东亚一隅,远洋航行技术也日渐衰落。
”
最让人信服的解释是中国文化方面的原因。
500~600年前,中国就停止了探索和尝试。
包括马克·埃尔文在内的很多学者都强调“新儒学”的影响,因为“新儒学”排斥科学,强调反省、感悟以及主观感受。
在埃尔文看来,“这种哲学对中国科学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它的很多观点和解释是没有依据并缺乏理性的……这就是当时中国
为什么没有像以前那样发展现代科学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在17世纪以后强烈抵制西方科学精神的深层次原因。
”
与这一问题部分相关的另一原因是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统治特点,这一因素甚至影响至今。
德赛指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中央集权制。
中央的权力越大,个人的主动性就越小。
在那时,中国政府的封建管制使得他们不能在国内发挥这种才能,因为商人的活动不利于政府的有效控制。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老百姓仍处于政府的近乎于极权的统治之下。
兰德斯也发现了这一点,他引用艾蒂安·巴拉日的《中华文明及其官僚政体》中的一段话:中国政府没有对民众进行极端控制的时候,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发明精神得到极大的发挥,他们向人类贡献了丝绸、茶叶、陶器、印刷术、造纸术等等,这无疑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并几乎将中国推进了现代工业的门槛……然而政府扼杀了中国的技术进步。
国家不仅不允许违反和损害政府利益的事情发生,而且强制灌输“存在即合理”的思想。
墨守成
规、传统至上和不求进取的氛围扼杀了革新创造,由于没有自由环境,也没人提倡和支持主动精神。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为人类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14世纪,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技术和经济进步,可以说,被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们认作是产生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的所有主要条件当时中国几乎都具备了,那么,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西方不在中国呢?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之谜”,对此谜底有许多难能可贵的见解。
李约瑟本人认为:中国官僚体制存在主要是为了维护灌溉体系的需要,它最初非常适合于科学的成长,然而它却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的形成,所以它没有能力把工匠们的技艺和学者们发明的数学和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没有成功地实现向伽利略时代过渡;有人认为:帝国的统一和意识形态为什么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那么多重要贡献,但科学和工业革命却没能在近代中国发生?这个“难题”困扰了老李,也困扰了中国学界许多年,各种答案不一而足。
后来也有说这个难题是伪命题的。
———
买书似乎是个高雅事,但买书的过程一点儿不高雅。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特纯粹的一个消费行为。
高雅谈不上,有时还弄得特俗,讨价还价,跟菜摊上的交易一样。
最背的,就是有了心仪的对象,但一摸兜儿,囊中羞涩。
北京的地坛书市是个大阵势,每次活动都像饥民抢粮。
这景象容易让人激动——一是中国人对书的爱;一是中国人银子紧,起码买书人的银子经常紧巴巴的。
有次在地坛,在“三联”的摊子前,一位女士结账,发现钱不够,只好从挑好的书里看着价码往外择。
当时心有戚戚,想帮她付上余款,终因害怕伤人自尊而作罢。
因为银子问题,记忆里有几种书,号称大书的那种,就常让我耿耿于怀。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算是一种。
当初为什么起了“贼心”呢?现在想,也没想当工具书,也没想当闲书看,没准只是束之高阁,还是占有欲使然吧。
1977年10月,《人民日报》刊文介绍了该书。
七大卷很多分册,这么一个大部头,让老李单独完成,是不现实的。
成书过程中,几个华裔学者帮了他大忙。
其中的鲁桂珍博士,还成了老李的夫人。
今天国人比较熟悉的,应该是黄仁宇,就是那本《万历十五年》的作者,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贡献在第七卷。
老李生在1900年,故在1995年,差点过满了上个世纪,而活着的时候多一半的时间,又是在写《中国科学技术史》。
仅此一个成就,就足以让世人,特别是中国人记住他。
他去世时,妻子兼助手鲁桂珍的遗像已经放在他办公室里。
甚至黄仁宇先生,也已在2000年谢世。
想到这些,没法不唏嘘。
李约瑟的遗产里,除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还有一个“李约瑟难题”,或说“李约瑟之谜”,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那么多重要贡献,但科学和工业革命却没能在近代中国发生?这个“难题”困扰了老李,也困扰了中国学界许多年,各种答案不一而足。
后来也有说这个难题是伪命题的。
抛开这个难题本身,我认为他的这个发现是历史研究必然的升华过程。
而作为中国的学界,特别是史学界,如果在自己的研究中连这个过程都没有,起码说明,他们对中国的感情,还不如一个英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