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原文、译文与赏析

合集下载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翻译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翻译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翻译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演讲致辞、祝福语、名言句子、感悟故事、心得体会、总结报告、工作计划、党团资料、条据书信、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peeches, blessings, famous quotes, sentences, insights, experiences, summary reports, work plans,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nd rules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翻译赏析《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

【诗歌鉴赏】王勃《秋江送别二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勃《秋江送别二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勃《秋江送别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勃《秋江送别二首》原文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王勃《秋江送别二首》翻译
待更新
王勃《秋江送别二首》赏析
《秋江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诗词作品。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
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
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
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
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
阁序》等。

王勃的诗词全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_________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注释:乱烟:凌乱的烟雾。

笼:笼罩。

碧砌:青石台阶。

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盖,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1)“江山此夜寒”一句中“寒”用得非常好,试作分析。

(4分)(2)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的离情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间接表达的。

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1)“寒”不仅指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2分)而且更有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一片离情俱由“寒”字托出。

(2分) (2)这首诗歌,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所有离情并没有直接用语言来表达,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干月夜图(2分)。

通篇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流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耐人寻味。

(2分)【问题】(1)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此诗做简要赏析(6分)(2)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称赞本诗末句中有一字用得极妙,是哪一个字,请作具体分析。

(5分)【参考答案】:(1)全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2分);通过写乱烟、飞月、寂寞离亭、空旷凄寒的江山,营造孤寂凄冷的氛围(2分);抒写离别之愁(2分)。

(2)寒,语涉双关(1分);表面写夜色已深,遍体生寒(2分),实际也写出了与友人离别后强烈的孤寂之感(2分)。

翻译: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赏析】:《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共两首,都是五言绝句。

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经典诗句】“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全诗翻译赏析“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出自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之一[第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金庭秋月之夜,谁看见哭着离开的人群?【其二】月亮正在向南飞去。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笔记⑴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2)水平的:水平的。

⑶塞北:指长城以北。

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4)金阁:古代,渡口上建有一座供乘客休息的亭子。

天津,渡口。

⑸泣:哭泣。

(6)流浪者:离开你的同伴。

⑺乱烟:凌乱的烟雾。

(8)笼子:被遮蔽了。

⑼碧砌:青石台阶。

(10)飞翔的月亮:高挂在天空的月亮。

⑾掩:掩盖,掩映。

(12)河流和山脉:河流和山脉。

参考译文长江从远处将巴南的流水送走,群山横亘其间,仿佛嵌在长城以北的云层中。

在秋天的明月之夜,在这渡口亭里,谁见过有人在离别时哭泣?【其二】凌乱的烟雾笼罩着绿色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庭的南门。

亭子的门关上了,周围一片寂静;今晚的河流和山脉看起来很荒凉。

赏析《江亭夜月别》是唐代王勃的诗集。

有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

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写了月夜在河边送别的情景,将送别的孤独和悲伤融于风景的描写之中,揭示了离别的悲伤和痛苦,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

诗歌的美在于,这种融物手法被无影无踪地运用,使诗歌能够看到虚无和含蓄的美。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在第一首诗的结尾,用“谁看见哭泣和离开人群”来表达离开的感觉。

它的写作方式相对平淡,缺乏含蓄而深刻的委婉语和唱三声叹息的魅力。

沈德谦不得不指出,他的意图“不深”;在山水画方面,“山峦横穿长城,云彩横亘”这句话是一幅千里之外的虚拟风景画。

它不与当前的真实风景融为一体,用上下两句书写,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

因此,它不能与诗中所表达的离别之情内外相通,而获得山水相会的艺术效果。

古诗江亭夜月送别·江送巴南水翻译赏析

古诗江亭夜月送别·江送巴南水翻译赏析

古诗江亭夜月送别·江送巴南水翻译赏析《江亭夜月送别·江送巴南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

其全文如下: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前言】《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注释】⑴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⑵横:横亘。

⑶塞北:指长城以北。

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⑷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津,渡口。

⑸泣:哭泣。

⑹离群:离开同伴。

【翻译】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鉴赏】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oRg,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翻译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翻译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翻译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翻译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唐代〕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
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横:横亘。

塞北:指长城以北。

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津,渡口。

泣:哭泣。

离群:离开同伴。

乱烟:凌乱的烟雾。

笼:笼罩。

碧砌:青石台阶。

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盖,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王勃《秋江送别二首》赏析

王勃《秋江送别二首》赏析

有关王勃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王勃《秋江送别二首》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秋江送别二首》作者为唐朝诗人王勃。

其古诗全文如下: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赏析】
两首诗都有趣地运用重复的词语,表现一种回旋反复的美:第一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第二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与第三字相同。

王勃将陆与水相对,这是最普遍持久的对偶之一。

在第一首诗中,诗人已经感伤于江水及其对离别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但是他发现格外难以忍受的是陆地上的树,这些树遮断了他的视线,使他难于看到离去的朋友。

在第二首诗中,王勃运用了一个十分普通的宫廷转喻来进行巧妙的议论:“谁说甲是真的(事实上甲是真的),因为乙(巧妙的构思)与甲相矛盾。

”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词赏析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词赏析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其二诗词赏析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词赏析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唐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赏析】: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干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

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联,融合为一。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句跟首句,‘江山’句顶次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4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原文、译文与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
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⑴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⑵碧砌:青石台阶。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
《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
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
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
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
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
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
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
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
2 / 4

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
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
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
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
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
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
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
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
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
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
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

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
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
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
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
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
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
人,唐代诗人。

出身于豪门望族,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号文中子;叔祖王绩是著名诗
人;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从祖王绩,王绩的诗风直接
影响了王勃的诗作。而王勃兄弟六人,都以诗文为人称道。王勃曾有过“海内存
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叹。

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称为“王杨卢骆”,世称“初唐四杰”。他们
四人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致力于改革六朝
3 / 4

文风,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
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
起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他与同时代的人的努力,“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
碎,一朝清廓”,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讲中国
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
高第,授朝散郎。《旧唐书》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
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株树也。”杨炯《王勃集序》上也说:
“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
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麟德元年(664年),
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曰:“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刘祥道赞其为
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元年(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
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
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亡,时年
27岁,一说,26岁。关于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根据杨炯的
《王勃集序》。上面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岁。据此推
断,王勃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另一种说法根据王勃自己写的《春
思赋》:“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咸亨二年即671年。据此,则当生于
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现在大多数学者多以后一种说法为准,认为王勃生于永
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时年27岁。后世的人们只知《滕王阁
序》文采的不朽,却不知当时王勃对旅途上萍水相逢的知己的怀念。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
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
《王勃集序》)。

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
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
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
4 / 4

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
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
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
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
补足杨氏所录6篇残缺之文。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1集有《王
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11
年),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代表作《檄英王鸡》,
《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