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课件
合集下载
历史课件(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第一单元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于是 《史记·
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武王) 周本纪》
陈师牧野……纣师皆倒兵以战……(纣王)自燔于火而死
《尚书· 甲子昧爽(黎明)……会于牧野……(敌)前徒倒戈……血流漂杵,
武成》 一戎衣,天下大定
《白虎 殷纣为恶日久……残贼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克殷之
图解历史
分封制的实质:是一种等级制度,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 统治。
概念阐释
神权政治 中国古代统治者多以天命神权来诠释所获得的政权与君权的合 理性与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 象的重要标尺。殷商时期,“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 权政治兴盛的标志。
重点探究
材料
出处
内容
通·礼乐》后,民人大喜
依据上述材料中的信息,简要介绍“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要求: 表述成文,内容全面,逻辑清晰。)
提示 公元前1046年,为反抗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 双方的军队在牧野进行了决战,商纣的军队在战场上临阵倒戈,商朝大 败,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开始西周的统治。
2.商和西周的经济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二 从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 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大约在距今 四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 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 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交融的核心地区。
2.商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对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制度
利弊影响
使传统文化形成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民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课件资料

生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铁犁、 犁壁、犁评)
产
耕作技术 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耕耙)
力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一年 三熟
生产方式
粗放经营(氏族公社集体生产、奴隶集 根本模式 体耕作)、精耕细作(以家庭为单位、男
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经济构成 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兼有家庭纺织业
世界万物是相对的,自然无为,“齐物”的 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
孔子
“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 礼”,“有教无类”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 舟民水,人之性恶
法家
商鞅韩非子
以法治国,主见加强君主集权,嘉奖耕战, “法”“术”“势”三合一
答案:D
[第三步:预测押题不可少]
1.“单就宗教而言,周人还有一点与殷人大不同,祖先的
世界与神的世界逐渐分离,成为两个范畴的问题。”这
集中体现于西周实行的
()
A.世袭制
B.分封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宗法制
D.井田制
解析:商王以神权巩固王权,与商代“重神”相比,周代更 加重视利用血缘关系来巩固政权,“祖先的世界与神的世界 逐渐分离”,逐渐演化出完整的宗法制,选C项。
(2)宗法制: ①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纷 争,巩固国家统治。 ②作用:把“国”和“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保证了 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 的稳定和团结。 ③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宗法制理解中的几个要点 (1)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 长”。 (3)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荫庇心态”。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

考古学家
新石器时代 晚期
黄河流域
农业发展
先民们
农耕技术相互影响 协同发展公元前 Nhomakorabea1 世纪
前16世纪
定居生活
春秋战国 时期
黄河流域
聚落定居生 活
早期社会的形成和演变
黄河中下游的农业发展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据考古数据显示,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的农业已经相当发达。 黄河流域的文字发明 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文字形式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演变,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铜器的制作与使用 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工艺达到了顶峰,如司母戊鼎等。 周朝礼乐制度的建立 周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这是先秦早期社会形成和演变的重要阶段,对后世影响深远。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主要观 点
远古文明 根据考古发现,远古时期中国境内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例如,距 今约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是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之一。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之一,主张“仁爱”、“忠诚”、 “孝顺”等价值观。据《论语》记载,孔子曾说:“君子有三重: 大德、大行、大智。”这表明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责 任。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道家经典《道德经》中 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表明道家思想认为 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过分追求名利。
02 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
黄河流域的文化发展
仰韶文化的出现
公元前5000年,仰韶文化在黄河流 域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石器 时代晚期,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 点。
先秦时期的文化融合
先秦时期,各地域文化在黄河流域 交汇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 格局,为后来的华夏文明奠定了基 础。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2张)

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垂 政 直管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 治 替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
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表
农耕经济逐渐取代采集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生产
现 经 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生产模式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探究六 西周宗法制 王位该由谁来继承?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册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
子:故大先儿王子—之—法二,夫人立所天生子,,二儿不子使—诸—大侯夫疑人焉所;生, 三儿大子儿—子—:二立我夫诸是人侯长所子生,,,不年四使纪儿大最子长—夫,—疑你大焉们夫都人;应所该生听。我的。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 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 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阶段特 征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 ~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是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奠基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基本定型时期。
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许倬云《说中国》
(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 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 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 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A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谐理念“,是对以君于臣中朝国廷,尊对卑于贵贱之
达到贵贱有序,世界,序都,具下及有黎现庶实车意舆义衣。服宫室
达到上下“和同”
第1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秦汉》

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等。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2)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背景、特点及影响 的理解,同时注意模块间的综合链接,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的表现、影响及内在联系。
2、(2012· 广东文综,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
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壮
3、(2012年广东文基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 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4、(2013年广东文基13)“ 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 “(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 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8、(2013· 盐城调研)据《荀子· 王制》记载,“论百工, 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 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 师”是( )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9、(2013· 韶关二调)《礼记· 内则》曰:“子能食食, 教以右手。……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 同席,不共食。”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古人重视家庭教育 B.日常行为注重伦理道德 C.古人重视生活技能教育 D.以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返回目录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2)政治体制:西周分封制与贵族政治相伴而生,是父权家长
制扩大化的结果,把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来,是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宏观视野 明晰发展脉络 主题聚焦 强化关键能力 增分策略 凸显学以致用
内容索引
宏观视野 明晰发展脉络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人群、氏族社会、 历史 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 地位 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
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
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
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点睛 命题依据课标,旧石器时代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 器时代晚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 社会的门槛。 答案:D
2.(2024·贵州联考)下图是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文化遗址 分布及影响范围示意图。这反映了中华文明( C )
A.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B.以中原地区为核心 C.呈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D.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据图可以看出,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及影响范围十分广 泛,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另外,这些文化遗址大部分集中在 中原地区,几大文化遗址交错分布、互相影响,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 一体性,因此,图中信息反映了中华文明呈多元一体发展趋势,故选 C项;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材料呈现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 遗址的分布及影响范围,并不能说明中华文明源于该地区,排除A 项;“以中原地区为核心”是图片反映的部分信息,但不能反映这些 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及影响范围的广泛性,排除B项;我国进入早期国 家阶段是在夏朝,与题干中“新石器时代”不符,排除D项。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宏观视野 明晰发展脉络 主题聚焦 强化关键能力 增分策略 凸显学以致用
内容索引
宏观视野 明晰发展脉络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人群、氏族社会、 历史 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 地位 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
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
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
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点睛 命题依据课标,旧石器时代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 器时代晚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 社会的门槛。 答案:D
2.(2024·贵州联考)下图是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文化遗址 分布及影响范围示意图。这反映了中华文明( C )
A.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B.以中原地区为核心 C.呈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D.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据图可以看出,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及影响范围十分广 泛,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另外,这些文化遗址大部分集中在 中原地区,几大文化遗址交错分布、互相影响,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 一体性,因此,图中信息反映了中华文明呈多元一体发展趋势,故选 C项;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材料呈现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 遗址的分布及影响范围,并不能说明中华文明源于该地区,排除A 项;“以中原地区为核心”是图片反映的部分信息,但不能反映这些 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及影响范围的广泛性,排除B项;我国进入早期国 家阶段是在夏朝,与题干中“新石器时代”不符,排除D项。
先秦时期 ppt课件

(2)贵族政的治特征明显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主要特点
史实阐释
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
色彩,王权和神权密 切结合
此处的“早期”是指夏商周三代时期,其承接的是原始
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制
度必然带有原始的迷信色彩。如商朝以占卜决定国家大 事,就是这一特点的例证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二者互为表
先秦时期阶段特征:
夏商周
春秋战国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 政治 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
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 经济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生产力)
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 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经营方式)
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 文化 展的基础。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
夏商周时期
一、夏商周三代政治:
神权色彩浓厚的早期政治; “家国同构”的西周体制;
初步形成的民族国家统一意识 (一)多角度认识西周政治制度: 1、核心内容:
全国Ⅲ卷
命题角度
战国以前冶铁业发 展
古代手工业
文字的演变 影响字体变化的因 素
西周政治制度 历史传统对西周政 治的影响
考查方式:呈现新的历史 情境,考查考生获取信息 的能力、综合运用己有知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 究新问题的能力。 考查内容:宗法分封制、 小农经济、儒家思想。
考查趋势:先秦时期是中 华文明的源头和奠基时期, 新课标全国卷在此处命题 更是不吝笔墨。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主要特点
史实阐释
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
色彩,王权和神权密 切结合
此处的“早期”是指夏商周三代时期,其承接的是原始
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制
度必然带有原始的迷信色彩。如商朝以占卜决定国家大 事,就是这一特点的例证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二者互为表
先秦时期阶段特征:
夏商周
春秋战国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 政治 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
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 经济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生产力)
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 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经营方式)
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 文化 展的基础。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
夏商周时期
一、夏商周三代政治:
神权色彩浓厚的早期政治; “家国同构”的西周体制;
初步形成的民族国家统一意识 (一)多角度认识西周政治制度: 1、核心内容:
全国Ⅲ卷
命题角度
战国以前冶铁业发 展
古代手工业
文字的演变 影响字体变化的因 素
西周政治制度 历史传统对西周政 治的影响
考查方式:呈现新的历史 情境,考查考生获取信息 的能力、综合运用己有知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 究新问题的能力。 考查内容:宗法分封制、 小农经济、儒家思想。
考查趋势:先秦时期是中 华文明的源头和奠基时期, 新课标全国卷在此处命题 更是不吝笔墨。
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解析 由材料“诸侯相争,大国肆意僭越礼制。针对这种混乱局面,大批思想 家和政治家极力主张以礼治世”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礼乐制遭 到破坏,大批思想家宣扬以礼治世,重建社会秩序,故选B项;这一时期礼乐 制受到破坏和冲击,不能夸大为破坏殆尽,排除A项;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兴起, 并未成熟,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以礼治世的主张,并未提及其他思想主张, 不能得出思想文化繁荣的结论,排除D项。
3.(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 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 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D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通览 阶段特征
总特 征
先秦时期(旧石器时代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 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 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
中华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
发展
思想 文化
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 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色;商朝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实用性科学兴起
核心 要点聚焦
考点1 政治——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知识梳理]
一、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771年)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而材料中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 做法破坏了分封制,分封制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中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 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不复存在,排除A项;周天子和楚国国 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中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血缘关系, 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