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比例巧判断

合集下载

正反比例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正反比例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正反比例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1、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2、比例的意义
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用于反映总体的构成或者结构。

3、比例的基本性质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5、正比例和反比例
(1)正比例
正比例是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式子表示:$\frac{y}{x}=k$(一定)。

(2)反比例
反比例是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式子表示:$xy=k$(一定)。

6、判断正、反比例的方法
可总结为“一找、二看、三判断”,即
找变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看定量: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商一定还是积一定。

判断:如果商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如果商和积都不是定量,就不成比例。

正比例和反比例判断方法(一)

正比例和反比例判断方法(一)

正比例和反比例判断方法(一)正比例和反比例判断引言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数学中常见的关系,用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决策。

本文将详细说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并给出示例说明。

正比例关系判断方法正比例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即一个变量增加(或减少),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增加(或减少)。

以下是正比例关系判断的方法:1.绘制散点图:将两个变量的取值绘制在坐标系中,并观察散点的分布情况。

如果散点呈现出一条直线,并且斜率大于零,则可以初步判断为正比例关系。

2.计算相关系数:利用统计学知识,可以计算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如果相关系数接近于1,则表明两个变量具有强正相关关系,可以认为是正比例关系。

3.验证比值是否保持不变:选择不同的取值,计算两个变量之间的比值,并观察比值是否保持不变。

如果比值相对稳定,则可以确定为正比例关系。

反比例关系判断方法反比例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乘积恒定,即一个变量增加(或减少),另一个变量随之减少(或增加)。

以下是反比例关系判断的方法:1.绘制散点图:同样的,将两个变量的取值绘制在坐标系中,并观察散点的分布情况。

如果散点呈现出一条曲线,并且通过原点,则可以初步判断为反比例关系。

2.计算乘积:计算两个变量的乘积,并观察乘积是否保持不变。

如果乘积相对稳定,则可以确定为反比例关系。

3.验证比例是否为常数:在反比例关系中,两个变量的比例应当为常数。

通过选择不同的取值,计算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并观察比例是否保持不变。

如果比例相对稳定,则可以确定为反比例关系。

示例说明以下是几个示例,用以说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示例 1:正比例关系变量A 变量B2 4变量A 变量B4 86 128 16根据给定的数据,我们可以通过绘制散点图观察到散点呈现一条直线,并且斜率大于零,初步判断为正比例关系。

我们还可以计算相关系数,得到相关系数接近1,进一步确认为正比例关系。

快速判断正反比例的口诀

快速判断正反比例的口诀

快速判断正反比例口诀
要说快速判断正反比例,咱们四川人有个土法子,口诀一背,轻松搞定。

你看哈,正反比例,听起来玄乎,其实就看你变不变,咋个变。

要是说“一变一不变”,那就是正比例。

啥子意思嘞?就好比说你买个苹果,价格不变,买得越多,花得钱就越多,这就是正比例。

口诀就是“一变一不变,正比直线连”。

你看,简单明了,一变(数量)一不变(单价),画个直线,正比例就跑不脱。

反过来,要是说“两变一不变”,那就是反比例。

啥子场景嘞?比如说你分蛋糕,人数多了,每个人分到的就少了,这就是反比例。

口诀记作“两变一不变,反比曲线现”。

两变(人数、每人分量),一不变(总量),画个曲线,反比例就现形了。

记到这些口诀,以后碰到问题,心头不慌。

一看题目,哦豁,一变一不变,正比例;两变一不变,反比例。

跟到口诀走,答案就对头。

还有个小窍门,就是多画图。

正比例直线跑,反比例曲线绕。

画一画,看一看,正反比例就分晓。

所以说嘛,学数学,口诀是个好帮手。

四川话一说,口诀一背,正反比例,轻松搞定。

不要怕,不要慌,口诀在手,答案我有。

以后碰到这种问题,心头默念口诀,答案自然就来,保证你做题做得飞快,准确率又高,这才是真正的四川数学高手嘞!。

正反比例判断及比例解应用题(讲义) 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正反比例判断及比例解应用题(讲义) 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正反比例的判断技巧学完正、反比例这部分内容以后,很多同学感到枯燥难学,具体到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题目准确性不高。

其实只要统一正反比例思路,总结正反比例的内在联系,判断正反比例就可迎刃而解。

成正、反比例的两种量必须符合三个条件:有关联;能变化;比值或乘积一定。

口诀:正反比例莫慌乱,一找二写三细看;是商是积最关键,商正积反好判断。

步骤:“一找”是指首先找出两种变量,即相关联的量,也就是要判断成什么比例的量。

其次找出一定的量,或暗含着一定的量。

“二写”是指根据三种量的关系写出合情合理的分数形式或乘积形式的等式,即x/y=k, xy=k,此为关键也是难点。

如果写不出关系式或写不出乘法的关系式就不成比例。

这需要学生多记一些数量关系式。

如:总价=单价×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等;还要会相互转换。

“三细看”是指根据关系式,结合叙述,甚至有时候经过计算,来确定一定的量是哪一个。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条件和问题不管多么复杂,我们要紧扣正反比例的意义,从题中的定量入手,对应用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正确的判断。

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除,则成正比例;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乘,则成反比例。

判断下列各题中两个变化的量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

2、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的平方。

3、3、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平方。

4、4、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

5、5、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

6、6、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和宽。

7、7、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

8、8、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底和高。

9、9、梯形的面积一定时,上底和下底的和与高。

10、10、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

11、1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12、12、一堆煤的总量不变,烧去的煤与剩下的煤。

13、13、花生的出油率一定,花生的重量与榨出花生油的重量。

1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变,它的底与高。

15、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

16、圆的面积一定,直径与圆周率。

正比例和反比例判断方法

正比例和反比例判断方法

正比例和反比例判断方法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数学中基本的二元关系之一,它们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正比例:y = kx + b
反比例:y = 1/x + b
其中,y 表示输出,x 表示输入,k 和 b 是常数。

判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方法如下:
1. 正比例:当输出 y 与输入 x 成正比例关系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判断:
当 k > 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则 x 和 y 为正比例关系;
当 k < 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则 x 和 y 为正比例关系;
当 k = 0 时,y 不随 x 的增大而变化,则 x 和 y 为正比例关系。

2. 反比例:当输出 y 与输入 x 成反比例关系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判断:
当1/k > 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则 x 和 y 为反比例关系;
当1/k < 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则 x 和 y 为反比例关系;
当1/k = 0 时,y 不随 x 的增大而变化,则 x 和 y 为反比例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常常出现在物理、化学、经济学等领域中。

例如,在物理学中,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正比例关系,因为电流是电压的倍数;在化学中,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正比例关系,因为反应速率是反应物浓度的倍数;在经济学中,经济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正比例关系,因为经济增长率是人口增长率的倍数。

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判断正反比例关系就可以用下面三步来进行:一、列乘法关系式。

正反比例必定存在乘除法关系,如是加减法关系就可直接判断不成比例。

二、划一定量。

这里需要区分一定量和常量,题意给定某个量一定我们称之为一定量,常量指具体数。

题意没有明确一定量,而乘法式子中含有常量,那么这个常量也为一定量;如果既明确了一定量,乘法式子中又有常量,那么一定量和常量可进行合并。

三、分析判断正反比例。

乘法式子中一个因数一定,则成正比例;乘法式子中积一定,则成反比例。

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三招”学完正、反比例这部分内容以后,很多同学感到枯燥难学,具体到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题目准确性不高。

其实只要统一正反比例思路,总结正反比例的内在联系,判断正反比例就可迎刃而解。

大家可以采用“找”、“写”、“判”这“三招”来判断正、反比例。

第一招“找”:根据题意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和一个一定的量(不变量)。

第二招“写”:根据两个相关联的量写出求定量的关系式。

第三招“判”:根据关系式进行判断,如果定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商,则成为比例;如果定量是两种相关联量的积,则成反比例。

例如,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或不成比例。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一找:两种相关联的的量是“长”和“宽”,定量是“长方形的面积”。

二写:关系式是“长×宽=面积(一定)”。

三判:长方形的面积一定,也就是长与宽的积一定。

所以,长方形的长与宽成反比例。

(2)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一找: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定量是“工作效率”。

二写:关系式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一定)"。

三判:工作效率一定,也就是工作总量的与工作时间的商一定。

所以,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例。

(3)有一批布,用去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

一找:两种相关联的量是“用去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定量是“一批布”。

二写:关系式是“用去的米数+剩下的米数=一批布的米数(一定)”。

正反比例解题技巧分享

正反比例解题技巧分享

正反比例解题技巧分享1. 引言在数学领域,比例问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其中包括正比例和反比例。

掌握正反比例的解题技巧对于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您分享一些关于正反比例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2. 正比例2.1 定义正比例关系指的是两个变量X和Y之间的比值保持恒定,即Y = kX(其中k为比例常数)。

2.2 解题步骤(1)找出题目中的正比例关系,确定变量X和Y。

(2)根据题目条件,列出X和Y之间的比例关系式。

(3)根据题目所求,将已知量代入比例关系式求解未知量。

(4)检查答案的合理性,确保符合实际情况。

2.3 实例分析【例1】一辆汽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1.5小时后,行驶了多少公里?解:根据题意,汽车的速度(X)与行驶的距离(Y)成正比。

Step 1:找出正比例关系,确定变量X和Y。

Step 2:列出比例关系式:Y = 60 × 1.5。

Step 3:计算已知量,求解未知量:Y = 90。

Step 4:检查答案:汽车行驶90公里,符合实际情况。

3. 反比例3.1 定义反比例关系指的是两个变量X和Y之间的乘积保持恒定,即XY = k(其中k为比例常数)。

3.2 解题步骤(1)找出题目中的反比例关系,确定变量X和Y。

(2)根据题目条件,列出X和Y之间的比例关系式。

(3)根据题目所求,将已知量代入比例关系式求解未知量。

(4)检查答案的合理性,确保符合实际情况。

3.3 实例分析【例2】一张纸的长(X)和宽(Y)成反比例,若长为10厘米,宽为5厘米,求纸的面积。

解:根据题意,纸的长(X)与宽(Y)成反比例。

Step 1:找出反比例关系,确定变量X和Y。

Step 2:列出比例关系式:10 × 5 = k。

Step 3:计算已知量,求解未知量:k = 50。

Step 4:检查答案:纸的面积为50平方厘米,符合实际情况。

4. 总结掌握正反比例的解题技巧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判断正比例反比例技巧

判断正比例反比例技巧

判断正比例反比例技巧一、引言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初中数学中非常基础的知识点,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非常重要。

因此,判断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学习数学的基本功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判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技巧。

二、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1. 正比例:当两个量的变化方向相同时,它们之间的关系称为正比例关系。

例如,当一个物品的数量增加时,它的价格也会随之增加。

2. 反比例:当两个量的变化方向相反时,它们之间的关系称为反比例关系。

例如,当一个人跑步速度越快时,他所用的时间就会越短。

三、判断正比例与反比例1. 判断正比例:(1)对于给定的两个量x和y,在同一条件下逐渐增大或减小其中一个量,并观察另一个量是否随之增大或减小。

如果另一个量随着第一个量同步变化,则这两个量是正比例关系。

(2)可以通过计算这两个量之间的比值是否恒定来判断它们是否成正比。

即y/x是否等于某个固定值k。

2. 判断反比例:(1)对于给定的两个量x和y,在同一条件下逐渐增大或减小其中一个量,并观察另一个量是否随之减小或增大。

如果另一个量与第一个量的变化方向相反,则这两个量是反比例关系。

(2)可以通过计算这两个量之间的积是否恒定来判断它们是否成反比。

即xy是否等于某个固定值k。

四、实例分析1. 判断正比例:例如,已知一辆汽车行驶100公里需要消耗10升汽油,问行驶200公里需要消耗多少升汽油?解:根据正比例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100/10 = 200/x,解出x=20。

因此,行驶200公里需要消耗20升汽油。

2. 判断反比例:例如,已知5个工人可以在10天内完成一项工作,问10个工人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同样的工作?解:根据反比例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5×10 = 10×x,解出x=5。

因此,10个工人需要5天才能完成同样的工作。

五、总结判断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初中数学中非常基础而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从定义、判断方法和实例分析三方面详细介绍了判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反比例巧判断
高年级教研室苏艳萍
学生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后,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正确率总是很低,这是学生和老师最头疼的问题。

探究学生学习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概念不清晰。

成正、反比例的两种量必须符合三个条件:有关联;能变化;比值或乘积一定。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学生要做到轻松、准确地判断,不妨掌握以下“三招”:
第一招:“多记”。

不是要背成正、反比例判定定义,而是要多记一些数量关系式。

如:总价=单价×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等;还要会相互转换,这不仅仅是为解决判断正、反比例起奠基作用;更能为解应用题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真正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也许有人认为:学数学不是要求理解吗?怎么又谈到背?其实,口才好的人除了有敏捷的思维外,更重要的是靠平时词汇的积累;数学也离不开积累,一些公式、定理、数量关系式要记得,才能更好地在生活中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招:“方法”。

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最佳,又简单的方法。

其实,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十分简单,就是要看题目一定的这个量,如果一定这个量是用除法计算得到的,那么另外两个变量就成正比例;如:每辆卡车装的大米袋数一定,卡车的辆数和大米的总袋数()比例。

因为每辆卡车装的大米袋数一定,而每辆卡车装的大米袋数等于大米的总袋数除以卡车的辆数,所以卡车
的辆数和大米的总袋数成正比例。

又如:报纸的单价一定,总价与订阅的份数()比例。

因为报纸的单价一定,而报纸
的单价等于总价除以订阅的份数,所以总价与订阅的份数成正比例。

反之如果一定这个量是用乘法计算得到的,那么另外两个变量就成反比例。

如: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比例。

因为工作总量一定,而工作总量等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所以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为什么上述谈到是两个“变”量?因为这是成正、反比例的两种量必须符合的一个条件。

比如有这样一道判断题:圆的周长一定,圆周率和直径成反比例,部分学生原以为只要“积一定”,两种相关联的量就成反比例,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了两种相关联的量指的是两个“变量”,而圆周率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因此,上述判断是错的,从中使学生真正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内涵。

如果一定这个量不是用除、乘法计算得到的,那么另外两个变量就不成正、反比例。

如:差一定,被减数与减数成()
比例,虽然差一定,但是差等于被减数减减数,一定这个量不是用除、乘法计算得到的,所以另外两个变量被减数与减数就不成比例。

第三招:“多练”。

数学离不开多练,练多了,大家自然就会了。

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

一是自己出题,同学交流,互问互答;这样做更好让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起到巩固作用;二是让学生多从生活中找素材。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也是数学必然的回归,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更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
机,这也应了我国著名教授邱学华说过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总之,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同学们掌握方法,多记多练,在判断正、反比例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