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优秀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2024年《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2024年《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一、教案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作者、背景及诗歌特点。

(2)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理解诗人对保姆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重点:(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3.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隐喻等手法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内容,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歌特点。

(2)收集相关资料,如诗歌解析、作者生平事迹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了解作者背景。

(2)准备好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艾青及其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及作者情感。

(2)解析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手法。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后作业:(2)选择一首类似题材的诗歌进行鉴赏,下周分享。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读后感质量,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后续教学计划。

六、教学内容拓展(1)选取其他描写保姆或乳母的文学作品,与《大堰河我的保姆》进行对比分析。

(2)引导学生探讨不同作品中对待保姆或乳母的态度和情感。

2. 文化探讨:(1)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保姆或乳母的角色定位。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1《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篇生动有趣的散文,作者描绘了自己在大堰河度过的美好时光。

这篇散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堰河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悟。

根据教学大纲,在进行中学语文教学时,应该把语言与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

因此,本文介绍了一份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这篇文章。

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2.理解文章中的细节和主旨。

3.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感悟和对文化的理解能力。

4.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写出自己的生活故事。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1.预习阶段(15分钟)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百度地图上搜索大堰河的位置,并观看相关的照片和视频。

让学生对大堰河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2.听读分析阶段(35分钟)教师问学生“你们曾经体验到过自然的美好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然后,教师播放并阅读文章,并让学生跟读。

这种跟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和结构,让学生自己分析文章在句子和段落的结构上的特点,并试图总结出散文及其写作特点。

3.词语讲解阶段(2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列出生词,让学生大声朗读,并解释每一个单词的含义。

让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这些生词造句,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单词。

4.文化背景阶段(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大堰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提到的文化内涵。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讲解一些词语或习惯用语的出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

5.写作练习阶段(30分钟)教师分发工作纸,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中的主题。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故事与大堰河作比较,并探索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文学表达技巧。

最后,让学生在班内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对彼此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优秀9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优秀9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优秀9篇)《大堰河-我的保姆》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并理解其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品味诗歌中的情感;讲授法与合作探究法相结合,探讨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品味诗中真挚的感情,感受母爱的伟大,树立尊重劳动人民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情感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情感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预习回顾1、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现代著名诗人。

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

代表作《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黎明的通知》等。

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

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

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

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1932年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他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睹雪思人,满怀深情的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作者曾回忆说:“我完全是按照事实写的,写的完全是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首诗,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

我觉得只有在大堰河的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很爱我,我也很爱她。

”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2、诗歌的内容结构二、细读诗歌,分析诗歌划分层次:(一)第一部分(1——2)我和大堰河的出身阶级不同,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1、抽查朗读2、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身世悲苦)(二)第二部分(3——11)诗人触景生情,追述勤劳善良的大堰河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

3《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3《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运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保姆的感激之情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培养自己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3. 诗歌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价值的挖掘。

2. 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和创意写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3. 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引导学生关注。

(2)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的预习情况。

(3)简介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指导朗读技巧。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教师总结解析,揭示诗歌的深刻内涵。

4. 欣赏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学生举例分析,交流自己的欣赏心得。

(3)教师点评学生的欣赏,指导欣赏方法。

5. 创意写作:(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运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创作,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

(3)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指导。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通用7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通用7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感情。

⑵揣摩诗歌语言艺术,培养诗歌鉴赏力。

⑶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2、过程与方法:启发讨论型、朗读体会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切的怀念、同情、感激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诗人感情和思路发展脉络,体会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切的怀念、同情、感激和赞美之情。

2、赏析诗歌艺术特点:⑴是借叙事抒情。

⑵是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反复诵读,体会诗的感情。

2、找出诗中的意象,有何艺术特点。

二、导入新课请大家想想母亲每天都为你和一家人做了哪些事情,一年到头都为家里做着什么。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亲,歌颂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大叶荷(大堰河)的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检查预习分别请学生自由朗读、范读和齐声朗读。

四、分析全诗1、点拨研讨作者的思路:明确:这首诗以追忆往事为线索展开思路:雪景──大堰河被雪压着的坟墓──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命运──赞美诗呈给大堰河及所有劳动人民。

2、朗读研讨第一部分:学生朗读概括主要内容:突出我与大堰河之间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着重体会第三小节:⑴景物描写的意境。

特征:凄凉、衰败、荒寂。

⑵“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这一诗句反复的作用: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怀念之情。

3、点拨研讨第二部分:第四小节多组镜头以排比句式组合在一起,用反复的手法突出“抱”、“抚摸”的动作的表达效果?明确:增强了语气,丰富了内容,突出了重点,突出了大堰河慈爱、勤劳的形象。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共3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共3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共3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1《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一、教材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篇讲述中国南方地区水资源的生态现状及其保护与利用的科普性文章。

作者以个人的视角,引领读者从水的自然属性入手谈论了水对生命的重要性,接着便揭示了中国南方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以及这一状况背后的原因:人类的破坏。

教材准确描述了中国南方地区的水问题以及保护与利用的可行性,不仅为学生认识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提供了必要的知识,还为学生接下来的深入讨论和思考提供了思路。

同时,文章描写细腻,条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很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了解水资源的生态现状和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自主探究习惯,自主学习能力。

品德修养:增强学生的生态伦理观,成为一个懂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合格公民。

三、教学重点1、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2、理解中国南方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并找出背后的原因;3、掌握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文章中的语言;2、如何理解水资源对生命的重要性;3、如何理解和掌握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法。

五、教学策略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对这篇文章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与过程1、导入:首先,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图片中的河流是怎样的。

请学生自由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2、语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这篇文章。

让学生掌握文章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学生可以阅读一遍,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可以提问相关问题加强认知。

3、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分别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探究中国南方地区的水资源问题,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如何建立起有效的保护利用体系。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让学生了解《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一首长诗,创作于1932年。

引导学生了解大堰河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以及它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1.2 作者介绍向学生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引导学生关注艾青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他对社会问题的表达方式。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1 诗歌形式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诗歌形式,包括诗节、韵律、意象等。

引导学生关注艾青的诗歌语言特点,如自由诗的形式和强烈的情感表达。

2.2 诗歌主题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主题思想,如对农民苦难的关注、对大自然的热爱等。

分析诗歌中表达的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章:诗歌意象与情感表达3.1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大堰河、农民、土地等。

探讨意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3.2 情感表达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等。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通过情感表达所传递的对农民生活的关怀和对社会的思考。

第四章:诗歌语言与修辞手法4.1 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艾青诗歌语言的独特性和对传统诗歌形式的突破。

4.2 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分析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和艺术魅力。

第五章:诗歌鉴赏与创作启示5.1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5.2 创作启示引导学生从《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汲取创作灵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鼓励学生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感悟。

第六章:诗歌与社会背景的联系6.1 历史背景扩展学生对《大堰河我的保姆》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包括社会状况、文化氛围等。

探讨诗歌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众生活。

6.2 诗歌与社会分析诗歌中的社会主题,如阶级压迫、农民斗争等。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以及诗歌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保姆的感激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和乡土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创作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大堰河-我的保姆》。

2. 相关资料:关于诗歌背景的介绍、诗人艾青的简介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朗诵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氛围。

(2)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体会诗人对保姆的感激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

4. 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5. 创意写作(1)让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2)学生分享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

8. 板书设计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保姆大堰河家乡感激热爱意象:河流、大地、阳光、鲜花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9.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写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感受诗人对保姆的感激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堰河——我的保姆》优秀教案设计
课题:《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目的: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分析
一、导入: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

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

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
二、分析全诗诗人感情的变化:
诗歌是靠形象来表达感情的,所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提问:浏览全诗,思考,作者在这首诗表达了那样的一些感情?
现在我们就来读诗,看一看这些同学的回答是不是很好的把握了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第一层,请一位同学帮我们把这一节的内容朗读一下。

问:诗人是怎样想起大堰河的?为什么艾青说“我看到了雪使我想起了你”?而不是看到春雨,听到秋风萧瑟的声音使我想起了你呢?
答: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的洁白无暇,而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悼念。

正因为这许多原因,艾青想起了这个给过他无限温暖的大堰河,想起了她悲苦的身世(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想起了她低下的社会地位(她是童养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想起了她死后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长了青苔的石椅,这一切在我们的心中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凄凉、衰败、荒寂)这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哀悼和怀念之情。

因此,我们在读这几节时,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低沉、舒缓)好,大家一起把第三节读一下。

注意把握诗人的感情。

(二)如果说第一层是作者站在现实的牢房里,那么,从第四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深情的回忆了。

艾青因为生他时母亲难产,后来又因为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而被送到大堰河家整整抚养了5年。

那么,诗人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家庭里得到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四节。

问: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主画面又是什么呢?
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摩我”
诗人运用这样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她怎样的品质?
勤劳、慈爱。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勤劳、充满母亲般慈爱的大堰河
向我们走过来了,她的双手轻轻的抚摩着她的乳儿,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

大家睁开眼睛,谁能给我描述一下这双手?
是啊,正是这双勤劳的,尽管粗糙却温暖的手,使一个贫困的家庭充满了温馨,使艾青——这个被地主家庭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无微不至的母爱,而我和大堰河只不过是乳儿和乳母的关系。

诗人在五岁时终于被领回了自己的家,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

.,但诗人心中感觉到却是——“忸怩不安”,问:为什么会这样?(补充背景介绍)
大堰河家穷,却有爱,我家富有,但缺少爱,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全班同学齐读4、5、6三节,读出诗人的眷恋之情,感激之情。

(三)大堰河在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又开始劳动了,
流她的血汗。

大家自读第七节,思考:大堰河从事着这样又苦、又脏、又累的活儿,为什么始终含着笑呢?
大堰河的笑是有着多种原因的,有为和乳儿重新生活在一起的喜悦,有在劳动中获得的满足。

这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个和她有着相似命运的人——祥林嫂,当她在鲁家作着比一个男人还多的事情时,“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多么淳朴,宽厚的灵魂啊。

全班女同学齐读六个含着笑的句子。

(四)但是,诗人写到这里,认为还不足以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于是,她又带着我们走进了大堰河美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大家浏览第八节,看一看,作者选取了几个细节来表现大堰河对自己的深爱?
问:为什么说做梦能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呢?
大堰河的梦正是她对诗人最美好的祝愿,她期望他能长大成人,成材成家,生活幸福美满。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梦实现了,有一个娇媚的媳妇叫她一声“婆婆”,她会有怎样的表情呢?
(五)是啊,谁不期望美梦成真呢?如果这个梦能实现,该有多好啊。

但是,大堰河流尽自己的血汗后,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结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

(教师朗读9、10节)问:大堰河死后得到的是什么?(微薄的葬礼)
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后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
这里,诗人的心一阵阵发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问: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诗人对这个社会怀着怎样的感情?齐读11节,读出诗人的憎恨之情。

(六)艾青的回忆到这里就结束了。

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却有着金子般美好心灵的大堰河。

她勤劳,善良,宽厚,她如同一座雕象,一直矗立在诗人的心中。

诗人从回忆的大门走了出来,外面依然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依然是阴冷潮湿的牢房,但诗人却有着按捺不住的澎湃的激情,呈给大堰河由心灵而写成的赞歌。

(教师范读12、13节)
问: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这首赞歌,仅仅是呈给大堰河的吗?(紫色代表着高贵,这首诗歌是献给所有勤劳的中国人民)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理请了诗人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抒情结构,体会诗人起伏跌宕的感情旋律。

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激动的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有大堰河。

是的,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