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区域中心城市快速路建设时机与规划要点浅论

新兴区域中心城市快速路建设时机与规划要点浅论
新兴区域中心城市快速路建设时机与规划要点浅论

新兴区域中心城市快速路系统建设时机和规划要点浅论

刘凯 沈小军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一批区域中心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已初步具备快速路系统规划和建设条件。针对现状各大城市快速路规划和建设中普遍出现的快速路建设滞后、规划控制不足等问题,提出通过研究城市出行距离、机动化发展阶段评估快速路启建时机,并从用地控制角度提出快速路系统规划控制要点。最后以宜昌市为例,介绍快速路系统规划的思路和成果。

【关键词】快速路;系统规划;出行距离;建设时机

0 引言

目前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已基本建成城市快速路网【1】,武汉、长沙等城市正在大力推进快速路建设。总结我国大城市快速路系统规划和建设过程,普遍出现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快速路建设滞后,很多城市在出现严重交通拥堵后被迫修建快速路,未能充分发挥快速路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二是规划前瞻性不足,未提前控制快速通道走廊或控制标准过低,导致快速路建设时面临走廊选择困难、线形标准偏低、拆迁费用巨大等问题,占用了过多的城市资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出现了一批发展迅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2】,且普遍呈现出组团化发展、城市规模快速扩张等特点,已初步具备快速路建设条件和需求。如何恰当的评估城市交通需求,科学合理的规划预留快速路建设条件并适时启动快速路系统建设,对于支撑新兴区域中心城市快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基于参编的多个类似城市快速路系统规划,就快速路建设时机的评估方法和快速路用地规划控制要点等问题提出浅见,以期对做好城市快速路系统规划控制提供参考。

1 快路建设时机研究

目前相关规范中,仅《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对于建设快速路的城市条件做出较为抽象的规定,即“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和长度超过30km的带形城市应设置快速路”。具体规划实践中,上述标准规定过于单一,对于城市特性、城市交通出行需求未能充分考虑,对于新兴区域中心城市何时启动快速路规划、建设的指导性有所不足。综合相关规划实践并参考相关研究,提出通过吊车和预测出行距离、机动车拥有量两个关键指标评估快速路建设时机。

1.1平均出行距离指标

为避免传统单中心城市中心区交通高度聚集、不利于城市继续发展等弊病,目前各新兴区域中心城市普遍采用组团式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下快速路的功能可按照使用者出行距离分为两点,一是疏解中心组团内部交通压力,二是通过快速衔接各个组团,消除组团式发展面

临的空间距离障碍。

考虑到交通需求与城市规模密切相关,上述两点功能要求可以通过中心组团内部出行距离及组团间出行距离两个易测算指标来反映。采取案例法研究,根据对上海、南京、武汉等多个大城市快速路系统布局研究,早期快速路建设均与中心城区平均出行距离达到4公里对应,而快速路总体布局与组团间出行距离8-10公里左右相匹配。对于新兴城市,可在调查现状出行距离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建设规划预测出行距离,评估当前是否需要建设快速路或预判何时需要建设快速路,为把握快速路建设时机提供参考。

表1 大城市快速路布局与出行距离关系

城市快速路建设初期

中心城区尺度

中心城围合快速路

中心城区内部

出行距离

快速路布局对应组团间

出行距离

上海7km*7km 内环线4km 10km 南京4km*9km 内环线 4.5km 11km 武汉8km*9km 二环线4km 8km 郑州5km*7km - 4km 7km 苏州6km*7km 内环线5km —

1.2机动车发展阶段分析

机动车拥有量是城市交通发展阶段的标志。根据多个城市规划实践,由于缺乏对城市交

通发展阶段的清晰认识,面对机动车拥有量增长迅猛、中心区高峰期出现拥堵等问题,大多

数新兴城市未从道路系统层面采取对策。

总结国内外大城市交通发展趋势,交通发展可以划分为机动化初期、快速发展期、优化

调整期三个阶段。机动化初期城市机动车拥有量水平较低,千人拥有量在100辆以下,交通

需求与供给处于低水平平衡状态;快速发展期小汽车千人拥有量达到100辆以上,交通供给

水平小于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成为困扰大城市发展的通病;优化调整期

机动车千人拥有量超过400辆,城市化、机动化进程基本完成,城市交通建设转向提高交通

服务水平为核心的交通建设与管理。

图1 机动车拥有量与城市机动化发展阶段关系

快速路建设应与城市机动车发展趋势相协调,并采取适度超前的发展策略,避免城市出

现严重交通拥堵后被迫修建快速路的局面,最大程度上发挥快速路系统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引

导和支撑作用。根据城市交通发展每个阶段的主要问题,快速路系统建设应在进入机动车快

速发展期之前启动规划建设,在进入优化调整期之前完成建设。

2 快速路体系规划要点

2.1 快速路规模测算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城市快速路网密度宜为0.3-0.5公里/平方公里,该指标直接应用于不规则形态城市快速路规模测算。

利用快速路交通供需法,根据城市车辆发展需求、快速路设施的时空消耗法【3】来确定城市快速路合理规划建设总体规模,经实践检验是较为合适的。

表2 测算参数

参数名称 符号 单位 参考取值 某种目的交通区i的出行产生量 p i

城市居民及流动人口的出行总量 E

第i种机动车换算系数 μi0.4-3.0

第i种交通方式出行比例 ?i

某种目的交通区i的产生区位系数 k i区位(产生)

某种目的交通区i的产生特性位系数 k i特性(产生)

交通个体平均长度 L 米 5 快速路上行车的安全间距 L0米 50

快速路上机动车流运行速度 V km/h 60 司机反应时间 t1 秒 0.9 快速路一条车道宽度 b 米 3.75 快速路上机动车平均出行时间 t 分钟 30

机动车流方向不均匀折减系数 αD0.95

快速路运营时间综合折减系数 Rt 0.9

参数值 Z 1/1200

2.2 快速路效率目标

根据出行范围,组团型城市快速路交通功能可分为疏解组团内部交通、组团间衔接、衔接组团与城市外围高速公路系统。结合多个城市居民出行时间意愿调查及模型测算,保证快速路可达性是提高快速路系统效率的重要环节。本文提出面向可达性的快速路系统效率目标,以充分发挥快速路系统作用。

中心组团内部5分钟可上下快速路系统。为提高快速路系统对中心组团交通疏解能力,应加强中心组团道路与快速路衔接规划。按照30公里/小时的城市道路运行时速测算,组团内部快速路进出口平均服务范围应按照3公里标准设置。

组团之间30分钟快速联系。根据对南京、宜昌等多个城市研究,城市组团之间空间距离在平均在20-30公里范围,通过快速路可实现30分钟出行。部分沿江沿山轴向发展城市最大组团间距达到约40公里,应通过提高线形标准、控制出入口数量等措施,保证道路设计时速在8 0公里/小时以上,确保通行效率。

中心组团45分钟衔接高速公路。加强快速路与高速公路的衔接设计,控制组团至高速

公路的快速路段出行距离在60公里以内,规划中应按此目标设置快速路与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并控制用地,满足45分钟出城。

2.3 快速路走廊宽度

快速路基本建设形式有高架、地面及地下三种,或采用上述三种形式的组合建设。

考虑道路通行能力和效率、断面布置经济性,高架快速路应不低于双向6车道[4],并考虑沿线建筑环境影响。老城区用地紧张,高架快速路段红线宽度不宜小于40米,匝道段不小于60米;局部地紧张路段,可通过相交干道设置垂直式匝道,降低拆迁成本。新城路段高架快速路控制红线宽度不宜窄于60米。

地面快速路应预留辅路建设条件,辅路规模不小于双向4车道,满足沿线组团到发交通和公共交通需求。地面快速路红线控制宽度宜为70米,不应小于60米。

地下快速路由于造价和运行成本、通行能力相对较低等原因,仅适用于环境景观要求较高区域。地下快速路段红线控制宽度除应满足道路断面设置要求,还需考虑建筑安全间距、轨道与其他地下市政设施建设条件,红线宽度宜为60米,不应小于50米。

此外,快速路相交节点应按照“快快互通”原则,控制道路立交建设用地。

3 宜昌市快速路系统规划实践

以宜昌市快速路系统专项规划为例,介绍快速路建设时机判定及规划要点控制

3.1 城市背景

宜昌市是湖北省西部中心城市,长江穿城而过,传统中心城区位于长江北侧西陵区和小溪塔区,至2009年主城区人口为159万人。根据该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达200万人,用地规模20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由传统的江北岸扩展到长江两岸,形成六个滨江中心组团和6个外围功能组团城市发展格局。

3.2 快速路系统建设必要性

在启动宜昌市快速路系统专项规划之前,首先对城市快速路建设时机进行了分析。

3.2.1 出行距离测算

传统的西陵区、小溪塔等中心城区不断扩张,经模型测算中心城区沿江方向平均出行距离达到4.5公里,且随着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另一方面,受水域、山体限制,新兴组团沿长江两岸纵向展开。传统中心城区南部伍家岗组团、猇亭组团等新兴组团快速开发建设,组团间交通联系日益紧密,经模型测算,组团间平均出行距离达到15公里,最长组团间出行距离达到约45公里。

3.2.2 车辆拥有率

统计数据显示,至2012年宜昌中心城区千人机动车拥有量已突破100辆(不含摩托车),已步入机动化快速发展期,预计至2020年,宜昌市机动车将保持10%以上的年增长率。从出行距离和机动化发展阶段分析,宜昌市已具备快速路建设需求。

3.3 快速路系统规划

3.3.1 总体规摸

根据宜昌市新一轮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00平方公里。如按规范提出的0.4-0.5公里/平方公里测算,快速路规模仅为80-100公里,难以满足组团间快速衔接需求。

采用快速路交通供需法对快速路合理规模进行进一步测算。根据城市机动车拥有量、出行结构、车辆发展趋势预判、快速路设施的时空消耗及相关参数调查,最终计算得到宜昌市快速路规模理论值为210公里左右。实际规划快速路总规模220公里,符合理论值。

3.3.2 规划目标

从保证快速路运行效率出发,提出了交通分担率、交通覆盖率、交通可达性、高速公路衔接等目标。针对宜昌市城市形态特征,增加了重要功能区衔接和旅游交通衔接目标。

表3 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规划措施

交通分担率承担中心城区40%机动车出行,承担80%跨组团长距离出行

交通覆盖率 90%以上的中心城区实现5分钟上下快速路

交通可达性平均组团间出行时间30分钟

高速公路衔接中心城区任一点就近上快速路后40分钟左右可进入高速路

重要功能区衔接市级商业中心、行政中心距快速路进出口不超过2公里

旅游交通衔接对接城区一级旅游集散中心

3.3.3 规划结构与红线控制

规划形成三纵五横快速路系统,并按照高架段不少于36米、地面段70米、隧道段60米规划道路红线控制范围,并控制30处互通立交和44处简易立交用地,满足远期快速路系统建设需求。

4 结语

本文总结了当前大城市快速路系统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建设时机滞后、规划条件预控不足等问题,在总结相关文献和城市快速路系统规划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快速路建设时机判定方法和规划要点,并提出了相关指标。最后以宜昌市快速路系统规划为例,阐述了将上述方法在相关规划应用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朱胜跃.浅论城市快速路规划设计-对北京、上海城市快速路建设的一点思考 [C]上海高速公路建设管理论文专集,66-71

[2] 卢川,戴越, 陈敏新兴区域性中心城市骨架路网布局形态研究 [J]《现代交通技术》,2012(5):69-72

[3] 胡国军.我国大城市快速路规模与布局研究[D]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 张玉轩.北京城市道路段横断面设计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作者简介】

刘凯,男,硕士,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交通市政所,工程师。电子信箱:178140297@https://www.360docs.net/doc/0219002968.html,

沈小军,男,硕士,镇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工程师。电子信箱:305574038@https://www.360docs.net/doc/0219002968.html,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 ode f or d esign of u rban r oad e 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 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 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 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 4.城镇体系研究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5.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 6.城市空间结构研究: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

潍坊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潍坊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潍坊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潍坊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满足生态城市发展的需要,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并结合潍坊市规划管理的具体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潍坊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及一切与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有关的活动。 第三条各项工程建设应按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执行;尚无经批准的上述规划的,按本规定执行。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以及建设工程设计应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四条在潍坊市城市规划区内,各类专业性用地项目的建设应符合已批准的专项规划和已颁布的专业技术规范及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城市用地分类及适建范围 第五条本市城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0)分为九大类,包括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不包括水域和其它用地。 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原则,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附表一)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凡附表一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第八条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附表一范围的建设项目,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执行;特殊情况,须报市政府批准。 第九条根据潍坊市建设实际和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潍坊市城市规划区划分为特别控制区和一般建设区。 特别控制区是指规划管理中或土地利用上需特别控制的地区,包由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范围、沿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区域,以及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其它需要特别控制的区域。特别控制区的具体范围根据审批的各项规划确定。特别控制区必须先规划后建设,并且规划及建筑方案根据程序报市政府审批。 一般建设区是指特别控制区之外的城市规划区。 第三章建筑容量 第十条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物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建筑密度和

城市地理学期末试卷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卷 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①中心地理论的提出者是() A卡斯特尔斯B廖什C克里斯泰勒D戈特曼②城市近域推进演化模型中第四时期首位城市体系的表现是() A绝对集中B相对集中C相对分散D绝对分散③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之一有() A区域差异变大B大都市化趋势明显C经济发展不平衡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④霍伊特提出的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是()A普查法B残差法C区位商法D 正常城市法⑤城市基本活动引起的一种放大机制称作()A加数效应B除数效应C乘数效应D减数效应⑥以下不是中国城市职能分类特色的是() A理论基础B资料矩阵C方法论D多变量分析法⑦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中K=4体系依据()原则A行政原则B市场原则C交通原则D最优原则 ⑧以下不属于城市空间分布类型阶段的是()A离散阶段B极化阶段C扩散阶段D聚合阶段⑨下列不属于城市土地特征的是() A自然特征B经济特征C法律特征D社会特征⑩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不包括() A多层次商业中心B带状商业网点C市场化商业区D专门化商业区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

?廖什的需求圆锥理论提出()越远,()越高,货物的实际价格(),结果对该货物的需求也就();?城市空间分布发展与演变的阶段性是()、()、()、(); ?学术界一般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空间扩散的三种基本类型()、()、();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 ⒈大都市带⒉城市群⒊城市职能⒋首位城市⒌城镇体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空间相互作用的分类; 五、论述题(14分) 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 ode f or d esign of u rban r oad e 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审查人员:张辰包琦玮李俊奇赵锂白伟岚任心欣 5 横断面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科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城市进行地理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而城市地理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其研究开始较早,发展很快,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城市地理研究发展迅速,内容和影响都超过了聚落地理学,于是从聚落地理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而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虽然发端较早,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新中国重新起步已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城市地理学界增强了与外国的学术交流和对话,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色,但在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水平及程度上与西方地理学界还有一定的差距。 城市地理学的核心是从区域的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两种地域系统,考察城市的空间组织。随着世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并出现了郊区化的现象,城市的数目和人口比重不断增大,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城市机体也越来越复杂,这使得对城市再开发和人口再分布的决策变的更加困难。而城市地理学从空间方面探索城市发展的规律,对城市建设的决策具有实际意义,所以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非常必要。因为城市地理研究成果是城市规划的必要基础,城市规划中有关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用地规模组织以及卫星城镇的建设等问题的论证需要采用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再加上中国城市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问题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对城市地理学的思想、理论与方法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不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也是应对急剧变化的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地理学思想、理论、方法也在不断演进和翻新,再加上城市问题涉及诸多学科,城市地理学虽然有传统的、相对不变的主题,但研究视角和焦点不断变化和调整,使思想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化成为当代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突出特征。思想与方法的继承和创新,不但是构建城市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基础,而且始终是推动学科快速发展的动力。思想与方法代表了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两个向度:理论和应用。没有方法的思想是纯粹的哲学思辨,没有思想的方法则只是旅行指南。城市地理学研究必须两者兼顾和并重。《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中的思想主要是指影响城市地理学发展的一些重大哲学思潮和理论流派;方法既包括一般的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也包括信息技术和空间分析方法。虽然对死刑与方法的概念进行了区分,但思想与方法、西方思想与中国问题是紧密结合的。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人文和经济地理学经过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是整个学术界开始关心社会及政治问题,在地理学界出现了人文化和社会化两大趋势,地理学开始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结合,研究内容上也从传统的区域研究和空间分析转向解决现实性社会问题。计量革命后兴起了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学派,异议地理、社会正义及道德地理学也成为一种地理现象,从而形成了新区域主义、新文化转向、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形成了多元主义的时代。伴随着城市地理学思潮的不断演进,城市地理学中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不断革新而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地理学朝着定量化方向发展,在研究中以定量的精确判断补充定性文字描述的不足,以抽象的、反映本质的数学模型去刻画具体的、庞杂的各种地理现象,以对过程的模拟和预测来代替对现状的分析和说明,以合理的趋势推导和反馈机制分析代替简单的因果分析;从崇尚定量走向质性方法的多元化探索;将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结合,对事物的量和质进行研究;信息革命使空间分析方法不断发展,区域综合研究得到强化。 中国城市地理学作为世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与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近现代西方城市地理学思潮与方法的影响,并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地位的提升,城市社会的巨大变革,世界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城市地理,为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a.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b.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c.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d.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e.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均可以找到城乡之间的差异。2、我国城市按其所在区域地形分类有10中类型 地形类型例子 滨海城市 三角洲平原城市长三角、珠三角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华北平原外侧沿燕山南麓 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城市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平原中腹的城市 高原上的城市蒙古高原上 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 中山谷地城市南平、十堰、攀枝花 高山谷地城市拉萨 4、城市化含义: a.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b.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c.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 d.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5、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以及以此为依据,城市化类型划分。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 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也称为逆城市化。 6、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城市是人类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期,而这一前提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前提:第一产业生产力是否有余力; 第二前提:农业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即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7、城市化的机制 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革命造成了城市的大量发展;韦伯认为,人口在城市中的日益集中是经济增长和差异化发展的自然规律;由于农业生产中的机器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使被替换下来的农业工人为寻求就业而流向城市;“经济发展,或孤立的社会与经济团体的结合,需要一部分人口在商业城市中集中。同样地,作为乡村经济向世界经济转变的工业社会生长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市场的扩大促使制造业集中”。因此,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生产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日本地理学家国松久弥认为,现代城市化过程就是第二和第三产业集聚行为所进行的过程。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因此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8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为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篇一: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柴彦威著)笔记几点 前言: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地了解城市地理学思想史的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就是科学研究的武器。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研究城市地理问题的方法论。在我国,城市地 理学的研究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所以我们了解到的很多关于城市 地理学的思想史是舶来品。我所熟悉的时间地理学,后现代主义以 及芝加哥学派,人本主义的城市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我总感觉这样 的思想下提出来的城市模型在我们国家存在吗?理论和我的认识有 一定的出入(也可能是我知道的太少,观察的太少)。 本书,我主要从几个经典的学派整理出笔记,并对一些我感兴趣的 城市地理学方面很出色的大家做了简单的了解。读完此书,还是颇 有感触,“是人创造了城市,还是城市创造了人”,是本可以提高自 身地理素养的书。 关于学派的笔记 (一):经验主义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 就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而言,经验主义方法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 统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观察,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进而得出结论。二是强调归纳与综合。 经验主义来源于17世纪英国人洛克的系统性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本是空白的表格,后来其经验足迹在上面。经验主义否定了人 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借由经验就可以获得知识。经验主义者 观点,由感受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的归纳或是演绎,才能铸 成知识。经验主义的两个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部分认为,意识的技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冠能是内在的能力,后者认为,意念的内容和整过过程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内部能力,而只能习得而来。 经验主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一是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 模式归纳,例如,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学派以美国大城市为例,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做出大量描述性分析,将现实的城市 社会空间结构归纳为抽象的空间结构。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 主义研究,其中约翰斯顿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在城市 地理学中应用为典型案例。三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经验主义,雅

潍坊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潍坊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潍坊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满足生态城市发展的需要,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并结合潍坊市规划管理的具体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潍坊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及一切与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有关的活动。 第三条各项工程建设应按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执行;尚无经批准的上述规划的,按本规定执行。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以及建设工程设计应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四条在潍坊市城市规划区内,各类专业性用地项目的建设应符合已批准的专项规划和已颁布的专业技术规范及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城市用地分类及适建范围 第五条本市城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0)分为九大类,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不包括水域和其它用地。 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原则,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附表一)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凡附表一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

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第八条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附表一范围的建设项目,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执行;特殊情况,须报市政府批准。 第九条根据潍坊市建设实际和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潍坊市城市规划区划分为特别控制区和一般建设区。 特别控制区是指规划管理中或土地利用上需特别控制的地区,包由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范围、沿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区域,以及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其它需要特别控制的区域。特别控制区的具体范围根据审批的各项规划确定。特别控制区必须先规划后建设,并且规划及建筑方案根据程序报市政府审批。 一般建设区是指特别控制区之外的城市规划区。 第三章建筑容量 第十条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物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按本规定附表二的规定执行,其指标为上限,并仅适用于单一类型建设用地。 混合类型的建设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不同性质建设用地的分类分别执行;难以分类执行的,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第十一条对未列入表二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医疗卫生、文化艺术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关专业规范执行。 第十二条旧城改造地区建设用地为社会提供公用空间的,在符合消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p2)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2)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㈠城市化研究 ㈡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 ㈢城市分类研究 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2.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p21) 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概念 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 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 ③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 城市建成区后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可是城市实体地域的边界易于变动,取得各年得资料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城市社会越来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也越模糊,这就要就建立一种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一些具体的城市功能概念: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 3.什么是大都市带?大都市带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世界有哪些大都 市带?(p25) ①有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②必备的条件: ㈠多核心 ㈡交通走廊 ㈢密集的交互作用 ㈣规模特别庞大 ㈤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6大都市带:

城市快速路系统规划设计

科学论坛 =烹==思烹焉,啊I ChinasciencearldTochnoJogyReview■—_■ 城市快速路系统规划设计 徐松淼何斐 (杭州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杭州310000) [摘要]建设城市快速路系统,是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和整体运输效益,缓解交通压力的重要措旌。本文分析了快速路的功能与作用,对其规划设计技术要求作了详细的阐述,供打大家参考。 [关键词]城市快速路规划设计交通量 中图分类号: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lO)O卜0147一Ol '莆育 快速路是设有中央分隔带,双向四车道及以上,全部或部分控制出入的汽车专用的城市道路。现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路规》)对快速路的定义允许部分控制出入,也即允许与交通量不大的次千道相交时,可暂时采用平面交叉的形式并预留修建立交的余地,十多年来国内大城市建设了一定数量的快速路,但标准和服务水平不尽统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加强和完善,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城市交通网的主骨架,建设城市快速路系统,以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的服务水平,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2快速路的功能与作用 快速路作为城市机动车辆的快速通道和城市道路网的骨架,其核心功能为(1)从整体上提高交通可达性,降低出行时耗总量:(2)对交通需求进行分解,创造长短距离出行的空间分流条件,有利于城市各级路网的功能发挥:(3)形成城市大容量快速交通走廊,为城市各交通片区提供高效交通服务的同时,也为各交通片区起到屏障和交通疏导作用:(4)快速疏导城市对外交通,完善城市内部交通和对外交通的衔接,提高城市辐射力和吸引力。 3规划设计技术■求 由于城市快速路系统的重要性不同于一般的城市道路,因此,从规划设计阶段就必颓给予高度的重视,避免由于规划设计的不合理,使陕速路系统出现先天性的不足.从而影响其综合效益的发挥,必须充分认识到:规划上的任何疏漏,就有可能造成设计上的缺憾;而设计的不合理,必然造成交通实际运行中的无序。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3.1服务水平 服务水平是描述交通流内的运行条件及其对驾驶员与乘客感受的一种质量标准。按照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的标准.将之划分为A~F六级,即从自由流到阻塞流。尽管目前已建成的城市快速路系统,因为种种原因运行质量并不是很高,服务水平一般都在c~E间变化.甚至经常出现阻塞流。但根据系统特性要求,城市快速路所提供的服务水平,应当在A~D间变化,即从自由流到稳定流范围内,如果系统的运行状态,经常出现极限稳定流(E级),甚至阻塞流(F级),则表明系统的服务水平已偏离了系统率来的要求。出现此种情况时,必须从交通的动态管理、关键部位的技术调整和改造、路网的进一步完善方面采取必要及有针对性的措施。 3.2交通量预测 交通量预测是制定快速路系统规划方案及进行可行性研究所必需的基础工作。交通量预测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道路横断面的布设、立交型式的选择,即决定工程建设规模.因此.对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交通量预测除去在基础资料的调查、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预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外,还必须充分估计到快速路系统建设后,由于其所提供的交通软硬件环境均比其它道路标准高,所以对交通的吸引力会大大增强。使系统的某一部分,甚至系统全部出现交通量的非正常增长,从而导致系统的饱和年限大大提前。系统超负荷运行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并在规划设计阶段从建设和运行管理方面,提出必要的解决措施另外.考虑到我国正处在相对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与改造的力度不断加大,城市的建设布局、组团性质、规模及功能不断变化,这些困素必然会影响预测数据的准确性.有时甚至出现较大的误差。为了保证快速路系统建设标准适当、规模适度、实施适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决策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 3.3系统的均衡性 陕速路系统以提供同一标准的快速连续的服务为目标。因此,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使系统中各个区段的交通量均衡,避免由于系统中某一区段.甚至某一点的交通量过于集中而导致系统的交通阻滞,制约系统功能的发挥,降低系统的服务水平。如某些区段交通量过于集中,不可避免产生不均衡时,必须从该区段的进出口位置和道路断面的布置上进行合理的调配.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影响。 配置快速公交和辅路一般性公交线路时,要尤为重视系统的均衡,在保证客运量、有利于换乘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减少重复线路的设置,以减少对其它交通的干扰。 3.4出入口设置原则 快速路系统的出入口有两类:一类为节点(即立交匝道)出入口,另一类为路段(即辅路)出入口,由于出入口的设置必将产生车辆的分合流并产生交织.形成交通紊流区,从而影响道路的正常运行,因此,快速路系统的通行能力,往往受制于出入口区段的通行能力,出入口实际上已成为系统通行能力的控制“瓶颈”路段。 从国内一些城市快速路系统实际运行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来分析,大多与出入口有关。由于城市快速路系统不同于高速公路,交通源相对比较密集,出人口设置的数量较多,间距较近,因此,合理设置系统的进出口,对于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如果出入口设置过多,间距过小,则频繁的分流、合流、交织、非机动车的干扰,必将直接影响快速路系统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近距离的进出口安排,会刺激吸引短途区域交通的大量混入,加剧快速路系统的运行压力,使路网的交通量分配失之均衡反之,如果出入口设置过少,间距过大,势必造成主路车流量减少,辅路压力增大,进出口车辆排队运行,导致快速路系统的整体运输教益降低。因此,合理布设出入口,是保证快速路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 3.5立交设计 从一定意义上讲,快速路系统的服务水平能否保证,系统功能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立交的设计。成功和恰当的立交设计又取决于立交转向功能的最佳组台及无干扰配置,即对交织区段的合理处理。交织即产生紊流,紊流则影响服务水平和通行能力,现在立交运行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主要也是交织所造成的。因此,应大力提倡立交的无交织设计,即消除立交范围内各个转向交通之间的交织区,从而使各个方向的交通流都可以顺畅无干扰她运行这样,在提高系统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同时,也为系统的未来交通发展拓展了空问。 当立交范围内存在交织区时,要尽量消除主线上的交织,特别是连续两车道以上的交织应完全避免。即使是次要方向的交织,也要根据计算车速、交织流量、交织类型计算确定,必须保证有足够的交织长度。当道路同侧存在较小半径的匝道交织时(如苜蓿叶立交),则业、须在保证必须的交织长度的同时,将集散车道与主线采用固体分隔而不是标线分隔的形式完全分隔开,使转向交织完全限定在集散车道内,从而保证直行交通完全不受干扰。这样,也给调整集散车道乃至立交匝道的平面和纵断面线形及主路的进出口间距,留下了较宽裕的余地。 3.6其它 由于城市快速路同时也是各种城市地下管线的走廊.因此+进行管线综合安排时.要特别注意各种地下管线与道路构筑物的相对关系,在快速路上不能安排附设检查井的各种管线,以防止由于井盖的丢失、翻转、井口处的颠簸,造成行车安全事故。 为保证系统的运行通畅,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在道路建设时要阿步配套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和运行管理设施以及各种环保设施。 当考虑分期修建时,在确保必要功能的前提下,要注意工程的合理衔接,为远期工程留下充分的余地。 结语 城市快速路设计是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f阿交通路网的主骨架,在城市交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城市快速路规划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交通组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科技博览l147 万方数据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2.0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P2)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2)●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看课件或课本) 一、1920年以前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 二、1920-1950年 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 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三、1950-1970年 1、“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 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 空间学派兴起和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四、1970以来年 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1、名词解释: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road e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

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审查人员:张辰包琦玮李俊奇赵锂白伟岚任心欣 5 横断面 5.3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5.3.4 路侧带可由人行道、绿化带、设施带等组成(图5.3.4),路侧带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5.3.4 路侧带 1 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安全顺畅通过的要求,并应设置无障碍设施。人行道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3.4的规定。 表

城市地理学课件

城市地理学课件 课程的基本要求 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了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般掌握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城 市职能分类。 ◎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 地理论。◎学会运用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在城市规划中遇到的问题。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 ◎城市化概念、城市化类型、城市化过程曲线、中国城市化特征及对策。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国城市规模政策。◎中心地理论、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定。 3、考核方式 ◎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70%。◎ 平时考核方式:考勤、课堂提问及课外作业。(缺课三次,取消考试资格) ◎期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外阅读 城市化研究——中外城市化比较、中国城市化特征、水平和动力机制、城 市 化过程研究、郊区化研究、城市发展方针(城镇体系)、衡量指标等内容各类空间研究——城市空间、商业空间、工业空间、居住空间、城市边缘区 等的发展特征、变化机制、影响因素、结构重组等内容城镇体系——城市群体研究、都市圈(带) 相关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地理科学进展、世界地理研究、城市问题、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理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汇刊、城市规划学刊、经济研究、城市改革与发展、城市发展研究等。 第一章绪论

重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难点:掌握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特点和研究趋势。 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1.地理学 地理学从来不是一门单一的科学,这一特点是由于地理学位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连接点上。 早期——描述性 近代——空间科学,空间分布论为核心 20世纪下半叶——多学科综合近代地理学 洪堡《宇宙》、李特尔《地学通论》——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 赫特纳——首创地理学的区域和景观学派; 哈向特、詹姆斯、迪金森等继承赫特纳的学说,形成统一地理学。 学科综合发展成为人类科学的发展主流,“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从人地关系的大视角去探寻问题根源。现代地理学发展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体系。西欧学者将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部门地理学)和专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两部分,通论地理学中分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苏联学者长期将地理学区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大分支;一些欧美学者则将地理学区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大部分。这些传统的分类方法显然未能包容地理学的技术性分支——地图、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背景性分支如历史地理学、古地理学等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也难以确定,不利于构建清楚地理学整体发展的层次。 按照钱学森的理解,地理科学包括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具有三个层次,即基础理论层次、直接应用的技术性层次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技术理论层次。 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城市是一种相当特殊的地理环境。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是一种不完全的、脆弱的环境系统,是人类受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最敏感的地方。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方。 城市又是一个极其复杂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巨系统。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