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读写结合训练” 的探索

合集下载

探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形式

探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形式

探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形式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而读写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

读写结合训练是指通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相互促进和提高,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的形式及其实施方法。

一、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

阅读是写作的源泉,而写作是对阅读的消化和再创造。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语感和表达能力;而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出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1. 故事写作故事写作是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的一种重要形式。

故事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体裁之一,在故事写作训练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各种各样的故事,学习故事的结构、情节、人物塑造等技巧,然后通过写作进行实践,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在故事写作训练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主题或者故事的开头,让学生进行故事的发展和结局,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故事。

通过故事写作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阅读理解与写作阅读理解与写作是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的另一种形式。

在阅读理解与写作训练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短文或者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并且通过提问题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写作。

这种形式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3. 课外阅读与读后感课外阅读与读后感是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的另一种形式。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一些适合自己年龄的书籍,然后写出读后感。

通过课外阅读与读后感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

探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形式

探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形式

探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形式1. 引言1.1 导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是当前学校语文教学中备受关注的一项教学改革措施。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素养和综合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读写结合训练则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全面提高的有效手段。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形式的不断探索,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开始意识到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学生接触的语言文字信息更加丰富多样,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成为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

通过读写结合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的重要性、方法、实施步骤、效果和意义,旨在全面了解并推广这一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2. 正文2.1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是指通过读书和写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的教学方法。

这种训练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的重要性:读写结合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语言的美感和思想的深刻,从而提高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语文能力。

读写结合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学生可以学习到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通过写作,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语言感知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读写结合训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

而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探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形式

探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形式

探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形式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是指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通过针对性的读写训练,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教学形式。

这种教学形式的目标是将阅读和写作两者紧密结合,通过阅读提升写作技能、通过写作提高阅读理解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阅读课堂教学、作文示范写作、小组互评以及课外阅读等等。

接下来,从阅读、写作和语文素养三个方面,展开探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的形式。

一、阅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中的阅读环节至关重要。

以下列举几种阅读形式:1.朗读训练朗读是阅读的基本形式之一,通过大声朗读,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思想,但是很多学生发音不准,语调无法把握,这就需要进行朗读训练。

可以采用老师示范朗读然后由同学跟读、录音比较等形式进行提高。

2.阅读表演阅读表演是指让学生通过表情、语音、肢体语言等多种方式来表达阅读内容,这种形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记忆力,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例如,学生可以配合课文中的情境来进行表演,以协助表达自己的理解。

3.阅读分析阅读分析是指对于一个文章进行深入地阅读,理解文章的内涵,掌握文章的结构,分析作者的语言技巧等等。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总结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写作1.示范写作示范写作是指老师在班里进行作文的讲解、示范,将作文过程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模仿老师的写作方式,达到提高写作技能的目的。

2.小组互评小组互评是指让学生相互批改作文,对于作文进行评价并给出建议。

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别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作文,提高写作技能。

3.写作比赛写作比赛可以有不同的主题,并且可以采用班级内部、校内范围之内的比赛形式,既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三、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在语文学习中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知、品味和鉴赏等综合素质。

读写结合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探索

读写结合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探索

读写结合
前言:
针对语文教学中读写分离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培养造成作文难的弊端,我校开展了通过读写结合训练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课题研究。

所谓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

”“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

这就明确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

可见,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发现:小学生作文,从不会到会,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模仿,以理解为基础,同时又加速从理解到使用的过程。

因此,我在教学中,以范文引路,从仿写入手,注重积累,仿放结合,仿中有创,形成螺旋上升,从而促进读写的沟通,不但提高了写作的能力,而且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新颖、独特而有价值的思维,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不同。

只是对个体来说产生前所未有的有价值的思想、成果和产品的思维能力,是对人类已有发现创造的再发现与再创造的能力。

本文就是对这一探索的理性概括和总结。

探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形式

探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形式

探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形式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一直被学校视为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训练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形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

本文将重点探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形式,分析其特点和实施方法。

一、读写结合的意义读写结合是指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其他文本,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

读写结合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学生可以模仿、借鉴,并且在写作中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巧。

读写结合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有以下几点意义: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小学生可以在情感、意义、形式等方面感受到作品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和写作的结合,学生可以模仿、仿写、创作,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和句型结构。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的特点1. 任务性强。

小学生在读写结合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各种有趣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比如读后感、仿写、创作等,让学生在任务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 关联性强。

读写结合的训练形式,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内容来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读写的过程中形成知识的关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实践性强。

小学语文的读写结合训练形式是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通过课外阅读、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浅谈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第一篇:浅谈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三年级是作文起步的阶段,是从一、二年级的看图写话过渡到写作的关键年段。

学生的听、说、读训练,都是为写作打基础、架桥梁的。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作文始终是学生的“老大难”。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将读写紧密结合,在阅读中积累,在习作中运用。

我鼓励学生从模仿开始写作,将品读文段和写作有机结合。

一、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燕子》一文中,“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只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本段很好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电线比作五线谱,把燕子比作音符,使人能感受到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

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等,文章用上了比喻的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在习作《家乡的景物》时,我让学生模仿《珍珠泉》、《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文去写,鼓励学生运用比喻的手法,让文章活起来。

在描写家乡的景物时,有学生这样写到:“春天里,大地复苏。

小草探出了头,从地里钻出来。

各色鲜艳的花都争先怒放,有红的、黄的、紫的……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块鲜艳的地毯。

树上长出了一片片新叶,有深绿的、浅绿的、翠绿的。

微风吹过,一棵棵小树像穿着绿裙子的小姑娘开始翩翩起舞……”学生贴切的比喻让景物都活起来,动起来了。

二、学会用排比句在荷花一文中,写荷花姿态的:“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

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此处用了三个“有的”,构成一个排比句,很好地展现了荷花的千姿百态。

课堂上我当即让学生用排比的手法,描述下课时操场上的热闹场面。

有生说道:“下课了,操场上顿时沸腾起来了。

有的同学在跑步,有的同学在跳绳,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练太极拳……”学生现学现用,对排比句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探索和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探索和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探索和研究导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教育课程。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两个环节,也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要素。

如何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每一位语文教育者和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索和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和方法。

一、阅读教学中的写作引导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仅仅让学生读懂文字并不足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在学习阅读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和理解,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1.引导学生进行读后感的写作。

鼓励学生在阅读文本后,写下对文本的感受和思考。

可以给学生一些问题作为思考的引导,例如:“你觉得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你对文中的人物和事情有什么感受?你觉得文中的故事有何启示?”通过写作,学生可以进一步整理和总结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扩写。

在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后,可以要求他们对文中的某个情节或角色进行扩写。

通过扩写,学生可以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

在学生阅读一本书后,要求他们写读书笔记,包括书名、作者、简要情节梗概以及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将阅读的内容整理和归纳,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1.引导学生进行素材收集。

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写作的素材。

在写作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时,可以要求学生阅读一些描写家乡的文章,从中获取一些有关家乡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丰富写作的素材。

2.教授学生一些写作技巧。

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好的范文,从中学习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在写议论文时,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议论文,分析其中的逻辑结构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探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形式

探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形式

探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形式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了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的训练,让学
生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技巧,并将其应用到写作中去。

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和写作水平,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一、阅读撰写结合教学
二、仿写练习
仿写练习是指通过模仿优秀的文章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
文章,让学生阅读后仿写,既可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课文改编
课文改编是指通过改编课文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改编,改变故事情节、角色性格等,让学生有更多的创造空间。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课文,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写作展示
写作展示是指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或全校师生。

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
到成功的喜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表达欲望。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欣赏其他
同学的作品,了解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总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够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尝试各种方式,创造多种形式的
读写结合训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读写结合训练” 的探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低效高耗”的顽症至今没有得到彻底根治。

用时最多,收效甚微,已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孩子们虽然在学习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但只是在分析一些情节,忽视了让他们感受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课文中生动活泼的语言也如同过眼烟云,不留痕迹。

致使不少学生待到自己要表达时,思路闭塞,胸中虽有物,口中却无词,说话语病多,作文无条理。

语文是工具。

学生阅读书籍和写作文章的技能必须通过训练方能形成。

阅读积累了语言和思维的材料,具有范型的作用,阅读材料在一定意义上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样式”,而作文在一定意义上说则是阅读的运用,对阅读有促进和强化作用。

换句话讲,读和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

读和写的关系实质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是“学”和“用”的关系。

学用必须一致,读写必须结合。

正如《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那样:“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

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段成篇的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所以,读和写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

杜甫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千百年来成了人们读和写结合的至理名言。

不过书海无涯,“万卷”怕是没有时间去破的,
所以要讲究效率。

我们的职责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学生攻读有限的篇目,积累一定语言,训练表达,做到:思路畅通,胸中有物,口中有词。

中年级学习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扎扎实实地进行片断读写训练,将使学生受益非浅。

三年级是小学作文训练过程中的过渡年段,它以一二年级说话写话为基础,又要为高年级命题作文搭桥铺路。

为了搞好这个“过渡”,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通常采用以下几种不同的教学形
式:
一、读中学写。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作文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形成个性化的语言。

在操作时有以下几种方法:1.学习写作方法。

从教材的思想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经验,围绕一个认识点、情感点等化开去,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达到读写的有机融合。

例如《放风筝》一课的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先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说说文中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风筝;作者是怎样把这几种风筝写具体的(使学生悟道:既写出了风筝的颜色,又写出了风筝在空中的样子;同时还根据风筝放飞的情景又写出了作者的想象);最后让学生想想天
空还有什么风筝,它们都会是什么样子呢?拿起笔,象书中一样,来写一写。

就这样教师带着学生一句句细细读,细细品,这则片段中言之有物的特点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习表达形式。

从教材的语言表达形式(句式、段落、结构、各种修辞手法等)入手,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表达形式和方法写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迁移性的运用练习,化知为能。

《惊弓之鸟》一课对话比较多,且对话的形式多样,对话中的符号运用又是学生的难点。

在学到最后我的设计是:“课文到此结束了,魏王还应该有话说,那他会说什么呢,请你动笔用对话的形式把它写下来。

3.学习词语、句子。

从教材丰富的语汇入手,此时引导学生将读中积累的词语进行归类,运用一类词语或一组词与创造性地进行写句、写段练习,将积累的词语及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材料,成为活的语言。

在教学《登上企鹅岛》时,当学生了解到小企鹅是怎样吃食的,教师及时总结:正是这几个准确表示动作的词语,把小企鹅吃食介绍的那么有趣,看来在介绍小动物的活动时,用上准
确的动词,让人觉得生动有趣。

二、以写促读。

读与写,不能片面地理解为读为写服务。

有时必要的“写”更促进了学生的“读”。

写是一个经历严密逻辑思维的语言表达过程,它可以促进学生将读中获得的认识,感受经过深入地思考和重新梳理整合,形成带有个性色彩的新认识、新思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例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我
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想像并写一写村庄早先的美丽,用最美的词语、最动听的话语来形容村庄里的小河、树木、空气、环境及人们的生活。

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对比小村庄坎树前后的变化,更深刻地认识小村庄早先的美丽及消失的原因。

有了这样的“写”,孩子们的情绪是积极的,带来的是一次理解和体会的“深加工”,从而产生的是更深刻、更新颖思想。

三、为写而读。

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内容贫乏和表达形式单调等困惑,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用读来帮助写。

1.扩展性的读。

学生通过读获取更多的作文素材,充实写的内容。

比如为了写清某一种水果或植物,孩子们依靠平时所学及观察还不够,特别是当介绍它的作用时,有必要阅读有关的课外材料,撷取具体、生动的实例、数字加以佐证作文时便言之有物、言之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相关性的读。

范文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例如在写小动物的作文时可以让学生选取《国宝金丝猴》、《翠鸟》、《鹅》等多组范文,学习不同的描写外形、活动、习性的方法,从中模仿、迁移。

写中的读是学生主动获取写作内容和写作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进行自我指导的作文过程,因此写促进了学生的有意识的读。

四、综合读写。

课改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篇篇小文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一特点非常有利于开展综合读写活动。

例如有这么一篇课文《可
贵的沉默》,在学习结束后,趁热打铁,学生们拿起笔写下父母和自己之间最感动的一幕或是父母最辛苦的一面,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并把它亲手交给父母,在父母阅读后也为自己的孩子写下心里话。

这一活动的开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练笔的同时拉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真是一举两得。

“读写训练”让我感受到: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读写活动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读写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师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倾心交流,使我们的语文的课堂也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也正是读写之间的相互转化,实现了语文教学“1+1〉2”的整体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